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之孔子生平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生平事迹简介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基本的社会思想
▪ 孔子的社会思想是以“礼”为标志的一套社 会制度、社会规范等思想。
▪ 礼的主要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有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在这 种制度下,每个等级的人都安于自己的地位, 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井然有序。
以礼治国的社会控制思想
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德混乱状况极为反感,他认为只有回到古, 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才能稳定社 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 “礼”和”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严格遵守礼仪制度,把自己的一言一 行规范,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就实现了 “仁”的理想了。 “礼”即周礼,“仁”则是孔子“礼”中的核心。
何谓“仁”?子曰:“爱人。” 仁,从字形上看是两个人,也就是人爱 人。具体的说,有仁德的人,自己要想 有所建树的同时也一定要帮助他人成功, 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帮助他人达到,这 样以自己为例,推及到他人,这就是实 行了仁德。反过来,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 别的,“亲亲有术,尊贤有别。”这种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和目标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要勤学多思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必然包括了经济上的贫富分 化,特别是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积累财富超过了奴 隶主贵族,但是对此孔子不以为然。
传统的一些解释都说老百姓要安贫乐贫,以利 于维护封建统治。这只是后世孺子的借题发挥。孔 子的本意是针对新兴暴发户的,是没落贵族阶层在 财富面的一种矜持清高姿态。在义和利之间,宁守 清贫而坚守礼义。
1孔子生平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孔子曾说: “我对于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誉的, 他必定经受了考验。他这个人,一定是在夏商周三 代所正道之行的人。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 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意思是多责备自己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 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 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 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 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 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由于孔子的卓越 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先师”、“万世师表”。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濡染 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孔子书院
孔子书院,位于美国。全称为美洲孔子书 院。近年由居美华侨公建,祀奉孔子,招 生讲习中国传统文化。
孔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
孔庙
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 祀孔子的礼制庙宇。位于曲阜城正中,是 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 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 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北京故 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周之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三岁即丧父,家境衰落。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与“乘田”等小官。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立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故乡邻称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他率先开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尤重仁爱,倡导笃实民风;他开创分科教学之先河,推崇因材施教,毕生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令高山仰止,世人称道。
孔子四十岁时,便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活动扩大宣传,争取信徒,在私学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当时的鲁国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孔子五十岁时获得从政的机会,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因颇有政绩,后连续被提拔为管理建筑工程的司空和管理司法事务的司寇。
公元前五百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因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侵占的田地。
孔子相鲁会齐侯成就了安鲁之伟业。
孔子参与国政时间仅有三个月的时间,后因与执政者季桓子政见不一,终于离职从教,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等国,共奔波十四年之久,虽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挫折,但他仍不消沉,还是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六十八岁那年,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上,同时继续招生讲学,他在晚年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篡和校订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都前来服丧,有的尽孝达六年之久,表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论语》一书,这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史料。
关于孔子的生平故事
关于孔子的生平故事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
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
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二、青壮年时期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
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
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
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
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
三、政治上的辉煌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则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
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
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
三桓中,孟孙氏和叔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堕都。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论语导读讲稿2-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后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孔子整理了《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 等古代文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
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 和地区,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孔子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 人的德行,使人具备仁、义、礼、
民的福祉,实现公平和正义。
礼乐制度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 序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和音乐 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同社会理想
大同思想
孔子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共享和平、公正、和谐的生活,没有贫富差距和阶级 分化。
天下为公
孔子认为天下应该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的私有财 产,他主张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 共享。
道德伦理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孝、悌、忠、信等 伦理观念,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东亚文化的广泛影响
1 2
儒家文化圈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越 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儒家 文化圈”。
教育制度
孔子的教育观念对东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 响,如科举制度等,促进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
编纂《论语》
孔子编纂《论语》,收录 了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 行记录,成为儒家经典之 一。
游学经历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增长见识、宣扬其教育理 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03 孔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尊重和帮助,以达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学思结合
第二章 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之孔子生平
途径。他不主张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强调“学以致用”, 就是“君子学以致其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教学方法
3、因材施教(即“量力性”原则) 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 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 4、不耻下问、虚心笃实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首次将学与问联系 起来。同时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博约兼顾(或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他主张 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论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教育学生。 “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 书,除《乐》散失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 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中还经常与学生进行切磋。
历史影响
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 教育教学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首次提出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成 鸣先驱;
论为师之道
3、爱护学生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 的感情。孔子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学生可能会 超过老师。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孔子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
”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孔子生平及经历
• 63岁: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 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 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 64岁: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64岁时又回到 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 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 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孔子在其弟子 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 列国14年,至此结束。【政治转变】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孔子生平及经历
简介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 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 ,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 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 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 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
•
著作 《六经》 •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 或称易传),撰《春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 为政》
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生平事迹孔孔子出生平凡,却有着惊人事迹,你知道他身上什么事迹。
下面由店铺列举几个关于孔子生平主要经历,希望你喜欢。
孔子的人物生平简介1.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2.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3.早年经历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人教版-语文-高二-同步素材 孔子生平详细介绍
孔子生平详细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身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贫寒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专心致志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薄弱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答复: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假如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四)周游列国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规范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目的
2、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 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官职俸禄,即 “学也禄在其中矣”。“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孔子培养的弟子大多参与了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 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道德教育
5、改过迁善 孔子要求弟子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
——“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中还经常与学生进行切磋。
历史影响
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 列教育教学原则,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首次提出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 争鸣先驱; 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推动 育的下移; 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为封建官 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史
孔丘
孔子(又名孔丘) ,字仲尼,鲁国人 ,生于公元前551 年,死于公元前
479年。
主张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 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
孔丘生平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
位于山东省曲阜城北,孔林中偏南地段, 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的中心所在。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 上,初为“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将其 高筑,后经历代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 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 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论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文献、品行、忠诚和守信教育学生。 “文”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书”,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六书”是孔子亲手编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教科 书,除《乐》散失之外,其他儒家经典成为汉代以 后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和私学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 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先天决定论的错误,是其人性论的一个缺陷。
论教育对象
2、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
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他说: “自行束修(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 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据史籍记载,孔子的 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论教育内容
《易》 又名《周易》或《易经》,是一部占卜用的卦书,含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春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根据鲁史和周史编辑而成,记载了上讫
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的政治、 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和灾异等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后人为便于学习,进行了阐述和补充,称为《传》。流传至今有《三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 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因为“仓廪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安分守纪。 “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论教育内容
《诗》 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由孔子编辑整理而成,取其精华305篇,
概称“《诗》三百”。 《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 《保存了夏商周
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论道德教育
3、中庸
孔子要求弟子为人处事应遵循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是 君子必须具有的一种品质。
——朱熹注解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 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克己内省
孔子要求弟子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 进行自我省察和批评;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反 求诸己。
论为师之道
3、爱护学生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 的感情。孔子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学生可能会 超过老师。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温故知新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要借鉴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 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後 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
孔子的教育思想
• 论教育作用 •论教育对象 •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内容
• 论教学方法 • 论道德教育 • 论为师之道
论教育作用
1、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教育作用
2、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论语》记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 思想,成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但在《论语》里,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四个等级“生而知之 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
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他把人性分成三等:上智、中人 和下愚。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孔子在认识论上存
论为师之道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条件。 “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满足教 学的需要。 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 格要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 公帅师击季平子, 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 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之,鲁乱。孔子适 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齐人称之。
孔子生平
大约50岁时孔子获得了从政机会,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 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因为政绩显著,很快就被提 拔为司空,不久又提拔为思寇。
不久与季氏政见不合,遂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 何!”
孔子68岁时,返回鲁国,被尊为国老。在人生的最后几年, 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教育和整理古代问下典籍上。
孔子生平
孔子73岁时某天,“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 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 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 也。”后七日卒。”
基本内涵——四教
文
行
忠
信
课程设置——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教材名称——六经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
①偏重社会和人文科学 ②不设宗教科目 ③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论教学方法
1、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 途径。他不主张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强调“学以致用”,
4、不耻下问、虚心笃实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首次将学与问联系 起来。同时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博约兼顾(或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他主张 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论道德教育
1、立志 他鼓励学生“志于仁”、“志于道”。在孔子的激励下, 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力行(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要求弟子不管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 实践。
——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行必果”, ——“慎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
孔子生平
孔子祖先为贵族,后没落。其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宰(鲁国 的将军),孔子三岁时父逝,随母颜徵在迁居曲阜阙里, 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孔子幼时家境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本 事,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尝为季 世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孔子年少时即“志于学”,经过努力,博通多能。
就是“君子学以致其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教学方法
3、因材施教(即“量力性”原则)
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 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
论教育内容
《礼》 又称《士礼》或《仪礼》,知礼是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必须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