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

合集下载

检验科个人绩效考核细则

检验科个人绩效考核细则

检验科个人绩效考核细则一、绩效考核目的本绩效考核细则旨在评估检验科人员的工作表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1. 工作质量(40%)•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样本采集、标本处理和分析过程无误;•及时准确完成实验任务,保证报告结果的准确性;•积极主动解决样本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工作效率(30%)•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高效完成各项任务;•高度专注,减少错误和重复操作;•积极参与并推动实验室新技术、新流程的推广和应用。

3. 团队合作(20%)•主动与同事沟通合作,协助完成共同任务;•积极参与各种会议和讨论,为团队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分享知识和经验。

4. 自我发展(10%)•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培训,扩展工作领域;•积极参与绩效考核和个人评估,反思并改进个人工作方式。

三、考核方法及流程1.考核周期:每年考核一次,具体周期为×××年×月至×××年×月;2.考核对象:所有检验科人员,包括检验师、技术员等各类岗位;3.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评价方式,包括个人工作总结、同事评价、领导评价等;4.考核结果: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综合计算得出个人绩效得分;5.考核奖励:优秀绩效者将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荣誉证书。

四、改进和发展基于考核结果,对绩效不达标者将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

同时,根据员工的成长需求和岗位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

五、总结检验科个人绩效考核细则通过明确的指标和权重,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促进团队协作和提升整体工作质量。

同时,考核结果也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参考和指导,推动个人和团队的持续成长。

科研人员业绩考核方案

科研人员业绩考核方案

科研人员业绩考核方案一、背景介绍科研人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其科研业绩的考核对于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既是对其科研工作的绩效评价,也是对其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方案应当合理、科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而激励和鼓励科研人员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考核指标的设定1. 科研成果产出:包括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参与的科研项目等。

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的成果将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

2. 学术影响力:以SCI、SSCI等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作为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还应考虑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 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的申报成功率、经费使用情况、项目进展等将作为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旨在评估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和组织能力方面的表现。

4. 学术团队建设:科研人员在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也应纳入考核范围,包括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

三、考核方式1. 综合评价制度:科研人员考核采取综合评价制度,即综合考核科研成果产出、学术影响力、科研项目管理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定。

2. 专家评审制度: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科研人员的业绩评审,以确保科研人员的业绩评价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

3. 自评互评制度:科研人员应当对自身的科研业绩进行全面客观的自评,同时也应对同领域的同行进行互评,以实现多维度的评价。

四、奖惩机制1. 优秀科研奖励:对于科研成果突出、影响力显著的科研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包括资金、荣誉、评职称等多种形式。

2. 业绩低迷警示:对于科研业绩较低的科研人员,应当给予相应的警示和辅导,鼓励其改进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五、监督管理1. 严格的经费管理:对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审计,防范经费滥用等问题的发生。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近年来,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日益受到关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为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并在近日解读了该文件。

本文将就此文件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和要求。

一、科技与教育并重,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科技与教育并重的原则,不仅要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意味着高校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时,不应仅看重SCI论文发表数量,还要考虑科研成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鼓励多样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为了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价值,文件中鼓励高等学校多样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不仅仅固守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这一传统指标,还要综合考量专利申请数量、科研项目成果、奖项荣誉等方面的表现。

这将有助于激励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促进学校科研活动的全面发展。

三、科研成果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文件中提到,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不仅要追求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更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高等学校在制定科研方向和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为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学术氛围,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学术造假和抄袭等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管理和监督,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科研成果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科研成果的申报、审批和公示流程,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成果质量的评估,确保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合理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

合理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

合理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摘要:一、引言二、SCI指标简介1.SCI的概念2.SCI指标的优点与不足三、合理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的意义1.提高科研水平2.激发创新意识3.提升国际竞争力四、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的方法1.设定合理的SCI指标权重2.结合其他评价指标3.考虑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五、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追求SCI数量2.重视实际科研质量3.完善激励机制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科研竞争的加剧,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指标在个人绩效考核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如何合理应用SCI指标进行个人绩效考核,已成为我国科研管理者和学者关注的问题。

二、SCI指标简介1.SCI的概念SCI是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创建的一种科研评价工具,用于衡量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它通过引文数据反映期刊中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2.SCI指标的优点与不足优点:SCI指标能够反映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价值,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不足:SCI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收录范围有限、忽视国内期刊、偏重自然科学等领域。

三、合理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的意义1.提高科研水平合理应用SCI指标能够鼓励科研人员追求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2.激发创新意识SCI指标的关注度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推动更多优秀论文的产出。

3.提升国际竞争力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机构的科研实力,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应用SCI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的方法1.设定合理的SCI指标权重根据不同学科和岗位特点,合理设定SCI指标在个人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避免“一刀切”。

2.结合其他评价指标结合科研成果、专利、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指标,全面评价个人绩效。

3.考虑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

五、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追求SCI数量防止过度追求SCI论文数量,导致科研质量下降和学术不端现象。

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1. 概述个人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一种管理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个人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励员工成长,并对不合格绩效进行改进和辅导。

2. 考核目标与指标制定2.1 考核目标个人绩效考核的目标是确保员工的工作与企业目标一致,并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

2.2 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应根据部门、岗位、个人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设定。

常用指标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

各个指标的权重应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员工的职责进行设定。

3. 考核流程3.1 设定考核周期个人绩效考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可以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调整。

在考核期结束后,应及时开始下一年度的考核计划。

3.2 目标制定和计划考核周期开始前,上级应与下级共同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

目标应具体、明确,并与企业目标相一致。

计划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资源分配等。

3.3 绩效记录与评价在考核周期内,上级应及时记录员工的工作表现,包括关键事件、工作成果等。

评价要基于客观的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3.4 绩效反馈与面谈考核周期结束后,上级应与下级进行绩效反馈与面谈,及时沟通评价结果和给予奖励或改进建议。

面谈中要注意有效的沟通技巧,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4. 奖惩机制为了激励员工提高绩效,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应设立奖励机制。

奖励可以包括薪资调整、晋升、薪酬激励、培训机会等。

同时,对于绩效不达标的员工,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和改进措施。

5. 不足及改进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包括主观评价、考核指标不合理、反馈不及时等。

为了改进考核效果,应定期对管理办法进行评估和完善。

结论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整体绩效。

通过合理的目标制定、绩效记录和评价、奖惩机制等,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是个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企业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

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二、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

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

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应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

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

对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

四、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组织实施部门要完善规则,引导学者在参加各类评审、评价、评估工作时遵守学术操守,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和国内外专家评价评语代替专业判断,并遵守利益相关方专家回避原则。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 C 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 C 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为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谈谈文件的出台背景。

答:首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开展了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应该在引领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创新氛围上率先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破除论文“S C I至上”为突破口,小切口、大转向,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其次,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

近年来,S C 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 S I排名等相关指标,已经成了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

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 C 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

再次,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需要。

化工行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标准

化工行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标准

化工行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是组织管理中关键的一环,对于化工行业的研发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化工行业研发工作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标准对于激励创新、提高研发团队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研发成果、工作质量、团队合作等方面探讨化工行业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标准。

一、研发成果研发成果是评价研发人员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化工行业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论文发表、新产品研发等方面。

专利申请是衡量研发人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评估专利数量、质量以及申请的技术领域广度来进行考核。

论文发表代表了研发人员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可以参考SCI收录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而新产品研发的质量和市场反馈则可以通过市场销售数据、客户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

二、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评价研发人员绩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化工行业研发工作的技术性和复杂性较高,因此研发人员的工作质量对于产品质量和技术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工作质量的考核中,可以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质量控制指标、技术难题攻克等方面来评估研发人员的工作表现。

同时,研发人员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按时、高效地完成任务,也可以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化工行业研发人员不可忽视的评价指标。

研发工作往往需要多个团队成员协同合作,互相支持和交流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因此,研发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整个研发团队的效率和绩效都有重要影响。

在团队合作的考核中,可以考察研发人员在团队合作中的积极性、沟通能力、协作效果等方面,通过评估团队合作的成果和团队氛围的建设情况,来判断研发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继续学习和自我提升化工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要求研发人员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因此,在绩效考核中,也应该关注研发人员的学习能力和持续自我提高的情况。

可以通过考核研发人员的技术培训参与情况、参与行业会议和学术研讨会的次数、获得的技术证书等方面来评估绩效。

医院科室主任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方法

医院科室主任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方法

医院科室主任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科室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管理和领导各个科室,并对医疗团队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

为了提高科室主任的绩效水平,制定科室主任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医院科室主任的绩效考核标准与方法,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一、绩效考核标准医院科室主任的绩效考核标准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绩效考核指标:1. 临床质量与安全:科室主任应确保科室的医疗质量满足相关标准,并落实安全规范。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医疗事件发生率、术后感染率、不良事件报告等。

2. 科研与学术成果:科室主任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学术界做出积极贡献。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科研项目数量、发表SCI论文数量、参与学术会议数量等。

3. 患者满意度:科室主任应关注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并积极改善患者体验。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投诉处理情况等。

4. 团队管理与合作能力:科室主任应良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室团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团队建设情况、员工流失率、团队协作效率等。

5. 经济效益:科室主任应合理管理科室经费,并争取科室的财务收入。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科室经济指标、诊疗量及收入情况等。

二、绩效考核方法为了准确评估科室主任的绩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包括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

1. 定量评估:通过量化的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科室主任的工作表现。

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例如,可以制定一个评分表,根据不同评估指标对科室主任进行得分,从而得出总体评估结果。

2. 定性评估:除了定量评估外,还应采用定性评估方法,充分考虑科室主任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等因素。

可以通过面试、职业生涯回顾等方式,对科室主任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

3. 同行评议:可以邀请其他同行医生对科室主任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科室主任的看法。

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与绩效考核

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与绩效考核

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与绩效考核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于高效工作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良好的个人工作计划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成为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科学制定个人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方案,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目标与任务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应始于明确的目标与任务。

明确目标有助于个人明晰工作的方向,进而确定有效的工作策略。

同时,制定明确的任务有助于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工作重复、冗余等问题的发生。

二、制定优先级工作中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任务,有的紧急重要,而有的则是次要任务。

因此,个人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可以将任务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将重要紧急的任务放在前面,以确保重点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合理规划工作时间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还需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

个人可以将工作时间划分成不同的时间段,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复杂程度来确定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工作内容。

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可以避免工作间的碎片化和无效的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科学可行的个人工作计划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带有一定的弹性。

制定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避免过多的超负荷工作,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

五、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个人可以通通过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心理调适、科学的工作方法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定期休息和锻炼也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六、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在工作中,个人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良好的沟通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个人可以通过与同事积极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七、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科学有效的个人工作计划还应包括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内容。

个人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1. 引言1.1 背景高等学校SCI论文发表已经成为衡量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校和个人的学术声誉和排名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受到了日益重视。

一些高校为了追求SCI发表量,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发表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或者篡改他人成果。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

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措施,才能真正反映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贡献,推动学术的良性发展。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术的繁荣。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和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以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目的在于帮助高等学校更好地了解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推动实施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估,最终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科学有效使用,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旨在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积极推动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系统地总结了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挖掘了SCI论文相关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

在文献综述阶段,我们通过检索相关研究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关于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包括指标的种类、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分析了不同学科领域在SCI论文发表中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提出建议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术和提升方面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学术和提升方面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学术和提升方面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引言本文旨在探讨学术和提升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组织或个人评估其在学术和提升领域中的表现,并提供改进和增长的方向。

学术绩效指标学术绩效指标是衡量个人或组织在学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贡献的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术绩效指标:-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衡量个人或组织在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

可以考虑使用SCI/SSCI等指数来评估论文的影响力。

- 学术会议参与和演讲:记录个人或组织参与学术会议的次数和在会议上发表演讲的数量。

- 研究项目资助:衡量个人或组织获得的研究项目资助金额和数量。

提升绩效指标提升绩效指标是衡量个人或组织在提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的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提升绩效指标:- 培训和研究机会利用率:衡量个人或组织利用培训和研究机会的程度和成效。

可以考虑参与的培训课程数量和证书的获得情况。

- 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新:记录个人或组织在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可以考虑参与的相关培训、研讨会或持续教育活动。

- 职业发展进展:衡量个人或组织在职业生涯中的晋升和发展情况。

可以考虑晋升的职位、职务和领导能力的发展。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建立学术和提升方面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应考虑以下步骤:1. 确定绩效目标:明确所追求的学术和提升目标,确立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关键绩效指标。

2. 确定指标测量方法:确定如何测量和评估每个绩效指标,确保测量方法客观、可行和可靠。

3. 设定目标和标准:为每个绩效指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达标标准,以便评估和比较绩效。

4.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个人或组织在学术和提升方面的绩效,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以实现持续的改进。

指标体系应用的好处包括:- 促进个人和组织在学术和提升方面的目标实现。

- 提供客观的衡量标准,帮助评估当前状态并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 鼓励个人和组织不断追求卓越,在学术和提升领域中保持竞争力。

个人绩效考核方案

个人绩效考核方案

个人绩效考核方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个人绩效考核是评估员工工作表现和业绩的重要手段。

一个有效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对于企业发展和员工激励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激发个人潜力,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考核目标和原则1. 目标:个人绩效考核的目标是评估员工的工作质量和业绩,并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员工改进工作能力。

2. 原则:(1)公正性原则:考核过程和结果公正、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公平因素的介入。

(2)全面性原则:综合考虑员工在各个方面的工作表现,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

(3)激励性原则:通过个人绩效考核,激发员工工作动力,提升个人能力和业绩。

二、考核指标和权重1. 工作质量:包括工作成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占总权重的30%。

2. 工作效率: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进度和效率,占总权重的25%。

3. 工作贡献:包括对团队协作的贡献、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占总权重的20%。

4. 自我成长:包括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占总权重的15%。

5. 个人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心,占总权重的10%。

三、考核流程1. 目标设定:每个员工在考核周期开始时需要制定个人工作目标,并与主管逐一确认。

2. 考核记录:主管根据个人目标和考核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估。

3. 绩效评定:考核周期结束后,主管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综合评定,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意见。

4. 反馈与奖惩:主管与员工进行个别反馈,肯定优点和提出改进意见,根据绩效结果给予奖励或惩罚。

5. 发展计划: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和员工发展需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供培训和个人成长的机会。

四、绩效奖励和惩罚机制1. 绩效奖励:对绩效优秀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包括薪资提升、晋升、奖金等。

2. 绩效惩罚:对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相应惩罚,包括降薪、降职、调岗等。

五、改进机制和周期评估1. 改进机制:定期评估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执行情况,听取员工和主管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和改进方案的内容和流程。

科研考核指标sci中文核心-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科研考核指标sci中文核心-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科研考核指标sci中文核心-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的概述内容可以如下编写: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科学研究中,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成为了衡量研究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SCI指标的英文核心期刊数量有限,对于许多中文研究者来说,发表在SCI核心期刊上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自身研究能力的方式,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为了促进中文科研的发展和提高国内研究者在SCI指标中的表现,SCI 中文核心期刊应运而生。

SCI中文核心期刊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估指标,由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valuation and Studies)认定的优秀中文科技期刊,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国内研究者投稿的平台。

本文将详细探讨SCI中文核心的意义和评估指标。

通过对SCI中文核心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SCI指标对于中文研究者的重要性,以及SCI中文核心在国内科研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我们也将对SCI中文核心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科研考核指标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并对未来科研考核指标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科研考核指标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于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研究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对SCI中文核心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其在科研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进行概述,给出SCI中文核心的定义和背景,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接着,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解析SCI中文核心的意义,并探讨SCI中文核心的评估指标。

具体而言,我们将介绍SCI的定义和背景,以及SCI中文核心在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讨论SCI中文核心的评估指标,探讨如何确定一篇论文是否可以被SCI中文核心接收,以及SCI中文核心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合理利用SCI对个人做学术评价

合理利用SCI对个人做学术评价

合理利用SCI对个人做学术评价
孙亦樑;徐克敏
【期刊名称】《图书馆论坛》
【年(卷),期】2002(022)005
【摘要】对个人进行学术评价时,《科学引文索引》提供该作者的论文数目,刊登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以及论文发表后被引次数等各种信息。

本文作者认为三者虽说都应考虑,但后二者尤为重要。

同时这些统计数字非神圣不可侵犯。

因为学科之间千差万别,缺乏互比性,有些成果开创性强,来之不易,但被引次数反而不如沿着前人指引方向获得的后续成果。

因此,同行评议还是需要的。

【总页数】4页(P24-26,53)
【作者】孙亦樑;徐克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海淀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3.2
【相关文献】
1.引用质量加权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研究——以CSSCI图书情报学期刊评价为例 [J], 李超
2.AME向东向西|关于Web of Science杂志影响因子的一些学术机构政策及一些个人的意见 [J], 王毅翔;方芳;
3.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的意义--兼论CSSCI的科学评
价功能及其发展方向 [J], 蔡曙山
4.2007-2011年新乡医学院论文产出率和学术影响力:基于SCI、SSCI、CSCD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与评价 [J], 王璞;刘雪立;刘睿远;郑成铭
5.客观评价合理利用--浅议正确看待科学引文索引SCI [J], 傅翠蓉;李培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SCI评价科研人员绩效,究竟不合理在哪?

用SCI评价科研人员绩效,究竟不合理在哪?

用SCI评价科研人员绩效,究竟不合理在哪?SCI影响因子与论文的原创性作者 | 于剑为了客观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几乎全世界的科研机构都采用SCI 作为评价手段。

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杂志上,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好处很多,近的有毕业、晋职、薪资,远的有项目、奖励。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通例。

但是,用文章发表杂志的SCI影响因子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质量,虽是世界通则,但是否合理,却值得研究。

2013年美国旧金山宣言已经指出,SCI杂志影响因子不适合用来评价研究者的学术贡献。

道理何在呢?这得从SCI的设计原理说起。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用来统计每篇SCI收录文章被其他SCI收录文章所引用的情况。

简单地说,就是一篇SCI文章发表之后,有多少篇SCI文章引用它。

其基本假设是,文章引用次数越高越好。

SCI杂志影响因子(JCR impact factor)是用来评价学术杂志的学术影力的。

其计算方式是统计近3年期刊所有发表论文的总引用次数除以发表论文总数。

简单地说,该杂志近3年每篇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即是该杂志的影响因子。

其基本假设是,杂志影响因子越高越好。

针对研究者个人,由SCI可以导出后来提出的H指标(2005提出)。

所谓H指标是指:假设某人发了N篇文章,将这N篇文章按SCI 引用次数排序,则H指标是指小于文章引用次数的最大文章序号。

H指标假设:H越大越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SCI引用次数、SCI杂志影响因子,还是H指标,都与文章的科学价值或者正误没有直接关系。

那所谓的评价到底评价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SCI度量的就是文章的引用率,可以部分反映文章的学术影响。

用它来讲其他任何故事,比如,说引用率高意谓创新性强、科学价值大,这些都是最明显的误导。

众所周知,综述文章的引用率一般都远高于非综述类文章,显然不能说综述文章比非综述类更有创新性、更有科学价值。

因此,SCI评价的就是论文引用率,并不能由此反应论文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

基于KPI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

基于KPI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

基于KPI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评估员工工作表现,激励员工发挥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KPI)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估个人的工作绩效,下面是一个基于KPI的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模板。

一、考核目的和原则1. 考核目的:评估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发现和肯定杰出人才,促进优秀员工的成长和激励。

2. 考核原则:公正、客观、公开、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核指标体系1. 关键绩效指标(KPI)的确定: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和员工工作内容,确定对员工绩效有直接影响的关键指标。

- 以部门绩效为例,指标可以包括销售额、利润率、市场份额等。

- 以个人绩效为例,指标可以包括销售业绩、工作效率、客户满意度等。

2. 指标合理性和可衡量性:确定的KPI应该能够客观地衡量员工的绩效,且与员工的工作职责相匹配,确保指标与员工的目标一致。

3. 指标权重确定:根据不同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任务的关联性,给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

三、考核方法1. 全年绩效考核:以一年为考核周期,对员工进行全面绩效评估。

2. 季度或半年绩效考核:针对员工短期目标,进行季度或半年度绩效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激励。

3. 考核方式:以绩效考核评分表的形式进行,根据KPI指标体系进行评分。

考核评分表可以包括指标权重、具体指标、达成情况评分等内容。

四、考核结果反馈及激励措施1. 绩效结果通报:及时向员工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并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解释评分、指导改进。

2. 激励措施:根据员工绩效表现,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如薪资调整、晋升、培训奖励等。

五、考核改进和监督机制1. 考核改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

2. 考核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绩效考核的公正、客观性,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该监督与评估。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近年来,科研领域的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SCI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情况经常被用来评价学术成就和科研水平。

随着科研环境的变化和对学术评价方式的深思,人们开始反思SCI论文指标的使用情况,认识到它们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我们需要认识到SCI论文相关指标并非万能的学术评价标准。

虽然SCI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SCI数据库覆盖面有限,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不同,很多优质的学术成果并不会发表在SCI期刊上。

单纯以SCI论文的数量和引用情况来评价学者和科研团队的水平是片面的,容易导致学术成果的功利化和形式化。

我们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学术成果和评价方式。

除了SCI论文,学者在科研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学术成果,比如专著、专利、技术成果、软件等。

这些成果同样反映了学者的研究能力和贡献,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评价学者和科研团队的水平时,我们应该综合考量他们的各种学术成果,而不是将重心完全放在SCI论文上。

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也是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重要举措。

目前,人们过于依赖SCI论文来评价学者和科研人员,这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比如学者为了发表SCI论文而不顾研究的深度和实际意义,甚至存在一些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才的综合评价,包括学术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从而建立起更加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

对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监督体系,对SCI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情况进行严格监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保障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科研人员业绩考核方案

科研人员业绩考核方案

科研人员业绩考核方案一、引言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是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科研人员的有效方式。

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方案,应当结合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考核体系,激励科研人员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科研工作取得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二、考核指标1.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科研论文、专著、专利、获奖成果等。

在科研成果的考核中,应当突出对创新性、影响力、转化能力的评价,同时考虑成果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评价。

科研成果的贡献度和原创性应当得到重点关注。

2. 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包括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委托项目等。

考核科研项目应当综合考虑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项目进展和完成情况,以及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突出对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价值的评价。

3. 学术影响学术影响是科研人员学术地位的重要体现,包括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情况,学术专著的出版情况等。

在学术影响的考核中,应当注重将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突出对学术影响的实际价值评价。

4. 团队贡献科研人员通常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科研工作,团队贡献是评价科研人员整体协作能力和团队价值的重要指标,包括团队合作项目的贡献情况,对团队成员的指导和培养等。

团队贡献的考核应当兼顾个人努力和团队协作,鼓励科研人员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推动团队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

三、考核流程1. 考核指标确定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应当根据科研单位的具体情况及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制定,包括制定考核指标的权重比例、具体评价方法等。

2. 考核评价科研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可采用专家评审、同行评议、科研成果库查询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考核结果公示科研单位应当及时公示科研人员的考核结果,接受科研人员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 考核奖励对于考核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包括奖金、晋升、荣誉称号等,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近年来,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等学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也成为了评价学术成果和学者水平的重要依据。

在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导致了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失真性。

为了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特提出以下意见:一、科研评价需综合多角度考量SCI论文在学术界的评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科研评价不能仅仅依赖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

应该从学术贡献、学科专业、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合作等多个角度来全面评价科研成果和学者水平。

二、鼓励多元化科研成果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应该鼓励多元化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

不应该只注重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而忽视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

三、注重科研过程与实际贡献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应该注重科研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和实际贡献。

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学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中,应该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确保SCI论文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

五、关注学术创新和原创性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中,应该重视学术创新和原创性,而不是单纯追求引用量和影响因子。

只有真正的学术创新才能带来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六、加强科研成果的科普宣传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中,应该加强科研成果的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科研成果的意义和影响,增强公众对科研成果的认可和支持。

七、建立健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在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时,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避免片面追求指标,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合理、公正,既能激励学者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又能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在科研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科学合理应用SCI 指标于个人绩效考核
孙东琴
(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江苏徐州221008)
近年来,科研业绩考核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

[1-4]1987年以来,用SCI 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来评价科技工作者个人的科研业绩的做法,在全国被
广泛采用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科技工作者在职称评聘,项目申请,人才称号遴选,报奖等诸多科技活动中均要接受管理部门对自己SCI 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的考评。

不少人因为过不了这道坎而败下阵来,可谓人生失意;也有人仰仗众多SCI 论文,过关斩将,收获各种层次荣誉称号,暗自洋洋自得。

据笔者所知,SCI 评价广泛渗透于以下领域。

1职称评聘
国内众多高校对晋升职称者提出明确的SCI (或其它检索系统)论文数量。

如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要求申报教授职称的副教授,副教授任职期内至少发表SCI 论文两篇或EI 论文四篇。

2岗位考核
据悉,国内多数高校对取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实行目标考核,明确规定岗位聘期内完成一定数额的SCI 论文。

如笔者所在中国矿业大学规定,四级教授任期内需发表SCI 论文两篇(或EI 论文四篇)。

3学位申请
在国内高校申请博士学位,发表SCI 论文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例如,中国矿业大学规定,09级及以后理工科博士生,答辩前至少要发表一篇SCI 论文。

有些高校把SCI 论文的影响因子结合考虑,要求其影响因子总和不低于一定数额(不同方向有所不同)。

4基金申请和报奖
一般情况下,基金申请和奖项申报对申报人并无明确SCI 论文规定。

但SCI 论文依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行专家正是从申请人发表SCI 论文数量和档次着眼,推测出申请人的的研究实力和工作基础。

5科研奖励
为了激励单位职工多发表SCI 论文,进而在大学排行榜上取得不错的位次,不少高校对SCI 论文重金奖励。

有趣的是,越是排名靠后的的高校奖励力度越大。

例如,中国科技大学每篇奖励500元,上海大学每篇奖励3000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每篇奖励10000元。

国内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对SCI 论文的一刀切做法引起业界,尤其是未得利者的强烈不满,更助长了少数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如有些人为了晋升的需要,铤而走险,对数字造假,或抄袭拼凑,以达到发表SCI 论文的目的。

单纯用SCI 论文数量考核科技工作者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在SCI 的功过是非的讨论中,两种针锋相对的派系-“反对派”和“力挺派”应运而生。

反对派由未受益群体和少数有良心的科技人员组成。

他们轻视SCI 指标体系“客观性”和“易操作性”两方面的特点,片面夸大其片面和一刀切做法的危害,力求把SCI 指标体系赶出科研评价的舞台。

而“力挺派”主要由既得利益者和科研管理人员组成。

他们认为,虽然把SCI 指
标引入科研管理有不完善的一面,但其客观性和极易操作性,相比同行专家
评价易受人情因素影响和权力操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没有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评价体系的情况下,科学引用SCI 指标是必不可少的。

试想,一名大学教授拿着在农民眼中如似天价的高薪和岗位津贴,占用动辄几十万的科研
基金,却拿不出像样的SCI 论文,因而仇视SCI 评价指标,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设法减少单纯使用SCI 论文数量、无视SCI 论文质量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天然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使SCI 指标体系更趋公正合理,使之成为引领科技人员的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为此,应对SCI 论文“绝对数量”、“影响因子”两个指标作适当修正。

5.1数量修正
单纯用SCI 论文数量衡量科技人员贡献大小的做法,被绝大多数有良知的科技人员诟病。

其不足之处表现为:
a .不同学科发表SCI 论文的难易程度相差较大。

例如有人作过统计,化学学科SCI 经历者(曾发表SCI 论文的人)人均发表SCI 论文的数量是计算
机科学学科的8~10倍。

可见用同一标尺去度量不同学科的专家会带来多大的不公和多深的伤害。

b.是少数急功近利者拆分论文以达到多发SCI 论文的主要诱因。

这也成为反对派手中攻击SCI 指标的一把利剑。

为了尽量减少以上两点带来的
危害,
笔者建议把每篇SCI 论文的长度引入评价体系。

如果一篇内容丰富的长篇大作在考核中被等同于另一篇
“豆腐块”作品,必然会诱发科技人员折分论文以得到多发论文、
多拿奖励的目的。

实际上,有些学科人均SCI 论文产出较少的真正原因,恰是该学科论文普遍较长。

例如,拿《数学学报》英文版和《物理学报》相比。

前者全年6期,每期约刊登论文10-15篇,每篇页数约8~12页。


《物理学报》全年12期,每期可刊80~100篇,每篇页数约2~4页。

因数学类文章相对较长,所以《数学学报》每年只能发表论文不足2百篇,而同一级别的《物理学报》,因物理类文章相对较短,每年登刊论文千余篇。

两者差别一目了然。

可见若SCI 论文长度进入指标体系,则可有效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

具体做法是,所有不同学科统一选定一个指标参考页数:y (取5或10,
可视不同情况而定)。

设s 为个体发表SCI 论文总数,页数分别为,称为该个体某时段内相对论文数量。

不难看出,用SCI 论文相对数量作为考核指标比用绝对数量要公正合理得多。

当然,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是否会引发某些人为了提高SCI 论文相对数量而刻意编造
长篇大作呢?
笔者认为担心是多余的。

因SCI 期刊编委们最不欢迎的就是长篇大作且又空洞无物之作,
这类稿件会被很快被排斥在SCI 期刊之外。

5.2影响因子修正有些高校抛弃单纯用SCI 数量考核的办法,把影响因子引入到考核指标中来。

应该说,
用这种方法对同一学科的专家进行考评是相对公平的。

但笔者发现,
国内众多高校的管理部门无视学科间的不平衡,对所有学科设定统一的影响因子标准进行考评,结果引发广大教师的强烈不满。

事实上不同学科SCI 期刊的IF 值相差极大。

例如数学学科IF 值在1.0以上的主流杂志,国际上仅十余种。

而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数学家在这几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不过区区十余篇。

而同为理科门类的物理学科,
国内出版的《物理学报》的IF 值都大于1.0,
其每年发表SCI 论文愈千篇。

可见如果用统一的IF 值去衡量数学类论文和物理类论文的质量,
会造成明显的不公正。

所以笔者建议引入相对影响因子的概念,
用它去考核期刊论文的质量,比用绝对IF 值去考评要合理得多。

以V 表某刊物某年度绝对影响因子,
P 表该学科该年度所有刊物绝对影响因子的平均值
(利用ISI 网站不难求出),称为该刊本年度相对影响因子。

不难看出,
用X 代替V 去衡量某杂志的论文质量,则可减少因学科差别带来的不合理。

最后结合SCI 论文相对数量和相对影响因子,我们给出对科技工作者某年度SCI 论文贡献的综合评价公式:SCI 业绩=其中:s 为该个体本年度发表SCI 论文的绝对篇数;y i 为其第i 篇论文的页数;
y 为设定的统一的平均页数;V i 为其第i 篇论文所在期刊的该年度的IF 值;
P 为该个体所在一级学科所有SCI 期刊平均IF 值。

参考文献[1]林苍松.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2]马欣研,
庄莉婷.胜任特质理论在高校教师评价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7(4).[3]陈新刚.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2).[4]王玉洁.高等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2).作者简介:孙东琴(1966~),女,本科,馆员,主要从事科学评价领域的相关研究。

摘要:指出了SCI 指标对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诸多方面的影响,分析了单纯用SCI 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于个人绩效考核的严重不足,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研绩效评价;SCI;IF 值
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