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
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
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
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
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2、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活动设计(一)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的圆?想一想,怎样画?2、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3、解决问题:例1 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2、类比:名称确定方法图形性质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1)OA=OB=OC;(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4、概念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三)应用与反思例2 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求∠BOC的度数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 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 (∠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例3 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证明:连结BE.E是△ABC的内心又∵∠1=∠2∠1=∠2∴∠1+∠3=∠4+∠5∴∠BED=∠EBD∴DE=DB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四)小结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五)作业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探究活动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2)计算出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函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1教材内容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2)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3)掌握 ? = (a≥0,b≥0), = ? ;= (a≥0,b0), = (a≥0,b0).(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2.过程与方法(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二次根式 (a≥0)的内涵.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 ≥0); =a(a≥0)•及其运用.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1.对 (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 )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教学关键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21.1 二次根式 3课时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 3课时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课时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2课时21.1 二次根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 (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难点与关键:利用“ (a≥0)”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 ,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老师点评: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 ,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二、探索新知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学生活动)议一议:1.-1有算术平方根吗?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3.当a0,有意义吗?老师点评:(略)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 、、 (x≥0,y•≥0).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解:二次根式有:、 (x0)、、- 、 (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才能有意义.解:由3x-1≥0,得:x≥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三、巩固练习教材P练习1、2、3.四、应用拓展例3.当x是多少时,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要使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解:依题意,得由①得:x≥-由②得:x≠-1当x≥- 且x≠-1时, +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例4(1)已知y= + +5,求的值.(答案:2)(2)若 + =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六、布置作业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二、填空题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3.负数________平方根.三、综合提高题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2.当x是多少时, +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3.若 + 有意义,则 =_______.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 )个.A.0B.1C.2D.无数5.已知a、b为实数,且 +2 =b+4,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A 2.D 3.B二、1. (a≥0) 2. 3.没有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2.依题意得:,∴当x- 且x≠0时, +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4.B5.a=5,b=-421.1 二次根式(2)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a≥0)是一个非负数;2.( )2=a(a≥0).教学目标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和( )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 (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 )2=a(a ≥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及其运用.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 (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 )2=a(a≥0).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口答1.什么叫二次根式?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老师点评(略).二、探究新知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a≥0)是一个什么数呢?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a≥0)是一个非负数.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2=_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_.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 )2=4.同理可得:( )2=2,( )2=9,( )2=3,( )2= ,( )2= ,( )2=0,所以( )2=a(a≥0)例1 计算1.( )22.(3 )23.( )24.( )2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 )2=a(a≥0)的结论解题.解:( )2 = ,(3 )2 =32?( )2=32?5=45,( )2= ,( )2= .三、巩固练习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2 ( )2 ( )2 ( )2 (4 )2四、应用拓展例2 计算1.( )2(x≥0)2.( )23.( )24.( )2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4)4x2-12x+9=(2x)2-2?2x?3+32=(2x-3)2≥0.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 )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解:(1)因为x≥0,所以x+10( )2=x+1(2)∵a2≥0,∴( )2=a2(3)∵a2+2a+1=(a+1)2又∵(a+1)2≥0,∴a2+2a+1≥0 ,∴ =a2+2a+1 (4)∵4x2-12x+9=(2x)2-2?2x?3+32=(2x-3)2又∵(2x-3)2≥0∴4x2-12x+9≥0,∴( )2=4x2-12x+9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1)x2-3 (2)x4-4 (3) 2x2-3分析:(略)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 (a≥0)是一个非负数;2.( )2=a(a≥0);反之:a=( )2(a≥0).六、布置作业1.教材P8 复习巩固2.(1)、(2) P9 7.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案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课在学习余角补角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习目标:1. 经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的过程; (重点、难点)2. 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重点)3. 能够初步应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题. (重点、难点)一、知识链接回顾我们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你能写出200 m 自由泳比赛中,游泳所用的时间 t (s ) 和游泳速度 v (m /s )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试一试,你能在坐标轴中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吗?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画出反比例函数x y 6=与xy 12=的图象. 【提示】画函数的图象步骤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 需要注意的是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 x 不能为 0. 解:列表: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绘出相应的点.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可得x y 6=与xy 12=的图象.思考 观察这两个函数图象,回答问题: (1)每个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些象限?(2)在每一个象限内, 随着x 的增大,y 如何变化?你能由它们的解析式说明理由吗? (3)对于反比例函数xky =(k >0),考虑问题(1)(2),你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要点归纳】反比例函数xky =(k >0) 的图象和性质: 由两条曲线组成,且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它们与 x 轴、y 轴都不相交; 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针对训练】 反比例函数xy 3=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反比例函数xy 8=的图象上有两点 A (x 1,y 1),B (x 2,y 2),且A ,B 均在该函数图象的第一象限部分,若 x 1>x 2,则 y 1与y 2的大小关系为 ( ) A . y 1 > y 2 B . y 1 = y 2 C . y 1 < y 2 D . 无法确定【提示】因为8>0,且 A ,B 两点均在该函数图象的第一象限部分,根据 x 1>x 2,可知y 1,y 2的大小关系观察 当 k =-2,-4,-6时,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有哪些共同特征?思考 回顾上面我们利用函数图象,从特殊到一般研究反比例函数xky =(k >0) 的性质的过程,你能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反比例函数xky =(k <0)的图象和性质吗?【要点归纳】反比例函数xky =(k <0) 的图象和性质: (1) 当 k > 0 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2) 当 k < 0 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k 的正负决定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所在的象限和增减性【针对训练】点(2,y 1)和(3,y 2)在函数xy 2-=的图象上,则y 1 y 2(填“>”“<”或“=”).已知反比例函数()721-+-=a a x a y ,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求a 的值.【针对训练】 已知反比例函数()|4||83--=m x m y 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求 m 的值.二、课堂小结1. 反比例函数xy5.1=的图象在 ( )A. 第一、二象限B. 第一、三象限C. 第二、三象限D. 第二、四象限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 = 2x与xy1-=的图象大致是( )3. 已知反比例函数xmy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4. 下列关于反比例函数xy12-=的图象的三个结论:(1)经过点(-1,12) 和点(10,-1.2);(2)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3)双曲线位于第二、四象限.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5. 已知反比例函数xky=的图象过点(-2,-3),图象上有两点A (x1,y1),B (x2,y2),且x1 > x2 > 0,则y1-y2________0.6. 已知反比例函数52-=mmxy,它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第三象限,求m的值.能力提升:7. 已知点(a-1,y1),(a+1,y2)在反比例函数xky=(k>0)的图象上,若y1<y2,求a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列表:-1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1 -2 -2.4 -3 -4 -6 -12 12 6 4 3 2.4 2 描点、连线如图所示.【针对训练】 CC 【针对训练】<解:由题意得a 2 + a -7=-1,且a -1<0.解得a =-3.【针对训练】 解:由题意得 | m |-4=-1,且 3m -8>0.解得m =3.当堂检测1.B2. D3. m >24. (1)(3)5. <6.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52-=m mxy 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第三象限,所以有m 2-5=-1,且m >0,解得m =2. 能力提升:7. 解:由 k >0知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① 当这两点在图象的同一支上时,∵y 1<y 2,∴a -1>a +1, 无解; ②当这两点分别位于图象的两支上时, ∵y 1<y 2,∴ y 1<0<y 2.∴a -1<0,a +1>0, 解得-1<a <1.故 a 的取值范围为-1<a <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1 传播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传播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2.联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得更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掌握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一、情境导入某细菌利用二分裂方式繁殖,每次一个分裂成两个,那么五次繁殖后共有多少个细菌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传播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类型一】疾病传染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64人患了流感.(1)求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多少个人?(2)如果不及时控制,第三轮将又有多少人被传染?解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一轮,有x个人被传染,此时,共有(1+x)人患了流感;到了第二轮,患流感的(1+x)人作为“传染源”,每个人又传染给了x个人,这样,在第二轮中新增加的患了流感的人有x(1+x)人,根据等量关系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答.解:(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由题意,得1+x+x(1+x)=64,解之,得x1=7,x2=-9(不合题意,舍去).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7个人.(2)7×64=448(人).答:又将有448人被传染.方法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读懂题意,正确的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二】分裂增长问题月季生长速度很快,开花鲜艳诱人,且枝繁叶茂.现有一棵月季,它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小分支的总数是73.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根据题意得:1+x+x2=73,解得:x1=8,x2=-9(舍去).答:每个支干长出8个小分支.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特别是解有关的传播问题时,一定要明确每一轮传染源的基数.第2课时平均变化率与一元二次方程1.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2.会解有关“增长率”及“销售”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月季花每盆的盈利与每盆的株数有一定的关系.每盆植3株时,平均每株盈利4元;若每盆增加1株,平均每株盈利减少0.5元.要使每盆的盈利达到15元,每盆应多植多少株?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问题【类型一】增长率问题某工厂一种产品2013年的产量是100万件,计划2015年产量达到121万件.假设2013年到2015年这种产品产量的年增长率相同.(1)求2013年到2015年这种产品产量的年增长率;(2)2014年这种产品的产量应达到多少万件?解析:(1)通过增长率公式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出增长率;(2)依据求得的增长率,代入2014年产量的表达式即可解决.解:(1)设这种产品产量的年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列方程得100(1+x)2=121,解得x1=0.1,x2=-2.1(舍去).答:这种产品产量的年增长率为10%.(2)100×(1+10%)=110(万件).答:2014年这种产品的产量应达到110万件.方法总结:增长率问题中可以设基数为a,平均增长率为x,增长的次数为n,则增长后的结果为a(1+x)n;而增长率为负数时,则降低后的结果为a(1-x)n.某工厂使用旧设备生产,每月生产收入是90万元,每月另需支付设备维护费5万元;从今年1月份起使用新设备,生产收入提高且无设备维护费,使用当月生产收入达100万元,1至3月份生产收入以相同的百分率逐月增长,累计达364万元,3月份后,每月生产收入稳定在3月份的水平.(1)求使用新设备后,2月、3月生产收入的月增长率;(2)购进新设备需一次性支付640万元,使用新设备几个月后,该厂所得累计利润不低于使用旧设备的累计利润?(累计利润是指累计生产收入减去旧设备维护费或新设备购进费)解析:(1)设2月,3月生产收入的月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建立等量关系,即3个月之和为364万元,解方程时要对结果进行合理取舍;(2)根据题意,建立不等关系:前三个月的生产收入+以后几个月的收入减去一次性支付640万元大于或等于旧设备几个月的生产收入-每个月的维护费,然后解不等式.解:(1)设2月,3月生产收入的月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有100+100(1+x)+100(1+x)2=364,即25x2+75x-16=0,解得,x1=-3.2(舍),x2=0.2,所以2月,3月生产收入的月增长率为20%.(2)设m个月后,使用新设备所得累计利润不低于使用旧设备的累计利润,根据题意有364+100(1+20%)2(m-3)-640≥90m-5m,解得,m≥12.所以,使用新设备12个月后所得累计利润不低于使用旧设备的累计利润.方法总结: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或是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关系得到方程,通过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当方程的解不只一个时,要根据题意及实际问题确定出符合题意的解.【类型二】利润问题一学校为了绿化校园环境,向某园林公司购买了一批树苗,园林公司规定:如果购买树苗不超过60棵,每棵售价为120元;如果购买树苗超过60棵,每增加1棵,所出售的这批树苗每棵售价均降低0.5元,但每棵树苗最低售价不得少于100元.该校最终向园林公司支付树苗款8800元.请问该校共购买了多少棵树苗?解析:根据条件设该校共购买了x棵树苗,根据“售价=数量×单价”就可求解.解:∵60棵树苗售价为120元×60=7200元<8800元,∴该校购买树苗超过60棵.设该校共购买了x棵树苗,由题意得x[120-0.5(x-60)]=8800,解得x1=220,x2=80.当x1=220时,120-0.5(220-60)=40<100,∴x1=220不合题意,舍去;当x2=80时,120-0.5(80-60)=110>100,∴x2=80,∴x=80.答:该校共购买了80棵树苗.方法总结: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或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关系得到方程,当求出的方程的解不只一个时,要根据题意及实际问题确定出符合题意的解.【类型三】方案设计问题菜农李伟种植的某蔬菜计划以每千克5元的价格对外批发销售.由于部分菜农盲目扩大种植,造成该蔬菜滞销,李伟为了加快销售,减少损失,对价格经过两次下调后,以每千克3.2元的价格对外批发销售.(1)求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2)小华准备到李伟处购买5吨该蔬菜,因数量多,李伟决定再给予两种优惠方案以供选择:方案一,打九折销售;方案二,不打折,每吨优惠现金200元.试问小华选择哪种方案更优惠?请说明理由.分析:第(1)小题设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为x,列一元二次方程求出x,舍去不合题意的解;第(2)小题通过计算进行比较即可求解.解:(1)设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为x,由题意,得5(1-x)2=3.2,解得x1=0.2=20%,x2=1.8(舍去).∴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为20%;(2)小华选择方案一购买更优惠,理由如下:方案一所需费用为:3.2×0.9×5000=14400(元);方案二所需费用为:3.2×5000-200×5=15000(元),∵14400<15000,∴小华选择方案一购买更优惠.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解决有关增长率及利润问题时,应考虑实际,对方程的根进行取舍.第3课时几何图形与一元二次方程1.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2.继续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3.通过探究体会列方程的实质,提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如图,在长为10cm,宽为8cm的矩形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全等的小正方形,使得留下的图形(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原矩形面积的80%,你能求出所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图形面积问题【类型一】利用面积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用10米长的铝材制成一个矩形窗框,使它的面积为6平方米.若设它的一条边长为x米,则根据题意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为( )A.x(5+x)=6 B.x(5-x)=6C.x(10-x)=6 D.x(10-2x)=6解析:设一边长为x米,则另外一边长为(5-x)米,根据它的面积为6平方米,即可列出方程得:x(5-x)=6,故选择B.方法总结:理解题意,恰当的设未知数,把题中相关的量用未知数表示出来,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矩形钢片,将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小正方形的边长.解析: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长方体盒子底面的长、宽均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再根据面积,即可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则可得这个长方体盒子的底面的长是(80-2x)cm,宽是(60-2x)cm,根据矩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可表示出矩形的底面积,方程可列为(80-2x)(60-2x)=1500,整理得x2-70x+825=0,解得x1=55,x2=15.又60-2x>0,∴x=55(舍).∴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5cm.方法总结:要从已知条件中找出关键的与所求问题有关的信息,通过图形求出面积,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整理即可.【类型二】整体法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如图,在一块长为22米,宽为17米的矩形地面上,要修建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两条道路分别与矩形的一条边平行),剩余部分种上草坪,使草坪面积为300平方米.设道路宽为x米,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解析:解法一:把两条道路平移到靠近矩形的一边上,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草坪的长为(22-x )米,宽为(17-x )米,根据草坪的面积为300平方米可列出方程(22-x )(17-x )=300.解法二:根据面积的和差可列方程:22×17-22x -17x +x 2=300.方法总结:解答与道路有关的面积问题,可以根据图形面积的和差关系,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求解;也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把道路平移构建特殊的图形,并利用面积建立方程求解.【类型三】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AC =6cm ,BC =8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边AC 向点C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点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1)如果P 、Q 同时出发,几秒钟后,可使△PCQ 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2)点P 、Q 在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 的面积等于△ABC 的面积的一半.若存在,求出运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这是一道动态问题,可设出未知数,表示出PC 与CQ 的长,根据面积公式建立方程求解.解:(1)设x s 后,可使△PCQ 的面积为8cm 2,所以AP =x cm ,PC =(6-x )cm ,CQ =2x cm.则根据题意,得12·(6-x )·2x =8.整理,得x 2-6x +8=0,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4.所以P 、Q 同时出发,2s 或4s 后可使△PCQ 的面积为8cm 2.(2)设点P 出发x 秒后,△PCQ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则根据题意,得12(6-x )·2x =12×12×6×8.整理,得x 2-6x +12=0.由于此方程没有实数根,所以不存在使△PCQ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一半的时刻.三、板书设计与图形有关的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常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将不规则图形分割或补全成规则图形,找出各部分面积之间的关系,运用面积等计算公式列出方程;对图形进行分割或补全的原则:转化成为规则图形时越简单越直观越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_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_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学习内容分析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
新课教学共分四章。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
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
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起看看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
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
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材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共分为{教材章节数}章,涵盖了{教材内容的范围}。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本教材每一章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第一章:{第一章的名称}- 重点知识:{第一章的重点知识}- 难点:{第一章的难点}- 教学方法:{第一章的教学方法}2. 第二章:{第二章的名称}- 重点知识:{第二章的重点知识}- 难点:{第二章的难点}- 教学方法:{第二章的教学方法}(依此类推,列出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逐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解释相关的公式和定理。
3. 练:提供大量的练题和例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
4. 检查:及时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发现并纠正错误。
5. 总结:总结本章的重点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6. 练:提供一些拓展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小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预告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利用平时作业、课堂练和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2. 针对学生成绩进行分类,及时给予弱势学生帮助和补充教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 辅助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相关内容。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的概述,本教案将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通过本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板书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板书版)第一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及其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2.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及其应用;3.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及其应用;2. 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并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
教学方法1. 形象化的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3. 合作研究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课堂小调查、纷呈的图片、惊险的小视频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2. 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教师结合PPT和实物样品,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及其应用(30分钟)教师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给学生举例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及其应用,让学生进行模仿、练。
4. 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20分钟)以几何问题为例子,教师带领学生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并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
5.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结和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1. 教师PPT;2. 实物样品;3. 配套练册。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及其应用;2. 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并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26.1 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过程与方法】1.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交流总结能力.2.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果两个变量x、y满足xy=k(k为常数,k≠0),那么x、y就成为反比例关系.例如,速度v、时间t与路程s之间满足vt=s,如果路程s一定,那么速度v与时间t就成反比例关系.2.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3.形如y =kx(k 是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4.y =k x,y =kx -1,xy =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中k 是常数,k ≠0. 5.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 值是多少? ①y =2x +1;②y =2x 2;③y =15x ;④y =-23x ;⑤xy =3;⑥2y =x ;⑦xy =-1.解:反比例函数有③④⑤⑦.③y =15x 中k =15;④y =-23x 中k =-23;⑤xy =3中k =3;⑦xy =-1中k =-1.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当x =2时,y =6. (1)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 =4时y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设y =k x,再把x =2时,y =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解答】(1)设y =k x,因为当x =2时y =6, 则有6=k2,解得k =12.∴y =12x.(2)把x =4代入y =12x ,得y =12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x(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例2】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在反比例函数y =kx -1中的隐含条件是x 的次数为-1,k ≠0.【解答】∵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2m 2+3m -3=-1,2m 2+m -1≠0,解得m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反比例函数y =(m +1)x -1中m 的取值范围是( B ) A .m ≠1 B .m ≠-1 C .m ≠±1D .全体实数2.当m =6时,y =3xm -7是反比例函数.3.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小时排水8 m 3,6 h 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为48 m 3;(2)若每小时排水用Q (m 3)表示,则排水时间t (h)与Q (m 3)的函数解析式为t =48Q.4.已知y 与3x 成反比例,且当x =1时,y =23.(1)写出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2)当x =13时,求y 的值;(3)当y =12时,求x 的值.解:(1)y =23x . (2)y =2. (3) x =4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已知y =y 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当x =1时,y =-1.求:(1)y 关于x 的关系式; (2)当x =-12时,y 的值.【互动探索】根据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设出y 1、y 2的关系式,进而得到y 的关系式,把所给两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也就求得了所要求的关系式.【解答】 (1)∵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 ∴设y 1=k 1(x -1)(k 1≠0),y 2=k 2x +1(k 2≠0).∵y =y 1+y 2,∴y =k 1(x -1)+k 2x +1.∵当x =0时,y =-3;当x =1时,y =-1, ∴⎩⎪⎨⎪⎧-3=-k 1+k 2,-1=12k 2,解得k 1=1,k 2=-2,∴y =x -1-2x +1. (2)把x =-12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得y =-1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题意设出y 1、y 2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关系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不同的函数关系要用不同的待定系数,如本题y 1的待定系数用k 1, y 2的待定系数用k 2.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比例函数⎩⎪⎨⎪⎧定义三种常见形式:y =k x 、xy =k 、y =k-1其中k 为常数,k ≠0求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 =kx的图象. 2.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y =k x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和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的过程,获得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2.通过函数图象探究函数性质,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及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研究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4~P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2.反比例函数y =k x(k 为常数,k ≠0)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3.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双曲线.4.在反比例函数y =k x(k ≠0,k 为常数)中,(1)当k >0时,双曲线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5.反比例函数y =-5x的图象大致是( D )6.已知反比例函数y =4-kx.(1)若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则k <4; (2)若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增大而增大,则k >4.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y =6x 和y =12x的图象.【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 【解答】列表表示几组x 与y 的对应值:x … -6 -4 -3 -2 -1 1 2 3 4 6 … y =6x … -1 -1.5 -2 -3 -6 6 3 2 1.5 1 … y =12x…-2-3-4-6-12126432…描点连线:以表中各对应值为坐标,描出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得到函数y =6x 和y =12x的图象.【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要注意:(1)列表时:自变量的值可以选取一些互为相反数的值,这样既可简化计算,又便于对称描点;(2)列表描点时: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既可以方便连线,又可以准确地表达函数变化趋势;(3)连线时:一定要养成按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平滑的曲线连结,从中体会函数的增减性.【例2】若点(x 1,y 1),(x 2,y 2),(x 3,y 3)都是反比例函数y =-1x图象上的点,并且x 1<0<x 2<x 3,判断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根据函数值的大小判断自变量的大小,需考虑函数的增减性.先画出函数图象,再描出已知点位置,最后判断y 1、y 2、y 3的大小关系.【解答】∵反比例函数y =-1x中k =-1<0,∴此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图. ∵x 1<0<x 2<x 3,∴点(x 1,y 1)在第四象限,(x 2,y 2)、(x 3,y 3)两点均在第二象限, ∴y 2<y 3<y 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较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的方法:(1)看k 的符号,明确函数的增减情况;(2)看两点是否在同一个象限内;若不在同一个象限内,借助图象即可判断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若在同一个象限内,则比较两个横(纵)坐标的大小,根据函数的增减情况,得出函数值(自变量)的大小.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四个点中,在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上的是( A )A .(3,-2)B .(3,2)C .(2,3)D .(-2,-3)2.设x 为一切实数,在下列函数中,当x 减小时,y 的值总是增大的函数是( C ) A .y =-5x -1B .y =x2C .y =-2x +2D .y =4x3.对于反比例函数y =3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图象经过点(1,-3)B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C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D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4.若反比例函数y =k x(k <0)的图象过点P (2,m ),Q (1,n ),则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m >n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若ab <0,则正比例函数y =ax 和反比例函数y =b x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互动探索】∵ab <0,∴a 、b 异号,分两种情况:(1)当a >0,b <0时,正比例函数y =ax 的图象过原点、第一、三象限,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无此选项;(2)当a <0,b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过原点、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选项C 符合.【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这类题既可以用分析法,也可以用排除法.用分析法时,根据题干逐一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结果,再与选项对比得出答案.用排除法时,每个选项逐一分析,看是否满足题干条件.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y =k x(k ≠0)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 3.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与其他函数或几何知识综合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应用,感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2.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有关的综合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难点】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P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填表分析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区别.函数 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y =kx (k ≠0)y =kx(k ≠0) 图象形状直线 双曲线 k >0位置第一、三象限第一、三象限增减性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k <0位置第二、四象限第二、四象限增减性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2.反比例函数y =x的图象经过点(2,5),若点(1,n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则n 等于( A )A .10B .5C .2D .-63.下列各点在反比例函数y =-2x的图象上的是( B )A.⎝ ⎛⎭⎪⎫-43,-32B .⎝ ⎛⎭⎪⎫-43,32C.⎝ ⎛⎭⎪⎫34,43 D .⎝ ⎛⎭⎪⎫34,834.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经过(2,-1),则k 的值为-2.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 (2,6).(1)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哪些象限?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 (2)点B (3,4)、C ⎝ ⎛⎭⎪⎫-212,-445和D (2,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再判断该函数的性质;(2)若点满足所求函数的解析式,则点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否则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解答】(1)解法1:见教材P7例3. 解法2:设这个反比例函数为y =k x, ∵图象过点A (2,6),∴6=k2,解得k =12. ∴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2x.∵k >0,∴这个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把点B 、C 、D 的坐标代入y =12x,可知点B 、C 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点D 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关系式,故点B 、C 在函数y =12x的图象上,点D 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 【例2】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 =m -5x的图象的一支,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的另一支在哪个象限?常数m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象的某一支上任取点A (x 1,y 1)和B (x 2,y 2),如果x 1>x 2,那么y 1和y 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只有两种可能,分布在第一、三象限,或者在第二、四象限.(2)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解答】(1)∵这个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 ∴另一支必在第三象限.∵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m -5>0,解得m >5.(2)解法1(性质法):详细解答参考教材P7~P8例4. 解法2(图象法或数形结合法): ∵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如图,在图中描出符合条件的两个点, ∴由图象易知y 1<y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解决问题(2)时,用数形结合法能更快速准确地求出结果.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正比例函数y =6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的交点位于( D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一、三象限2.若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经过点A (-1,-2),则当x >1时,函数值y 的取值范围是( D )A .y >1B .0<y <1C .y >2D .0<y <2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是x 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点B 是双曲线y =3x(x >0)上的一个动点,当点B 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OAB 的面积将会( C )A .逐渐增大B .不变C .逐渐减小D .先增大后减小4.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矩形,ADEF 是正方形,点A 、D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F 在AB 上,点B 、E 在反比例函数y =k x(x >0)的图象上,OA =1,OC =6,则正方形ADEF 的边长为2.5.如图所示,已知反比例函数y =m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ax +b 的图象相交于点A (1,4)和点B (n ,-2).(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一次函数的值小于反比例函数的值时,直接写出x 的取值范围.解:(1)把点A (1,4)代入y =m x,得m =1×4=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4x.把点B (n ,-2)代入y =4x,得-2n =4,∴n =-2,∴点B 坐标为(-2,-2).把(1,4),(-2,-2)代入y =ax +b ,得⎩⎪⎨⎪⎧a +b =4,-2a +b =-2,解得⎩⎪⎨⎪⎧a =2,b =2,∴所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2x +2.(2)x <-2或0<x <1.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所示,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上,AC 垂直x 轴于点C ,且△AOC 的面积为2,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互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解答】∵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上, ∴x A ·y A =k ,∴S △AOC =12·k =2,∴k =4,∴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4x.【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与坐标轴和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 |2.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反比例函数中系数k 的几何意义; 2.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与几何、方程、不等式、物理等跨学科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获得成功感.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中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跨学科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2~P1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1)反比例函数y =kx(k 为常数,k ≠0)的图象是双曲线;(2)当k >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3)当k <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2.地下室的体积V 一定,那么底面积S 和深度h 的关系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是S =V h . 3.运货物的路程s 一定,那么运货物的速度v 和时间t 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是v =s t. 4.电学知识告诉我们,用电器的输出功率P 、两端的电压U 和电器的电阻R 有如下关系:PR =U 2.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写成P =U 2R ,或R =U 2P.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一)反比例函数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 (单位:m 2)与其深度d (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 定为500 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 m 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 m ,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2例1.【例2】码头工人每天往一艘轮船上装载30吨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速度v (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货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要卸载多少吨?【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3例2.(二)反比例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例3】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分别为1200 N和0.5 m.(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 m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l至少要加长多少?【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4例3.【例4】一个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220 Ω.已知电压为220 V,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所示.(1)功率P与电阻R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这个用电器功率的范围是多少?【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5例4.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C )A.小明完成100 m赛跑时,时间t(s)与他跑步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B.菱形的面积为48 cm2,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为y(cm)与x(cm)的关系C.一个玻璃容器的体积为30 L时,所盛液体的质量m与所盛液体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D.压力为600 N时,压强p与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x≤10,记y=f(x),则y=f(x)的图象是( A )3.有一面积为60的梯形,其上底长是下底长的13,若下底长为x ,高为y ,则y 与x的函数关系是y =90x.4.实验表明,当导线的长度一定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面积成反比例.一条长为100 km 的铝导线的电阻R (Ω)与它的横截面面积S (cm 2)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当S =5 cm 2时,R =295Ω.5.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 (A)与电阻R (Ω)将如何变化?若已知当电阻R =5 Ω时,电流I =2 A.(1)求I 与R 之间的关系式; (2)电阻是8 Ω时,电流是多少?(3)如果要求电流的最大值为10 A ,那么电阻R 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1)由物理知识知U =IR . ∵R =5,I =2,∴U =5×2=10, ∴I 与R 之间的关系式为I =10R(R >0).(2)当R =8时,I =108=1.25,∴电流是1.25 A.(3)当I =10时,R =1010=1,∴电阻的最小值为1 Ω.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5】如图所示,制作某种食品的同时需将原材料加热,设该材料温度为y ℃,从加热开始计算的时间为x 分钟.据了解,该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已知该材料在加热前的温度为4 ℃,加热一段时间使材料温度达到28 ℃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材料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已知第12分钟时,材料温度是14 ℃.(1)分别求出该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过程中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2)根据该食品制作要求,在材料温度不低于12 ℃的这段时间内,需要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那么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时间为多少分钟?【互动探索】 (1)材料加热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将题中数据代入即可求得两个函数的关系式;(2)把y =12分别代入两个函数关系式中,求出对应自变量的值,从而可得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解答】 (1)设加热停止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k 1x(k 1≠0). ∵y =k 1x过(12,14), ∴k 1=12×14=168,则y =168x.当y =28时,28=168x,解得x =6.设加热过程中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 2x +b (k 2≠0). 由图象知y =k 2x +b 过点(0,4)与(6,28),∴⎩⎪⎨⎪⎧b =4,6k 2+b =28,解得⎩⎪⎨⎪⎧k 2=4,b =4,即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 =4x +4. ∴y =⎩⎪⎨⎪⎧4x +40≤x ≤6,168xx >6.(2)令12=4x +4,解得x =2. 令12=168x,解得x =14.∴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为14-2=12(分钟).【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们的关系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等量关系;(2)建模:根据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3)解模: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图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认识相似图形,理解和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辨析相似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识别生活中的相似图形,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识别相似图形的方法.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4~P2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图形叫做相似图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得到的.2. 下列各组图形:①两个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圆;③两个矩形;④有一个内角是8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⑤两个正六边形;⑥有一个内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定是相似图形的是②⑤⑥.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题】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相似图形?第一组:第二组:【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找出图中的相似图形,只要仔细观察每个图形特征,通过图形变化后是否具备“形状相同”这一特征.【解答】第一组图,图1,2,5是相似图形.第二组相似图形分别是:(1)和(8);(2)和(6);(3)和(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所谓“形状相同”,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无关,与摆放角度、摆放方向也无关.有些图形之间虽然只有很小的形状差异,但也不能认为是“形状相同”.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四个命题:①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③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④所有的菱形都相似.其中正确的有( D )A.2个B.3个C.4个D.1个2.下列图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C )A.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B.用放大镜将一个细小物体图案放大过程中原有图案和放大图案C.某人的侧身照片和正面照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无特殊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2.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让学生思考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问题提出: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R/ΩI/A20406080100留白:(供教师个性化设计)是否需要课件?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做一做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
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而后大组发言。
3.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xy2122231212113…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先独立练,而后再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1)y=2x2)y=-x33)xy=214)y=-53/(x+2)1.$y=\frac{y}{2x}$,将其改写为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即$y=k\frac{1}{x}$,其中$k=\frac{1}{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和角度、统计、概率、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
这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为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和角度、统计、概率、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距离和角度的计算4.统计、概率的知识点和应用5.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例题、习题、实际问题等,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它的对角线的长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5篇九年级数学课件如何写。
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1】教学目标: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一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出示41页百数表第一、二行所给的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顺序,你能填出它们之间的数吗?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41页例4(1)的涂色活动。
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自己观察,想一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1)34和56(2)78和452、完成41页“做一做”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短【篇2】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新人教版的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文完整版)
新人教版的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文完整版)1.简单不容易出错。
第四步,根据题目中已知数的精度进行近似计算,根据题目要求的精度确定答案并注明单位思维方法。
转化的思想贯穿了整章。
比如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实现棱和角的变换,三角函数与两个余角的关系可以实现正、余函数的相互变换。
另外,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实现不同名称的相互转换。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这一章,从概念的推导到公式的推导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求解和应用,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比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题时,我们往往先画图,让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更直观,有助于顺利解题。
函数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是三角函数,都包含函数的思想,比如任何锐角及其正弦。
2、在中,米米米答缆车垂直上升了米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热点要解决好这类问题是要合理地构造合适的直角三角形二是要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是要有很好的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作业设计本章单元测试单元测试选择题在中则等于在中若,则等于如图,为测河两岸相对两电线杆间的距离,在距点米的处⊥测得,则之间的距离应为米米米米第题第题第题如果,那么锐角的度数是在中若,则的值为如图,为了测量河两岸两点的距离,在与垂直的方向上取点,测得那么等于如图中⊥,为垂足若则的值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角所对的直角边长是,则斜边的长是在中,那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在中,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如图,为测楼房。
3、为米解在中,米,米答拉线下端点与杆底的距离约为米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第课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概念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表示正弦,余弦,正切教学程序探究活动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九年级下册2012-2013学年度教师星火中学九年级(1)(2)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范例例1、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x…-3-2-10123…y…9410149…(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为什么?让学生观察y=x2、y=2x2的图象,填空;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______,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______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先让学生观察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X A、X B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小于0?(2)y A、y B大小关系如何?(3)X C、X D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大于0?(4)y C、y D大小关系如何?(X A〈X B,且X A<0,X B<0;y A>y B;X C〈X D,且X C〉0,X D>0,y C<y D)其次,让学生填空。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最新4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最新4篇】好的数学教学教案很有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本章知识要点]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6.1 二次函数[本课知识要点]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2+++-=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02≠-m m .解 若函数)1()(22+++-=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m m . 解得 0≠m ,且1≠m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2+++-=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探索 若函数)1()(22+++-=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取哪些值?例2.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 (cm 2)与正方体棱长a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2)写出圆的面积y (cm 2)与它的周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3)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 (元)与所存年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 ,求菱形的面积S (cm 2)与一对角线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解 (1)由题意,得 )0(62>=a a S ,其中S 是a 的二次函数;(2)由题意,得 )0(42>=x xy π,其中y 是x 的二次函数;(3)由题意,得 10000%98.110000⋅+=x y (x ≥0且是正整数),其中y 是x 的一次函数;(4)由题意,得 )260(1321)26(212<<+-=-=x x x x x S ,其中S 是x 的二次函数.例3.正方形铁片边长为15cm ,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 (cm )的小正方形,用余下的部分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1)求盒子的表面积S (cm 2)与小正方形边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3cm 时,求盒子的表面积. 解 (1))2150(4225415222<<-=-=x x x S ;(2)当x=3cm 时,189342252=⨯-=S (cm 2). [当堂课内练习]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02=-x y (2)2)1()2)(2(---+=x x x y(3)xx y 12+= (4)322-+=x x y2.当k 为何值时,函数1)1(2+-=+kk xk y 为二次函数?3.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cm y ,周长为x (cm ). (1)请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判断y 是否为x 的二次函数. [本课课外作业]A 组1. 已知函数72)3(--=mx m y 是二次函数,求m 的值.2. 已知二次函数2ax y =,当x=3时,y= -5,当x= -5时,求y 的值.3. 已知一个圆柱的高为27,底面半径为x ,求圆柱的体积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若圆柱的底面半径x 为3,求此时的y . 4. 用一根长为40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 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 与它的半径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 的取值范围.B 组5.对于任意实数m ,下列函数一定是二次函数的是 ( ) A .22)1(x m y -= B .22)1(x m y += C .22)1(x m y += D .22)1(x m y -= 6.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c bx ax y ++=2(0≠a )模型的是 ( )A . 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B . 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C . 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D . 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本课学习体会]§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 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2.选教材提出的问题,直接引入新课Ⅱ.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探究:教材问题师生同步完成.观察:教材22页,学生小组交流.归纳:先由学生完成,然后师生评价,最后教师归纳.Ⅲ.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 .根据二次函数图像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同期声2 .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求待定系数的范围.3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来判断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Ⅳ.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本节课学了如下内容:1.经历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了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3.数学方法: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反思:在判断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时,和抛物线中的二次项系数的正负有无关系?拓展:教案1.3.5Ⅴ.课后作业P23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本课知识要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2ax y =的图象,概括出图象的特点及函数的性质. [MM 及创新思维]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12+=x y ,反比例函数xy 3=的图象分别是 、,那么二次函数2x y =的图象是什么呢?(1)描点法画函数2x y =的图象前,想一想,列表时如何合理选值?以什么数为中心?当x 取互为相反数的值时,y 的值如何?(2)观察函数2x y =的图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实践与探索]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指出它们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1)22x y = (2)22x y -=分别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如图26.2.1.共同点:都以y 轴为对称轴,顶点都在坐标原点.不同点:22x y =的图象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22x y -=的图象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回顾与反思 在列表、描点时,要注意合理灵活地取值以及图形的对称性,因为图象是抛物线,因此,要用平滑曲线按自变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例2.已知42)2(-++=k k x k y 是二次函数,且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1)求k 的值;(2)求顶点坐标和对称轴.解 (1)由题意,得⎩⎨⎧>+=-+02242k k k , 解得k=2.(2)二次函数为24x y =,则顶点坐标为(0,0),对称轴为y 轴. 例3.已知正方形周长为Ccm ,面积为S cm 2. (1)求S 和C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 (2)根据图象,求出S=1 cm 2时,正方形的周长; (3)根据图象,求出C 取何值时,S ≥4 cm 2.分析 此题是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图象时,自变量C 的取值应在取值范围内. 解 (1)由题意,得)0(1612>=C C S .描点、连线,图象如图26.2.2.(2)根据图象得S=1 cm 2时,正方形的周长是4cm . (3)根据图象得,当C ≥8cm 时,S ≥4 cm 2. 回顾与反思(1)此图象原点处为空心点.(2)横轴、纵轴字母应为题中的字母C 、S ,不要习惯地写成x 、y . (3)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当堂课内练习]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23x y = (2)23x y -= (3)231x y =2.(1)函数232x y =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2)函数241x y -=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3.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x ,请将此三角形的面积S 表示成x 的函数,并画出图象的草图.[本课课外作业]A 组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4x y -= (2)241x y =2.填空:(1)抛物线25x y -=,当x= 时,y 有最 值,是 . (2)当m= 时,抛物线mm x m y --=2)1(开口向下.(3)已知函数1222)(--+=k k x k k y 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 ,当x 时,y随x 的增大而增大. 3.已知抛物线102-+=k k kxy 中,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1)求k 的值; (2)作出函数的图象(草图).4.已知抛物线2ax y =经过点(1,3),求当y=9时,x 的值.B 组5.底面是边长为x 的正方形,高为0.5cm 的长方体的体积为ycm 3.(1)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画出函数的图象;(3)根据图象,求出y=8 cm 3时底面边长x 的值;(4)根据图象,求出x 取何值时,y ≥4.5 cm 3.6.二次函数2ax y =与直线32-=x y 交于点P (1,b ). (1)求a 、b 的值;(2)写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指出x 取何值时,该函数的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7. 一个函数的图象是以原点为顶点,y 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且过M (-2,2). (1)求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2)写出抛物线上与点M 关于y 轴对称的点N 的坐标,并求出⊿MON 的面积. [本课学习体会]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本课知识要点]会画出k ax y +=2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 及创新思维]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x y 2=与12+=x y 的图象的关系吗?,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2x y =与12+=x y 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2x y =与22-=x y 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 [实践与探索]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2x y =与222+=x y 的图象. 解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回顾与反思 当自变量x 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探索 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22x y =与222-=x y 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例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12+-=x y 与12--=x y 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12+-=x y 得到抛物线12--=x y . 解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可以看出,抛物线12--=x y 是由抛物线12+-=x y 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 抛物线12+-=x y 和抛物线12--=x y 分别是由抛物线2x y -=向上、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探索 如果要得到抛物线42+-=x y ,应将抛物线12--=x y 作怎样的平移? 例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221x y =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解 由题意可得,所求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 轴,顶点坐标为(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可看作)0(22>-=a axy , 又抛物线经过点(1,1),所以,2112-⋅=a , 解得3=a .故所求函数关系式为232-=x y .回顾与反思 k ax y +=2(a 、k 是常数,a ≠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当堂课内练习]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221x y =, 2212+=x y , 2212-=x y .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k x y +=221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2.抛物线9412-=x y 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241x y =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3.函数332+-=x y ,当x 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值y= . [本课课外作业]A 组1.已知函数231x y =, 3312+=x y , 2312-=x y .(1)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2)说出各个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出函数5312+=x y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2. 不画图象,说出函数3412+-=x y 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说明它是由函数241x y -=通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3.若二次函数22+=ax y 的图象经过点(-2,10),求a 的值.这个函数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是多少?B 组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b ax y +=2与)0,0(≠≠+=b a b ax y 的图象的大致位置是( )5.已知二次函数7)1(82-+--=k x k x y ,当k 为何值时,此二次函数以y 轴为对称轴?写出其函数关系式. [本课学习体会]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本课知识要点]会画出2)(h x a y -=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 及创新思维]我们已经了解到,函数k ax y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2ax y =的图象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函数2)2(21-=x y 的图象,是否也可以由函数221x y =平移而得呢?画图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实践与探索]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221x y =,2)2(21+=x y ,2)2(21-=x y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5所示.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上;对称轴分别是y 轴、直线x= -2和直线x=2;顶点坐标分别是(0,0),(-2,0),(2,0).回顾与反思 对于抛物线2)2(21+=x y ,当x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值y= . 探索 抛物线2)2(21+=x y 和抛物线2)2(21-=x y 分别是由抛物线221x y =向左、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如果要得到抛物线2)4(21-=x y ,应将抛物线221x y =作怎样的平移?例2.不画出图象,你能说明抛物线23x y -=与2)2(3+-=x y 之间的关系吗?解 抛物线23x y -=的顶点坐标为(0,0);抛物线2)2(3+-=x y 的顶点坐标为(-2,0).因此,抛物线23x y -=与2)2(3+-=x y 形状相同,开口方向都向下,对称轴分别是y轴和直线2-=x .抛物线2)2(3+-=x y 是由23x y -=向左平移2个单位而得的. 回顾与反思 2)(h x a y -=(a 、h 是常数,a ≠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当堂课内练习]1.画图填空:抛物线2)1(-=x y 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2x y =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22x y -=,2)3(2--=x y ,2)3(2+-=x y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本课课外作业]A 组1.已知函数221x y -=,2)1(21+-=x y , 2)1(21--=x y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分别讨论各个函数的性质.2.根据上题的结果,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221x y -=得到抛物线2)1(21+-=x y 和2)1(21--=x y ?3.函数2)1(3+-=x y ,当x 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值y= .4.不画出图象,请你说明抛物线25x y =与2)4(5-=x y 之间的关系.B 组5.将抛物线2ax y =向左平移后所得新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为 -2,且新抛物线经过点 (1,3),求a 的值. [本课学习体会]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本课知识要点]1.掌握把抛物线2ax y =平移至2)(h x a y -=+k 的规律;2.会画出2)(h x a y -=+k 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 及创新思维]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函数22x y =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222+=x y 的图象;函数22x y =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2)3(2-=x y 的图象,那么函数22x y =的图象,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函数2)3(22+-=x y 的图象呢? [实践与探索]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221x y =,2)1(21-=x y ,2)1(212--=x y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6所示.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 ,对称轴分别为 、 、 ,顶点坐标分别为 、 、 .请同学们完成填空,并观察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回顾与反思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上下平移,只影响二次函数2)(h x a y -=+k 中k 的值;左右平移,只影响h 的值,抛物线的形状不变,所以平移时,可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前、后的函数关系式及平移的路径.此外,图象的平移与平移的顺序无关. 探索 你能说出函数2)(h x a y -=+k (a 、h 、k 是常数,a ≠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例2.把抛物线c bx x y ++=2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2x y =,求b 、c 的值.分析 抛物线2x y =的顶点为(0,0),只要求出抛物线c bx x y ++=2的顶点,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后的函数关系式,从而求出b 、c 的值. 解 c bx x y ++=2c bbbx x +-++=442224)2(22bc b x -++=.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24)2(22+-++=bc b x y ,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4)42(22+-+++=bc b x y ,其顶点坐标是)24,42(2+---bc b ,而抛物线2x y =的顶点为(0,0),则⎪⎪⎩⎪⎪⎨⎧=+-=--0240422b c b解得 ⎩⎨⎧=-=148c b探索 把抛物线c bx x y ++=2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2x y =,也就意味着把抛物线2x y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c bx x y ++=2.那么,本题还可以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解,请你试一试. [当堂课内练习]1.将抛物线1)4(22--=x y 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22x y = ( ) A .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B .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C .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D .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把抛物线223x y -=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 3.抛物线22121x x y -+=可由抛物线221x y -=向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 [本课课外作业]A 组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23x y -=,2)2(3+-=x y ,1)2(32-+-=x y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将抛物线522++-=x x y 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求平移后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3.将抛物线23212++-=x x y 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32212++-=x x y ?B 组4.把抛物线c bx x y ++=2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532+-=x x y ,则有 ( ) A .b =3,c=7 B .b= -9,c= -15 C .b=3,c=3 D .b= -9,c=215.抛物线c bx x y ++-=23是由抛物线132+--=bx x y 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求b 、c 的值.6.将抛物线)0(2≠=a ax y 向左平移h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k 个单位,其中h >0,k <0,求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本课学习体会]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本课知识要点]1.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c bx ax y ++=2化成2)(h x a y -=+k 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MM 及创新思维]我们已经发现,二次函数1)3(22+-=x y 的图象,可以由函数22x y =的图象先向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因此,可以直接得出:函数1)3(22+-=x y 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那么,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如232-+-=x x y ,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 [实践与探索]例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6422++-=x x y 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解 6422++-=x x y[]8)1(261)1(26)112(26)2(22222+--=+---=+-+--=+--=x x x x x x因此,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为(1,8).描点、连线,如图26.2.7所示.回顾与反思 (1)列表时选值,应以对称轴x=1为中心,函数值可由对称性得到,. (2)描点画图时,要根据已知抛物线的特点,一般先找出顶点,并用虚线画对称轴,然后再对称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探索 对于二次函数c bx ax y ++=2,你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请你完成填空:对称轴 ,顶点坐标 . 例2.已知抛物线9)2(2++-=x a x y 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 的值.分析 顶点在坐标轴上有两种可能:(1)顶点在x 轴上,则顶点的纵坐标等于0;(2)顶点在y 轴上,则顶点的横坐标等于0. 解 9)2(2++-=x a x y 4)2(9)22(22+-++-=a a x ,则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4)2(9,222a a .当顶点在x 轴上时,有 022=+-a ,解得 2-=a . 当顶点在y 轴上时,有 04)2(92=+-a ,解得 4=a 或8-=a .所以,当抛物线9)2(2++-=x a x y 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时,a 有三个值,分别是 –2,4,8.[当堂课内练习]1.(1)二次函数x x y 22--=的对称轴是 .(2)二次函数1222--=x x y 的图象的顶点是 ,当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3)抛物线642--=x ax y 的顶点横坐标是-2,则a = . 2.抛物线c x ax y ++=22的顶点是)1,31(-,则a 、c 的值是多少?[本课课外作业]A 组1.已知抛物线253212+-=x x y ,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函数的图象.2.利用配方法,把下列函数写成2)(h x a y -=+k 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162++-=x x y(2)4322+-=x x y(3)nx x y +-=2 (4)q px x y ++=2 3.已知622)2(-++=k kx k y 是二次函数,且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1)求k 的值;(2)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B 组4.当0<a 时,求抛物线22212a ax x y +++=的顶点所在的象限.5. 已知抛物线h x x y +-=42的顶点A 在直线14--=x y 上,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本课学习体会]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本课知识要点]1.会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最大或最小值;2.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或最小值.[MM 及创新思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带有“最”字的问题,如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0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约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设每件商品降价x 元,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 元,则可得函数关系式为二次函数2000100102++-=x x y .那么,此问题可归结为:自变量x 为何值时函数y 取得最大值?你能解决吗? [实践与探索]例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1)5322--=x x y ; (2)432+--=x x y .分析 由于函数5322--=x x y 和432+--=x x y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所以只要确定它们的图象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就可以确定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 (1)二次函数5322--=x x y 中的二次项系数2>0, 因此抛物线5322--=x x y 有最低点,即函数有最小值. 因为5322--=x x y =849)43(22--x ,所以当43=x 时,函数5322--=x x y 有最小值是849-.(2)二次函数432+--=x x y 中的二次项系数-1<0, 因此抛物线432+--=x x y 有最高点,即函数有最大值.因为432+--=x x y =425)23(2++-x ,所以当23-=x 时,函数432+--=x x y 有最大值是425.回顾与反思 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求法,第一步确定a 的符号,a >0有最小值,a <0有最大值;第二步配方求顶点,顶点的纵坐标即为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探索 试一试,当2.5≤x ≤3.5时,求二次函数322--=x x y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某产品每件成本是120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间关系如下表:若日销售量y 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要获得最大销售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定为多少元?此时每日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 日销售利润=日销售量×每件产品的利润,因此主要是正确表示出这两个量. 解 由表可知x+y=200,因此,所求的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200+-=x y .设每日销售利润为s 元,则有1600)160()120(2+--=-=x x y s . 因为0120,0200≥-≥+-x x ,所以200120≤≤x .所以,当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定为160元时,销售利润最大,最大销售利润为1600元. 回顾与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先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再研究所得的函数,得出结果.例3.如图26.2.8,在Rt ⊿ABC 中,∠C=90°,BC=4,AC=8,点D 在斜边AB 上,分别作DE ⊥AC ,DF ⊥BC ,垂足分别为E 、F ,得四边形DECF ,设DE=x ,DF=y .(1)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AE ;(2)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 的取值范围;(3)设四边形DECF 的面积为S ,求S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S 的最大值.解 (1)由题意可知,四边形DECF 为矩形,因此y DF AC AE -=-=8.(2)由DE ∥BC ,得AC AEBC DE=,即884yx-=,所以,x y 28-=,x 的取值范围是40<<x .(3)8)2(282)28(22+--=+-=-==x x x x x xy S ,所以,当x=2时,S 有最大值8.[当堂课内练习]1.对于二次函数m x x y +-=22,当x= 时,y 有最小值.2.已知二次函数b x a y +-=2)1(有最小值 –1,则a 与b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a <bB .a=bC .a >bD .不能确定3.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件,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本课课外作业]A 组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1)x x y 22--=; (2)1222+-=x x y .2.已知二次函数m x x y +-=62的最小值为1,求m 的值.,3.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 (单位:分)之间满足函数关系:)300(436.21.02≤≤++-=x x x y .y 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1)x 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 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第10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第几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B 组4.不论自变量x 取什么数,二次函数m x x y +-=622的函数值总是正值,求m 的取值范围.5.如图,有长为24m 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a 为10m ),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 为x m ,面积为S m 2.(1)求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 m 2的花圃,AB 的长是多少米?(3)能围成面积比45 m 2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6.如图,矩形ABCD 中,AB=3,BC=4,线段EF 在对角线AC上,EG ⊥AD ,FH ⊥BC ,垂足分别是G 、H ,且EG+FH=EF .(1)求线段EF 的长;(2)设EG=x ,⊿AGE 与⊿CFH 的面积和为S ,写出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并求出S 的最小值.[本课学习体会]26 .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7)[本课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