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江城子_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聊:姑且,暂且。
3、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4、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5、会:定将。
6、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
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歌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诗歌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现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下吧。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鉴赏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 密州出猎》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以描绘出猎场景为主题,抒发了作者秋意渐浓的情感。
该词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领悟。
以下是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鉴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北国景色为背景,描绘了盛冬时节的冰封雪飘之景,通过对长城和大河的描绘,创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和形象生动的描绘,将山间飘舞的雪与奔驰而过的马相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威严与壮美。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一段词语用典充分,妙语连珠,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天下人才的期待。
通过对天地生气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风雷中寄予希望的心态。
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盖聪明智,多拙于鲁。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婴儿之未孩兮,慈母手中线游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段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词中通过对聪明与智慧的对立表述,凸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
同时,作者通过“夫婴儿之未孩兮,慈母手中线游兮”一句,将人生比作慈母之手中的线游,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最后,通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对国家利益的看重和对事业追求的决心。
于中野之花,于中坟之蕨,阅既多以益寡,衢已嚣而更静。
岂惟无绪巧囊兮荷君蕃之腹。
司马青衫泪千行,壮怀激烈倍忘形。
这一段通过蕨类植物的对比,以及对阅历的表述,说明了人的修养和境界。
同时,“司马青衫泪千行,壮怀激烈倍忘形”表达了作者对忘我的奉献精神和追求理想的热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段词颤词世间总无全,若于门外有猨猴。
豪放人生:解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生态度
豪放人生:解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生态度1.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苏轼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豪放开朗的个性和作品风格而闻名,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首诗歌,探讨其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
2. 豪放与自由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充满了豪放和自由的气息。
诗中描绘了春日郊外狩猎的场景,展现了作者愉快无拘束的心情。
通过描述自然景色、驰骋长空、尽情畅饮等细节,苏轼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自由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3. 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通过揭示世俗规范对个体发展和追求真实快乐产生限制、束缚甚至扭曲作用来表达对世俗观念的超越。
他以豪放洒脱、推崇自由的态度,呼吁摆脱繁琐的禁锢,追求真正属于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4. 人生哲学与境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了一种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哲学境界。
他通过描述人生旅程中的快乐与自由来呼吁读者积极向上、开放心态。
诗歌中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挑战困难、享受活着等观念影响了后来诗人的创作,对整个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反思与启示通过解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超越世俗束缚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当反思传统社会制约和规范带来的压力,并敢于拥抱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人生。
同时,在追求自由和幸福时也要注意保持理性和责任感,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同时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以上是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人生态度进行解析的文档内容。
通过深入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苏轼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他对自由、豪放人生的追求。
古诗名篇解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名篇解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词。
这首词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真挚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对大自然和人生境遇的抒发与思考。
二、词意解读
1. 密州出猎
诗中“密州”指代世间纷扰之地,而“出猎”暗喻着苏轼游历于人世间各地寻求宣泄心中郁闷的方式。
2.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句表达了山水景色与秋夜明月相映成趣,给人愉悦而宁静的感觉。
3. 壮士饥渴变后座
这里揭示了曾经志向远大、才华横溢的壮士在陷入困境后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决心。
4. 龙蟠虎踞绕斗床
将主人公班师回朝比喻成龙蟠虎踞,展示了苏轼的豪情壮志。
5. 系从威胜、罗袜画靴
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服饰装扮的态度,将其视为彰显个性和品味的重要手段。
6. 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处描绘了苏轼在寂静的夜晚仰望天空,向往传说中的牵牛织女相会之情景。
三、思想感悟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描绘和反思,抒发了作者豪情壮志与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展示了苏轼深刻而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他对追求理想和真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持信念。
四、结语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创作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以其雄心壮志和内涵丰富而闻名。
通过详细解读并阐述其诗意和背后蕴含的思想,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
印象,并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理想追求的思考。
这首词既是苏轼个人情感的
抒发,也是对于大自然与人生境遇的深刻触动。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哲思明人:解读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章思想
哲思明人:解读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文章思想《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1037年-1101年)创作的一篇辞章。
这篇文章以描写诗人亲临密州出猎的经历和感悟为主题,通过细腻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友情、自然等课题的深刻思考。
1. 诗中情景的描绘与意境营造《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清新而流畅的笔触描绘出了大自然中美妙而壮丽的景象,通过对山水、动物、天气等元素的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苏东坡在出猎途中所见所闻。
这种情景描写和意境营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接下来探讨更深层次问题铺垫了基础。
2. 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苏东坡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等哲学议题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感慨抒发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人与命运的较量。
他倡导积极面对困境,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并表达了他对命运无法左右的深刻认识。
3. 友情与情感的展示在文章中,苏东坡展现了对友情与情感的珍视。
他通过描写与好友共同出猎、互相勉励、亲近自然等情节,表达了深厚友谊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他通过寓言故事、引用古诗等手法传递出了对友情真挚性和宝贵性的思考。
4. 自然美与自由意志的观点苏东坡将自然美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于整篇文章。
他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种景色的美丽与壮丽,在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地描绘之余,也显示出文人士大夫对其具有审美追求、反映态度以及温暖欣赏一面的兴趣。
同时,通过赞颂大自然中动物们奔放自由、不受拘束地生活态度,苏东坡也传达了对自由意志的推崇。
5. 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触动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文人,苏东坡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的触动在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他通过在行囊中带着诗集,表达了自己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百姓的态度。
他也间接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不公与贫富悬殊局面的批判,并展示了作为文人应尽到良知使命感。
总之,《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用精湛的笔墨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重要篇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②,右擎苍。
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
词集有《东坡乐府》。
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赏析】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诗赏析: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苏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词赏析
VS
细节描写
在叙述过程中,苏轼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 增强描绘的生动性,如“锦帽貂裘”形象 地描绘了随从的精良装备,“千骑卷平冈 ”则生动地再现了狩猎的壮观场面。
修辞手法与语言风格
对仗工整
词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和“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使 词句结构对称、形式美观。
用韵独特
苏轼在词中采用了一些独特的用字和押韵方式,如“强身健骨”的“骨”字,既可看作是上片的结尾 ,又与下片的开头“酒”字形成巧妙的前后呼应,而“酒”与“肉”又形成押韵。
用典与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传统文化元 素,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 用了中国历史中的著名典故“冯唐出使”, 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
词中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 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透露出追求
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苏轼的词作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又有现代思想的闪光,为后人提供 了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的启示。
苏轼与密州
词中描述了苏轼在密州的生活和心 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 环境,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苏轼的文学成就以诗、词、散文最为突出,且擅长书法和绘 画。他的作品既豪放奔逸,又清新瑰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和创造性。
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贬至密州任知州。政治上的失意并未打消他 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关注。
在密州期间,他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坡词选》
选编了苏轼不同时期的经典词作,并 对每首词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第一篇:江城子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密州出猎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首诗的感觉非常深刻,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本诗的写作重点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整首诗中充满了对大自然景色的描述,如“黄叶时节家家雨”的描写便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深秋中肃杀的气息。
此外,作者还用了很多自然景色的比喻并将它们融入到诗句之中,如“江头愁看渔船晚/ 底钓钩却系溪桥”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精妙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这首诗非常耐人寻味。
其次,这首诗的用词也非常精妙。
作者运用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词汇,并将它们置于有意义的位置,增强了整首诗的艺术感。
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读起来阵齐而又含蓄,令人深感诗人的琢磨深奥。
最后,本诗还通过描写江城子一行人出猎的情景,展现出民间生活的一幅图景。
从多个方面描写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如小民惶惶不可终日,大王威名远扬等等。
阅读完本诗后,我深深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生活环境及人情冷暖。
总之,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它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间接展现了人民的生活风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
第二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篇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
本诗在描写大自然景色的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盛世人民生活的关切,让我非常感叹这位诗人的思想深度。
首先,本诗的写作重点在于描绘自然景色的美妙。
诗人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出秋日的景色,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语言直指人性和大自然的融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此时,在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清新、平静的心境,仿佛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在用词方面,很多比喻的表达方式格外珍贵。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旋律优美,色彩丰富。
让人感到古代文人大胆创新用词的气魄和贴近现实的精神态度。
最后,本诗在描写江城子一行人出猎的情景中,展现了对民生的厚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句及解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句及解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盛装和壮观场面,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是:孙郎射虎:《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十月的一天,孙权去吴地,在庱亭所骑的马被老虎咬伤,孙权奋起,投出双戟刺伤老虎,紧接着,他的侍从张世用戈袭击老虎,将其捕获。
汉文帝派遣冯唐持令去恢复魏尚云中太守职位:《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汉文帝派遣冯唐持令去恢复魏尚云中太守职位。
“瘦骨如柴”的宋代遗风——《江城子·密州出猎》解析
瘦骨如柴的宋代遗风——《江城子·密州出猎》解析前言《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词,通过描述北方边地的严寒环境、狩猎场面和将士们的英勇气概,展示了宋代执政者养精蓄锐、强大军事力量的一面。
本篇文章将针对这首词进行分析,以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密州出猎与北方边地在词的开头,“密州”即指山东省密县,位于北方边境地区,距离长城不远。
密州因其严寒而被称为“铁冷”,成为了北方边地的象征。
这里选择作为出发地点,预示着狩猎行动是在北方边境进行。
“瘦骨如柴”的描写手法词中使用了“人与衰草俱瘦”的描述方式,通过描绘久经战争和严寒折腾的将士们瘦弱不堪的身体状态来反映他们艰苦生活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种描写手法也体现了词人对于北方边疆的残酷环境和将士们生活艰辛的深切关注。
狩猎场面与武士风采接下来,词中描述了狩猎的场面,描绘了弓弦声、箭羽动和悲鸟惊飞等情景。
这一部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宋代将士们在战争之余所进行的消遣活动,以及他们身怀绝技和高尚品德的武士风采。
赞美执政者与军事力量在最后几句中,“黄雀余额报新春”的赞美给词增添了一丝温馨。
同样地,譬如“抚剑乐都督”的夸赞更是以此次出猎为契机,表达对于执政者和其管理下军事力量强大无比赞许之情。
结语通过对《江城子·密州出猎》内部内容进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词并不仅仅是一首描述出猎场面的作品,更是通过寓意和描写传递出对宋代执政者的赞美和对北方边地将士们英勇坚毅的肯定。
这种瘦骨如柴的精神也是宋代遗风中一部分珍贵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传承。
以上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公司立场。
2024年《江城子密州出猎》(增加特殊条款)
《江城子密州出猎》(增加特殊条款)《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豪放派词作。
此词描绘了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文共分为上下两阕,用词严谨,意境开阔,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鲜明特色。
本文将从背景、词意、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解读。
一、背景《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在一次出猎活动中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以及对战争的思考。
在此背景下,苏轼以豪放的词风,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二、词意解读1.上阕:描绘出猎场面上阕描绘了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起首“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表达了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
接着,词人以“左牵黄,右擎苍”形象地描绘了出猎的阵容。
这里的“黄”和“苍”分别指代马和弓,展现了猎者威武雄壮的形象。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句话描绘了猎者的装束和出猎的盛况。
锦帽、貂裘是猎者的华丽服饰,千骑卷平冈则表现了猎者雄壮的气势。
词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出猎现场,感受到了猎者们的英勇豪迈。
2.下阕:抒发报国之志下阕转入抒情,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为了国家,愿意带领百姓奋勇杀敌的决心。
词人以“亲射虎,看孙郎”自比,表示自己有着英勇无畏的气概。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
酒酣胸胆尚开张,形容作者酒后更加英勇;鬓微霜,又何妨,表示作者虽然年纪已大,但依然怀有报国之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
词人以持节云中,表示自己时刻准备为国家效力;何日遣冯唐,表示作者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派遣将领,保卫边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句话是全词的高潮,展现了作者英勇无畏的气概。
白雪皑皑何处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鉴赏
白雪皑皑何处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鉴赏白雪皑皑何处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鉴赏江城子,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抒发情感的诗篇。
这首诗是苏轼亲历的一次出猎经历的写照,借着猎人出行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的赞赏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本文将从诗的内容、意境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苏轼的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内容。
这首诗以描写冬日出猎为主线,通过狩猎的景象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诗的开篇“密州出猎”直接点题,告诉读者诗的主题。
紧接着一句“白雪皑皑何处来”,继而写下猎人们舒展的身姿和猎犬的咆哮,将读者带入这个布满厚厚白雪的世界。
诗的结尾部分“池上白苹没顶看”以及“雪中自引轻弓射”则表现出了诗人本人观察到猎场上的种种景象,突出了猎者胸怀中的凛然与豪情。
其次,诗中展现了一种丰富的意境。
苏轼以朴实自然的笔触勾勒出大自然的雄奇美景。
在写景描写上,通过“白雪皑皑”一词,诗人生动地描述了冬日雪地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驰骋在雪海之中的感觉。
诗中还用到了一些雪地活动的具象词,比如“猎犬嗥寒”、“飞狐冰上行”,这些具体形象化的描写,使读者直接感受到雪地猎场的动感和刺激。
而诗的最后两句“雪中自引轻弓射”更是用一种活画般的手法展现出猎人在雪地之中潇洒自如的姿态。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吸引着读者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再者,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用了很多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协调和谐。
比如“吹角悲寒”、“飞狐冰上行”、“一片辞家唤不回”等等,不仅增加了整首诗的音乐性,也让读者对于诗中描述的情景更有感受。
此外,用“白雪皑皑”这一句对于雪地的描写更加生动地贴合了猎人冒险出击的场景,描绘了他们面对严寒和危险的勇气和豪情壮志。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此次狩猎写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他也通过描写猎人所经历的严寒环境,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分析与意义解读
背景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
这首词以描绘密州出游猎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与感悟。
时间背景苏轼创作该词时正值他担任密州知州期间,约在北宋理宗祥熙三年(公元1082年)。
在当时,政务繁忙但苏轼仍能寻觅到时间来感受大自然和抒发内心情感。
地点背景该词所述的地点是密州,即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这个地方地势较低且水草丰美,非常适合狩猎活动。
猎游背景作品中描述了作者和友人们一同出游打猎的场景。
这既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展示了社交圈与朋友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意义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不仅仅是对具体事件的描摹,更多地显示了苏轼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等方面的思索。
对自然的思考在词中,苏轼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如江水、山岭、草地等。
他用饱满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反映了他对自然界无限魅力的感受。
作者与大自然的交融也表达出他对生命和敬仰之情。
对人生的思索通过描绘友人们一同出游打猎的场景,苏轼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互相扶持和信任的情感。
这一情感表达了苏轼对友谊和团结力量的重视,在繁忙而浮躁的社会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挚情感。
对情感的抒发词中较多地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和离别之情深沉思考。
通过对江水流淌不止、情依依难舍等形象描写,表达出苏轼内心深处对爱情及离别之痛苦与赞叹。
综上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不仅是一首渲染美妙自然风光和友谊关系的词作,更是表达了苏轼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等领域深刻思考的一次精神探索。
这首词通过细腻描写和深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与心灵之旅。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猎场景,借以表达诗人对时局动乱的忧思和对社会命运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个题目给人一种恢宏壮丽的感觉。
江城子,即长江边上的城市;密州,位于山东的一个地名。
题目中出现的“江”和“州”两个字,给人一种辽阔的意象,而“猎”这个词则突出了主题。
通过这个题目,诗人将视野拉开到江城和州县,引出后文的猎场景。
其次,诗的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冬日的繁华场面。
诗人写道:“猎笛何须怨杨柳”,这里可以联想到猎场上鸟鸣猎笛的声音,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同时,“杨柳”这个词也隐含了春天的气息,对比了冬日的严寒景象。
然后,诗人通过描绘猎场上的种种景物,展现了这个猎场的热闹和繁荣。
他写道:“白马金鞍T鞮出”,这里的白马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仪,金鞍更是富贵的象征。
而“T鞮”则是指统治者作战时所穿的一种盔甲,也显示了猎场上的壮观场面。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十旬休偃蹇驴”的场景,这里的“十旬”指的是狩猎时间长达十天,显示了猎场上的盛大气氛。
而“蹇驴”则暗示了被猎物逃窜的情景。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诗人展现了猎场的热闹和喧嚣。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对时局的思考。
他写道:“控弦疑是燕然箭”,这里的“燕然箭”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名将黄石公所射的一支箭,被誉为神箭。
通过将猎场上的箭与历史上的神箭进行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当时乱世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接着,他写道:“转盼逢迎似故人”,这里通过对比猎场上的热闹喧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最后,诗人以一种豪放洒脱的心态对时局进行了总结。
他写道:“卷平冠、玉斗酒”,这里的“卷平冠”象征着离乱的世界安定,而“玉斗酒”则展示了诗人豪爽的性格。
通过这样的总结,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望。
综上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猎场的喧嚣和热闹,同时也通过对比和借代表达了对社会和时局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徐培进
来源:《商情》2013年第29期
【摘要】苏轼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关键词】密州狩猎北归途中
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不少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如王安石、程颐、程颢、黄庭坚等,其中苏轼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他身上既凝结了儒家文化思想,又兼综了各家学说的特点,并臻于圆融贯通的境地。
苏轼思想虽然庞杂,但他的思想体系的主干仍是儒家思想。
不过,苏轼在继承儒、释、道思想上,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其人生境界也有阶段性差别。
苏轼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苏轼书写《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历史背景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意义
这首词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苏轼先生这首《江城子·密州狩猎》虽然写的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狩猎活动,但这首词起首高亢、气势不凡,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聊发”和“少年狂”五个字便将他积极、乐观、但又时时刻刻准备赴汤蹈火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酣畅淋漓地跃然纸上,接着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也将“少年狂”的风流潇洒、青春朝气、甚至含有点不灭童心但又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准确无误地告诉了读者,而聊聊“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几个字就将太守和众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风雨同舟的亲密关系以及太守就像当年的英雄孙权那样敢于亲自射虎、亲自杀敌的英雄气概交代得明明白白和清清楚楚。
从下阕开始,苏轼先生话锋陡转,从壮怀激烈、挥斥方遒的万丈豪情的感叹激扬之中转到了严酷的现实面前,但即使是在充满艰辛、坎坷和逆境中的作者,也没有半点的萎靡、哀叹和消沉,此时的他虽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鬓已微霜”和“酒已酣畅”,但他坚信,“酒酣”的时候自己的胸胆才“尚开张”、虽然“鬓微霜”但却“又何妨”,因此他才迫切地希望像汉文帝处理持节云中案一样、赶快遣派冯唐那样的人来重新重用自己,而只要像冯唐那样的人一来,作者自己就“会挽雕弓如满月”,就会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向“西北望”,就会赴汤蹈火、慷慨激昂地去“射天狼”。
纵观苏轼先生整首词,虽然也有“何时遣冯唐”的困惑和期望,虽然他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酒已酣”和“鬓微霜”,但更多的却是牵黄擎苍的潇洒和朝气,更多的却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风流和气魄,更多的却是“亲射虎,看孙郎的勇气和豪情,更多的却是“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自信和“西北望,射天狼”的决心。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