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基本结构与特征学案学生版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标题:群落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群落的定义和概念。
2. 群落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生态位等。
3. 群落中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捕食、共存等。
4. 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比较。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引发学生对群落的兴趣和好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点?探究:3. 介绍群落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4. 分析群落的结构组成,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生态位等要素。
通过实例和图表进行说明。
5. 探讨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相互关系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实践: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群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要求学生记录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总结:8. 综合讨论:回顾和总结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 归纳群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群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维护群落的意义。
拓展:10.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和相互关系。
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群落,撰写一份详细的群落结构分析报告。
评估:12. 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的书面报告评估他们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
2. 群落结构的实例和图表。
3. 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群落的材料。
教学延伸:1. 将群落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关联,引导学生思考群落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掌握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觉珍惜自然资源、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2.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定义群落的含义及其包含的生物个体;-解释群落的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2.群落的分类-根据环境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地群落等;-根据生态功能进行分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3.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群落结构。
4.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群落的发展规律。
5.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变化对群落演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生态实验器材、实地考察场地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特征等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价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群落结构组成和构成因素的理解程度。
3.案例分析评价提供群落结构与发展的实际案例,评价学生对群落组织与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周边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真实的群落结构和演替。
2.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自主选择群落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小论文;2.整理群落的分类表格,列举不同类型的群落及其特征;3.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的组成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哪些?八、教学反思群落结构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中图版必修三第2单元第2章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案
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r------------------- 学习目标导航------------------------1 •说明群落的基本特征。
2•描述群落的结构。
(重点)------ ◊自主认知。
-----------1•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2)群落的基本特征①物种的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②物种的相对数量: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采用种群的密度指标,也可以采用含有某种生物的样方占总样方的百分数这一频度指标来测定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③优势种:群落中决定群落外貌和结构的物种叫做优势种。
④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群落的外貌往往是由优势种的生长型决定的。
⑤营养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营养关系,这种营养关系决定了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及其变化。
2•群落的结构(1)形成原因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
⑵类型包括群落的外貌与生长型、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①空间结构i.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ii.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
②时间节律:光、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使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③生态位i .概念: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上都存在的相对位置和机能关系。
ii.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也越大。
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更多的情况是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
----- O核临'突破o ------[合作探讨]探讨1尝试用曲线表示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提示:探讨2 :某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有同学认为该现象表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群落结构特征教案
2.1群落结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2. 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 认识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 教学难点(1)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2. 新课呈现(1)讲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介绍群落的结构特征,重点讲解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在不同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组成、结构特征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了解身边的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理解了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讨论环节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然而,由于群落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学案中图版必修三
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案中图版必修三[目标导读]1学会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2.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析其影响因素。
3.阐述生态位概念,掌握生态位的重叠、竞争和分化。
[重难点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的分化。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两种类型。
3.下图为微山湖中鲤鱼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哪一点开始的?a。
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的?c。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
(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b。
(4)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d。
若在此点鲤鱼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此点之后,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内斗争会加剧,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最终导致该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4.微山湖中还有荷花、水葱、芦苇、草鱼、虾、螃蟹、细菌、放线菌等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课堂导入下图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生物,如草本植物、小灌木、昆虫类、小型鸟类、啮齿类、蛇类、植食性动物类、肉食性动物类,还有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等等。
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如何?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生物群落有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呢?探究点一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生物种群之间都有着或远或近的相互关系,它们构成了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是其物种的组成。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1.群落的概念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种群。
答案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各种不同种群。
(2)已知肉食性鱼以一些小型鱼为食,小型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为食,植食性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那么当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时,其他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答案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小型鱼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群落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起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群落的结构分类: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格局等;b. 群落的结构特点:物种的相对丰度、物种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按照不同的群落结构分类,分析具体的群落实例,并探讨其结构特点和生态功能。
a. 物种组成:以海洋群落和森林群落为例,讨论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b. 物种丰富度:以草地群落和河流群落为例,讨论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结构的作用;c. 物种分布格局:以湖泊群落和珊瑚礁群落为例,探讨物种分布格局对群落结构的重要性。
4. 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群落实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5. 总结(5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6. 提问与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群落结构如何适应环境变化?7. 延伸拓展(10分钟)邀请专家、学者或安排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更多群落结构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加深对其生态功能的理解。
通过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问题,避免在教案中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案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案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教学设计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群落的概念,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2)群落的基本特征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种间关系的类型及特点。
(2)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各种生物,提问:“在这片森林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又有哪些特点呢?”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群落的概念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强调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个群落,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然后,讲解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1)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如草原群落、森林群落、池塘群落等,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物种丰富度。
(2)讲解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介绍衡量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指标,如物种的种类、个体数量等。
(3)组织学生讨论: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4、种间关系(1)通过展示具体的生物实例,如草原上的羊和草、蜜蜂和花朵、蛔虫和人体等,讲解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学案-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配中图版)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学习目标1.描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群落的结构。
二、重难点分析群落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
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生物群落(1)概念:在一定_______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_______,称为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的基本特征:①物种的多样性:群落中包含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各种生物,群落的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②物种的相对数量: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采用种群的_______,也可采用含有某种生物的_______占总样方的百分数这一频度指标来测定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③优势种:群落中决定群落_______的物种叫做优势种。
④生长型:根据植物的_______分成的不同类群。
群落的外貌往往是由_______的生长型决定的。
⑤营养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决定了群落中物种的_______及其变化。
答案:(1)时间集合体(2)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组成密度指标样方外貌和结构可见结构优势种相对数量2.群落的结构(1)概念: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包括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结构: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_______现象。
植物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苔藓植物等层次分布,动物会因栖息地的不同而分布在不同层次,一般来讲,群落的_______越明显、_______越多,群落中的_______也就越多。
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在_______方向的配置状况。
③时间节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生态位: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上都存在着相对位置和机能关系,这就是生态位。
《群落的结构特点》 作业设计方案
《群落的结构特点》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理解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的组成成分。
2、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分析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如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它们在群落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二)群落结构分析1、观察一个自然群落(如森林、草原或池塘),描述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
垂直结构: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乔木、灌木、草本)和动物(如鸟类、昆虫、兽类)的分布情况。
水平结构:分析群落中不同区域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差异。
2、分析影响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如竞争、捕食、共生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对群落结构的作用。
(三)案例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或海洋生态系统),深入研究其群落结构特点,并回答以下问题:1、该群落中优势物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比较该群落与其他群落类型在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四)数据分析提供一些关于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等方面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
三、作业形式(一)书面作业1、完成上述基础知识和案例研究的书面回答,要求语言规范、逻辑清晰。
2、绘制所观察群落的结构示意图,标注出不同层次的生物种类和分布。
(二)实践作业1、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2、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和完善对群落结构的认识。
(三)小组作业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群落结构的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2、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四、作业评估(一)评估标准1、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30%)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学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二、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三、教学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预习案知识点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2)关系。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 6)群落的和边界。
知识点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知识点三种间关系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__.兔吃草、狐吃兔等。
(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
其中物种_______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
概念辨析: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竞争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2、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
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竞争:(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3.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群落结构学案
4.3 群落的结构I、课标导学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重点)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II、基础梳理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
2、研究群落要研究那些问题?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
2)判断群落不同的重要特征是3)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
丰富度的规律?你认为决定因素是(1)捕食:一种生物以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和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或,摄取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
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思考:1.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为什么?(4)寄生、竞争、捕食是种间,而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对种群进化有 (害/利)。
3.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了不同的,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
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
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森林动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水中植物由浅层到深层可有浮游植物、绿藻、裸藻、红藻等水中动物由浅层到深层也具有浮游动物、各水层鱼类、底层软体动物等垂直分层分布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决定了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等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分布。
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受“”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分布主要受“”制约。
(3)群落具一定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不同种群的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合理空间分布,有利于,有利于种间关系协调发展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________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学案2:4.3 群落的结构
◆展示提升取长补短(各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上述“探究成果”,其他组学生可以就发言者的观点提问、质疑,发言者应回答质疑;确实完成不了的教师协助启发、点拨、回答)(限时:分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完成)(限时)训练案(课后独立完成)1.如图,纵坐标表示甲乙的对数的比,虚线表示甲乙的对数的比相等,则()A.甲种群与乙种群为捕食关系,甲种群依赖于乙种群B.甲种群与乙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乙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乙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甲种群的制约2.如下图所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种群日趋没落C.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3.在当前可耕种土地减少的形势下,某地区农民改变农田单一种植玉米模式,采用玉米和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
下列有关玉米和大豆间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利于加重水体富营养化B.害虫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C.充分利用了空间D.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参考答案训练案1.【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曲线的变化来考查两个种群间的关系,分析如下:2.【答案】C【解析】由于这两个种群有共同的食物,故存在竞争关系。
自然选择不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绝,因为现存的生物是对环境适应的,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3.【答案】C【解析】高矮秆作物间作种植,扩大了对空间的利用;大豆和玉米由于根系形态和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对营养元素需求数量和时间的区别,提高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有利于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有可能增加;标志重捕法适宜调查个体较大,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不适于调查土壤中的动物丰富度。
在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念:群落中每个种群与其他种群在、和营养关系上都存在的和关系。
(2)生态位越的物种,竞争越,选择压力也越大。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更多的情况是通过,生态位,从而使它们生存下来。
合作探究
1、从概念及特征方面对比种群与群落的不同。
2、下列四图对应四种种间关系类型,讨论,并进行区分。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生版)
编写人:张瑞萍修订人:高二生物互研组班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群落的概念,学会分析实例
2.概述群落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3.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
群落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
学习难点
群落的概念、结构及影响因素
学法பைடு நூலகம்
分析实例、讨论、练习等
学习内容
组长签名
教师签名
课
堂
活
②作用:的生长型决定群落的。
(5)营养结构
①定义: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
②作用:决定群落中物种的及其变化。
③种间关系类型有、、、。
二、群落的结构
1、形成原因: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的结果。
2、结构:群落的外貌与生活型、和。
(1)空间结构
①: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②:群落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
(2)时间节律:光、和等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使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C、时间节律D、生活型
7、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胞B、马和羊C、狼和羊D、鱼和虾
8、如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由左至右依次是
()
A、捕食、寄生、竞争B、寄生、竞争、共生
C、共生、捕食、竞争D、竞争、捕食、寄生
本节知识体系
我的收获或疑问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3类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地避免竞争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选项均正确
6、当我们走进一个落叶林时,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那些最高的乔木,它们决定着落叶林的主要结构;而下层乔木、灌木和生长在地面的草本植物则决定着落叶林的次级结构。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在植物的不同层次中栖息着与之适应的不同动物。这种现象描述的是生物群落的()
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4、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动
自主预习
一、群落及其特征
1、生物群落:在内,生活在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
2、群落的特征
(1)物种多样性,群落中包含、、,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的首要特征。
(2)物种的相对数量
测量指标:或
意义:分析和十分重要。
(3)优势种:能够凭借对群落的外貌起的物种。
(4)生长型
①定义:根据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如乔木是一种生长型,分为和针叶树等。
课堂检测
1、有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其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B、种群C、物种D、生物群体
2、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