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

合集下载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一、(商品的两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的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者关系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p7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

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

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十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哲重点(简略版)

马哲重点(简略版)

绪论: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主要表现。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批判,是破旧立新,是以新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物质实践活动固有的否定性、创造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性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它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实践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统一联系中永葆创造的活力。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主要表现。

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主线,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

它既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彻底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客观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2、科学性与阶级性矛不矛盾?答:不矛盾,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不同角度的不同回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发展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1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最主要的理论贡献:○1唯物史观○2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三)马、恩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当时资本主义时代下的产物,而且也是吸收、继承和发展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果。

(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1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主张追求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哲重点内容

马哲重点内容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最重要,它关系到该事物的生死存亡,因而我们专门把这个矛盾拿出来进行专门的分析,一分析,就分析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规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旧质与新质、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要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否定,即辩证否定。

1辩证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要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首先要了解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与否定的关系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肯定和否定的字眼,表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看法。

由于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有的人持肯定的态度,有的人持否定的态度。

在这里,肯定是赞成或同意的意思,否定则是反对或不同意的意思。

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和否定,其含义与此是完全不同的,它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矛盾关系。

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他物。

所谓维持事物的存在,也就是促使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相对静止状态、平衡和稳定状态。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也就是破坏事物的稳定和平衡,使事物从量变过渡到质变。

例如: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方面,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方面。

遗传是生物物种的肯定方面,它促使物种的性状保持不变;变异是生物物种的否定方面,它促使物种旧的性状的灭亡和新性状的出现。

对于生物个体来说,同化是它的肯定方面,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不断地合成自身;异化则是它的否定方面,它从自身消耗能量并不断分解自身。

2)肯定和否定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它们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完全相反的作用。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如有遗漏,请补充一句话: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0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6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17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356.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437.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598.主观能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9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6210.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6811.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68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94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9415.唯物史观实现了的方法论转换:一,社会历史本质的解释,从社会意识转向社会存在和实践。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从思想动机转向物质利益,生产方式。

三,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绝对力量,从英雄人物指向人民群众。

941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951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9918.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合适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001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说明了:生产力状况是产生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10320.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10921.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22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523.全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马哲重点整理

马哲重点整理

马哲重点整理导论一、P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二、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四、P19马哲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物质与世界一、列宁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为什么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③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四、P5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和对象来说是客观的五、毛泽东:“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六、实践: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三种基本形式:①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②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③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七、P6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原因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一、什么是哲学?哲学的本质: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即方法论。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二、哲学基本问题(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内容——本体论是侧重研究宇宙世界本源的哲学理论。

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本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本体论又称为“存在论”。

本体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并由此形成哲学两大基本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

”——恩格斯2.认识论内容——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

认识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关于我们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问题。

”——恩格斯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思维方式,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原则和认识路径。

马哲复习重点

马哲复习重点

一.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货币商品的计算单位称为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的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表现为商品流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买卖脱节,从而存在发生紧急危机的可能性。

(3)储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就是储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者是贵金属条块。

能起蓄水池的作用。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偿还债务、交纳赋税及租金、发放工资等方面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

(5)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支付国际收支差额—购买国外商品—作为财富在国家间转移二.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劳动产率于价值量成反比五.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无知、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物质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主管唯心主义:承认个人的精神(心灵、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者说是个人心灵的产物。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的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1.物质观:不同时期的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重点理解辩论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及意义(包括社会的物质性的含义)2.意识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解放思想)3.矛盾观: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本属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4.质量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性质和发展的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否定观: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和两个发展阶段;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扬弃(先进文化);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实践观: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四个表现);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认识观: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创新);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8.真理观:真理的两重性,真理是过程,真理和价值的关系9.社会存在观: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有重要作用(资源友好型);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0.社会意识观:依赖社会存在的同时有相对独立性,有三个表现(可联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创新)11.社会矛盾观: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12.人民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13.劳动价值观: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累和循环及其过程,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5.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论:政治制度即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的本质。

16.垄断资本主义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明其过程必定是漫长的。

马哲全部重点

马哲全部重点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
3方法论: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是可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同时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最基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为什么说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第 一是实践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的发展动力
联系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2)从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马哲重点总结

马哲重点总结

马哲重点总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经常遇到的问题。

人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分为两个对立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吧世界的本源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基于对其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认为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在历史观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在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6、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第一章材料题:1、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2、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第二章3、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 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马哲 重点

马哲  重点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问人民谋利益。

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7.坚持一起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8.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10.物质的根本是运动。

1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3.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4.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8.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与政体两个方面。

19.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哲名著导读考试重点

马哲名著导读考试重点
7.扬弃
揭示新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其有否定与肯定双重意义的哲学概念。黑格尔明确地把扬弃一词作为同时具有否定与肯定双重意义的概念加以使用。恩格斯对扬弃进行唯物主义的阐述,认为“扬弃”就是既克服又被保存。克服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哲学上就称为扬弃。
具体原因是:第一、为了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第二、为了教育和挽救那些蒙蔽的同志,第三、为了揭露党内杜林派的宗派活动,第四、为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恩格斯是怎样阐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第二、自由是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第三、自由就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13.平等
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作为一种观念即平等观,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和阶级的内容。近代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斗争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详细内容:三、简答题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评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
14.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的内容有哪些?
二、名词解释
1.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是杜林的一个折衷命题,杜林承认世界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诚然,世界必然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但存在或不存在只能说明世界的有或无,它同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基础的统一性问题不是一回事
2.先验唯心主义

马哲重点归纳

马哲重点归纳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马哲期末考重点

马哲期末考重点

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7、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9、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1、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1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3、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4、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辨析: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马哲重点

马哲重点

1.科学的基本特征答:第一,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这里“事实”包括实验事实和观察事实。

所谓实验事实,即在某种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所取得的事实材料;所谓观察事实,即通过观察客观对象的实际变化过程所获得的事实记录材料。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由于其所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过程比较确定,可逆性、可重复性强,因而更多地依赖实验事实,而社会科学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极其庞大复杂,变化过程反复无常,具有不可逆性,因而更多地依赖观察事实。

不过,这种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就是主要通过观测记录天体的运动变化资料来进行研究的,而一些社会科学,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开展某些实验。

如管理学中有名的“霍桑试验”。

第二,科学具有抽象性和深刻性。

科学绝不满足于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外在的现象描述,而是要进一步探讨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本质和规律。

如“水往低处流”,这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这种描述至多只是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奠定一个基础,还不能叫科学,只有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这一定律来解释“水往低处流”等等自然现象的时候,才算真正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再如,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尽管使用了许多图表和精确的数学工具,但实际上仍然只是对供求现象的描述,笔者认为,实际上它还不能称得上是科学。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目前许多人指出其存在种种缺陷,但这一理论却是在努力探索价格决定背后的规律,仍可以称得上是科学,即使错误,也只是科学的错误。

第三,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谓本质,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那种将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在该事物所具有的众多属性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决定和制约该事物的其它属性、同该事物相始终共命运的那一种属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或者,更一般更抽象地表达为,规律就是事物运动的概率分布。

第四,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人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指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肯定和否定: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和客体:处于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即进入到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领域中并与主体发生一定关系的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扬弃: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劳动: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即一个统治阶级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简答:1 什么是马克思?是物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2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3)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4)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首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关系的一条基本原理。

任何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是由于19世纪中期到末期,欧洲许多国家社会经济情况进入了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才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需要和可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而实践又总是在不停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人物从不教条,从不僵化,总是与时俱进,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其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产生、完善和检验。

实践没有止境,人的思想解放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止境。

新的规律认识了,新的历史课题解决了,新的理论诞生了,又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更新的历史课题、更新的规律需要解决和认识,新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如此循环前进,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由于实践发展和历史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只能解决当时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他们也只解决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性课题,推动历史的发展。

新的实践,需要后人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再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认识新的规律,永远保持理论的先进性和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充满活力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就是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向共产主义奋进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工作,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阶段性,使其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历史统一。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才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4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根本)(2)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意义: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各哲学流派被划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各哲学流派被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儿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意义:一,回击了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二,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划清了同不可知论的界限;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三,割裂它们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7如何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