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讲稿
思潮课件-第五讲 后殖民主义(09版)
⒋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⒈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非洲大陆。
此时的非洲正处在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西方殖民统 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 本土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 以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
尊严。于此,形成了一股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⒈东方学与东方主义
⑶机制:
即作为一种处理东方问题的机制的东方学。通过做
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事务进行裁判,
并以此为理论的、政策的依据,对东方进行殖民统 治。是西方用以控制、规划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也就是东方主义。
⒉显在的东方学和隐伏的东方主义
前者是指西方关于东方的知识,始终处于变
萨义德其书
• 《东方学》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主要内容:19世
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凭空想象出来的东 方,是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人民和文化的强烈偏见。西方 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 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 • • 《文化与帝国主义》从西方文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西方文 化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知识分子论》提出知识分子应该特立独行,不应该与当权 者妥协、誓从独立的角度提出批判。○
化之中。
后者是指西方人始终不变的居高临下的观察
东方的视角和对待东方的强者心态。
⒊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扩张
东方学的兴起与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之间是平行
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是:①东方学的 兴盛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不平衡相伴随。②东方学 的巨大进展与欧洲急剧扩张相吻合。 结论:政治与学术共同促成了殖民主义的历史。
文化之间的平等性。
⒉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精编WORD版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为标志。
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所谓后殖民,一是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三是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
从西方众多的后殖民理论中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现象。
后殖民理论是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它是指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政治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的殖民地差别的理论研究。
包括关于各种经历的讨论:迁徙、奴役、压迫、抵抗、表现、差异、种族、性别、地方以及诸如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欧洲帝国主义的主流话语的反应。
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它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国家的文化关系,一国之内的种族关系以及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都成为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主题。
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观点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
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一世界和东方的文化传统长期被排挤在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充当点缀物的西方“他者”角色。
二、后殖民主义的发展1.酝酿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
代表人物法农,其着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被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
2.形成和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
后殖民主义
赛义德将福柯的“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结 合起来,强调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结构,但他不同意福柯关于 “主体死亡”的命题,强调恢复“人”的范畴,并承认个人经 验在提供理论和政治基础方面具有有效性。他在东方主义研究 中重视种族分析和政治干预,肯定了文化政治与帝国主义利欲 的一致性。东方主义者打入第一世界文化政治的高层,使“东 方主义”对东方的整体误读出现了裂缝。同样,东方主义者的 对抗,也意味着西方自己内部的混乱。东方主义表现了西方文 化内部出现了多种声音,也表明西方主义曲解东方的企图日益 落空。
意义:一方面,他勾画出心理分析中的文化心理由被动转 化为主动地可能性。另一方面,划出了所谓“跨文化比较”中 的边界,因为一切忽视文化差异的结果,一切抹平少数话语的 立场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可能是复制老牌的帝国主义的政治 和文化,使得全球性文化丧失差异而变成一种平面的模块,那 将是人类文化的末日。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这一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殖民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试图解决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殖民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后殖民主义起源于20世纪后期,被视为对传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击。
它强调反对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压迫和文化侵略,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世界秩序。
后殖民主义批评殖民主义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张尊重多样性、平等和民族自决。
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声音逐渐增加,后殖民主义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后殖民主义,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些学者强调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文化运动,强调跨文化对话和文化认同;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后殖民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运动,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实践。
后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日益显著。
许多国家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此外,国际社会也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试图建立更加平等和多元化的全球秩序。
总之,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殖民主义模式的挑战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世界。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十一章 后殖民主义
• (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 福柯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先于个体的存
在,人们必须借助语言建构自己的身份,但语言 永远不会有固定的意义,而且,语词的意义并不 与外在的世界一一对应,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 分,虚构可以产生或制造现实。
•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也为后殖民 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 方法。在后殖民理论家对欧洲 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民族观的 批评中,都可以看到解构理论 的影子。
• 关键词解析: • 后殖民主义 • 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东方学 • 理论的旅行 • 混杂
• 思考题: • 1.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有哪些? • 2. 如何理解赛义德东方学理论的内涵与困境? • 3.简述赛义德“理论的旅行”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 4.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有哪些理论特征?
第二节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
•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美国 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东方学”最为 世人所知,主要理论著述《东方学》(1978)、《文 学与社会》(1980)、《世界、文本,与批评家》 (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知识 分子论》(1994)、《和平的终结》(1996)等。
• (二)文化研究的转向 •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分析方
法源自于西方兴起的“文 化研究”,它充分借鉴了 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并 积极运用文化研究方法来 揭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关 系。
• 后殖民主义对现代性视野中的东西方关系的研究, 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层面上展开, 而是探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而又 微妙的联系,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 一种立体景观。
• 斯皮瓦克作为一位美籍亚裔女学者,以其独到的 理论框架、横跨多学科的视野、富有批判性的实 践,对殖民主义的文化压抑模式加以揭露,对文 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妇女的漠视加以质疑, 对后殖民领域和女性主义文化领域的研究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后殖民主义 (自动保存的)
第五讲后殖民主义主要内容:引子:概念分析一、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三、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学时:4学时重点:后殖民主义的评价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一书为标识。
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模式,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何为后殖民主义?从一开始的发起者也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背景和自身理论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其理论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后来的研究者受立场和视角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就更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定论。
更有甚者,不少研究者结合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随意曲解概念、自我划定范围,以自我定义法来迎合自己的研究需要。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更是众说纷纭,也使得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和概念延伸变得更加的具有模糊性,为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后殖民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增加不少的误导。
但是后殖民主义并不是没有所指,琢磨不定,我们结合理论,客观分析,还是可以找到更符合原意的阐释。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我们知道原先的殖民主义主要是以直接强权的军事霸占的形式进行殖民掠夺,通过出兵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武力直接把这一国家或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对殖民地的侵夺。
但是随着广大亚非拉民族人民的觉醒,各种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各殖民地国家相继取得独立,资本主义世界的长期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资本主义国家再想通过直接的武装占领模式的殖民统治已是不再可能。
但是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的本性,又促使他们不得不建立新的掠夺体系,后殖民主义应运而生。
第十四章后殖民主义
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 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 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 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 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 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 一方的。
2、贯穿时间的目的论叙事
①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罗马帝国,黑暗的 中世纪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资本主义发 展史,这个叙事开始并终结于西方的经典文 化,西方成为“上帝的选民。 ②西方的进步完全源于其内在的特质:科学 理性、新教伦理,工业革命,议会民主,市 场经济等,对于殖民主义在西方发展史上并 不光彩的作用只字不提。
3、西方文化普遍化情节下的种族优越论
2、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①不平等的信息流,即作为一种媒介帝国主义论述的 文化帝国主义; ②第二,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威胁,即作为一种民 族性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③第三,消费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即作为一种全 球资本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④第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即作 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帝国主义;
在西方的强势文化面前, “东方”失去了古老神奇 迷人的光环而沦落为 现代“灰姑娘”。
四.后殖民主义关键词
1身份/认同(Identity)
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想 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 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 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 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 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 ( 想象秩序与象征秩序)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17后殖民主义
0305、后殖民主义(1)来源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话语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理论。
(2)19世纪后半叶即已萌芽,20世纪70年代兴起。
(3)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理论。
(4)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
(5)其后的主要理论家有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
近年来,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汇入了后殖民主义批评思潮中。
0306、后殖民主义的当代意义:(1)其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
(2)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和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
(3)该理论打破了“二元对峙”的局面,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多元并存的态度,有利于世界文化的总体发展。
(4)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展过程,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作为判断另一种文化的尺度。
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必然轨迹,没有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民族形态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只存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补。
0307、爱德华•赛义德论“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1)在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中看到宗主国与边缘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二元对立,强权政治虚构出一种“东方神话”,以显示其文化的优越感,这就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
(2)他强调一种文化总是趋于对另一种文化加以改头换面的虚饰而不是真实的接纳这种文化,总是为了接受者的利益而接受被篡改过的内容。
作为东方主义者的西方知识分子利用文化研究参与着种族歧视和文化霸权、精神垄断。
(3)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学者个体应保持个性,不为西方意识形态所牵制。
后殖民主义
▲
2、文本与权力话语:
文本就是话语的具体化,它不是无声的纯粹的审美理想而 是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出来的事实。萨义德吸收了福 柯有关权力的理论,强调权力本质上是种生产性力量,知 识与权力是一对共生体,权力产生知识,知识本身又体现 出一种权力。只是到了东方学那里,权力就变得具有压抑 的性质了,知识凭借权力创造出自己的认知对象,即便是 “真理”,作为知识表述,也仍不失为一种居支配地位的 权力形式。 ▲ 东方学文本的写作是一种掩饰其物质性实质的方式,它本 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 的文字。他同意尼采的看法,即文本基本上是关于权力的 事实,而不是关于民主交流的事实。因而,“所有的文本本 质上都排斥其他文本,或者更经常地是取代其他事物”。
▲
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 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 是西 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
▲
▲
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 (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 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 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 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 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
▲
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
▲ ▲ ▲
1. 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2. 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3. 试图超越民族主义的理论努力
1. 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
反殖民主义: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是控制、剥削和掠夺, 应同情和关注东方多遭受的压迫。但是,西方人通过殖 民给东方带来了文明和光明。 后殖民主义: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批评。探讨了经济、 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文化之间的平等性。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1)后殖民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萌发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和声音。
(2)理论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
(3)主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汤林森、阿什克罗夫特等。
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和杰姆逊对后殖民批评也有重要贡献。
(4)理论主张:①后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②其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从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
③至今不少第三世界的文化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仍在以一种深广的民族精神和对人类文化远景的思考介入这场深入持久的国际性后殖民主义问题的讨论,有一大批从事文学文化和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探讨后殖民主义问题和前景,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传统流失的失语尴尬现象,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5)评价与影响:①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
②在东方主义语境下打破殖民文化的危险就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力的强加,任何取媚西方和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③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是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基本前提。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文化话语转型时期对潜历史形式加以充分关注,并在反思和对话中重新进行学术文化的再符码化和人文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PPT课件
• 所谓文化霸权, 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 ,文 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统治者对 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 ,不是通过外在 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 的。
17
• 一方面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坚持非洲就是 非洲自己 ,非洲人要从自己的文化源泉中汲取 灵感 , 而不能把西方文化看作普适性的东西 ,另 一方面又强调 ,决不能为了抵制殖民主义对民 族文化传统的篡改而完全转向过去 。非洲的 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不仅率先从文化角度解读 殖民 ,重视民族文化的建设 ,而且逐渐表现出超 越民族主义的可贵努力 ,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 思想先导和理论基点。
•
18
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 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 , 列宁的《帝国主义 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迄今对帝国主义阐 释最为透彻的经典著作 。列宁认为 ,民族之间 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冲突 ,只是到了近现代 ,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 才 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 —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无产阶级事业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不可 分离的 , 全世界无产阶级同被压迫人民 、被压 迫民族要联合起来 ,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
次世界大战之后,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 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后殖民”和前殖 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 化殖民”。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 攻城掠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 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 “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后殖民是一种 文化侵略。
9
• “后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Postcolonial Criticism
1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它并结合“文化研究”的成果对东西方关系进 行再认识,从文化角度解读殖民,对“边缘” 、“他者”、“属下”、“少数”等予以特别 的关注,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反话语”、“颠 覆性”、“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 倾向。
殖民主义 -- 旧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地 --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政治
新殖民主义 -- 二战后,冷战期间的第三世界国家 -- 阿明的“依附”理论:经济
霍米.巴巴: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 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被 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 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巴巴强调被殖民者的能动性(agency), 认为唯有混杂的状态才能使能动性成为可能。
比尔·阿什克劳夫特:混杂性是“由殖民行为所带来的两种文化接触地 带所产生的跨文化形式”。在后殖民话语中,混杂现象既不完全属于 殖民者一方,它也不完全属于被殖民者一方,它一方面重复现有文化 的起源,另一方面也在殖民压迫下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实 践,以新的文化来抵抗旧的文化。
关注的理论主题之一 , 就是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中的民族 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重建以及东西方的关系问题 。
后殖民主义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出现的理论背景
爱德华·赛义德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 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earch, 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 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 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含义
含义
概述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 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 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明确把“统治”(压制)和“领导”区分开来,强调了文化霸权的这样一面:通 过大众认可进行统治的方式。
关键词
关键词
身份/认同(Identity)
在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中,identity具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一个 社会里的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性别、阶级、种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身 份”这个词语来表示;另一方面,当某个人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它也就可以被理 解为认同。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及为什么要追问是 谁。
关于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演讲稿
关于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演讲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和亲爱的观众们: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段关于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演讲。
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是一个历史悲剧,它带给了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人民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第一章:殖民主义的起源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开始,殖民主义的种子便在全球播下了。
欧洲列强通过探索和征服,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他们将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当作资源的来源,让自己的经济获得巨大的利益。
第二章: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殖民地统治下,殖民者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将他们视为劳动力的工具。
殖民者通过残酷的奴役制度,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尊严和权利。
第三章:殖民主义对经济的影响殖民主义给殖民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殖民者将殖民地视为财富的源泉,将大量的资源掠夺到自己的国家。
他们通过不公正的贸易关系和经济垄断,使殖民地继续陷入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第四章:殖民主义对文化的影响殖民主义不仅对殖民地的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还对殖民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殖民者强加自己的价值观、语言和宗教信仰,破坏了殖民地的传统文化,导致文化的断裂和失落。
第五章:后殖民时期的挑战与机遇尽管殖民主义已经结束,但殖民时期的遗留问题仍然困扰着后殖民地。
贫困、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成为了后殖民地面临的重要挑战。
然而,后殖民时期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机遇,重新塑造自己的经济和文化,追求独立和发展。
结语: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是一个黑暗的章节,它给世界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我们应该汲取历史教训,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和剥削。
只有通过平等、合作和公正的国际关系,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
谢谢大家!。
《殖民与后殖民》课件
强调本土文化和传统的重要 性
反映殖民地独立后的社会和 文化变迁
对欧洲文明和现代性的反思 和批判
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加勒比地区
V.S.奈保尔、乔治·奥威尔等
非洲地区
阿契贝、索因卡等
南亚地区
拉什迪、奈保尔等
拉丁美洲
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等
PART 04
殖民与后殖民文化
殖民时期的文化特点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是权力、身份认同、文化 交流和全球化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继承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强调了 文本和话语在构建社会现实中的重要性。
文化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关注文化在构建身份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作用, 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也关注了政治经济学在构建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 中的作用。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观点
文化帝国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认为,西方文 化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力量,它试 图通过文化手段来控制和同化其 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强调尊重不同 文化的相对性,反对以西方为中 心的文化普遍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同时也能带来新的机遇和创 新。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后殖民理论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后殖民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差异 、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的研究。
第十七章 后殖民主义
17.2.2 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评
对文本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解读是赛义德后殖民 主义的“文化策略”。其实,这一策略早在1975年出 版 《起始:意图与方法》就开始了。这部书标明赛义德 对总体文学批评的独到贡献。其具体方法则是将关注 点集中在作为写作的文本上,而非作为阅读的文本上。
赛义德不仅将文本与世界和批评家联系起来,而 且将文学经验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政治和 社会意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推行文化政治批评,并 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无 疑,赛义德的文学文本理论已经成为他后殖民主义文 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当代文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
Hale Waihona Puke 17.4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和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 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 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 头脑。更深一层看,东方主义话语有很强的文化策略 性。就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而言,确乎是边缘学者用来 拆解主流话语的一种策略。
在东方主义语境中不坠入“殖民文化”的危险, 则 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以一种深宏的全球 性历史性发展眼光看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从而在世 界性中消弥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成分,消除西方中心或 东方中心的二元对立,解除一方压倒或取代另一方的 紧张关系,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的 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
西方。
17.3.2 第三世界妇女与文化批评
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事实上更尖锐地体现在第 三世界妇女群体上。斯皮瓦克对女权主义批评家们不 自觉地复制出帝国主义式的主观臆断抱有不满,她主 张分析有关如何重新构建第三世界的叙述 。斯皮瓦克 坚持必须产生一种异质文化复原的方式,即承认第三 世界妇女作为一种具有性别的主体,是具有个体“个 性” 的和“多样性”的主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
Post-colonialism
目录
概 发 念 展 定 过 义 程
历
理
史
论
背
来
景
源
概念定义
后殖民主义
含义丰富,颇难界定
[English] post-colonialism
目前学界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后殖民
法侬的“民族文化” • 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的起点
对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1. 2.
• 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受殖民者造成的 文化心理创伤
• 意识的殖民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殖民 • 对非洲民族资本主义剥削非洲民族无产阶级和农民而成为寄生 的阶级,加以尖锐地批判,并对殖民生义和遭受殖民统治的民 为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新视域,提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族及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幻
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 方学术界
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
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 追寻
理论来源
斯本格勒的“西方的衰落”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 巴赫金的对话诗学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弗洛伊德、拉康等人的精 神分析理论 。。。。。。
主义从来不只是主义,
它是一种,
生活的选择。
谢谢
•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提出了进行反抗斗争的可行性 为后殖民主义文化和文论反思提供了一个思想起点 • 只有将民族文化与暴力斗争相互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反殖民解 放斗争的根本目的。
福柯的“话语权力“
对 后 殖 民 主 义 的 影 响
权力 广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 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
话语
知识的载体和工具 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 知识 权力的策略产生了知识 权力是知识的根本特征
发展过程
反 殖 民 主 义 反 对 殖 民 扩 张源头ຫໍສະໝຸດ 理 论 先 驱酝酿
《 东 方 主 义 》 理 论 建 设
兴起
全 球 性 的 新 时 期
反思
发展过程·理论先驱
福柯的“话语权力“ 法侬的“民族文化”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概念定义
跨越了众多学科 文化理论体系,即后殖民理论 (postcolonial theory) 后殖民 主义
• 涉及各个领域的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研究涉及到众多的问题
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社会文化思潮
• 文化反思,思想倾向的总称,集合性话语组成的话语场
包容了众多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后
后殖民
主义
概念定义 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之“后”
后
“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各种后果” 殖民主义一直存在
意义上的取代并不存在
概念定义
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
后殖民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的描述
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
“领导权” ——[希腊文] 别国的统治
对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普遍的支配关系
认同
权力运作的形态——统治和 所有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都声称反对西方文化霸权
1.
2.
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 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 为后殖民主义确定了一种分析的模式和基本的的思维向度 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 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