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③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备课札记举制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③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着手导入,即秦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课讲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推恩令”的颁布,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

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

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张书林庞小兰徐明菊审核人:领导签字:【使用说明】1.课前:利用约15分钟自习时间通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将预习中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科小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并于当天晚上收齐上交给科任老师。

2.课上:5分钟组内检查基础知识记忆,15分钟小组积极合作、讨论交流,10分钟展示小组成果,5分钟组际交流点评,5分钟小结分层达成目标状况及其当堂练习。

3.课后:整理导学案,练习限时完成,当天收交。

【学习目标】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度。

中朝,三省六部制,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中书省。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过程与方法:比较。

材料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制度放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

【课前预习】1.列举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制度。

1】分封制(封国制)。

2】藩镇割据。

3】九品中正制。

2.列举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

1】郡县制。

2】推恩令。

3】北宋编练禁军、削弱节度使兵权,派文官任地方官、通判监督。

4】行省制度。

5】察举制。

6】科举制。

3.列举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措施)。

1】皇帝制。

2】汉武帝设立中朝。

3】三省六部制。

4】北宋分化相权和禁军兵权。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探究一: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①,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述资料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①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②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③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设计

第 3 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掌握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等重要的地方制度;掌握唐宋限制相权的措施,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重要的选官制度。

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2.借鉴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斗争的经验,联系现实社会,思考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会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层次和素质,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和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

难点:从汉至元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汉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①”。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②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③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④进行管理。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⑤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有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演变(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目标: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理解目标: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尚书令等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3)运用与感悟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史实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特点;通过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君主专制的不断发展是汉至元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人员素质。

(4)方法与过程目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发现历史与构建历史】二、唐宋重武与重文之困【探究历史】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产生依据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政治特色。

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温馨寄语:生活中最大的危险不是负担太重,而是没有负担。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掌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史实。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难点:君主专制与中央和地方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三、学习探究:(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

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

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

2.汉内朝与外朝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

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

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

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

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

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

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

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

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

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列举汉、唐、宋、元各朝在地方上出现的问题、归纳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结果?2、列举汉、唐、宋、元各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4、理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及其发展的趋势。

3、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内容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两对矛盾其发展趋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西汉初年:地方实行________制度。

________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内容:①汉景帝平定“__________”;②汉武帝:颁布“________”。

结果: 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逐步发展成为________。

影响: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措施:①军事上:____________②行政上:________ ③财政上:________ 结果: 。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①行省制度:行中书省___________ 行省之下________②宣慰司:________ 影响: 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削弱相权 背景:汉初,丞相集______、______ 、______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措施:汉武帝削弱相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中央的三省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 。

在________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六部。

影响:北宋强化 内容:设立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职权 ______。

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_______ 权、______权和_______权。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知识与能力:西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制度。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央集权制度创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制度保证。

【重难点】北宋制度创新。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朝代架构。

1】西汉。

前202-公元9年,汉高祖、汉武帝,都长安。

2】新朝。

9-23年,王莽。

3】东汉。

25-220年,洛阳。

4】三国。

曹魏,220-265年;蜀汉,221-263年;东吴,222-280年。

5】西晋。

266-316年,洛阳。

6】东晋、16国。

317-420年,建康。

7】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建康。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581年。

8】隋朝。

581-618年,隋文帝-隋炀帝,长安。

9】唐朝。

618-907年,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长安。

10】五代十国。

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1】北宋。

960-1127年,赵匡胤-宋神宗-宋徽宗,东京。

12】南宋。

1127-1276年,临安。

13】元。

1271-1368年,忽必烈,大都。

4.隋朝创新制度。

总结魏晋南北朝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尚书省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执行,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创立科举制,按照文化水平标准选拔人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加强中央集权。

5.节度使。

唐朝设置,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造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6.宋朝制度创新。

收兵权、练禁军;文官任知州、通盘监督;转运使收财政;解决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1、三省六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制度的创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练习巩固:一、单项选择1、元朝的行省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2、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3、强化皇权北宋为加强皇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 . 规定事无巨细皆由皇帝裁决B . 剥夺将帅权力C .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D . 派文官到地方任职,削减地方权力4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5、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二、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第3课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LS-13-01-00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朱小敏审核人: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8-29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记住汉至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发展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能说出汉元期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官吏制度的特点。

3.会运用两面分析法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1.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境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和形成,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后的封建王朝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这种制度对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部分问题导引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观察P12图片,节度使的设置对唐中期以后的政治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局面是怎样结束的?2、观察P13图片·北宋文官出行图,阅读历史纵横内容,思考:北宋为何重用文官来治理地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观察P13·元朝行省图,元朝是如何让管辖辽阔的疆域的?效果如何?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阅读P14学思之窗。

这个故事能说明些说明问题?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科举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阅读P15历史纵横内容,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无答案)

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汉元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2)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学习】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与的矛盾)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预测检测】1、史书上说“汉承秦制”。

必修一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导学案

必修一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探究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双基梳理】(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

【疑难精讲】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若干强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民众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2)影响: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矫正了许多流弊,消除了分裂之祸,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其进步作用。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明显的弊端:“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增,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本课知识归纳】【课内研究】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写人:温红利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问题导学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 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________。

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_。

(3)隋唐:________。

三、问题探究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2.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置,权力及意义。

3.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概况及作用影响。

5隋唐创立科举制的含义、演变、标准,意义、弊端。

6.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课堂训练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学案【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从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史实,特别注意汉、宋、元三朝的变化史实。

2、识记从汉至元中央机构的变化史实,特别注意隋唐及宋时期的变化史实。

3、识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理解分析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特点。

4、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任务】1、列举汉、唐、宋、元时期为控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拔范围由贵族到平民,选拔标准、方式逐步趋向公平、公开、客观;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3、选官权逐渐由地方推选到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控制加强材料: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有利于----扩大-----提高---- ②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本课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控制加强【课堂检测】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C )A、削藩B、郡国制C、推恩令D、分封制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D )A、郡县制的实行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D、行省制度的创立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4、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法指导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应该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理解分割相权,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手段。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介绍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

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

并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三省六部制(1)结构与职能(2)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

(3)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设计

第 3 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学习大纲】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要点、难点】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抗衡。

(2)举措:汉武帝公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获得增强。

2.北宋(1)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盘据场面,连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举措:把地方的财政权、行政权、兵权收归中央。

(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盘据的场面,增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1)推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收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

增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初步。

(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域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由:汉初,丞相集决议、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举措:汉武帝屡次换相,而且重用身旁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系。

3.隋唐期间:确定并完美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系,相权进一步削弱。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今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类制度。

4.宋朝:建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履行宰相职权。

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切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5.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履行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迫着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医生当官的主要门路。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入宦途。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

(2)完美:唐宋元期间。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材根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沁阳一中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

这场变乱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

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

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

景帝因此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

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

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

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

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

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汉景帝平定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杯酒释兵权乾德元年(963年)春,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

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朕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

朕虽身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

当了皇帝之后,朕从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天命已确定,谁敢再有异心?”太祖曰:“谁不想要富贵?有一天,你部下一样对你黄袍加身,拥戴你当皇帝。

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3、中国古代(从汉至元)的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东汉时期,随着地方豪强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为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朝廷举荐。

由于“中正官”经常举荐自己的族人担任官职,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势力不断壮大,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

隋唐时期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量才录用。

科举制度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把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同时,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局稳定。

科举制自隋唐出现后,便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专重“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我国从公元前688年设置县级行政单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萌芽的出现,其制度发展经历了:建立—郡县制;发展—州制;变革—道路制;完善—省制四个时代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为加强对地方的监控和有效管理,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10]。

州为监察机构,长官为刺史,位卑权重.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处于州制时代向唐宋时期道路制时代过渡的阶段。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由于南北朝州、郡滥置,导致州制行政区划的衰落,尽管隋初着力整顿,结束了州、郡滥置的现象,但已难挽救其衰败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不是州或郡,而是“道”。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唐代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创的“道”,还有唐玄宗新设置的“府”,这也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变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制度。

府最早设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他将国都所在之雍州改为京兆府,陪都洛州改为河南府,府开始成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重要单位。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完备——省制时代。

5、古代的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那时,人们对皇帝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光武帝名叫刘秀,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唐太宗叫李世民,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课程标准】1、了解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过程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概括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

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