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性的本真与建构

合集下载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社会建构论的人性观取向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社会建构论的心理观作为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建构论的核心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解构”,二是“重构”。

社会建构论首先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然后力图从后现代视野重新审视和重构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取向。

(一)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批判与解构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格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者站在西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对立面,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

他们反对传统心理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个体主义和科学主义。

1.对主客二元论的批判。

现代主义心理学的首要预设是人生活在主客二元的世界中,在主体的经验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主体的心理、意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认为,这种二元世界的划分只是一种无法“证伪”亦无法“证实”的预设,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

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某个对象,我们就已经进入表征世界。

”在表征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不可能进入人的意识领域,因此“二元世界”的划分是一个武断的、不可靠的预设。

2.对实在论的批判。

实在论主张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的客观实在。

基于这种实在论预设,现代主义心理学相信心理(心灵、意识、人格)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或发现它们。

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心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心理学的概念也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

所谓认知、情绪、人格等一切心理特征都不过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并没有一个精神上对等的实体与之相对应。

心理(知识)并非是人对心灵本质的揭示或发现,而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或发明。

3.对科学至上论的批判。

在现代主义取向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坚定地主张科学方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社会建构论者对此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认为“热衷于实证方法的心理学日益淡忘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科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理想诉求

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理想诉求

学校变革过程中的理想诉求中国教育学刊2013.02教育理论研究◆王凌霞宋兵波[摘要]学校理想是一个具有价值性、超越性、前瞻性的概念。

成功的学校变革和发展需要以教育理想为前提。

确立今天的学校教育理想,一方面应关注当下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应站在未来教育价值立场,审慎地去勾划、塑造当下的学校教育实践。

学校通过变革寻求卓越发展,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蕴的教育理想,需要学校组织主体在充分理解教育理想与当下教育改革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赋予学校教育理想充分的远见、执著和热情。

[关键词]教育理想;学校变革;教育未来[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3)02-0043-04王凌霞/邢台学院讲师(河北邢台054001);宋兵波/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北京100083)。

学校教育理想是一种带有价值倾向的社会认识形态,它立足于学校未来发展,并关注学校现实实践,是学校变革实践的重要动力之一。

“每一种教育实践都是在以其实际的行动而追寻着特定的教育理想。

”[1]在变革时代,人们对学校理想在建构学校教育愿景、推动学校变革中的现实价值存有诸多怀疑。

“当今学校教育中终极价值空场、多元价值无序导致教育理想无根化;工具理性过度泛滥、价值理性萎缩催生教育理想的物欲化;‘异化’个性彰显、‘本真’共性缺失招致教育理想同质化。

”[2]今天,在学校教育理想的困境包围下,在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迫切需要回答为什么学校变革需要教育理想这一根本性问题。

一、教育理想及其主体教育理想是社会或个体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对未来教育发展目标或结果进行有根据的设想。

具体而言,教育理想作为一种社会认识形态,是对未来教育实践的合理性预期或规划,是存在于人们头脑或思想中的教育认识,这种教育认识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关注教育现实,没有实践基础的教育理想,只能是教育空想或教育“乌托邦”;同时,教育理想更着眼于未来,这种未来是可以预见并可能实现的未来,因此,教育理想超越教育实践,并能够引领教育发展方向。

价值建构与阐释

价值建构与阐释

价值建构与阐释当我们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价值建构与阐释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价值建构与阐释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一、价值建构:从多元视角出发价值建构是指从多个角度对一件事物或观念进行价值判断,以形成对其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通过价值建构,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价值阐释:挖掘事物的深层含义价值阐释是在价值建构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深层含义。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我们需要运用价值阐释的能力,去伪存真,深入了解事物背后的真正含义。

例如,在面对新闻报道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通过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政治立场等。

三、价值建构与阐释的实践方法1、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提高价值建构与阐释的能力,首先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理性分析,不盲从、不轻信,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2、学习多元文化通过学习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提高价值建构与阐释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并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3、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价值建构与阐释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增加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同时,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价值建构与阐释是理解复杂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习多元文化、加强社会实践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价值建构与阐释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并理解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张宝明:从大学理念到大学精神

张宝明:从大学理念到大学精神

张宝明:从大学理念到大学精神??文| 张宝明以科学理性之“真”、人文关怀之“善”、和谐精神之“美”三位一体打造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理想状态。

国有国之精神,民有民之精神,大学有大学之精神,一流的大学更是必有一流的大学精神。

今日,中国正面临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精神的建构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核心诉求。

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会引导大学走向良性发展之途,而衰微、消极的大学精神会导致大学异化,甚至成为悖论性的存在。

国内关于大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滥觞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所研成果而言,有的从西方传统视域进行大学精神的理论推介和评述,有的从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现实考量。

为了更深入地促进东西方大学精神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东西方大学精神研究的互利与融合,本文拟从具有始源性意义的古希腊“理念”出发对中国大学精神进行反思和追问,以期在中西对话中走进本土的理论路径,为中国大学精神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意义注脚。

一、真善美:古希腊的育人理念谈及大学精神,它应该根植于大学理念之中。

“理念”是发端于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最本真、最完美、最完善的本质,是事物共有的始源性特征的基本规定。

大学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有着“模铸整全的人”的使命,与此相对应,其理念即是对人之为人最本真、最完美、最完善的本质概括,是人所共有的始源性特征的基本规定。

作为人之培养的本质和共性的规定,大学理念是大学“应然”状态的追求;作为人之培养的基本逻辑及其存在的现实理由,大学精神是大学“实然”状态的表达。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精神是对大学理念的“摹仿”和“分有”,是大学理念的现实延伸和投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就本文所聚焦的古希腊的“理念”而言,它从本质原初的角度认识、分析和探究人之为人的问题,注重人类知识、道德、审美的教化和培养,致力于人类心灵的关切、灵魂的塑造以及健全、独立、自由精神的培养。

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最终确立了求真、向善、臻美的普遍性原则。

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一、价值理性的人本学根据 价值理性最初是由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人们的行为时提出的与工具理性并行的概念,且不说韦伯是如何界定价值理性这一范畴的,就价值理性来自人的行为这一点,即表明在发生学意义上,价值理性之所以可能与人及其行为直接相关。 价值评价理性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就以“认识你自己”来启迪古往今来的人们探究人的奥秘。人的斯克芬斯之谜也表征着人的与众不同。两千多年的漫长探索并没有哪位哲人敢断言这一问题得到了真正解决。在这里,首先认为人是一个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作为有生有死的生命有机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就此而言,人是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不满足于自身的“有限性”和生存境遇的不完整性,力求超出生命的界限,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类生命价值的永恒,这表征着人又是创生的自为存在。 二、价值理性生成的实践根据 然而人的超越性不只是一种内在的意向性,它不断要求对象化为一种创造性行为,从而走向现实性。由此基于人的超越性根据的价值理性也不仅仅是一种意向性的可能,它在人的这种对象化的创造性行为中获得其现实性,并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那么人的实践是怎样的呢?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现实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实践创生活动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方式。马克思把人的这一对象性的实践创生活动看作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以自己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从自然界中获得自由,使自己的生活生动有意义。而人的这一创生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这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有理性指导的实践活动。人的理性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人的这一理性特征使人的活动脱离了生命的自在性和盲目性,成为现实人的自为存在的实践创生活动,表征着人的自由质。理性就是适应这一自由自觉活动的内在要求,为着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实际的改造世界而生成和发展的。 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维度解释

适应与发展:建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

适应与发展:建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

适应与发展:建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摘要: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建构起一个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合格、合需要与合发展观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兼顾的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系,从而更好地造就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充分地实现自我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质量观;人才培养:适应:发展探讨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首先就需要对“质量”的相关概念作出厘清。

谈到质量一般会涉及以下三个概念:第一,质量定义。

它是指对于某一客体是否能够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第二,质量标准。

它是赋予质量某种特定内涵和价值观的基本尺度,也就是如何考察质量的有无及其高低所采用的指标。

第三,质量观。

当人们选择了作为质量的载体之后,再赋予质量一定的评价标准,就表明了某种质量观。

所以质量观包含了对于质量和质量标准的所有观点。

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就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诉求,以及确立相应的衡量标准的理念所在。

那么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的价值及其标准究竟应当如何确定呢?如何体现出“当代中国”这个特定的时代境遇对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的巨大影响呢?这正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从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工具理性的超越质量观的问题首先是一个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出发,所得到的质量观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而不同价值取向的质量观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又是决定性的,它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展开方向,内在地制约着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并最终影响人才素质的建构。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在价值观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取向: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支配的质量观在于追求外在物的最大价值和功效,把培养人才看成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服务,是为了高效率的实现目的选择的有效途径:价值理性引导的质量观来自于对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价值认同,把促进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中国全方位迈进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得以增强并快速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关注人发展的本真价值很容易被忽视,而主要是由工具理性来支配着大学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

西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铭原文|翻译及赏析解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作为儒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张载的《西铭》在传统社会即备受赞誉而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

直到今天,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

张载认为,佛老的盛行和儒学的衰微,是导致当时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冲突的思想根源。

张载批评佛道二教,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实存性而追求自我的涅槃寂静,道教否定现实世界的运动性而追求个体的长生久视,虽然二者立言本旨有所差异,但都否认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实存性,失却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抛弃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而不是合乎世界本真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要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价值观。

故张载以千古寥寥之勇,造道关中,与佛老计得失,为儒学阐新命,他仰思俯读,博闻强记,稽天穷地,探赜索隐,终其一生而未尝止息,最终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确立了以儒学为价值本位、以天人合一为理论特色的哲学体系。

《西铭》正是张载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的集中表现。

张载以社会现实为终极关怀,他所要继承的,是以孔孟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他所要确立的,是以博大胸襟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的现世主义。

孔子道仁,言善,张载则认为仁是人的价值本性,提倡以仁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张载对孔子仁学和孟子性善论的综合发展。

在张载看来,仁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与自我有亲缘关系之人的孝悌友爱,而是对包括自我、家庭、社会、自然等所有存在的无限的、普遍的关爱,将这种源于自然、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推及社会中所有人乃至宇宙万物,是张载价值理念的基本取向。

为了实现社会全体对仁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张载主张发挥自我心灵的知性作用,面向宇宙寻求人的价值本性的根源。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肖绍明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肖绍明

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何以复归人性肖绍明,扈中平(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

教育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过程。

教育应当出于人性本性而进行尊重生命本性、维护感性生存和善待自然德性的人性教育,应当利用人性特性而实行合乎实践理性的人性化教育;应当为了人性自由而践行合乎价值理性、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民主和抑恶扬善的教育。

教育的人性复归就是对人性的真正全面占有和生成。

关键词:教育;人性;人性教育;人性化教育;教育人性化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0)06-0025-08How Should Education Revert to Hu man NatureXIAO Shao -ming,H U Zhong -ping(Contemp or ar y Education R esearch &D evelop ment Center ,South China N or mal Univ er sity ,Guang z hou 510631,China)Abstract:It is both the base of human science and the direct purpose of educatio n that education should revert to hum an cation should meet the need of human natur e as w ell as adapt and develop human nature.Accor ding to the nature o f hum an,the human nature education must respect life,preser ve the sentimental living and treat w ell the natural character,and the hum anized education sho uld make goo d use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to a -chiev e hum an practical reason of education;furthermo re,in o rder to obtain the freedom o f hum an natur e,education hum anness sho uld pursue value r ationality,co mpr 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education demo cracy and pursuit of g ood as the conno tation,aim ,mean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 f education.Generally speaking,reverting educatio n to human nature is making human nature co me true co mpletely.Key words:education;hum an nature;human nature education;hum anized education;education hum anness25 2010年6月第31卷 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Jun.,2010V ol.31 N o.6*收稿日期:2010-05-26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6JHQ Y B0002)作者简介:肖绍明(1971 ),男,重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扈中平(1954 ),男,重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实践中“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与思考

“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实践中“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19-06 收稿日期 2023-03-09摘 要 重申对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内涵进行理论化思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以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UAD )的“平衡建筑”观念基于“知行合一”的思想来建构其实践中“创新性”的独特内涵,并通过代表性作品中此内涵的具体呈现来支撑此理论建构。

以此为基础反思UAD建筑创新中的相关问题,以优化“平衡建筑”的总体设计观念并更好地指导建筑实践。

关键词 创新性 知行合一 平衡建筑 设计主体专业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iterat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idea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on which the concept of "Balance Architec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UAD) is based, we aim to construct the distinctive content of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UAD's practices. Hence, it supports t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y revealing relevant contents included in UAD's typical design projects, as a way to reflect related problems in UA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o polish its overall concept of "Balance Architecture", and to better navigate its design practices. Keywords Innovation,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Balance architecture, Major design professions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with the Vision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the Practic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UAD)程 啸 | Cheng Xiao 董笑砚 | Dong Xiaoyan 董丹申 | Dong Danshen“平衡建筑”设计观十年品。

科学发展观的三重理性向度

科学发展观的三重理性向度

关键词 : 学发展 观 ; 科 交往理 性 向度 ; 价值 理性 向度 ; 实践理性 向度 中 图分 类号 :8 A1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02 3 (09 0 -190 10 - 1 20 )40 1- 7 7



以“ 对话扬弃 ” 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 为
种包容 的 、 对话 的 、 维 的 、 多 程序 的且 是一 种 面 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科 学 发 展观 的三重 理 性 向度
胡军 良
( 西北大学 应用社会科学系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9

要: 了显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和哲 学特质, 为 运用文献疏解与比较诠释的方法, 对之
作 了 为深入的研究, 较 认为, 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 实践层 面上 的创造 性 阐扬 , 也是 哲 学理性 精神在 社 会发展 领 域 内的全 方位 彰 显。从 哲 学理 性 的视 角看 , 至少 凸显 了这样 几个理 理 性 向度 , 是 以“ 本 为 二 人
真切观照。从这个 意义上说 ,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时 代精神之精 华 的充 分展 露 , 而且是 历史 唯物 主义 “ 关注时代” “ 、对话现实” 等理性精神的又一次本真 弘扬 。 其二 , 就理论形态而言 , 科学发展观在与传统发 展 观 的对话 中开 显 了一种具 有历 史唯物 主 义特质 的 当代发展观形 态。“ 发展” 问题 虽 自二战结束 以后 业 已成 为一 种无 可 争议 的时 代 主题 , 是 关 乎 发 展 但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杜会科学版) 2 0 7月 。 3 0 9年 第 9卷第 4期 ,u.2 0 , o.9 N . J1 , 9 V 13 , o4 0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心得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心得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心得作为一位在幼儿园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建构的重要性。

本文将分享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期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我坚信,只有真正了解儿童,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

因此,我经常与孩子们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设计出符合儿童发展的课程,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二、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在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建构中,我意识到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同样重要。

儿童的情感健康和社交技能是他们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合作游戏、分享会等,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以儿童为中心设计课程以儿童为中心设计课程是建构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的核心。

这意味着我们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因素,为他们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课程。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将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鼓励儿童参与课程设计我认为鼓励儿童参与课程设计是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让儿童参与课程规划和实施,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从而更有目的地学习。

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我经常邀请儿童参与课程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计。

总之,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建构需要我们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以儿童为中心设计课程,并鼓励儿童参与课程设计。

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

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

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遍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的生活也因此而快捷便利和丰富多彩。

然而,人们在享受飞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不断地被技术化、人们被物质所包围、一切的追求仅仅局限在“外在的”、“实用的”、“高效的”、“感官刺激的”,而忽视了内在意义。

本文将阐述个人对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理解、并以张艺谋导演的几部电影为例,分析现阶段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并对此作出再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技术理性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电影张艺谋正文:一、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又称为工具理性。

技术理性是指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理性的技术化是理性主义张扬、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马克思·韦伯认为,技术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即实现目的是技术理性的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则不予以考虑。

由于技术理性将技术性、实用性、目的性摆在首位,因而它割裂了事实与其价值的关系,消解了大众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

同时,技术理性强调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由此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并日益腐蚀着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又称为人文理性。

价值理性是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韦伯认为,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如果说工具理性告诉大众什么是世界,我们该如何改造世界以达到预期目的;那么价值理性则在于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才是合理的。

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了生存,人们还希望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高校德育功利主义倾向纠偏研究

高校德育功利主义倾向纠偏研究

2018·05摘要:当前,充满功利主义的高校德育丧失了自身的超越性,其集中表现为对市场原则与工具理性的推崇与膜拜,这使得高校青年学生深受“学以致用”理念影响,过分关注自身“物质世界”的探索与享受,却疏忽自我“意义世界”的构建及何以“学以致道”的追问。

这一功利主义倾向与德育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真目的背道而驰。

因此,应该在大学的德育实践中有效引导青年学生,理性认知并积极调试“物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内在张力。

关键词:高校德育;学以致用;功利主义;纠偏作者简介:李辉,河北师范大学团委,讲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河北石家庄050024);冯译冉,石家庄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河北石家庄05003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与本真复归”(CXZZBS2017075)的研究成果;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期我国中高职德育功利主义倾向研究”(170315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5-0046-04高校德育功利主义倾向纠偏研究□李辉冯译冉高校德育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从青年大学生的需求维度,高校德育的这些功能既有来自“物质世界”层面的,也有针对“意义世界”层面的,来自这两方面功能的权重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诉求,也关系着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年学生最终是作为“手段”存在还是作为“目的”本身存在。

在高校德育语境下,大学生“物质世界”与“意义世界”之间的张力的角逐正彰显着新时期高校德育“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现实博弈。

两种张力之间能否协调与平衡是高校德育能够实现理性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在高校德育影响下能否寻找到自我存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角下的教学评价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角下的教学评价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角下的教学评价作者:潮兴兵黄天成魏健宁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一种理性活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评价的“理性”进行审视,在实践层面,努力使膨胀至上的工具理性复原到为实现人性而服务的价值理性的本真位置。

一、工具理性膨胀的教学评价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任何的以个人自身利益为目的的世俗活动,把达至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进行首要考虑、计算的态度。

在教学评价中,工具理性所固有的只问工具对于实现目的的功效性、精确性、客观性,而不问目的的合理性及忽略意义和价值的特点,势必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态度区分开,将纯粹事实与价值判断区分开,其最终目的是获得普遍适用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而对学习评价进行干预和控制。

1.效率主义与评价目标的狭窄化工具理性是一种涉及手段与目标二者关系的理性,它所关心的是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的目标,把“效率”作为判定价值的惟一标准。

受“惟效率”的价值观影响,人们把教育看成是模式化“学习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对“产品”的评价已经成为等级的分类,评价目标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

由于学业成绩可测量,易于比较,符合了盛行的科学化的潮流。

诚然,渗透“效率”激励的评价,确实促进人们对评价的关注,但也容易导致利益至上,造成评价中的伪现象:只重视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视成绩后面人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

2.量的纯一性与评价尺度的标准化理性作为人类特有本性的基本表征,既包含抽象思维的类特性,也包含个体思维的差异性。

工具理性更多地秉承了共性原则,差异的相对性更多地留在了价值理性之中。

由于人们对共性的青睐,把社会中的“有序的和无序的”、“可测的和非可测的”,都纳入工具理性的框架内加以控制,企图把事物“质”的多样性还原成“量”的纯一性。

评价者常将预定的教学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以求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的数据。

评价尺度的“标准化”是工具理性的“胜利”,同时也是课程评价自身走向贫困的起点:一方面,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但不能用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知识,有可能被排除在评价目标之外;另一方面,评价过分依赖数据的测量,忽视质的探究,缺乏了真实情境下对意志、情感等个人微观因素的理解,不利于评价模式的发展。

旅游社会学

旅游社会学
游市场分割:是一种将总体的异质的旅游市场划分为同质的旅游者亚群体的方法。 这些旅游者亚群体被称为细分市场,具有相似的特征,如人口统计学 特征、行为方式、体验需求等。(旅游市场分割)直接以市场营销的 实践性为目的,擅长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技术划分市场,而且将旅游者 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作为其市场细分的主要 方面。市场分割日益成为一种以市场营销实践为导向,以定量分析方 法为基础的技术手段。
源于对旅游资源的(工具理性)态度,中国在旅游体验的供给上出现 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为此我们应采取奉行长期主义的(价值理性)态 度,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同的旅游目的地治理模式,决定了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后果。
为了避免旅游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有必要借助非政府组 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大众媒体的作用。
2、 填空选择判断
1、旅游供给的过程,是供应方根据(旅游者偏好)而提供可控的旅 游体验的过程。这一供给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基础与配套设施的建立与改 善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建设与保护。目的地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旅 游商业化)与(旅游体验本真性)的矛盾。因此,一地的旅游发展至少涉 及四方矛盾:管理部门、投资商与涉及旅游供给的当地居民、不涉及旅游 供给的当地居民、旅游者。(多选)
韦伯以理解为基础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 义)。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四种分类中(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 动、激情行为与传统行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的只有目的合理 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围绕(社会结构)、(意识 形态)与(阶级冲突)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并以动态的方式而展开。
、文化资本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 形资产。由于文化资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功能性分析概念,为了便于 研究,布迪厄将其划分为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三种基本 形式。文凭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文化品位这种身体形式的 文化资本,是个人的阶级、社会等级归属的无形标志。文化资本的传 承积累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结构是形成某种生活方式。文化资本 在一定程度上从结构上决定了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方式和体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

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

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

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

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

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

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

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

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

中国式数字文明的伦理意蕴、发展趋势及建构理路

中国式数字文明的伦理意蕴、发展趋势及建构理路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2SKSZ01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一般项目(My202228);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一般项目(My202221)作者简介:廖小丹(1995—),女,四川达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吴艳东(1976—),男,湖北荆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23 9No 9,2023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9月Sept.,2023中国式数字文明的伦理意蕴、发展趋势及建构理路廖小丹,吴艳东(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在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下,揭示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实质,诠释中国式数字文明的伦理意蕴及发展趋势是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当前,数字文明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的假象,其表面以“文明”自居,实则以高歌“数字解放”之名行“数字剥削”之实,以标榜“数字自由”之名行“数字控制”之实,以高举“数字民主”之旗行“数字殖民”之实。

相较于资本主义数字文明,中国式数字文明在理念之维、发展之维上都实现了对西方数字文明的超越,在结果之维上也必将展现出引领人类数字文明发展新航向的历史必然性。

未来,在建构中国式数字文明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克服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弊端,变革不平等的数字所有权关系,推动数字技术自立自强,健全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共建人类数字命运共同体,以此建构一条新型文明之路。

关键词:中国式数字文明;资本主义数字文明;数字文明;伦理意蕴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9-0049-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让社会数字化发展的文明成果造福各国人民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

目前课堂教学关系仍存在多媒体资源使用缺乏适恰性、教师教学话语的准确性不足、课堂教学关系不平衡等问题。

课堂教学关系与交往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通过重塑价值理性回归教育本真、强化师资队伍的价值引领、回归生活世界构建活动型课程、立足主体间性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关系等多重途径建构理想的课堂教学关系。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课堂教学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教学关系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与进程。

从种属关系来看,课堂教学关系是交往行为的范畴之一;从活动行为特征来看,二者共同具备目的指向性、结构性和行为规范性。

一方面,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最高级的行为模式,它涵盖了认知、协调和表达等功能,交往双方通过运用理性思维和决策指导交往行为,从而实现交往理性。

同时,交往理性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言语的可领会性、命题的真实性、行为规范的正确性以及主观的真诚性,二是理想的话语情境,即一种排除强制行为从而使得交往各方能够平等、自由地进行言说的情境。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双向互动关系,良好的课堂教学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因此,借助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有益成分来分析、研判、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一、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的问题解读(一)多媒体资源使用缺乏适恰性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指出,技术媒介的使用应当保持合理性,在公共参与者享有平等互惠的原则下,实现彼此在工具使用基础上的平等交流。

一些学校将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量纳入教学考核,导致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工具,反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指标,提前制作完美的教学课件,在讲课时一味地播放课件和视频,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互动。

本真性·有死性·自由——李贽美学思想的存在主义维度审视优先出版

本真性·有死性·自由——李贽美学思想的存在主义维度审视优先出版

第29卷 第3期2016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9 No.3May 2016本真性·有死性·自由*———李贽美学思想的存在主义维度审视潘海军(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对李贽美学思想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外学者讨论最多的是其理论渊源,但总的来讲,均不能超越儒道释的逻辑范畴。

在当今学界,从存在主义维度来研究李贽美学思想的尚存阙如。

在借鉴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论析了李贽美学思想所内含的本真性、有死性及自由三个价值范畴,并系统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本体论基础。

关键词:李贽;本真性;有死性;自由;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3.0004收稿日期:2015-11-22作者简介:潘海军(1973-),男,山西省应县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534671) 在中国明代的学者中,能够一生以求生死大学问为自己的使命,且勇于解剖自己灵魂深处问题的人除了王阳明之外,则当推李贽。

他的美学思想是以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为核心来展开的,将人性提升为最高本体,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中国知网以“李贽美学”为主题词以检索中国期刊论文,在1980—2012年间共有133篇研究论文,且相互重复现象较为严重。

总体而言,学界对李贽美学思想的研究大致呈现出如下几种理路:首先是心学传统研究。

如日本学者岛田在《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一书中总结的那样:“童心说”是心学的逻辑终点,也是中国近代思维的一个顶点。

李贽虽是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但受泰州学派“心学”的影响较深,对心学也有较大的超越。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铭_北宋·张载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铭宋代北宋·张载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

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译文《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

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

“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

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

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年 7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统 惯 性 而 采 取 的非 理性 行 动 。在 这里 , 他 明 确 地 将 人 类 的理

马 克斯 ・韦伯的 价值 理性 思想
人 类 的价 值 理 性 是 与生 俱 来 的 , 但 是 究 竟 什 么 是 价 值 理 性 呢 ?对 此 , 前 人 进 行 了一 些 探 索 , 并 或 隐 或 显 地 进 行 了 表 达 。 以此 为 基 础 , 德国著名 社会学 家 、 哲 学 家 马 克 斯 ・韦 伯 于2 O世 纪 初 明 确 提 出价 值 理 性 概 念 , 阐 述 了 他 的 价 值 理 性
价值合理性行 动 , 三 是 受 情 感 驱 动 的行 动 , 四 是 自觉 不 自觉 地 依 据传 统 而 展 开 的行 动 ] 5 。 。马 克 斯 ・ 韦伯 认为 , 只 有 前 两 种 类 型 的社 会 行 动 即 工 具 合 理 性 行 动 与 价 值 合 理 性 行 动 才 是 理 性 的社 会 行 动 , 后两种行 动只是 根据情感 、 情 绪 或 传
而主 张恢 复 、 倡 导价 值理 性 , 逐 渐成 为 学术 界 的主 流声 音 。
价值理性作 为一个明确的概念 , 是 马 克斯 ・韦 伯 的 原 创 。今 天 的 中 国 学者 , 往 往 是 在 马克 斯 ・韦 伯 界定 的 意 义 上 使 用 价
值 理 性 这 一概 念 的 , 这 固然不 无道理 和意义 , 但 是 社 会 生 活 实 践 中 的 价值 理性 无论 是 其 内涵 还 是 外 延 , 都 已 经 超 出 了 韦 伯 思 想 的 范 围 。从 学 理 上把 握 价 值 理 性 的 真 实 内涵 , 驱 散 弥 漫 在 价 值 理性 上 的 迷 雾 , 抹 去 添 加 在 价 值 理 性 上 的 神 化 色 彩, 回归 价 值 理 性 的本 真 , 准 确 诠 释并 反 思 社 会 生 活 实 践 中 的价 值 理 性 , 对于价值 理性建 构 , 从 而 在 社 会 行 动 上 走 向 真 正 意 义 的价 值 合 理 性 , 很有意义 。
中图分类号 : B8 2 -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0 — 2 3 5 9 ( 2 0 1 7 ) 0 4 — 0 0 9 1 — 0 5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6 — 1 2
在 当下中国 , 工 具 理 性 处 于 强 势 地 位 甚 至 已 成 为 一 种 意 识形 态 , 价值理性受工 具理性 的挤压 而边缘 化甚 至退 场 , 因
J u 1 .2 0 1 7
Vo l _ 4 4 NO . 4
第4 4卷 第 4期
DOI : 1 0 . 1 6 3 6 6 / j . c n k i . 1 0 0 0 — 2 3 5 9 . 2 0 1 7 . 0 4 . 0 1 5
价值理 性的本真与建构
徐 青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理性膨胀 , 原 因并 非 价 值 理 性 的 退 场 , 而 恰 恰 是 在 场 的 价 值 理 性 的迷 失 。 只 有 把 握 价 值 理 性 的 本 真 , 平 视 价 值 理 性, 正视 价 值 理 性 已经存 在 或 可 能 发 生 的 问题 , 采取适 当措施在矫 正 中构建 , 才 能 使 价 值 理 性 走 向专家学者们往往会提及马克斯 ・ 韦 伯 的 价值 理性 思 想 。 人 类 的社 会 行 动 或 社会 行 为 是 外 显 的 , 理 性 则 是 其 内在
的基 本 支 配 力 量 。 理 性 是 思 考 的 产 物 , 它 蕴 含 着 一 定 的智 慧, 支配 、 驾驭 、 调 控 人 的外 显 的 社 会 行 为 。马 克 斯 ・ 韦 伯 关
地发挥作用 。
关键词 : 马 克 斯 ・韦 伯 ; 价值合 理性; 价值理性 ; 去神圣化 ; 本真 作者简介 : 徐青( 1 9 8 6 一) , 男, 江苏淮安人 ,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 士研究生 , 南 京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师 ,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注人 类 的 社会 行 动 或 社 会 行 为 , 崇 尚理 性 , 理性 化 、 合 理 性 是 马克 斯 ・ 韦 伯 思 想 中 的关 键 词 。 马 克 斯 ・ 韦 伯 在 分 析 人 的 社 会 行 动 时按 照 支 配 社 会行 动 的 主 导 性 因 素或 力量 , 将 人 的
社会 行动区分为四种理 想类型 : 一是工 具合理 性行动 , 二 是
摘 要 : 价 值 理 性 诉 求 是 当今 中 国人 文社 会 科 学界 的 重 大 关 切 和 热 门话 题 之 一 , 普 遍 认 为价 值 理 性 受 工 具 理
性 挤 压 而 边 缘 化 甚 至退 场 , 因而 主 张 恢 复 价 值 理 性 。事 实上 , 马 克 斯 ・韦伯 对 价 值 理 性 的 界 定 虽 然 不 无 意义 , 但 他
所 理 解 的价 值 理 性 与在 生 活 实 践 中 支 配 人 们 社 会 行 动 的价 值 理 性 相 去甚 远 。价 值 理 性 只 是 一 种 理 性 , 它 就 如 同方 法, 方 法有 得 当也 有 不 当, 价 值 理 性 也 会 有偏 颇 , 也会迷 失、 犯错 , 因 而 不 能将 价 值 理 性 神 圣 化 。现 实 e e 存 在 的 工 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