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学派别及发展阶段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乐府等多种文体,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先秦文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百家争鸣、变法改革、战争等等,这些背景对先秦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包括《诗经》、《尚书》、《春秋》、《礼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道德信仰等方面。
3. 诗歌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
诗歌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离别、爱情等,以形象、感性、婉转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
4. 散文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思想深刻、论述严谨、风格独特等特点。
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等,以深刻、严谨、论述严谨的思维来表现这些内容。
5. 赋的创作特点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是用以抒发感情、表现地位、夸耀财富的文学形式。
赋的语言华丽,修辞性强,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6. 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乐府诗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形式之一,以叙事为主,描写战争、祭祀、爱情等主题。
乐府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多使用五言、七言绝句等。
7. 先秦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教九流_百度百科
三教九流_百度百科
三教九流是一种汇集中国传统哲学与宗教思想的总称,指先秦诸子分立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及传统宗教形成的九个流派,以及随后兴起的儒、释、道三大宗教派别,建立在传统
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的中国思想体系。
三教九流源于先秦时期,先秦时已经出现了儒、法、名、诗、谓、律、宪、尉、命等
行为礼仪、文人教化、文物禁忌以及历法等的思想实践与思想体系,彼此各择其精华,并
不断发展,形成丰富多样的独特思想体系,称之为“九流”。
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秦、汉、唐、宋时代得到了盛行。
先秦哲学家又以孔子为核心,以孙、荀子朝为内,把儒家思想称
为儒家;以老子、庄子为核心,以莊子朝为内,把道家思想称为道家;以墨子、农夫子为
核心,以鲁朝为内,把法家思想称为法家,即是三教九流的奠基之作。
而封建时代随着儒、释、道三宗盛行,时期上又出现了了不少诸子派别,加上释教派别,以及后世诸子著作,
继承师古者的精华,把三教九流完整而完美地表现出来,成为了古代中国人传统文化、哲
学思想、宗教信仰对市民心灵影响最深远的思想体系。
三教九流具有独特的哲学观点,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者、义者、智者的概念,无论
是家庭、国家、社会,只有通过仁、义、智的教化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达到社会的稳定。
而仁者、义者、智者的理念最终也在清朝的仁政理念中得到了完整的延续,被作为治国之本。
三教九流历代受到政府、宗教家及文人的崇敬,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及宗教信仰,成
为中国传统社会凝结勇毅之魂的重要支柱,如今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义精神的保护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
先秦文化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
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
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
墨子死后,“墨离为三”。
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
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
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
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
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历史地位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先秦名家的派别和发展阶段
先秦名家的派别和发展阶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期可是个了不得的阶段,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想想那时候,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各种思想如百花齐放,真是精彩纷呈。
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争先恐后地分享各自的见解,个个都是“高手”,把哲学弄得热火朝天。
儒家代表孔子,那可是个讲究仁义的家伙,他提倡的“仁”就像是那浓浓的奶茶,让人一口下去心里暖洋洋的,关系亲密,家庭和谐,社会融洽,简直就是个“和谐大使”。
孔子相信,教育能改变人,真是有远见。
他的学生们跟着他四处游说,搞得那时候的人们,人人都开始思考“什么是好人”,唉,真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再说道家,老子和庄子那两位可不简单。
他们可不是上班族,而是一群向往自由的“逍遥派”。
老子提出的“道”,就像那流动的水,柔韧又包容,谁也无法抵挡。
庄子更是个天马行空的角色,连蝴蝶梦都能给大家带来思考。
他们的思想就像那飘散的云彩,让人向往自由,追求自然。
这种轻松的生活哲学,就像喝了一口清凉的柠檬水,瞬间提神又舒畅,谁不想体验一把呢?法家也不能少,像韩非子那样的思想家,他的理念就是“法治”,就像是“铁拳”,绝对不能让人犯错。
法家强调规则、制度,一切都得按部就班,不然那可真是要吃大亏。
这个派别的人就像个严师,不苟言笑,重视法律的重要性。
想想看,若没有法律,社会岂不是乱成一锅粥?所以,法家的出现恰如其分,犹如一把利剑,切割掉混乱,让社会有序。
再说墨家,这可是一股清流,墨子的思想很有趣,讲究“兼爱”和“非攻”,也就是大家互相爱护,不打仗。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墨子提倡的这些观点真是耳目一新,像是一道阳光洒进阴暗的角落,让人看到了希望。
墨家强调实践,鼓励人们动手,不再是纸上谈兵,务实得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派别各自发展,各有千秋。
儒家的经典流传至今,成为我们文化的根基。
道家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来的文学艺术,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法家的制度思想则为后来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部分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1.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2.商朝的文学: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3.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4.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
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
先秦各派思想内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多个不同的思想派别。
这些派别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每个派别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
以下是对先秦各派思想内容的总结。
儒家思想是先秦各派中最为重要的一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儒家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思想,并强调君子的品德养成与修身自好。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出了“道”作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境界的概念。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自由。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主张自我放逐,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的思想,主张实行有法可依的法治社会。
墨家认为,爱是全人类公共道德准则,倡导“以贫者富,以老者少”的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
墨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幸福的实现,主张务实和实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为商鞅。
法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规范人民行为,在社会中树立权威。
法家思想注重行政和社会管理,倡导严肃的法律体系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阴阳家是关注自然界和宇宙规律的一派,代表人物为淮南子。
阴阳家相信宇宙是由阴阳两大对立而统一的要素构成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天道,循环宇宙的变化和运行,以达到整体平衡和和谐。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派别,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思想流派如名家、纵横家等。
名家注重辩论技巧和口才的发展,追求智慧和权谋。
纵横家强调政治权力和策略的运用,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思想观点。
综上所述,先秦各派思想的内容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品德培养,道家强调自然无为与心灵追求,墨家强调公平和兼爱,法家强调法制和社会管理,阴阳家关注自然宇宙规律,名家注重智慧和辩论技巧,纵横家注重政治权谋。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
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
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先秦文化
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 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法家思想核心:法相尊严、以邢治人 、以法治国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法家经典著作: 《韩非子》
商鞍
李斯
《商君书》
韩 非 子
(约前281年-前233年)
法家的思想基础——“性恶论”引申 法家的思想内容: ——法(法律)、术(权术) 势(统治大权)的统一 韩非子的人格理想:“争于气力”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 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 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 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 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 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列
子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说中很多有教益的作品。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 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 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 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仲尼》、《汤问》、《杨朱》 《说符》、《黄帝》、《周穆王》 《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 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 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 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先秦名学史阅读
先秦名学史阅读
先秦名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学派,涉及到语言、命名、符号、名义等问题。
阅读先秦名学史,可以了解先秦时期名学的发展演变、代表性思想家及其观点,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阅读先秦名学史的建议步骤:
1. 了解先秦名学的起源和背景:先秦名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墨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对语言和符号问题的探索。
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名学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 研究先秦名学的代表性思想家:重点研究先秦名学中的代表性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如荀子、墨子等。
了解他们的基本观点、对名学的关注点、对社会认知和伦理道德问题的影响等。
3. 分析先秦名学的核心概念:名学关注语言的功能和使用,以及语言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研究名学的核心概念,如“名实关系”、“礼义”、“符号”等。
4. 研究先秦名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先秦名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比较名学与其他学派的异同,如儒家、道家等,探讨名学对后世思想家和学派的影响。
5. 阅读相关著作和研究文献:阅读关于先秦名学的相关著作和
研究文献,如《墨子》、《荀子》等原典,以及学者的研究论文和专著。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阅读先秦名学史的指导,具体的阅读内容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调整。
先秦历史的名词解释
先秦历史的名词解释先秦历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史的起始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起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先秦历史相关的重要名词。
1. 春秋时期(770年-476年)春秋时期是先秦历史的开端,自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代开始,持续到公元前476年左右。
这一时期的名称来自《春秋经》(也称为《春秋左传》),是一本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书。
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政治斗争。
尽管春秋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但它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战国时期(476年-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强国相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大国:秦、赵、魏、楚、韩、燕和齐。
这七个大国互相争夺领土和资源,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战争。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就是在这个时期。
3. 兵法兵法是战国时期兵学的重要分支,指的是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学说和方法。
在战国时期,为了争夺领土和实力,各国统治者纷纷重视军事力量和技巧。
兵法的出现和发展使战争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化,其中最着名的兵法书籍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
这些兵法书籍不仅是军事家们的指南,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及哲学意义。
4.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指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系列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代表着不同的政治、伦理、哲学观点,为先秦的学问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教育,道家追求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法家注重法律和统治的有效性,兵家则专注于军事技巧。
5. 秦朝(221年-206年)秦朝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个朝代,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的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先秦文学绪论及第一章原始文学
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分期按史学坐标系把先秦文学划分为一.三皇五帝时代:(BC 26~22世纪)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这个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劳动是集体行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这也就是儒家经典中称赞的“大同时代”。
《礼记·礼运》这样记载:大道之行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禅让制,无文字,但有文学,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主要是一些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语句简短,节奏明快,歌、乐、舞三位一体,集体性的口头创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约前21~前771):大约BC21世纪时,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①夏朝(BC 21~16世纪):奴隶制的开端。
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导致阶级分化,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正是这种转变的反映。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中记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尚书?汤誓》引有一首相传是夏桀的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感激激越,声韵铿镪。
②殷商(约公元前16~11世纪)奴隶制的发展期成汤灭夏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
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后一个国王叫纣王,此人在开发我国东南地区上,有一定贡献,但又“好酒淫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百姓怨 ,而诸侯有衅者”(《史记?殷本纪》)约在公元前1027前,被周武王姬发推翻。
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发明,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从此,开始有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
现存《尚书》中《盘庚》等五篇,是比较可信的商代史料(语言古奥艰涩,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9.农家,农家代表:许行10.小说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先秦时期的思想社会背景
先秦时期的思想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被认为是思想和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诸多思想学派形成并发展,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
这些思想学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
一、社会背景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开端,大约从公元前771年周朝被西周所灭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中国国内结束。
这段时期涵盖了周朝东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这也是中国开篇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段时期,一些关键的社会背景和事件刻画了这个时期的特征和形象。
例如,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各个小国家之间不断的战斗,公元前476年,战国七雄形成,人们生活在这种动荡和分裂的大环境下。
二、思想背景在先秦时期,思想和知识的发展和积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也日益成熟和深刻。
先秦时期几个著名的思想派别和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思想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政治不稳定的背景下,儒家的出现。
儒家思想的形成背后反映了当时秩序的丧失、伦理观的倒退,人们是否按照和谐、公正、适度的秩序行事是儒家所重视的问题。
儒家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上级,愿意为人民服务。
2.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下,道家学派的兴起。
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的民心和需求,人们希望摆脱战乱,过上平和幸福的生活。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
3. 墨家的创立则反映了当时强权政治、出现的“兼爱”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
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抛弃等级与财富的差距,相互关心,使社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和工匠。
4. 兵家的出现则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的环境和军事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兵家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策略和思想,例如孙子兵法、吴起、三十六计等。
人们也开始思考战争的公正性和能否避免。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高频考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哪些?
高频考点:先秦诸子百家都有哪些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申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术流派,而至战国中期,百家争鸣,众多学说纷呈,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论六家要旨),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诸子百家当中有名的共有189家,著作更达到了4324篇;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而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1)儒家公元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起初仅是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更是大受迫害,自汉代起才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心性之学后得以重振声势,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大受尊崇。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
(2)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学派,法家的思想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中将韩非子、管子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
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当时的文学主要以诗歌形式存在。
西周时期的诗歌以《诗经》为代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300多首民间民谣和贵族宫廷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秦时期的文学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作品类型。
其中,儒家文学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代表,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教化。
孔子的《论语》和《孟子》被视为儒家文学的经典之作。
道家文学则以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为主要代表,强调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被视为道家文学的重要典籍。
墨家文学则以墨子的著作为主要代表,强调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墨子的《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对当时的战争和社会矛盾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法家文学则以韩非子和商鞅的著作为主要代表,注重法治和国家管理。
韩非子的《韩非子》和商鞅的《商君书》都是法家文学的重要作品,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这些主要的文学流派外,先秦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楚辞》和《列子》等。
《楚辞》是一部以楚国民间歌谣为基础的
诗歌总集,其中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列子》则是一部以列子为主角的哲学小说,通过列子的故事来表达道家思想和人生观。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在不同的流派和作品类型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阅读和研究先秦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 惠 施 、公 孙 龙—— 墨 辩 ,是 辩 者 一 派 的基 本发 展 线 索 , 们 的特 点 在 于 “ 足 于 逻 辑 他 立 本 身来讲 逻辑 ” 。而 从孔 子 的“ 名 ” , 正 说 经孟 子 、
稷 下唯物 派 的“ 名” 正 以正 政 的思 想 , 到战 国晚 期
维普资讯
|鬟豢 _ l i 笤 瀛
@ 张茂泽
漱
熏
内容提要 先秦“ 学的发展可 以划分 为三个 发展 阶段 , 名” 分别 以孔 子 、 子 、 老 邓析 , 惠施 、 公孙 龙 、 尹文和《 墨经》 荀子和韩 非为其代表 , 正 名” , “ 是先秦“ 学各 个发展 阶段 名”
③ 郭沫若 《 名辩思 潮 的批判 》 ,载 《 国古 代社会 研 究》 中
( 外二种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 02年 ,第 88—89页 。 3 3 ④ 温公颐《 党秦逻辑史》上海 人民 出版社 ,93年 . 4—5 , 18 第
页
学派 别 上 , 不 同 意 温 公 颐 将 “ 名 ” 简 称 为 则 正 派
与形名家乃异名而同实之称 ” ,并论证说 :“ 名 ’之称盖始于尹 ‘ 文 ,其后司马谈 、班 固因之 ,世遂 以好微 眇之言 ,持 无穷之辩 者 ,谓之名家,实非古谊 。考名 家最著者 邓析 ,而 刘向称 ‘ 析 好刑名’ ,是邓析乃形 名家也 。其次则惠施 、公孙龙 ,而鲁胜谓 ‘ 、龙 皆以正形 名显 于世 ’ 施 ,是 施 、龙亦 形名 家也。苏秦 谓形 名之家皆日白马非马 ,夫 白马非马乃 当时辩者 之说 ,而苏秦 以 之属形名家,是当时辩者 之徒亦 形名家也 。夫如是 ,则形 名与 名 ,乃古今称谓之殊 ,非 于形名家之 外有所谓 名家 盖形 名之 变为名 ,犹法 术之 变而为法 ,皆由繁 以入简 ,非 有他 义。世人 不察 ,疑名家之外 ,别有形 名家 ,误矣 。 ”
辩” 《 派( 墨经》 三派。先秦“ 学派别众 多, ) 名” 即使在纯粹“ 学 内部 , 名” 也没有形成 统一 的 思想体系 , 制约 了它们对社会和后世 的影响。
关键词 先秦“ 学 名家 派别 发展阶段 名”
[ 中图分类号 ] 2 B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47 6X(06 0 —00 — 6 04 —62 20 )4 14 0
的 中心线索。就“ 论 而言, 名” 先秦“ 学有“ 名” 名之 必可言” 孔子 ) “ 言” 老子 ) 名” ( 、无 ( 和“ 抽象而与现实世界无关( 邓析) 三派; 对名 与实的关 系的看法 , 则有名实 无关( 以邓 析 、 惠
施、 公孙 龙为代 表 ) 名实有 关( 括孔子 : 名” 实; 、 包 以“ 正 墨子及《 墨经》 以实 正名 ;尹 文 : 《 子》 名实互正) 两大派 ; 辞” 而言, 有“ : 这 就“ 论 也 辞达” 孔子 )“ ( 、不言” 老子) 正 面“ 论 ( 、 辞” ( 墨经》 三派; 辩” 《 ) 就“ 论而言 , 有“ 得 已” ( 则 不 派 孟子 ) “ 、 不辩” 大辩” ( 或“ 派 庄子 ) “ 、 察
的 苟子 、 非 而 完 成 , “ 韩 是 以政 治 伦 理 为 主 , 辑 逻 为辅 , 而 是 一 种 政 治 伦 理 的逻 辑 ” 因 ④。在 先 秦
“ ” 名 学发 展历 史 阶段 上 , 我赞 成 郭 沫 若合 诸 家 为
一,Leabharlann 而又 划 分 为三 个 阶段 的 总 看 法 ; 先 秦 “ ” 在 名
“ 治伦 理 的逻辑 ” 政 。
维普资讯
先秦 “ ” 名 学派别及发展 阶段
的是现 实 的人如 何 成 为 理想 的真 正 的人 的 问题 。
“ 正名 ” 正是 其人 学 方 法论 的基 本 原 则 , 子 突 出 孟
臣 臣 , 父 , 子 ” 社 会 每 一 个 成 员 都 要 努 力 追 父 子 , 求实 现 其 “ ” “ 命 ” 使 命 或 天 职 ) 达 到 其 分 (天 、 ,
是先 秦名辩 思 潮整 个发 展过 程 的 三个 阶段 。 温 ⑧ 公颐 从 先 秦 逻 辑 思 想 发 展 角 度 ,认 为邓 析 ——
① 谭戒甫著 《 公孙龙子形名发 微》 的 《 名通》 和 《 理诠 》
二篇 ,新编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 ,16 年 。 93
② 伍非伯在 《 中国古名家言》 ( 中国社 会科学 出版社 18 93 年版 ,第 6页 )中否定形 名与名 家是两派 的说 法 .认为 “ 名家
谭 戒 甫认 为 名 家有 三 派 :一 是 “ 名” 派 , 正
一
、
以孔 子 为代 表 ;二 是 名 本 派 ,以 墨 子 及 其 后 学
为代 表 ;三 是 形 名 派 ,以 邓 析 、惠 施 、公 孙 龙
“ 名” 是“ 治伦 理 的逻辑 ” 正 不 政
为什 么说 不能 将 “ 名 ” 简称 为“ 治 伦 理 正 派 政 的逻辑 ” 呢?这 是 因 为 , 子 儒 学 作 为人 学 , 论 孔 讨
为代 表 。谭 还 特 别 对 名 家 和形 名 家 在 学 术 观 点 上 的区别 进行 了综 合概 括 。 伍非 伯 不 同意 谭 的 ① 看法 ,颇 为有 理 。 郭沫 若从 整个 思 想 史角 度 认 ② 为 ,从 “ 名 ” 到 名 辩 思 潮 再 回 归 到 “ 名 ” 正 正
“ ” 理 想 的 人 格 境 界 : 想 人 格 地 位 及现 实 社 位 ( 理
了 内在 良知 自我 制 裁 的 意义 , 子 则 突 出 了外 在 苟 制 度规 范 的 意 义 , 们 所 说 的 “ ” 都 涉 及 到 宇 他 名 , 宙 自然 、 会 、 生 各 个 领 域 , 理 、 治 方 面 的 社 人 伦 政 运用 , 只是 其一 部 分表 现 罢 了 。《 语 》 载 : 子 论 记 “ 路 日 ‘ 君 待 子 而 为 政 , 将 奚 先 ? 子 日 : 必 也 卫 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