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一地理上学期第11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三、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1、讲解气压概念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之上。
热力环流在本章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可以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
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3.掌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且能够解释自然现象(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热力环流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热力环流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导入新课“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诗人李商隐写给妻子书信中的句子,巴山蜀水之地,秋夜下起淅淅沥沥的雨,为什么川渝地区,偏爱夜间下雨呢?其实,这是一种由地形原因所引起的天气现象,也是热力环流在大自然中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川渝地区,偏爱夜间下雨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疑导入:给学生播放《军港之夜》。
让学生看看歌词里面有哪些问题。
进而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1.实验感知给学生展示实验:a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b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c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总结: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3.具体表达——海陆风热力环流在生活中具体表达非常多,比方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今天我们就以热力环流为例,和大家一起学习热力环流在咱们生活中的具体表达。
①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
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②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只能画出一种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进行补充)③教师归纳: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
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
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是膨胀上升,陆地降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是收缩下沉。
同样的道理,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晚上的时候,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陆风。
环节三:稳固拓展解决课前悬疑:“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这个歌词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学生答复,教师鼓励: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热力环流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认识主要的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3.掌握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培养同学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3.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40分钟)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映气象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气象图上的风向、气压等信息,引发同学们对气象现象的思考。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赤道附近的高温带和两极地区的低温带,以及大陆和海洋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3.分组探究(15分钟):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附近的热力环流情况,并整理成报告。
鼓励同学们使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体资源,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信息。
第二节: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40分钟)1.回顾(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同学们回顾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介绍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表,讲解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介绍热带风系统的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信风,以及西风带的特征和位置。
3.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并用一个流线图展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的形态。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热带风系统和西风带对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和气温有什么影响。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三节: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气温的影响(40分钟)1.分享讨论(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中的实验探究活动:1. 根据视频,尝试画出烟雾飘动垂直方向。
2. 思考探究: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并在黑板画出。
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或图画。
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来直观感受什么是热力环流)总结过渡: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气体发生环流。
(二)讲授新课一、基本概念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气压和海拔的关系,并讲解等压面和高低压的概念。
10班地理学科王琳琳《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环节五:
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引导学生将本节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
“海洋陆地升温速度”相关知识点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涂鸦
环节六
当堂训练
引导学生应用本节知识
推送题目训练
当堂训练
环节七
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节知识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
思维导图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地理学科
执教课题:《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山东教育出版社
所属章节: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
执教教师:王琳琳
执教时间:2019年4月12日
执教班级:高2018级10班
《热力环流》教学设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形成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热力环流是“大气圈”这一节的核心内容。
切洋葱不流泪的窍门
请两位同学上前来切洋葱
S窗口直播实验过程
环节二:
学习目标
展示目标
明确目标
环节三: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自学与思考
快速浏览文本,找到相应内容。然后自己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环节四:
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结论后,小组代表展示组内讨论结果
五、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先用生活小窍门引起兴趣,让学生根据初中物理知识,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后再进行地理小实验,验证小组结论,并加以应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小组合作,锻炼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环节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设计者:哈斯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打消这种心理。
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单项能力,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不但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还要学会能将它引用到其他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中。
地理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图是地理重要语言,本节课结合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学生读图绘图能力。
学生在此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而言,所以重点要加强。
学生要能进行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使学生能将图像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思路在做这节课时我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才发现为何不能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呢?就像语文中的倒装句。
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因为新课标强调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从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拉近与地理的距离感。
导入后就是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
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又基于新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念基础上,我专门请教物理老师在组织本节课的时候着重引入了物理学科的思路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认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启发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规律、分析规律、运用规律指导生产生活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地区特征,清楚热力环流现象出现的区域尺度,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观看实验、绘制示意图、小组探究、解释生活现象等课堂过程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情分析】优势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有“热胀冷缩”相关物理知识储备。
不足分析:将物理知识如气压等与大气运动结合的能力较弱;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较差;对一些现象的感性认知强,但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孔明灯导入新课:临近高考,有“亚洲最大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的家长们纷纷放飞了孔明灯,为高三学子们送去了美好的祝愿。
孔明灯为何能升上天空?其原理是什么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概念理清架构共同分析热力环流概念明确热力环流成因是“冷热不均”,结果是“大气运动”播放视频“热力环流演示实验”教师播放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在任务单上画出热力环流中的气候运动方向。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明确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
小组探究【知识链接】气压、等压面【任务二】小组合作画出完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包括:气流的运动方向、高低压、等压面)并解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辅助探究1: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原因?参考现象:氢气球为何能飘上高在知识链接的基础上,结合三个辅助探究,小组进行充分的探究合作,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画出完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
课题名称
热力环流
科目
地理
年级
(高一)
适用班级
平行班
必修1
1单元(章)
4课(节)
教学时间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学生读图分析,根据教师提问进行探讨。
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环节3
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案例1、展示青岛图片,让学生根据温度的差别绘图说明海陆风
案例2.、根据重庆市市区和郊区的温度差别,引导学生分析“热岛效应”原理。让学生作图城市风推导分析绿化带的布局、工业区的布局、卫星城的布局与城郊环流圈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反思
环节1
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1.绘气压柱状图,提问气压概念,再提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2、小结: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2
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
1、指出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4.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