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通论学》2012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中国考古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3(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表: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 含碳物质(动植物遗5万年以内体)古地磁粘土 3万年以内热释光(TL) 陶器、烧土 100万年以内含氟量(F) 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 火成岩 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 火山灰、玻璃、石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陶器树木年轮木 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铀系碳酸岩、骨、牙、贝数千年至45万年壳二、;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通论第一章概论考古学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

考古学有其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器物形态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按其质料可分为……。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证史:证明史书记载的正确性正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补史:补充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补充历史时期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笔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由某一社会集团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其物质文化的体现。

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座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等;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大一上学期中国考古通论

大一上学期中国考古通论

大一下学期中国考古通论1,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并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的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基础之上以相关理论来指导发掘工作,同时对各层次的遗迹进行处理,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于尽可能准确地将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分开来,从而确定他们的相对年代,也就是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2,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下。

4,遗物: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东西,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犊,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

5,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统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成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

由于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米 开 朗 琪 罗 为 罗 马 西 斯 廷 教 堂 创 作 的 巨 幅 天 顶 画 《 创 世 纪 》 。 西 斯 廷 教 堂 天 顶 画 是 米 开 朗 基 罗 在 绘 画 创 作 方 面 的 最 大 杰 作 。 作 品 场 面 宏 大 , 人 物 刻 画 震 撼 人 心 , 是 米 开 朗 基 罗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
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生 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 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 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 和先驱。
达 尔 文
均变、进化的思想也逐步从自然科学领域渗透 到社会文化领域。进化论人类学总体认为,不同种 族间的心理文化的一致性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模 式和单向性,经历了共同的演化过程。 摩尔根( L.Morgan )于 1877 年出版了《古代社 会》,更详尽地考察了人类文化从蒙昧社会、经过 野蛮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漫长历程,这个社会文 化三期说为改造人们世界观起积极的作用。
“三期说”最初出现于丹麦 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说明,这一在 考古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的产生,要追索到具有“史前考 古学的第一个开拓者”之誉的拉 斯穆斯·尼厄鲁普教授。他建议 成立丹麦国家古物博物馆,通过 实物收藏及研究来认识史前史, 要求突破那种将史前古物简单地 归为野蛮人的创造对史前时期没 有年代顺序和分类的笼统认识。
古罗马时代的很多君主都是古物爱 好者。 哈德良,外号勇帝,罗马帝国五贤 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最为喜欢 古希腊艺术。
二、古物学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
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 语文和美术史的兴趣,从而开始搜集希腊罗马时代 的雕刻和碑铭,意大利、希腊人以及在希腊、罗马 地区的旅行者是这一古物学新阶段的先行者。 意大利收藏古典时期古物的热潮始于 15 世纪, 18 世纪衰落,早期收藏的罗马时代古物流散到了威 尼斯、马德里、巴黎、幕尼黑等地的博物馆中。

《考古学通论》教案 2

《考古学通论》教案 2

二、绝对年代1、定义考古学上,把遗迹,遗物形成的具体时间或者某一考古学文化存续的具体范围,叫做绝对年代。

2、绝对年代的判定方法:(1)历史考古学林业绝对年代的判定。

在历史考古学领域内 ...第七节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而环境考古学又是建立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那么,什么是环境考古学?什么是文化生态学呢?或者就是我们首先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一、环境考古学和文化生态学1、定义:(1)、环境考古学的定义环境考古学是研究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是一个考古学的重要分支。

其学科目的是:通过对古文化遗址中所包含的能够反映环境的许多遗存的研究,来恢复古代人类及其文化的生存环境;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探讨人类文化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以及对环境的改造过程;最后对古代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解释。

(2)、文化生态学的定义所谓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环境与文化演变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它是研究人类适应和改造所处环境的所有方式的学问。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已。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与其它生物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食物链,食物网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

这里,“个体”,“种群”,“群落”是生态学上的三个概念。

具体来说:(P教材27页)“个体”是指生物活体的最小单位。

“种群”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同一种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每一种群都与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种群的“个体”都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者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各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一般的规律是:不同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生物群落组合;同一生物群落的每一种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活空间。

2、基本理论:我们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本身是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教学大纲(定稿)

考古学导论一、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026030003课程名称:考古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开课对象:民族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二、课程目的与任务《考古学导论》,是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考古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从事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各项专题研究打下基础。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拓宽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熟悉中国重要考古学文化,知道近年重大考古发现,了解最新的国内外优秀考古学研究论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简史、中国各时期考古学文化及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等内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考古学,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及研究内容。

本课程最初以问卷调查方式先了解学生对考古学的认知情况,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介绍课程内容,同时适当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教学参观,观看相关教学片,提高学生对考古学的感性认识。

第一章概论 7学时(包括讲授和实践环节学时,下同)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讲授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遗物、遗迹)及其学科归属。

第二节学科分类讲授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考古人类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

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讲授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民族学、第四纪地质、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貌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熟悉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了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重点、难点:考古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第二章考古学研究史略 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物学与金石学第二节考古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机构教学要求:掌握金石学、三期论,了解考古学的诞生,同时了解相应的研究机构。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 书· 考古学》。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 易漫白:《考古学概论》。 李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 [英]巴恩著;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 来》。
大云山二号墓木棺
西周齐王石椁
唐代石椁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 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物整理,首先是要对出土物分 类。 • 分类的步骤程序:一,出土物经过登记编号之后 ,要依器物的质料或者用途,分成若干个大的类 别;二,大的类别分好后,还要根据某一因素或 几个因素,分成若干小的类别;最后分成器物类 型。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 文化时代和分期;
• 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 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 • 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化; • 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 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考古学文化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 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 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 •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 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 生变化。 • 其三,史前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是形成 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钻 探 、 试 掘
探沟与探方
如何发掘地下文物?
• 探方发掘法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 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 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中国考古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通论教学大纲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二、学时:24三、教学目的要求:为文化局文博专业进修班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能够掌握考古学的一般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一般性知识,为文博专业今后能较好地利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四、教材:孙英民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五、成绩评定:卷面考成绩为80%,平时成绩为20%。

六、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学概论一、考古学学科定位二、考古学研究特点三、考古学研究目的四、考古学学科发展史五、考古学的学科分支六、考古学的时代划分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年代学四、历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五、考古学综合研究方法论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一、概论二、人类起源与进化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四、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五、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六、中石器时代文化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概论二、新石器早期文化三、新石器中期文化四、新石器晚期文化五、铜石并用时期六、中国新石器的文化区系第五章青铜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一、概论二、二里头文化三、二里岗文化四、殷墟文化五、西周文化六、春秋时期文化七、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第六章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一、概论二、中国早期铁器三、战国时期考古四、秦代考古五、西汉考古六、东汉时期考古第七章六朝至明清考古一、概论二、墓葬三、城址四、佛教与道教考古五、瓷器《中国考古学通论》阅读书目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王世民:《中国大百科全书·金石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共9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张懋镕:《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别》,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年。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化学院2010 年 4 月编制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4年制)总学时:72学时讲授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一、考试目的《考古学通论》课程的考试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做到能借助考古学的知识来为历史教学和科研服务。

在考核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思考题,结合试题库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实际的业务操作水平。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考古学通论》的课程考试命题是以课程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根据考试时间110分钟掌握出题量,试题覆盖面广:占各章节内容的80%以上;题量适当:客观题为35题,主观题为7题;难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层次题量比例为2∶5∶2∶1(容易∶一般∶较难∶难);没有偏题、怪题,90%以上的题都是各章节的重点。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主要是39道客观题),大题目主要是7道主观题;中小题目与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4。

客观性的题目占比较重的份量,分值达到55分。

三、考试内容1、考古学的基本涵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文化层”的形成;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的方法论;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上的“年代学”;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2、考古学的定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文化层”定义及形成;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和内容;考古学调查和考古发掘;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定义及断定;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3、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旧石器考古学的分期;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文化。

4、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术创新课程《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总学时:32三、课程水平:适用于历史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四、撰写人:顾向明五、审核人六、课程介绍:本课程概要地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旨在普及、传播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有志于从事考古、文物保护与鉴定、博物馆、文化产业等工作和研究的同学打下考研和就业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共九章,内容讲授上以孙英民主编的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为主,同时融入了教师本人的科研成果《走进河东》一书中的地方考古内容。

七、课程模式:课堂讲解、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八、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课堂训练法等九、每周课程方案(提纲)第1周(2学时):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三、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和作用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 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3.中国考古学要论,佟柱臣著,鹭江出版社,2004。

第2周(2学时):第二章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节地层学、年代学的基本内容一、地层学二、年代学第二节田野考古的步骤与基本方法一、田野调查二、田野发掘三、撰写考古发掘报告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必读书目:1.《田野考古学》,于海光,山大出版社,1995年。

2.《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栾丰实,文物出版社,2004年。

第3周(2学时):第三章中国考古学简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一、什么是金石学?二、金石学的形成期三、金石学的兴盛期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欧洲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三、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概况内容安排: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发言、学生课堂训练各占1/3 。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考古学概论》是为历史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讲述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考古学定义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发展线索,加深对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理解。

并能够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运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内容等,使学生了解到考古学并非历史学的分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学的工具,而是一门与之并列的独立学科。

通过对考古简史,考古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等方面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掌握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的方法,运用考古资料为历史研究去服务。

(四)教学时数每周三学时,共54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概论教学要点: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命名方法以及考古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论,考古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2学时)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作用。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2学时)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命名和研究。

第三节考古学时代的划分(2学时)按照生产工具质地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的性质、历史阶段的顺序等三种方式进行划分。

第四节考古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手段(4学时)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文化因素分析、区系学说、运用考古材料复原古代社会面貌;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材料的整理和研究;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文化年代的确定(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教学要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考古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金石学、近代考古学和现当代考古学,以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是一门以发现、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遗存为对象的学科,也是考据
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发现古
代历史文化遗存的方式记录古代历史的一种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提供了大量对古代文明早期历史的信息,为了更加完整地记录古代历史,考古学家们依靠古代人类行为得出的见解,为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正是由于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人类社会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古代
文明,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参考。

考古学根据考古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考古历史学、地理考古学、民
族考古学和文物考古学等学科。

考古历史学主要用于古代历史文化遗存,
地理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地理环境特征,民族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文明的
消失和再见,文物考古学关注古代文物,考古科学及相关学科关注各种古
代文明的研究方法。

考古活动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知识活动,包括发掘、辨认、鉴定、保护、修复、记录等活动。

它以发掘为主体,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化学物理,生物学,考古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它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不仅要
求考古学家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科学发掘、科学研究、科
学保护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Chinese Archaeology)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适用专业:A.历史学B.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开课部门:历史学院[课程简介]本课为历史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历史,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和室内研究方法,以及各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等。

指导思想是在强调其基础性的同时,结合我校研究性大学的定位,注重课程的学术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考古学的基本基本概念,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初步掌握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对各时代最富特征的考古学遗存有一定认识,应当基本具备利用考古学方法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论基本要求: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中外考古学发展历史,初步掌握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室内研究方法、考古年代学方法和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和室内研究方法、考古学文化。

教学难点: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和室内研究方法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的语源和定义二、考古学的性质和特点三、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节考古学发展简史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第三节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一、考古资料的形成二、考古资料的分类三、考古资料的特性四、考古资料的保护第四节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一、田野考古调查二、田野考古发掘第五节考古学的室内研究方法一、室内整理研究的重要意义二、室内整理的内容和基本步骤三、标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标本的测试与分析五、考古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归档第六节考古年代学研究一、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二、传统的年代学研究方法三、战后年代测定技术的发展第七节考古学文化研究一、什么是考古学文化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四、考古学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原因思考题:1.什么是考古学?2.试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3.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有什么特性?4.为什么说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是考古学的两大支柱?5.如何理解相对年代的绝对性与绝对年代的相对性?6.什么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第二章旧石器时代基本要求:初步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分期和主要内容,了解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主要文化和人类化石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概况一、什么是旧石器时代二、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三、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早期一、最早的人类和文化二、早期直立人及其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四、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第三节旧石器时代中期一、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二、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三、丁村文化四、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特征及其分区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一、晚期智人的特征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思考题:1.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2.旧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与现在有什么不同?3.早期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4.试述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注意时代及地区特点)。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基本要求:初步掌握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分期、分区和主要内容,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教学难点:文明起源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概况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与分期第二节新石器时代早期一、徐水南庄头遗存二、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第三节新石器时代中期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三、长城以北的兴隆洼文化第四节仰韶文化与仰韶时期诸文化一、仰韶文化二、仰韶时期诸文化第五节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一、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二、考古学文化的分布与部族文化区的形成三、铜器的出现与改进四、石器的改进和轮制陶器的盛行五、建筑技术的提高和城堡、水井的发现六、墓葬的进一步分化七、早期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国家的出现思考题:1.如何理解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有什么特点?3.仰韶文化前后期发生的大变化在考古遗存上有什么表现?4.什么是铜石并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有何特征?5.如何理解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6.为什么说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已进入早期文明阶段?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夏商周考古的分期和主要内容,了解夏商周断代的研究状况。

教学重点:夏文化、商周城址墓葬教学难点:夏文化的探索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概况一、商周考古的特点二、商周考古的分期第二节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二、夏文化探索第三节商代都城与方国一、郑州商城二、偃师商城三、安阳殷墟四、商代都城的迁徙与都城的考定五、商代方国第四节商代王陵与埋葬制度一、安阳王陵二、贵族墓和平民墓三、人殉与人牲第五节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一、发达的青铜工业二、蓬勃发展的手工业三、兵器的发展与战车的出现四、占卜和文字第六节西周大封建和列国都城的兴起一、周的都城与西周封建二、三晋都城三、齐、鲁、燕都四、楚郢都五、秦雍城与咸阳第七节周代埋葬制度的演变一、公墓与邦墓二、墓葬所反映的宗法制度三、战国礼制破坏在墓葬制度中的反映第八节青铜器的发展和铁器的出现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二、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第九节周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制陶业二、铜器制造业三、丝绸业四、度量衡五、金属铸币的流通思考题:1.目前关于夏文化的探索有哪些不同认识?如何评价?2.试比较商周城与春秋战国列国城市。

3.试析商周时期墓葬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4.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各有什么特点?5.如何从考古资料看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界问题的讨论?第五章秦汉考古基本要求:初步掌握秦汉考古的主要内容,了解秦汉帝国与先秦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城址、墓葬教学难点:墓葬类型和演变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秦代遗存一、咸阳遗址二、阿房宫三、碣石宫四、直道与长城五、灵渠与广州船厂六、云梦秦墓七、始皇陵第二节西汉遗存一、长安城二、地方城址与一般聚落三、西汉墓葬四、与农业有关的遗存五、冶铁遗址六、铜镜七、漆器制造业八、纺织业九、陶瓷业第三节东汉遗存一、洛阳城二、地方城址和一般聚落三、东汉墓葬四、有关农业、手工业的考古资料思考题:1.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各有何特点?2.试述秦汉墓葬的分类、等级及其演变概况。

3.试述两汉农业、手工业状况。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基本要求:初步掌握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墓葬和城址方面的内容。

教学重点:城址、墓葬教学难点:墓葬类型和演变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遗存一、城址二、墓葬三、手工业遗存四、佛教遗存第二节隋唐遗存一、大兴-长安城和洛阳城二、宫殿遗址三、地方城址四、墓葬制度五、农业和手工业资料思考题:1.在考古学上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隋唐时代的前奏?2.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有什么新特点?城市制度怎样?3.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制度如何?4.试述魏晋南北朝隋唐阶段佛教遗存的特点。

第七章五代宋元考古基本要求:初步掌握五代宋元考古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墓葬和城址方面的内容。

教学重点:城址、墓葬教学难点:墓葬类型和演变理论环节主要内容:第一节五代两宋遗存一、城市遗址二、五代两宋墓葬三、农业和手工业遗存四、宗教遗存第二节辽代遗存一、城市类型二、墓葬三、佛教遗存第三节金代遗存一、城址二、墓葬三、宗教遗存第二节元代遗存一、城址二、墓葬三、宗教遗存四、手工业、商业和海外交通遗存思考题:1.宋元以来封建等级制度、商业、手工业、人们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大变化在考古资料中有何表现?2.试述宋元时代中国各地区文化特点。

二、参考教材参考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作者:张之恒主编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

考核方式:1. 考查: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占40%。

作业:从阅读书目中任选5篇考古学论文或1部专著,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或书评),不少于3000字。

2. 考试:期末闭卷,成绩占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