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必修一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word教案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一、设计思想本节是必修1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应该充分体现出对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价值。
这一节理应成为第三节的例题和习题,新教材将其列为独立的一章,匠心在于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的同时,突出《汽车行驶安全》,对学生进行机动车行驶中的安全教育。
这节课将设计4个讨论题,要学生研究为什么要保持车距?为什么不要酒后开车?为什么不要超速等问题,经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均可得到合理解释。
教学过程中不单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而且学会了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标》要求1.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会分析一般的简单问题。
2. 了解机动车安全驾驶法规。
三、教学对象分析1. 学生完成了第三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V0+at ,位移公式S=V0t+1/2at2 和推导而来的V t2﹣V02=2as,尚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应用。
2. 学生了解一般的安全行车要求:如不要超速、不要酒后驾驶、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
但要究其原因,即要知其所以然,则缺少应用物理知识的科学论证。
3. 学生对与生活联系紧密且有一定了解的行车安全问题会感兴趣,给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部分学生物理基础差,在探究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根据文字信息能在头脑中展现汽车在人体反应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刹车时间内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
会应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理结论,结合汽车的运动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通过文字信息的慢慢品味(注意题目所包含的隐含条件),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眼前出现动态的物体运动情景;其次建立不同的物理过程与相应的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再其次根据选取的正方向,判断物理量的正负号后正确列出物理方程,通过数学手段解题;最后将结果与命题对照,体会一下客观过程。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粤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要点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了解其特点和运动规律;2.掌握汽车行驶的基本知识,了解汽车碰撞的原因和防范措施;3.了解汽车制动器和安全带的作用,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4.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道路交通标志,掌握行车礼仪和安全驾驶常识。
二、教学过程1. 匀变速直线运动1.引入问题:运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呢?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3.运动图像的分析,根据图像判断运动状态;4.制作运动图像实验,让学生自己制作图像并分析。
2. 汽车行驶安全1.排除交通事故的各种因素,了解人的因素、车的因素、路的因素;2.详细了解汽车碰撞的原因和防范措施;3.介绍汽车行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曲线行驶、超车等;4.着重教授制动器和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
3. 交通安全法规和道路交通标志1.了解交通标志的分类和含义;2.掌握交通法规,如驾驶员的身份、酒驾、超速等;3.讲解慢、中、快车道的规定和正确的行车礼仪。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汽车行驶安全,着重介绍汽车碰撞的原因和防范措施,并详细讲解汽车制动器和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是在于汽车行驶安全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汽车碰撞的原因和防范措施,并且了解汽车制动器和安全带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保证生命安全和伤害降到最小的关键。
四、教学方法及活动安排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2.通过实验和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知识;3.通过交互式的方式,并加入游戏元素来提高学生参与性;4.将分组和讨论的形式与知识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表达。
五、板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汽车行驶安全交通安全法规和道路交通标志运动概念汽车碰撞原因交通标志分类运动规律防范措施交通法规运动图像分析基本知识慢、中、快车道规定制作实验安全带与制动器行车礼仪六、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上的答题;2.实验制作和分析;3.讨论和交流的效果;4.分组竞赛的形式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1粤教版必修1
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学过程】本节课共有7个场景:1.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为这堂课打下知识基础。
2.引入新课,通过血淋淋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车祸所带来的惨烈后果。
3.判断汽车是否安全,通过这道物理情景非常清晰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汽车是否安全的方法。
通过解题,训练学生规范做题的能力。
4.反应时间,通过视频介绍和例题分析,让学生尝试使用判断汽车安全与否的方法,知道反应时间的概念。
5.酒后驾驶,通过具体的数据计算,让学生明白酒后驾驶的危害。
进一步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
6.高速公路限速问题,通过一段触目惊心的视频,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结合一道综合性的例题训练学生读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进一步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7.以生命的名义,利用一段充满着温馨,希望和生活气息的视频来结束这一堂课。
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
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平安出行。
【教学后记】这堂课是匀变速规律的应用课。
根据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任务,在解决任务中学习规律,认识概念,掌握方法。
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而且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训练了技能。
有学生能够提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自己尝试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完整地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个个新的问题。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
有的在一个问题思前想后,没有抓住本质而陷入了思维的陷阱;有的就某一个小问题穷追不舍,最终一片茫然。
每一节课总是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我的课堂中来。
板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㈠速度公式:0t v v at =+ ㈡平均速度公式:02tv v v += ㈢位移公式:200122t v v s vt t v t at +===+㈣速度与位移的关系:02t v v as -= 二、讨论:讨论一:为什么要保持车距? 讨论二:例1解题是否严密? 讨论三:为什么不能酒后开车? 讨论四:为什么不允许超速?一些练习: 安全距离典例1 某辆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为10m/s 2,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时,0.7s 后才能做出反应,马上制动,若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问: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停车距离分别是多少?“追及”和“相碰”问题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到追及、相遇或避免相碰等问题。
最新粤教版必修一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教案05.doc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速度—位移公式。
2、灵活选择合适的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与运动安全有关的现象,了解驾驶员在安全行驶中的数据。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运动学知识应用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车安全问题。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速度—位移公式解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速度—位移公式解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借助于v-t图象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例1 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 6 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分析:汽车在关闭油门减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因此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当这个距离缩小到零时,若汽车的速度减至与自行车相同,则能满足题设的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的条件,所以本题要求的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s,应是汽车从关闭油门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时发生的位移s汽与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s自之差,如图1所示.解1 :汽车减速到4m/s 时发生的位移和运动的时间这段时间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s自=v自t=4×1=4m,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s=s汽-s自=7-4=3m.解2 利用v-t图进行求解.如图2所示.直线Ⅰ、Ⅱ分别是汽车与自行车的运动图线,其中划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当两车车速相等时汽车比自行车多发生的位移,即为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s. 图线1的斜率即为汽车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所以应有常见错误之一:错误的原因在于未抓准两追及运动物体间的位移关系.常见错误之二:错误的原因在于未搞清两车恰不相碰的物理含义.例2 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车站A时关闭油门以4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2s后乙车与甲车同方向以1m/s2的加速度从同一车站A出发,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问乙车出发后多少时间追上甲车?解析乙车出发时甲车具有的速度为::v甲t=v甲0-a甲t=10-4×2=2m/s.此时到甲车停止运动的时间:根据题设条件,乙车在0.5s 时间内追不上甲车,因此本题求解时应先求出甲车停止时离车站的距离,乙车运动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即为题中所求的时间.常见错误代入数据得 t=2.6s.错误的原因在于对车、船等运输工具做匀减速运动的实际规律理解不深,本题中甲车在被乙车追赶过程中并不是都做匀减速运动,而是在中间某时刻已经停止. 二、小结:这类问题并不难,需要的是细心.首先把可能的情况想全,然后逐一认真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高中物理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由这两个公式推导出的速—位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汽车行驶安全与物理学规律关系的探讨,理解物理与社会的关系;2. 通过活动使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3. 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懂得生命的珍贵。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知识方面: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情感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懂得生命的珍贵。
难点:正确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1.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速度公式:0t v v at =+ 位移公式:2012s v t at =+ 速度-位移公式:2202t v v as -= 平均速度位移公式:02tv v v +=2.引入:通过中秋节和国庆节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图片和统计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安全的重要以及解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的迫切;通过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想办法如何减少或避免交通安全事故。
3.新课:案例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 ,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m 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 才停下来,问: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题)思考与讨论讨论交流:到底有哪些人为的原因让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呢?P40页阅读课文和安全距离图,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什么是反应时间?通常情况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多少?酒后的反应时间会怎样?2.什么是反应距离?在反应时间里,汽车将如何运动呢?3.什么是刹车距离?在驾驶员刹车后,汽车又将如何运动呢?4.什么是停车距离?停车距离=()+()5.什么是安全距离?当安全距离(>或<)停车距离时,汽车可以安全行驶?案例2:在例1中,如果驾驶员看到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行驶是否会出现安全问题?【讨论交流】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案例3:上例中,如果驾驶员酒后驾驶,看到事故时的反应时间为1.5s,该汽车行驶是否会出现安全问题?【讨论交流】根据不同的道路或道路周边环境,对行驶车辆都有一个最高速度的限制,不允许超速。
高中物理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粤教版必修1
明确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能理解公式 的推导方法,并应用它进行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汽车行驶安全与物理学规律关系的探讨,理解物理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汽车行使安全的因素。2、解决汽车行使安全的问题
3、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汽车行使安全问题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1.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以72 km/h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便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减速,设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5 m/s2,则制动后6 s时的速度为()
公布答案,
释疑解难。
因材施教:
教学后记:
A.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B.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C.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D.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
4.如图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做匀加速运动的vt图线.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物体的出发点的关系是()
A.从同一地点出发B.A在B前3 m处
6.(2014·陕西高一)某航母跑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 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
2022高一物理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学案(粤教版必修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4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学案(粤教版必修1)1.安全距离包含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部分.2.刹车距离是指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到车停下来所行驶的距离,在制定交通安全距离中的刹车距离时,是按照刹车后车做匀减速行驶计算的.由v2t=2as得s =v2t2a,可知刹车距离由______和 ____决定,而刹车的最大加速度由______和______决定.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由速度公式v t=________和位移公式s=________________联立消去时间t,可得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2t-v20=2as 当v0=0时v2t=______.4.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方法有图象法、______法等,注意分析物理过程要先画草图,选择恰当的公式解题.一、汽车行驶安全问题[问题情境]驾驶手册规定具有良好刹车性能的汽车以80 km/h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56 m的距离内被刹住,在以48 km/h的速度行驶时,可以在24 m的距离内被刹住.假设对这两种速率,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在反应时间内驾驶员来不及使用刹车,车速不变),刹车产生的加速度也相同,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约为多少?[要点提炼]1.反应距离在汽车行驶安全知识中,反应时间是指信息传达至驾驶员后到驾驶员根据信息作出有效反应动作的时间间隔,反应距离决定于反应时间和车的行驶速度.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车速一定的情况下,反应越快即反应时间越短,越安全.2.刹车距离刹车过程做匀减速运动,其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3.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即停车距离,包含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两部分.二、追及和相遇问题的处理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1.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2.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物理分析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结合运动学方程求解.二是数学方法,因为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中有时间的二次方,我们可以列出位移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有时也可借助v-t图象进行分析.例1 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发生“追尾”事故——后面的汽车撞上前面的汽车.请分析一下,造成“追尾”事故的原因有哪些?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限制为120 km/h.设某人驾车正以最高时速沿平直高速公路行驶,该车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司机的反应时间(从意识到应该停车到操作刹车的时间)为0.6~0.7 s.请分析一下,应该如何计算行驶时的安全车距?例2 一辆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一辆以6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恰好从汽车的旁边通过.(1)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多长时间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是多少?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2)汽车经多长时间追上自行车?追上自行车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3)作出此过程汽车和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变式训练在平直公路上,一辆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汽车同时经过某点,它们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自行车:s1=6t,汽车:s2=10t-14t2,由此可知:(1)经过______时间,自行车追上汽车.(2)自行车追上汽车时,汽车的速度为______.(3)自行车追上汽车的过程中,两者间的最大距离为______.【即学即练】1.一辆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 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该速度行驶,必须在1.5 s内停下来,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2.若汽车以12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由于前方出现意外情况,驾驶员紧急刹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是4 m/s2,求刹车后2 s时的速度大小.3.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刹车后第2 s内的位移为6.25 m(刹车时间超过2 s),则刹车后6 s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大?参考答案课前自主学习 1.反应距离 刹车距离 2.v t a 地面 轮胎3.v 0+at v 0t +12at 2 2as4.公式核心知识探究 一、[问题情境]设驾驶员反应时间为t ,刹车距离为s ,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a ,则由题意可得s =vt +v22a,将两种情况下的速度和刹车距离代入上式得:56=803.6×t +(803.6)22a ①24=483.6×t +(483.6)22a ②由①②两式解得t =0.72 s故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约为0.72 s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见解析解析 从后车的运动考虑,造成“追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车速过快;(2)跟前车的车距过小;(3)司机的反应较迟缓;(4)车的制动性能较差.当司机发现紧急情况(如前方车辆突然停下)后,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仍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汽车匀减速滑行.所以,刹车过程中汽车先后做着两种不同的运动,行驶中的安全车距应等于两部分位移之和.其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确保行车安全,反应时间应取0.7 s 计算.汽车原来的速度v 0=120 km /h =33.3 m /s .在反应时间t 1=0.7 s 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s 1=v 0t 1=33.3×0.7 m =23.3 m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滑行时间为t 2=vt -v0a =0-33.3-5s =6.7 s汽车刹车后滑行的位移为s 2=v 0t 2+12at 2=33.3×6.7 m +12×(-5)×(6.7)2 m =110.9 m所以行驶时的安全车距应为s =s 1+s 2=23.3 m +110.9 m =134.2 m例2 见解析解析 解法一:(物理分析法)分析:解决追及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两物体运动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汽车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大;当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者的位移相等. (1)令v 汽=v 自,即at =v 自,代入数值3t =6得t =2 sΔs =s 自-s 汽=v 自t -12at 2=(6×2-12×3×4) m =6 m .(2)s 汽=s 自,即12at 2=v 自t ,得t =2v 自a =2×63s =4 sv 汽=at =3×4 m /s =12 m /s .(3)见解法二.解法二:(1)如图所示,设汽车在追赶自行车的过程中与自行车的距离为Δs ,根据题意:Δs =s2-s1=vt -12at2=6t -12×3t2=-32(t -2)2+6可见Δs 是时间的一元二次函数,根据相关的数学知识作出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显然当t =2 s 时汽车与自行车相距最远,最大距离Δs m =6 m .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 2=at =3×2 m /s =6 m /s . (2)汽车追上自行车,即Δs =0所以-32(t -2)2+6=0解得:t =4 s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 4=at =3×4 m /s =12 m /s . (3)图象如图所示.变式训练 (1)16 s (2)2 m /s (3)16 m 即学即练1.43.2 km /h 8 m /s 2 2.4 m /s 3.20 m。
2020高中物理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0教案粤教版必修1
典型例题[例1]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 g= 10m/s 2,求:(1) 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 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3) 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分析]由h=500m 和运动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 1s 内位 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 — 1)s 下落位移 之差.[解](1) = 得落地时间=(2)第1s 内的位移:h L - = - X 10 X I 3 - 5m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s 内的位移为:h 10=h-h 9=500m-405m=95m(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 ,其位移为接用比例关系求出最后1s 内的位移,即所以最后1s 内的位移为:[说明]根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位移的特点,由第1s内的位移h i=5m可直h i : h io=1 : 19h io=19h i=19X 5m=95m同理,若把下落全程的时间分成相等的两段,则每一段内通过的位移之比:h t/2 : h t=12 : 22=1 : 4 h t… = 4h r= -7 X 500fn = 125mLU A - 4[例2]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H高所用的总时间T和高度H是多少?取g=9.8m/s2,空气阻力不计.[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小球的运动示意图(图1)其中t=4s,h=196m.[解]方法1根据自由落体公式式(1)减去式(2),得h +-gt a/. T ------------ —,gt1196 + - X9.3X 16= _____ ___ —9.8X4H -|^T3 -|x98X73m -2401m.方法2利用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性质由题意得最后4s内的平均速度为-hl%.十,v = — = ---- tn / s = 49m f s.t 4因为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中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速度,所以下落至最后2s时的瞬时速度为由速度公式得下落至最后2s的时间画出这个物体自由下落的v-t图,如图2所示.开始下落后经时间(T—t )和T 后的速度分别为g(T-t )、gT.图线的AB段与t轴间的面积表示在时间t内下落的高度h.。
高中物理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 高中物理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学案(无答案)粤教版必修1【学习方针】1、按照文字信息能在头脑中展现汽车在人体反映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刹车时间内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情景2、建立物理模型.会应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理结论、结合汽车的运动分析解决问题【知识要点】阅读安全距离图,分析并且回答下列问题从左图看出停车距离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
问:汽车在反映距离做什么运动?回答:汽车在反映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 问:汽车在刹车距离做什么运动? 回答?汽车在刹车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 问:反映距离跟哪些有关系? 回答:跟__________和汽车__________有关系 问:所以《驾驶员守则》中规定不得酒后驾车,用药后驾车,这是什么原因? 回答:驾驶员喝酒后或者是用药后反映迟钝,反映时间增长,增加了汽车停车时的反映距离,因此,驾驶员不得酒后驾车,用药后驾车。
问:刹车距离跟哪些有关系?回答:刹车距离跟汽车的___________、刹车的___________有关系。
经典例题例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使的速度为108km/h ,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m 处发生了交通变乱,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 才停下来,问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例2:在上题中,如果驾驶员看到交通变乱时的反映时间是0.5s ,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2、 追及和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必然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比来.相遇问题的两类情况 10m 15m 20m40km/h 60km/h 80km/h10m20m 40m 反应距离 刹车距离 停车距离(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并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分析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注意点⑴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两物体间距离最大、最小,刚好追上或刚好追不上等。
高中物理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粤教版必修1一、设计思想本节是必修1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应该充分体现出对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价值。
这一节理应成为第三节的例题和习题,新教材将其列为独立的一章,匠心在于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的同时,突出《汽车行驶安全》,对学生进行机动车行驶中的安全教育。
这节课将设计4个讨论题,要学生研究为什么要保持车距?为什么不要酒后开车?为什么不要超速等问题,经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均可得到合理解释。
教学过程中不单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而且学会了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标》要求1.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会分析一般的简单问题。
2. 了解机动车安全驾驶法规。
三、教学对象分析1. 学生完成了第三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V0+at ,位移公式S=V0t+1/2at2 和推导而来的V t2﹣V02=2as ,尚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应用。
2. 学生了解一般的安全行车要求:如不要超速、不要酒后驾驶、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
但要究其原因,即要知其所以然,则缺少应用物理知识的科学论证。
3. 学生对与生活联系紧密且有一定了解的行车安全问题会感兴趣,给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部分学生物理基础差,在探究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根据文字信息能在头脑中展现汽车在人体反应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刹车时间内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
会应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理结论,结合汽车的运动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通过文字信息的慢慢品味(注意题目所包含的隐含条件),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眼前出现动态的物体运动情景;其次建立不同的物理过程与相应的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再其次根据选取的正方向,判断物理量的正负号后正确列出物理方程,通过数学手段解题;最后将结果与命题对照,体会一下客观过程。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2粤教版必修1
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新课内容讨论一:汽车行驶中为什么要保持车距例例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才停下来,问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由于是第一题,为建立正确的思维过程和规范的解题模式,基本由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慢慢审题的良好习惯,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构建物理模型,眼前要展现清晰的物理情景,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此过程中、初速度为108km/h,即30 m/s.汽车经4s停下来,似乎只有两个已知量,但仔细分析后发现,题中还隐含着一个条件:汽车刹车停止后末速度为0,问题应可解决.题中前方80m处这一条件,并不是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它只作为判断是否安全的依据.)解:选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其加速度为a=(v t-v o)/t=(0-30)/4 m/s2=-7.5 m/s2汽车由刹车到停止所经过的位移为s=v o t+at2/2=30×4+(-7.5×42)/2 m=60 m由于前方距离有70m汽车经过60m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讨论二: 例1解题是否严密上题中汽车刹车后经4s停下来,试问如果驾驶员从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是否也是4s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作出反应、从人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请同学们构建从驾驶员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汽车运动的物理模型.(答案:汽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例2:上题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有安全问题吗汽车在前后两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各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答案: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 =Vt=(30×0.5)m =15m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同上,为60m,汽车运动总位移为75m,所以有安全问题.)讨论三: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或老年人、或处于疲劳状态下都不易开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在通常情况下,驾驶者的反应时间与其注意力集中程度,驾驶经验和体力状态有关,平均约为0.5∽1.5s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则至少会增加2∽3倍.例3 上题中若驾驶员酒后开车,反应时间为1.5s,上述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此题与例2同类型,所以由思维反应较慢的同学回答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 =Vt=(30×1.5)m= 45m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60m,总位移105m,汽车有安全问题.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或老年人、或处于疲劳状态都会延长反应时间,所以都不宜开车.讨论四: 为什么不允许超速根据不同的道路或道路周边环境、对行驶车辆都有一个最高速度限制,不允许超速.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将结果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就会明白汽车为什么不允许超速.例四:《驾驶员守则》中安全距离表格车速 40 km/h反应距离 10 m刹车距离 10 m总位移 20 m假定汽车在两种不同速度情况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汽车刹车时加速度相同、请将表格中的A,B,C,D 四个空填上.(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找反应快、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同学参于讨论.)分析:①反应距离,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S =Vt,当时间相同、位移与速度成正比.车速80kmh,反应距离20m;则车速40kmh,反应距离A=10m .②刹车距离,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用推论V t2-V02=2as , 因为末速度为零,所以S = -V02/2a ,当加速度相同、位移与初速度平方成正比;车速40kmh,刹车距离10 m,则车速80kmh,刹车距离B = 40m.③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之和等于总位移C = 20m D = 60m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车速越大总位移越大,所以行车不要超速.3.课堂小结:1、几个相关的概念:反应时间: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停车距离:安全距离:2、实例分析:方法是当给出了反应时间时,把汽车的实际运动看成是两段: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4.课堂练习:1.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次一辆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 s停止,量得刹车痕迹s=9 m.,问这车是否违章?2、一艘巨轮在平直航线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驾驶员突然发现前方150m处有只小船,立即紧急刹车,巨轮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10s才停下来,问巨轮是否会有安全问题?3、在练习2中,若巨轮驾驶员在发现前方小船后经过0.8秒反应时间才刹车,问:在这0.8秒内巨轮行驶了多大位移?5.布置作业:课本第32页的1、2、题课后学生看P32《实践与拓展》七、教学用具为帮助同学建立物理模型,将汽车的运动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八、教学流程图统计与驾驭有关规定明确教学目标讨论一为什么要保持车距讨论二例1解题是否严密讨论三为什么不能酒后开车关爱生命教育归纳安全法规讨论四为什么不允许超速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到行车安全的部分法规,而且知道了这些法规完全来自于运动学原理.在论证这些法规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了运动学的公式,明确了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以致用,我们今后更要关爱生命,注意安全.布置作业:课本第32页的1、2、题课后学生看P 32《实践与拓展》九、教学反思经过几个班的教学,深感以上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泛泛的考虑,是一种一般性的规划.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班、教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接受新知识较快的教学班(快班)、学生的思维敏捷,反应快、教师采用较多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对于稍差点的班、学生自主活动减少,教师占用时间增加;对于接受新知识较慢的教学班(慢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配合为辅.三维目标中、这节课以目标和方法为主.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刚接触用物理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他们刚起步就要养成物理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其中、从获得的信息中建立物理模型,展现不断变化的物理情景又为解决问题的前提,重中之重.板书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㈠速度公式:0t v v at =+㈡平均速度公式:02t v v v +=㈢位移公式:200122t v v s vt t v t at +===+ ㈣速度与位移的关系:02t v v as-=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学案(粤教版必修1)
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学案(粤教版必修1) 1、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学案粤教版必修1慄前自主雨1.反应时间〔1〕人从发觉状况到实行相应措丿適经过的时间叫,〔2〕正常人的反应时间为,假如酒后驾驶,反应时间至少会增加2~3倍。
2.反应距离〔1〕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运动。
〔2〕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行缎的距离称为〔3〕反应距离S反取决于反应时间[反和车速V的大小,反应距离S反二3.停车距离与安全距离〔1〕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完全停下來,汽车做减速运动所通过的距离叫做,刹车距离s刹尸.刹年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路面状况、汽7M亍驶速度和汽示轮胎的质量。
〔2〕反应距离S反和刹车距离S刹之和叫做,Styo〔3〕安全距离大于肯定状况下的2、停车距离。
4.〔单项选择〕某驾驶员手册规定具有良好刹布性能的汽车在以90km/h的速率行驶吋,可以在55m的距离内被刹住;在以54km/h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24m的距离内被刹住,假设对于这两种速率,驾驶员所允许的反应时间及刹车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则驾驶员允许的反应时间约为〔〕A.0.5SB.0.7SC.1.5SD.2S5.〔单项选择〕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曲图中〔如图2・3〕,直线°、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5的运动状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移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在0〜10s内两车逐3、渐靠近B.在10〜20s内两车渐渐远离C.在5〜15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r=10s时两乍在公路上相遇课前自主预习参考答案1.〔1〕反应时间〔2〕0.5$-1.5s2.〔1〕匀速直线〔2〕反应距离〔3〕讥反v2v23.〔1〕刹车距离,—〔2〕停车距离,/+—2a2av24•解析:设反应吋间为t,则停车位移为:s二uxf+—2a“252「55=25/则冇J 巴解得t=0.7s^■24=15/+—2a答案:B5•解析:甲车做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初速度为10m/s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在MOs时,两车的速度相同,在此Z前,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两4、车的距离越来越人;在此之麻,甲车的速度人于乙车的速度,两车的距离又渐渐减小,在戶20s时两车相遇,应选项A、B、D均错.5〜15s内,两图线所围成的血积相等,故两车的位移相等,选项C正确.答案:C学问点1汽车行驶安全问题新知探究图2-4-2吻〃之过汽车给人类生活带來极大便利,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加。
2021-2022学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2.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必修1)其次章 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平安一、教学目标 ㈠学问与技能:①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推导公式,并能机敏应用; ②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汽车行驶平安问题; ③了解“追及”问题; ㈡过程与方法:①观看生活中各种与运动平安有关的现象,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并把握行车平安问题; 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同学运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遵守交通规章是行车平安的基本要求;②通过教学活动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回顾: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1、类型: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 2、特点:加速度a 恒定(大小、方向都不变),速度均匀变化3、运动规律:基本公式:at v v t +=0 ,2021at t v s +=有用的推论: as v v t 222=-,tsv v v t =+=20 ㈡新课教学:1、汽车行驶平安问题: (一)新课引入新闻图片:10月3日韩国高速大路30多辆汽车追尾碰撞,11死,50多伤。
车祸猛于虎,一般的事故和交通设施以及路面状况有关系,但大部分还是和驾驶员的自身因素有关。
比如是否遵守交通规章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六章 车辆行驶 第三十七条是“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必需依据行驶速度、天气和路面状况,同前车保持必要的平安距离”。
这个平安间距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有什么样的依据呢?我们今日就从物理学的角度,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去争辩汽车行使的平安问题。
(二)新课学习首先,我们来看几个和汽车行驶平安有关的概念。
(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1、反应时间?反应距离?2、刹车距离?3、停车距离?4、平安距离?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两者之和就是停车距离,那么停车距离的长短就由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来打算。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3粤教版必修1
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能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应用它进行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汽车行驶安全与物理学规律关系的探讨,理解物理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汽车行使安全的因素2、解决汽车行使安全的问题3、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教学难点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汽车行追及问题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某些交通事故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其物理意义与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通过学生讨论,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交通安全教育,使他们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播放视频:当滚滚车轮行驶在生命的边缘,我们该如何面对?汽车这一文明产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和惬意。
但惨烈车祸也一直如影随形。
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五大交通杀手,你是否还要继续?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为什么不可酒后驾车?为什么不可超速驾驶?今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导的结论来回答以上问题。
在了解机动车驾驶安全法规的同时,我们学习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导入二老师进行全班统计:请家里有汽车的同学举手;请开过汽车的同学举手;请开过摩托车的同学举手。
统计的结果肯定过半数,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会开摩托车。
统计的目的是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投入下面的问题中去。
老师:同学们都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驾驶机动车的经验,你们能说出几条安全行车的法规?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进一步问: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为什么不可酒后驾车?为什么不可超速驾驶?今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导的结论来回答以上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案
一、设计思想
本节是必修1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应该充分体现出对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价值。
这一节理应成为第三节的例题和习题,新教材将其列为独立的一章,匠心在于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的同时,突出《汽车行驶安全》,对学生进行机动车行驶中的安全教育。
这节课将设计4个讨论题,要学生研究为什么要保持车距?为什么不要酒后开车?为什么不要超速等问题,经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均可得到合理解释。
教学过程中不单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而且学会了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标》要求
1.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会分析一般的简单问题。
2. 了解机动车安全驾驶法规。
三、教学对象分析
1. 学生完成了第三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V0+at ,位移公式S=V0t+1/2at2 和推导而来的V t2﹣V02=2as,尚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应用。
2. 学生了解一般的安全行车要求:如不要超速、不要酒后驾驶、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
但要究其原因,即要知其所以然,则缺少应用物理知识的科学论证。
3. 学生对与生活联系紧密且有一定了解的行车安全问题会感兴趣,给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部分学生物理基础差,在探究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根据文字信息能在头脑中展现汽车在人体反应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刹车时间内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
会应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理结论,结合汽车的运动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通过文字信息的慢慢品味(注意题目所包含的隐含条件),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眼前出现动态的物体运动情景;其次建立不同的物理过程与相应的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再其次根据选取的正方向,判断物理量的正负号后正确列出物理方程,通过数学手段解题;最后将结果与命题对照,体会一下客观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实际的态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关爱生命。
五、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通过汽车安全行驶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难点:不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不能正确选取加速度的正负号;不善于排除题目中多余的已知条件。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进行全班统计:
请家里有汽车的同学举手;请开过汽车的同学举手;请开过摩托车的同学举手。
统计的结果肯定过半数,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会开摩托车。
统计的目的是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投入下面的问题中去。
老师:同学们都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驾驶机动车的经验,你们能说出几条安全行车的法规?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进一步问: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行车距离?为什么不可酒后驾车?为什么不可超速驾驶?今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和推导的结论来回答以上问题。
在了解机动车驾驶安全法规的同时,我们学习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汽车行驶安全》
2. 新课内容
讨论一:汽车行驶中为什么要保持车距?
例1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才停下来,问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由于是第一题,为建立正确的思维过程和规范的解题模式,基本由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慢慢审题的良好习惯,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构建物理模型,眼前要展现清晰的物理情景,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在此过程中,初速度为108km/h,即30 m/s。
汽车经4s停下来,似乎只有两个已知量,但仔细分析后发现,题中还隐含着一个条件:汽车刹车停止后末速度为0,问题应可解决。
题中“前方80m处”这一条件,并不是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它只作为判断是否安全的依据。
解:选汽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其加速度为
a =(V t–V0)/t =(0–30)/4 m/s2 =–7.5m/s2
汽车由刹车到停止所经过的位移为
S =V0t + 1/2 at2 =[30×4 +1/2 ×(-7.5)×42]m =60m
由于前方距离有80m汽车经过60m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
讨论二:上题中,汽车刹车后经4s停下来,试问驾驶员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是否也是4s?
教师指导学生看P32《实践与拓展》:“2. 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作出反应,从人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
教师给学生设置第进式的问题供同学们探究:
①驾驶员从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是4s?或大于4S?或小于4S?(答案:大于4s)
②请同学们构建从驾驶员发现事故到汽车停下来汽车运动的物理模型。
(答案:汽车先做匀速直线运
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③例2 上题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有安全问题吗?
汽车在前后两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各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答案: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 =V t =(30×0.5)m =15 m 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同上,为60m,汽车运动总位移为75m,所以依然没有安全问题。
)
讨论三: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或老年人,或处于疲劳状态下都不易开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在通常情况下,驾驶者的反应时间与其注意力集中程度、驾驶经验和体力状态有关,平均约为0.5∽1.5s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则至少会增加2∽3倍。
例3 若驾驶员酒后开车,反应时间为1.5s,上述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此题与例2同类型,所以由思维反应较慢的同学回答
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 =V t =(30×1.5)m= 45m
匀减速直线运动位移60m,总位移105m,汽车有安全问题。
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或老年人,或处于疲劳状态都会延长反应时间,所以都不宜开车。
讨论四:根据不同的道路或道路周边环境,对行驶车辆都有一个最高速度限制,不允许超速。
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将结果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就会明白汽车为什么不允许超速。
例四:《驾驶员守则》中安全距离表格
假定汽车在两种不同速度情况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汽车刹车时加速度相同,请将表格中的A、
B 、
C 、
D 四个空填上。
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找反应快,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同学参于讨论。
分析:①反应距离,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 S =V t ,当时间相同,位移与速度成正比。
车速80km/h ,反应距离20m ;则车速40km/h ,反应距离A=10m 。
②刹车距离,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用推论V t 2﹣V 02
=2as , 因为末速度为零,所以 S = ﹣V 02/2a ,当加速度相同,位移与初速度平方成正比;
车速40km/h ,刹车距离10 m ,则车速80km/h ,刹车距离B = 40 m 。
③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之和等于总位移 C = 20 m D = 60 m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车速越大总位移越大,所以行车不要超速。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行车安全的部分法规,而且知道了这些法规完全来自于运动学原理。
在论证这些法规的过程中,我们应用了运动学的公式,明确了一般的解题程序。
学以致用,我们今后更要关爱生命,注意安全。
4.布置作业 P40 4 ; P45 14、18
七、教学用具
为帮助同学建立物理模型,将汽车的运动用flash 动画表现出来。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反思
教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接受新知识较快的教学班,学生的思维敏捷,反应快,教师采用较多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对于稍差点的班,学生自主活动减少,教师占用时间增加;对于接受新知识较慢的教学班(慢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配合为辅。
三维目标中,这节课以目标和方法为主。
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刚接触用物理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从他们刚起步就要养成物理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其中,从获得的信息中建立物理模型,展现不断变化的物理情景又为解决问题的前提,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