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近现代物资生活的变迁1

近现代物资生活的变迁1

材料一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的青年男女年龄达 到16—20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以财产,金钱, 门当户对为条件,婚前男女当事人从不见面,完 全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 办式婚姻,"一夫多妻"公开,合法,在婚姻嫁 娶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 的习俗程序进行.时值清末,也有大户人家女儿 在外私订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见生米煮成熟 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 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 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广东婚俗的特点及 其原因
【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阐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在物质生 活和习俗方面的变迁.第一要掌握1840年 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受西方的影响,人 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生活逐渐向西方发达 国家靠拢,重点放在分析变化的原因和表 现;第二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同样是放在分析原因和表现.
【知识整合】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近代:鸦片战争前后,"洋布""洋装" 洋布""洋装" 洋布""洋装 进入中国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中山装 深受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 世纪二三十年代 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但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 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 仍然流行. 现代:改革开放以后,服饰从灰蓝单调走 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多样化. 多样化
(2)"断发易服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 断发易服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的影响. 的影响 戊戌变法式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 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 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一举 推翻了清王朝,打碎了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的统治,与之共存的等级服制也随之废弃. 1912年民国政府颁法令,要求废除男子蓄发,女 子缠足等陋习,一时剪辫,放足成为当时社会的 风气.1929年民国政府又颁《服饰条例》,条例 对传统等级制度和礼俗的涤荡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 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一个规律,物质生活的变 化一般在1840年以后,而移风易俗则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青年人文化教养象征的服装的是 ( ) A.旗袍 B.中山装 C. 西装 D. 学生装 答案:D 3.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 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 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在 ( ) A.西装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答案:A.解析:西装也是洋装,鸦片战争后洋装最早出现在中 国的通商口岸等大城市中.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国近代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变迁

(2)表现① ②面 化工 粉、 业皮 和革 _纺_和 _织_业_卷__烟发也展有最相快当。发展。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 速萧条。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1)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曲折的发展
①原因:国民政府开展“__国__民__经__济__建__设__运__动_”,鼓励发展工业、农业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资料书 143页)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小结:民族资本主义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阶级和两面性:壮大了无产阶级,催生了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资产阶级。
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机遇: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侵略。 三座大山: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b.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②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知铺识整纷合 纷倒闭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时间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特征 产生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商企业 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
19世纪末
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 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 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 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 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 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PPT课件 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PPT课件 人民版

■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我们600多个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了个性, 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 文化符号完全混乱。一方面是拆得很惨; 一方面建得很糟。光怪陆离、平庸粗鄙的 建筑充塞着我们的城市。
——著名作家冯骥才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5.变革年代 无限风光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半封建社 国成立 会 西装、中山装 并存 旗袍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十一 制服装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 关的服饰成 为主流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教育、服饰、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19世纪20年代的婚礼
19世纪50-70年代的婚礼
现 在 个 性 婚 纱 照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 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 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3.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有( )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文化运动 ③新中 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日本人以前是要 做…… 我很传统,不希望 了我们的命,但韩国 忘记自己的文化。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粤 菜
鲁 菜
川 菜
西餐文化的流入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动脑 筋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有哪些?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 环境、礼节要求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 合 院 平 面 图
四合院
北京西站
别墅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公共汽车1924年出 现上海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 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标志中国航空 意义:事业的开始。 民航事业开始的标志 思考题:及发展概况如何?
1909年9月,冯如终于完成了 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 一架飞机,从而挤身于早期世界 航空之林。
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 神权;反对迷信;实施公历; 点头鞠躬;握手
女子获取教育权利
批判旧道德、旧礼教 思想观念:
选择题
1、民国时,北京某周姓女子,自幼游学欧美,
回国后未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 请问该女子大胆征婚求偶说明了( ) C ① 随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对以及西方观 念的传入,旧式婚姻风俗受到冲击 ② 该女子反对包办婚姻 ③ 主张婚姻自主 ④ 该女子不懂规矩,不守妇道 A 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④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 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 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 平分天下。
三 省 吾 身
立法、 司法、 行政、 考试、 监督五 权分立
耻 廉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

(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开始主张婚姻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电报:(2)电话:(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

(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专题四第1课

专题四第1课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预习一·课前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二.知识清单(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变迁特点: ①形式上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城市和乡村差异明显 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航空
水运
移风易俗
天足
看报纸
看电影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05年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影片
1935年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异味争尝” 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
1.变迁原因
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
剪辫易服、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文明婚礼
电报、电话 读报刊、看电影
变迁原因: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支持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 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 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风 剪辫易服 俗 废止裹足 鞠躬握手 文明婚礼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