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木叶溪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课时第一单元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执教时间主备人李云审核人执教人李云学习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方法四环: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达标检测四步:学、交、导、练学习重点乘、除法的意义。

学习难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导案学案自学质疑1、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建立本节课的知识链接。

2、学生自学书本5页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一、复习导入根据下列三个数写四个算式。

7、8、56(1)乘法:(2)除法: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自学教材的例题,分析并解答:(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计算,列式3+3+3+3=12,用乘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为()。

合作探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具体的探究1、乘法与加法之间有怎样关系?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2、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时,还需要注意些什么?过程中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展示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点拨、解疑并适时板书。

1、我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2、我还知道了:积=()×因数数=()÷另一个因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差3、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达标检测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汇报。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新部编本 123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新部编本 12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学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胡永利
教学目标
1.在已学过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使乘、除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明标
一、口算导入:
7×8= 10×5= 25×4-=
56÷7= 50÷5= 100÷4=
56÷8= 50÷10-= 100÷5=
说说你的发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已学过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使乘、除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2)题、(3)题与(1)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除法与乘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吗?
6、什么叫除法?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7、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交流
一、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5×48= 147÷7=
三、6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420千克。每箱蜜蜂一年可以酿蜜多少千克?(解答后,改编成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反思
本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docx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docx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还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思考,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才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2.在本节课设计的几个环节中,都是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来解决的,比如“乘、除法的意义”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习氛围的创设在教学中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兴奋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个五角星教学过程O在情境中学习乘法1.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怎样的关系呢?(师生关系)那在生活中,我和我的宝贝女儿是什么关系呢?(母女关系)现在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坐姿最端正,坐姿端正的小组奖励3颗星。

(共奖励4个小组)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根据刚才老师奖励小组同学的信息,你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生:XX老师奖励四年级的同学,每组奖励3颗五角星,奖励4个小组,一共奖励多少颗五角星?师:怎样列算式啊?生1:用乘法计算:3X4=12 (颗)生2:用加法计算:3 + 3 + 3 + 3=12 (颗)师:比较两个算式,哪种方法更简便呢?生: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以后遇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我们就用乘法来计算。

3.介绍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 X4 = 12因▼数因▼数和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编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乘法的意义,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新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一单元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3. 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和除法,那么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探究新知-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 讲解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 实践应用-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改正。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15-16的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乘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资源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九、教学时间2课时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乘除法意义及各部分间关系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和除法是基本的数学运算,它们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docx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案.docx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在已学的乘、除法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的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掌握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 不能做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2.教学重点 / 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下列算式,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165-45=572-242=243+302=引导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如何验算的?2.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在乘、除法中,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乘法的意义。

2 第( 1)题,指名学生读题。

每个花瓶里插3 枝花,4 个花出示教材第5 页例瓶一共插多少枝花?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怎样计算?为什么?问题:( 1) .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问题:( 2) .算式中的3和4各表示什么意思?用加法算: 3+3+3+3=12用乘法算: 3×4=12师:结合刚才的例题,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哪个算式比较简便?并想一想,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乘法?交流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做乘法。

师: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教学除法的意义。

分别出示第例 2( 2)( 3)题。

有12 枝花,每 3 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 枝花,平均插到 4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指名学生读题,问题: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怎样解答?学生列式:12÷3=412 ÷ 4=3师:问题:与第( 1)相比,第( 2)、( 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第( 2)题和第( 3)题所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所涉及的数有哪些,与乘法的一样吗?学生分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出除法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导学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导学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
)介绍乘法各部分的名
称。

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组织学生改编问题。

师:谁能根据例2情境图,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3)引导学生与上面的乘法算式进行对比,总结除法的意义。

(4)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组织学生梳理,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拓展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义。

(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相乘的两个数叫作因数,乘得的数叫作积)
2.)按照要求改编问题。

(有枝插可以插几瓶?有平均插到4每个花瓶插几枝?)
()独立列式解答。

12
12
(明确: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作除法。

(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
得出: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4.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巩固 5.已知540-□×15=
设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作小丰今年16岁,爸爸今年48岁,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小丰的5倍?。

三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导学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导学案

《乘除法的关系》导学参考一、教师自主学习(一)研读教材乘法和除法是数学运算中的两种最基本的运算,在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提供了便利。

(二)分析教材【导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9--11页例题,课堂活动,练习三【导学目标】1.认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道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2.提高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

3.会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归纳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课时安排】两课时(练习课略)二、导学活动建议(一)自学引导:1.说一说加减法有怎样的关系?思考乘除法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2.预习书上例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课堂导学活动1.观察主题图,引入课题(1)出示课本第8页本单元教学主题图(图略),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2)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要解决情境中提出的问题,需要用到哪些运算?(3)教师引导:乘除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2.学生自主探究(1)出示例题出示教学情境图,观察、比较、思考:认真观察例1教学1l境图。

细心对比下面的3个算式: 4×12=48(个) 48÷12=4(个) 48÷4=12(棵)。

思考:这3个算式各解决了什么问题?除法与乘法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3.教师点拨:上面的3个算式共同点是都有3个数量,不同的是:第一、计算方法不同。

第二、已知数和未知数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说除法算式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乘法算式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由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乘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另一个因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

4.强调注意点。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第一章:乘法与除法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乘法的定义: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方法,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乘积和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3. 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即一个数的乘以另一个数相当于这个数连续加上另一个数的若干倍。

教学活动:1.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乘法的运算过程。

2. 利用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练习题:1. 3 ×4 = ?2. 25 ÷5 = ?第二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2. 能够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1. 乘法的运算规律:a. 交换乘数的位置,乘积不变。

b. 乘数乘以1,乘积不变。

c. 乘数乘以0,乘积为0。

2. 除法的运算规律:a. 被除数和除数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商不变。

b. 被除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商也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c. 被除数为0时,商为0。

教学活动:1.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

2. 利用除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题:1. 5 ×6 ÷3 = ?2. 12 ÷4 ×3 = ?第三章: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教学目标:1.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

2. 能够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1. 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a. 没有括号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b.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2.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a.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b.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c. 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教学活动:1.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乘、除法的意义2.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乘除法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乘法的关系,例如:3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为3×4。

二、新课讲解1.乘法的意义(1)讲解乘法的定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2)举例说明乘法的意义,如:4个3相加可以写成3+3+3+3,也可以写成4×3。

2.除法的意义(1)讲解除法的定义: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举例说明除法的意义,如:已知4×3=12,求12÷4或12÷3。

3.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讲解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数×乘数=积。

(2)讲解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

(3)引导学生发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如:3×4=12,则12÷3=4。

4.乘除法的应用(1)讲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面积等。

(2)举例说明乘除法的应用,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重量为4克,求小明手上苹果的总重量。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乘除法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讲解答案。

四、课堂小结2.强调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乘除法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教案设计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讲课设计说明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动力根源于自己对知识的盼望,所以,在教课中,教师要充足调换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唤醒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欲念,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景。

1.借助学习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长进行的。

所以,在教课中着重了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指引学生主动、踊跃地研究新知,经过知识的迁徙同化新知。

2.以自学指导为扶手,促使学生知识的迁徙,突出建模思想。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我实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碰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随时小声讨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停地对知识进行迁徙,便于学懂新知。

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裸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认识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课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3.发问、指引,促使学生数学思想合理化。

在讲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何,有益于促使学生数学思想的合理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拟;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

本节课我力争经过不停追问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打破本节课的教课重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讲堂活动卡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成效检测一、复习引入,揭露课题。

(3分钟)1.回想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指名回答。

3.揭露课题,引入新课。

1.独立回想。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计算并验算。

340+ 190=586- 98=二、出示目标,指引自学。

(25分钟)1.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导学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导学案)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列式计算。
①用加法算:3+3+3+3=12(枝)
②用乘法算:3×4=12(枝)
3.讨论交流: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4.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38=114
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
答案:36÷2=18(只)
答:养了18只鹅。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1.出示例2第(1)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
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
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9.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以自学指导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

人教版四上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四上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四上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8页。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明确0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并能准确描述相关0的运算。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明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二、新知探究1.出示P5页例题,提问: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5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点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将除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乘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除法中,已知两数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4.出示P6页情境图,让学生来说一说有关0的运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关0的运算,并着重强调0不能作为被除数5.P6做一做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课堂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乘、除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案(精品)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乘、除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案(精品)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备课教案(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练习:“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得数504÷14= 504÷36=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本资源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人教版四上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四上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四上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8页。

教学目的:
1. 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2. 明白0在四那么运算中的运用,并能准确描画相关0的运算。

3. 逐渐培育逻辑推理才干和概括才干。

教学重点:
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白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

教学预备:
课件等。

教学进程:
一、温习导入
出示标题,让先生思索并作答。

二、新知探求
1.出示P5页例题,提问: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先生细心思索,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绪。

2.教员引导先生停止归结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剖析思绪,以及详细的解题进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讨教员在解说时参照课件外面的详细进程。

3.P5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进程,重点论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将除法中各局部称号着重强调,以及和乘法中各局部的关系。

提示:在除法中,两数的积叫做被除数,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法各局部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4.出示P6页情境图,让先生来说一说有关0的运算。

教员引导先生总结有关0的运算,并着重强调0不能作为被除数
5.P6做一做
先生讨论回答,教员修改。

三、课堂
小结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过程:
一、练习
7×8= 25×8= 8×6= 9×9=
64÷8= 480÷8= 640÷80= 800÷200=
二、思考
1、我们班每组有8个人,4个组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计算:
答:。

求( )简便运算,叫做( )。

相乘的( )个数叫做( )。

乘得的数叫做( )。

2、我们班有32人,每组有8人,可以分成几组?
列式计算:
答:。

3、我们班有32人,可以分成8个组,平均每组多少人?
列式计算:
答:。

与第(1)题相比,第(2)、第(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析写出关系式吗?
再从第(3)题和第(1)、第(2)题比较你又有什么新发现?你知道什么是减法吗?
已知(),求()叫除法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写出表示他们关系的式子吗?
你认为乘法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根据24×35=840,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840÷24=840÷35=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640÷80=8248÷8=3125×8=200 32×3=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