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郭店《老子》甲本之优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李健作者简介:李健,华夏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国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进修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着有《老子解惑》《回归本原》等。
《老子》版本很多,影响较大且有代表性的有:郭店竹简本(郭店战国楚墓出土)、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出土)、通行本(魏晋王弼本)。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
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
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
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着《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着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
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着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从郭店《老子》甲本的风格可以看出,老子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风短小精悍、简约深邃,一千言足矣!流传广泛的《千字文》也只有一千言。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拙作《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2]等刊出后,颇得学界留意,并在数家杂志引起讨论。
另外,我还不时收到同行们的来信。
我非常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教。
对所提出的问题,我会写专文回应。
这几篇拙作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竹简《老子》属于一个早已失传的传本系统,它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
帛书本和各种传世本属于另一个传本系统(正因如此,笔者将它们统称为今本),它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
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
在今本系统中,帛书本比通行的王弼本更接近于简本。
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有一个从简本到帛本再到王本演化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竹简《老子》及相关问题的实情,我自1999年8月应杜维明教授和哈佛-燕京学社之邀来美从事郭店竹简课题研究以来,便致力于对这部竹书进行全面考释[3],颇有心得。
现择数条,与学者共商。
一竹简残片再现重要命题郭店竹简《老子》乙组:上士闻道,仅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夷道如×,〔进〕[4]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
大器慢[5]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此章见于今本第四十一章。
末句“道”字下残去部分可容七、八字。
此处帛书甲本残,乙本作“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王弼本作“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字数皆较多。
李零先生依乙本后一句补作“善始且善成。
”[6]。
今按,该简残去的文字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三个字,与乙本第一句“道”字之后的“褒无名”或王本第一句“道”字之后的“隐无名”相同或相近。
其二,是五个字,与乙本第二句“道”字之后的“善始且善成”或王本第二句“道”字之后的“善贷且善成”相同或相近。
窃以为,非第一种可能莫属,第二种可能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然而,由于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版本的《老子》逐渐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王弼本。
本文将对这三个版本进行比较与分析。
首先,郭店楚简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之一,出土于湖北郭店和湖南楚墓。
这个版本的特点是字数较少,内容简洁,章节清晰。
它保留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强调了“道”的概念,主张无为而治。
然而,由于郭店楚简的残缺以及古代文字的模糊性,有些章节的内容难以理解,留下了许多疑问。
其次,马王堆帛书是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版本,保存完整。
与郭店楚简相比,马王堆帛书的内容更加详细,章节更加完整。
这个版本对于《老子》的理解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例如对于“道”的解释更加具体。
然而,马王堆帛书的问题在于其文字表达的复杂性,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最后,王弼本是南北朝时期的学者王弼所作的注解版本。
他在《老子》的文字上做了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王弼本对于《老子》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深入的思考方式,对于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王弼本也受到了个人理解和主观色彩的影响,有时会引入自己的观点,使得原著的意义发生偏差。
综上所述,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和王弼本是三个重要的《老子》版本。
郭店楚简作为最早的版本,保留了核心思想,但在内容上存在不完整性。
马王堆帛书在内容上更加详尽,但需要较高的阅读水平。
王弼本注解了《老子》,提供了深入的解读,但受到了个人理解的影响。
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版本,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再论《老子》基本问题关于郭店竹简《老子》性质和五千言成书方式、年代、作者问题
再论《老子》基本问题关于郭店竹简《老子》性质和五千言成书方式、年代、作者问题介绍《老子》是我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在《道德经》中,并被广泛传播与研究。
在现代历史上,《老子》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版本——出土于郭店的竹简和传世的《老子》本文,这两个版本似乎具有不同的版本和文本。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术界对于郭店竹简《老子》的性质和成书方式、年代、作者问题产生了争议。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举出五个例子,论证郭店竹简《老子》是经典版本。
郭店竹简《老子》的性质在研究郭店竹简《老子》的问题方面,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拼凑文本,其中许多章节都缺少一个明显的逻辑框架,并且存在着明显的文本差异。
因此,这个版本被认为是一个“散文式的著作”,与传世的《老子》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个版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发现这个版本中存在一个合理的逻辑和哲学框架,与传世的《老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郭店竹简《老子》被认为是一个尚未完成的版本。
五千言成书方式、年代、作者问题除了邮局竹简《老子》的性质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五千言成书方式、年代、作者的问题。
其中最热门的话题是作者问题。
虽然有很多古代传说和记录,但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老子》的作者是谁。
根据传说,它可以被追溯到老庄时期,也可以是后来的学派创始人所创作。
不幸的是,因为没有历史记录来证明它的确定来源,所以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谁是《老子》的创作者。
证明邮局竹简《老子》是经典版本的五个例子为证明邮局竹简《老子》是经典版本,我将提供五个法则,如下:1. 道家思想的本质。
《老子》强调的是道家思想的本质,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逐步而成”;对于“清明无为”,它强调的是对自然法则的观察和理解,并以此作为人类生活理念的指导。
2. 纵深思考的重要性。
《老子》强调了纵深思考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深藏自己的思想,不要太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意味着领袖应避免轻率发言,以免破坏自己信奉的道德和原则。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已处理)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已处理)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目录引言第一章简本《老子》考及其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比较第一节由竹简形制看郭店楚简《老子》第二节简本《老子》的抄写时间及分组原因第三节由世传文献考论简本《老子》其书及其作者第四节简帛通行本《老子》的文本关系及思想区别第二章《太一生水》考论第一节略论《太一生水》的制作时代及其宇宙生成论思想第二节《太一生水》重要概念考察第三节《太一生水》的学派性质衡定及其作者推测第四节《太一生水》在先秦宇宙论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第三章简帛《五行》经说研究第一节简帛《五行》文本比较第二节楚简《五行》的思想第三节由简帛《五行》经说到《德圣》篇论《五行》学派思想的发展第四节余论简帛《五行》的制作时代与学派归属第四章《性自命出》的心性论与学派归属第一节《性自命出》的思想脉络第二节《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思想比较第三节《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的关系第五章《语丛》四篇探析第一节《语丛》前三篇与第四篇的关系第二节《语丛》四篇的制作时代与学派性质第三节天生百物人为贵第四节《语丛四》略论第六章郭店楚简儒道思想通论 ? 天命与天道第一节郭店道家简书的天道观第二节郭店儒家简书的天命天道观第三节简书的天人之辩第七章郭店楚简儒道思想通论 ? 人性与人心第一节简书的人性论第二节简书的人心论第三节简书的心性修养论第八章郭店楚简儒道思想通论 ? 治道与伦理第一节简书的道治思想第二节德治的本原与尊德明伦第三节德治的内涵与伦理统系第四节爱亲与尊贤的统一结语参考文献李学勤庞朴萧蓵父三先生对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报告后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引言自有宋以来疑古思潮渐开但直到本世纪上半叶的古史辨时代疑古思潮凭借多种时代精神因素相综合作用的辅助而达到了其高峰阶段经史子等古籍甚至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都被历史的风潮卷入怀疑否定之中然而随着考古材料的日积丰富以及自觉的学人不断的建设性努力和对疑古思潮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在学术和思想上已呈现出摆脱否定传统而进入一阳来复柳暗花明的时代新气象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有关先秦古籍的重要发现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湖北地区发现的诸种楚简秦简和汉简对于人们走出疑古思潮的阴影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的还原对于中国文化内在精神与价值的重新肯定对于唤醒国人的文化良知和精神自觉都具有极大的历史作用尤其是近期发现和刊布了释文的郭店楚墓竹简以及流散于港埠而被上海博物馆购回即将公布释文的另一批楚简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由疑古派构筑起来的古史古籍观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据荆门市博物馆在《文物》1 99 7年第7期上提供的正式发掘报告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可知该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墓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李学勤裘锡圭李伯谦和彭浩等先生更认为郭店1号墓的下葬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至于墓中竹简典籍的书写时间还当更为早出一些该墓出土一件耳杯底部刻有东宫之〓的铭文其无论识读为东宫之师或是东宫之杯诚如李零所说还是难以据此真切地判断出墓主的身份的但是根据墓葬竹书的性质与数量却完全可以说墓主生前是一位儒道兼习的学者且全部墓葬竹书很可能只是其生前藏书的一部分郭店1号楚墓所出竹简典籍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根据整理者的编联划分共计16篇种其中道家的著作有两种包括《老子》三组和《太一生水》儒家的著作分别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共计14篇儒家与道家是比较粗犷的学派划分概念至于每篇更细致的学派归属如何学者多持不同意见这也是本篇学位论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学派的归属往往与每篇简书的作者及其原始制作时间密切相关每篇简书是何时产生的出于何人之手又可能出于《汉书?艺文志》中何种先秦古籍这些都是本书所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郭店楚简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诠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如何进行思想史的定位则更是本书着重要做的工作面对以上诸种问题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读后印象或者浑阔粗放的猜测勾勒而应该更真切更深入地走近文本力图在缜密细致的研究和诠释中再现文本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显发文本的精神灵光以及准确地刻画出文本的历史面貌包括文本在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文本的制作与传抄时间和文本的可能性作者的考证等问题在郭店楚简早于其墓葬年代的前提下我以为弄清简书各篇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乃是当前研究中的首要任务之一这对于战国初中期中国先秦学术思想的流变以及中国文化从孔老到孟庄的心路历程的具体刻画勾勒具有巨大的意义本书正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刊行后带来的研究热潮中在导师郭齐勇教授的指导下拟题立意并经过一年半的阅读研究写作和反复修改后完成的本书前五章涉及了《郭店楚墓竹简》中最为重要的几篇简书道家两种都列入研究之列儒家则就涉及心性论方面的篇目着重进行了研究《老子》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太一生水》的发现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先秦宇宙论学说有了突出系统的补充儒家诸篇主要就《五行》《性自命出》《语丛》三者着重进行了研究凸出了先秦心性论的内容确立心性论为中国文化突破上古宗教礼乐文化后建立的支柱性哲学文化形态其具体时间约产生于孔老前后近乎弥漫于整个战国时期包括儒家和道家《孟》《庄》的哲学对心性或性命有深刻的认识而郭店楚墓发现的《性自命出》等篇则是战国早中期的心性论专文其学派性质当出自儒家其思想价值与意义不容低估本书的最后三章乃通论郭店简书的儒道思想力图从中国哲学与文化所固有的内在线索对简书的天命与天道人性与人心治道与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掘发对前五章未曾特别论述的《穷达以时》《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和《唐虞之道》等简书亦有着重论述除此之外在确立儒道简书的制作时间与作者的问题上本书力图从坚实丰富的历史文献出发来作出推论以期得出信实可靠的结论希望本书的论述有补于学界对郭店楚简的深入研究和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有人指出郭店楚简一出中国先秦思想史和学术史将在很大意义上被改写此话确乎有不可推翻之处不但如此郭店楚简对于当今与未来中国的学术观和文化观甚至其思想情趣与时代精神的流向都将有较大的影响饶宗颐先生认为楚简的出土与公布将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复兴和发展海内外学人亦以此是盼第一章简本《老子》考及其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比较第一节由竹简形制看郭店楚简《老子》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在经过盗扰后于1993年10月出土了包括《老子》在内的730枚有字竹简根据竹简形制的不同简本《老子》分别被整理者称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共计39枚竹简两端被削成梯形简长323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13 厘米乙组共计18 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306 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13 厘米丙组共计14 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65 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108 厘米?这些情况表明三组竹简确确实实是互相区别开来的从竹简形制上说不可谓之同书但由此是否可以推出甲乙丙三组在内容上不可以拼合构成一部相互关联的《老子》书呢在此设问中包含着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判断似不宜草草匆匆作出石破天惊的推论根据竹简形制可以判断《老子》简丙其初与《太一生水》编连在一起似毫无疑问但其所以被甄别出来自是整理者参照了世传本或帛书本《老子》的文献系统因此这里必然会产生如此的问题简丙《老子》是否原属《老子》文本或是否与《太一生水》在文意上同书呢由此还产生出《老子》原本的最初状况以及帛本今传本《老子》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并延及《老子》一书的作者等问题这是一些非同小可的论断或推论学者不得不小心从事研究丙组无论是竹简形制长度还是编线状况皆与另一出土简书《太一生水》相同它们的编线间距皆为108 厘米因此二者无疑可设想为原是编连在一起的可以在同册的意义上称之为同书但由此是否可以在现代语义上的尤其是在专论而非文集的意义上称之为同书呢这一点需要具体考察《太一生水》篇的结构与语意较完整全篇以太一为宇宙生成的总根深刻而有系统地论述了一种宇宙生成观或图式并就战国中期的宇宙空间结构作出了描绘和解释其中只有第9简略显孤悬似有与上下文难以联络之感但与该篇第12至14简在语意上仍可以贯通又第89简下半截皆有残断亦不足以断定第9简不属于此篇的可能因此简单说来《太一生水》无论就篇章结构还是文气文意来说都表明它是一篇相当完整而独立的文章似不可与《老子》简丙搅混丙组《老子》被甄别出来是否合理这还可以从其它几个方面予以回答一者见于简书的丙组《老子》与今传本在文献上皆有对应其中一段见于帛书《德》篇另四段均见于《道》篇?可以说自秦汉以来所传之《老子》即已把简丙各段内容有机地嵌入于其中了而这样的一种做法又不独为秦汉或其后之人所为权衡论之秦汉人所传的《老子》亦当渊源有自《曷鸟冠子?备知篇》《文子?上仁篇》《符言篇》《道德篇》《道原篇》《微明篇》《韩非子?难三篇》《喻老篇》皆有同于郭店《老子》丙组的引《老》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在反复研读《解老篇》《喻老篇》的作文体例后正可以推知《韩非子》引《老》所据之文本很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本子以至于韩非子一再地称其为书如《解老篇》释治人事天莫如啬句云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释行于大道云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释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云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毫无疑问书指《老子》一书从《解老》《喻老》两篇名亦可以反悟出来且与《史记》所谓著书上下篇相表里所以詹剑峰在其所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中说准此从韩非《解老篇》的本文更充分证实了《老子》书存在于韩非之前?依作者看来韩非所据之《老子》抄本可能来自三晋贵族和荀子而荀子则很可能是在游学稷下时所得以此论之则韩非所据的《老子》文本约当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流传与郭店简本《老子》正相递接?今《韩非子?喻老篇》《难三篇》等已引见于简本《老子》丙组的文句且已指出乃据于一书这说明简本《老子》丙组已被组入其所据的《老子》传本中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裂的组成部分了《曷鸟冠子》《文子》等书的引文亦可证明这一点因此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或稍早简本《老子》三组虽分抄在不同形制的竹简上但其时很可能已组合在一起了这是第二点第三见于通行本第64章的一段文字既见于简书《老子》丙组亦见于甲组不过文字上略有出入而已由这一复出现象似很难说明简丙应与简甲乙分开而与《太一生水》在内容结构上同书反倒容易说明古时同册未必同书的现象理应存在总之本人不愿轻易苟同把简本《老子》丙组与甲乙两组分别开来从一个完整的《老子》文本中游离孤立出来而与《太一生水》拼合为一书的看法更不同意由此轻易得出《老子》在战国中期偏晚之时还是分散无定形不完全的抄本的推断以及由此否定老聃对《老子》一书的著作权的论点竹书《老子》很可能原亦属《老子》书的构成部分尤其是在战国中期应该已被组入《老子》书中了现在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丙组与甲组中都具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呢如果甲乙丙三组原本是同一部书编者在同一部书中会容忍一段文字的复出么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它们共书那么二者只能被认为是摘抄了或者是分头流行则足以否定共书的看法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正确呢一时似乎难以抉择由此还连带着另一问题为什么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要分成甲乙丙三组除了根据竹简形制这样一些考古学上的硬件来分类外还有没有更深沉的原因首先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根据竹简的形制把《老子》区分为甲乙丙三组这是竹简整理者依据书写材料的特点划定的这只有可能性或暗示性而不具备绝对性和自明性并不直接而有力地表明现在所区分的《老子》甲乙丙三组即是在当时《老子》原本已被区分为三组抄书的竹简形制不同并不就真实地意味着竹简所附载的文献内容在当时即已离析分解为三书而因此也必须允许对简本《老子》文本的区别现状作出多维的猜测甚至指向一种否定性的论断郭店楚简《老子》原本无所谓甲乙丙三组之分丙组与《太一生水》亦无内容或篇章结构上的关联其次尽管我们根据或不根据竹简形制对简本《老子》区分为甲乙丙三组的构成原因必须作出探讨但不论哪一种解释都局限在自身的前提或假设中甚至要象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作出慎重的声明楚简中有三篇形制不等的《老子》内容分别见于今本但总和不及今本五分之二目前尚无力断定原始《老子》是否这样也猜不出为什么竟会抄成三篇抑或只是出于偶然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果有意外发现肯定成为学术界的头号新闻?意外的发现需要耐心等待然而在等待之前学人亦有责任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第二节简本《老子》的抄写时间及分组原因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虽然在内容上根据帛书本或通行本可以判定为属同一部《老子》书的统系但在竹简的形制上应该分属为三书两种意义上的同书或分书应该分析开来看待实际上竹简形制上的不同应该暗示着更多的内涵《老子》一书的原生形态原本是否分散流行其后才有一部集结成五千言的《老子》书的甲乙丙三组的文本来源是否有所不同文本的主题或内容是否有所区别侧重对于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不是此节所要着重讨论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将侧重于从文本历时性差异的角度论述甲乙丙三组的文本来源及其分组原因简本《老子》的分组根据整理者提供的信息仅仅是依据甲乙丙三组的竹简形制的不同而把它们分成三组的现在我们必须追问这三组简文的不同是不是仅仅体现在竹简形制的不同上或者说抛开竹简形制不谈是不是三组简文各有什么特征而把它们彼此区别开来不必说这三组简文的书法水准不一样丙组的书法艺术性最强用笔持审笔法含敛笔迹雅致字体秀丽甲乙两组皆次之而甲比乙更下之运笔较随意松怠已显粗糙谈不上艺术的用心这说明甲乙丙三组是由书法水平不同的三个抄手抄写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因为同一种文本可以被不同抄写水平的人在同一时间里抄录下来竹简形制与书法水平的不同都是外在于文本的分辨标准对于文本实际的内容还必须根据内在的因素而加以判断与区分这样我们必须真切地走向文本从其自身探明甲乙丙三组分组抄写的原因根据我个人的研究心得认为从甲乙丙三组简文语言的变化上可以把甲乙丙三者甄别为三组进而可以分别出三者在抄写时间上的差异所谓甲乙丙三者依附的竹简形制的不同乃是由于历时性的原因造成的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甲组和乙组有一些类同而微异的句子已有人指出来了?甲组第27简云门戈〈闭〉其辶兑兑赛塞其门乙组第13简云门必闭其门赛塞其辶兑兑根据帛书《老子》校勘之简甲作门戈字其词语搭配与简乙有异作闭兑塞门而简乙与简甲有异文很可能是因为二者所依据的底本不同证之于帛书《老子》甲乙本可知?帛甲沿袭简甲不改帛乙则从简乙是两种抄本流传很久仍相区别由此看来郭店简本《老子》甲乙组很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本子且它们的渊源各异另外简本《老子》甲组的错字较多这可能只反映了抄手水平的低拙但甲组的假借字古字怪字特多则深刻地反映了文本甲可能是更古更原始的传抄本与乙组比较起来时间当在前甲组与丙组亦可以把它们的时间性区别开来在同于通行本的第64章下半段简甲简丙皆有一处语意大同小异的文字但暗含着丰富的内在信息?比较这两段文字我以为它们肯定是源自两种相异的文本而不是一种文本的两个抄本最明显的证明之处是甲组有临事之纪句丙组无而丙组有人之败也亘于其成也败之句甲组无帛书通行本则有与此大体相同的句子又如甲组作执之者远之丙组作执之者之甲组作爻子不爻子丙组作学不学甲组作是故圣人能甫寸万勿之自月犬而弗能为丙组作是以能木甫土万勿之自月犬而弗敢为文本相异之处实多足证甲丙两组是不同的抄本丙从用字用词上看虽然互有借字但从总体上看甲组用字更古更原始丙组用字更现代与帛书相近在文本句式与结构上甲组比较古朴简炼丙组则较轻缓舒展如甲组云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丙组云圣人无为古无败也无执古???又如甲组云临事之纪誓冬女此亡败事矣丙组云终若则无败事喜人之败也亘于其成也败之丙组所引两句皆多虚词也字以缓和语气及断句而这正是帛书《老子》的重要特点之一由此似可推断丙组与帛书《老子》抄作的时代较接近?甲丙两组简书相较衡之以简丙到帛甲的时间距离则甲组至少是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流行的而其抄写时间上推到公元前400年前后是颇为可能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郭店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皆不是原始抄本这从它们存在着大量的脱文衍文等现象可推断出来真正的原始本应该向公元前5世纪去寻找再从简书《老子》甲乙丙三组使用假借字古今字的具体不同我们来深入地剖析文本的区别并推论时间上的差异性比如表明甲乙抄本区别开来的有绝字甲作乙作有形字甲作型乙作井土有费字甲作弼贝乙作孛等表明甲与丙抄本区别开来的有字甲借作辩丙借作偏有慈字文本甲借子为慈借慈为滋丙则借为兹有功字甲借攻字代之丙借礻工字代之等表明乙与丙抄本区别开来的有畏字乙作礻畏丙作忄畏有圣字乙借作声丙借作听有闻字乙作昏丙作昏耳等最明显莫过的例子是美字甲作或乙作丙作或言女讹字一个美字实把抄本甲乙丙区别开来但这些情况是不是主要反映了抄手水平的不同呢抄手水平的不同当只反映在诸如讹字衍文脱文上B10而并不反映在假字古今字的时代差异以及抄手用字的习惯上甲乙丙三组异文现象特多实与语言的历时性变化及个体用字的主观性特征相关前者当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为语言包括文字总是要在个体之间传达的并在个体间与群际的沟通中体现出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文字根本不可能脱离沟通作用与社会性的制约所以甲乙丙三组简文的同读异文现象当是时代作用并受其制约的结果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体现了一个历时性变化的过程总之我以为是可以从假字异文的不同把甲乙丙区别为三个时期三种不同的抄本的甲乙丙三组是三种不同时间单位的抄本但具体说来谁先谁后呢绝甲作乙作静甲作或青乙作清道甲作乙丙作本字若或如甲有作奴的乙则作本字盈甲作呈或氵呈乙与《太一生水》只作氵呈治甲作或之乙作闭甲作门戈乙作门必慈甲作子丙作过甲作化或化止丙与《太一生水》作化心或辶化终甲作冬丙作本字辅甲作甫寸丙与《太一生水》作木甫字甲作《太一生水》作才心通过甲组与乙丙两组的借字比较可以看出甲组用字一般比较原始粗拙乙丙两组则多添形旁与本字相近所以乙丙两组的借字必然时间在后甲组必然在前甲既比乙丙都早那么乙与丙谁先谁后呢我们仍举例证明之乙作舍《太一生水》作余美乙作丙作或闻乙作昏丙作缺乙作《太一生水》作块燥乙作品木《太一生水》作澡《太一生水》与《老子》简丙出于同一抄手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乙丙两组比较丙多添形旁或字形上更近本字而乙组较古拙因此只可能乙组比丙组抄写时间早综上所述我认为简本《老子》甲乙丙是在三个不同的时期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具体说来简甲比简乙简乙比简丙早这可以从语言的变迁或是文本的比较上可加以证实虽然它们是三种不同的抄本但不排斥后出者对前出者的因袭或偶然的扰乱现象我不同意把甲乙丙三组简文作为《老子》的一种抄。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剖析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李健作者简介:李健,华夏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国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进修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老子解惑》《回归本原》等。
作者邮箱:lijian151@。
《老子》版本很多,影响较大且有代表性的有:郭店竹简本(郭店战国楚墓出土)、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出土)、通行本(魏晋王弼本)。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
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
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
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著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
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从郭店《老子》甲本的风格可以看出,老子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风短小精悍、简约深邃,一千言足矣!流传广泛的《千字文》也只有一千言。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涂宗流)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涂宗流)《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作者:涂宗流郭店楚简《老子》凡三篇,不仅竹简形制各不相同,其内容也各自独立成篇,是今本《老子》出现之前的三篇道家哲学着作。
《老子甲》论述以道佐人主治国:上篇论述佐人主治国之策;下篇论述佐人主者之德。
《老子乙》以爲道、守道爲中心“言道家之用”:第一部分论述爲道者要自损、自重;第二部分论述守道治国必须坚持“清静”的原则。
《太一丙》论述“道”和“爲道”:第一部分对《老子甲》所提出的“道”进行解说;第二部分论述“爲道”,指出爲道者应顺乎民意而贵言,应“辅万物之自然”。
老子甲《老子甲》存简39枚(文中下标的数字爲《郭店楚墓竹简》图版序号),约1086字。
论述以道佐人主治国。
可分爲33章,归併爲上、下篇。
上篇(1-19章)论述佐人主治国之策;下篇(20-23章)论述佐人主者之德。
第1至5章(1-2简),提出活其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欲望的治国方略。
第6章(2-5简)言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
第7章(5-6简)言知足之爲足,此恆足矣。
第8章(6-8简)言果而不强,其事好。
第9章(8-10简)言长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第10章(10-14简)言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爲。
第11章(14-15简)言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第12章(15-18简)言圣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13章(18-19简)言侯王能守道保朴,万物将自宾。
第14章(19-20简)言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第15章(21-23章)言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第16章(23简)言天地之间虚而不屈。
第17章(24简)言至虚,恆也;守中,笃也。
第18章(25-29简)言爲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第19章(29-32简)言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第20章(33-35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21章(35-37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怠。
第22章(37简)言弱也者,道之用也。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作者非常用心地整理出这个楚墓竹简《老子》版本,在此向他(她)表示敬意和谢意。
也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中均有收获。
总说明:1、此竹简老子道德经是目前所知所见的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
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欢迎大家探讨。
2、按照出土竹简的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组,另有一些残片。
3、竹简文字深奥冷僻难识,存在误认或不同理解的情况。
这恐怕是后世所传老子众多版本的一个缘故吧。
4、对同一竹简的个别文字出现了不同释文,本帖列出我所知的一些不同之处。
为录入方便,没有特别注明,请读者谅之。
5、本帖释文参考了文物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简》丛书和网上搜索来的资料,仅供网友学习、研讨之参考。
6、本帖释文是一字一字键盘上打出来的,也校对过。
唯恐有错漏,请指正。
一、竹简老子甲说明:存39枚竹简。
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章。
释文: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贌o有。
絕偽棄詐,民複孝慈。
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偻鲇小=^偽棄詐,民複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視索保僕,少私須欲。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乎其若懌,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束者、將徐清。
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思想
从郭店楚简 《 老子 》看老子思想
李 琳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5 )
摘要 : < 老子 >是 道家的重要 传世文献之一 ,对于研 究道 家思想具有 重要 意义,出_ + - g j 郭店 楚简 《 老子>对 于研 究 《 老子 >一书的形成过程 以及老 子思想演变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郭店 楚简 < 老子>做 简单的归纳研 究,来探 寻出战国中期楚地老子思想与现令老子思想的不同之 处。
的一种重复 ,完全 与甲本 的文字一模一样 。 对甲本的重 复性相较 于乙本更加多 , 那么相 对 的丙本 的内容在 思想 和哲学 上创新 的方 面就更加少 了 , 但是 在其中我们可 以看到一 些与儒家相 同或者相近的说法 , 这样更加可 以看 出 , 在老子的思想中 , 其实并没有将儒 家放在一个对立 的层面上 , 也就是说在最初 的状态 , 儒道是完全可以和平共存 的,他们 都是治 国的思想 , 有些 地方会相似 ,有些地
绝伪弃虑 ,民复孝慈 。 ”传 世本 为 :“ 绝圣弃
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慈孝 。绝巧
弃 利 ,民利百倍 。 ” 甲本要绝弃 的是机谋 和 巧 言、 自以为是 的 “ 有为”和私心忧虑 。 而
传世本要绝弃 的是儒家 的圣 、智 、仁 、义 。 另外 ,甲本中的 “ 以正治邦 ,以奇用兵 ,以 亡 事取 天下 。吾何 以知其 然也 ?夫天 多忌 讳 ,而 民弥叛 。 ”在传世本 中为 “ 以正治 国, 以奇用兵 ,以无 事取 天下 。吾何 以知 其然
知弃辩 ,民利百倍。绝巧弃 利。盗贼 亡有 。
思, 发展到传世本时 ,已经有所改变 ,传世
历史学论文-郭店楚简道家作品刍议——郭店楚简与老子、老莱子、关尹子
历史学论文-郭店楚简道家作品刍议——郭店楚简与老子、老莱子、关尹子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三组内容是道家学说,整理者以传世本《老子》为参照,将这三组竹简分为四篇:简长32.3cm、两端修成梯形的39枚为“《老子》甲”,简长30.6cm、两端平齐的18枚为“《老子》乙”,简长26.5cm、两端平齐的28枚为“《老子》丙”和《太一生水》。
“《老子》丙”和《太一生水》划分的依据仍然是传世本《老子》:文字见于传世本《老子》的划为“《老子》丙”,文字不见于传世本《老子》的划为《太一生水》⑴。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其中最受重视的是“楚简《老子》”,美国达慕思大学专门召开了“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
国内学者也纷纷撰文讨论楚简《老子》与传世本《老子》之间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种对立的意见:一是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优于传世本《老子》的古老传本;⑵一是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是传世本《老子》的三种节选本。
⑶对这两种对立的意见,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
许杭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认为:“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很可能是当时社会流传的多种老子语录或著述中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一来的,至战国晚年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
”⑷吴根友《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地位》认为:“简本《老子》一书中仍有一些战国中期的文字,《老子》一书可能无定本.而只是一个不断被注释的开放文本。
”⑸一.郭店楚简道家作品的文献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楚简《老子》的文献价值,楚简《老子》文本是最可靠的根据。
被称为楚简《老子》的出土文献,本来就抄写在不同长度的三种形制的竹简上,这已说明它不是一册(与帛书《老子》有别) ,而是三册道家思想的出土文献。
现在称为楚简《老子》,是整理者以传世本《老子》为参照的主观产物,而且“《老子》丙”与《太一生水》原本就是一册。
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 (1)
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郭店楚简《老子》丙组属“解说文”之证郭店楚简《老子》篇幅仅为今本的五分之二,且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这就使学者们对《老子》其书原貌产生了种种推测。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既非今本《老子》的原本,亦非《老子》的足本,而《老子》文本的定型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①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大学的周凤五教授就书写《老子》文本的简策形制加以考察、并与儒家简加以比较,提出郭店楚简《老子》存在经、传之分:“甲组《老子》是一个经过战国时代儒家学者改编的本子,尽量淡化道家宇宙论与形上学思想的色彩……是一个已经‘儒家化’甚至‘子思学派化’了的道家经典”。
“乙、丙两组《老子》的简端同样平齐而非梯形,显示其与甲组《老子》确有区隔。
……只能归入传注之列。
”②郭店楚简是否为《老子》原貌姑且不论,但它表明《老子》文本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则是勿庸置疑的;周凤五教授从竹简形制上的区别,推测楚简《老子》应存在经、传之别,也是确有创见的。
它为我们研究郭店楚简《老子》乃至整个《老子》其书其人开出了新的思路。
但是,周氏的观点更多的仍停留在推测的层面上,还需要结合楚简《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作进一步的考辨,以证明楚简《老子》的确是经、传合一的文本。
要考察这个问题,我们可先以郭店楚简《老子》丙组为例加以研究。
郭店楚简《老子》丙组共存14枚简,竹简两端削成平齐,简长26.5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10.8厘米,全部简文内容大致相当于今本《老子》的第17、18、35章、第31章的中段和下段、第64章的中段。
③其中第64章中的内容为对楚简《老子》甲组的重复。
研究郭店楚简丙组,我们不难发现该组内容和文本形式上具有一些重要特点。
首先,郭店楚简《老子》丙组第三段有“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一段文字,④为今本《老子》第31章的内容。
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
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作者:朱友舟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第01期一、郭店楚简《老子》概述《老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一直被各界关注。
自郭店楚简出土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反响。
其中也以《老子》甲、乙、丙本最为出名。
对其基础的文本分析也是众说纷纭,个人比较倾向徐复观、陈鼓应等人的观点。
徐复观认为《老子》是老聃的专著,而非多人编纂而成,陈鼓应在其书中也支持这种观点①,他这样说郭店楚简《老子》:“我们能目睹这一世界最古老的《老子》抄本,何其有幸!”。
②因此,郭店《老子》作为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即使其文字内容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也为研究中国的哲学史、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称其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③。
关于书写者,黄钊氏认为三组《老子》本的字体和风格一致,应该是同个人的笔迹。
④而彭浩和裘锡圭认为“甲”、“乙”成于一人之手,“丙”和“甲”“乙”虽然书法风格非常接近,则是另一书手。
⑤不管是否为一人所书,三组应该都是当时楚国的通行手写体。
通过仔细比照“甲”“乙”“丙”的书法风格,在用笔方法、造形上虽然有微妙的差异,不过还没有达到可以断定为不同书手的确切证据,因此这里还是将它们分为一类。
再《老子》丙和《太一生水》两篇(竹简的)形状、编线的间距完全相同。
《老子》甲和乙中金文里经常看到的圆点使用频度都占总字数的4%,而《老子》丙和《太一生水》则一个都没有使用。
后两篇在书法风格上也类似,因此,不妨看作成于一人之手。
⑥《老子》属于典籍类竹书,近于日常文书一类的平实风貌。
《老子》《太一生水》是源自楚地的竹书,应为楚地原生态文献,其典型楚文字特征比较明显。
此类典籍书写非常认真,字形秀丽典雅,字间距基本一致,应当是由当时的书法高手抄写的,书体属于当时的“写经体”⑦。
楚简书法风格多样,而《老子》属于朴质、平实之美,既非雄强的阳刚之美,亦非秀媚飘逸的阴柔之美,其朴素的美感比较中庸、平淡。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道论思想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道论思想作者:李健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7期道是老子的思想起点、核心范畴,具有先在性,道是一种整全状态,是一种永恒自在,道是天地的本原,也是人的本原,因而道也是人的生存的根本依据。
相关原文为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一章。
一章:有将昆成,先天地生。
悦穆,独立不改。
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道是完满的,道是有无混合而成的。
老子说:“有将昆成。
”《尔雅·释诂》:“将,大也。
”将有完满之意。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是“有物混成”,显然,“有物混成”不如“有将昆成”。
因为“物”没有体现道的地位,甚至还会误解为具象之物;“将”更为丰富和明确,即道是完满的。
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天地为先,而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这是对之前思想的批判。
老子说:“先天地生。
”道先于天地,道是天地的本原。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老子最大的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了一个…道‟。
” 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有时间上的先后,这说明老子的道论属于本原论,而不是本体论。
万物具有差异性,万物是杂多,而道是一、道是整体,道是整全的和谐体。
老子说:“悦穆”。
“悦穆”在《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释文是“敚穆”。
“敚穆”其实就是“悦穆”,《文子·精诚》中的“老子曰:……夫道者……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一句可证。
“悦穆”就是整全的一,混为整体。
通行本《老子》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文子·道原》说:“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里不是“悦穆”,而是“寂兮寥兮”。
“寂兮寥兮”只表述了道的无声无形,而“悦穆”还表述了道是一个和谐体。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十七章有“道恒无名,朴,虽微”一句,其“微”字表述了道的隐微,即道的无声无形。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
郭店竹简《老子》考释札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文献学者们对于古代典籍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题为《郭店竹简》的古代文献中,有一部分是老子的经文,这对于传统《老子》经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郭店竹简》中收录的老子经文进行考释,希望对读者对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文献学的理解有所帮助。
背景介绍“郭店竹简”是中国东汉时期的流传文献,于197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郭店镇南发掘出。
这些竹简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最晚的可追溯到公元前55年左右。
悉数发掘出来的竹简数量近两万枚,包括历史、文化、医学、经济、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文献,是研究汉代及其前后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之一。
在这些文献中,还包括多篇《老子》的经文,与今日所传的《老子》经籍存在不同。
这些经文对于传统经学研究《老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文化反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考释札记经过对于《郭店竹简》中收录的老子经文进行考释,得出以下结论:1.郭店竹简《老子》中提出的“道”与传统《老子》中所指代的“道”不尽相同。
传统《老子》中,老子所提出的“道”常常指代天地自然、宇宙、天道等宏观而又抽象的概念,而在郭店竹简《老子》中,所指代的“道”则显得更为实际与艰辛。
例如在「198」篇中所说:“大人者不矜不卑,不欺不负,不骄不躁,此之谓大人,言其道也。
道至易。
”这里老子所提出的“大人”明显和“道”具有密切关联,说明郭店竹简《老子》中的“道”是具有实际生命意义的。
2.郭店竹简《老子》中对于“德”、“道”的探讨更为深入。
在传统《老子》中,由于其典籍的流传因素,一些细节内容可能已经失传或遗漏,而在郭店竹简《老子》中,对“德”和“道”的探讨更为深入。
例如在「1403」篇中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以其无以易之,至弱以制强,柔之胜刚。
水之胜火,非以其势逞,而因其所以制之。
”这里老子所提出的“德”与“道”在对水的描述中得到了生动阐述,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老子》经学的内容。
帛书《老子》史料类型
帛书《老子》史料类型国学典籍《老子》,又名《道德经》,其版本共可分为三类:竹简本、帛书本、通行本(又名传世本、今本)。
帛书本一般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通行本一般指河上公或王弼的注本,市面上大都是通行本。
本文所说的竹简本,是指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故又称楚简本,它是目前最为古老的《老子》,我认为此本最为接近老子原意。
一、楚简出土楚简本《老子》在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人是士一级的楚国贵族,根据陪葬品中刻有“东宫之杯”(东宫指太子)字样的漆耳杯,推断墓主人是太子之师或太子的重要门客,一般认为该墓下葬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中期~公元前3世纪初期(战国中晚期),根据考古技术和战国历史进一步分析,推断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楚简本《老子》内容的形成则更早,可追溯到春秋末期。
楚简本《老子》的出土,标志着《老子》全书内容形成于秦汉之际的疑古观点的失败。
二、楚简制式楚简本《老子》所用竹简有三种制式,根据竹简长短分为甲、乙、丙三本。
甲本共39枚竹简,长约32厘米,宽约0.5厘米,线距约13厘米;乙本共18枚竹简,长约30厘米,宽约0.6厘米,线距约13厘米;丙本共14枚竹简,长约26厘米,宽约0.5厘米,线距约10厘米。
三种竹简各自独立,由长到短依次是甲本、乙本、丙本,一般来说,出土竹简越长,所书内容越重要,所以三本重要程度依次是甲本、乙本、丙本。
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出土了一篇与丙本竹简制式相同的佚文《太一生水》,一般认为该文独立成篇,是道家文献但不属于《老子》一书。
三、所书文字简上文字是由专业抄手用毛笔所写的楚文字,字体恣意隽美,奇姿逸态,是研究楚文字的重要资料,也是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
甲、乙、丙三本可能出自不同抄手之笔,也有学者根据书法特征推断甲、乙本是同一人所抄,丙本是另一人所抄。
古文字与今文字有着很大不同,简上文字的识别,是用训诂、比对等方法进行隶定(将古文字转换成现代字体),然后写成释文。
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
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玄华【摘要】摘抄现象普遍见于郭店楚墓时代,也见于郭店竹简内部.由郭店竹简及三组竹简<老子>内部规律、思想特点可知三组竹简<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三者性质不同:丙组<老子>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老子;郭店竹简;性质;摘抄【作者】玄华【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上世纪末,郭店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关于其性质,学界仍存争议。
它们是三组性质不同的摘抄本。
郭店楚墓时代摘抄现象十分普遍:1.韩非与楚墓下葬的年代相去不远,他的文章中便不乏摘抄性质的篇章。
关于《解老》、《喻老》两篇文章,我们可以推测存在两种可能:(1)全部内容皆非韩非所作,只是韩非根据自己的意图对当时《老子》注本的摘抄;(2)文中关于《老子》的注文确是韩非所作:他根据自己的意图与兴趣对《老子》经文进行摘抄并诠释。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些文章都产生于对原有对象的有意识摘抄。
该现象也常见于韩非的其他文章,如《说林》、《备储》等。
2.摘抄现象也见于郭简内部。
《尊德义》、《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等就是特殊性质的摘抄文本:(1)《尊德义》的各段简文虽被独立抄写,但本身是一篇结构严密的文章;(2)《语丛一》简文虽看似都是松散独立的句子,但那枚重复篇名“凡物由望生”的简文已证明它们都是一篇文章的有机部分;(3)李零先生分别将《语丛四》、《语丛三》、《语丛二》的简文重新排序,也获得了具有逻辑联系的文章,并分别命为《说之道》、《父无恶》、《名数》[1]189-220,细节虽仍有待商榷,但已证明这些文本本是一篇篇结构严密的文章,郭店竹简抄写者出于某种目的将它打散,并将各句分别抄录。
郭店楚简之《老子》研究述评
郭店楚简之《老子》研究述评摘要: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经彭浩、刘祖信等编联、撰写释文与注释,有裘锡圭审定并加按语后,于1998年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
此书出版以来,各类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层出不穷,大批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相继问世,内容涉及考古、文字、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为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等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时至今日,这场轰轰烈烈的学术研讨活动高潮已过。
笔者在听老师讲的课后对其颇感兴趣,故而作此篇。
当然,郭店楚简研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限于本人见闻和水平,该文结合以往专家学者的观点重点对郭店楚简中的《老子》进行简要评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陋见初识,尚祁矫正。
关键词:郭店楚简《老子》据笔者看到的相关资料显示,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老子》,而简本与今本的异文,多以简本为优。
《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是郭店楚简中道家简的主要构成,也是各类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头。
笔者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目前有关郭店楚简的研究中,已发表或出版的各种论述中,几乎有半数以上的文字是关于道家简的。
《老子》又是此次出土的众多竹简中最引人瞩目的。
这是因为在中国哲学史领域,《老子》占有重要的席位。
郭店楚简中出土的相关道家简经专家学者整理研究得出了几个结论:首先,《老子》成书年代可以进一步得以确定;其次,《老子》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疑问将得以澄清;再次,道家与其他学派特别是儒家的关系可以重新认定;最后,道家思想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线索将进一步明确。
以上观点都是专家学者们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史料的逻辑推理整理得出的。
一、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论,分别有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等观点。
主流观点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末年,其依据是《老子》书中有批判仁义、圣贤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推崇仁义、圣贤是儒墨的主张,早于孔子的老子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琐议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琐议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琐议
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它是校勘其他传本的重要资料,如帛书本及今传本"绝仁弃义",简本作"绝伪弃虑",说明简本<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这些差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老子思想与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对简本<老子>进行整理研究意义重大.
作者:王晶作者单位:嘉应大学,中文系,广东,梅州,514015 刊名: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MEN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3 18(5)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楚墓竹简老子琐议。
老子教育思想再评价--以郭店竹简《老子》为依据
老子教育思想再评价--以郭店竹简《老子》为依据
老子教育思想再评价--以郭店竹简《老子》为依据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与今本多有差异,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史记>的记载与简本<老子>相契合,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关注道德重建问题的思想家,孔子是在老子的影响下致力于道德重建的.老子区分了"明"与"智"两种智慧,在此基础上又对"为道"与"为学"作了严格的区分,进而提出了自觉守道,主动施教的教育思想.
作者:姜国钧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3 刊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9(2)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简本<老子> 的知识脉络' > 老予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2 31 B 2.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8 2 2 1 ) 1 0 6 — 6 1 0 — 6 X( 0 10 — 0 6 0
上 世 纪末 , 店竹 简 《 子》 出土对 《 子》 郭 老 的 老 研究产 生 了重 要影响 。 但关 于其性 质 , 学界仍 存争 议 。它们 是三组 性质不 同 的摘 抄本 。 郭 店 楚墓 时 代 摘抄 现 象 十 分普 遍 : . 非 与 1 韩 楚墓 下 葬 的年代 相 去不 远 , 的文章 中便 不 乏摘 他 抄性 质 的篇 章 。关 于 《 老 》 《 老》 篇文 章 , 解 、喻 两 我们 可 以 推测 存 在 两 种 可 能 : 1 全部 内容 皆 非 ()
不 尽相 同。 因此 , 这些 简牍 当是 墓 主生 前 在不 同
时期 或地域 收集 而来 的抄本 。
人 手笔 。1 1 ,
( ) 编次竹简地位 、 质不一 , 二 各 性 且存 有 规 律, 三组 竹简 《 老子 》 亦然 。
1郭 店竹 简 内部 各 篇地 位 不 同 , 呈 现 梯 队 . 且 化 特征 。
写 者 出 于某 种 目的将 它 打散 ,并 将各 句 分 别 抄 录 。总之 , 我们 目前 可 以确 信摘 抄现 象普 遍存 在 于 楚 墓 时代 及 郭 店竹 简 内部 , 而通 过 对 “ 店 竹 郭 简 、 简 《 子 》 自身 规律 ” “ 店 竹 简 、 简 竹 老 的 及 郭 竹
《 丛二 》 的简 文重 新 排序 ,也获得 了具有 逻 辑 语
作 者简 介 : 华 (96 , 名 陈成 吒 , , 江苍 南 人 。广 西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研究 生 。主 要 研 究方 向 : 秦 两 汉 文学 与 道 家 哲学 。 玄 1 8一)原 男 浙 先
6 6
论 郭 店 竹 简《 子 》 质 老 性
死 如 生 , 主 亲 属之 所 以将 这 些 竹简 陪 葬 , 是 墓 定 因为所 载篇 章 为墓 主生 前 常诵之 文 . 故这 些 简牍 是 墓 主的 “ 故物 ” 。同时 , 周凤 五 先生 将郭 店竹 简 文 字类 型分 4类 1 , 2 1 李零 先生分 5类 。这些 钉 竹 简字 形结 构 不仅 具有 齐鲁 之 风 , 有 三种不 同 还 时 段 或 区域 的 楚文 特 点 ; 书 法风 格 上 , 在 它们 也
《 子》 老 的思 想 ” 等分 析 , 知 三 组竹 简 《 可 老子 》 亦 为 性质 不 同的摘 抄本 。
子 》 本 的 摘 抄 的 是韩 非 所 作 :他 根据 自己 的意 图 与 兴趣 对 《 老
子 》 文 进 行摘 抄 并 诠 释 。无 论 是 哪 一 种 情况 , 经
论郭店竹简《 子》 老 性质
玄 华
( 西 师 范 大 学文 学 院 , 西桂 林 广 广 5 10 ) 40 6
摘 要 : 抄 现 象 普 遍 见 于 郭 店楚 墓 时 代 , 见 于 郭 店 竹 简 内 部 。 由郭 店竹 简及 三 组 竹 简 《 子 》 摘 也 老 内部 规 律 、 想 特 点 可 知 三组 竹 简 《 子 》 性 质 不 同 的 摘 抄 本 : 位 不 同 : 思 老 是 地 甲组 《 子 》 高 , 组 《 子 》 老 最 乙 老 次 之 , 组《 丙 老子 》 低 。结 构 、 想 、 题 不 同 : 最 思 主 甲组 《 子》 下篇 结 构 , 想 完 全儒 化 , 老 上 思 主题 是 “ 道 ” 治 修 与“ 国” 乙组 《 ; 老子 》 篇 结 构 , 想 部 分 儒 化 , 单 思 主题 是 “ 道 ” 丙 组 《 子 》 一 定 结 构 , 想 尚未 儒 化 , 无 修 ; 老 无 思 也 主题 。以 上 反 映 三者 性 质 不 同 : 组 《 丙 老予 》 接 摘 抄 自五千 言 , 用 于修 改 、 组 新 《 子 》 直 是 重 老 的原 始 材 料 , 乙组 《 子 》 修 改 未完 全 的本 子 , 老 是 甲组 《 子 》 修 改 最完 全 的 本 子 。 老 是
内部 。 《 德 义 》 《 丛 一 》 《 丛 二 》 《 丛 尊 、语 、语 、语
三 》 《 丛 四》 就 是 特殊 性 质 的 摘抄 文 本 : 1 、语 等 ()
( ) 店竹 简来 源 不一 , 三组 竹简 《 子》 一 郭 但 老
系 出一人 手笔 。
郭店 竹简 的基本性 质是 陪葬物 。古人讲 究事
《 德义 》 的各 段 简文 虽被 独立 抄写 ,但 本 身是 尊
一
篇结 构 严 密 的 文章 ; 2 《 丛 一 》 文虽 看 似 ( )语 简
都 是松 散 独 立 的句 子 , 那枚 重 复 篇 名 “ 物 由 但 凡
望 生” 简文 已证 明它 们都 是 一篇 文章 的有 机部 的
分 ;3 ( )李 零先 生 分 别 将 《 丛 四》 《 语 、 语丛 三 》 、
韩 非所 作 。 只是 韩 非 根 据 自己 的意 图对 当 时《 老
联 系 的文 章 , 分 别 命 为 《 之 道 》 《 并 说 、 父无 恶 》 、
《 数》 _ , 名 u1 细节 虽 仍 有 待 商 榷 , 已 证 明 这 但
些 文本 本是 一篇 篇结 构 严密 的文 章 。 郭店 竹 简抄
一
、
郭店竹 简 、 简《 子》 竹 老 自身规律 与竹简
《 老子》 质 性
都有 一个 共 同点 : 些文 章 都产 生于 对原 有对 象 这
的有 意 识 摘 抄 。该 现 象也 常 见 于 韩 非 的其 他 文
章, 《 如 说林 》 《 储》 。 . 现象 也见 于郭 简 、备 等 2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