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
老庄
作品分析
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 黄河之水 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 “春水碧如天, 画船听雨眠”。(韦庄)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 诗人们赞叹的是水的绚丽多姿与壮阔。在诗人眼里, 水是富 有灵性的, 是美的精灵, 力的化身。诗人们将水这一“物象”演 绎成了美丽的审美“意象”。老子则以其超绝的智慧, 将这一 “物象”又升华成了渊默深邃的哲学境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 曳尾于涂中?”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墓
庄子一生甘做平民,只做过小官吏。但 他是个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十分奇特,在 哲学、文学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 唐玄宗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 “ 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的流传
• 郭象《庄子注》为现存最早的注 本,除部分篇章在敦煌唐抄本中 有保存外,以《续古逸丛书》影 宋本为善。 • 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 ”,奉《庄子》为“南华真经”, 注《庄》之风日盛。成玄英承郭 注作《南华真经注疏》着重于文 字训诂。 • 清代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 先谦《庄子集解》,都分别为各 时期《庄子》注的代表作。
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3)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 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 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 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他 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 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 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 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 的人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 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附释文)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附释文)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一位网友非常用心地整理出这个楚墓竹简《老子》版本,在此向其表示敬意和谢意。
也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中均有收获。
总说明:1、此竹简老子道德经是目前所知所见的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
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欢迎大家探讨。
2、按照出土竹简的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组,另有一些残片。
3、竹简文字深奥冷僻难识,存在误认或不同理解的情况。
这恐怕是后世所传老子众多版本的一个缘故吧。
4、对同一竹简的个别文字出现了不同释文,本帖列出我所知的一些不同之处。
为录入方便,没有特别注明,请读者谅之。
5、本帖释文参考了文物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简》丛书和网上搜索来的资料,仅供网友学习、研讨之参考。
6、本帖释文是一字一字键盘上打出来的,也校对过。
唯恐有错漏,请指正。
一、竹简老子甲说明:存39枚竹简。
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章。
释文: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贌o有。
絕偽棄詐,民複孝慈。
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偻鲇小=^偽棄詐,民複季子。
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視索保僕,少私須欲。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乎其若懌,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二章至虚守中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二章至虚守中简序:《老子》甲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简凡四十二言一、荆释文天(地)之(間),其猷(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
二、校文天地之间,其犹与①?虚而不屈,沖而愈出②。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③。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④。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⑤。
三、校注1、“天地之间,其犹与?”天地万物就象风箱一样,是由“虚”与“实”合构而成。
,风箱也。
人们生火做饭、烧炉冶炼,可用风箱助燃以增火势。
风箱是虚实合构而成,“实”(外壳、拉杆、阀门等),“虚”(指风箱内的空气)。
2、“虚而不屈,沖而愈出。
”“屈”,竭尽。
不屈,无穷无尽之意。
“沖”,楚简老子本字为“”,释为“動”。
廖名春先生认为:“但从下文‘至虚,恒也,守中,笃也’来看,此‘動’字当读为‘沖’。
‘沖’训空,与上文‘虚而不屈’之‘虚’义近。
”(2003A ,241页)(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第241页)。
“虚而不屈,沖而愈出”意思是我们更要看到“虚”的力量和作用,正是因为风箱的虚,其作用才无穷无尽,正是因为风箱的空,其力量才越来越多。
3、“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至”,致也,达到。
“恒”,永久。
“守”保持。
“中”,空也。
此“中”不是中庸之道的中,不偏不崎之中,而是风箱的里面是中空。
“笃”,是牢固之意。
《尔雅•释诂》:“笃,固也。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就是说“达到虚,可长久;保持空,能永固。
”即天地万物都是由“虚”与“实”合构而成,我们要看到“实”的力量和作用,更要看到“虚”的力量和作用,“至虚守中”就可以行稳致远。
4、“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旁,本字为“方”,通“旁”。
有“并”、“大”之意。
居,居守也,守持之意。
须,等待也。
复,恢复也,改过也。
“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意为天地万物无论怎样表现各异花样繁多,都可以居守以待它们复返虚实合构的本质。
《老子》重要争议性字词考辨(三)
080関東孥刊[双月刊]总第43期《老子》重要争议性字词考辨(三)汪韶军[摘要]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人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人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争议性字词进行考辨,以确定“此其不善已”“高下之相呈也”“有弗盈”“挺埴”“沕芒”“蠢蠢呵”“未孩”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关键词]《老子》;争议性字词;简帛[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可能的《老子》一一文本对勘与思想探原(道篇)”(16FZX004)[作者简介《汪韶军(1973—),男,哲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海口570228)°九、此、訾、斯2章传世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被普遍理解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表示美与丑、善与不善相对峙相依存°这其实是误读,而误读与版本异文的识断有一定关系°为直观起见,笔者将几个主要版本中的这两句逐字纵向对齐,排列如下(“传世”代表古今流传的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乃至敦煌五千文本,末行为笔者校订结果):楚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帛甲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帛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汉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传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订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已”通“矣”,句尾语气助词°帛甲“訾不善矣”,整理者原据帛乙释为“斯不善矣”,疑非。
“訾”语言•文学081从言,此声,当为“此”之音借,楚简正作“此”。
楚简“此其不善已”,廖名春认为“其”的本字是“斯”,意为“则”①,非是。
“其”就是本字,它在这里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此处《老子》祖本本无“斯”,后来有它,是“此”被替换成同义词“斯”,然后以为“其”字衍而删之(“其”“斯”形近)。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三章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2)
白话郭店楚简《老子》第一卷有状混成第一章道法自然简序:《老子》甲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简凡七十六言一、荆释文又(有)蟲<䖵>成,先天(地)生,敚(穆),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為天下母。
未智(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為之名曰大。
大曰,曰<遠>,<遠>曰反(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又(有)四大安,王凥(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肰(然)。
二、校释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①。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太②。
太曰逝逝、曰远远、曰返③。
天太、地太、道太、王亦太④。
国中有四太,安王居一⑤,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
三、校注1、“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
”“状”,整理者隶为“”,疑读作“道”,(1998,116页)“”字传世字书未载。
裘锡圭先生:“依文义当读为‘状’。
”(1999,46页)从裘说。
“混”,廖名春:“此处义当为混同、混合、混融。
”(2002,208页)“有状混成”,混融一体之状。
这个先天地生的混融一体之状,是“状”而不是“物”,也不是“道”。
“寂寥、独立、不亥”这六个字都是描写世界本源“太”的特点的。
“寂寥”,整理者隶为“敚”,读为“敚穆”。
李零:“疑简本仍读‘寂寥’。
”(1999,465页)聶中庆:从李零说。
河上公注:“寂者,无声音。
寥者,空无形。
”(2004A,216页)“寂寥”是从声音和形态上两个方面对天地万物的本源“太”进行描绘,即这个混融一体之状先天地生,听之无声、视之无形。
“独立不亥”,刘信芳:“‘独立’谓道之唯一,‘不该’谓道之不二。
‘亥’字王本作‘改’,非是。
”(1999A,25页)“独立不亥”是从内外两个维度对天地万物的本源“太”进行描绘,“太”之外别无他物,“太”之内不可再分。
“可以为天下母”,此句主语是上面的“混成之状”即“太”。
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
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
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主要内容如下: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法物滋章,盗贼多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陷于贫困。
人民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
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越来越多。
法律越严格,盗贼反而更多。
总的来说,这段话表达了老子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担忧,主张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压制,认为应该让人们自由发展,而不是过多地限制和约束他们。
楚简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1]
楚簡老子注解說明1.本書以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爲底本,參照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及通行本《老子》校勘。
2.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共分爲三組(或三篇),分別簡稱爲“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
3.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簡稱爲“帛書甲本”、“帛書乙本”或“帛書本”,通行本《老子》簡稱爲“通行本”。
4.“簡本甲”、“簡本乙”、“簡本丙”可能來源於不同的《老子》寫本,“簡本丙”文字內容更接近於帛書本《老子》。
5.原本古文字盡量保留,字庫中沒有的字,以造字補充。
古字的注解以本義爲主。
無法識別和理解的古字,參照帛書本校對、注解。
6.上文注釋過的古字,下文一般不再注釋(字意不同的除外),部分簡單的字不作解釋。
7.每個章節(段落)後標明其在帛書本中的對應章節。
帛書本章节排序則从“德”篇開始(即從“上德不德”到結束),区别于通行本。
8.原文殘缺、錯誤的字,經校勘、補充後,以紅色字體顯示。
9.因竹簡本內容只有帛書本三分之一,且章節(段落)也比較散亂,所以初學者有必要參考帛書本,或其它版本的《老子》。
10.本書製作成PDF電子版,上傳到網絡供網友瀏覽、下載,版權歸本人所有。
如有專家、學者引用本書內容,請注明出處。
11.因本人學識淺薄,如有錯誤或不足之處,誠請同道批評、指正!簡本甲【原文】智弃 ,民利 ①。
攷弃利, 惻兦又②。
弃 ,民 季子③。
三言以爲 ④不足,或命之,或 豆⑤: 索保 ,少厶 欲⑥。
[帛書《老子》第六十三章]【注釋】① 智弃 ,民利 : ,古“絕”字(楚系文字中多作此形),各本皆作“絕”,杜絕。
智,帛書甲本作“聲(聖)”,乙本作“ (聖)”,通“知”(在竹簡本中“智”多作“知”解,如下文的“智足”)。
弃,古文“棄”。
,上從下(“下”上有一短橫不代表其爲“卞”,如下文“天下”的“下”上也有),通“偏”,指副手、部下。
,古文“百”。
,即“倍”。
② 攷弃利, 惻兦又:攷,各本作“巧”,通“巧”。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道德讲堂)
THE END
THANK YOU!
第二环节:经典诵读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书影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 ,
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4) 。
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 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那样滋润万 物而不争私利。 (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 (3)处众人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意指 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
八章。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
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居,善地;心, 善渊;与,善仁;言,善 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 无尤。
居,善地(5) ;心,善渊(6);与,善仁(7);
言,善信;政,善治(8);事,善能;动,
善时(9)。夫唯不争,故无尤(0)。
注释: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 居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 底的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 (8)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9)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10) 故无尤:尤,通“忧”,忧患。
郭店楚简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1993年 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 简 , 经彭浩 、刘祖信等编联 、撰写释文与注释 , 由裘锡 圭审定并加按语后 , 于 1998年 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 《郭 店楚墓竹简 》为名出版 。这批材料一经公布 , 立刻引起 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 各地纷纷举办学术研讨会 、座谈 会 , 就郭店楚简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 1998 年 5 月 , 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了世界首次 “郭店 《老子 》学术讨 论会 ”, 来自中国海峡两岸 、美国 、日本 、英国 、德国 、 法国 、比利时 、加拿大的 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 分别 从考古学 、历史学 、古文字学 、文献学 、哲学以及宗教 等角度对郭店楚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 会后编辑 了 《〈老子 〉国际研讨会纪要 》, 作为 “古代中国研究 专刊 ”在美国出版 。国际儒学联合会也从 1998年 5月开 始 , 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 、哈佛燕京学社等先后在北京 召开多次会议 , 专门讨论郭店竹简 。同年 10月国际儒联 决定成立国际简帛研究中心 , 联络全世界的 简帛研究 者 , 组织研究 , 搜集资料 , 交流信息 , 加强合作 , 共同 推进学 术 研 究 , 并 编 辑 发 行 《国 际 简 帛 研 究 通 讯 》。 1999年 10月 , 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哈佛燕京 学社 、国际儒学联合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 、湖北哲学史 学会联合举办的 “郭店楚简国际研讨会 ”在武汉大学召 开 , 来自世界各地的 80多位学者齐聚在竹简的出土地 , 就简书的断代 、文字的考释 、简文的连缀 、文本的对勘 比较 , 以及儒家简 、道家简诸篇的诠释等问题展开热烈 的讨论 。会议成果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 院集结为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于 2000 年 5 月由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1月 , 陕西师范大学组织 召开了 “郭店楚简与历史文化座谈会 ”。 2003 年 12 月 , 即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之际 , 荆门博物馆组织召开了一 次 “郭店楚简国际研讨会 ”, 来自中 、日 、韩等国 40多 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外 , 1999年 6月在日本东京 召开的第 44届国际东方学会议 ; 9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 举办的简帛文献研讨会 ; 10 月在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的
赏析——《道德经》三章
作品分析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川 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若谷,“知其雄, 守 其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 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善若水”。
《道德经》
是先秦道家典籍,老子所著,或谓老子后学所编 纂,共81章,5000余字。因其“言道德之意”,所 以又叫《道德经》,前面是《道经》,后面是《德 经》。《老子》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文字 简洁,善用譬喻,语言如诗一般有韵律,其中还吸 收了不少民间歌谣和谚语。它是研究老子思想的直 接材料。
3、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 “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 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 展。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这种消极无为的态度决定他对 人生的看法,在老子看来,圣人应该是一个处处不与人争,不为人先, 守柔处下,少私寡欲,绝学弃智,完全处在自然状态,只有这样的人 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保全自己的生命,无忧无虑,达到精神上的最高 境界。
作品分析
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为人处事要学习水 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 人,就应居处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友 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相待;为政像水那样 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 样抓住时机,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事才 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大。
楚简_周易_校释记_二_
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六十七期) 收稿日期:2004-04-14作者简介:廖名春(1956-),男,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楚简《周易》校释记(二)廖名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要: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随、无妄、咸、恒四卦的异文,对随卦的上六爻辞,无妄卦的卦辞、六二爻辞、九五爻辞,恒卦的初六爻辞、上九爻辞等都作出了新的解释,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关键词:楚简;周易;异文;考释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4)05-0012-08Notes in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uyi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Ⅱ)L IAO Ming 2chun(Center for Zhouyi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Institute for Ideologies &Cultures ,Q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variant characters in the remarks affiliated to S ui (Hexagram 17in current version ),W u W ang (Hexagram 25),Xian (Hexagram 31),and Heng (Hexagram 32)in the Zhouyi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and raises new interpretations to the remarks attached to the top line of S ui ,those to the hexagram W u W ang ,as well as the remarks to its secondand fifth lines ,remarks to the initial and top lines of hexagram Heng .This discussion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ies of the Text of Zhouyi .K ey w ords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Zhouyi ;variant characters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参考文献:[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3]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5]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6]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市博物馆.阜阳汉简《周易》释文[A].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C].北京:三联书店,2000.[7]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M].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C].北京:三联书店,2000.[8]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9]孔颖达.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10]朱熹.文公易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1]王宗传.童溪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2]黄震.黄氏日抄[M].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1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1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来知德.周易集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6]何楷.古周易订诂[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7]郭京.周易举正[M].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8]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M].杨世文,等.易学集成:第三卷[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19]廖名春.帛书《衷》校释(二)[A].国际易学研究:第七辑[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0]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8.[21]俞樾.群经平议[M].清经解续编:第五册[Z].《清经解清经解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 1988.[22]俞樾.诸子平议[M].上海:上海书店,1988.[23]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4]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25]萧统.文选: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26]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27]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国书店,1984.责任编辑:林忠军。
《老子》索隐(五则)×
《老子》索隐(五则)×一、天下与神器王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是通常的句读。
论者在这段话中一直关注于“不可为”之下是否应该有“不可执”之类的语句,似乎没有注意到“天下神器”也有文章可作。
关于“天下神器”,《永乐大典》本作“天下神器也”,朱谦之谓:遂州、景福、敦煌三本均无“也”字。
又“天”字上,傅、范本有“夫”字,河上公,王弼无。
范应元曰:“夫”字,阮籍同古本。
(1)这样传世本《老子》中就有了三种句式:天下神器天下神器也夫天下神器关于“天下神器”的含义,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
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王弼把“天下神器”解释成“以自然为性”的万物。
《老子河上公章句》却说:“器,物也。
人乃天下之神物也。
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
”河上公注颇有市场,蒋锡昌认为河上公注此王弼注简明,“言天下乃万民所组成,人君不可以施以有为”。
高明认为:“老子所谓器,指万物而言,如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
人为万物之灵,故谓神器。
陈鼓应把“天下神器”解释为“天下是神圣的事物。
天下,指天下人。
”不管是哪种解释,普遍的看法都是把“神器”视为主语,“天下”被当成修饰,限定“神器”的形容词“天下的”,那么“神器”就是“不可执、不可为”的对象。
但是,从上下文来看,前面是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不得已”,“天下”是“取”和“为”的宾语,既然“取天下而为之”是出于“不得已”,那么,从逻辑上讲,就应该对这个“天下”作一些解释,以证明其“不可为,不可执”。
而在后文如果讲“神器”如何如何,就会夺主之嫌,不太通顺。
和王本相应的这段话,在帛书本中是这样的。
甲本: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乙本:将欲取□□□□□□□□□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释文
郭店楚简《⽼⼦》甲本释⽂
郭店楚簡《⽼⼦》甲本釋⽂
知北游按:郭店楚简《⽼⼦》公布已久,⽹上却没有⼀个⽐较好的⽂本,各家都根据帛书本和传本进⾏校订并做成简体本,⽅便阅读,但不便于研究使⽤。
这个甲本的⽂本是我以前整理的,近⽇⼜拿出来修订了⼀下。
甲本包括今本《⽼⼦》的⼗九章、六⼗六章、四⼗六章中段和下段、三⼗章上段和中段、⼗五章、六⼗四章下段、三⼗七章、六⼗三章、⼆章、三⼗⼆章、⼆⼗五章、五章中段、⼗六章上段、六⼗四章上段、五⼗六章、五⼗七章、五⼗五章、四⼗四章、四⼗章、九章,⽂字既有差异,分章、排序也与帛书本、今本不同。
因为原简⽂古体字、异体字较多,⼀些字只能⽤通⾏字代替,⼀部分字形只能抓图,⼿打输⼊时也不能避免有错误,读者在使⽤时最好核对原书。
如发现错误,请在下⾯留⾔,我随时修改。
谢谢。
【凡例】
通假字正字加()表⽰,误字正字加<>表⽰,衍⽂加{}表⽰,缺⽂⽤⼞表⽰,补出的⽂字加[ ]表⽰(仅供参考),【】中的数字是原简序号,■是原简中⾃带的段落符号。
⾄虛,亙(恒)也;獸(守)中,䈞(篤)也。
萬勿(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堇(根)。
【24】。
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
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郭店楚简本《老子》释文《老子》内篇象元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豫乎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朴;沌乎其如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舍清;孰能安以动者,将舍生。
宝此道者不欲尚呈。
王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畔;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朴。
无事[尊道] 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又;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史不足,或命之或乎豆:示素保朴,少私须欲。
.[事天]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后之;其才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才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聚天下] 罪莫厚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也,恒足矣。
[治人] 以道差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乔,果而弗矜,是胃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无为[治人]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也,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聚天下]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占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大少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古终无难。
[事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也,其不善已。
郭店楚简《老子》汇释今译选载
字学者们的异说要有简明的介绍。对这种综合整 理的研究成果方便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 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研究 有价值,而且对汉语史学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 的各门学科都是有学术价值的,对相关学科的教 学和普及也有应用价值。
出土战国文献整理研究,是古典文献学、古 文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其他以出土战国文献 为材料进行研究的学科而言也具有基础性意义。 由于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是用古文字书写的,所 以不但要用文献注释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还 要用古文字学的理论方法进行考察:不但要有文 献整理能力,还要具备古文字的考释能力以及音 韵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历史文化学等 方面的理论知识。基于上述学科特色和学术创 新,编写一部多卷本的《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 丛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下面选取郭店楚简 《老子》甲篇一则作为样稿选载,以听取同行专
关键词:郭店楚简《老子》 摹本 汇释 今译
前人和时贤在出土战国文献整理研究方面 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为从事本课题的研究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不过,以往的研究存在 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大都按材料的不同分类分 头进行的,还没有看到对出土战国文献的综合 整理研究成果;二是不同的学者在释文方面宽 严不一,对同一个古文字有不同的释文,对同 一个词语有不同的解释,对同一句意也有不同 的理解。这给汉语史研究者以及相关学科的学 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2-1-10之。是以 聖人亡为古(故)亡败;亡执古(故)亡 (失)。临事之纪, (慎)冬(终)女(如) (始),此亡败事矣。2-1-11 三、汇释 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加以注释。若有异说, 简明列出,下面是郭店楚简《老子》甲本1-2、 8-11简的汇释。
(一) ,像以刀断丝之形,后作“绝”,断绝。 整理者, ,绝[2](P113-117)。也写作“ ”。 《说文》古文“绝”字与简文略同。智,机智、 智谋。整理者读为“知”。弃,后作“棄”, 又简化为“弃”。裘锡圭认为 ,为“鞭”字 的古文,通“辨”,指对美与恶、善与不善等 的分辨[3](P14)。季旭昇认为“卞”其实就是从 “ ”字分化出来的,两种释读皆无不可[4]。丁 原植读为“辩”,解释为治理[5](P1)。整理者释 为“卞”,读为“辩”,指巧言善辩。刘信芳 读为“便”,解释为利[6](P1)。 (绝)智弃 (辨),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王弼本等作“绝 聖弃智”。廖名春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战国庄子 学派的改造[7](P3-4)。 利,利益、财力。伓,后作“倍”。考,通 “巧”,两字都从“丂”声,机巧。刘信芳释为 “攼”,称量之“权”,财富之“重”[6](P2)。 《说文》:“巧,技也” 。 [8](P100) 利,利益。 眺,通“盗”,“眺”从“兆”声,“兆”与 “盗”古音相近。恻,通“贼”,“恻”与“贼” 都从“则”声。亡又,无有,没有。 ,同“为”,指违背自然的人为,因与 心理有关,所以从“心”[9](P5)。庞朴认为表 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 即不是行为而是心为[10](P131)。裘锡圭倾向于 读作“伪”,应该理解为背自然的“人为”, 既不能看作一般的“为”,也不能看作“诈 伪”的“伪”[11](P28)。其后又说:现在我认 为还是括注“为”字为妥,这主要是因为“绝
《老子》“能敝而不成”校释
《老子》“能敝而不成”校释作者:汪韶军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04期摘要:通行本“能蔽不新成”在古今造成了理解上的巨大障碍。
此命题当校订为“能敝而不成”。
“新”是两千多年前某加工者受《老子》二十二章“敝则新”影响,而在此处误增的衍文。
这一误增,不仅使本句变得佶屈聱牙,还把人们的理解带入歧途。
结合“大成若缺”可知,“能敝而不成”意为能安于缺而不奢求全,这正是“不欲盈”、知足知止的实践工夫。
“能敝而不成”是个体的价值抉择,其原因一是盈不可久,二是若缺之敝本已是“大成”,三是消弭争端以维系和谐共处的关系格局。
“能敝而不成”绝非所谓的“超级保守主义”,而是一种人生智慧,提醒着世人拨转原已颠倒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老子》;“能敝而不成”;“大成若缺”;简帛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20)04-0080-07河上公本、王弼本是古今最为通行的两个《老子》版本,其十五章末尾有:“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此语在古今造成了理解上的巨大障碍,甚至给人感觉几不成话。
南宋林希逸读为“是以能敝而不新,成”,支离破碎。
简帛《老子》出土后,又新增了一些争议点,如衍文问题。
按理说,出土文献为诸多疑难的解决创设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
就本句而言,原先存在的异文问题、释义问题,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譬如,帛乙作“是以能敝而不成”,黄钊先生称其“不通”,这一判断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徐志钧先生则将“不成”释为“丕成”(大成),误甚。
本句其义难晓,但不是不可晓。
笔者在此综合《老子》的几个主要版本(地上地下的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两本、北大汉简本、傅奕本、王弼本、河上公本、想尔注本,文本对勘时用简称),先对文本进行逐字比对以确定文本,再对古今的注疏、诠释进行学术梳理和识断,以期对与本句相关的诸问题有一彻底解决。
一、衍文问题《老子》十五章也现身于郭店楚简本,不过其内容至“保此道者不欲尚盈”戛然而止,后面紧跟的是六十四章。
郭店简《老子》校释剩稿
郭店简《老子》校释剩稿
廖名春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郭店简《老子》自公布以来,学人们考证之作颇多,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但“《诗》无达诂,《易》无达占”,仍有一些字词文句的释读值得讨论。
本文从拙作(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中选取未刊之作七条,以作引玉之砖。
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批评。
为行文方便,凡非直接讨论的简文,一概以释文代之;后面列出《郭店楚墓竹简》一书《老子》图版的原简号。
【总页数】8页(P98-105)
【作者】廖名春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1
【相关文献】
1.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 [J], 陈伟
2.郭店简书《人虽有性》校释 [J], 陈伟
3.老子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的考察——基于北大汉简《老子·上经》首章的校释 [J], 吴文文
4.老子研究的别一片天地——评《老子新编校释》 [J], 冬子
5.郭店简《成之闻之》篇校释札记 [J], 廖名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店楚简老子-《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下)(1).
郭店楚简老子-《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下)(1)第三章:《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五行学说”的实施方案第一节:简本《成之闻之》校读简本《成之闻之》编连和命名存在问题,是学界的共识,《郭店楚墓竹简》中释文包括十个拼联组:(1)简1-3,(2)简4-6,(3)简7-20,(4)简21-23,(5)简24,(6)简25-28,(7)简29-30,(8)简31-33,(9)简34-36,(10)简37-40。
《成之闻之》的篇名是整理者根据最初几个字定的,廖名春先生曾认为这是孔子的学生县成闻道的内容纪录。
但随着学界对此篇的深入探讨,“成之”“闻之”乃是相联两句的句尾与句尾,因此此篇为县成所记录也就不成立了。
郭沂将《成之闻之》篇称为《天降大常》,重排顺序为(8)、(9)、(7)、(1)、(5)、(6)、(2)、(3)、(4)、(10)[1]。
周凤五将篇题定为《天常》,分篇的起首与郭沂大致相同,然而他将(4)的简序重排为22、23、21,然后加(2)、(3)、(10)结篇。
[2]李学勤则认为以(8)、(10)来结篇更合理[3],李零按(2)、(3)、(8)、(9)(7)、(1)、(5)、(6)、(4)、(10)来排序,认为它可能与《性自命出》同抄于一卷。
上篇论‘性’,此篇论‘教’,正好相承,并根据调整的首句将此篇命名为“教”[4]。
廖名春的排简顺序为(2)、(3)、(9)、(7)、(1)、(8)、(6)、(4)、(8)、(10)根据首简4的首句直接命名为《君子之于教》[5]。
王博则以(7)为开篇,排序为(7)、(1)、(3)、(9)、(6)、(4)、(2)、(8)、(10),至于简24,也即(五)则未见提及[6]。
编序和定名的不同,对了解简文的思想关系极大。
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
在各家的看法的基础上,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按照(2)、(3)、(7)、(1)、(5)、(6)、(4){简序调动为21、23、22}、(8)、(9)、(10),并将其分成九章。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Notes in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uyi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作者: 廖名春[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周易研究
页码: 6-15页
主题词: 楚简;周易;异文;考释
摘要: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
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
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甲本第一编第一章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消除智谋,抛弃辩慧,人民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消除机巧,抛弃私利,盗贼就会没有。
不用心计,不钩心斗角,百姓就会归朴返真。
13三言以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嘱。
以上三句为文尚有不足,所以告之还另有嘱咐。
19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养视纯素,保持质朴,减少私心,减少嗜欲。
25第二章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溪流之王,是因为它们能处于众溪流之下,因此才能成为众溪流之王。
30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圣人走在百姓的前头,指挥百姓,就得以身退让;34其位居百姓之上,就得讲话谦虚。
35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
尽管圣人位在百姓之上,但由于言词谦虚,百姓并不觉得他们的地位过于优厚;尽管圣人走在百姓之先,指挥百姓,但由于他们为人退让,百姓并不嫉恨,反而乐于拥戴他们而不止。
42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圣人不和天下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争。
45 第三章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罪恶没有比好欲更重的了,灾咎没有比贪得更过头的了,凶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
56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知道57满足作为满足,这就永远满足了。
58第四章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用道来辅佐人君的人,不打算以武力在天下逞强。
62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善于辅佐人君的人,只要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就行了,不能靠用兵来逞强。
66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实现目的而不要夸耀,实现目的而不要骄傲,实现目的而不要矜持,这就叫作实现目的而不逞强,他的事业就会美好而长久。
76第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古代善于为士的人,一定是精微玄妙,深不可测的,所以作文来形容就是。
85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远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沌乎其如浊。
行动非常犹豫啊,就像冬天空手过河一样;疑畏戒惧啊,就像害怕凶恶的四邻一样。
非常严肃啊,就像客人一样不可亲近;与人关系非常疏远啊,就好像要分手一样。
非常纯朴啊,就好像没有加工雕琢过的原木一样;浑浑沌吨啊,就好像浑浊的积水一样。
99谁能浊以靖者?将徐清;谁能牝以主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浧。
谁能以浊为靖?浊就将渐渐变清;谁能以卑为贵?愿为卑者的人就会渐渐产生。
掌握此规律的人,不愿崇尚盈满。
111第六章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有为的就会败,有持的就会失。
114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没有什么为,所以就没有什么败;没有什么持,所以就没有什么失。
118临事之纪:慎终如始。
此无败事矣。
遇事的要领,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终结。
这样,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125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圣人以不欲为欲,不以难得之货为贵;以不教为教,走大家走过的老路。
133是故圣人能尃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所以圣人能以万物之自然为本,而不能自己有为。
138第七章道恒无为也;侯王如能守之,而万物将自为。
道以无为为常,侯王如能坚持无为之道,万物就会自然而成。
142为而欲作,将正之以无名之朴。
有为就会欲生,就当用没有名称的最为朴素的自然——道来纠正。
145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149这样也就会知道满足,知道满足就足以明察,万物就会自然安定。
150第八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
152大,小之;[多,少之。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大的,要把它当成小的;[多的,要把它当成少的。
对怨恨,要以恩德去回报。
考虑难事要在它是简易的时候,处理大事要在它是细小的时候。
这是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由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由细小开始。
所以圣人永远不为大,因此能成就他的大。
轻易地给别人许诺,一定很少遵守信约。
]多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多招致困难。
156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
所以圣人谋划事情总是从难考虑,因此永远没有困难。
159 第九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此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这就有恶了;都知道善是善,这就有不善了。
162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形成,长和短相对而体现,高和下相对而呈显,音169和声相对而应和,先和后相对而随从。
170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以无为处理世事,以不言推行教化。
172万物作而弗治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
万物兴起而不干涉,各有所为而不主导,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有功。
177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正是他不以有功自居,所以功劳就离不开他。
179甲本第二编第十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
道本来就没有名称,它质朴原始,虽然微小,但天地不以它为臣。
185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王侯如果能遵守大道,万民将会自动宾服。
188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焉。
天地阴阳交合,从而降落甘露,没有人下令而自然均匀地润泽于人。
19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
于是开始给它创造名称,名称既然也有了,王侯们就应该懂得它,懂得了它,就可以不失败。
197譬道之在天下也,譬犹江海之与小谷。
道在天下,就如同江海与小溪流一样,没有谁能与它相比。
201甲本第三编第十一章有象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214下母。
有一个融浑而成的物象,在有天地前就产生了。
它空虚寂寥,独立而不依附谁,可以做天地的母体。
215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它的本名无从知晓,给它一个称号叫做道,我勉强将它称之为大。
220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
大了就会折败,折败就会转化,转化就会复返。
224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天有大,地有大,道有大,王也有大。
228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封域内有四个大,而王居其一。
23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
235第十二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管与?虚而不屈,沖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一样。
虚而不可穷尽,空而愈来愈多。
242至虚,恒也;守沖,笃也。
达到虚,就能永恒;保持空,就能长久。
249万物旁作,居以顾复也。
在万物群起之时,要守持住虚空以观看它们的复返。
254天道云云,各复其根。
天道是运动不已的,万物最后还是要返归各自的本始。
260 甲本第四编第十三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膬也,易判也;其幾也,易践也。
其事安稳,则容易掌握;其事尚未萌兆,则容易想办法对付;其事脆弱,则容易分割;事情微小,则容易践灭。
267为之于其无有,治之于其未乱。
处理事情要在它未发生之前,治理国家要在它未乱之前。
26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产生于像毛尖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始作于一筐一筐的泥土;百仞的高山,也是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
271第十四章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懂得大道的不说,说的不懂得大道。
273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懂得大道的不说,说的不懂大道。
273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广,同其尘,畜其锐,解其忿,是为玄同。
闭上你的嘴巴,堵上你的耳朵,附和大众,混同一般,掩藏你的锋芒,解脱你的忿恨,这就叫作玄妙的一致。
284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所以不能因故而亲近谁,也不能因故而疏远谁;不能因故而利谁,也不能因故而害谁;不能因故而看重谁,也不能因故而轻视谁,这样才能成为天下显贵。
290第十五章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用正常的政策来治国,以出奇变异的计谋来用兵,用无为的政治来夺取天下。
293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我根据什么知道这样是对的呢?因为君主严刑苛法越多,而百姓越容易背叛;百姓先进的工具越多,而国家就越混乱。
302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人民越聪明,而邪异的事物就越多;法令制度越严明,而盗贼就越多。
309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为,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事事,而百姓自然富裕;我无所做作,而百姓自然主动地去做;我喜欢安静,而百姓自然端正;我以不欲为欲,百姓自然朴实。
314甲本第五编第十六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禀受德性深厚的人,可与襁褓中的婴儿相比。
316蜂蠆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
毒虫虺蛇不蛰,凶鸟猛兽不搏。
322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阳怒,精之至也。
筋骨虽然柔弱,但小拳头却攥得很紧;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媾,但小生殖器却会时时翘起:这是精气充沛极了的缘故。
331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
整天号哭,却不生病,这是元气淳和到极致的表现。
336知曰常,知和曰明,隘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元气淳和就会长久,懂得长久之道就是明智;阻碍自然的生命就是灾祥,贪心支配精气就会自戕。
342物壮则老,是为不道。
事物壮盛就会衰老,这就叫作不合于道。
344第十七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誉与生命,谁更亲切?生命和财产,谁更重要?它们的得与失,谁更有害?348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过分的爱惜,一定会造成更大的破费;过多的收藏,一定会导致更多的损失。
350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侮辱;懂得休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就可以永保长久。
352第十八章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道之用也。
返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
355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亡。
天下万物由已有之物而形成,而最初的已有之物是由无形的大道而产生。
357第十九章持而浧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积蓄财物而使之盈满,不如罢休;锤炼兵锋而使之锐利,不能保持长久。
365金玉浧室,莫能守也;贵富而乔,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住;有财有势而骄纵,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功业一成就引身而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368乙本第一编第一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理人民,养事天体,没有能跟节俭相比的。
373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
只有节俭,才能早有所得;早有所得就叫作注重积德。
380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注重积德就会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没有谁知道他的极致。
382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没有谁知道他的极致,他就可以拥有国家。
385有国之母,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