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案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教案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教案知识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和事件,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等。

2. 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基本特点。

3. 认识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孔子、孟子、秦始皇、刘备、诸葛亮等。

4. 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反思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和事件,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够将历史中的教训和经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朝代的发展、重要人物等,向学生介绍历史知识。

2.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看图说话: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文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来理解历史。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深入感受历史背景和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介绍一些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人物,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讲授:讲述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四、看图说话:展示历史图片或文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认识历史。

五、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人物,体验历史故事和情境。

六、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知识,反思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2. 历史图片或文物3. 角色扮演道具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 老师提问学生关于历史朝代、事件、人物等方面的问题,学生能够口头回答。

2. 书面作业: 布置一些与古代中国历史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

3. 角色扮演表演: 要求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表演,评价表演效果。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版)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2.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献的人生理想。

初中历史课标

初中历史课标

初中历史课标初中历史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

作为中小学生涯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就开始为学生们提供系统化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积淀,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历史课标。

一、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标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故事记忆能力:学生能够熟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对历史事件有清晰的记忆和认知。

2. 理论理解能力:学生具备对于历史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 观察能力:学生能够感知和分析历史事件的问题、背景、要素和影响,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价值判断能力: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伦理理念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初中历史课标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君臣体制,掌握汉唐制度和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2.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形式,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难度。

3. 中国古代的生产生活: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掌握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分工情况。

4. 世界古代史和现代史:学生学习世界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了解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经济贸易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初中历史课标教学方法也随着时代变革和知识更新而不断提升和调整。

当前主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学情景的演示、讨论、演练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认知。

2. 计算机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开展网上学习和交流。

3. 问答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度参与课堂。

2024版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对2024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进行详细规划与指导。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体系。

-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文献、资料等途径搜集历史信息。

-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等。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 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 课程内容3.1 中国古代史- 远古时期至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

3.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

3.3 中国现代史- 1949年至今的中国历史。

3.4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等文明的历史。

3.5 世界近现代史- 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

3.6 世界现代史- 一战、二战、冷战等历史事件。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 注重历史学科的实践性,提倡教学做合一。

-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2 评价建议-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 课程资源- 教材、历史文献、网络资源等。

6. 附录- 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设计示例、评价方案等。

本课程标准旨在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范文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历史课程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和细致的设定。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上部分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解题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如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如何利用历史资料和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感情。

同时,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价1.教学目标的实施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目标的评价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历史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特点和价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人物、现象和观点。

- 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和观点。

- 学会使用历史资料和工具,如历史书籍、文章、图片、视频等。

- 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评价。

-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历史研究项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

-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文化。

3. 课程内容3.1 中国历史- 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 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 现代史: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3.2 世界历史- 古代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等。

- 中世纪史:欧洲封建社会、阿拉伯帝国、东亚封建社会等。

- 近现代史: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世界战争等。

- 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

4. 实施建议4.1 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研究建议-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和观点。

- 学生应注重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培养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

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设计导语: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其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探讨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知识层面1. 掌握历史事实和事件: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发展趋势,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变迁。

2. 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构建历史脉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历史脉络,了解历史发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二、能力层面1.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评价等,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与历史相关的问题。

2. 培养历史研究与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方法,如翻阅资料、查找信息、进行实地考察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和解释。

3. 增强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献中的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判断。

三、情感层面1. 培养历史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文物、艺术品等,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

3. 培养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心: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结语: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包括知识层面的掌握、能力层面的提升和情感层面的培养。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确保目标可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中学历史教案的课程目标分析

中学历史教案的课程目标分析

中学历史教案的课程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的知识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

这包括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基本概念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历史知识方面的教学重点,并且结合教材上的难点和热点来设置相关知识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和历史背景,掌握阶段性事件,把握其历史脉络。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的转变、思想文化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等。

3.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等,及其相关事件的基本事实和故事。

通过设置上述知识目标,我们可以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为后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能力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外,中学历史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除了对学生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提出高要求外,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对历史事件和现象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中学历史教育需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层次和难度的能力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设置以下能力目标:初级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的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情况。

2.能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

3.能够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中级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能够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出其思想精髓。

高级能力目标:1.能够开展独立的历史研究,并撰写出高质量的历史论文。

2.能够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分析并参与当下的历史进程。

通过设置上述能力目标,我们可以为学生在历史领域的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三、情感目标历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经验和传承。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介绍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和分析过去的事件和过程,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就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探讨,包括其定义、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什么是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根据历史学科的性质、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特点所制定的教学指导方针和具体要求。

它是指导中小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文件,旨在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的全面培养。

目标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使他们具备以下能力: 1. 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 2. 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发展过程;3. 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4. 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内容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当代史。

古代史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两个部分。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学生将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封建科技文化等;学习世界古代史时,学生将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代美洲文明等。

近代史近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个部分。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学生将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学习世界近代史时,学生将了解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世界两次大战以及冷战等重要事件。

现代史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部分。

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学生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学习世界现代史时,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国的独立运动、人权运动、科技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等。

当代史当代史主要包括中国当代史和世界当代史两个部分。

在学习中国当代史时,学生将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等;学习世界当代史时,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全球性问题等。

教学方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新版)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

(最新版)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

(最新版)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引言本文件定义了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框架。

本标准旨在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以更好地适应2024年及以后的教育需求。

课程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应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的重大事件、发展脉络和关键转折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技能与方法1. 学生应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搜集、整理历史资料。

2. 学生应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理解。

3. 学生应学会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

4. 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事实。

2. 学生应培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3. 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课程内容中国古代史1. 远古时期至夏商周- 人类的起源与古代文明- 夏商周的更迭- 青铜器和铁器时代2. 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秦的统一与灭亡- 汉朝的兴衰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魏晋南北朝的更替-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4. 隋唐五代十国- 隋唐盛世- 五代十国的纷争5. 宋辽金元- 宋朝的兴衰- 辽金元的并立与更替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与晚清的变革-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2. 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4.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巴比伦与古希腊- 古埃及文明- 巴比伦王国- 古希腊城邦2. 古罗马与印度文明- 古罗马帝国- 印度的孔雀王朝3. 阿拉伯帝国与欧洲中世纪-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欧洲中世纪的教会与骑士世界近现代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的浪潮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探索新航路- 英国工业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 冷战的兴起与两极格局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1. 引言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是为了规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概述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教学目标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的教学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 培养学生辨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历史研究和探索。

3. 教学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中国古代史:包括先秦、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 世界古代史:包括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重要帝国的兴衰、世界文化交流等;-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近代中国的开埠运动、战争与革命、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世界两次大战、冷战与国际关系、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等。

4. 教学方法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讲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调查,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际操作和实验,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5. 教学评价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全国版)强调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研究动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笔试:通过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研究报告:评价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调查的能力;-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历史项目作品、展览等;-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各项评价内容,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中外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世界格局等多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公民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外历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时期、地域等。

2、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培养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4、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课程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以通史为基础,以中外历史合编为体系,涵盖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历史。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

2、中国近代史: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3、中国现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4、世界历史:包括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现代文明等。

5、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6、民族团结: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7、世界格局:包括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等。

四、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024年中学历史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历史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历史必修课程大纲【2024年中学历史必修课程大纲】导言:历史是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探索过去的经验和事件,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更好的把握当下的现实。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2024年中学历史必修课程大纲将在传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了解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交流。

通过探索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学生将深入了解文明的多样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单元: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一单元将围绕中世纪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经济体系展开。

学生将了解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改革等重要事件,同时也将深入研究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包括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

第三单元:近代列强与殖民时代这一单元将探讨近代列强的崛起和殖民时代的全球影响。

学生将学习关于西方列强的扩张、交流和帝国主义的相关历史事件,以及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经历。

通过研究这些事件,学生将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四单元:世界大战与冷战时代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探索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时代。

他们将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后果,同时也会研究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和全球政治的重大变革。

第五单元:全球化与当代世界这一单元将让学生研究全球化现象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他们将学习全球经济、环境和文化变迁,探讨国际组织、全球贸易和全球挑战等重要议题。

同时,他们还将研究全球性冲突如恐怖主义、种族和宗教冲突,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总结:通过2024年中学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不仅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思想,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

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006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006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2006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于2006年发布,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这份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希望通过这些要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历史,拥有批判性思维,主动探索历史问题。

根据这份课程标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课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和资料。

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历史意识,即对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从中发现历史的规律和趋势,形成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同时,学生还要培养辨析史实的能力,正确对待历史材料,具备批判性思维。

三、培养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材料,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结论。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历史写作能力,能够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和思考。

四、培养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人文精神。

中学历史课程还要求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还需要学习历史文化传统、历史人文精神和历史的思想发展。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这些学科目标,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具体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古代史。

学生需要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状态和变迁,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史。

学生需要学习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事件、状态和变迁,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新时代中小学历史教育目标任务

新时代中小学历史教育目标任务

新时代中小学历史教育目标任务目标任务概述本文旨在明确新时代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国家历史传承。

通过合理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我们将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目标任务内容1. 培养历史意识:通过深入研究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念。

2.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历史文化素养: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使他们能够欣赏历史文化艺术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4.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5. 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识:通过研究历史,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实施策略1. 制定科学的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为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导。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对话、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和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库,包括图书、文献、图片、视频、实物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研究资料和体验机会。

4. 强化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掌握和历史文化素养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注重师资培养和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历史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历史教育资源和服务。

中学历史课程安排方案模板

中学历史课程安排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本课程安排方案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中学历史课程安排方案。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具备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时期。

3. 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伊斯兰文明等。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

四、课程安排1. 课程设置:每周2课时,共计36周。

2. 课程进度安排:第1-8周:中国古代史第9-16周:中国近现代史第17-24周:世界古代史第25-32周:世界近现代史第33-36周:复习与总结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脉络。

2. 讨论法:围绕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历史情感。

5. 课堂讨论与作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课程资源1. 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相关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课程结构根据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被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1. 古代史2. 近代史3. 现代史4. 当代史每个模块都包含了相应的研究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历史知识。

教学要求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对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要求,包括:1. 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如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究,培养他们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辅助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学生成果评价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提出了对学生成果的评价要求,以衡量学生的研究成绩和能力发展。

评价指标包括:1. 学业水平评价: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2.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

3. 创新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历史研究和解决问题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研究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结论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条理的教学框架,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教师应根据该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中学生。

以上是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简要介绍。

详情请参阅相关教育部文件。

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

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

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中学历史新课标(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历史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文档将对新课标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课标进行教学与学习。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1. 坚持历史教育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 注重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强调历史教育的实践性、生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倡导历史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尊重不同历史观点和文化背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的主要内容1. 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课程结构:新课标对中学历史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专题史的教学内容,强调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同时,将中国史与世界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3. 教学内容: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同时,强调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关注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和文化传承。

4. 教学方法:新课标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

5. 评价体系:新课标建立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三、新课标的实施建议1. 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标,全面把握其精神和要求,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2. 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丰富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案目标

初中历史教案目标

初中历史教案目标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基本情况;
2. 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汉朝的兴盛和衰落;
3. 了解唐、宋、元等朝代的重要特点和事件。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国历史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2. 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3. 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展示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
1. 介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2. 分析秦、汉、唐、宋等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
1. 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四、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作业
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做笔记;
2. 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一、课程简介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年级历史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包括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内容。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认识到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认识到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课程内容1.第一单元:中华古代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迁徙、中国古代的文字和发明等内容。

2.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本单元主要介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度等内容。

3.第三单元: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等内容。

4.第四单元: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各级贵族的职责和地位、农民的生活和地位等内容。

5.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包括儒家思想的兴起、诗经的创作、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历史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文化,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新的比较开放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情境(如“读 史心得”,“历史游记”,“历史考察、调查、采访报 告”,“历史小论文”,“历史探究小结”或“小组、班 级甚至更大一些场合的交流”)中,显示、流露或折射健 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以人为本、珍爱生命是人类文明潮流的大势和归宿; 解放思想、民主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是人类文明跨时代飞跃的基石; 伦理道德、习俗风尚的变迁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步伐; 真、善、美是人类文明不懈追求和历史进程的结晶; 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张力; 千百万人的实践是检验理论观念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价值的顺应和贡献程度。
三维目标—预期的学习效果
为此,中学历史课程要使学生在了解人类文明 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 特征与互相连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趋势的过 程中,初步掌握接受与研究、自主与合作、读书 与考察等基本学习方式,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 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 题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 明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感。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7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及其相关问题,体验从少到多、由点及 面地收集历史信息的学习经历,形成在新的材料(即与 已经学过的材料及其内容难度相当,但没有学习和操练 过的材料)中,按一定目的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有 用信息的能力。
〇 初步或基本懂得神话、寓言、小说、诗歌、楹联、绘 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与历史材料的区别,汲取它们内涵 的历史信息; 〇 初步或基本懂得“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 、 “一手资料”与“转手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 证据”的主要区别和不同的信息特征,汲取它们内涵的 历史信息; 〇 初步或基本懂得考古、文献、调查、访问等常用的获 取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信息 2013-7-25 8 中国近代史 特征和证明力;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2
六大历史意识
• 传承文明,爱护文物的责任意识——历史是人类 文明传承和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遗产 是物化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传承人类文 明,保护与继承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 • 热爱祖国,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中华文明有 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振兴祖国, 跻身世界前列,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觉悟。 •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求真意识——根据史料来 确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在史料尚不充分 的情况下,应当努力发掘、发现或存疑,养成实 事求是、实证研究
2、能按适合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理解史学如何 运用背景、条件、原因、动机(或目的)、特征、性质、 结果(或作用)、影响、意义等解释和评价上列史实及其 过程。 〇 能区分哪些是作者对客观史实及其过程的描述,哪些是 (或含有)作者主观认识的表述、解释或评价; 〇 能把上列史实及其过程的整体表述、解释或评价分析为 有内在联系的部分或方面; 〇 能把上列史实及其过程的分散表述、解释或评价综合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或总体; 〇 能归纳和比较上列史实及其过程的表述、解释和评价, 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 ◎ 能透过作者对上列史实及其过程的表述、解释或评价, 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倾向。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9
2、通过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地运用历史信息的学习经历,形成在新的情境(即与已经学 过的情境及其难度相当,但没有学习和操练过的情境)中, 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能力。
〇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 倾向和具体处境及其变化等多种视角,考察与把握历史人物 及其作为、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〇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 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及其变化等多种视角,有重点 或较全面地考察与把握历史事件的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 方法; 〇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源流际会、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 新精神等多种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考察与把握优秀 文明成果的特点、贡献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〇 初步或基本懂得根据常用的时间(公元、王朝纪年和按 必要的文明标志如生产工具、文化类型、经济特征、社会 形态等划分的时期)、空间(基础的自然地理区域与方位; 古代的“国”和重要的城市或区域;现代的行政区域,如 中国史的省区和重要的城市或其它行政区域,外国史的国 家和重要的城市或其他行政区域),以及其他学过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特征,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整 理历史信息; 〇 初步或基本懂得依靠地理、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等 科技手段获得的历史考古资料属于一手资料和直接证据; ◎ 它们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取决于这些科技手段的先进性和 正确运用; ◎ 初步或基本懂得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是相对于特 定的对象或问题而言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原始的、可靠 的材料未必是有效的;“孤证不立”,间接证据的可靠性 取决于用其构成的“证据链”的有效、完整性。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3
六大历史意识
• 设身处地,移情神入的历史意识——必须把历史 人物、事实、成果等放到当时或特定的时间、空 间、物质、精神等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 观察、思考和比较,理解或解释其发展的轨迹和 现实意义。 • 社会进步,共创文明的发展意识——人类文明的 进步是全世界各族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交融冲 突、创新进步和不断解放自己的过程,多样性、 阶段性和普遍联系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 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历史是过去 的事实,我们已知的历史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 识,随着新的发现和探究逐渐接近客观历史。必 须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兼容并蓄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2013-7-25 4 中国近代史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1
宗旨—公民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课程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以时代的要求、国情 的特点和中学生主动有效的发展为宗 旨,充分考虑社会环境、教学资源、 课程体系、学科领域等实践要素和现 实条件,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循序渐进
地帮助学生发展在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时, 正确、积极的意识方向、范围和视角。
注意,在以下目标中,标“〇”者为初、高中阶段共同的目标。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所 学内容或掌握程度的不同;标“◎”者为高中阶段的目标。
2013-7-25 中国近代史 5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史学界基本确认的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 主干的,并对中学生的成长最具认识、智慧、品德 等人格养成意义的历史事实及其过程。 〇 〇 〇 〇 〇 知道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关键的或主要的作为; 知道最重大的历史事实及其突出的或主要的过程; 知道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的或主要的贡献; 知道上列史实最主要的横向社会联系; 知道上列史实最基本的纵向历史脉络。
中国近代史
2013-7-25
12
2、能够在新的比较开放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情境 (如“读史心得”,“历史游记”,“历史考察、 调查、采访报告”,“历史小论文”,“历史探究 小结”或“小组、班级甚至更大一些场合的交流”) 中,显示、流露或折射人文关怀、科学理性的社会 态度和价值取向。
〇 以人为核心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根本动力; 〇 民众衣食住行等经济社会生活是一切文明的决定因素; 〇 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经验; 〇 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始终不渝的宗旨; 〇 部族、阶层、阶级、宗教、政党等是文明历程的产物; 〇 弘扬民族精神,种族、民族的平等是人类文明的觉醒; 〇 国家的繁荣强盛是人民安全、幸福、富庶的充要前提; 〇2013-7-25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竞争是全球互进共荣的必由之路。 13 中国近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