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合集下载

10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0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第五部分探究性实验考情总析:本部分实验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中考中往往在16、26题中出现,是能力题。

一般来说,这类实验往往要求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出发,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物理本质和规律,进行定性、定量探究。

实验十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一、实验介绍考纲要求:学会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实验器材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生活经验:分别用玻璃与合金制造的体积相同的海宝纪念品质量不相同,由同种合金制造的大小不同的海宝纪念品质量不相同。

(一)实验准备:1.猜想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2.复习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方法(二)实验要求实验目的: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量筒;水;橡皮或其他几种物体。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1.每组同学只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如橡皮(或玻璃弹子),用天平称出一些橡皮的质量,并用盛水的量筒测出它们的体积。

改变橡皮的质量,并测出相应的体积。

重复5磁,记录五组数据,填入下表物质________________实验序号质量(克)体积(厘米3)123452.用横坐标表示物体的体积,用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你所测出的五组数据在m-V坐标系中标出适当的分度,并用描点法将甲物质的数据点在坐标系中标出,用平滑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观察图线形状,讨论橡皮(或玻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收集别组的数据,也画在同一张坐标系中,分析并比较。

必须明确的问题: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有两处多次测量,一处是对体积不同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多次测量,至少要测量3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中得出规律;另一处是选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多次测量,至少要2种不同的物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得出普遍规律。

2.比较“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与“测量物质密度”两个实验,所用的器材相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也相同。

10个可以在家做的小实验简单

10个可以在家做的小实验简单

10个可以在家做的小实验简单实验一弹跳的泡泡实验材料:水、洗洁精、胶水、吸管、手套实验步骤:1、将水和洗洁精按照3:1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用吸管蘸取溶液,即可吹出泡泡,但泡泡较易破;2、将胶水和混合溶液按照1:2的比例混合,此时再用吸管蘸取溶液,吹出泡泡。

带着手套接触泡泡,此时的泡泡不仅不易破,并且用手接触后还能弹跳。

实验二颜色变变变实验材料:紫甘蓝、热水、杯子若干、白糖、柠檬、小苏打、碱面、白醋实验步骤:1、紫甘蓝切丝或切片,放入杯中,加热水浸泡,10分钟后,只留下水,将紫甘蓝滤去。

2、准备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白开水各一杯。

3、将泡过紫甘蓝的水分别倒入糖水、柠檬水、苏打水、碱水、白醋和白开水中,这是你就会发现原本无色的液体,全部有了新的颜色,而且颜色还都不一样哦。

实验三自动升高的水实验材料:蜡烛、水、碟子、玻璃杯实验步骤:1、在碟子中装入水。

2、点燃蜡烛,放入碟子中。

3、将玻璃杯扣在蜡烛上。

4、当蜡烛熄灭时,观察水的运动。

实验四彩虹糖实验材料:水、一包彩虹糖和一个盘子1、把彩虹糖按不同颜色放到盘子上,糖与糖之间间隔相近,相邻两颗颜色不同。

2、向盘中缓缓倒水,没过彩虹糖一半的高度3、稍等片刻,彩虹旋涡出现了!实验五滴水不漏实验道具:瓶子、纱网、牙签、橡皮筋、水实验步骤:1.往瓶内灌满水(一定要倒满)2.将纱网套在瓶口用橡皮筋扎住3.将瓶子缓慢地倒转过来4.观察瓶子里的水有没有漏出来实验六弹跳鸡蛋实验材料:鸡蛋、白醋、杯子实验步骤:1、在杯子中倒入白醋。

2、将一个带壳的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3、1-2天后,拿出鸡蛋,用水冲洗干净,观察鸡蛋的变化。

(鸡蛋外壳已经没有了,而且蛋清和蛋黄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弹球一样,富有弹性)实验七拉不开的书实验材料:两本书实验步骤:1、将两本书的每一页依次重叠。

2、然后尝试拉开他们,却发现怎么拉都拉不开实验八生气的瓶子实验材料:塑料瓶、小苏打、白醋、气球实验步骤:1、在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白醋。

实验十(方案设计)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实验十(方案设计)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诱变物质导致微核形成的可能原因,如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结果讨论
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讨论本实验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设想和建议。
06
实验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诱变物质对微核率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浓度诱变物质处理后的微核率,发现随着浓度的增加,微核率呈现上升趋 势,表明诱变物质具有诱导微核形成的能力。
6. 数据分析
根据观察到的微核数量,计算诱变物质的诱变指数(MI), 并绘制剂量-效应曲线。通过比较不同浓度梯度下的MI值, 评估诱变物质的诱变能力。
03
微核测试技术
微核测试原理
微核形成机制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无着丝粒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 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成为由单层膜包被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 质,即形成微核。
诱变物质作用
诱变物质能够导致染色体断裂,形成无着丝粒断片,从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 成微核。通过检测微核的出现频率,可以评估诱变物质的遗传毒性。
微核测试方法
样本制备
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或细胞系,给予不同浓度的诱变物质处理, 同时设立对照组。
微核观察
在特定的时间点,收集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样本,经过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微核的出现情况。
微核测试优缺点
假阳性率高
某些非诱变物质也可能导致微核的形成,从而产生假 阳性结果。
无法确定具体机制
微核测试只能检测到遗传物质的损伤,但无法确定具 体的损伤机制和路径。
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 状态以及处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十大最美化学实验 简单震撼不危险

十大最美化学实验 简单震撼不危险

十大最美化学实验简单震撼不危险
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哪科老师?想必化学老师很很厉害,课堂上,那些神奇的实验总让大家惊叹不已。

下面分享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你的老师有演示过吗?
1有趣不危险化学实验口吐“仙气”
汽油蒸气可以点燃.当汽油和空气混和后遇火会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发出爆炸声
在长20厘米尖嘴玻璃管外套一层有色的塑料管,管内放一段吸饱汽油的棉花球.把尖嘴管对着酒精灯火焰,向玻管的另一端吹气.当气从尖嘴管出来,遇火便燃烧起来.离开火焰继续燃烧.如果向玻管吹气力量稍大时,火焰可以离开尖嘴4~5厘米远,并呈现明亮的蓝色的火焰,十分好看.这时把玻管尖端浸入滴有少量甘油的肥皂液.取出后,向玻管另一端吹气.当肥皂泡连串出现在空中时,用燃着的酒精棉球去点一个个的肥皂泡,便发出一连串轻微的爆炸声和火球,非常有趣.
‘冰块着火’
水和钾反应剧烈,使生成的氢气燃烧.氢气的燃烧使电石和水反应生成的乙炔着火.燃烧所产生的热进一步使冰熔化成水,水和电石作用不断地产生乙炔,因此火焰就越烧越旺,直到电石消耗完,火焰才渐渐熄灭
取一大块冰放在大瓷盘里,在冰上挖一个浅坑,放入一小块电石和一小块钾. 然后向浅坑里滴几滴水,立即冒出一团烈火和浓烟,好象冰块着火似的
‘烈火中的花布’。

实验十 牛顿环

实验十 牛顿环

实验十 牛顿环和劈尖分振幅方法获得相干光的主要装置是牛顿环和劈尖。

牛顿环是牛顿于1675年发现的一种典型的等厚薄膜干涉实验装置。

可以用来测量平凹、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还可以用来检查工件的光洁度、平整度,而且测量精密度较高,相对误差小于%1.0。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用分振幅法产生干涉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1)了解等厚干涉(牛顿环、劈尖)相干光的产生、光程差及干涉条纹的特点。

(2)掌握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3)掌握用劈尖等厚干涉测微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避免回程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JCD3型读数显微镜、牛顿环、玻璃劈尖和钠光灯。

三、实验原理所谓分振幅法获得相干光就是利用薄膜上下两表面对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将入射光的振幅分解成有一定光程差的几个部分而产生干涉。

而等厚干涉是:一条干涉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相等,光程差相等。

1.牛顿环测平凸透镜半径、测波长的原理如图3-48(a)所示, DCE 是一块平面玻璃的表面,在它上面放一块平凸透镜,ACB 是球面,除接触点C以外,两玻璃之间是一层空气薄膜,其厚度从中心接触点C到边线逐渐增加。

当一列单色光垂直入射穿入平凸透镜后,一部分被空气膜上表面ACB 球面反射,另一部分则进入空气膜后又被下表面DCE 平面反射,这两部分为同一列光分出,因此满足相干条件(频率、振动方向相同,位相差恒定)而产生干涉现象。

因为ACB 是球面,而DCE 是平面。

所以光程差相等的地方即是以C为中心的同心圆。

因此干涉条纹也就是以C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如图3-48(b)所示。

设透镜球面的曲率半径为R ,与接触点C距离为r 处的空气膜厚度为e ,则空气膜上下两表面所反射的光的光程差δ为(空气折射率近似为1)22λδ+=e (3-37)式中,附加光程差2λ是因为在平玻璃面DCE 上反射时,光从光疏(空气)到光密(玻璃)媒质,发生“半波损失”。

由图3-48(a )可得Rr e 22= (3-38)22λδ+=R r (3-39)式(3-39)说明,r 相同处光程差相同,因而干涉条纹是一系列同心圆环。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的十大科学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有趣的实验,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介绍十个适合小学生的科学趣味实验,旨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实验一:漂浮与沉没材料:水槽、塑料球、钉子、瓶盖、硬纸板步骤:在水槽中加入水,然后让小学生将塑料球、钉子、瓶盖和硬纸板一一放入水中观察,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漂浮而有些物体则会沉没。

实验二:气球充气材料:透明塑料瓶、气球、苏打水、醋、小漏斗步骤:将透明塑料瓶中倒入一些醋,然后使用小漏斗将苏打水倒入气球中,将气球缓慢地套在瓶口上。

当苏打水和醋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将充满气球,让小学生亲自参与气球充气的过程,感受气体的特性。

实验三:植物的水分吸收材料:芹菜、食用色素、玻璃杯、水步骤: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水,并加入食用色素,然后将芹菜的底部放入杯中,让芹菜吸收着色的水。

通过观察芹菜的变化,小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作用。

实验四:风力驱动车材料:气球、竹竿、轮子、胶水步骤:将轮子固定在竹竿的一端,然后将气球充气后系在轮子的另一端,当气球放气时,气流会推动轮子转动,从而驱动车子行走。

这个实验可以让小学生体验到风力的力量。

实验五:石头的溶解材料:醋、透明杯、小石头步骤:将小石头放入透明杯中,然后倒入醋。

小学生可以观察到石头与醋发生反应,产生气泡并最终溶解掉,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可以了解到醋的酸性特性。

实验六:电流的传导材料:电池、铜线、器皿、小灯泡步骤:将电池的两极分别与铜线的两端连接,然后将铜线的另一端连接到小灯泡。

当电路正常连接时,小灯泡会亮起,让小学生亲自搭建电路并观察电流的传导现象。

实验七:稀释饮料的浓度材料:饮料、水、杯子步骤:将一定量的饮料倒入杯子中,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通过品尝、观察饮料的颜色等,小学生可以了解到稀释对饮料浓度的影响。

实验八:隔热材料的选择材料:透明塑料杯、热水、保温杯、泡沫板、棉布、报纸步骤:将热水倒入透明塑料杯中,然后分别将保温杯、泡沫板、棉布和报纸套在塑料杯的外面,让小学生观察热水的变温情况,以此了解到不同材料的隔热性能。

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步骤

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步骤

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步骤以下是十个简单的科学小实验的步骤:实验一:水的实验材料:-一个空玻璃杯-清水-一个塑料勺子-一个小纸片步骤:1.将空玻璃杯放在平坦的表面上。

2.用塑料勺子轻轻地将清水倒入杯子中,直到杯子装满水。

3.用小纸片覆盖住杯子的顶部。

4.快速地将杯子倒过来,保持小纸片在杯子的底部。

5.缓缓地放开手,小纸片仍然保持在杯子底部,水不会从杯子中流出。

实验二:气球与醋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塑料瓶-白醋-小苏打粉-一个漏斗-一个气球步骤:1.将漏斗放入瓶口,将小苏打粉倒入瓶子中。

2.慢慢地倒入白醋,直到瓶子装满。

3.将气球拉伸一下,将其套在瓶子的口上。

4.观察发生了什么?气球会膨胀起来,因为醋与小苏打产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三:鸡蛋浮沉实验材料:-一个干净的玻璃杯-清水-一个新鲜的鸡蛋-盐步骤:1.将玻璃杯装满清水。

2.轻轻地将鸡蛋放入杯子中,观察它是否浮在水上。

3.慢慢地向杯子中加入盐,同时观察鸡蛋的变化。

4.当鸡蛋浮在水面上时,说明加入的盐数量达到了饱和。

实验四:香蕉变色实验材料:-一个新鲜的香蕉-柠檬汁步骤:1.将柠檬汁倒入一个碗中。

2.将香蕉在柠檬汁中浸泡一段时间。

3.观察香蕉是否慢慢变色。

柠檬汁可以防止香蕉变黑,因为其中的柠檬酸能抑制香蕉内部的酸化酶。

实验五:光的折射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杯子-饮料吸管-水-食盐步骤:1.将杯子装满水。

2.向水中加入一些食盐,搅拌均匀。

3.慢慢地将饮料吸管插入杯子中,但不要碰到杯子底部。

4.观察吸管呈现的形状。

水中的折射使得吸管的形状看起来弯曲了。

实验六:长毛绒玩具电击实验材料:-一个长毛绒玩具-尼龙线(绝缘材料)-积木或者其他支架步骤:1.将玩具的一只手足用尼龙线系在支架上。

2.用手或其他物体轻轻地摩擦另一只手足。

3.用手靠近玩具的摩擦部位,观察玩具周围是否会产生静电火花。

实验七:洗手液和胡椒粉实验材料:-一个浅盘-清水-一小撮胡椒粉-洗手液步骤:1.在浅盘中放入一些清水。

实验10_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10_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1.实验结果说明心肌的哪些生理特性? 2.心肌的不应期较长有何生理意义?

操作方法:

分别于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早、中、晚给 予单刺激(注意,刺激前后应有三四个正常 心搏曲线做对照),观察心搏曲线有无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在将电刺激施加于心脏之前,先刺激蛙腹部肌肉以检查电 刺激是否有效。 制备标本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标本的活性;蛙心夹夹在心 尖部,夹持1mm厚左右的心肌。 刺激输出线、信号引导线的正确连接;



刺激方法:在刺激器对话框中先选择“触发捕捉”,再选择 “下降沿捕捉”,然后在显示通道中单击鼠标即可在单击位置 呈现一水平显示线,调节单击点在屏幕上纵向的位置可调节该 水平显示线的高低,该水平显示线与心搏曲线下降沿的交点就 是给予刺激的可能位置(具体位置由发出“开始捕捉”命令的 时刻决定)。由于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刺激才会产生期前收缩, 故应调节水平显示线至心搏曲线中间偏下的位置。此后每用鼠 标点击刺激器对话框中的“开始捕捉”键,刺激器即会在“开 始捕捉”命令发出后、心搏曲线与水平显示线的第一个下降沿 交点处发出刺激信号,调节水平显示线高低位置及刺激强度即 可观察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现象。如需记录期前收缩和代偿 间歇波形,应在系统记录状态发“开始捕捉”命令。


【实验原理】

心肌每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与其它可兴奋 组织相比,其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甚至可延续 到舒张早期。在此期中,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之产生动作电位。此后为 相对不应期,仅对强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最后为超常期。后两期均 发生在舒张期内。因此,在舒张期内(有时不包括舒张早期),给予

动手实践十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课题设计

动手实践十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课题设计

动手实践十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课题设计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的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十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课题设计,帮助孩子们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实验一:彩虹漩涡材料:一杯水,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染料,一根旋转器(可以是一个旋转木马的玩具)将水倒入一杯中,滴入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染料,让染料漂浮在水面上。

接着,用旋转器在杯中搅动,观察染料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

你会发现,彩色的染料会形成一个漩涡,呈现出美丽的彩虹色。

实验二:魔法瓶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食用油,食用柠檬汁将透明玻璃瓶注满食用油,然后加入几滴食用柠檬汁。

盖上瓶盖,轻轻摇晃瓶子。

你会惊奇地发现,食用柠檬汁与食用油分层不相溶,形成一种奇妙的魔法瓶效果。

实验三:发光苹果材料:一个没处理过的苹果,几颗草莓,一段细铜线,一颗LED 灯将苹果的顶部中心挖一个小洞,大小适合铜线能够穿过。

将一段细铜线穿过苹果,一端插入草莓,另一端插入LED灯。

打开LED灯的开关,你会惊叹地发现,苹果变成了发光的苹果。

实验四:冰雪奇缘材料:一杯水,冰箱将一杯水放入冰箱,等待几个小时。

当你打开冰箱时,你会看到水变成了冰块。

孩子们可以观察冰块的形状和结构,并思考为什么冰块能够形成。

实验五:气球发动机材料:一根塑料吸管,一个小气球将气球塞入塑料吸管的一端,然后充气气球。

将气球充满气后,松开气球的口,观察气球会如何推动吸管。

这个简单的实验展示了气球的推进力原理。

实验六:闪烁星星材料:一块黑色纸板,一些荧光贴纸,荧光笔将黑色纸板剪成星星的形状,然后用荧光笔在星星上涂抹荧光颜料。

再用荧光贴纸贴在星星上。

在黑暗的房间里,观察星星的亮度和颜色。

这个实验将展示荧光颜料在黑暗中的特殊发光效果。

实验七:小小发电机材料:一些铜线,一颗钉子,磁铁将铜线绕在钉子上,分别将两端连接到磁铁的两极。

接着,将磁铁和钉子以旋转的方式相对靠近,你会在接触部位的铜线上观察到微弱的电流。

实验十青蛙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

实验十青蛙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

细胞分化
内胚层和外胚层细胞开始分化 ,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形态变化与生长
胚胎逐渐变大,形态特征逐渐 明显,如四肢的出现和发育。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胚胎 发育过程和形态特征的变化符合理论 预期。
实验结果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或异常 情况,可能与实验条件、操作等因素 有关,需要进一步分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文献1]
介绍了青蛙早期胚胎发育 的过程,包括受精、卵裂、 囊胚形成等阶段,为实验 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2]
详细描述了实验所需的材 料和试剂,包括显微镜、 培养皿、胚胎培养液等, 为实验操作提供了指导。
[文献3]
提供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 项,包括如何采集青蛙卵、 如何进行显微观察等,确 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解释
实验结果说明,青蛙早期胚胎发 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 个基因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胚胎发育过程,可以深 入了解细胞分化的机制和胚胎发 育的调控机制,为生物医学研究
和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在实验过 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操 作过程,以避免对胚胎发育造成
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动物
选择健康、成熟的青蛙,确保其处于繁殖期。
实验器材
显微镜、培养皿、玻璃棒、吸管、解剖刀等。
实验试剂
生理盐水、甲醛溶液等。
实验操作过程
卵收集
受精
用玻璃棒轻轻刺激雌蛙的腹部,使其排卵 。将排出的卵收集到培养皿中。
使用吸管将雄蛙排出的精液与卵混合,使 卵受精。
胚胎培养

实验十 萃取实验

实验十 萃取实验

5.2 萃取实验 Ⅰ转盘萃取塔一、 实验目的1、 掌握转盘萃取塔操作的工艺流程特点;2、 学习转盘萃取塔效率或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3、 研究不同搅拌转速对萃取塔效率或传质单元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 测定转盘萃取塔效率或传质单元高度;2、 测定外加能量对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萃取塔是石油炼制、化学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广泛应用的一种液-液传质设备,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制造等特点。

在液-液传质系统中,两相间的重度差较小,界面张力差也不大,导致推动相际传质的惯性力较小,已分层的两相分层分离能力也不高。

为了提高液液相传质设备的效率,常常补给外加能量,如搅拌、脉冲、振动等。

本实验所采用的设备为转盘萃取塔,通过调节转盘的速度可以改变外加能量的大小。

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约为0.2%(质量)。

水相为萃取相(用字母E 表示,又称连续相、重相),煤油相为萃余相(用字母R 表示,又称分散相、轻相)。

在萃取过程中苯甲酸部分地从萃余相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相及萃余相的进出口浓度由容量分析法测定。

考虑水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可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萃取塔的分离效率可以用传质单元高度或理论级当量高度表示。

在轻重两相流量固定的条件下,增加转盘的速度,可以促进液体分散,改善两相流动条件,提高传质效果和萃取效率,降低萃取过程的传质单元高度。

但过多的外加能量加入反而会使萃取效率下降,因此寻找适度的外加能量成为本实验的重要目的。

1、 按萃余相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传质单元高度:OR OR H H N =⋅ (5-2)式中H ——萃取塔的有效接触高度;O R H ——萃余相基准的总传质单元高度,表示设备传质性能的好坏程度; O R N ——萃余相基准的总传质单元数,表示过程分离的难易程度。

*F Rx O R x dx N x x=-⎰(5-3)式中x ——萃取塔内某处萃余相中溶质的浓度,以质量分率来表示(下同);*x ——与相应萃余相浓度成平衡的萃取相中溶质的浓度; F x ,R x ——分别表示进塔和出塔的萃余液中溶质的浓度。

实验十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实验十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实验十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界面移动法1 目的要求(1) 加深理解迁移数的基本概念。

(2) 用界面移动法测定HCl 水溶液中离子迁移数, 掌握其方法与技术。

(3) 观察在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现象。

2 基本原理使用一种指示剂溶液,只观察一个界面的移动,求算离子迁移数。

当有96500C 的电量通过溶液时,亦即1mol 电子通过溶液时,假设有n+的M+向阴极移动,n-的A-向阳极移动,那么,一定有n ++n -=1mol 。

由离子迁移数的定义可知,此时的n+即为t +,n-即为t - .设V 0是含有MA 物质的量为1mol 的溶液的体积,当有1mol 的电子通过溶液时,界面向阴极移动的体积为t +V 0,如经过溶液电量为Q ,那么,界面向阴极移动体积为o V t FQV +⋅=(2.10.1) oQV FVt =+ (2.10.2) 又cV o 1=(2.10.3) 式中c 为MA 溶液的浓度It Q = (2.10.4)式中I 为电流强度,t 为通电时间。

将式(2.10.6),式(2.10.7)代入式(2.10.5)中得到ItcFVt =+ (2.10.5) 本实验是采用这种方法测定HCl 溶液中的H +、Cl -离子的迁移数。

迁移管是一支有刻度的玻璃管,下端放Cd 棒作阳极,上端放铂丝作阴极(图2.10..2),迁移管上部为HCl 溶液,下部为CdCl 2溶液。

二者具有共同的阴离子,HCl 溶液中加有甲基橙可以形成清晰界面。

电过程中保持清晰。

3 仪器 试剂稳流电源 电迁移法迁移数测定仪1套 HCl 溶液 (0.05mol·L -1)CdCl 2溶液 (0.05mol·L -1 ) 甲基橙指示剂迁移时间(t/s)迁移体积(V/m3)通电电流 (I/A)(3) 根据公式(2.10.12)和公式(2.10.13)求出H+、Cl-迁移数t+=cFdV/d(It) (2.10.12) t-= 1 - t+(2.10.13)6 注意事项(1) 测定管要洗净,以免其它离子干扰。

实验10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原卷版)

实验10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原卷版)

实验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器材】小桌子、泡沫塑料、跌码若干。

【实验步骤】c ji=∏3 r-0-p rer 4P V~~y∣y~ 卬 乙 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祛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考点方向】1、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有 法、法。

2、此实验使用海绵而不用木板为什么?笠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MJL -∖[±ZΞ-Ξ±3z-3、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

5、用来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转换法;「打力侪以E 力作用效果具体受哪个因素影响时,采用了的方法。

实验剖析「“小:一一♦的海绵换成木板,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放海绵的作用效果相同吗?答:。

8、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他发现它们两块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O经典母题小丽做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所用器材及在水平桌面上进行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A B C D E F(1)本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是和o(2)小丽为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o(3)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4)在生活中,书包的背带做得比较宽,这是利用了来减小压力作用的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是通过来增大压力的作用效果。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十个小实验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十个小实验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十个小实验
1.飞行器模型:制作纸飞机、纸直升机等模型,探索空气动力学原理。

2.磁悬浮列车:使用磁铁和导体制作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列车,研究磁力和电磁感应。

3.水火箭:利用压力和空气动力学原理,制作一个能够飞行的水火箭。

4.光的折射:通过将光线通过不同介质中观察其折射现象,研究光的传播规律。

5.音叉实验:使用音叉和水杯,观察不同频率的声音对水面的影响,研究声音传播原理。

6.阻力实验: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和表面材质,测量不同条件下的阻力大小,研究阻力的影响因素。

7.电磁铁:使用铁芯、线圈和电源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观察其吸引力和磁场效应。

8.镜面反射:利用平面镜和凹凸镜,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研究镜面反射规律。

9.音叉共振:使用音叉和玻璃杯,调整音叉频率,观察共振现象,研究共振原理。

10.颜色混合:使用彩色滤光片和光源,观察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后的效果,研究颜色的原理。

实验十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实验十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实验十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利用透明薄膜上下表面对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入射光的振幅将分解成有一定光程差的几部分。

若两束反射光在相遇时的光程差取决于产生反射光的薄膜厚度,则同一干涉条纹所对应的薄膜厚度相同。

这就是所谓的等厚干涉。

牛顿为了研究薄膜颜色,曾经用凸透镜放在平面玻璃上的方法做实验。

他仔细观察了白光在空气薄层上干涉时所产生的彩色条纹,从而首次认识了颜色和空气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1675年,他在给皇家学会的论文里记述了这个被后人称为牛顿环的实验,但是牛顿在用光是微粒流的理论解释牛顿环时却遇到困难。

19世纪初,托马斯.杨用光的干涉原理解释了牛顿环。

一、实验目的1、观察牛顿环产生的等厚干涉现象,加深对等厚干涉原理的理解。

2、掌握用牛顿环测量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牛顿环,钠光灯,测微目镜。

三、实验原理1、牛顿环“牛顿环”是一种用分振幅方法实现的等厚干涉现象,最早为牛顿所发现。

为了研究薄膜的颜色,牛顿曾经仔细研究过凸透镜和平面玻璃组成的实验装置。

他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是发现通过测量同心圆的半径就可算出凸透镜和平面玻璃板之间对应位置空气层的厚度;对应于亮环的空气层厚度与1、3、5…成比例,对应于暗环的空气层厚度与0、2、4…成比例。

但由于他主张光的微粒说(光的干涉是光的波动性的一种表现)而未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

直到十九世纪初,托马斯.杨才用光的干涉原理解释了牛顿环现象,并参考牛顿的测量结果计算了不同颜色的光波对应的波长和频率。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玻璃透镜,将其凸面放在一块光学平板玻璃(平晶)上构成的,如图10.1所示。

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形成一层空气薄膜,其厚度从中心接触点到边缘逐渐增加。

若以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二光束存在光程差,它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

其干涉图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如图10.3所示),称为牛顿环。

高中物理-实验十静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解析

高中物理-实验十静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解析

实验十静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第一关:基础关展望高考基础知识〔一〕实验目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二〕实验原理利用导电纸中的恒定电流场模拟真空中的静电场,当在场中与导电纸接触的两探针尖端的电势差为零时,与探针相连的电流计中电流强度为零.从而可以通过探针找出电流场中的等势点,并依据等势点描出等势线.〔三〕实验器材学生用低压电源或电池组、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电纸、白纸、复写纸、圆柱形金属电极2个、探针2个、图钉、导线假设干、木板.〔四〕实验步骤〔1〕安装10 cm,电压约为6 V.再从一个灵敏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引出两个探针.〔2〕选基准点在导电纸平面两极的连线上,选取间距大致相等的5个点作为基准点,并用探针把它们的位置复印在白纸上.〔3〕探测等势点将两个探针分别拿在左、右手中,用左手中的探针跟导电纸上的某一基准点接触,然后在导电纸平面两极连线的一侧,距此基准点约1 cm处再选1个点,在此点将右手拿着的探针跟导电纸接触,这时一般会看到电流表的指针有偏转,再左右移动探针的位置,直至找到一点,使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为止,说明这个点跟基准点的电势相等,用探针把这个点的位置复印在白纸上.照上述方法,在这个基准点的两侧,各探测出5个等势点,每个等势点大约相距1 cm.用同样的方法,探测出另外4个基准点的等势点.〔4〕画等势线取出白纸,根据5组等势点画出5条平滑的曲线,它们就是等势线〔以下图〕.第二关:技法关解读高考解题技法一、如何判断探针的移动方向技法讲解在寻找某一点的等势点时,假设发现电流表指针不为零,可依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探针的移动方向:先由指针偏转方向判断电流的流向,由此可知两探针所接触的两点的电势高低,再由电场的分布特点来判断探针的移动方向.典例剖析例1如下图为描绘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的装置,图中A、C、P、D、B等相邻两点间距相等,其中A、B为金属圆柱.当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表G时,其指针向正接线柱一侧偏转.当探针(Ⅰ)接在D点,探针(Ⅱ)接在导电纸上某点时,电流表G指针向负接线柱一侧偏转,为了尽快寻得等势点,探针(Ⅱ)应向(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解析:电流表指针向负接线柱一侧偏转,说明电流是由负接线柱流入电流表,此时,探针(Ⅱ)与导电纸的触点电势比D点电势高.观察图中实验装置知,金属圆柱A、B分别与电源负极、正极相接,在导电纸上自右向左各点电势逐渐降低,要使探针(Ⅱ)寻找到与探针(Ⅰ)触点D电势相等的点,应将探针(Ⅱ)向左移动.答案:向左二、实验注意事项技法讲解(1)使用的电流表,应选择零刻度在中间,量程不能超过几百微安,在使用前,要判断清楚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通过的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2)如果用低压学生电源做实验,一定要注意把两电极接到直流输出端.(3)安放导电纸时,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应向上.(4)安放电极时,不能太靠近导电纸的边缘;电极与导电纸接触要良好,且与导电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5)寻找等势点时,要从基准点附近由近及远地逐渐推移,不可贸然进行大跨度地移动,以免电势差过大,发生电流计过载现象.(6)探测等势点不要太靠近导电纸的边缘,因为实验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导电纸边缘的电流方向与边界平行,并不与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相似.典例剖析例2在“描绘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实验中,配备了以下器材,应该选用的是(用器材前的字母表示)〔〕A.电压为6 V的交流电源B.电压为6 V的直流电源C.电压为100 V的直流电源D.量程为0.5 V、零刻线在刻度盘中央的电压表E.量程为0.6 mA的电流表F.量程为300 μA、零刻线在刻度盘中央的电流表解析:A选项不符合静电场的要求.C选项电压太大,会烧坏电源和电表.D选项中的电压表分流会影响电流场的分布.一般不采用.E选项中的量程太大,灵敏度不高.故选BF.答案:BF三、实验误差分析技法讲解〔1〕所使用的电流表的精度是本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使用精度较高的电流表.〔2〕电极与导电纸是否接触良好也是本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安装电极时要加以注意,可以在木板上垫3~5张白纸.〔3〕导电纸是否符合要求也是本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导电纸的电阻率应远大于金属电极的电阻率才能使电极本身成为等势体;导电纸涂层要均匀,纸上导电性才能一致,否则会使测绘出的等势线产生畸变.1cm的磨平铜柱两只.典例剖析例3在“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的描绘”的实验中,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1〕假设有几只满偏电流不相同的电流表供选用,应选用〔〕A.100 μAB.0.5 mAC.10 mA〔2〕假设有几种输出电压的直流电源供选用,应选用〔〕A. VB.6.0 VC.12 V〔3〕假设有两种规格的平木板,在两种情形下两个圆柱形电极间距不同,则应选两电极距离稍〔选填“大”“小”〕的平木板.解析:〔1〕为提高灵敏度,应选A.(2)选直流低压电源,应为B.(3)大.答案:〔1〕A〔2〕B〔3〕大第三关:训练关笑对高考随堂训练1.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实验中所用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的方向与电流的关系是:当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电表D时,指针偏向正接线柱一侧,某同学用这个电表探测基准点2两侧的等势点时,把接电表正接线柱的E1接触在基准点2上,把接负接线柱的E2接触在纸上某一点,如下图,假设发现电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该同学移动E2的方向正确的选项是()A.假设电表的指针偏向正接线柱一侧,E2向右移动B.假设电表的指针偏向正接线柱一侧,E2向左移动C.假设电表的指针偏向负接线柱一侧,E2向右移动D.假设电表的指针偏向负接线柱一侧,E2向左移动解析:由题设知:当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电表时,指针偏向正接线柱一侧,所以A、B 选项中电流是从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表的,即电流从2基准点流进探针E1,流经电流表,从E2探针流出,故2基准点的电势高.又因为A电极柱接电源正极,所以探针E2应向高电势处移动才可能找到2基准点的等势点,即向左移动.C,D选项中电流是从负接线柱流入电流表的,即电流从探针E2流入电流表从E1探针经基准点2流出,故基准点2的电势低,所以探针E2应向低电势处移动才可能找到2基准点的等势点,即向右移动.答案:BC2.本实验中,为了确定等势点可以选用以下哪些电表〔〕A.量程0~3 V,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压表B.量程0~0.6 A,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流表C.量程0~300 μA,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流表D.量程0~300 μA,零刻度在刻度盘左边的电流表解析:可以用电压表,但零刻度在左端,A选项错.答案:C3.如下图,A\,B是两个电极,a,b,c,dⅠ接触基准点d,另一探针Ⅱ接触P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向负接线柱一侧偏转,为了尽快探测到d点的等势点,探针Ⅱ应由P点逐渐〔〕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向左移动D.向右移动解析:此时说明探针Ⅱ电势低于探针Ⅰ电势,根据电流的接法及实验的要求,探针Ⅱ应由P向右移动,D选项正确.答案:D4.在描绘电场中等势线的实验中,有如下一些操作步骤:在平板上先铺上白纸,再铺上复写纸,然后再铺上导电纸;D.安好电极,接好电路;E.在两电极a,b的连线上,等距离地取五个基准点c,d,e,f,g,并复印在白纸上如下图;F.电流表的一个探针接触某个基准点不动,另一个探针缓慢地移动到电流表不偏转时,复印一点,即可找出许多等电势点;G.闭合电键.上述步骤合理操作顺序为.答案:CDAEGF5.如下图,是“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的实验器材,〔b〕图是灵敏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原理图,请用实线作为导线将图〔a〕中器件连成实物电路图.答案:如以下图所示6.某同学在做“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A.把外表镀有一层金属薄膜、固定着两个螺杆并画有坐标格的玻璃板平铺在塑料上B.将两个圆柱形电极A、B分别套在螺杆上,并用螺母拧紧,保持与金属膜的良好接触C.取电源电压约为6 V,把电极A、B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接,作为正、负电荷D.在两个电极的连线上选取间距大致相等的a、b、c、d、e五个点作为基准点,从一个灵敏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引出两个探针,将左手拿着的探针压在a点处,在两电极连线的某一侧距此基准点约1 cm处再选一个点,在此点将右手中的探针跟导电膜接触,找到需要的一个点a1,在这个基准点的两侧,共探测出1到2个等势点.并用同样的方法,探测了另外b、c、d、e四个基准点的等势点E.将等势点用水彩笔画在玻璃棒上(1)指出在以上的操作中,错误或不完善的步骤,并给出正确操作或补充.〔2〕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进行的操作是〔〕A.应使圆锥形电极与导电纸〔或导电膜〕接触良好B.如果空心圆柱电极内径较大,容易发生与连接螺栓接触不良的故障,其引出线应用接线叉而不用鳄鱼夹C.用电压表代替灵敏电流计,实验误差更小解析:鳄鱼夹的接触面积小,空心圆柱电极内径变大时用接线夹,可防止发生与连接螺栓接触不良的故障.电压表的灵敏度低,用灵敏电流表,可以找到相距较近的两个等势点.答案:〔1〕A.使镀有金属膜的一面朝上B.使两个电极间距大约为10 cmD.共探测出4到8个等势点E.将一张白纸扣在玻璃上,使墨迹印在纸上,或将各点描在透明的白纸上〔2〕AB点评:接线叉的接触面积大于鳄鱼夹,灵敏电流表的精确度大于电压表,这是电学常识,尽管这道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考生不重视实验,不去实验室亲自操作,是不会解答此题的.。

实验十-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

实验十-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
实验十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
梁士楚
•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野外调查和群落中
物种重要性的分析方法。
• 实验内容及方法:
(1)野外样地取样及群落学特征调查
(2)调查数据统计整理
(3)计算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和重要值
• 实验仪器设备:皮尺、卷尺、海拔表、GPS、测高仪、
计算机
• 《生态学实验与实习》P94-104
数据分析—重要值计算
A.群落特征的计量指标
a.相对多度
相对多度(%)
某பைடு நூலகம்植物的个体总数 同一生活型植物个体总数
100
b.密度和相对密度(RDE):P102
c.频度(F)和相对频度(RFE)
该种植物出现样地数
F(%)
d.优势度和相对优势度:
所调查的样地总数 100
显著度=某种的胸高(1.3米)横截面的面积之和 相对显著度=(某种的显著度/全部种的显著度之和)×100
乔木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灌木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100 草本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100
野外取样方法和数据收集
• 实验仪器设备:皮尺、海拔表、GPS、计算机。 • 取样方法:样方法 • 样方大小:
(1)草本群落可用1m×1m; (2)灌木群落可用5m×5m; (3)乔木群落可用20m×20m 。
–调查记录 :
•植物名称一栏,一行记录一个个体。胸径在野
外测定时,往往先测定胸围,再据胸围与胸径 的关系推算胸径。用胸高(1.3m)直径取代基部 直径,是由于许多植物树干基部有板根、支柱 根等影响测定,此外,测定胸高直径也比基部 直径更易些。

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十摘

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十摘

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十摘
1、铁桶船:将一个桶中填满水,在桶底放一块铁片,再把桶反过来放在水中,可使桶不沉,即使里面装了重物也不会沉下去。

2、倒盆船:在水中放一个盆,在盆中放一块铁片,再把盆倒过来放在水中,可使盆不沉,即使里面装了重物也不会沉下去。

3、漂浮针:将一根细针放在一碗水中,当把碗中的水倒入到容器中时,针会漂浮女在水面上,可以看得出针比水轻。

4、攀壁板:将一块木板浸入水中,将之放在水壁上,即使随后把板上面放了重物,板也不会掉下来,可以看得出水压力使它接触上持续。

5、漂浮木柱:将一根木柱放在水中,可以看到木柱漂浮在水上,可以看到木柱比水轻。

6、关节管:将两个管的关节处填满水,使之形成一个圆环,可以看到圆环漂浮在水上,可以看到弧面比水轻。

7、台阶铅块:将一把台阶置于两个铅块之间,即使台阶中间放入重物,也不会使台阶下沉,可以看出空气的涨落起作用。

8、悬浮金字塔:将一个金字塔置于水中,将其侧面朝上,可以使它悬浮在水面上,可以看出金字塔比水轻。

9、气动瓶:将一个空玻璃瓶密封好,然后放在水中,可以看到瓶仍在水面上漂浮,可以看到空气的涨落起作用。

10、真空装水:将一瓶水倒入容器中,然后用真空装置
将空气吸出来,可以看到水在容器中不沉,可以看出真空的抵抗力使它漂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融合
一、图像融合
1、选择两幅影像,一幅是多光谱影像,一幅是同一地区高分辨率的全色波段影像。

2、工具。

分别用前四种方法进行图像融合。

二、融合方法比较
经过HSV 变换的图像具有最大的空间信息,但其光谱保真能力最差;Brovey变换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始图像的光谱信息,而空间信息的详细程度较差;Gram-Schmidt 波谱锐化后的影像不仅保持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同时又保持了高光谱全色影像的空间细节信息,是一种较好的图像融合方法。

以TM 与SPOT 融合为例,将介绍HSV 变换、Brovey变换和Gram-Schmidt 波谱锐化3 种融合算法,结合融合效果的信息熵、均值、标准差三种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1、信息熵
L 是图像的总灰度级数,Pi是灰度值为i的像素出现的概率。

熵是衡量图像信息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融合图像的熵值越大,表明融合图像携带的信息量越多,融合质量越好;融合图像的熵值越小,则表明融合图像携带的信息量越少。

2、均值
均值是灰度值的平均,对人眼反映为平均亮度,如均值适中(灰度值在128 左右),视觉效果良好,公式是:
3、标准差
标准差反映图像灰度相对于灰度平均值的离散情况。

如图像的标准差大,则图像的灰度级分散,图像反差较大,所含的信息更丰富。

反之,图像的标准差小,图像的反差也小,对比度不大,色调不均匀,所含信息相对较小。

图像融合是一种图像增强技术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 3 种算法的融合试验,对 3 种融合方法融合效果的探讨就融合后的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而言,HSV 最好。

如果对融合后图形的信息量要求较高时,那么HSV 是最佳选择,但其光谱保真能力最差;Brovey算法尽管改善了图像的空间纹理细节,但也产生了光谱退化和失真,就空间信息量而言,Brovey变换的图像,其空间信息最低;如果对融合图像光谱保真能力要求较高时,则Gram-Schmidt 融合效果最佳,Gram-Schmidt 波谱锐化的融合方法产生的光谱扭曲和失真最小,同时很大程度的保持了高分辨率的全色波段的空间纹理细节信息,是一种适合于TM 多光谱和SPOT 全色图像融合和应用的较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