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
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5No .2[收稿日期]2004211223[作者简介]廖七一,男,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廖七一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400031)[摘要]地名译写的统一规范有利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地名译写以音译为主的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当补充音译地名的语义成分,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译写方式,方可确立规范的地名译写体系。
[关键词]文本类型;地名;译写[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358(2005)022******* 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年颁发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提出了外国地名译写的统一与规范“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工作,也关系到我国文化、科技的发展”(中国地名委员会:556);并提出外国地名译写的基本原则:“以音译为主”,“同名同译”和“约定俗成”(同上)。
在确立基本译写的原则基础上,中国地名委员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英、法、德、西、俄、阿拉伯文汉译英表(试行)以及其余40余种外文汉译音表(草案),组织有关单位统一了部分常用外国地名译名,编辑了《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地名录》。
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地名规范与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对我国译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港、澳、台以及海外华语社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 )就曾比较中国与俄国在译名规范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中国采取的措施给予积极的肯定(Newmark ,1988:215)。
但是,地名译写的复杂性远非音译可以完全解决;况且译写的标准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音译译名目前尚不能成为全球华人社区共同的标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港澳台以及海外还会有相对独立的翻译规范。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课案
New educational models--Away from the Related aspects: Concepts/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ologies Focuse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Wide knowledge Professional expertise Various competences Graduates of translation featured with applied knowledge, operational experiences, professional skills
Localization Terminology technical writing Adaptation/editing Translation revision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Applied translation talents
What is MTI program?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Why is MTI established? What is the social backgrou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line
1. Translation? 2. The modes of transl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3.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4.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5. Translation approaches/methods
晚清批评话语与翻译实践_廖七一
外 国 语 文( 双月刊) ’()*+,- ./-,0/,* /-1 .+2*)/20)*( 3+4(-2567)
8*9: , !"#$ ;(6: %" <(: &
!!!!!!!!!!!!!!!!!!!!!!!!!!!!!!!!!!!!!!!!!!!!!!!!!!!!!!!!!!!!!!!!!!!!!!!!!!!!!!!!!!!!!!!!!!!!!!
外国语文
!"#$ 年第 & 期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 陈平原, 夏晓 #@@B : V" ) 虹编, 在拔高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 梁启超将文学 ( (救亡启蒙联系起 翻译直接与宏大的政治叙述( 来, 使文学翻译合法化和政治化$严复的&天演论 " 将世界描绘为!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 # 的战场, 进一 步印证和强化了陆沉的恐惧$ 翻译选目所表现出 !宣教启蒙 # 的政治 和强国倾向迎合了国民对翻译 社会功能的期待$当时的翻译批评, 几乎无一例外 !救亡启蒙# : %终谓民智不开, 地要与 联系起来 则守 旧维新, 两无一可 ’’ 所以屏弃万缘, 惟以译书自 ! ( 王栻, #@? : V!V ) 自己所做的努力是!愚公之一 课# ( ( 陈平原, #@@B : !B ) # 畚 精卫之一石也 ! 夏晓虹编, !小说为国民之魂 ! ( 同上: %? ) ; 鲁迅称阅 梁启超视 &斯巴达之魂" $ %必 读 能让青年!不甘自下于巾帼! ( 同上: #"? ) # 还有人认为, 有掷笔而起者矣 ! 译述 !改良社会( ( 同上: 泰西小说的用意在于 激劝人心 ! %V" ) ; 林纾将自己比作 !叫旦之鸡! , ! 希望 吾同胞警 ( 同上: %VV ) ; 更有人称译书!能歼除奸党, 醒! 修内 ( 同 上: VB# E 政, 振 国 威, 声 震 九 州, 名播青史! VB! ) # 尽管中国有!文以载道 # 的悠久传统, 但严复( 梁启超等思想家( 启蒙家主导的翻译批评话语, 将 小说和翻译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翻译与国家民 # 通过林纾 族的存亡联系起来, 成为!强国第一义 ! 等翻译家的具体实践和社会泛政治化的解读, 翻译 的政治合法化成为共识, 并逐渐演变成民族的集体 叙述$救亡启蒙和实用功利也成为其后 #"" 年翻译 批评的主导话语$ !: 达旨与译意 由于翻译的政治功能是翻译批评的首要关注 点, 批评界对译文质量的评估, 便自然以翻译的社 , 会效果和读者反映为旨归 忽略译文与原著之间的 精确对应$ 可接受性 ( /99*J2/3+6+27 ) 始终压倒了充 分性( /1*c0/97) # 节译( 改译( 编译( 取便发挥成为 翻译的常态$间接翻译( 翻译与创作不分以及译评 合一得到翻译批评家的默许甚至肯定 $ !: # 间接翻译 王宏志曾作过统计, 在清末民初有明确国籍的 #B$? 种翻译小说中, 经由日本译本再翻译成汉语的 其他国家的小说达 BB 种, 占 $: $p , 数量超过同期 从德语翻译的小说$如果加上翻译的日本小说 #"% 种, 其数量超过从俄语翻译的小说, 仅次于从英文
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
现统计到12所已经获得本科翻译专业试办权 的学校所设置的翻译理论课程名称如下:
翻译概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翻译理论与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理论入门(北京语言大学) 翻译理论入门(对外经济贸易大大学) 翻译概论、高级翻译理论与策略(复旦大学) 翻译批评与赏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
MTI中的翻译理论 教学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前言
MTI教学需要一定的翻译理论,这似乎没 有疑问;大家都主张理论课程应遵循“够 用”和“联系实际”的原则。然而,“够 用”与“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 部分口笔译教师似乎仍将理论与能力的培 养对立起来。许多核心问题似乎仍有广泛 的讨论空间。
17
二、国内的翻译理论课程
有学者提出,翻译课程应“包括笔译 (基础/中级/高级),科技笔译,视 译,交替口译(基础/中级/高级), 同声传译(基础/中级/高级),口译 理论,笔译理论,口笔译职业概况等” (鲍川运,2003:48)。
18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规 定,本科翻译专业设置的口笔译基本理论 应包括“翻译通论”和“中西翻译简史”; 并将四级要求描述为:“了解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标准、译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外 语言与思维方式对比;了解翻译实践发简 史,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的文化 背景、思想认识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11)。
王宏印也持类似的观点:“翻译理论既是翻 译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翻译教学的基 本任务之一”(王宏印,2009:1)。
10
谢天振认为,“国内翻译界的理论意识相 对比较淡薄,不少人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翻 译实践出发谈自己的翻译经验体会,理论 的提升较少” (谢天振,2实践性很强 的专业,但是这不等于说翻译理论和翻译 研究没有价值”;“我们必须培养研究型 的人才”而“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翻译培训 班的训练模式”(王立弟,2007:58)。
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
四川外语学院主要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一览. http:// .川外研究生论坛41. http://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01 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方向:王寅教授(博导)赵彦春教授李建平教授王鲁男教授熊沐清教授项成东教授廖巧云教授侯国金教授肖肃教授沈彤副教授王仁强副教授02 英语文学方向:严啟刚教授(博导)严忠志教授董洪川教授罗小云教授刘爱英教授张旭春教授杨跃华副教授肖谊副教授任虎军副教授41. http:// .03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廖七一教授(博导)杨全红教授李芳琴教授赵彦春教授费小平教授李龙泉副教授陈历明副教授祝朝伟副教授41. http:// .04 高级翻译(MTI口译)方向:李芳琴教授陈历明副教授陶丽霞副教授陶曦副教授冯旭张鹏05 主要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向:严啟刚教授(博导)费小平教授张涛教授傅晓微教授赵淳教授邓鹏教授李振中副教授李小青副教授陶曦副教授陈喜荣副教授41. http:// .06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肖肃教授王鲁男教授陈晓莹副教授李振中副教授姜孟副教授●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冯亚琳教授(博导)张法教授(博导)严啟刚教授(博导)张旭春教授杨政教授杨晓莲教授董洪川教授刘波教授支宇教授晏红副教授章辉副教授●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朱达秋教授胡世雄教授国玉奇教授李小桃副教授淡修安副教授●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刘波教授李克勇教授杨艳如副教授●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冯亚琳教授(博导)丰卫平教授莫光华副教授●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罗国忠教授姚继中教授杨伟教授何午教授晋学新教授黄芳副教授●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王寅教授(博导)赵彦春教授李建平教授王鲁男教授熊沐清教授项成东教授廖巧云教授侯国金教授肖肃教授沈彤副教授王仁强副教授●010103 外国哲学专业何天云教授程志敏教授●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王鲁男教授陈晓莹副教授刘忠政副教授●050101 文艺学专业张法教授(博导)杨晓莲教授李小川教授林克勤副教授章辉副教授严功军副教授张春林副教授●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周文德教授戴伟教授(兼职硕导)谭代龙副教授●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邓齐平教授晏红副教授41. http:// .。
中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学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民国时期两种“国学”概念的争执及其语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文韬.[2].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译学审思“反向格义”抑或“中西会通”.《北京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8期.潘琳玲.朱守信.[3].中国学术:与生活同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王雅林.[4].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1期.韩璞庚.[5].论中国学术的本原范型.《河北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赵建军.[6].目睹中国学术之怪象举隅.《学术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9期.孙培军.[7].翻译研究发展趋势·中国学术话语·MTI翻译理论教学——廖七一教授访谈录.《山东外语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1期.高伟.[8].“编辑创新意识”研究综述基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视角.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6期.郑慧淑.[9].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3期.周洪宇.[10].多重制度逻辑中的中国学术职业——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变革.《江苏高教》.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苏永建.二、中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学术语篇中立场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作者:李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连海事大学2010(学位年度)[2].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郑盈盈.高等教育学武汉理工大学2007(学位年度)[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术英语论文词簇特点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范晓筠.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对高深知识的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李志峰.高等教育学华中科技大学2007(学位年度)[5].基于悉尼学派语类读写法的中国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作者:陈静.英语语言文学中山大学2010(学位年度)[6].从学术道德失范论中国学术的构建.被引次数:9作者:李晓敏.科技哲学武汉科技大学2009(学位年度)[7].生命与教育的相互生成:以陈寅烙为中心的阐释.作者:张彩霞.教育史河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8].中国学术职业的吸引力——基于博士生学术职业意向的调查.被引次数:3作者:韩璇.高等教育学武汉理工大学2007(学位年度)[9].民初中国学术管窥——以《民铎》杂志为中心.被引次数:2作者:赵丽娜.文艺学东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10].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析.作者:葛兴苗.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河北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学术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eseacademicexperts'assessmentforforestbioenergydevelopment inChina.MeiQuPirkkoliisaAhponenLiisaTahvanainenPaavoPelkonen《Energy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1[2]VisualizationoftheChineseacademicwebbasedonsocialnetworkanalys is.BoYangZhihuiLiuJosephA.Meloche《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Principles&Practi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2[3]PatentstrategyinChineseuniversities:Acomparativeperspective. Luan,C.Zhou,C.Liu,A.《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4]Chinesehighschoolstudents'academicstressanddepressivesymptoms: Genderandschoolclimateasmoderators.Liu,Y.Lu,Z.《Stressandhealth: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Investigation ofStress》,被SCI收录SCI.20124[5]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performanceofChinesefirms:theroleofi ndustrialandacademicR&D,FDIandthemarketsinfirmpatenting. Zhang,JJRogers,JD《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TheJournaloftheTechnolog yManagementofTechnology,EngineeringManagement,TechnologyPolicyandStra te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4[6]TheacademicimpactofChines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research. ZhangJieSuXinningDengSanhong《AslibProceedings》,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1[7]QSARmodelingofiNOSinhibitorsbasedonanovelregressionmethod:Mult istageadaptiveregression. WeiLongJianXiangHongyingWuWeichengHuXiaodongZhangJinJinXinHeXiuShenZe weiZhouSaijunFan《ChemometricsandIntelligentLaboratorySystems》,被EI 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AnempiricalstudyoftheaccessibilityofwebreferencesintwoChinesea cademicjournals.Wu,ZQ《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3[9]RelationshipbetweentheChinesetobaccoindustryandacademicinstitu tionsinChina.QuanGanStantonAGlantz《Tobaccocontrol》,被SCI收录SCI.20111[10]EnsuringChineseEngineeringGraduateStudents'AcademicSuccess:AS tudyattheUniversityofOklahoma.YAOCHENCECELIABROWN《Science&TechnologyLibraries》,被EI收录EI.20123四、中国学术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学术话语的当代建构——以中国审美语言文化为例的考察.普慧,2009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李景林,2009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3]关于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几点看法.徐国利,2009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4]以高度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崔唯航,2014“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理论研讨会[5]另一种"整理国故"论五四后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史撰述及其对儒学的重构.江湄,2013“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6]邱均平:开创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新格局.刘锦山.崔凤雷,2009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论坛[7]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邱均平.李爱群,20082008年科技评估与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8]当代华人原创理论的反省与批判.欧崇敬,2007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9]学术不端是中国学术之殇兼谈学术期刊的责任.郭鹏.向朝霞,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10]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邱均平.李爱群.周春雷.马瑞敏,2008第八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综述作者:崔红丽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从学科发展、教学、问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对研究进行归类汇总,以期对相关学者以启示。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科发展;MTI教学;问题和策略翻译硕士专业是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2007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
截止到2016年5月,全国已有206所大学开设翻译硕士专业①,涵盖多个语种。
近十年来,翻译硕士专业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对MTI学科发展研究国内学者早期主要关注MTI的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
2006年,仲伟合通过分析当时国内翻译学科的发展状况,首次提出了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②。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相关通知③使这一提议成为现实。
2008年,我国开始招收MTI专业学生。
在发展初期,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翻译专业的区别受到了广泛关注。
董洪学&韩大伟④探讨了MTI与传统学术型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之间的共核和差异性问题。
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各高校的MTI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观念不清晰,和传统学术型专业硕士的界限和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等突出⑤。
另外,专业课程框架和教学模式也是研究热点。
参照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王京平提出了MT课程框架的四要素:培养职业翻译、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技能意识和训练、语际翻译是跨文化行为⑥。
对MTI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如校企合作、职业化培养、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
二、对MTI的教学研究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MTI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翻译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翻译。
1.翻译教学方面。
学者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模式以及翻译素养等方面。
翻译理论在翻译硕士专业中的功能一直存在分歧。
基于此分歧和对中外翻译理论课程的研究,廖七一提出了翻译理论的四个基本模块⑦,并指出翻译理论不但指导着翻译实践,也是现代译员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现状与范式演进PPT课件
中国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表现 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研究机构的设立; 2、研究资料的完善; 3、学科发展的专业化; 4、重要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
11
1、翻译教学与研究机构
从体制上看,目前已成立翻 译学院7个,翻译系5个,翻译研 究中心超过40个,全国性翻译研 究资料中心2个(北京外交学院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
2009年又有25所院校得到授权。总数 达40所。
2010年,MTI审批权已经下放到省市自 治区教育厅或教委。
15
高校性质 名称
北京大学
全 国
复旦大学
现
中山大学
有
南开大学
英 语
南京大学
语
山东大学
言
综合型高 河南大学
博
校
士
点
苏州大学 厦门大学
: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数量 15
入。
[1] 即有没有翻译理论,或翻译理论有无意义;西方的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
的翻译实际,翻译理论有无普遍性。
9
❖ 2009年,全国翻译学系统建构高层 论坛再次在青岛召开,标志中国译学 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向跨学科迈进, 研究方法更加科学,从规约性的研究 向描述性、甚至解释性的研究转化, 研究模式更加多元,体现出比较、互 动等特征。
28
北京大学出版社
18、翻译专业必读书系
29
其他出版社
❖ 北师大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等
30
3、学科发展的专业化
第二讲翻译的过程
结 语
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 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所借 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 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 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 一致的, 一致的,即: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 出发语文本转换成目的语文本的过程, 出发语文本转换成目的语文本的过程, 而译者的理解与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 基本步骤。其中理解先于表达, 基本步骤。其中理解先于表达,是一切 翻译活动的前提, 翻译活动的前提,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2、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理论性探索
有别于一般的经验总结, 有别于一般的经验总结,旨在通 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考察, 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考察,对翻译 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有进一步的认识, 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 盾提供理论依据; 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整个翻译过 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 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 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 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
(转引自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译林出版社,2001:引言16-17)
小
结
中外翻译家从自身经验出发对狭义翻 译过程的认识都是他们的切身体会, 译过程的认识都是他们的切身体会,对 我们理解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理解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也为我们从理论层面来认识翻译过程奠 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狭义的翻译过程 1、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经验性认识 但凡对“翻译过程” 但凡对“翻译过程”或 翻译程序”特别关注者, “翻译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 来说都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来说都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他们的认识往往是对自身经验的 归纳和总结。 归纳和总结。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
8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詹鑫鑫/黄河交通学院摘 要: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
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
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
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传统译论特点 话语权 中国特色翻译学 和而不同一、中国传统译论特点陈福康教授的《中国译学史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译论史,分四个时期,以下是对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概括:(1)中国古代译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经书翻译,内容零星,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文质之争”,“五种不翻”等);(2)晚清民初译学理论,则由信仰翻译向科技翻译转变,而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讨论,一次是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等,另一次则是关于译名问题。
(3)民国时期译学理论,可以从社团与流派角度来区分。
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论语派、哲学研究派等。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争论的焦点主要为翻译的“外部研究”。
(4)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即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史,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大部分论者都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意运用哲学方法来分析问题。
二是从延安时期就开始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翻译马列著作的经验和理论得到了总结和发扬。
据记载,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的周代。
直至今日,中国翻译界成绩斐然。
可是,说到系统的翻译理论,我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这与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特点不无关系。
今后的翻译理论工作应注重理论研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不能再停留在一般的具体的经验之谈上。
从哲学角度讲,前人所做的努力都可以说是量的积累,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争取做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借助当代科学的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要客观定量以及准确描述,综合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引进国外的翻译研究成果作为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译论进一步分析总结,为早日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而努力,为确立中国译论的话语权不懈奋斗。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本期推荐语翻译史研究绝非是简单地以时间为线索的材料堆砌,需要在大量翻译史料和前人批评中抽丝剥茧、重现语境,发现不同材料、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隐藏要义。
如何写出一篇有见解、有深度的翻译史研究论文?本期上海语言学通讯特别推荐廖七一教授发表《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上的论文“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希望能在翻译史研究方法论上给予您启发。
↓↓↓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作者:廖七一《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选题价值1严复翻译主张与翻译策略之间的断层理解人们只关注到“信达雅”理论表达,但很少考虑“信达雅”与“达恉”和“取便发挥”的翻译策略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严复本人观点与现代诠释之间的时空错位有些批评是基于后来、甚至是今天对翻译的翻译认识去批评严复翻译思想的局限性,没有从历史语境的考察严复翻译思想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领域0研究领域:《译例言》解读与批评研究方法:廖教授先从《译例言》中找到了严复的翻译主张和翻译策略的原话:严复在《天演论 .译例言》开篇提出:译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今是书所言,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仅仅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接下来严复称其翻译策略“取便发挥,实非正法”由此看来信达雅是理想状态,而现实翻译行为是“取便发挥”,既然严复已经意识到“实非正法”那为什么还不改进呢?作者还原了翻译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包括译序、译跋,特别是严复本人跟其他翻译(批评)家之间的论战中寻找答案研究问题与方法1研究问题:严复的“尔雅”观研究方法:廖教授从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中找到了严复的“尔雅”的动机(最饱受争议的一个翻译主张):1为了吸引更多读者,2深奥理论和含蓄深沉的思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则为达易,3自己力求明白清楚地再现原著内容,4对于不熟悉的专业学科,理解都会有困难,何况看译本?当时社会批评如何看待严复的“尔雅”观?作者选择了当时激烈批评严复思想的“梁启超”,对比二文的翻译话语,廖教授总结出二人分歧主要是因为:译文的功能定位、读者对象、预期社会反应的差异(比如,梁启超翻译政治小说是鼓吹革命尚武,激励行动;严复希望对精英士大夫阶层长期启蒙,是迂远之道,由此反映出二人革命不同的路径。
翻译忠实面面观
Secondary B MB B M BAM B M -B M B
Tertiary E W WA E -ME ---AE --
Negligible M -M -W A EBA MWBA EAM -W
39
Respect for elders EAM B -W Respect for youth W MABE --Hospitality EA B MW -Inherited Property E -MWAB -Sacredness of Farmland E A -BMW Efficiency W B EM ---------------------------------------------------------------------------------Legend: W=Western cultures E=Eastern cultures B=Black cultures A=African cultures M=Muslim cultures
23
Unde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following are essentially relevant: —— proxemics:the study of people’s use of space; ——kinesics:the study of people’s use of language; ——haptics:the study of people’s touching, ——chronics:the study of people’s use of time.
6
对翻译的界定和忠实的描述是翻译研究的 核心问题。如果对这两个术语不能达成基本一 致的理解,我们对翻译的讨论永远也不会有较 大的进展。 我们对翻译和忠实的观念,通常是由传统 和教育所构建起来的。我们能否稍微超越传统 划定的界限,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翻译?
译介学与翻译学_创始人与倡导者_谢天振教授访谈录_张建青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14年第1期(总第158期)译介学与翻译学:创始人与倡导者———谢天振教授访谈录张建青(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收稿日期:2012-11-10作者简介:张建青,男,汉族,山东单县人,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儿童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史、译介学。
[摘要]本文是对著名学者谢天振教授的访谈,话题涉及译介学及翻译学学科建设多个方面。
谢教授期待时代语境的新变化能够促使中国翻译研究取得新突破,他主张:学科建设不能搞“大跃进”,学术研究需要积极营造自由论争的学术氛围,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三大意识:即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创新意识。
谢教授还非常坦率地谈及其两大学术研究的遗憾:一是其“翻译文学史”类著作未能真正达到其提出的“翻译文学史”的理想设想;二在传播中国学术包括其自己的学术成果向外“走向世界”方面做得很不够。
这也深含谢教授对年轻学者的殷殷期盼与嘱托,期望学界很好加以弥补。
[关键词]谢天振;译介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4)01-0003-05Xie Tianzhen ,A Founder and Advocator of Medio-Translatology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Prof.XieZHANG Jian-q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4,China )Abstract :This i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ie Tianzhen ,a Ph.D.supervisor of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The interview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log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n China ,the hot topics in present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choice of thesis topics ,research methods ,etc.In the interview ,Prof.Xie points out that he has two regrets in his research and hopes the young scholars can do much better in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Xie Tianzhen ;Medi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谢天振教授为享誉国内外著名比较文学专家,翻译学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译介学创始人,国内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归属问题的学者和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学者。
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
第 33 卷 第 9 期2020 年 9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9Sep.2020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王丽娟(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从佛经翻译时期开始,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学者们对翻译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发展壮大。
从译介西方翻译理论到自身翻译学科的建立,国内学者提出新的理论,众多学者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辛勤耕耘,使中国翻译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廖七一在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研究视野与学术建树。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的相关研究文献,旨在向其他学者介绍、阐述其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为未来译学研究提供指导借鉴,丰富译学发展。
关键词:廖七一;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9-0111-030 引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翻译成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民族必不可少的纽带。
林译小说的盛行、西学翻译现象等对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廖七一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教授的研究论文,帮助译学界了解当前研究趋势,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性指导。
廖七一教授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在翻译研究领域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先后出版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胡适诗歌翻译研究》等10余部专著,在《中国翻译》等重要期刊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翻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询到廖七一教授从2000~2019年共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翻译学11篇,翻译批评17篇,诗歌翻译14篇,翻译规范与实践研究18篇,其他类6篇,将诗歌翻译、翻译规范、具体翻译实践融合为一个主题,即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
翻译研究方法论
prof.liao
30
• 3)就翻译学的表述方式和成果的形式来 看,是着眼于普遍性的概括和说明,还是 对人的经验作具体的、甚至是同情的叙述?
prof.liao
31
三、方法的多样性
1. 理论、视角、模式与方法的模糊性: 方法是一整套规则、步骤和过程。方法是 科学群体共同遵守的原则、惯例和制度, 是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语言。科学方法是由 阐述清晰明确的规则、步骤和过程所构成 的体系,以此评价知识和发现、鉴别其真 伪,鉴定其优劣。(严辰松:14)
prof.liao 4
一、方法论与科学研究
1. 方法论 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翻译学的反思性前提, 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表明这一学科对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 序、自己的研究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 社会功能,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prof.liao
5
方法论是探索、学习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工 具,是一套合情、合理及合乎法度( rule guided)的研究逻辑,帮助我们逐渐揭露万 物的秘密。
翻译研究方法论 概说
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prof.liao 1
Contents
1 2
方法论与科学研究
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
3
翻译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4
翻译研究方法的层次
5
当前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prof.liao 2
几点共识:
1. 翻译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理论,而是翻 译现象和翻译问题;
2. 理论是人为的话语叙述; 3. 理论都有盲区(可证伪,V = d /a); 4. 理论不可通约(矛盾与互补);
prof.liao
22
3、人文学—呈现意义 • 哈贝马斯曾将“人文学科”定义为“为 人的生活提供意义”。如“人活着有什 么意义?” 人文学的功能、目的或宗旨, 就是“呈现意义”。
廖七一 :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2010)
2010年6月第26卷 第3期外国语文Foreign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Jun.,2010Vol.26 No.3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重庆 400031)提 要:翻译是引发中国传统语言流变的最重要中介之一。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晚清以来的语言通俗化趋势及《新青年》等杂志围绕白话展开的论争,构建了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白话语言规范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学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国人语言与思维的现代化。
关键词:翻译;现代白话;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10)03-0081-06Tran sl a ti on and the Nor m s of M odern Ch i n eseL I AO Q i2yiAbstract: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agents that br ought about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 mati on of the nor m s of Chinese language.The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vernacular Chinese during the M ay4th move ment,t ogether with the popularizati on of written Chinese since the end of Q ing Dynasty,the argu mentati on for and against the vernacular Chi2 nese in magazines such as La Jeunesse,eventually constructed the nor m s of modern Chinese,which not only hel p s the tra2 diti onal Chinese literature,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peop le t o be modernized.Key words:translati on;modern Chinese;nor m s 晚清的白话应用始于传教士翻译的西方书籍和创办的华文报刊;1890年以后中国开明士大夫从“启蒙”、“救亡”出发倡导“言文一致”和语言通俗化,“庚子事变”之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白话报纸,白话逐渐成为潮流。
2RT翻译——精选推荐
首页| 无图版| 左右分栏» 您尚未登录注册 | 搜索| 社区服务| 帮助社区服务勋章中心道具中心邀请注册银行短消息收件箱发件箱消息跟踪写新消息控制面板控制面板首页编辑个人资料查看个人资料好友列表用户权限查看交易币管理特殊组购买收藏夹我的主题统计与排行基本统计信息到访IP统计管理团队管理统计在线统计会员排行版块排行帖子排行网上读书园地论坛» 学术妙笔»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等编著>> 论坛导航|- 论坛公告栏|- 书园制度版|-书园日记|- 新手学园>> 友情求助区|- 专家找书|-优先求助|- 我的应助|- 期刊论文求助|- 悬赏求助和财富交易|- 你问我答>> 检索讨论区|- 检索方法探索|- 解密档案|- 资源销售专区|- 中文文献资源|- 外文文献资源>> 资源共享区|- FTP 联盟|- BT 资源专区|- 网络资源>> 专业交流与互助|- 读书软件交流|- 健康卫生|- 生命科学|- 电子书,课件,视频,音频制作与交流|- 计算机技术|- linux/unix[关闭中]|- 大型专业软件交流[关闭中]|- 外语学习|- 网络经管|- 经管资料|- 法律之窗|- 书园法律援助中心|- 教学相长>> 读书交流|- 学术妙笔|- 众趋堂|- 读书参考|- 学苑书林>> 社区交流|- 书园茶社|- 转贴|-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上海2010|- 多媒体空间|- 书园风云录|- 书园精华|- 文学原创与美文欣赏>> 站务管理|- 网站建设|- 项目活动组|- 项目组存档|- 认证会员申请与考察区>> 会员认证区|- 初级认证区|- 中级认证区|- 群英会>> 博客区|- 强国梦|- 空山|- 秋爽斋|- 淡泊草|- 水清木华|- 书园旧梦本页主题: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廖七一等 编著打印 | 加为IE 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hero8151级别: 普通会员精华: 0发帖: 1502威望: 32 点财富: 44 论坛币活期存款: 0定期存款: 100总资产: 144 论坛币在线时间:2240.9(小时)注册时间:2005-04-22 21:52最后登录:2010-11-26 10:41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廖七一等 编著第一章、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Savory):翻译的艺术 《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 n ):“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 1.有人认为: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外衣之下包裹着一个个对等的观念”。
由_器_入_道_翻译研究的学科疆界与方向_廖七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30日/第B06版语言学由“器”入“道”:翻译研究的学科疆界与方向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从前学科、学科乃至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发展,翻译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或文字转换,翻译研究已超越了“器”而进入了“道”的层面。
科学方法是为描述和解释特定对象的属性、行为和现象而设计的程序法则。
翻译研究方法论可分为三个层次:翻译研究的哲学观、翻译研究模式和翻译研究技术。
翻译研究的哲学观预设了我们对翻译研究的性质、范围的认识,也预示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
学科构建:霍姆斯翻译研究结构图翻译是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的古老交际活动。
1972年,霍姆斯在《翻译研究名与实》中首次描绘出翻译研究的学科结构图,翻译研究也从随感式、主观印象式的点评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学科。
霍姆斯指出:翻译研究是“以翻译行为和翻译产品为基础或为核心的所有的研究活动”。
他将翻译研究划分为纯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两大分支,纯翻译研究又细分为理论翻译研究和描述翻译研究。
霍姆斯的结构图不仅确定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确定了翻译研究的路径,即首先对翻译实践活动(应用翻译研究)进行观察、描述,进而概括出规律、原则,然后上升为解释或预测翻译活动的理论。
翻译研究的功能在于确立“描写或预测上述现象”的“普遍原理”。
在霍姆斯提出翻译研究结构图后,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彼此各异的研究方法、理论学说、研究目的、名词术语和技巧程序”。
首先是翻译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其一端包括了旅行、手势语和跨文化语用学,另一端则涵盖了所有跨文化甚至文化内的谈判与协商,远非霍姆斯当时所能想象。
其次是研究模式、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
仅以计算机和网络发展为例,语料库研究、IT技术、网络资源、机助翻译等引发了翻译手段和翻译研究技术的深刻变化。
翻译研究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突破或重新调整了传统规划的学科疆界,使翻译研究成为跨学科甚至泛学科的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刚强称,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开 阔翻译的认知视野,洞悉翻译的本质, 从而对翻译这项工作保持一种高屋建瓴 的审视角度。”(何刚强,2009:15)
15
克罗宁(M. Cronin)曾指出,“翻译教学需 要理论,这不仅仅是翻译教学本身就是值得 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因为科学的理论能达 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Cronin,2005: 250)。
王宏印也持类似的观点:“翻译理论既是翻 译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翻译教学的基 本任务之一”(王宏印,2009:1)。
10
谢天振认为,“国内翻译界的理论意识相 对比较淡薄,不少人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翻 译实践出发谈自己的翻译经验体会,理论 的提升较少” (谢天振,2002:82)。
11
王立弟认为:“翻译当然是个实践性很强 的专业,但是这不等于说翻译理论和翻译 研究没有价值”;“我们必须培养研究型 的人才”而“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翻译培训 班的训练模式”(王立弟,2007:58)。
19
而八级要求为:“熟练掌握基本的翻译策 略;对一至两种主要翻译理论有所了解; 大体了解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粗略 知晓翻译理论发展史,对翻译过程以及影 响到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的各种因素有一 定的认识”(同上:11)。
20
有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课程包括“译文对比 与赏析、翻译通论、翻译简史、翻译批评、 翻译美学、翻译教育理论、翻译学、翻译研 究方法”(庄智象,2007:133);并认为 “翻译理论在科阶段为一般性介绍”,但在 研究生阶段“则需要了解翻译研究方法、翻 译思想嬗变、翻译流派的关系等”(同上: 136)。
MTI中的翻译理论 教学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前言
MTI教学需要一定的翻译理论,这似乎没 有疑问;大家都主张理论课程应遵循“够 用”和“联系实际”的原则。然而,“够 用”与“联系实际”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 部分口笔译教师似乎仍将理论与能力的培 养对立起来。许多核心问题似乎仍有广泛 的讨论空间。
12
蔡小红认为,只有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 究两个方面梳理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口译 质量评估的理论流派,方能解决口译质 量评估这个“困扰译界的一大难题”, 以促进口译教学“能循序渐进,实现训 练目标”(蔡小红,2007:1)。
13
刘和平强调“教授口译必须借助相关的翻 译学和口译理论研究成果”( 刘和平, 2002:56),以“科学说明人类翻译的 性质、任务和对象”;她强调这对“翻译 培训尤为重要”(刘和平,2005:10)。
2
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到底有何意义? 翻译理论在国外译员培训中处于什么样的
地位? 理论应该涵盖哪些内容?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3
翻译教学中的理论课程应该包括四类: 1)相关理论课程; 2)翻译教学理论; 3)翻译技巧与方法; 4)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理论中又包括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
“没有理论基础的翻译教学是盲目的,无法 设定理性的目标,无法为教学任务创造或应 用恰当的方法,无法测量和评估效果,最终 也无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译员”(ibid.)。
16
翻译教学“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 方法、评估与评价方式、培训机构的内部 组织结构方式等等,无一不受翻译观念和 翻译思想的制约”(Kearns, 2008:185)。
研究方法论。这里主要对翻译史和翻译研究 方法论之外的翻译理论课程的设置、功能、 内容和教学模块进行探讨。
4
主要内容
一、理论的地位 二、国内的翻译理论课程 三、国外翻译课程的设置 四、翻译理论的功能与内容 五、翻译理论教学模块 结语
5
一、理论的地位
许钧教授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往往都 在“技”的层面展开,讲授的大多是具体的 翻译技巧。但是……从理论上明白翻译是什 么,为何翻译,如何翻译,对学生进一步掌 握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具有指导意义……若 没有翻译理论的指导,任何教学都有可能陷 入盲目的译理论课程
有学者提出,翻译课程应“包括笔译 (基础/中级/高级),科技笔译,视 译,交替口译(基础/中级/高级), 同声传译(基础/中级/高级),口译 理论,笔译理论,口笔译职业概况等” (鲍川运,2003:48)。
18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规 定,本科翻译专业设置的口笔译基本理论 应包括“翻译通论”和“中西翻译简史”; 并将四级要求描述为:“了解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标准、译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外 语言与思维方式对比;了解翻译实践发简 史,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的文化 背景、思想认识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11)。
6
早在1996年香港举办的翻译教学研讨会上 代表们就提出:“在翻译教学中,理论不 能不讲……翻译教学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 指导,简单化的技艺传授难以满足教学需 要……理论讲解在全部课程时间中所占的 比例以不超过1/3为宜”(方周,1998: 3-4)。
7
在研究生教育中仅仅讲授个人的翻译实践 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验是感性认识。 具有表面性、主观性、不系统性,因此有 很大的局限性,而理论涉及的是根本性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对实践有指 导作用。翻译机制有内在规律,训练掌握 这种规律才是翻译教学的根本任务。(许钧, 2002:248)
8
2009年推出的《翻译学概论》就旨在为翻译 研究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提供一部 既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又具有翻译研究方法论 参照意义的著作”(许钧,2009:5),并 强调“我们的翻译专业教育仍应将学术性研 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许钧,2010: 53)。
9
穆雷称,翻译教学“无论是大纲制定、教材 编写,还是教学方法等,均离不开翻译理论 的指导,同时翻译理论又是翻译教学的内容” (穆雷,1999:3)。
21
现统计到12所已经获得本科翻译专业试办权 的学校所设置的翻译理论课程名称如下:
翻译概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翻译理论与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理论入门(北京语言大学) 翻译理论入门(对外经济贸易大大学) 翻译概论、高级翻译理论与策略(复旦大学) 翻译批评与赏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