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09级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范例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范例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供配电系统电气部分设计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起止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年月日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1)一、设计题目某时装有限公司供配电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二、设计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熟悉供配电系统初步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基本内容、设计程序、设计规范等,锻炼工程设计、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工程计算、工具书使用等能力,并了解供电配电系统前沿技术及先进设备。

要求根据用户所能取得的电源及本厂用电负荷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到工厂生产的发展,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选择配变电所主结线方案、高压配电线路接线方式、高低压设备和进出线,确定车间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台数与容量、类型。

最后按要求写出设计说明书,绘出设计图样。

三、设计依据1、负荷情况该时装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各类高中档针织品服装、部分梭织服装,公司占地面积135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主要由综合办公楼、裁剪车间、缝制车间、整烫车间、检品车间、印绣花车间等部门组成。

该公司大部分车间为三班制,年最大有功负荷利用小时数为5100h 。

车间负荷情况见附表。

按二级负荷设计。

2、供电电源情况按照公司与当地电业部门签订的供用电协议规定,可从某35/10kV 地区变电站取得工作电源。

该35/10kV 地区变距离本厂约为5km ,10kV 母线短路数据:()MVAS max .k 2003=、()MVA S min .k 1103=。

为满足工厂二级负荷的要求,可采用高压联络线由邻近的单位取得备用电源。

要求:①过电流保护整定时间不大于1.0s ;②在工厂10kV 电源侧进行电能计量;③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

3.自然条件年最高气温39℃,年平均气温23℃,年最低气温-5℃, 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3℃,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6℃,年最热月地下0.8m 处平均温度25℃.主导风向为南风,年雷暴日数52。

平均海拔22m ,地层以砂粘土为主。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背景与意义供配电工程作为电气工程专业中的重要学科,是电气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供配电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知,能够掌握其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设计旨在根据现代社会对优秀工程师的需求,结合供配电工程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对供配电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优秀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使学生掌握普通配电系统和变电站的设计与施工原理。

2.让学生掌握低压配电系统、中压配电系统和高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3.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保护及联锁的原理与应用。

4.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中的电缆线路、保护器及电表的应用与操作原理。

5.帮助学生理解电气故障的原理、处理方法、以及保证供电质量的必要性。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普通配电系统和变电站的设计与选址。

2.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修理。

3.中压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修理。

4.高压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修理。

5.配电房及变电站的电气安装和验收原则及技能。

6.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保护及联锁的原理与应用。

7.电力系统中的电缆线路、保护器及电表的应用与操纵原理。

8.电气故障的原理、处理方法、以及保证供电质量的必要性。

课程设计对学生要求较高,希望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各种教学活动,认真完成每项教学任务,结合实际电气工程应用,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成为高素质的电气工程技术人才。

四、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法1.西安交通大学供配电工程研究与实践基地为教学平台。

2.以实践为主线开展教学,结合现代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3.配合理论课程,进行实验和现场讲解。

4.通过小组讨论、工程实例解析等形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5.每天进行工程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1.通过平时实验、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教材阅读及课堂测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9供配电课设任务书

9供配电课设任务书

河南城建学院《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班级 0924111-2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供配电技术指导教师张晓杰、刘海昌、田巍电气与电子工程系2018年6月《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时间及地点1、设计时间:2018年6月16日~2018年6月20日2、设计地点:2号教案楼B座403、405二、设计目的和要求1、设计目的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加强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了解,学会查寻资料、主接线设计,以及计算、分析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要求<1)培养学生认真执行国家法规、标准和规范及使用技术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思考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使其巩固和深化,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懂得电力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为毕业设计和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本格式要求:见附件A: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格式要求4、课程设计共有设计题目18个,0924111和0924112班各分18个小组,每3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编号和设计题目编号对应选择一个题目惊醒设计,小组分组情况见附件B:0924111-2班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分组名单。

三、设计课题和内容课题一:某厂总降压变电所的设计<一)基础资料1、负荷大小<1)用电设备总安装容量6630KW。

<2)计算负荷<10KV侧)P c =4522KW Q C =1405KVar2、全年工作时数为8760h;T max=5600h3、电源情况<1)工作电源由距该厂5km处变电站A接一回架空线路供电。

A变电站110kv母线,S k=1918MVAS B =1000MvA,A变电站安装两台SFSLZ----3150KVA/110KVA三绕组变压器:U高中 %=10.5U高低%=17 、U低中%=6%。

供电电压等级,由用户选用35KV一种电压供电。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

供配电技术实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供配电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了解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备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供配电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增强对供配电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

2.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电力分配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3.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规划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方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方法。

4.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供配电系统的维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的故障处理,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5.供配电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供配电技术,绿色供配电技术,高效供配电技术,安全供配电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法和维护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供配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供配电设计课程设计模板

供配电设计课程设计模板

供配电设计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配电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了解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

3.熟悉电力线路、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应用。

4.能够运用CAD等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和绘制。

5.具备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6.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供配电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供配电系统的等级和拓扑结构等。

2.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计算:包括负荷计算、电压选择、设备选型、保护配置等。

3.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应用:包括电力线路、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的基本原理和选用原则。

4.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包括系统调试、故障排除、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等。

5.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供配电系统设计》等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通过PPT、视频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4.实验设备:提供供配电系统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09级《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09级《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请勿抄袭)此为16开的纸张,打印的时候直接缩放到A4规格,不需要重新排版。

2011-2012第二学期课程设计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计算机算法程序设计姓名学号班级电气09xx班指导教师王丹老师目录一、课程设计说明 (3)二、选择所用计算机语言的理由 (3)三、程序主框图、子框图及主要数据变量说明 (4)四、三道计算题及网络图 (8)五、设计体会 (15)六、参考文献 (16)七、附录(主程序及其注释) (17)电分课设报告一、课程设计说明根据所给的电力系统,编制短路电流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进行调试,最后完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电力系统计算应用程序。

通过自己设计电力系统计算程序使同学对电力系统分析有进一步理解,同时加强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所谓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的“短接”。

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除中性点外,相与相或相与地之间是绝缘的。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其绝缘破坏而构成了通路,我们就称电力系统是发生了短路故障。

在三相系统中,短路故障可分为两大类:即对称短路(三相短路)和不对称短路(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单相接地短路)。

其中三相短路虽然发生的机会较少,但情况严重,又是研究其它短路的基础。

所以我们先研究最简单的三相短路电流的暂态变化规律。

二、选择所用计算机语言的理由我使用的是第四代计算机语言的MATLAB,利用其丰富的函数资源,它的优点如下:1)语言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库函数极其丰富。

MATLAB程序书写形式自由,利用起丰富的库函数避开繁杂的子程序编程任务,压缩了一切不必要的编程工作。

由于库函数都由本领域的专家编写,用户不必担心函数的可靠性。

可以说,用MATLAB进行科技开发是站在专家的肩膀上。

2)运算符丰富。

由于MATLAB是用C语言编写的,MATLAB提供了和C语言几乎一样多的运算符,灵活使用MATLAB的运算符将使程序变得极为简短。

3)MATLAB既具有结构化的控制语句(如for循环,while循环,break语句和if语句),又有面向对象编程的特性。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题目学校宿舍楼10kV变电所电气设计2.原始资料2.1 课题原始资料各课题的工程概况及负荷详见工程图纸资料(另附)。

2.2 供电条件(1)供电部门110/10kV变电所位于工程附近1.5/2.0/2.5/3.0km(自选)处,10kV母线短路电流为16/18/20kA(自选),根据需要可提供给用户1路或2路10kV专线(自选)供电。

(2)采用高供高计,要求月平均功率因数不少于0.95。

不同电价负荷,计量分开。

如学校用电统一执行居民电价,公共建筑执行商业照明电价、非工业动力电价,工业企业生产用电统一执行大工业电价、职工生活用电执行居民电价。

居住区采用高供低计(住户每单元集中设置计量表箱、小区公建在配电室低压出线柜设置计量表)。

(3)供电部门要求用户变电所高压计量柜在进线主开关柜之前,且第一柜为隔离柜。

2.3 其他资料当地最热月的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为38℃,年最热月地下0.8m处最高温度平均值为25℃。

3.具体任务及技术要求本次课程设计共1周时间,具体任务与日程安排如下:第1周周一:熟悉资料及设计任务,负荷计算与无功补偿、变压器选择。

周二:设计绘制变电所高压侧主接线图。

周三:设计绘制变电所低压侧主接线图。

周四:短路电流计算,高低压电器及电线电缆选择计算。

周五:编制设计报告正文(设计说明书、计算书)电子版。

整理打印设计报告,交设计成果。

要求根据设计任务及工程实际情况,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独立完成10kV变电所的电气设计(变电所出线部分设计分工合作完成)。

设计深度应达到初步设计要求,制图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4.实物内容及要求课程设计报告文本内容包括:1.封面;2.任务书;3.目录;4.正文;5.致谢;6.参考文献;7.附录(课程设计有关图纸)。

4.1 设计报告正文内容(1)工程概况与设计依据(2)负荷计算与无功补偿设计(3)供配电系统一次接线设计(4)短路计算与高低压电器选择(5)电线电缆选择设计报告正文编写的一般要求是:必须阐明设计主题,突出阐述设计方案、文字精炼、计算简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

湖北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起止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年月日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6)班级: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①班学生:200940220148~200940220153,200941220127,200940120142(8人)学时:2周时间:第14~15周指导教师:徐滤非、汤立刚一、设计题目某电子厂供配电系统电气部分初步设计二、设计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熟悉现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树立起技术与工程经济相统一的辨证观点;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电气工程设计计算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电力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要求根据用户所能取得的电源及本厂用电负荷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到工厂生产的发展,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确定变配电所的位置与型式,确定变电所主变压器的台数与容量、类型,选择变电所主结线方案及高低压设备和进出线,最后按要求写出设计说明书,绘出设计图样。

三、设计依据1、工厂负荷情况该厂工厂生产占地面积11300平方米,致力于电声和电脑周边产品的制造与销售。

工厂下设喇叭车间、线材成型车间、喷油车间、模具车间、塑胶车间、组装车间等。

该厂多数车间为两班制,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4500小时,日最大负荷持续时间6小时。

该厂属于三级负荷。

负荷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表1负荷统计资料编号厂房名称设备容量/kW 需要系数功率因数1 喇叭车间358 0.55 0.802 线材成型车间320 0.50 0.703 喷油车间220 0.55 0.654 模具车间580 0.35 0.805 塑胶车间450 0.45 0.756 组装车间320 0.35 0.757 食堂、锅炉房80 0.60 0.758 仓库15 0.30 0.859 办公楼120 0.80 0.902、供电电源情况由总厂35/10kV 总降压变电所10kV 分段单母线提供电源。

供电课程设计模板

供电课程设计模板

供电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电路的原理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够使用电路测试仪器进行电路的测试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电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原理。

1.电路的基本概念:介绍电路的定义、电路的元件和电路的功能。

2.电路的组成:介绍电路的常见组成部分,如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等,并解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3.电路的原理:介绍电路的工作原理,包括电流的流动规律、电压的分布规律和电阻的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电路案例,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电路的工作原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电路教材,提供系统的电路知识。

2.参考书:提供电路技术的深入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电路原理的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电路的工作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电路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电路实验。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供配电课程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供配电技术,就是研究电力的供应及分配的问题。

电力,是现代工业生产、民用住宅、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能源和动力,是现代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

没有电力,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是建立在电气化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电力供应如果突然中断,则将对这些用电部门造成严重的和深远的影响。

故,作好供配电工作,对于保证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配电工作要很好的为用电部门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必须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安全——在电力的供应、分配及使用中,不发生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可靠——应满足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的要求。

优质——应满足电力用户对电压质量和频率质量的要求。

经济——应使供配电系统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并尽可能的节约电能和减少有色金属消耗量。

随着照明技术的迅速发展,照明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无论照明设计理念还是照明设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以满足人们提出的环境优美、亮度适宜、空间层次感舒适、立体感丰富等多个层面的要求,同时注重艺术性,文化品味和特色。

电气照明是建筑物内外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在自然光不足时,为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提供视觉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电气照明设计应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并且要确保用电安全。

总之,建筑电气照明与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建筑业、装饰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电气光源、照明设备技术的更新以及照明光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了。

照明设计的负荷的选取与原则一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或将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者;或中断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者。

二级负荷为中断供电将在政治上,经济上产生较大损失的负荷,如主要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报废等;或中断供电将影响重要的用电单位正常的工作负荷,如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或中断供电将造成秩序混乱的负荷等。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本科生课程设计题目:课程: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1.题目2.原始资料课题原始资料本建筑层数为16层,建筑高度为63米。

属一类高层建筑。

使用功能: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汽车库及人防,1~4层为商铺及办公室,5~16层为办公室等。

供电条件(1)供电部门110/10kV变电所位于工程附近处,10kV母线短路电流为20kA,根据需要可提供给用户1路或2路10kV专线供电。

(2)采用高供高计,要求月平均功率因数不少于。

不同电价负荷,计量分开。

如学校用电统一执行居民电价,公共建筑执行商业照明电价、非工业动力电价,工业企业生产用电统一执行大工业电价、职工生活用电执行居民电价。

(3)供电部门要求用户变电所高压计量柜在进线主开关柜之前,且第一柜为隔离柜。

其他资料当地最热月的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为38℃,年最热月地下处最高温度平均值为25℃。

当地年雷暴日数为35天。

当地地质平坦,海拔高度为100m,土壤为普通粘土。

3.具体任务及技术要求本次课程设计共周时间,具体任务与日程安排如下:第1周周一:熟悉资料及设计任务,负荷计算与无功补偿、变压器选择。

周二:供配电系统一次接线设计,设计绘制变电所高压侧主接线图。

周三:设计绘制变电所低压侧主接线图。

周四:设计绘制变电所低压侧主接线图。

周五:设计绘制变电所电气平面布置图。

第2周周一:短路电流计算,高低压电器及电线电缆选择计算。

周二:编制设计报告正文(设计说明书、计算书)电子版。

周三:整理打印设计报告,交设计成果。

要求根据设计任务及工程实际情况,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独立完成10kV变电所的电气设计(变电所出线部分设计分工合作完成)。

设计深度应达到初步设计要求,制图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4.实物内容及要求课程设计报告文本内容包括:1.封面;2.任务书;3.目录;4.正文;5.致谢;6.参考文献;7.附录(课程设计有关图纸)。

09级课程设计报告模板~1

09级课程设计报告模板~1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2011 ~ 2012 学年第1学期
课程设计题目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莫燕斌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11年月日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二、总体方案设计
三、设计原理分析
四、具体电路实现
五、总结和体会
【参考文献】
备注:1、课题的名称、摘要、关键词及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
2、参考文献用宋体五号字;
3、用1.5倍行距。

200905416103 文祖龙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05 黄建升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16 刘顺琦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20 陈庚清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28 梁其森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38 李懿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53 于军立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56 宋广博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58 于金校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200905416160 李冬阳应用物理学应物本2009班。

2009级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格式模板

2009级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格式模板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火电厂短期负荷经济分配计算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同组队员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电气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设计评阅表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同组队员专业班级题目名称一、学生自我总结二、指导教师评定目录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 (1)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三、设计内容 (1)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 (1)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 (1)3.1.2 (1)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1)四、本设计改进和建议 (2)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2)六、主要参考文献 (2)附录 (2)关于格式说明1.目录:请用自动生成目录,不会的同学百度问人。

2.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全文中的数字和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3.图要求:(1)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图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如:“图1-1 ”—“第1部分-第1个图”;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

(2)图居中;图题在图下方居中;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

(3)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

插图处的该页末尾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至次页最前面。

(4)图题及图中文字用5号宋体。

(5)如果图完全引用某文献中的图,不是自己画的,要在图的标题右上方标明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如:“……量[8-10]”,参考文献要在“六、主要参考文献”部分列出。

最近几年(1998年——2006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如图所示。

图1-1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8-10]4.公式(用mathtype软件编写)要求:(1)居中书写。

(2)后面要标明序号“(1-1)—(第1部分-第1个公式)”;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3)序号置于与公式同一行的最右端。

供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电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供电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供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压、电流、电阻等基本电学量的测量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简单电路,能够进行电路的连接和调试,能够使用电力设备进行电力传输和分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电力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技术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电系统的基本原理、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力传输的原理和设备、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第一章:供电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供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2.第二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介绍电路的基本元素和电路的基本定律。

3.第三章:电力传输的原理和设备,介绍电力传输的原理和常用的电力设备。

4.第四章: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介绍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电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电力传输和电路的理解;通过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和多媒体资料。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实验设备是学生亲手操作的必备资源,多媒体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电路和电力传输的原理。

教师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利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考试主要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占总成绩的30%。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

供配电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供配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在电力工程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掌握电力系统中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的计算和分析方法;–熟悉电力线路、变压器、开关设备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选用原则;–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进行电力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供配电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热爱电力工程事业,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线路、变压器、开关设备、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供配电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供配电系统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功能;2.电力线路:讲解电力线路的类型、结构、参数及选用原则;3.变压器:介绍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分类及性能;4.开关设备:讲解开关设备的功能、结构、选用原则及维护方法;5.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阐述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原理、维护方法和管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方法;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和交流平台。

09级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09级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本报告设计了一个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的实现方案,包含了主电路选型,主电路无源参数计算,主电路有源参数计算,有源电路的驱动和保护原理设计,控制和检测与保护电路原理设计,散热设计以及电气仿真。

通过查阅资料,本设计方案决定采用双PWM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作为主电路,以IGBT作为主要元器件,对电路参数进行了详细计算,并用Matlab对电路进行了详尽的仿真。

关键词:●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双PWM;IGBT;仿真●ABSTRACTThisreportisthedesignofagrid-connectedconverterforwindpowergenerationscheme,in cludingaselectionofthemaincircuit,passiveparameterscalculationofthemaincircuit,acti veparameterscalculationofthemaincircuit,designofdriveandprotectionofactivecircuit, designofcontrolanddetectionandprotectioncircuit,thermaldesignofheatsink,aswellast heelectricalsimulation.Throughsearchinginformation,doublepwmdirectdrivewindpow ergenerationsystemisusedinthisdesignthattakesIGBTasthemaincomponentsandcalcula testhecircuitparameters,andMatlabisusedtosimulatethecircuitindetail. KEYWORDS:Grid-connectedconverterforwindpowergeneration;Directdrivewindpowergenerationsystem;Doublepwm;IGBT;Simulation目录1.概述.................................................................................................................................... - 5 - 1.1课程设计要求 ............................................................................................................ - 5 - 1.2风力发电背景介绍[1] ................................................................................................. - 5 -1.3本报告设计内容 ........................................................................................................ - 6 -2.主电路选型 ........................................................................................................................ - 7 - 2.1双馈发电机系统与直驱发电系统比较 .................................................................... - 7 -2.1.1双馈发电机系统 ................................................................................................ - 7 -2.1.2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 ........................................................................................ - 8 - 2.2二极管整流+BOOST+PWM方式和双PWM方式比较 ............................................ - 9 -2.2.1二极管整流+BOOST+PWM方式 ....................................................................... - 9 -2.2.2双PWM方式 ..................................................................................................... - 9 -3.主电路无源参数计算 ...................................................................................................... - 11 - 3.1交流侧电感的设计 .................................................................................................. - 11 -3.2直流侧电容设计 ...................................................................................................... - 12 -4.主电路有源参数计算 ...................................................................................................... - 13 - 4.1主要参数计算 .......................................................................................................... - 13 - 4.2IGBT介绍 .................................................................................................................. - 14 -4.3有源元件的选择 ...................................................................................................... - 15 -5.有源电路的驱动、保护原理设计 .................................................................................. - 16 - 5.1有源电路的驱动设计原理 ...................................................................................... - 16 - 5.2有源电路的保护设计原理 ...................................................................................... - 17 -5.2.1电网过电流保护 .............................................................................................. - 17 -5.2.2电网欠电压保护 .............................................................................................. - 18 -5.2.3电网过电压保护 .............................................................................................. - 19 -5.2.4浪涌电压保护 .................................................................................................. - 20 -6.控制、检测与保护电路原理设计 .................................................................................. - 20 - 6.1控制电路设计 .......................................................................................................... - 20 -6.1.1控制系统硬件框图 .......................................................................................... - 20 -6.1.2控制芯片介绍 .................................................................................................. - 21 -6.1.3控制电路主要模块 .......................................................................................... - 21 - 6.2PWM波形产生单元 .................................................................................................... - 22 -6.2.1PWM产生单元的特性[5] ..................................................................................... - 22 -6.2.2DSP产生PWM波的原理 .................................................................................... - 23 - 6.3检测电路设计 .......................................................................................................... - 24 -6.3.1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 - 24 -6.3.2电压过零点检测电路 ........................................................................................ - 25 -7.散热设计 .......................................................................................................................... - 26 - 7.1热量的来源 .............................................................................................................. - 26 - 7.2常用散热方法 .......................................................................................................... - 28 - 7.3损耗计算 .................................................................................................................. - 28 -7.4散热方式选择及其效果验证 .................................................................................. - 30 -8.仿真.................................................................................................................................. - 32 - 8.1仿真设计及各模块参数 .......................................................................................... - 32 -8.1.1仿真设计图 ...................................................................................................... - 32 -8.1.2各模块参数 ...................................................................................................... - 33 - 8.2仿真结果 .................................................................................................................. - 37 -8.2.1输入部分 .......................................................................................................... - 37 -8.2.2直流电压部分 .................................................................................................. - 39 -8.2.3输出部分 .......................................................................................................... - 40 - 8.3不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 - 42 -8.3.1电感值对结果的影响 ...................................................................................... - 42 -8.3.2电容值对结果的影响 ...................................................................................... - 44 -9.参考文献 .......................................................................................................................... - 46 -10.学习感想........................................................................................................................ - 47 -11.致谢................................................................................................................................ - 48 -12.附录................................................................................................................................ - 48 -1.2.概述1.1课程设计要求设计题目: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a)输入电压:三相交流线电压380V(+/-15%)频率30Hzb)输出电压:三相交流线电压380V,频率50Hzc)最大输出电流:100Ad)工作温度:0~50℃1.2谐波THD<5%1.3风力发电背景介绍[1]能源、环境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配电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评定:
201*年**月**日
目录
(三号、黑体,居中,“目录”两字间空四格,与正文间空一行)1.(空一格)☆☆☆☆☆(小三号、黑体) (1)
1.1(空一格)☆☆☆(四号、黑体) (2)
1.1.1(空一格)☆☆☆(四号、楷体) (4)
1.1.2(空一格)☆☆☆(四号、楷体) (7)
1.2(空一格)☆☆☆(四号、黑体) (9)
1.2.1(空一格)☆☆☆(四号、楷体) (15)
1.2.2(空一格)☆☆☆(四号、楷体) (24)
2.(空一格)☆☆☆☆☆(小三号、黑体) (25)
2.1(空一格)☆☆☆(四号、黑体) (27)
2.1.1(空一格)☆☆☆(四号、楷体) (34)
2.1.2(空一格)☆☆☆(四号、楷体) (37)
(正文)
1(空一格)☆☆☆☆☆(小三号、黑体)
1.1(空一格)☆☆☆(四号、黑体)
(段前缩进两个汉字,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 1.5倍行距)☆☆☆☆☆☆☆☆☆☆☆☆☆☆☆☆☆☆☆☆☆☆☆☆☆☆☆☆☆☆☆☆☆
1.2(空一格)☆☆☆☆(四号、黑体)
1.2.1(空一格)☆☆☆(四号楷体)
(段前缩进两个汉字,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 1.5倍行距)☆☆☆☆☆☆☆☆☆☆☆☆☆☆☆☆☆☆☆☆☆☆☆☆☆☆☆☆☆☆☆☆☆☆☆☆☆☆☆☆☆☆☆☆☆☆☆☆☆☆☆☆☆☆☆☆☆☆☆☆☆☆☆☆☆☆☆☆☆☆☆☆☆☆☆☆☆☆☆☆☆☆☆☆☆☆☆☆☆☆☆☆☆☆☆
1.2.2(空一格)☆☆☆(四号楷体)
(段前缩进两个汉字,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 1.5倍行距)☆☆☆☆☆☆☆☆☆☆☆☆☆☆☆☆☆☆☆☆☆☆☆☆☆☆☆☆☆☆☆☆☆☆☆☆☆☆☆☆☆☆☆☆☆☆☆☆☆☆☆☆☆☆☆☆☆☆☆☆☆☆☆
1.2.3(空一格)☆☆☆(四号楷体)
(段前缩进两个汉字,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 1.5倍行距)☆☆☆☆☆☆☆☆☆☆☆☆☆☆☆☆☆☆☆☆☆☆☆☆☆☆☆☆☆☆
1.3(空一格)☆☆☆☆(四号、黑体)
(空一行)
2(空一格)☆☆☆☆☆(小三号、黑体)
2.1(空一格)☆☆☆(四号、黑体)
……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左顶格)
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或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

正文中应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 ]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序号一致。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

2、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2.1目录
包括正文所有章节、参考文献、附录(如有)、致谢。

“目录”二字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四格。

目录的各层次题目应简明扼要,其中第一层次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目采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题目采用四号楷体字。

题目和页码间用“....”相连,并标明页码。

详见模板。

2.2正文
正文内容序号采用如下格式:
1(空一格) ☆☆☆☆☆(小三号、黑体、左顶格)
1.1(空一格)☆☆☆(四号、黑体、左顶格)
1.1.1(空一格) ☆☆☆(四号、楷体、左顶格)
正文(小四号、宋体)
详见模板。

2.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篇数为3篇以上,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

应根据《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

作者只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 al”(斜体)。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和示例如下:
1、专著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例:[4] 牛光庭.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2、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D].所在地:作者单位,年度.
例:[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3、报告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所在地:作者单位,年度.
例:[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4、期刊文章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1] 赵强,孟祥龙.增强自调匀整混合环控制稳定性的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6):7-9.
[2] Nagai N, Nagata K, et al. Quercetin Suppresses Heat Shock Response by Down-regulation of
HSFI[J].Biochemical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2002,208(3):1105.
5、论文集中的文献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编.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6、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10] 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8、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6] 孔一庆.一种硅材料的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CN891056088,1982-05-02.
9、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以上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一格。

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

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行间距单倍行距。

3 几点具体要求
3.1语言表述
1、要做到数据可靠、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论述必须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对同行专业人员已熟知的常识性内容,尽量减少叙述。

2、论文中如出现一些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术语或概念,需做出解释。

3.2 标题和层次
标题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层次要清楚。

3.3 页眉和页码
1、页眉从正文开始至“参考文献”部分,一律为“武汉纺织大学课程设计”,采用五号宋体字、居中书写。

2、页码从正文开始至“参考文献”部分,按阿拉伯数字连续居中编排。

3.4 图、表、公式
图: a.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文中的术语、符号、单位一致。

b.图必须要有图序、图名,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宋体字。

表: 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必须要有表序、表名,表序及表名居中置于表的上方。

c.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一律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 编号用括号括起来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公式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用word 自带的公式编辑器)。

如:
2z
2
2
+(1-1)
y
x=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连续编号。

如:图2-5 等。

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用计算机绘图。

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