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古诗赏析十首_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秋古诗赏析十首_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首
(篇一)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
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
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
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
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
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
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
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
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
“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
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
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
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
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
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
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
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
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
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
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
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
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
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
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
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
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
归去”的“归去”。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
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
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
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
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
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
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
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
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
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
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
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
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
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
睡的人。
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
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
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
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
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
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
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
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
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
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
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
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
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
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
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
风格。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
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的一首。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
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因此九百年来传诵
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
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全词意境
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
的美学享受。
(篇二)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赏析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诗的前四句描写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对饮的环境,如文的小序:碧空无云,清风明月,万籁俱寂。
在这样的境界中,两个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举
杯痛饮,慷慨悲歌。
韩愈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曾表
示过“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他不仅有忧时报国之心,而且有改革
政治的才干。
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天旱民饥,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
愈和张署,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触怒权贵,两人同时被贬往南方,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
直至唐宪
宗大赦天下时,他们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职。
韩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
得到改官的消息,韩愈心情很复杂,于是借中秋之夜,对饮赋诗抒怀,并赠给同病相怜的张署。
诗的开头在描写月夜环境之后,用“一杯相属君当歌”一转,引出了
张署的悲歌,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先写自己对张署“歌”的感受:说
它声音酸楚,言辞悲苦,因而“不能听终泪如雨”,和盘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动极深。
张署的歌,首先叙述了被贬南迁时经受的苦难,山高水阔,路途漫长,蛟龙出没,野兽悲号,地域荒僻,风波险恶。
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达贬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
接着又写南方偏远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门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种蛊药之毒,随时可
以制人死命,饮食要非常小心,还有那湿蛰腥臊的“海气”,也令人受不了。
这一大段对自然环境的夸张描写,也是诗人当时政治境遇的真实写照。
上面对贬谪生活的描述,情调是感伤而低沉的,下面一转,而以欢欣
鼓舞的激情,歌颂大赦令的颁行,文势波澜起伏。
唐宪宗即位,大赦天下。
诗中写那宣布赦书时的隆隆鼓声,那传送赦书时日行万里的情景,场面的
热烈。
节奏的欢快,都体现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特别是大赦令宣布:“罪
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当然使韩、张二人感到回京有望。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写到这里,诗情又一转折,尽管大赦令写
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挠,他们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职。
“坎轲
只得移荆蛮”,“只得”二字,把那种既心有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淋
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地是“荆蛮”之地,职又是“判司”一类的小官,
卑小到要常受长官“捶楚”的地步。
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天路幽险”,政治形势还
是相当险恶的。
以上诗人通过张署之歌,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职,写得
形象具体,笔墨酣畅。
诗人既已借别人的酒杯浇了自己的块垒,不用再浪
费笔墨直接出面抒发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
君殊科”,一接一转,写出了自己的议论。
仅写了三句:一是写此夜月色,
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写命运在天;三是写面对如此良夜应当开
怀痛饮。
表面看来这三句诗很平淡,实际上却是诗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笔。
韩愈从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祸福无常,自己很难掌握自己的
命运。
“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归之于命,实际有
许多难言的苦衷。
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镜,悬在碧空蓝天,不开怀痛饮,就是辜负这美好的月色。
再说,借酒浇愁,还可以暂时忘却心头的烦恼。
于是情绪由悲伤转向旷达。
然而这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
寥寥数语,
似淡实浓,言近旨远,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别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意。
从
感情上说,由贬谪的悲伤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坠入迁移“荆蛮”的怨愤,最后在无可奈何中故做旷达。
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
有一唱三叹之妙。
全诗换韵很多,韵脚灵活,音节起伏变化,很好地表现
了感情的发展变化,使诗歌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
从结构上说,首与尾
用洒和明月先后照应,轻灵简炼,使结构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苍凉。
(篇三)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
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赏析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
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
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
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
流雪山。
”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
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
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界琼田”形容
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界”又作“鉴”,玉界也好,
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
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
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
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
“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
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
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
澄是水清,澈也是
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
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
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
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
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
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
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
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
了下阕。
上阕写景,下阕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
《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
乾道元年(1165年)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
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
“应”,因也,杜甫诗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是说名难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
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
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
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源于此。
“孤光自照”,
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
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
清冷的月光相照。
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南朝诗人江总有“净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胆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龄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
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
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
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
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
不就是证明凡此种种,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
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
《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
西江水”,此处界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
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
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
挹酒浆”,而屈原《九歌·东君》则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
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
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
之语,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受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
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张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
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
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
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此词意象鲜明,意境深邃,结构严谨,想象瑰丽,真正做到了“宠辱
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现浩
然正气的绝妙好词。
(篇四)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
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
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
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
伏跌宕之感。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
于这里。
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
的《竹
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
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
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
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
遂登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是同一回事。
(篇五)关于中秋的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
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
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
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
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
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
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
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
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诗人说:“这
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
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
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
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
诗至此戛然而止,
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