第七章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药理学基础知识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剂量效应、代谢转化、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性等方面的科学。
这门学科的发展与药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密不可分。
本文将概述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是对药物的作用机制、生物利用度、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毒性的研究。
它与药物化学和临床药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共同推动药物的研发,确保其安全有效的使用。
药理学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 化学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成分,如酸碱药、抗生素、生物碱等。
2. 药理学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将药物分为多个药理学类别,如抗生素、镇痛药、抗癌药等。
3. 治疗用途分类:按照药物的治疗用途,如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抗癌药等。
4. 靶向分类:根据药物与特定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如激动剂、抑制剂等。
三、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分为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抗生素对细菌感染的治疗,镇痛药对疼痛的缓解等。
副作用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伴随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如药物过敏、肝脏损害等。
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药物剂量可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超过药物治疗剂量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被称为药物动力学。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其中主要涉及肝脏、肾脏、肠道等器官的功能。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持续时间和药效。
药物代谢还可能形成活性代谢物或毒性代谢物,对机体产生不同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对彼此产生的影响。
药理学基础知识
1.耐受性 连续多次用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通 常指后天获得耐受性
2.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 感性降低的现象,又称抗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二)药物依赖性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的药物
➢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 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一)药品的名称 ➢ 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药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良反应及 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忌、药效的个体 差异、合理用药原则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 、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规定、 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
3.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和遗传因 素、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一)防治作用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 称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二)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 分类:
➢ 副作用 ➢ 毒性反应 ➢ 变态反应 ➢ 特异质反应 ➢ 继发反应 ➢ 后遗效应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所发挥的作用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起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原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征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作用目标分类: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2.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3.按照药效学分类:可以分为激动药、抑制药、对抗药、替代药等。
4.按照药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等。
二、药效学原理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于机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药效学的核心是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激动药效应:激动药可以增加细胞的功能活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心跳等。
2.抑制药效应:抑制药可以减少细胞的功能活动,如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降低心率等。
3.对抗药效应:对抗药可以相互对抗,抑制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应。
4.替代药效应:替代药可以替代体内缺乏的物质,如激素替代治疗。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变。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种:1.药物的吸收:药物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到血液中。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经过化学变化,产生代谢物,并通过尿液、胆汁等排泄出体外。
4.药物的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出体外,清除体内的药物。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剂量和时间对药物效应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离开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知识点
药理学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合理用药、防治疾病以及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药理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对疾病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
而不良反应则是指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患者带来不适或危害的作用。
治疗作用又可以细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旨在消除致病因子,比如使用抗生素来杀灭细菌,从而治愈感染性疾病。
对症治疗则是为了改善症状,比如使用退烧药来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等。
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通常较为轻微,并且是可预见的。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能会引起口干、心悸等副作用。
毒性反应则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它可能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如肝毒性、肾毒性等。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发生与否不可预测。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致畸作用则是指药物影响胚胎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静脉注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最快;口服给药则需要经过胃肠道的吸收,起效相对较慢。
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器官的血流量等。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生物转化。
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参与代谢的酶主要有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等。
药物代谢的结果可能会使药物的活性增强、减弱或消失。
药物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解析
药物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解析一、引言药物是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重要工具,而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对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至关重要。
因此,掌握药物药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医学领域从业者以及患者所必备的。
二、什么是药理学?1. 定义: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命体中起作用过程和规律以及对生命体所造成反应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基本过程,以及药效(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 作用机制:药理学通过探究药物与生物体内自身结构或功能相互作用来解释其产生治疗效应或毒副作用的机制。
三、主要内容1.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命体内从进入到排出的各个阶段。
它涉及参数有: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
药代动力学的了解有助于确定药物的使用剂量、给药方式以及给药频率等,从而确保有效达到治疗目标。
2. 受体与信号转导受体是位于生命体细胞上的蛋白质分子,通过与特定配体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
了解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即可预测其可能产生的效应。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例如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ACE抑制剂就是基于对激素受体或酶受体结构的了解设计出来的。
3. 药物代谢与草药相互作用药物代谢指草?细胞内酶系统将外源性化学物质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
通过这些反应转变为更易排除或者更易利用活性形式,进而调节其效果。
某些植物提供了可以增强或减轻人类生理功能和潜在神经递质活动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作用机制,并可能干扰其他在同步运行网络线路上正常协调活动的潜在机制。
4. 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和副作用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就是药物效果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分为线性、非线性等不同模式,对于合理地使用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了解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还能帮助预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 临床试验规范与药物审评为了保证药物在人体内安全有效地应用,各个国家以及国际间都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与流程。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包括药物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这类药物是由人工合成出来的,例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2. 生物药物:这类药物源自于生物体,例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等。
3. 中药物:这类药物是来自于中药的提取物或者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传统的药理作用。
4. 放射性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放射性检查或治疗,如核素扫描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哪些生物过程来实现其期望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1. 靶点蛋白的结合:药物通常会与靶点蛋白结合,改变其构象或者抑制其功能,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2. 酶的抑制:某些药物可以抑制特定的酶活性,从而降低或阻断某种生物反应的进行。
3. 受体的激活或抑制:药物可以模拟或抑制体内的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激活β受体或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等。
4. 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来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如抗癌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类主要反应:一类是药物的转化代谢反应,另一类则是药物的消除代谢反应。
1. 转化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发生结构改变,转化成为代谢产物。
这些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肝脏的细胞中,包括氧化、还原、羟基化和脱甲基等。
2. 消除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得到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这些代谢产物多为水溶性,以增加其排泄的效率。
药物代谢的稳定性和速率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对于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
了解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根据药物的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如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药物,如大部分现代药物;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和产生药物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排泄是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结合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靶点来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作用;降压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作用来降低血压。
4. 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有效浓度、半数致效浓度、最大有效时间等。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避免不良的药物组合。
6.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7.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生理差异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而产生作用,这种结合通常具有高亲和 力和高选择性。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分为激动剂、 拮抗剂和调节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药理活性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理活性密切相关,往往决定着药物的作用性质、作用强度 和作用范围。药物的化学结构变化可能会引起药理活性的改变。
抗焦虑药
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等,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
内分泌系统药物
抗糖尿病药
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
抗甲状腺药
包括硫脲类、咪唑类等,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抗肾上腺素药
包括α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等,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 绞痛等疾病。
05
药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药师在临床用药中的作用
药物的代谢
药物在体内经过酶促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进行代 谢,这些代谢产物有的具有药理活性,有的则没 有或活性减弱。药物的代谢受代谢酶的种类和活 性以及药物性质的影响。
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分布 到全身各处。药物的分布受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 和力、血流灌注和细胞膜通透性等因素影响。
心血管药物
抗高血压药
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
抗心绞痛药
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主要用于治疗 心绞痛。
抗心律失常药
包括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主要用于 治疗心律失常。
神经系统药物
抗癫痫药
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主要用于治疗癫痫。
抗抑郁药
包括三环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主要用于 治疗抑郁症。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名词解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
药动学:即药物代谢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及作⽤机制。
第2章药物代谢动⼒学名词解释⾸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使进⼊全⾝⾎循环内的有效药物良明显减少,这种作⽤称⾸过消除。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肠腔的药物部分再经⼩肠上⽪细胞吸收经肝脏进⼊⾎液循环。
这种肝脏、胆汁、⼩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流量⼤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
如静脉⿇醉药硫喷妥钠(pentothal sodium)先向⾎流量⼤的脑组织分布,药物浓度迅速升⾼⽽产⽣⿇醉效应,但脑组织中的药物很快随⾎流再向脂肪组织转移,浓度迅速下降⽽⿇醉效应消失。
药酶的诱导:有些药物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其⾃⾝代谢也加快,这⼀作⽤称诱导,导致酶活性增⾼。
药酶的抑制: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的⼀些药物代谢减慢。
这类抑制物和药物代谢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其他底物代谢。
T1/2:即药物消除半衰期,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当⾎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V d)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物利⽤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以及药物进⼊全⾝循环的速度称⽣物利⽤度。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哪⼏个⽅⾯?药物体内过程( ADME)包括:1、吸收(absorption)2、分布(distribution)3、代谢(metabolism)4、排泄(excretion)第3章药物效应动⼒学名词解释效能: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其效应不在继续增加,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效应,也称效能。
药理学基础知识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 致畸反应、致突变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是指对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事件的收集 、评估和报告的过程,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发现和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药物安全性问题。
影响因素
药物的消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体 内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bs)
半衰期(t1/2) 生物利用度(F)
表观分布容积(Vdss) 清除率(Cl)
05
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而非治疗作用相关的反应,包括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停药反应等。
第一阶段反应
生物转化主要发生在肝脏,分为第一阶段 反应和第二阶段反应。
第二阶段反应
涉及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主要生成 极性代谢物以便于排泄。
涉及结合反应,将极性代谢物转化为可溶 性物质以便于排泄。
药物的消除
概念
药物的消除是指将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 代谢和排泄。
途径
药物可经尿液、胆汁、汗液、眼泪等途径排出。
感谢观看
0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跨膜转运
01
02
03
被动转运
药物通过脂溶性扩散、经 载体易化扩散等方式通过 生物膜。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载体或通道转运 ,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 继发性主动转运。
膜通道型转运
药物通过通道蛋白转运, 如离子通道、水通道等。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基础知识
a.A型反应(量变型异常):如过敏反应;b.B型反应(质变 型异常):如特异质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a.提高合理用药水平;b.减少不必要的用药;c.合理选择给药途径;d.注意给 药方法和间隔。
处理
a.停药;b.拮抗剂;c.洗胃、导泻、灌肠;d.使用特异性解毒剂;e.支持疗法 。
安全性
药物治疗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 受性,避免对机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
经济性
药物治疗应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 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简便性
药物治疗应易于使用和操作,方便 患者使用。
药物治疗的方案制定与实施
诊断明确
用药计划合理
药物治疗前需明确诊断,了解患者的病情、 病史、遗传背景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 ,制定合理的用药计划。
药理学基础知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药理学概述 • 药物的作用机制 • 药物分类及代表性药物 • 药物治疗学原则 •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研究前沿与展望
01
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 门学科。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检测
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多种药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相互影响导 致的不良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 性、经济性等因素,对药物治疗进 行评价。
05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药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药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物学和化学反应。
药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在机体内作用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来源或化学结构,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其作用靶点来划分,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按照其来源来划分,如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等;按照其化学结构来划分,如酚类、醇类等。
了解不同类别的药物有助于医生合理选择和运用。
2.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ADME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吸收、分布到达靶组织或器官,经过代谢转变后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决定了一个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体内浓度和作用效果。
药物的吸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给药途径、剂型、肠胃环境等。
药物被吸收后分布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并在肝脏进行代谢,最终通过肾脏或其他路经排泄体外。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激活或阻断靶分子来实现其作用。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生长来治疗感染;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过程来阻止癌症发展;心血管药物通过改变血管张力和心脏舒缩状态来调节血流等。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能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其临床应用。
二、药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1. 细菌耐药性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导致某些感染难以治愈,并加剧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药理学家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寻找针对耐药菌株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也需要合理使用已有的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 药物联合治疗某些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或减少副作用。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常常采用放化疗联合使用来杀灭癌细胞;在艾滋病治疗中,常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来控制HIV感染。
药理学家需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证,以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效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对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是医学和药学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毒性等方面详细解析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按照治疗用途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作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受体、影响酶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释其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被清除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好地排除体外。
药物排泄则通过肾脏、肠道、肺和乳腺等途径进行。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效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预期疗效。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药效与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优选合适的剂量、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其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师和药学人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总结起来,药理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和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
药理学基础知识药物作用原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药物作用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和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药理学基础知识对于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基础知识中的药物作用原理。
一、药物的定义和分类药物是指能够治疗、缓解或预防疾病,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品。
药物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等。
二、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通过与机体内的受体结合来发挥药效。
受体可以分为内源性受体和外源性受体。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进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产生药效。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1. 拮抗作用:药物与某种生理活性物质竞争结合受体,从而抑制其生理效应。
2. 激动作用:药物能够与受体结合,激活其功能,增强其生理效应。
3. 酶抑制作用:药物通过与体内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催化的生化反应。
4. 组织靶向作用:药物通过选择性地结合目标组织或器官,发挥治疗效果。
5. 细胞膜通透作用:药物能够穿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部组分结合,发挥药效。
6. 基因调控作用:药物通过与DNA结合,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功能。
四、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其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和排泄。
肝脏代谢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物质,同时也能够将药物代谢产物进行进一步代谢或排泄。
肾脏则通过尿液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五、药物的药效学参数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剂量反应曲线、药物半衰期、治疗指数等。
剂量反应曲线可以反映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药物半衰期代表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之间安全性的指标。
六、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同时应用时,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临床应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药效学
•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病原体) 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组织形态发生的作 用。主要表现为调节机体的功能、抑制 或杀灭病原体。 • 药物作用的基本类型:兴奋/抑制 • 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全身,直接/间接 •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选择性、两重性、 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 (一)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 指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 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 作用弱.如青霉素G •
基础医学
药剂学
医学
临床医学
药理学
药学
治疗学
(内、外、儿、妇科等)
(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药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桥梁学科,多学科融汇。
3、药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性的学科)
实验药理学方法 清醒动物--整体观察
麻醉动物--器官及系统观察 离体器官、组织、细胞
实验治疗学方法
病理模型
临床药理学方法
人体实验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 起效慢、维持时间短?( B ) 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 E ) A.药物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组织亲和力 E.药物剂型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 • 定义 化学结构的变化
• 部位 肝 • 方式
40
(1) 消化道给药
给药方式
口服(per os)
吸收部位
小肠粘膜
舌下(sublingual) 颊粘膜
直肠(per rectum)
直肠粘膜
(2) 注射给药
•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 iv)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iv in drop) •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 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为不良反 应。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 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 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 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 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 应、药物依赖性等。
(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
● 斜率(slope): 在曲线中段最大,表示剂 量稍有变化,效应增减很大. ● 效价(potency)
(2)质反应(quantual response) 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
● 半数有效量( ED50) 指半数实验动物出现阳性 反应的药物剂量
● 半数致死量(LD50)指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药 物剂量 ● 治疗指数(TI) 用LD50/ED50表示。此数值越 大越安全。
药物选择性 高 低 应用针对性 较强 较弱 不良反应 较少 较多 应用范围 较窄 较广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 与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 防治效果的作用
预防作用: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 状发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 所发生的作用。
●对因治疗:治本 ●对症治疗:治标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 特异质反应 药物依赖性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1、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 N炎(SMON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订了 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 究指南等。
(五)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是指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 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
(六)特异质反应(idiocrasy) :指 少数特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 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 损害性反应,如G-6-PD缺乏。
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 (七)耐受性 是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 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剂量方可保持原有药物 效应。停药一段时间后,这种耐受性即可消失, 机体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为避免耐受性的发生,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调整用药剂量、减少 用药频率或间歇用药的方法,还可适当联合用 药。硝酸甘油与卡托普利如同时服用即可防止 产生耐受性。
• 首过效应 ( first pass elimination
首过消除、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时,极易被代谢灭活,致使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显著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
肠壁
门静脉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粪
代谢
代谢
吸收过程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内检测部位43
3.分布(distribution)
• 定义 血循环→各组织器官 • 特点
非均一性、动态性
• 影响因素☆ – 蛋白结合:结合型<==>非结合型+Pr • 特点:①差异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 ③可逆性 ④饱和性 ⑤竞争性 – 屏障现象: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 体液pH值 – 药物的再分布、局部器官血流量、与组织亲和力
问题
PBP结合率 磺胺嘧啶 低 磺胺甲基异恶唑 高 • 哪种药物可以治疗化脓性脑膜炎?
四、排泄(excretion)
• 定义: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之后,以 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泄途径
– 肾脏(最主要)
不良反应 (致病)
(三)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 1.药物的构效关系 • 2.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的量-效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与效应间关系药 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血药浓度高 低与药效的强弱有关。 最小有效量(minimum effect dose)能引起药理效 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浓度)称最小有效量或阈 剂量。 极量 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或安全用药的 最大限度。 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出现中毒症状的 最小剂量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 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 副作 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 预料,难以避免。 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 作用范围广。
(二)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 的机体损 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 性毒性, 致癌、 致畸、致 突变三致反应 也属于慢 性毒性反应 范畴。 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 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 间过长。
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 在于消灭脑膜炎双球菌。
②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 疾病症状
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只 能解除症状,不能消除 病因。
两重性(dualism)
调节 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补充(替代)
治疗作用
药物 作用
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 利、不符 用药目的
–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 Ⅱ相反应(结合)
• 意义 灭活、活化、增毒、利排 • 酶 专一性酶、非专一性(肝药酶)
– 药酶诱导药☆ – 药酶抑制药☆ 诱导他药耐受、自身耐受
是非题
下列关于药酶诱导剂的叙述: 使肝药酶活性增加 A 可能加速本身被肝药酶代谢 A 可加速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的代谢 A 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 B 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降低 A
特点: (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 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
(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 能再发。 (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四)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 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
第七章
药理学基础 知识
林秀娴
提纲
一.概述
二.药效学 三.药动学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ADR&CDR/SFDA
重点与难点
• 1.概念:药理学、药效学、药 动学、不良反应、首过效应 • 2.不良反应类型有哪些? • 3.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概述
1.药理学(pharmacology):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九)致畸作用
• 包括致畸作用、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
小
药 物 作 用 的 双 重 性
结
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 防治作用 (治病) 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 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 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 等
体内药物浓 度随时间变 化的动力学 规律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39
1.吸收 (Absorption):从给药部 位进入全身循环 常用给药方式: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细菌、微生 物或肿瘤细胞)接触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 代谢途径、产生灭活酶、改变膜通透性和靶部 位、增加拮抗物等方法,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 灭,从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一种 状态。
(8)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包括躯体性和精神性(即习惯性及成瘾 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愿望。 (1) 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 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2) 成瘾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 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 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