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人教版必修2

精心校对版《故都的秋》导学案习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

现代著名的、。

他是的主要成员之一。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问世。

1923年写了小说和。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二、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基础知识1、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混混沌沌....( ) 槐.树()扫.帚()落.蕊()潭柘.寺()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细腻.()着.凉()驯.养()萧索..()2泡卷干落教师寄语: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3、辨字组词嘶()缀()蕊()椽()凋()拓()啼()厮()辍()芯()掾()雕()柘()谛()4.解释下面词语混混沌沌:不能自已:潜意识:落寞:颓废:领略:一叶知秋:一椽屋:四、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的?2、文中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起何作用?3、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4、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心境?精心校对版。

(秋)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秋)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

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

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

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

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

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含答案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字词。

2、了解郁达夫及其时代。

3、诵读,积累语言素材。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秋”的诗歌,并思考该诗歌表达的对于秋的情感是怎样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喜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喜爱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1悲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3、首先我们来解题:“故都的秋”,中心词是哪个?为何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做秋的限制词?“秋”是描写对象,是一种自然景观,而“故都”是一种人文景观,相对于“北平”,一个“故”字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使得这秋天更有文化底蕴了;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 故都的秋“从一而终地写出来”?曾读《生命的智慧》(线装书局2007年9月第1版)一书中的《从文学的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写法很简单,是那种编年史的写法,恨不得把这个人的简历和他某年的具体行为,以编年的顺序从一而终地写出来。

”揣摩文意,文章是想说,把这个人的简历和他的具体行为,以编年的顺序从开始到结束,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遗憾的是,文中用了个不伦不类的词:“从一而终”!“从一而终”是个成语,指跟从一个丈夫,即使他死了或移情别恋,也不再嫁人,比喻用情专一,始终不渝。

也比喻忠臣不事二主。

上述文章的意思无疑与“从一而终”不搭界。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刘从军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中篇小说《出奔》等。

相关知识郁达夫诗词选刘海粟评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以为是“诗词第一,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

郭沫若也认为:“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的小说笔调是条畅通达的,而每每一泻无余,他的旧体诗词却颇耐人寻味。

”如:元日感赋逆旅逢新岁,飘蓬笑故吾。

百年原是客,半世悔为儒。

细雨家山远,高楼雁影孤。

乡思无着处,一雁下南湖。

1.注音(1)湿润.rùn(2)混混沌.沌dùn(3)潭柘.寺zhè (4)椽.子chuán(5)扫帚.zhǒu (6)平仄.zè(7)廿.四桥niàn (8)普陀.山tuó(9)譬.如pì (10)颓.废tuí(11)⎩⎨⎧混.沌hùn 混.球hún (12)⎩⎪⎨⎪⎧穿着.zhuó着.急zháo 着.数zhāo (13)⎩⎨⎧天色.sè掉色.shǎi (14)⎩⎪⎨⎪⎧似.的shì相似.sì 2.写对字形(1)⎩⎨⎧花ruǐ蕊灯xīn 芯 (2)⎩⎨⎧zh è柘树开tuò拓 (3)⎩⎨⎧点zhuì缀chuò辍学拾duō掇 (4)⎩⎨⎧chu án 椽子yuàn 掾吏yuán 缘分“冖”,读作mì,是个象形字。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目标重难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诗句,学生口头回答)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

秋天以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看看它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二、探讨文本,理清结构(一)检查预习1.字音辨识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驯鸽(xùn) 落蕊(ruǐ) 细腻(nì)平仄(zè) 歧韵(qí) 椭圆(tuǒ) 颓废(tuí)2.词语辨析(1)十足·实足二者都是形容词。

2019_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

郁达夫则描写秋的“清、静、悲、凉”,他的秋弥漫在小院中那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郁达夫先生让我们“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并成立了“创造社”。

1930年他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主要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1.创造社“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上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优秀导学案(2)(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三)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B级)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四)、《故都的秋》一文描绘了北国秋景。

北国秋景,各处均有其特色,选出与下列五个景点配伍最恰当的一项()(B级)a夜月 b钟声 c虫唱 d柳影 e芦花甲陶然亭乙钓鱼台丙西山丁玉泉戊潭柘寺 A.d b a e c B.e d c a b C.a c b d e 基础知识题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课 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3.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

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

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

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

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

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

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

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二、背景资料: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联”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一椽.(chuán) 落蕊.(ruǐ) 细腻.(nì) 梧.桐(wú) 椭.圆(tuǒ)颓.废 (tuí) 驯.鸽(xùn) 平仄.(zè) 鲈.鱼(lú) 萧.索(xiāo)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散文钞.(chāo) 普陀.山(tuó)二、字形辨析椽:一椽缀:点缀蕊:落蕊歧:歧韵缘:缘分辍:辍学沁:沁人心脾岐:岐山掾:掾吏啜:啜泣芯:灯芯跂:跂望喇:喇叭陪:陪衬槐:槐树凋:凋落嗽:咳嗽赔:赔款魁:魁梧稠:稠密漱:漱口倍:加倍愧:愧疚啁:啁啾嫩:嫩绿蓓:蓓蕾瑰:玫瑰绸:绸缪三、词语释义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

第2课故都的秋郁达夫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2)品鉴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等写作特色。

激趣导入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

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郁达夫对于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1)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文中写秋景的五幅画面,并将其填入图中①~⑤五个空缺处。

(2)请用二字词语概括本文的文眼,并将其填入图中⑥⑦两个空缺处。

答案(1)①秋院晨景②秋槐落蕊③秋蝉残声④秋雨话凉⑤秋果美景(2)⑥清静⑦悲凉微任务活动一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答案特点:“清”“静”“悲凉”。

作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在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答案①清晨踏秋②听觉——秋声③听觉——秋韵④视觉——秋色3.“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

4.第三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材解读:本课是人教版散文单元的重点篇目,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充满了“秋士”情怀,心内既有对故都秋天的伤感,也有对人生无奈的唏嘘。

作者的高妙之处,就是讲这些复杂的情感不露声色地潜隐在他的字里行间中。

学习本课,重在研习、感知作家所写景观背后深沉的情感。

学生解读:这节课是在具有深厚秋意的重庆,上给具有同样文化底蕴的重庆学生的,参与这节课“文化教学”大赛课的,是重庆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能够快速地扑捉文章写景的特点,对景物的把握,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课堂定位:本课是参与“文化教学”大赛的课,自然在处理教材时,本人就着眼于“文化教学”,课文中彰显出的“秋士”情怀以及古今中外的悲秋诗词,自然也成了本节课关注的重心。

希望从文化的角度,对本课进行全新的演绎。

教学重点:立足文章的第11段,解读悲秋文化,了解秋士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秋士情怀”,细读课文,品评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简短朗读,活跃课堂气氛,进入文章内容。

二、解读“悲秋”文化:步骤(一):结合课文第11段:感受悲秋的古诗文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引出:(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2)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王士禛《江上》)(5)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6)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7)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8)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秋风吹白波,秋雨呜白荷。

(11)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步骤(二):结合上述试问,感受“秋士迟暮”情怀。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2015-2016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2015-2016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2《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比照、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抓住“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理解情景关系,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课前预习】一、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省富阳县人。

三岁丧父。

1913年,17岁的他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假设、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给加点字注音单音节字落蕊〔ruǐ〕细腻〔nì〕柘树〔zhè〕椽子〔chuán〕着凉〔zháo〕颓废〔tuí〕鲈鱼〔lú〕譬如〔pì〕驯养〔xùn〕萧索〔xiāo〕混沌〔dùn〕廿四桥〔niàn〕【文本研讨】一、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

《故都的秋》导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写作特点。

2、领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望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依据自己的主观色彩,存心识地选择几处光景,写几个片段。

【要点难点】1、会剖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知识链接】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解说式、启迪式、朗诵式联合的教课方法。

【学习过程】1、适合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丧色彩,如《沦落》、《春风陶醉的夜晚》等。

这类伤感除了有个人感情特点的原由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加强朗诵,着重有感情的朗诵。

在朗诵中领悟,在朗诵中鉴赏。

3、有要点地剖析一些段意。

自由谈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1.对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老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觉到的是秋季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的凄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告别、彷徨,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晨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凉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 1896 — 1945)现代有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 年始留学日本10 年,饱受了辱没和鄙视。

1922 年归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建社”的重要成员。

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结盟。

抗日战争迸发后,踊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穷气愤,后逃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基本手法。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知识链接:
(1)衬托
“衬托”也叫“烘托”,它是常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

作家在描写一个事物时,往往不直接切入,而是变换角度,采用别的同它相似的事物与之形成类比,或用与之相反的事物与之形成对比,起到陪衬或烘托的作用,使形象更鲜明,使特征更突出。

文中多处用细小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幽静,达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2)寓情于景
本文所绘的景物(秋花、秋树、秋蝉、秋雨)都具有“清、静、悲凉”等特点。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作者把自己的“悲凉”之情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自学指导:1.通过诵读,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五幅画面,都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怎样的特点
2.找出本文的形和神,分析形和神是怎样统一的,从而把握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
情的写作特色。

3.抓住写景状物的优美文段,品味细腻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
一.问题情境设计
1.文中重点描绘了五幅画面,它们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2.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
在一起的?请举例说明。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
6.本文的“形”和“神”各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7.这篇文章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分析。

5.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6.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三.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