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合集下载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完美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完美版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 词尽废。”
制作者:洪桥逸夫中学 吴兴书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唐宋八 大家”之一。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 代影响很大。
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洵、苏轼、苏辙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 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 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 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 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 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 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 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 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 xiè)之中”。 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你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
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 安处是吾家”。

3、有情有味
水 调 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 念弟弟难以入眠。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 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 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 愿。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 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内心感情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 由不圆而圆。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 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 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 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 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 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感情变化:
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
—回到现实、自叹自慰 —积极心态、发出祝福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作 者 旷达豪放 的胸襟
和 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小结:
1. 小序:交代写作时间和写作缘由。 2.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 3. 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 的思念。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 在密州当太守两年了。中秋之夜,他约 几个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席上听 人说他将调官到别地,不免感叹自己的 生活动荡不定,好象夜里常被惊起的鸟 鹊不能安然入睡一样。 此刻,明月高挂在东山上,光华普 照大地。在这家家户户 团圆之夜,苏轼 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弟弟苏辙,跟他分别 已经有七年时间了。那时苏辙在济南当 小官。两地都在现今山东省,相隔不远, 但是,“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名句列举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 远》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 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唐白居易《暮 江吟》
结构特点: 第一节: 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
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2.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 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 应该由不圆而圆。 3.“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 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 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人借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并背诵两首古诗词。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

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检查预习(看看谁记得最好)看谁能把两首古代诗词背上来?三、诵读欣赏两首诗歌(一)《十五夜望月》1.解题,简介作者。

(“十五夜”指中秋之夜,题目的意思是写在中秋之夜仰望月亮所感。

)2.有感情朗读,注意节拍(朗读节奏二、二、三)。

同桌互读,正音——指名读,其他生点评——齐读3.感知诗歌意境:明确:写景——白地栖鸦冷露桂花明月抒情——思念亲人概括内容:通过描写诗人中秋之夜所见的凄清冷寂的月景,表达了诗人怀人思亲之情。

4.品味语言,鉴赏佳妙之处: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或句?为什么?明确:(1)“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营造了一个清美的意境。

(2)“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4)尾句中“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5)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水调歌头》1.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缘由。

明确:小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此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己六七年不见,心里十分思念。

2.有感情诵读诗词,注意节拍。

(1)听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3.感知诗歌意境,了解诗歌内容:明确:上阕: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中秋咏月诗三首

中秋咏月诗三首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 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 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 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艾青
艾青(1910——1996),现代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 年在上海出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想像一下“起舞弄清影”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 “弄”字写得好不好?
“起舞弄清影”描绘了人在月下起舞,清影也 随人一起飞舞的妙境。“弄”字表现舞姿的 不断变化,使人想到动作的美妙。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愿望?
水 调 歌 头
苏 虚 景
实 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题中的“十五夜”,指中秋 之夜。诗题在《全唐诗》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 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 名的一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 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曾任 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想 像 联 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件

7/21/2021
18
作业
一、联想训练:
⑴中秋节这样美好的夜晚,你会想到了哪些, 简单说说。〔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⑵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温暖的教室 里,思绪万千……
二、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 诗词
7/21/2021
19
7/21/2021
14
艾青
7/21/2021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 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 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 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 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
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
9
名句列举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 曹植?怨歌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夜?
---- 唐 张假设虚?春江花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 王维?鸟鸣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丝真珠月似弓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 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 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7/21/2021
3
7/21/2021
水调歌头苏轼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 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 丛话?里曾道:“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眉州〔今属四川〕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 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4
背景介绍
❖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 兼怀亲人的抒情之 作。当时苏轼41岁, 为密州太史,政治 上很不得意,与其 弟子由已六七年不 见,心情郁郁寡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民俗传统
中秋节当晚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深入人心。
咏月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好姻缘,出相思,泪阑干, 忍相离。 玉楼月,弄明月, 弄清辉,长相思。
咏月诗词的文化传承
1
当代咏月的新创作
2
当代文人也继承并发扬了咏月的传 统,创作了许多新颖而充满情感的
咏月诗词作品。
古代咏月的经典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留下了众 多经典的咏月诗作,在后世产生了 广泛影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 件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件介绍了中秋节 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
历史背景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亮的神秘力量。
传说故事
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变成了月亮上的仙子。
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
1 表达情感的方式
咏月诗词通过独特的 音韵和意境,传递出 作者对美好事物及情 感的追求。
2 描绘月亮的形象
借助生动的形容词和 比喻手法,咏月诗词 将月亮描绘得如何光 辉、女性、神秘等。
3 展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咏月诗词是中华文化 中的瑰宝,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 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汇总课件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汇总课件
作。
06
中秋咏月诗词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 价值
中秋咏月诗词对现代人的启示与影响
培养情感表达
激发审美意识
中秋咏月诗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 现代人关注情感表达,学会珍惜亲情、 友情和爱情。
中秋咏月诗词的美学价值,能够激发 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提升对美的追求 和欣赏能力。
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秋咏月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助于增强现代人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 既有豪放派的豪放,又有婉约派的柔情。中 秋咏月诗词是他在官场失意时创作的,通过 月亮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历史意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咏月诗 词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诗 歌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与主题
01
02
03
内容概述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 和对其时序变化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 时光流逝的感慨。
主题分析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对人 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 留恋。
总结
苏轼通过《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传达了对人生和 时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 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中秋咏月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经典文化
中秋咏月诗词的传承,有助于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文 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创新表达方式
在传承的基础上,中秋咏月诗词 可以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和科技手 段进行创新,以更符合现代审美
的方式呈现。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指导一、注音组词解释1.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低绮.户宫阙.婵娟..一阕.一词2.理解加点词语。

(1)中庭..(2)欢饮达.旦(3)把.酒问青天(4)高处不胜.寒3.填空。

(1)中庭地白树栖鸦,。

(2),今夕是何年。

(3)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

(4)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4.《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二、课文梳理1. A2.三、课内语段1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情绪的。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3.诗词中描写“月”的句子很多,请你从课外找出两句咏月的名句,并注明作者。

(3分)4.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a韵,韵脚分别是“鸦”、“花”、“家”。

B.题目中所说的“十五夜”,倘结合诗中二、三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C.“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树栖鸦”描写了鸦鹊栖息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D.“不知秋思落淮家”,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人太多了,不知道这种秋思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自己是没有这种情绪的。

15.诗词中描写“月”的句子很多,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七年级语文: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七年级语文: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授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授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授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授课方案文讯教育授课方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授课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授课使用。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目标全解:1、认识作者,理解诗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诵、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正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 5 分钟(讲解:初一的学生已有了必然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想,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希望,引起浓重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初中语文授课方案文讯教育授课方案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间进士。

其作品语言通俗清楚,凝练干练,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

2.题目讲解: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观月,欣然于家人失散,怀人之情油但是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特别宛转感人。

四、研习课文1、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阻挡。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留,流利朗诵。

2、详细研习,突出重难点。

(1)(讲解: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变,进而进入境地,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其实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讲解:贯彻读思结合的授课原则,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上)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最喜欢哪一句?说明理由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 念弟弟难以入眠。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 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 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 愿。
/
/
/
/
/
• 达旦:到天亮。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胜:能承受,经得起。 弄:舞弄。清影:指在月光下随人 共舞的冷清影像。何似:哪像是, 怎比得上。绮户:雕花的窗户。无 眠:动作名,指无法入睡的人。全: 求全。但:只。婵娟:美女之称。 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丙辰年的中秋节,欢畅痛饮到 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 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子由。
/
/
/
/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 / / / /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 /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作者心情 可能如何?
前两句写景, 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图画, 渲染了中秋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
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怅然的心情。
(三)赏名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后两句抒情。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 诗人没有正面抒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
鸟 停在树上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 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 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的 意思。“家”是语尾 助词,无实义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 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 人什么样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 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和热爱。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 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 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 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 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呢 ?我举着酒杯仰问 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宫殿里,今天晚上 是哪一年?我真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 又怕那美玉砌成的楼宇 , 高高在上,我 忍受不了那份清寒。在月光下起舞,影 子也随人摇动,(清影随人)孤寂清冷, 这哪里像在人间呢?
翻译词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 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 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 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人间有离 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有阴藏 晴出,团圆残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 难求全。只希望人们岁岁平安,虽然远隔 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 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 内心感情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 由不圆而圆。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二)图画美
银白的地 面 熟睡的乌 鸦 飘洒的冷 露 润湿的桂 花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本 诗所描绘的优美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散在 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 层霜雪,树枝上影影绰绰, 乌鸦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 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 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夜 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 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
语气,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
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之情表现得蕴
藉深沉。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 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 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 会随着银月的清辉一同洒落人间。 新颖妥帖。 换成“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 形见绌(相互比较就显出高低差 别)。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 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 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 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
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
小结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景〕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抒怀〔情〕
中考链接
1.《十五夜望月》中不带一个“月”字,却
暗写了诗人望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 2.《十五夜望月》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望月怀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地白”指月光满地。 由此想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2.“秋思”含义指什么?道出了作者怎样 的情思? 怀人的思绪,不尽的怀人思亲之情。
(一)悟主旨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表现了作者望月怀远,不尽的怀人 思亲之情。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庭中,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 地上,像铺了一层 霜一样。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想 到
甲事物
存在
乙事物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出
甲事物
存在
丙事物
不存在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想 像 联 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构特点: 第一节: 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
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 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 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 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 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 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 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 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 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 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月亮的别称:
银钩、玉盘、蟾宫、婵娟、玉兔、 桂魄……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1036— —1101),字 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苏轼是北 宋成就最高的 文学家、艺术 家。
他与他的父 亲苏洵、弟弟苏 辙并称“三苏”。明Fra bibliotek月 几 时 有
水 调 歌 头
苏轼与苏洵、苏辙、韩愈、柳 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 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 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 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 人苏辙(即子由)已有 六年多没有团聚。苏轼 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 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 考,同登进士第,感情 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也因 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 在山东),相隔千里。 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 酒问月,浮想联翩,感 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 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 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小序作用: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虚 景
实 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
•中 •冷 •今 •不 庭 露 夜 知 地 无 月 秋 白 声 明 思 树 湿 人 落 栖 桂 尽 谁 鸦(ya), 花(hua)。 望, 家(jia)?
注音与字词: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自学提示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
谁的一句诗?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 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 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