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
列宁装 布拉吉 绿军装
改革开放后至今
款式新颖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中西结合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朴素、简单 色彩单调 时代特色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饮食组主题:
异 味 相 争
并 行 于 世 的
——

西


饮食组:异味相争——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上海第一家西餐厅
展 品 二
清代官服标识(补服) 封建专制制度下——等级森严
国门洞开,西服东渐











梁 启


我们的创新——中山装
(中西合璧)
中山装的内涵:和平统一
二大理念:严谨治国 以文治国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四维:礼、义、廉、耻
五权:立法、行政、司法 考试、监察
等级森严
民主平等
服饰组: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风俗组主题:
移社
风 易 俗
会 风 尚 的
——

变 革

风俗组: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展 品 一
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辫放足、改变礼节
见证浪漫时刻:
展 品 二
50年代结婚照
60年代结婚照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70年代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展 品 三
80年代结婚照
90年代结婚照
见证浪漫时刻:
服饰组: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展 品 四
列宁装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3)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 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积极主动 地吸收国外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特点: (1)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 衡; (4)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解析】 近代服饰五花八门,各有所好,西装和中山装只是 新派人士所喜,谈不上最流行,故排除 D 项;近代中国着装多样, 主要是受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风潮传入所影响,非辛亥革命导致, 故排除 B 项;题干中“1912 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较 为准确,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故排 除 A 项,答案选 C。
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20
演变
服饰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
西服、粗布大褂、旗袍、学生装等,仿照欧洲风
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特征 从政治性、保守性到开放性。
①20 世纪 50~70 年代,由于物质比较匮乏,食物比较简 饮
单。②到 1987 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 食
► 思维启迪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 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 过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 为人民生活发生变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菜篮子工程”、“安 居工程”、双休日等政策的实行,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了具体的政 策导向。
答案:D
2.(山东临沂市 2012 届高三 11 月质检,12)中国近代史上促进 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材料二:在“破四旧”运动中,有一个例 外现象,就是革去了西装旗袍的人们,时兴穿 着旧军装。毛泽东穿了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 兵的行动和对宋彬彬说的不要文质彬彬而要 “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狂热的红卫兵穿起 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军装。绿军装 成为革命、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迁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唐二中
崔丽霞
Email shuishangruyan@
——通览社会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的现象
近代
服装 饮食 住房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 来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 安居工程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 成为日常生活的重 要内容
男装(长袍、西服、 男装(列宁装、中 中山装)女装(旗袍) 山装、绿军装)女 装布拉吉 西餐、面包、咖啡 统购统销, 使用粮票 城市住房总 体比较拥挤
根据服装变化的原因,总结饮食、 住房、风俗变化具体原因和变化趋势。
一、近代时期(1840—1949年)
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 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 的流变中推动了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 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 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 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 民国卷》
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国家政策的影响。
变化趋势:国际潮流化。
鸦片战争
先进中国 人的学习 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物 质 生 活 和 习 俗
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经过了百年的 变迁。这种转变不是中国自发产生的,而是中 国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反应,它是列强用坚船 利炮敲开的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是先进的 工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碰撞。这也证明了闭关 锁国只能导致文明的衰退,而人类文明的现代 化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作为21世纪 的我们则应该把握时代,主动适应潮流,与世 界接轨!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 握手
旧时称呼:老爷、大人
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娱乐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留言厅
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当今社会还有哪些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你认为应该如何 解决?
如:封建迷信、破坏环境、不讲究 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等等
西式快餐
粮票
布票
油票
1.以上的票据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以上的物品在现在的日常生活用还 发挥作用吗?为什么?
北京民居
上海民居
安徽民居
福建民居
外 滩
外滩12号汇 丰银行大楼
小屋容不下三代人,节 日聚餐只好在大杂院里 进行 黑龙江哈尔滨
一家三代 居住在 7.3平方 米空间 天津
改 革 开 放 后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幸福变得象花儿一样
展厅三 (居住) 展厅二 (饮食)
展厅四 (风俗 习惯) 展厅五 (回顾)
留言厅
展厅一 (服饰)
门厅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展厅
火眼金睛
你能 辨别出下列这些图片中的服饰 分别属于什么时期吗?
原始 社会
汉 装


唐代—— 胡服
清朝—— 旗装马褂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鲁菜的特色: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蟹黄鱼翅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 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历史物质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范文

历史物质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范文

精选历史物质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类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沉淀下了历史的瑰宝和文化的底蕴,在这些瑰宝和底蕴中,隐藏着人类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一起感受其中的变化与不变。

一、饮食文化的变迁人的生存离不开饮食,饮食文化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人们的饮食是怎样的呢?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饮食比较单一,主要是各种野味,比如兔子、鹿、野鸟等,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饮食还很原始,一开始主要是采食,后来才开始驯养和种植。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种植和饲养生产,人们的饮食越来越多元化,开始了人类的食品准备和饮食烹调方式的多样化。

再快进到近代,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交融,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样化,并产生了许多地域特色饮食文化。

二、服装打扮习惯的变迁服装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早期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只能随意裹上一些草叶、树皮等来遮寒挡雨。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简单的行头,用兽皮或麻织成衣物。

随着千年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服装、打扮和习惯不断地随着时代变化。

到了宋代和元代,妇女们开始流行纱笼头、面条带和钗子,男子们逐渐开始穿起了袍子、船形帽和双鞋子。

并且在这个时代,纲禁、等级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人们的穿着逐渐被规范化,成为了一种标志和身份的体现。

到了现代,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人们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服饰更加多元化,美学、自由、快乐等成为了现代服装打扮的基本标准。

三、工作生活的变迁人类文明的演化,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人们生活资源匮乏,工作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极低下。

而到了农业时代,人们亦开始了农耕生产,农业产品得到了大规模生产和流通,相关行业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到了现代工业社会,全球化交流加速,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加剧,大规模的生产、分工、贸易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形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住”
传统 民居
欧式
洋房
江南民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上海弄堂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现代居室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正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 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 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2、改革开放后 衣: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穿暖到穿好) 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菜篮子工程”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吃饱到吃好) 住: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成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形成了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当代信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 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注重创新
和个性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策略与 建议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历史研究的 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案例分析
古代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尊老爱幼,重视家
族传承。
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 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
习俗变迁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习俗变迁 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如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
文化传承:习俗变迁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如节日习俗、传统技艺等。
社会心理:习俗变迁影响 人们的社会心理,如价值
观、道德观等。
经济发展:习俗变迁对经 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消费
习惯、产业结构等。
04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 生活与习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内容解析
01
物质生活变迁概述
物质生活变迁的定义
物质生活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 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物质生活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变化,如服装、饮食、 住房、交通等。
物质生活变迁受到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物质生活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
科技进步:新技术、新产品的 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通用2020-2022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022年】无【2021年】1.(2021·辽宁·高考真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

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商口岸由洋人把持,所以出现了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的现象;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所以出现了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

由此可知,不同政权分别实行不同的时区划分,这反映了“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排除A项;“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B、D项。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总结
近代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现代 改革前 改革后
物 衣 长袍大褂 西装、中山装、 朴素

旗袍、学生装、 连衣裙
单调

食 满汉全席、西餐
粗茶淡饭

简单
住 深宅大院、洋房豪宅 普通民居
拥挤陈 设简单
习俗 风尚
断发易服、废止缠 勤俭节
足、婚姻自由、新 式礼节、改称呼、
约、无
采用新历法(公元 私奉献
纪年)


现 南 京 肉 联 民国交通银行,现新街口工行 厂
民国时英国驻华大使馆,现双门楼宾馆 建于光绪年间的下关火车站
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 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 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 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 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 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 良 后 的 旗 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西 装 革 履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 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2.订婚
列宁装
朴素; 颜色、款 式单调。
绿军装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 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食” 简单,物
资匮乏, 凭票购物。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 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 倡导“菜篮子工程”,丰 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 上了百姓的餐桌。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其能够理性看待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避免盲目追求时尚和潮流。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此外,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已有一定了解,但对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内在规律。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相互作用。
3.正确评价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变迁历程、变迁特点、变迁原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要求报告不少于1000字,要求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一个历史时期,绘制一幅反映该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的插图,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要求插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文字说明准确、简洁。
2.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a.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特点;
b.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
c.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
3.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2)社会习俗
时间 1840—1949 婚俗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其他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三、改革开放以来
表现
时间
改革 开放 以来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颜色:五彩 缤纷 款式:多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 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 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影响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 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 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 清民国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的进步。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 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 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 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 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 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 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 的重大变革。2. 党和政府提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 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 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 统购 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 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 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迁的是( )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B剪辨与放足 C握手、鞠躬等礼仪 D“先生”“同志”等称 呼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学情分析1、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⑶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⑷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⑵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⑶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从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中看到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习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树立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⑵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探究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

通过了解一些本地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导入新课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

(同学们哄堂大笑)师:同学们在笑什么?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设计意图]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三、推进新课合作学习演示本课课标,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7。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自主学习:服饰变幻、饮食变化、住宅变迁、习俗变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问题情境2: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现在的西装、夹克、休闲装等各式时装。

设问:(1)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2)填表说明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状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所设置的情境及表格的填写,使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服饰演变的概况,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饮食种类及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民以食为天”。

先演示中餐八大菜系的基本情况及一些具有湖北特色的菜肴;接着演示粮票和油票;再演示国家“菜篮子工程”有关规定.设问:(1)你能说出中餐八大菜系和它们的招牌菜吗?鲁、苏、粤、川、闽、浙、、湘、徽系(2)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3)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不同;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4)国家为何在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

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情境4:中国近现代居室建筑和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原因。

情境创设: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

演示中国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接着演示“安居工程”及中国人民居住质量提高有关材料。

设问:(1)请分析中国传统民居和“洋房”的特点。

(2)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及居住质量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家“菜篮子工程”及“安居工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问题情境5: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演变。

情境创设:播放视屏资料设问:(1)你是怎样看待“断发易服”的?情景创设:展示图片资料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设问:(2)图一到图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情景创设:展示图片资料设问:(3)请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的具体表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从头到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问题情境6: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师:同学们,我们高中都开设了哪些知识性学科课程呀?生: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师:这些大家都很熟悉。

那么,你考虑过没有,近现代这些学科的进步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吗?下面,我们按照和我们社会生活变化关系较密切的几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大家愿不愿意呀?生:☆语文学科小组的总结:写清国在日本留学生的辫子:“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孔乙己穿的旧长袍,“排出九枚大钱”要“一碟茴香豆”等☆政治学科小组的思考: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历史学科小组的分析: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社会生活趋向简洁、方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物理学科小组的归纳: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方便了人们出行,例如:火车的发明、汽车的发明、轮船的制造等电的发现和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发明例如:电灯、电视、电影等现代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深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手机的发明,网络的创设和扩大等☆化学学科小组的发现:原来化学离我们这么近,比如:我们现在衣服的多数面料都是建立在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女同学穿的丝袜等等☆生物学科小组的感慨:生物学的进步帮助人们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

如: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和传播打破了上天造人的迷信;人死后精神也同时消失推动了丧葬风俗的简化、文明。

(教师展示中国有些地方占地修坟成风的图片和邓小平骨灰撒大海的录象片及邓小平的临终遗愿。

进一步给同学解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而不在于死后的尸体和坟墓。

)邓小平临终遗愿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

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丰厚遗产。

师:现在我变成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主持人,同学们变成了嘉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