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

2.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悟诗歌真情。

4.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尝试写新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寻找和分析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诵读,理解情感2.创设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5分钟):去年在槐花飘香之际,大家与你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分别,离开了的初中母校。

回顾过往生活多少有些不舍。

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怀念初中的文章,你会选取什么作为你的告别对象?无论是哪些对象,都有大家在校园生活的印迹,都融入了大家对母校的美好回忆、眷恋以及不舍。

这正是咱们这一单元的重点,通过学习诗歌,透过意象,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情。

这也是品诗的方法。

下面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新月派代表作家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看他如何选取意象,描绘意境,表达感情的。

(板书:品诗的方法:意象→意境→情感)设计理由:谈话式导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读感知(课前解决字音字词)(3分钟)1.先请一位学生读一遍《再别康桥》,其他同学思考徐志摩在第二次别离母校时想要传达什么情感?2.录音范读,体悟真情,揣摩意象,感受诗人的真情。

设计理由:在读的过程中检查预习。

借助诵读,范读揣摩意象,感受真情。

三、再读理解(25分钟)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诗的民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

可以说每一小节诗中都有意象,但每一小节诗中诗人都选取了一个主体意象,只要咱们抓住了主体意象,便可以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和把握诗中的意境美,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掌握诗歌“三美”。

3、感受康桥柔美的秀丽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内容】:1、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工具】: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范读录音【课时】: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1、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放一段诗歌朗诵。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二、整体感知:2、好,大家对于诗人徐志摩都有哪些了解呢?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明确: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曾用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是理想主义者,天真而浪漫。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他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为“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3、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的一切,早就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4、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身临其境,语调要柔和、舒缓。

抽学生起来读。

5、“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有没有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它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没有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1《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爱好自然的情感。

2.知识目标:学习人生哲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力目标:识别实义词、虚义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会写一篇基本的文学评论。

二、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词汇:实义词、虚义词等。

3.修辞手法:比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Song: "Kang Qiao Zai Bie" cover package2. Xú Zhìmō, Chinese poet and author of "Leaves of Grass," "A Call to Arms," and other works, is introduced.3. In what way do you believe that Xú Zhìmō's works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4. What do you believe the title of the poem means?五月天放进有声读物《再别康桥》二、诗歌鉴赏1.难点分析:文化背景,词汇,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1927年,Xú Zhìmō在福建福州的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初三,经常在河边思考人生,这给他以灵感,写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诗歌,其中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之一。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短诗,词汇标记和分析。

4.全班分析:使用PPT分析主题,文化关联和词汇,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试图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风光如画)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再别康桥》这首诗,随着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而为人们熟知。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

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

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决心还要回来。

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吧》的呼应。

康桥的一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诵读欣赏,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分析鉴赏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二)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二)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感悟徐志摩诗歌和谐柔美的音韵,感知和揣摩诗歌中极富绘画美的意象。

2.借助象征手法,感受和品味诗人细腻真切的情感美,体会徐志摩感情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理解诗人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妙处。

3.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只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篙、溯、笙箫、荇等字音;充满感情地诵读诗歌;默写这首诗。

2.了解徐志摩、新月诗派(格律诗派)及“三美”理论;结合“三美”理论,分析其在《再别康桥》中的表现。

3.品味云彩、金柳、艳影、柔波、青荇、天上虹、星辉等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流动的画面美。

4.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结合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规范表述。

5.拓展阅读,进一步阅读徐志摩的其它重要诗歌,感受新诗的特点及表现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云彩”、“金柳”、“艳影”、“柔波”、“青荇”、“天上虹”、“星辉”等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感受流动的画面美。

2.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结合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能体会诗歌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情感;结合诗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规范表述。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
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四、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
☉课前反复熟读作品,整体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课前尝试着模仿原作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课堂教学再读修改、创作。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诗歌感情抒发的基调):
教师:自古以来,每当遭遇离别和守望,总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无奈;更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
苦涩;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坦然!
沉重;
洒脱、一份飘逸!
那么,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1.学生散读,探究。

2.鼓励学生演示朗读。

师生简要点评,围绕:是否“入境”!(“意象”与“意境”的整
体把握问题)
3.学生发言,交流(略,相机鼓励与点拨!)
4.定位: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声中,你从中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意
象?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缓 意境——悠远、朦胧美
(二)鉴赏(简介背景,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

剑桥是一
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
很深的感情。

他曾经这样动情地说过:
“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的。

”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的秋天,他
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
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再请学生演读。

2.学生交流。

(略,简要点评)
3.
归结:“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长篙”、“星辉”等……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应该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

但这一切,都没有摄入诗人的镜头,偏偏选择
了这些富于色彩、姿态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问:这些朴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读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学生交流。

(略)
(2)教师提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联想、想象(虚实);动静;语言、修辞……
(3)归结: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
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
“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
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中的意象分别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
上的审美享受。

——这也就是闻一多先生崇尚的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三美中的“绘画美”!
4.学生活动
(1)分组交流自行创作的诗歌,重在围绕意象及创设的意境;
(2)推荐交流(若干,时间关系,以2首为宜!)
(3)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拨
(4)聆听配乐朗诵
(5)鼓励学生以“共鸣者”的心态朗读原作:
(6)齐读一遍。

(三)鉴赏(简要体味“音乐美”和“建筑美”)
1.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故而富有“音乐美”
归结: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
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
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
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
“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故而富有“建筑美”
归结: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
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
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
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
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四)鉴赏(结合“诗眼”,把握诗歌精巧的构思)(重点在“其次”上)(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
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
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
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
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心中的“康桥
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
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
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愿做“一条水草”的体验……
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归结:——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再次拓展:教师导引——原来,这人世间,至情、至善、
宾的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去细心地呵护自己心中的“康桥”吧!
(五)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