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学案】《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作者:曹冬梅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11期课文背景1. 关于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
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本文选自《华盖集》。
2. “三·一八”惨案及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在该惨案中遇害。
课堂学习一、文本思路梳理1. 根据所拟标题,课文主要有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君?请列出有关她的事迹。
明确:3、4、5部分事迹有:(1)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2)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4)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5)“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6)中弹牺牲。
2.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补充刘和珍的事迹。
明确:(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 说说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思想和文学地位。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语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愚鲁之人应快做),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悼念鲁迅的挽联,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
请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
2、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共2课时学案导学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知人论世设疑激趣)问题导入一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司马迁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他身处逆境但奋斗不止,通过奋斗来创造生命价值这种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历史正是在这些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奋然而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中国历史如果有值得后代为之骄傲和为之自豪的人,则正是这些为民族自主和人民民主而奋然前行的真的猛士刘和珍、杨德群等就是这样的猛士同学们阅读全文,看刘和珍、杨德群等真的猛士给了我们的人生什么样的启示?材料链接1.作者信息鲁迅作为文学家,是中国现代首屈一指的作家,300多万字的创作和250万字的译文,再加上他辑录校勘的49种古籍,总共有一千万汉字的文化遗产鲁迅又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国译成四五十种不同的文字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详细地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2.背景回放文中写到的“三&8226;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8226;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3.知识准备“记念”是错字吗?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刘和珍简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4.他山之石(1)《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读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⑫“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作者的思路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反革命的两手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⑬“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辗转”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枪弹的攒射”给凶残的执政府以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8226;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⑭“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苟活”,苟且图生存的意思“苟活”是鲁迅的自我贬抑,说明他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真的猛士“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同时,这又是战斗的号召,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看到希望,为希望所鼓舞,奋然前行本句的“苟活者”与第三部分“苟活”一语相对照,但范围扩大了本句肯定了刘和珍牺牲对两类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所起的积极作用,抒发了崇敬之情,表现了决意奋进、义无反顾之意⑮“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这”所指的主要是: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总结,以及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⑯“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引号明确了“苟活到现在”所修饰的中心词是“我”,而不是“学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刘和珍的确是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说但与她的伟大的牺牲精神相比,自己不过是“苟活者”这样写,是对第一部分“程君”那段话从另一方面的补充,即自己并不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给一个喜欢自己文章的学生写悼念文字,自己所悼念的其实是一位真的猛士这样写,既把第一、二部分的内容紧紧熔铸在一起,又突出了鲁迅对这位学生极高的崇敬这种崇敬之情贯穿于第三、四、五部分的记叙,至第七部分的议论进一步发挥总之,本句中引号起强调作用,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以死难烈士为榜样,英勇奋斗的强烈愿望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为此感到骄傲和崇敬⑰“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是总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对于“此”所概括的内容,既有对敌人的控诉、揭露,又有对烈士的崇敬和悼念;既有对“三&8226;一八”惨案的评价,又有自己奋然前行的斗志即“此”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转自网页:/Article/200808/35181.html)(2)杨荫榆的晚节杨荫榆,在鲁迅笔下,是有名的反角,盖因女师大风潮之故《鲁迅全集》注释给她的定性是——“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少年来,她一直背负骂名固然,这骂名是该背的但这就是杨荫榆的“全人”吗?杨荫榆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且看杨绛先生关于杨荫榆的一段记述:日寇侵占苏州,……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看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杨绛的三姑母,就是杨荫榆杨绛的这段记述,是应当视作信史的这段记述,看似平平实实,实则是惊心动魄,使人不禁想起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场面,想起了南京的难民区这段史事,发生在1937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里,此时正是日寇气焰万丈之时,而南京大屠杀也正发生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这段时间想想看,杨荫榆面对的该是一群怎样凶残的兽兵!杨荫榆,不过一弱女子,面对凶残的日本兽兵,竟能孤身入虎穴,凛然斥敌,这该需要何等的胆气!为了保护受难的中国姐妹,她自己却惨遭杀害,这是多么可贵的舍己救人的精神!日本兵为什么要杀她?因为她阻碍了日本兵的奸淫掳掠她的死,与战场上的抗敌牺牲,其实是同等壮烈的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的英雄行为我想,即使是承认她为烈士,也是不过分的——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是这样那么,综观杨荫榆,我想可以这样平心地说,在女师大风潮中,杨荫榆确实是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但在抗战史上,杨荫榆则无疑是应该被刻在光荣碑上的功是功,过是过,一清二楚,一点也不用含糊的但在某些人心里,却未必会做如是想,至少他们不大愿意提及杨荫榆这一闪光的晚节他们的潜意识是:凡是鲁迅认定的反角,必无是处,此人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其实,他们正违反了鲁迅先生关于识人要识“全人”的教诲我想,鲁迅若是死在杨荫榆之后,对杨的英雄行为也是会首肯揄扬的,而不会拿着杨之过去否定杨之功导学二:自学思疑、初探问题(自主学习十分重要)问题导入二《记念刘和珍君》始终给人一种悲痛激越、跌宕起伏、变幻无穷的思想和艺术的冲击力,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随作者同愤怒、同悲痛、同沉重,这都是因为“刘和珍是我的学生”,但“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那么,刘和珍究竟是怎样伟大的女性,值得鲁迅为她写这样的记念文字?作者运用了“一唱三叹”的表述结构这种表述结构是作者对青年学生之深情在行文上的反映我们几乎找不到作者完整、详细地叙述有关刘和珍的情节,这完全是作者思之所至、忍含深痛而造成的时断时续、一唱三叹式的表述结构这种结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完整的人物情节,本文只有刘和珍的零零星星的生活断片,且还是分散在三个部分中,你能把刘和珍的生平事件和性格特征概括出来吗?1.文章写了刘和珍哪些具体的事件?请同学们概括2.文中有哪些对刘和珍评价的句子?3.在你眼中,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主测评(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1.选出对下面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和幸福者?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C.“怎样的”意思是“多少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少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2.文章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描述“真的猛士”,并以此作为“猛士”和“庸人”的一个分野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3.在文章的第一段,鲁迅就说过“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到了第二段也就是上面的引文里,这种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又出现了几次?如何理解它们?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是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⒈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2.仔细阅读上面的引文,揣摩揣摩作者在听到噩耗后最初的心情3.鲁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种“缘由”到底是什么?你怎么理解?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两个“沉默”意思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1.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2.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3.“时间永是流驶”,时间会带走一些经历,也会留下一些记忆,请就“忘却与记忆”谈一谈自己的观点4.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第一段第二段疑点归纳同学们,你初读《记念刘和珍君》后,会觉得本文在抒情上的一个特点就是,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将自己的满腔的悲痛与义愤,用烈火般的言辞喷射出来,形成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并结情为理,化为深刻的哲理韵味,并指着反动派的鼻子怒斥:“中外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个个脸上有血污……”文中的议论与抒情都是感性(情感)与理性(哲理)交织着的产物,它在最大程度上,获得了无限的诗性对这种“诗性”,你心中还有什么疑惑没能解决?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和同学、老师进一步探讨1.2.导学三:合作互助、共析问题(训练合作能力,得到双赢目的)问题导入三痛苦是因为尊敬,愤慨是因为意外,纠结是因为无奈;痛苦是因为清醒,愤慨是因为无端,纠结是因为惭愧肠一日而九回,泪一日而不干读斯文,你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真挚的心吗?和大家共同探讨探讨1.文章开头反复说“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后来却说“实在无话可说”,最后又说“说不出话”联系全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2.读第一、二部分,探究作者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由此感受作者的情感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句话所说的缘由是什么?体会这句话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指导要求: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与深情叙说是本文抒情的一大特色全文出现最多的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是要说”“我说不出话”等语句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欲说还休的深情”鲁迅从这些近似“重复”性语句出发,在说与不说之间,表现了鲁迅陷入了深刻的苦痛之中,将魏晋散文风格——“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式的叙说演绎得具体而深刻我们知道,抑制住的情感,其抒发的程度不及畅快的发泄来得强烈,然而这种无泪之悲、无声之痛的“抑制”却能让人感受得尤为沉重、久远酣畅淋漓虽可尽情倾诉,不留余地,但过后便是轻松、痛快;而含蓄抑郁只露出冰山一角,却能给人欲说还休、余音不绝之感导学四:展示交流、探究问题(深入地探究,大方地展示吧)问题导入四有情感的人,也是有思想的人,正因有思想,所以情感才会如此的浓烈,也正因情感那般的浓烈,所以思想才会那般的深刻这篇文字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体现呢?1.“煤”比什么?“木材”比什么?“一小块”比什么?整个句子告诉我们什么?2.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如此”用现在的话说什么意思?3.“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中的意义是什么?归纳总结同学们,我们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了比较细致的解读,重点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请你对本课所学内容做一小结导学五:应用演练、再生新疑(能力从训练中获得,水平在置疑中提高)分层演练【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山阿(ā)赁(lìng)屋从(cóng)容不迫B.屠戮(lú)尸骸(hái)长歌当(dàng)哭C.攒(zǎn)射菲(fěi)薄殒(yùn)身不恤D.浸渍(zé)惩创(chuàng)面面相觑(qù)2.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C.到处都是帮凶()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3.给下列空缺处填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我在十八日早晨,①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②得到噩耗,说卫队③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⑤我对于这些传说,⑥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我还不料,⑧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⑨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⑩何至于无端在政府门前喋血呢?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B.为保持北京的故都风貌,在北京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C.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D.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次月全食是继今年1月10日之后我国境内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6.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运用想象,联系生活,按要求设计两句人生箴言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动物都能观赏到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了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他们就这样一边选择,一边观赏,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到了最想观赏的动物(1)设计一句简明、富有鼓动性的人生箴言(20字以内)(2)设计一句含蓄、富有意蕴的人生箴言(30字以内)7.默写默写课文中的名句(1)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概述刘和珍,生于1935年,因在1960年代前往广西大学支援农村教育而在教学途中遭到恶凶袭击,牺牲于1967年。
为了纪念刘和珍君,全国多地设立了近百所中小学校的刘和珍班,用教育致敬先烈,传承英烈之志。
学习目标本学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埋下定心钉的九一八事变、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刘和珍君的民族英雄事迹,了解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学习内容一、定心钉——九一八事变背景: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在沈阳(今沈阳市)制造“桥头堡”事件,以此为由占领了东北三省。
随后,伪满洲国政权扶植起来,从而打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长篇。
学习内容: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2.九一八事变的影响;3.中国人民的反抗。
学习方法:1.课堂讲授;2.听取老师的专题讲解和普及知识;3.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
二、孙中山——辛亥革命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开创性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及其胜利,时间为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
学习内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国家内部的矛盾;2.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3.辛亥革命的影响。
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2.与教师进行交流;3.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
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特征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时间为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
学习内容:1.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和发生原因;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3.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方法:1.观看影片;2.与教师讨论;3.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四、民族英雄——刘和珍君背景:刘和珍君,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60年,刘和珍君应征加入农村支教队,被分配在广西百色地区的右江区支援农村教育。
在教学途中,刘和珍君遭到了恶凶袭击,1957年牺牲。
学习内容:1.刘和珍君的成长和生活;2.刘和珍君入伍支教的经历;3.刘和珍君的民族英雄之旅。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7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2.圈点勾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勇于为真理,为国家而牺牲的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
2.查阅鲁迅的生平资料,搜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屠戮.()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菲.薄()踌躇..()桀骜..()立仆.()租赁.()黯.然()噩.耗()惩创.()攒.射()干.练()不惮.()喋.血()尸骸.()浸渍.()2.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读课文,想一想,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找出课文中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的段落。
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刘和珍君是个怎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这样的一个刘和珍,却死掉了,刘和珍是怎样死掉的?圈点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读一读,分析一下。
6.包括刘和珍在内的这样一群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牺牲了,凡有爱国精神的人都会愤怒。
请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语段,分析一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7.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品味一下。
8.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9.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 10.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11.请指出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4、揣摩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文句的理解。
词语积累创作背景:见教材注释词语积累: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 )2、辨别下列字形并注音。
①作揖编辑缉拿修葺舟楫鹿茸②喋血通牒蝴蝶间谍光碟③绯红诽谤斐然扉页悱恻芳菲翡翠受益匪浅④黯然熟谙暗然韶光歆享韵味探究思考:一、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为什么关于写作的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味划线的词语含义,说说全句有什么深层意思。
试着仿写这个句子四、作者在一、二小节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五、第三节作者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释划线的词语,划线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品味全句,鲁迅先生所说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指的是什么?“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试着仿写这个句子。
七、“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一、背景资料:(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他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随后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记念刘和珍君》是4月1日写的。
(3)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
鲁迅没写刘和珍的生平经历,这是为什么?这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再看“预习提示”来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指出:51页前三行说明这一点:“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作者写了此文”。
以此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可见,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记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象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爱国青年,揭露敌人,激励人们继续前进。
因此,《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记念文章,也不详写刘和珍的生平。
二、为加粗字注音:寥落()愤懑()洗涤()攒射()喋血()桀骜()()立仆()山阿()从容()虐杀()浸渍()菲薄()不惮()长歌当哭()陨身不恤()()追悼()绯红()庸人()惩创()尸骸()三、难点解读:①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②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纪念刘和珍君一.导入新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坛从此感彷徨。
二作者介绍方法:学生介绍——师生补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1918年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朝花夕拾》;散诗集《野草》;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三.写作背景方法:学生介绍——师生补充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
四.初读,整体感知方法:大声朗读——学生感知——学生补充——教师明确)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第二部分: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2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3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关于惨案的意义: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全文的思路是: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布置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预习学案要求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并理清局部思路:第一步:把握句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案任务:1、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体会刘和珍君等为国而死的英勇先进行为;明辨当时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残暴、专制;明白时代的人生意义,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奋进。
2、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透过刘和珍君的事件和言行、神情,揣摩她的不惧怕恶势力,奋然前行,有担当的个性。
3、看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如何体现对人物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感情倾向:神情、猜想与实体对比等表现人物,用讽刺的手法,用反复加强等手法表现感情倾向。
第一课时(任务1)一:导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逝世后,会有祭奠的文章,一般陈述死者生前的光辉事迹,或歌颂他的美好品德。
鲁迅作为大文学家,为何在这里为一位年轻死者写文章,又写的是什么呢。
二:释疑:1、第一部分:“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安慰死者在天之灵”(第一二三段);社会现实——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体会重点句“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的字词意思。
“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文人的阴险、政府的残暴。
“哀痛”“苦痛”:对死者的悲痛,对社会的悲哀。
“后死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我”,表示自己最终会和这些爱国者一样死于这黑暗的现实。
2、第二部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写文章提醒世人要牢记这血腥残暴的事件,看透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并敢于直面)。
体会重点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的不顺,现实的黑暗,政府的残暴。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为社会悲哀,为现实悲哀;幸福者:能够认清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并敢于直面和奋进。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庸人:一般的人,麻木冷漠的旁观者,国人;淡红、微漠,没有警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2.圈点勾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勇于为真理,为国家而牺牲的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
2.查阅鲁迅的生平资料,搜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屠戮.( ) 寥.落( )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菲.薄( ) 踌躇..( )..( ) 桀骜立仆.( )租赁.( ) 黯.然( ) 噩.耗( )惩创.( )攒.射( ) 干.练( ) 不惮.( ) 喋.血( ) 尸骸.( ) 浸渍.( )2.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读课文,想一想,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找出课文中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的段落。
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刘和珍君是个怎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这样的一个刘和珍,却死掉了,刘和珍是怎样死掉的?圈点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读一读,分析一下。
6.包括刘和珍在内的这样一群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牺牲了,凡有爱国精神的人都会愤怒。
请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语段,分析一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7.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品味一下。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赁.屋(lìn)羽翼.(yì)微茫.(mánɡ)桀骜.(ào)B.和蔼.(ǎi)屠戮.(lù)黯.然(àn)攒.射(cuán)C.不恤.(xù)噩耗.(hào)洋溢.(yì)毫不相干.(ɡān)D.绯.红(fēi)浸.渍(qìn)殒.身(yǔn)长歌当.哭(dà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屠戳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B.寥落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恶梦连连C.积攒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菲薄毛骨悚然毫不气馁和霭可亲3.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
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的文物大迁徙工程。
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
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
,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愈挺愈直了!”A.史无前例埋藏不过确乎B.绝无仅有藏匿但是反而C.绝无仅有埋藏但是反而D.史无前例藏匿不过确乎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B.芸斋主人说: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C.蝴蝶有千般不是,还是有一桩长处:不作室中物!飞,则飞于野;舞,则舞于田。
D.“血战长空”以独特视角关注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真实历史,剧中主要角色均有历史原型。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2月23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了新的地铁票价方案,新方案由现行的按站点计价调整为按里程计价,采用起步价加里程价。
B.北京治堵新规发布,12月24日起购买车辆必须参加明年的摇号。
之前已购买、暂未到货的车辆,需在明年3月底前去注册登记。
C.北京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是中国快速走向城市化所面临的空间冲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缩影。
D.浙江省公安机关对全省见义勇为先进人物进行生存状况调查。
结果发现,这群为国家为他人做出卓越贡献的民间英雄,八成以上生活令人堪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6~9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6.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7.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8.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9.请指出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
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
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
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
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
有时候,追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
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
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
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
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
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
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0.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11.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12.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1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四、精彩语言运用14.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下来,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5.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例句相同。
例句: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1)文学家的鲁迅,是(2)革命家的鲁迅,是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lùliáo dàng yǔn xùfěi chóu chújié ào pūlìnànèchuāng cuán gàn dàn diéhái zì2.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合作探究】1.一、写作缘起,纪念逝者二、唤醒庸人,牢记血债三、刘和珍概况四、刘和珍遇害五、刘和珍遇害经过六、惨案教训七、惨案的意义2.一、三、四、五节集中写刘和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