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详细原创教案

合集下载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主题的背景以及其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通过个人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生词和短语辨析2. 如何写出一篇有思想、有情感、有深度的文章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三、教学方案:Step 1. 导入1.通过录像或PPT展示明星们在某次采访中被问到“你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并展示主流媒体对此的反应;2.引入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Step 2. 语法学习解释不同动词的用法be alive to sth. 意识到某事come alive 充满生机feel alive 活得有感觉stay alive 存活keep alive 让某物持久set alive 把某物唤醒keep sb. alive 使某人安全come out alive 幸存keep sb. alive to sth. 告诉某人某事Step 3. 阅读1. 让学生阅读一篇生活类杂志上的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并了解背后的故事;2. 学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Step 4. 语言表达1.该部分课程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准备向整个班级展示他们的观点;2.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出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观点的有效方法;3. 策划一个短文比赛,让学生在2000个单词以内,表达个人观点。

Step 5. 课堂交流1. 学生选出最好的文章,与其他学生分享;2. 基于学生的作品,展开一场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全班讨论。

Step 6. 总结1. 向学生总结本课程的目标和难点;2. 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1.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2.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3. 编写文章的技能和技巧的提高;4. 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伯特兰·罗素在课文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发现和体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探讨生命意义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创造、发现、体验”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生命意义的探讨是一个抽象且深奥的话题,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到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而活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讨论中。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是我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习,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名称:《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主旨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主题探讨、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激发学生对个人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反思。

教学重点:散文的主题思想和逻辑论证。

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和个人信念的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作表达个人对生活意义和目标的理解。

教学准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人生意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主题探讨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人生意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罗素的生平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韵律和情感。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逻辑结构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主题探讨: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生意义的探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述,模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表达,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思考方式,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生活意义和目标的理解。

2. 主题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人生意义的感悟,鼓励表达个人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逻辑结构。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从何而来?人为何而生?人死后又会如何?——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

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启示。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使其积极追求美好人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丰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4. 学生分组名单。

5. 课堂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阐述生命意义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2)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3)你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八、课后作业1. 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为什么而活着”。

2. 调查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了解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表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举例:分析文章中罗素对生活、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描述,如“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感”等,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2)分析文本语言特色: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举例:分析文章中“生活不是为了忍受,而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空虚,而是为了充实”等句子,理解对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罗素的人生观,学习了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生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举例: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讨论,提高讨论效果。
(4)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可能缺乏经验和技巧。
举例:教师可以提供鉴赏的思路和方法,如从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人生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二篇之《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作者“为什么而活着”的三个理由,学习并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作者的人生观,理解““为爱,为知识,为人类的苦难”而活的深层含义。

2. 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被问到““你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时,是如何回答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入作者罗素,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为理解文章背景做准备。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2. 提问: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了哪三个理由?三、深入研读1. 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认为““为爱,为知识,为人类的苦难”而活是重要的?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理由的深层含义,如爱的力量、知识的价值、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责任感等。

3. 比较作者的观点和学生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

四、拓展延伸1. 分享其他名人对于““为什么而活”的看法,如孔子、马丁·路德·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2. 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可以是完整的段落,也可以是关键词或短语。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并思考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阅读罗素的其他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观。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深层含义。

2. 通过学生的个人表达,评价他们是否能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朱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文章精巧别致的构思、揣摩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3、德育目标: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文章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文章中“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揣摩语言,感受罗素语言的非凡魅力。

四、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理解相结合2、讨论、点拨相结合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人应该怎么样活着才会获得幸福,但是在我们乐观的活着,享受着幸福快乐的同时,我们可否思考过,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生各抒己见)(二)看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生诵读课文,思考“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是什么?”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是支配罗素活着的三种激情。

(三)整体感知: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渴望爱情: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求?明确:在此引出作者的个人简介及其经历:(要点)①一生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渴望爱情)②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追求知识)③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追求知识)④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同情苦难)⑤一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并探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思辨问题、相关图片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提示。

2.材料准备:包括《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阅读材料、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人生的意义”这个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入《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二、阅读和讨论(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

2.学生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询问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生的意义”有什么看法,帮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三、思辨问题(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思辨问题,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成功与否如何衡量?”、“是追求物质财富还是精神富足更重要?”等等。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记录每个小组的观点。

3.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写作任务(30分钟)1.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和思辨问题的观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短文。

2.学生可以参考提供的写作框架进行写作,但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思考。

3.学生可以在纸上先列出思路和提纲,然后展开写作。

五、展示和分享(20分钟)1.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指导。

2.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请学生朗读或分享自己的观点。

3.学生归纳总结他们在本次讨论和写作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与提醒(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的重要收获。

2.提醒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实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在思辨问题和写作任务中得到了锻炼,并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巡回点拨法:老师巡回走动,解答个别学生的一些疑问,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3,讨论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谈话法:师生之间加强谈话,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地进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师:哪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罗素?(让学生起来介绍)师:我做以下补充,(出示屏幕,让学生起来读)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婚姻与道德》等。

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2,未来时代的先知 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三,朗读: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出示屏幕)1,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把文章默读一遍。

(读完后让学生对有疑问的生字词进行互寻)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并从字音感情上进行纠正指导。

遏(è)制孤寂(j ì)战栗(lì)边缘(yuán)微薄(bó)赐(cì)予四,分析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课后反思
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5、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难点
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说明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课程讲授
一、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目标:1、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思路。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3、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重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自己。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确只有一次,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究竟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绚丽的华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

师问:了解了罗素,你们初步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可能会回答:厉害有才。

三、整体感知过渡:这么厉害(有才)的罗素是为什么而活着呢?下面我们走近文本。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并概括每一部分的重要内容。

(学生大声读课文)找4个学生每人读一段并概括重要内容。

师归纳:第一段提出自己的三个追求;第二段渴望爱情的原因;第三段寻求知识;第四段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五段总结上文,自己活得无憾。

结构:总分总。

四、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过渡:爱因斯坦曾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能这样说,说明罗素的作品有他的可读性,也许不在于结构而在于内涵;也许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情感;也许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语言。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再一次品读本文,标划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学生自主品读,标划,写感受)学生交流。

不能理解的有: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2、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学生提出后,共同思考,讨论理解。

师备课:1、把激情比喻成飓风,飓风是威力无比的。

深深的苦海是因为作者对人类苦难而感到无比痛苦。

引导学生思考去掉“濒临”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虽然现实世界的苦难深重,但还是没有令人绝望,说明罗素对改变世界的苦难还是有信心。

我为何而活教案设计参考

我为何而活教案设计参考

我为何而活教案设计参考第一章:生命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目标和追求。

1.2 教学内容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生命目标和追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目标和追求。

1.4 教学活动讲解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进行思考,写下自己的生命目标和追求。

分享自己的生命目标和追求,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二章:自我认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认识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重要性。

自我探索法: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记录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4 教学活动讲解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重要性。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记录下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三章:价值观和信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培养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3.2 教学内容价值观和信念的定义和作用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值观和信念的定义和作用,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方法。

反思法: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3.4 教学活动讲解价值观和信念的定义和作用,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方法。

学生进行反思,写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章:人生的目标和追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追求自己目标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生目标的定义和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方法积极追求自己目标的能力培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生目标的定义和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方法。

目标设定法:学生通过设定和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4.4 教学活动讲解人生目标的定义和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方法。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点击目标1了解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水的语言。

3 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锁定重难点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自主合作探究1介绍罗素罗素是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他在将近一百年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建树,一生写过七十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素同时又是个文学家,尤其到了他的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

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什么而活着》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2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3 小组讨论,理解画出的句子4 师生探讨理解以下句子(教师投影)(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身边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了……(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多媒体显示思考题(1)概括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2)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3)当你面对“为何而生”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思考?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鉴赏文中隽永的语言,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教与学互动设计:问题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幻灯片)我为什么而活着,当同学们看到这样一句话或者别人这样问你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回答?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了什么。

假设:1、生:为了金钱,为了前途,为了高考……(评价:实在实际)2、生:为了人生,为了……(评价:思想境界很崇高啊)(请一两位同学单独回答)师:“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即重大但又往往被人忽视,我们中间有谁以前就想过这个问题的举手。

都没想过。

刚才听同学们有的说为了……,有的为了……,有谁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自己这份答案,不会后悔的。

还是没有。

“我为什么而活着”,不仅是我们,从古至今,全人类都在不停的追问自己,有的人忙碌了一辈子,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匆匆去了,有的人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究竟。

到底人为了什么而活着,先让我们来看看英国的哲学家、思想家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分半钟)自主探究:朗读师:《我为什么而活着》既是课文的题目,又是今天的主题。

这篇课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通篇读下来,与其说是序言,倒更像是罗素内心的独白,对生活的一种宣言。

下面我们有请一名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听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支配作者一生的是哪几种激情?文章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幻灯片)师:请28号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篇课文,注意这是作者的人生宣言,要带着作者的情感去读。

(2分半钟)生读完。

过渡:师:很好,请坐。

支配我们罗素一生的激情有哪些?生:爱情、知识、同情心……(众口不一)师:嗯,对,爱情、知识、同情心,也就是书上的哪一句?生:第一句师:直接读出来(放幻灯片)师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师:我们知道在文章的开篇就表明了罗素的观点,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生:总起、总领……师:对,总起的作用,整篇文章也一目了然,是总——分——总的严谨结构。

那么对于这三种激情,下文又是如何具体阐述的,现在就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表格的形式,自主在草稿纸上写出结构图。

(幻灯片)把结构图填写完整7分钟同学们相互交流(本文思路较清晰,学生自己可以把握,可对学生适当引导,老师环顾教室)(时间:三分钟)首先是参考:爱情带来狂喜(渴望)爱情 爱情摆脱孤独在爱的结合中见到天堂的缩影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 (同情)苦难 孤苦无依的老人 孤独、贫穷和痛苦的世界(时间说明:五分半钟)师:填完这张表格,整篇文章的大概脉络我们就都了解了。

罗素用了形象的语言去表达了他所追寻的知识,实际上这三样是指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师:人类的心灵代指有关于人本身的知识,而星星为什么发光代指自然领域的知识,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则代表了人与社会的知识。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

所以罗素想追求的知识,是全部的知识,人、自然、社会,各方各面的。

而事实上,罗素也是名副其实的全才。

(幻灯片)罗素简介1872——1970,算一算,活了98岁将近100年。

是位高寿的学者。

罗素一身著书71种,注意,不是数量而是种类,论文极其他文章甚多。

他的著作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尤其以哲学、数学成就最高。

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底子,知识底蕴,谁敢玩弄笔杆子在将近100年的漫长生活历程中,他平均每天写3000多字。

现在叫同学们写个800字,都会叫苦连天的。

(毕达哥拉斯查找)5分钟研读课文,深层探究师: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件之一。

”阅读这篇随笔,大家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呢?现在先请班上同学,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再次品读这篇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很有寓意很美的句子进行评析,又或者有不能读懂的地方,四个人进行讨论,待会儿我们进行汇总。

3分钟有可能找出的句子(多媒体展示):(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师:可以抓住几个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

比较凝练生动、优美流畅的,从表达特点上的。

师:从这个句子上看,你觉得这三种激情带给作者快乐了吗?生:没有师:怎么看出来呢生:苦海,濒临绝望师:嗯,苦海,而且还是深深的苦海,甚至到达绝望的边缘。

师,那为什么又要不停地追求。

能不能放弃?师:曾经没有过快乐么?生:嗯,有过。

导析: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激情比成了飓风,实际上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生活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得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

但是“苦海”“绝望”则另一方面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

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你自己就会感觉到渺小感到无奈,甚至很绝望。

大家如果为了一个目标,已经拼劲全力,结果仍然是失败的话,多多少少心里什么感觉,很不舒服很泄气。

既然决定要做,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罗素还是宁愿被这三种激情所支配,也要尽全力的追求。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

(1914年8月- 1918年11月)(1939-1945)(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师:字面上的意思,还有作者内心世界的意思,还有你自己的意思~导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描述了人孤寂时候的情感体验,师:深渊给人什么感觉,生:深不见底……很黑师:闭上眼,想象一下,月黑风高的时候站在我们载物楼顶的边缘往下看,有些人恐高症,站在上面脚都会不停的抖。

孤独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生:很难过,凄凉。

师:是的,很难过,凄凉,感觉到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没人听你说,没人听你笑,就像掉进深渊无法自拔。

罗素把孤寂描述的越是可怕,越是反衬了爱情的什么?生:伟大,可贵师:对,这就是他渴望爱情的第二个原因解除孤寂。

(3)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导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但最终罗素“得到了它”,喜悦与甜蜜洋溢了出来,更是罗素对美好的爱情的高度赞美----爱情的结合,可以看到天堂。

事实上,罗素一生都在实践这段话,而且一开始就显示自己是这方面的哲学家。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有位同学向他传授爱情方面的启蒙知识,罗素听完以后,马上就得出了一条普遍结论:只有不收婚姻约束的自由之爱才是唯一的、合乎理性的爱。

婚姻只是基督教徒迷信说教带来的一种必然现象。

当然了,在实践过程中,罗素并不讨厌这种迷信说教,他一生就结了四次婚。

最后一任夫人是在他八十岁的时候,罗素说自己最终还是找到了他一生在对爱情追求中要寻找的东西。

所以就的除了爱情的结合中看到天堂那番话。

(3)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师:还有吗,我就问问题了师或者生:这里的“天堂”和“尘世”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了除了爱情与知识外,还需要同情心来支配他的一生?大家刚才没提这个问题,想必都懂了,请同学说说看。

你来说师:天堂指的什么生:很美好的世界,感觉~师:对,天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尽相同,当你感觉到很满足,理想信念都实现,什么都感受不到只觉得幸福的时候,那应该就身处在天堂了。

天堂对于罗素来说,就是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那么尘世呢?是怎么样的现实状态?生:悲情,饥饿的儿童……师:嗯,饥饿的儿童,痛苦的回声,这些在文章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大家来读一读那句话,在哪里找到了吗?痛苦的呼号的回声预备起:生:……师:我就不懂了,既然爱情知识可以带罗素到天堂,为什么还有让同情心来支配一生??这不是自讨苦吃么?生:…师:我们先来看下一个问题:罗素一生对爱情知识同情心三方面的追求有没有顺序与层次之分,是三个都很一样重要还是?一个比一个重要?生:一个比一个重要。

师:一个比一个重要,这位同学,你认为怎么看?(请一位同学)生:……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罗素渴望爱情,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爱人之心也是人皆有之,我们不要单单局限于爱情这一狭小方面,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还是友情,爱人的心意都是一样的,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也是对个体最基本的要求了。

(事实上,罗素一生都在实践这段话,而且一开始就显示自己是这方面的哲学家。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有位同学向他传授爱情方面的启蒙知识,罗素听完以后,马上就得出了一条普遍结论:只有不收婚姻约束的自由之爱才是唯一的、合乎理性的爱。

婚姻只是基督教徒迷信说教带来的一种必然现象。

当然了,在实践过程中,罗素并不讨厌这种迷信说教,他一生就结了四次婚。

最后一任夫人是在他八十岁的时候,罗素说自己最终还是找到了他一生在对爱情追求中要寻找的东西。

)虽然感情生活很精彩,罗素还是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他的科学领域,并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命,据说这是在他有一次在动物园的森林里散步的时候,决定终生都要从事这项工作。

对知识的追求,本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精神活动,在感情基础上,罗素继续不断的充实自己,装备自己。

相对于刚才的个体层面,这项追求就上升到了自然和社会上面了。

最后呢,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罗素是一个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尽管如此,真正让他名声大震的是他的社会活动。

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积极的投身于政治活动,因为支持妇女解放,参加集会的时候还有人向他扔老鼠,扔臭鸡蛋。

大家看一下他的政治活动: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支持拒绝服兵役的人反对《凡尔赛条约》,反对希勒特独裁,反对斯大林残暴统治,反对顽固不化的仇视共产主义,反对滥用私有财产,反对核战,反对入侵越南很像一句歌词:总是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他。

他的反对可不是我们现在在贴吧跟跟人家的帖那么简单,罗素不知疲倦的到处登台演说,发表电台说话,写信拟电,组织委员会,召集各种会议,发起捐款活动,起草宣言等等。

他的足迹遍及而过、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等。

见过的名人政客也很多,像爱因斯坦、赫鲁晓夫、周恩来。

在一战中他公开反对自己的政府,被关进监狱半年。

1961年,又因为反战,他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