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开新篇_钱伟长院士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

合集下载

钱伟长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伟长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伟长小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钱伟长小传》阅读材料解放后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促使钱伟长以百倍的热情、千倍的干劲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尽管繁忙的社会活动占据了他不少时间,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他总在想着怎样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恨不得一天做两天的工作。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钱伟长看到有些人妄自菲薄,畏首畏尾,甚至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告诉这些人(同时教育青少年):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

他立即编写科学普及著作《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甚至在赴朝慰问的列车上也在孜孜不倦地写作。

这本小册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历史根底。

该书后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了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并译成蒙古文和维吾尔文。

苏联的《科学史报》也翻译发表了其中的主要部分。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多年来的关闭自守、抱残守缺和内忧外患,使我国科学技术处于落后状态,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竭尽全力尽快地培养人才,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浩浩荡荡的科学大军。

他开始更活跃地出现在讲台上,先后为本校师生和京郊高等院校教教师开设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应用数学等课程,后来又参与创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由钱学森担任班主任,他担任副班主任,并亲自授课。

他每天认真备课到深夜,决心把自己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传授给新的一代。

他开的课程深受学员欢迎,大家说,听钱先生的课是科学艺术的享受。

目前,这批学生已成了我国力学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也就是在解放以后,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在他们身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对他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采取了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诱导他们独立思考。

在他们面前,他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经验体会乃至不成熟的想法,一旦有人有了一得之见,他总是满腔热情地予以鼓励。

就这样,没过多久,一个强有力的研究集体形成了。

一九五四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林鸿荪、胡海昌、叶开沅共同写成了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系统总结了由钱伟长首创的方法以及与学生们一起所作的拓广,使钱伟长方法逐渐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

钱伟长先生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钱伟长先生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所想请钱伟长 先生主持工作, 不过科学院希望在钱伟长调任
科学院之前, 按照当时平反的政策, 应 当先恢复他 以前清华 大学副校长的职务. 不过由于一些人 的阻挠, 没有恢复他 的 副校长的职务 , 所以调动没有成功. 后来钱伟长想法调 出清 华, 几经周折, 才被上海市接纳. 于是就在上海为力学事业
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 筹办力学专业 的教师 以周培源教授
为首连 同吴林襄 钱敏 3 个教员, 还 有钱伟长先生 的研究生 叶开沉 和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陈耀松 一共只有 5 个人, 靠
这 5 个人来开出力学专业的全部课程 是不可能 的. 所 以北京
大学力学专业的筹办实际上多亏许多其他单位 的支援, 它的
育模式来重塑 中国的高等学校 体制. 在 苏联 的教育模式中, 力学专业总是放在综合性大学数学力学系内的一个专业. 于
是决定在北京大学设置数学力学系, 这个系是 由原来 的北京 大学 清华 大学与燕京大学三校 的数学系合并的, 下设数学 与力学两个专业. 力学专业从 1952 年招收第一届学生. 它是
建立了新的功勋.
甘等这样有 为的年轻人, 在钱伟长教授 的领导下, 学 术活跃
创造力强. 短短几年 内出版了研 究论 文集 弹性 圆薄板大挠
度问题 (1954 年) 弹性柱体扭转理论 (195 年). 并 6 且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 如胡海昌 (192 一 的论文 论弹 8 ) 性体力学与受范性体力学的一般变分原理 (195 年, 4 物 理学报 ) 就是被钱伟长先生推荐发表的. 后来被称为广义
第三, 钱伟长先生, 参 与创办清华大学力学培训班. 第
一个五年计划 开始后各方面 的建设急需力学人才. 为了适应
这种需要, 清华大学于 1957 年成立了力学培训班, 简称 !力 学班 ∀, 招收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两年力学然后分配去 急需力

钱伟长事迹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

钱伟长事迹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

钱伟长事迹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

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

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

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

“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

”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

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

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

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

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

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

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理解以及参考答案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理解以及参考答案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理解以及参考答案《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理解以及参考答案不平凡的求学生涯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

钱伟长出身名门,是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他的亲叔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钱伟长的家学渊源让他在上大学前就精通国学和历史。

高考时钱伟长的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满分,而物理仅考了5分。

即便如此,他仍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

“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深受触动。

国难当头,他拍案而起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为了让叔叔钱穆同意他的决定,他去找了顾颉刚做说客。

说服了家人还得说服学校。

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接受物理成绩只有5分的文科学生转系;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寻找这个文史满分的学生赶快来报道。

最后,顾颉刚和钱穆分别去和吴有训和陈寅恪两人解释,吴有训也受不了钱伟长天天软磨硬泡,转系问题得以解决。

但是系主任吴有训是有条件地答应钱伟长进入物理系学习的:一年内物理、数学和化学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否则…哼哼...你懂得...'宝宝心里苦啊..宝宝连初中的数理化也没怎么学过啊...'只有我等弱货才这么想!人家钱伟长的字典里根本没有“苦”字!机会自己争取到了,就必须抓住它!抓住它!经过超级认真地学了2个多月后,钱伟长的测验成绩依旧一塌糊涂。

而更要命的是,他发现一个叫华罗庚的“同学”泡图书馆的时间居然比他还要长!还常常考满分!!还学一些其他人完全看不懂的东西看到这里,我们肯定在默默地给钱伟长计算心理阴影面积了,然而人家钱伟长认为这就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啊,有啥啊,头悬梁锥刺股呗,2个月不行就1年呗、2年呗…..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啊,经过长期的努力,钱伟长逆袭成功,拿到了物理系的第一名!从此钱伟长的学业就一发不可收拾!你肯定以为钱伟长就是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NO,其实人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大二就拿了全国跨栏亚军,牛吧?你想想那画面,一个身高1.49米的小伙子嗖嗖地跨过了1.06米的栏,刘翔那么高的时候也未必能跨过去啊!万一跨不过去呢,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多么大的风险啊!!遥想伟长当年作为国足主力左前锋,在菲律宾举行的东亚运动会上狂虐日本队!想想现在逢日必败的国足,你们到底是几个意思啊~~~哎,不说了,我只想给学霸,不,是学神跪了!鞠躬根本无法表达我的敬仰之情!1940年,钱伟长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弹性力学,1942年又顺便拿了多伦多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附答案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附答案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阅读附答案不平凡的求学生涯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录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

薄壳和薄板的内禀理论

薄壳和薄板的内禀理论

科学宝库中一颗永远闪烁的明珠——钱伟长的“板壳的内禀理论”薄壳和薄板的内禀理论(The Intrinsic Theory of Thin Shells and Plates)程昌钧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力学系,上海 200072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变量应力和应变严格地从三维弹性理论出发导出的对任意形状板壳都适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薄板和薄壳在工程和技术中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结构元件。

1940年以前,关于板壳的理论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 所有的理论都是根据先验的克希霍夫-拉夫假设(通常称为直法线假设)来建立的,并给出由中面的三个位移分量()u v w ,,所满足的三个平衡微分方程;(2) 薄板和薄壳理论是分开来处理的,特别是壳体问题,根据其几何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坐标系来建立各自的壳体理论,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合各种形状的板壳理论;(3) 板壳理论中的各种近似是混乱的,没有一种系统的简化与近似方法。

为了克服板壳理论中的这些缺陷,钱伟长在1941年到1944年建立了一种系统的精确理论,并给出一套统一的近似方法,使得从这一理论出发,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简化和近似,可以得到适合于各类板壳问题的理论。

板壳的内禀理论主要由五篇论文组成[1-5],其中第一篇论文是由钱伟长与J. L. Synge (辛吉)联合发表的,是内禀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钱伟长早在昆明联大读研究生期间(1938年-1940年)就开始了对板壳精确理论的研究,他提出了以三维弹性力学的应力满足的平衡方程为基础,引入应力应变关系,来导出应变分量表示的壳体应力满足的单元的平衡理论。

在该理论中,钱伟长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坐标系-以中面为基础的拖带坐标系(Comoving coordinates) (x x x 012,,):在变形前,中面为x 00=,(,)x x 12为中面上点的坐标,中面以外各点的坐标为()x 012,,x x ,并称之为以中面为基础的高斯坐标系,其中(,)x x 12为垂直于中面的法线与中面交点的坐标。

钱伟长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财富

钱伟长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财富

钱伟长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财富作者:胡钰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0年第09期钱伟长的去世让国人震动,一位科学大师留下了无限的人生传奇,更留下了宝贵的创新精神财富。

为什么在近百年动荡的世事变迁中总有创新激情?为什么以文科生出身却取得无数自然科学成就?探寻钱先生的创新之路,给我们许多启示。

以好奇心和责任感发现新问题。

创新源于什么?在钱伟长看来,源于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科学自身的空白,也可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1931年在清华大学他以大学物理入学考试5分的成绩申请转学物理系,因为国家处于危难需要更多的飞机大炮,这一选择成为了其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1939年他开始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因为当时国际学术界弹性板壳理论的研究十分混乱,这一研究获得了爱因斯坦的高度评价,奠定了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58岁学习电池知识,因为我国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学习计算机,提出宏观字形编码方案“钱码”,还有一系列重要发现发明。

这些研究的启动首先源于他抓住了创新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要培养“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

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

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如此不能突破常规路线,不能发现空白领域,不能实现原始创新。

以掌握经典和融汇贯通汲取新知识。

后人常常惊叹于钱伟长对新学科的掌握速度,他自己也说:“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

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

”这种能力源于他非常注意学习方法。

对于有人说自己是“万能科学家”,钱伟长回答说:“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

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从钱伟长的经历来看,多读经典著作,多读最新文献,多做一手调研,这样才能迅速进入新领域。

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

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

钱伟长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钱伟长(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

国际著名应用数学和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和波兰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大学校长。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一、主要人生阶段和事迹二、重要成果和贡献三、体会与心得一、主要人生阶段和事迹(一)文理偏科,为救国弃文从理1912年10月9日,出生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

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在18岁那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1931年,“弃文从理”,转投物理系门下,想学习怎么造飞机大炮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

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钱伟长》人物传记

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钱伟长》人物传记

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钱伟长》人物传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3 题。

(共15分)钱伟长:矮个子的“科学巨人”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2010年7月30日辞世,享年98岁。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

他幼时家境清寒,身体很瘦弱。

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呢。

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

祖父和父叔辈都是乡村教师。

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

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

1931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

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学任教。

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

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

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

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

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

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

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

科学巨人钱伟长

科学巨人钱伟长

科学巨人钱伟长作者:李姗珊来源:《学与玩》2010年第10期他是一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科学界著名的“三钱”之一;也是一名教育家,一手创办了上海大学,曾担任多所大学校长,一生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体力行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010年7月30日,他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享年98岁。

他就是科学巨人——钱伟长。

为中国而读书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诗书家庭,他的名字是叔叔国学大师钱穆取的,是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大学问家。

高中毕业,钱伟长在数理化方面严重“瘸腿”,三科加上英语总分不过25分,却以语文和历史两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然而,就在他进入大学不久,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在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时,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于是,钱伟长弃文学理,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永远忠于祖国1935年,钱伟长从清华大学物理系顺利毕业,并考取了吴有训教授门下的研究生。

1940年,钱伟长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他的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奠定了他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就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看了都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然而,钱伟长最终放弃了所有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祖国、回到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清贫的教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万能科学家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

同时,他也被誉为中国“应用数学之父”,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和“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

从开始的偏科生,到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只有“万能科学家”的称呼,才能涵盖他在科学事业上的功绩。

难怪钱伟长自己也曾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桃李满天下钱伟长一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关于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方面的系列性工作是钱伟长的成名作, 借此奠定了他在国际力学界,特别是固体力学界的学术地位.弹性薄板和薄壳是工程技术中应用广泛的结构元件. 1940 年以前, 关于板壳的理论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 (1) 所有的理论都是根据先验的Kirchho®{Love 假设(通常称为直法线假设) 来建立的, 并给出由中面的3 个位移分量u; v;w 所满足的3 个平衡微分方程; (2) 薄板和薄壳是分开来处理的, 特别是壳体问题, 根据其几何特征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坐标系来建立各自的壳体理论, 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合于各种形状的板壳理论; (3) 板壳理论中的各种近似是混乱的,没有一种系统的简化近似方法.为了克服板壳理论中的这些缺陷, 钱伟长在1941 年»1944 年间建立了一种系统的精确的板壳理论, 并给出一套统一的近似方法, 使得从这一理论出发,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可以进行不同的简化和近似, 得到适合于各类板壳问题的解案, 这就是板壳内禀理论. 主要由5 篇论文组成(如果加上他于1942 年在多伦多大学完成的219 页的博士学位论文, 实际上是6 篇文章), 其中钱伟长与导师J. L. Synge(辛吉) 联合发表的论文, 是板壳内禀理收稿日期: 2010-09-06, 修回日期: 2010-09-10y E-mail: chjcheng@。

人物传记阅读:《钱伟长: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人物传记阅读:《钱伟长: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人物传记阅读:《钱伟长:不平凡的求学生涯》不平凡的求学生涯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长。

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

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

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

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

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

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钱伟长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钱伟长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内容简介:钱伟长方程,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这部被该图书馆编号为AAT0148738的博士论文,正是不久前去世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奠定其在美国科学界地位的成名之作——《钱伟长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中提出的关于扁壳的非线性方程组被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

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1.Introduction and summaryPART ⅠGENERAL THEORY2.Calculation of macroscopic tensors in terms of microscopic quantities3.Derivation of macroscopic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from microscopic considerations4.The macroscopic tensors in terms of the six quantities pαβ and qαβ5.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in terms of the six unknowns pαβ andqαβ6.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referred to the middle surface in the natural statePART ⅡAPPLICATION TO THIN PLATES7.Classification of all thin plate problems8.Problems of finite deflection (q = 0),Types P1—P39.Problems of small deflection (q≥1,p = 1;q = 1,p = 2;q ≥ 1;p > 2q),Types P4—P810.Problems of very small deflection (q ≥ 2,2q ≥ p ≥ 2),Types P9 —P11,and problems of zero deflection (q = ∞),Type P12PART ⅡAPPLICATION TO THIN SHELLS11.Classification of all thin shell problems12.Problems of thin shells with finite curvature (b = 0),Types SF1—SF813.Problems of thin shells with small curvature (b ≥ 1):Problems effectively equivalent to thin plate problems (q < b),Types SS1—SS11 Problems of critical deflection (q = b),Types SS12—SS1814.Problems of thin shells with small curvature (b ≥ 1):(continued)Problems in which the deflection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curvature (q > b),Types SS19—SS2715.Certa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Ⅰ)Type SF4:The case of a developable shell(Ⅱ)Type SS12 and the von Karman—T sien theory of buckling of thin shellsAcknowledgementAppendices(Ⅰ)Table Ⅰ:Table of the more frequent notations(Ⅱ)Table Ⅱ:T able of 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of thin shell and plate problems(Ⅲ)Table Ⅱ:Table of the external force system and the macroscopic tensors Bibliography。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

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

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

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

”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

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

”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

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

"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独辟蹊径开新篇_钱伟长院士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

独辟蹊径开新篇_钱伟长院士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
作为刚进入力 学科 研之 门的 青年 学 者 , 钱伟长 还有点 惴惴 不安 :这 条路 子 对吗 ?
喜遇良师
1940 年 9 月 , 钱伟 长与郭 永怀 、林 家 翘一起 , 到 了加拿 大多 伦多 大学 , 师 从 应用数学系主任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辛 吉教授 。
这位辛吉教授 是著 名的 应用 数学 家 , 爱尔兰人 ,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 在应 用 数学 、固体 力学 、流体 力学 等领 域颇 有 建树 。 20 世纪 30 年 代在 多 伦多 大 学 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 , 而且 把 哥廷根应用力 学学 派的精 神带 到了 多 伦多大学 。
根据板 壳特 征尺 度与 曲率 半径 之 比及其 与相对 厚 度的 关系 , 对薄 板 、薄 壳进行了详 尽细 致的 分类 。 钱 伟长 确 定了 12 类薄板问 题和 35 类 薄壳问题 , 均用六 个方 程(三个平 衡方 程 、三个 协 调方程)加 以描 述, 这 些方 程涵 盖了 常 见的小 挠度方 程以 及一些 已知 的大 挠 度方程 。 虽然 35 类壳体 问题中有些 是 已有的 , 但也有一些 是过去未曾研究 过 的新的壳体问题, 其中尤以浅壳 SS12 型 方程为最 重要, 并具 有广泛的应 用。 例 如, von Kár mán 和 钱学 森在 1939 年 和 1941 年所研究的柱壳受轴向压力作用及 球壳受外压力作用时的局部失稳均可看 成浅壳大挠度问题 , 即 SS12 型问题。 当 把 SS12 型问题的方程应用于圆柱浅壳和 浅球壳时, 可分别得到 圆柱浅壳和 浅球 壳的非线 性方程组 。 特别, 当圆柱 壳的 半径充分大时, 相应的 方程可化为 薄板 的 von Kármán 大挠度方程 。
1940 年 9 月 17 日 , 钱 伟 长 、郭 永 怀 、林家翘 谒见辛 吉教 授 。 交 谈之 下 , 钱 伟长惊喜地发 现辛 吉教授 也在 研究 板 壳的内禀理 论 , 但 用的 是宏 观方 法 ,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5篇1秘书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5篇1秘书

钱伟长的著名事迹5篇钱伟长的著名事迹篇1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

当晚,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一片哀婉,数百名师生自发来到广场,点燃烛光、手持鲜花,举行哀悼仪式,众人潸然泪下。

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道路两旁的树木间拉起了黄丝带,绵延几十米,一旁还拉出了悼念横幅——“钱校长一路走好,来世还做您的学生”。

2010年8月7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里人潮涌动,数千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各界人士和市民在这里与这位“中国力学之父”挥泪作别。

随着这位老人的驾鹤西去,中国科学界的巨星“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相继陨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

在央视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一段52字的颁奖辞概括了钱伟长跌宕起伏、艰难曲折,而又无比崇高和伟岸的人生道路。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寒门学子的艰难求学路1913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镇七房桥村的一个贫民家庭中。

鸿声镇位于无锡县的东部,距离无锡县城大约40公里,鸿声一名源自清末富商钱鸿声。

从家谱上循脉,钱伟长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吴越国王钱镠,但此时家境已经没落。

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以教私塾谋生,在村中颇受人们尊重,他牢记“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先后送两个儿子钱挚、钱穆去读私塾。

可惜的是钱承沛在39岁的盛年,因为贫病交迫而去世。

钱挚和钱穆不得不考入师范学堂,以求早些谋生贴补家用。

,当时军阀混战,虽然父亲和叔父有薪水,但十分微薄,依然难以维持家计。

钱伟长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钱伟长从小就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还要做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贴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

高中物理有关名人的回归

高中物理有关名人的回归

高中物理有关名人的回归
钱伟长高中时是一个偏科很严重的学生,高考的时候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但是他却考进了清华大学,原因就是他的中文与历史都是100分,这让他直接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给录取了。

不过因为当时的国情,本来文科双百,物理5分的钱伟长竟然毅然决定弃文从物,他转学到了物理系。

几年的时间他沉下心来像是重新学习了一遍物理知识,在1935年,他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并且还获得了换专业后的第一个奖励——“高梦旦奖学金”。

之后,钱伟长在导师吴有训的帮助下做光谱分析,并且成功公费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期间,他仅用50天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还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自此,他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也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学成之后,他带着初心回到了祖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另外还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Acknowledgement
Appendices
(Ⅰ)TableⅠ:Table of the more frequent notations
(Ⅱ)TableⅡ:Table of 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of thin shell and plate problems
5.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in terms of the six unknowns pαβ and qαβ
6.The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referred to the middle surface in the natural state
(Ⅲ)TableⅡ:Table of the external force system and the macroscopic tensors
Bibliography
后记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钱伟长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内容简介:钱伟长方程,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这部被该图书馆编号为AAT0148738的博士论文,正是不久前去世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奠定其在美国科学界地位的成名之作——《钱伟长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中提出的关于扁壳的非线性方程组被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12.Problems of thin shells with finite curvature(b = 0),Types SF1—SF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年之后, 钱 伟长 获得 硕士 学位, 辛吉教授要求他以此为题做博士论文, 继续深入地研究该问题, 力图进一步总 结规律和统一各种近似方法, 特别要找 到两人提出 的微观 方法 与宏观 方法 的 关联。钱伟长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 在 短短的半年 时间里 就完 成了导 师布 置 的任务, 提交了 博士论 文初 稿, 但是 按 多伦多大学当时的规定, 博士生要修满 2 年后方可申请学位, 1942 年 10 月, 钱 伟长获得 博士学 位。辛吉 教授 对这 位 学生非常满意。2004 年辛吉 教授的 女 儿莫拉维支( 曾任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 所长) 来 访时谈 起, 她 父亲一 直记得 他 的这位杰出的学生。
1940 年 9 月 17 日, 钱 伟 长、郭 永 怀 、林家翘 谒见辛 吉教 授。交 谈之 下, 钱 伟长惊喜地发 现辛 吉教授 也在 研究 板 壳的内禀理 论, 但 用的 是宏 观方 法,
自 然 杂 志 第 32 卷第 6 期
科学人物
而钱伟长用的是微观方法, 却得出了同 样的结果。辛 吉教 授提议 把两 种理 论 合在一 起写 出 一 篇论 文, 钱伟 长 经 过 50 天的日夜苦战, 就拿出了论文初稿。
板壳 理论 由 于成 功 地 采用 了 先验 的 K irchho ff L ov e 假 设, 人 们 已 经 长 期 没 有研究板壳 的三 维理 论了。 % %辛 吉 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 仅 用力学状态 的内 禀 变量 应 力和 应 变, 严格地从三维理论中导出了任意 形 状的薄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 这里 在 各向同性的假定下, 把应力和应变分 量 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开 为 T ay lo r 级 数 。近似的 二维 方程只 有六 个基 本待 定 量, 三个代 表中面 拉伸 应变, 另 外三 个 代表中面弯曲应变, 这是辛吉和钱的 工 作最重要的 特点。! 这 篇著 名论 文引 发 了二十世纪五 六十 年代不 少有 关三 维 板壳理论的工作, 如著 名学 者 A . E.
影响深远
文[ 1] 发 表后, 受 到了力 学界 和数 学界的重视, 钱伟长先后应 邀在多伦多 大学应用数学系和数学系、加拿大数学 学会 1941 年年 会、加州 理工 学院 航空 系等场合 做 学 术报 告, 讲 述 他 们 的理 论, 受到广 泛好 评。荷兰 力学 家 H . S. R utten 教授[ 13] 推崇说: 辛吉和钱的工 作继承了 19 世 纪 早 期 A . Ca uchy 和 S. D. Po isson 的 工 作, 在 西方 文 献中 重新 注 入了 新 的 生命 力。! 他还 指 出:
下面就这 一工作 产生 的背 景和 历 程、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进行简要 分析。
读了 T imoshe nko , Sy ng e 和 L o ve 的有 关专著。翌年, 遇到中英庚款留学招 生 的机会, 他 毫不 犹 豫 地选 报 了 力 学学 科, 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六十 余年的非线 性力学研究生涯。
创新光芒
上述系列论文中, 闪烁着创新的光 芒, 有关学术贡献的详细评述可参看文 [ 9 12] , 特别是程昌钧教 授最近发表 的 文[ 11] 。这里 仅概 述其中 主要 的学 术 思路和创新点。
首次采用张量分析这一有力工具,
经过宏微观全 面分 析建立 了弹 性板壳 内禀统一理论, 具有精确性 和统一性。
经导师推荐,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于 1944 年在 刚创 刊不 久的 美国& 应用 数 学季 刊∋ ( Q uarter ly of Applied M athe m atics ) 上 分 三 次连 载 发 表[3 5] 。 回 国 之后, 他又进一 步总结 , 把 博士 论文 中 关于 宏 微 观 方 法 联 系 的 内 容 发 表 在 1948 年的& 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
Port rait s
Chinese J our nal of N atur e V ol. 32 N o. 6
doi: 10. 3969/ j. issn 0253 9608. 2010. 06. 012
独辟蹊径开新篇
钱伟长院士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
戴世强
教授,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上海 200072 关键词 钱伟长 弹性板壳内禀理论 非 线性力学 学术思想
根据板 壳特 征尺 度与 曲率 半径 之 比及其 与相对 厚 度的 关系, 对薄 板、薄 壳进行了详 尽细 致的 分类。钱 伟长 确 定了 12 类薄板问 题和 35 类 薄壳问题, 均用六 个方 程( 三个平 衡方 程、三个 协 调方程) 加 以描 述, 这 些方 程涵 盖了 常 见的小 挠度方 程以 及一些 已知 的大 挠 度方程。虽然 35 类壳体 问题中有些 是 已有的, 但也有一些 是过去未曾研究 过 的新的壳体问题, 其中尤以浅壳 SS12 型 方程为最 重要, 并具 有广泛的应 用。例 如, vo n K r m n 和 钱学 森在 1939 年 和 1941 年所研究的柱壳受轴向压力作用及 球壳受外压力作用时的局部失稳均可看 成浅壳大挠度问题, 即 SS12 型问题。当 把 SS12 型问题的方程应用于圆柱浅壳和 浅球壳时, 可分别得到 圆柱浅壳和 浅球 壳的非线 性方程组。特别, 当圆柱 壳的 半径充分大时, 相应的 方程可化为 薄板 的 von K rm n 大挠度方程。
因此, 钱伟长 就 想, 为什 么不 能另 辟 蹊径, 建 立 一 个 统一 的 理 论 呢? 于 是 , 经过刻苦 钻研, 新理 论的 雏形 悄然 诞 生。他采 用微观视角, 以微元体为出 发 点, 引进三 维应力 - 应 变关 系, 得到 用 应变分量表示 的平 衡方程 和协 调方 程 ; 同时首次以张量分析和微分几何为 工 具, 得到了用板壳中面的拉伸变形张 量 和曲率变形张 量的 六个分 量表 示的 全 部方程, 建立了弹性薄板薄壳的内禀 统 一理论,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理 论 , 避免了一 些纯经 验的 假设; 而 且经 过 条分缕析, 归纳岀 各种 板壳 类型, 建 立 了相应的方程, 有希望把过去的各种 类 型的方程悉数 收入囊中! 。
力学大师钱伟长先生走了, 人们诚 挚地悼 念 这位 科 技战 线 的 忠 诚战 士。 最近, 他成 为 感 动 中国! 2010 年 度 人 物 候 选 人 ( 见 http: / / new s. cntv. cn/ special/ gdzg/ sho uy e/ index . shtm l) , 可 谓实至名归。然而, 人们对这位科学家 的学术贡 献还缺 乏深 层次的 了解。 本 文试图浅近 地叙述 钱先 生在非 线性 弹 性板壳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从中获 知他的创造功力和业绩。
关于非线 性力 学, 他在 1982 年的 全国非线性力 学会 议上有 过精 辟的论 述( 见 文 [ 7] ) 。他 说: 钱 学 森 的 老师 vo n K r m n 于 1940 年前后 明确 地强 调力学中的非线性问题, 而 非线性力学 的出现是有其工业背景和生产背景的。 首先是大量人造纤维和塑料的问世, 这 些材料的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 其次是 航空工业采用薄的固体材料, 凡这类材 料都可以引起 大变 形, 但应变 很小, 其 本构关系依然是线性的, 这 就叫几何非 线性; 第 三 是当 时 正 在研 制 超 声 速飞 机, 空气动 力学在 亚声 速、超 声速 范围 都可以线性化, 但在跨声速 范围就不能 线性化, 这 个问 题 同 航空 工 业 中 突破 #声障∃ 这个 问题 密切 有关 % %。由此 可见, 为了 适应工 业发 展的需 要, 从事 力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线性理论的范畴, 必须深入到非线性的领域中去。!
板、壳 的 分 析 处 理 各 自 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 , 各种形 状的板壳( 如柱壳、锥壳、球 壳 、环壳等等) 又 各搞一套! , 各有各的 描 述方法;
各种处理方法花样繁多, 众说 纷 纭, 十分混 乱, 没有一 种系 统的 简化 与 近似方法;
多数处 理方 法基于 一些 先验 性 假设, 如 K ir chho ff L ov e 假 设, 理论 上 不够严谨。
钱伟长在微 观分析 中采 用了 一种 全新的坐标 系 以中 面为 基础 的拖 带坐 标 系 ( co mov ing co or dinate s) 引 进了中面的拉 伸变 形张量 和弯 曲变形 张量, 这六个未知量是内禀 理论的基本 未知量, 它们满足的 3 个相容方程是 曲 率张量满足的条件得到, 而 另外 3 个 方 程是 3 个平 衡微分 方程。从 而形 成完 整的张量方 程式。这 一内禀 理论 适合 于用各种不同 的坐 标系描 述的 各种不 同形状的薄壳和薄板问题。
正是这种理念, 引导他 走上了创建 新的弹性板壳理论之路。
时代呼唤
钱伟长先生投身于科研事业之时, 正值科技突飞猛 进的年 代。1938 年 他 到昆明西南 联大 以后, 敏感 地发 现, 非 线性弹性力学亟待发展, 这是航空研究 的必要工具, 就 开始钻 研弹 性力 学, 熟
∀ 368 ∀
锋芒初露
在 1938~ 1940 年 间, 钱 伟长 对弹 性板壳理论特 别感 兴趣, 很快 发现, 当 时的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有:
G r een, E. Re issner , E. L . R eiss, P. C icala, H. M . M ushtar i 等的研究。
文[ 3 5] 产生了更 为广泛的 社会影 响 。1958 年 8 月 在美国 斯坦福大 学召 开 了海洋结构力学第一届研讨会, 并出 版 了由 J. No rm an G oo dier 和 N iehstas J. Ho ff 主 编的& 结构 力学∋ 论文 集, 在 文 集中发表 了 Y . C . Fung ( 冯 元 桢) 和 E. E. Sechler 的 弹 性薄 壳 稳定 性! 一 文 , 称 钱伟长 的圆柱型 浅壳方 程为 钱 伟 长一 般方 程! 、 圆 柱壳 的 钱 伟长 方 程! 。此后, 这些方程 统称为 钱伟长方 程! 。1980 年, 理 性 力 学 权 威 A. C. Er ing en 访问 中国, 特意 到清华大 学照 澜 院 16 号( 钱先生当 时的住所) 探访钱 伟 长先生, 他 说, 当年他 花了 几个 月时 间 拜读钱伟长的板壳内禀理论的文章, 从 而开始了在理 性力 学方面 的开 创性 工 作, 他 把 钱 伟 长 认 作 自 己 的 前 辈。 1982 年, 在 上海 国际 有 限元 学 术会 议 上 , 执 行 主 席 R. H. G allag her ( 美 国 C lar kso n 大学 校 长) 向 大 会介 绍 钱 伟 长 时说: 钱教授 有关 板壳统 一内 禀理 论 的论文曾是美 国应 用力学 研究 生在 ( 20 世纪) 40~ 50 年 代必 读的 材料, 他 的 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 详见 文[ 9] ) 。1990 年 以后, 钱伟 长 沿袭 板 壳 内禀理 论 的思 路, 又 建 立 了 一种 非 K irchho ff 假设的板壳理论并已取得一 些 成果。可 以认为板壳内 禀理论 是 20 世 纪力 学 领 域 中 最 重 大 的 研 究 成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