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合集下载

让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

让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

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观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质疑创新思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教师应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及思维能力,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观点。

一、探索是研究的动力,创新是探索的闪光点,而质疑是探索的原动力。

引导、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在“疑”。

古人说:“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疑问,就不可能有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索与创新。

在质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防止观点异化。

质疑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也鼓励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否定前人学术成就与结论,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导致另一种倾向,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起思维、推理,可以随心所欲,甚至任意地判断历史、推理历史,任意地假设历史、构想历史。

从教学民主的角度出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老师不强加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思维多样化的发展,但这并不妨碍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就某一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只做尽可能少的引导,但决不归纳和下结论,放手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一些可能是错误的观点),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是可以的。

在方式、方法上要循循善诱、不强加,体现学术民主。

2.正确评价学生的质疑。

对学生质疑的评价上,不在于看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做出了多少突破性的发展,而重在看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见解的方式、途径,重在看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开拓、新的见解,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既要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看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学生对在质疑探究过程中的民主意识、宽容心理。

在语文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考试 周 刊 2 0 1 4 年第 5 期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点 燃 学 生 创 新 的 火 花
张 木 莲
( 南 靖 县靖 城 中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 福建 南靖
“ 创 新 是 民族 进 步 的灵 魂 . 是 一 个 国家 兴 旺 发 达 的 不 竭 源 泉, 也 是 中华 民族 最 深 沉 的 民 族 禀 赋 ” 。小 学 语 文作 为 一 门 基 础学科 , 包 含 丰 富 的创 新 内涵 。 因此 . 在 教学 过程 中 . 我 们 应 为 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 , 点燃他们创新 的火花 . 使 他们 得 到 更 好 的、 全 面 的发 展 。下 面我 就结 合 自身 教 学 经 验 , 谈 谈 在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点 燃 学 生 创新 火 花 的几 点 做 法 。 鼓励学生质疑 。 疑 中 求新 学 源 于思 , 思 源 于 疑 。质 疑 问 题 是 学 生 创 新 思 维 获 得 发 展的前提。 因此 , 在教学过 程 中 . 教 师应鼓 励学生 质疑 。 大 胆 提 出 自 己思 考 得 出 的 不 同 意 见 。 鼓 励他们 敢于 向老师质 疑 。 向课本质 疑 , 向同学质 疑 。引导他 们课 前预 习后质 疑 . 课 中

3 6 3 6 0 1 )
我提问 : 如 果 诸 葛 亮 那 次借 箭 没 有成 功 , 可 能 是 什 么 原 因 ?然 后学生从诸葛亮通天文 、 善用人 、 懂心理 、 晓兵法 、 精 计 算 等方 向对 借 箭 没 有 成 功 的 假 设 一 一 进 行 否 定 .这 样 引导 学 生 变 向 思考 , 学 生 一 下 子 就 理 解 了“ 神机妙算 ” 的 含义 。 又 如 教学 课 外 阅读《 铁棒磨成针》 一文后 , 总结 时 我 提 问 : 铁 棒 是 不 是 真 的能 磨成针?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 讨论得 出 : “ 能。 但 得 花 费很 长 的 时间 。” 这时 。 我顺势再 提出 : 那么我们 该不该 向老大娘学 习 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学 生一 下 子 议 论 开 了 , 各 抒 己见 。 有 一 个 学生说 : “ 那样太浪费时间了 , 直 接去买一根不就行了 , 俗 话 说 时间就是金钱 . 浪 费 了多 可 惜 啊 !” 又一个学生说道 : “ 的确 是 浪费时间 , 我们做事 , 都得 讲 究 效 率 才 对 。 不过 , 她那 样做 是 有 可 取 之 处 的 ,她 那 有 决 心 、肯 下 工 夫 的精 神 是 值 得 我 们 学 习 的。” 这 样 让 学 生 各 抒 己见 , 标新立异 . 不但培养了创新能力 , 而 且 对 课 文 内 容 有 了 更深 入 的理 解 四、 鼓 励 求 同辨 异 。 异 中 求 新 求 异 思 维 是 创 造 性 思 维 的核 心 . 它 要 求 学 生 凭 借 智 慧 和 能力 , 积极 、 独立地思考问题 , 主 动探 索 知 识 , 创造性地解决 问 题。因此 , 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 , 可 凭 借 教 学 材 料 引导 学 生 在 求 异中创新。例如教学《 猫》 一课时 , 当学生读到 : “ 你见了 , 绝 不 会打它们 , 它 们 是 那 么 的生 机 勃 勃 , 天真可爱 !” 这 句话 时 , 大 多数学生都读得很重 , 表 示 出作 者对 于猫 的 称 赞 。 这 时 。 我 问 学生 : “ 还 可 以 怎 样读 呢 ? ” 有 一 个 学 生 思 考 后 轻 声 地将 这 句 话 读 了 出 来 。我 再 问他 : “ 为 什 么 这 样 读 呢 ?” 他说 : “ 我觉 得 这 句 话 不 仅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于 小 猫 的称 赞 ,还 表 达 了作 者 对 满 月 小 猫 的 怜 爱 和 无 限 回忆 。 ” 这样 . 把 求 同 和求 异辩 证 地 统 一 起来 , 辩证地对待“ 同” 与“ 异” , 让 学生 在 比 较 中 发 现 新 问 题 , 产 生 新 观点 , 不 但 使 学 生 的创 造 欲 得 到 了激 发 , 而 且 培 养 了学 生 提 炼 新思想的胆识。 五、 鼓励独立思考 。 培 养创 新 对 于 学 习 内 容 ,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用 发 散 的思 维 .从 多 层 次、 多角度 、 多侧面进行 分析判断 , 找 出 纵 横 系 列 和他 们 相 交 而形成的立体系列 . 从 而 使 学 生 的学 习 既 有 深 度 又 有 广 度 , 更 好 地 点 燃 学 生 创 新 思 想 的火 花 。 例 如 教 学 《 桂 林 山水 》 时, 我 问: “ 读 了课 题 , 你 们 能 猜 测 出课 文 主要 写 什 么 吗 ? ” 学 生 通 过 独立思考 . 纷 纷 回答 : 课 文 一 定 介 绍 了 桂 林 山水 的 样 子 . 桂 林 山 水 在 什 么 地 方 ,桂 林 山水 有 什 么 特 别 之 处 … …尽 管 学 生 的 猜 测不 一定 与课 文 内 容 相 吻 合 , 但 利 用 猜 测 推 断课 文 内 容 . 可 训 练学 生 的 直觉 思维 。 同 时 对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 进 行 训 练 。 它 需 要 的初 步 灵 感 . 需 要 有 创 新 的 意识 。 学 生 的积 极 性 一 旦 被 调 动起 来 了 , 思 维 处 于 兴 奋 的状 态 , 就会主动地去思考 , 去发现 。 去 探索 。 总之 。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能 力 。 不 是 在 单 纯 地 训 练 学 生 创 新 的技 巧 , 而 是 要 全 方 位 地 改 造 学 生学 习 的 过程 : 更 不 是 一 种 只 重 外 在 的学 习方 式 的 改 变 为 价 值 目标 的 教 育 ,而 是 一 种从 个 体 心智 世 界 中 源 源 不 断诱 导 出 能 提 供 最 佳 创 意 的 人 格 特 征 的 教 育。 因此 ,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角度 、 全 方 位 地 思考 问题 . 让 他 们 在 创 新 思 维 的 训 练 中 .看 一 片 新 天 地 .获 得 一 种 新认 识, 养 成 一 种 好 习惯 , 为 今 后 在 阅 读 实 践 中 勇 于创 新 、 勇 于 开 拓奠定基础 。

让质疑火花点燃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课堂片段

让质疑火花点燃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课堂片段

资料 。每堂课 我 几 乎都 可 以从 学 生身 上 方 面是不是 也有 作者 的讽刺 用意 呢?“ 乙” , 针 对 甲而言 , 是“ 心 比 而不 只是 照搬照抄 教参 、
这使我 的教学 生活充 满着 朝 气 与活 力 。陶行 知 先 生就 天高, 命如 纸 薄” 的 宿命 , 影射 可悲 的孔 乙 己一生连 半个 秀才 也没 学到 东西 , 曾经 说过 “ 做 先生 的 , 应 该 一 面教 一 面 学 , 并 不是 贩 买些 知识 来 , 有捞 到 。站着 喝酒还 要 穿 长衫 , 一生 的理想 都 是 过 上有 钱 、 有 地
苟 富贵 ’ , 这 是一 种拜 金 主 义 , 是 不可 取 的 。 ” 对 “ 作 者为什 么 给主 人 公 起 名 叫 孔 乙 己? ” 我感 觉 这 个 问 题 很有 意 胜 少时 的志 向是 ‘
我首 先肯定 了学 生 敢于 开 口说 自己 的观 点 义, 于是 就和孩 子们 一起 展 开 了探 究 。有 几 个 男孩 子 不 屑 地说 : 于这个 课堂 突发事 件 , 的精神 , 但 是 这 种 看 法 对 不 对 呢 ?我 给 学 生 讲 了 “ 放 牛 娃 的 故 “ 书上不 是有答 案吗 ?仔 细 阅 读课 文 第 四段 就 可 以 找到 。 ” 我说 : , 不会 变通 , 不 求进 取 , 不懂 醒 悟 的 自己 的世 界 落伍 。 课 堂片段 四 : 在教《 宇宙里有些什么》 时, 课 文 中有 一 句 话 : 中, 可悲 的命 运 是 注 定 的。影 射 当时 的 中 国, 经济落后 , 闭关 锁 宇 宙里 有几千 万万颗 星星 。 ” 这时, 一个 学生 提 出了 问题 : “ 老师, 国, 思想 保守 , 专制 黑 暗 …… 他 的答 案 博 得 全班 热 烈 的 掌 声 。我 “ ” 大家都 笑 了起 来 , 有一 个学 生 说 : “ 万万 不等 于亿 欣 慰地 看着这 个爱 思 考 的孩 子 和 这 群拥 有 创新 精 神 和探 究 精 神 万 万等 于多少 ? 吗? ” 在大 家 的笑 声 中 , 提 出问题 的学 生 只好 灰 溜溜 地 坐下 了 。我 觉得他 的积 极性受 到 了打 击 , 于是 问 : “ 既 然 万 万 等 于亿 , 那 么 这 里为什 么不 说宇宙 里有几 千亿颗 星 星 , 而 说宇 宙 里有 几 千万 万 颗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论文]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

学会质疑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我们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前提,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大都源于疑问。

因而,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用我们的智慧点燃学生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指导方法,学会质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虽然有意引导学生质疑,但实际效果并未如想象的那样理想,出现了学生质疑流于形式、学生质疑数量虽多但有价值的却很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应重视学生对质疑方法的指导,将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引向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上,使学生的质疑触及到课文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让学生因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是非,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逐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尝试:1.多角度质疑阅读文章时应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读出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进行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阅读的角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着眼于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或是某一情节,由此阐发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笔者指导学生从人物质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再从不同人物入手质疑。

学生找到了质疑的着眼点,质疑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上满是高举的小手。

他们提出了“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救下来?”“你认为爸爸的做法好吗?”“杰利是怎样一个孩子?”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接着,笔者又指导学生从情节入手,抓住“遇险”和“脱险”两个情节质疑,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多角度质疑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小说、叙事性较强的散文,可以完成对人物复杂性格、多义性主题的探究。

质疑: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质疑: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题 、 决问题 的开端 。学 生学习过程 中没有 疑问 , 解 就难
以形 成有效 的思 维活动 , 更谈不上创 新思维 活动 ; 生 学 有 了疑 问 , 才会去努力探索 、 考 、 思 研究 、 创新 。因此 , 在 语文教学 中 , 师应重视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 。 教

动探 索 、 解决 问题的过程 中, 会不断进发 出创造 的火花 , 在此时学生乐于质疑 , 想去质疑一切 。 我感受到 , 积极 的 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的催化剂 , 它能促使更多 的学 生乐于提问 , 善于提问 , 从而形成主动探究 的能力 。
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 学生 自学质疑是课堂教 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自学质疑”环节要 明确 学 习 目标 , 设计 学 习问题 , 点拨学 习方法 。指导学 生 围
二 、 设 情 境 , 学 生想 质疑 创 让
教师要鼓励学生 大胆 的设想 , 出独特 的见解 和别 提 出心裁 的方法 。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 问题情景 , 在这
质疑的动力 。
三 、 导 方 法 , 学 生 会 质 疑 指 让
古 人云 : 之 以鱼 , 授 只供一饭 之需 , 之 以渔 , 授 则一 身受用无 穷。要 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 , 就要指导学生掌握
学生 , 个别提 问; 对于 常锻炼 , 渐渐 消除学生的心理 障碍 。
个 问题往往 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 为重要 。因为解决 问
题, 也许仅仅是技能 而已 , 而提 新 的可能性 , 从新 的角 度 去看旧 的问题 , 却需要创 造性 的想 象力 。” 在科学 文
化 日益发展 的当今 , 创新 意识 与开拓 精神更 是人才的价 值所在 ,培养学生 质疑能力是 全面推进 创新教 育 的开 端,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关键 。

在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质疑唐其梅“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疑才能更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产生质疑的冲动。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

久而久之,儿童好问的天性便慢慢的泯灭了,好多学生被“训练”成了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数学课堂中如何张扬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大胆质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所以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身心才会放松,大脑活动才会频繁,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刚到保亭思源实验学校任教时,我曾担任一个六年级某班的数学教学,两个周下来感觉课气氛很不活跃,课堂上很少有人回答问题,更别说主动提问了。

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说怕回答错了被老师骂或被同学取笑。

有的学生甚至还说,每当老师提问时,他们心里就砰砰直跳,暗暗祈祷千万别被老师叫到自己。

试想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下,学生怎能主动去探究,大胆质疑呢?要想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语言要幽默风趣,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都要投以鼓励和赞许的目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中不但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而且生生关系也是平等的,尤其是“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1.敢问,质疑的起点。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

所以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让孩子敢问。

在每次初读过课文后,总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谈论交流,对于敢于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会提出心中的疑惑。

记得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

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

我鼓励他们说:“没有关系,只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行。

”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

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2.善问,质疑的钥匙。

让学生敢于提问是质疑的第一步,重点是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通过一个课例来说明。

例如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读过课文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说:“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有的说:“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矛和盾集合后会怎么样?”我趁机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并夸他们真会提问,因为这三个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很难得。

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

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摘要:历史问题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师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笔者现在就以龙冈中学的“课前导入——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四步教学为例,谈谈在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有效提问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

”有效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但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平均每节课的有效提问不足一半,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既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笔者现以龙冈中学的“课前导入——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四步教学法为例,谈谈在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运用。

一、课前导学导入对于一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导入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导入的问题要简洁有效,不能过于牵强,让学生无法接受;二是新课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导入时要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注意语调、语势,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的深入开展设下良好的铺垫。

二、质疑讨论新课讲授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如史料、图片、视频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和资料所隐含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讨论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学生要注意探究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所以,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其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我们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质疑,激发兴趣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进入师生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精神。

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提出多么切合文本主题的问题,只需要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在读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激发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即可。

例如:我了解作者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一句话要写三次呢?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前,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属于文包诗?为什么苏轼和苏辙分开这么久呢?难道兄弟俩就真的无法见面吗?课文讲的故事是真的吗?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自己能够读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目的地讲清、讲明。

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从而实实在在地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课内质疑,顺学而导课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资源之一。

经常利用课文的标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题目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师应弄清课文的标题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利用课文的标题资源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创新学习的兴趣。

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学生读题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励志”,而不用“立志”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是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由衷地肯定,并顺学而导。

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有个学生竟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他问能否把自己也变成一个会复制的低等动物。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始料未及。

不过如此有创意的问题,教师恰恰可以充分利用,顺势反问:“你为什么想当低等动物呢?”该生说了一段有关复制的乐趣的话,原来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

质疑能力——精选推荐

质疑能力——精选推荐

质疑能⼒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则⼩进,⼤疑则⼤进”。

“疑”是⼈类打开宇宙⼤门的⾦钥匙。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法。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不都以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思维的动⼒,创新精神的摇篮。

培养学⽣质疑能⼒,强化学⽣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创新精神的起点。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教学渐渐达到⼀定难度的时候,出现了部分学⽣的问题意识的缺失,质疑能⼒弱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学⽣不敢或不愿质疑;(⼆)学⽣不能或不善于质疑。

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采⽤启发式教学,精⼼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的问题意识,提⾼学⽣质疑能⼒。

⼀、学⽣质疑现状分析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们在学习或⼯作中,遇到⼀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法解决的问题,从⽽产⽣、提出疑问的⼼理过程。

它的最⼤特点是,⼈们怀着渴望求知的⼼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的智⼒活动⽇渐丰富。

古⼈云: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是探索的开始,学若⽆疑,哀莫⼤于思维僵化。

1、⽆疑可质。

主要表现有⼆种形式,第⼀种是过分依赖⽼师和书、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听,学⽣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

同时,学⽣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在⼀个问题只有⼀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且⾯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第⼆种是由于部分学⽣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去质疑的意识。

2、不敢质疑。

从学⽣⼼理⾓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卑紧张的⼼理。

许多学⽣怕提不出“好问题”⽽被⽼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没有机会质疑。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包办代替,其他学⽣得不到质疑发⾔的机会。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思维 的火花 。开课 前 , 教师可 以根据
给等待 中的母 亲的。我给了这个同学
的提 问极高的评价,这一来 ,更激发 了他 阅读的兴趣 , 学 习语文的兴趣。
戏” ,变成 了教 师与少数学 生一起唱 “ 精英戏 ” 。久而久之 , 精英学生 的思 维是活跃 了,但大多数学生 的问题意
识却越来越淡薄 ,上课 变成 了真正 的 “ 听课 ” ,只用耳朵昕 ,而不用头脑思 考 ,因而提不出问题 。 2 、语文教 师的权 威性是否 制约 了学生质疑。
5 、以辩 明疑激起 学生思维 的波
澜 。带着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然后明 确 自己的观点 , 这是学生能力提升的
课堂 内容和学生特色编写一段话 , 将 学生 的注意力吸 引到教学 内容 上来。
如教学 《 :作者将他那 陶醉于月色 荷香 中的淡淡喜悦和那抹不去赶不走
的淡淡哀愁融于对景色细腻 而传神 的
关键 。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作为工具
学科的特点 , 让 学生开 口说 ,大胆地
将 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 带着这些疑问 参与课堂讨论。例如 ,我在教授 傺 十二 郎文》 一课时,那些悲痛伤感 的 语句 ,使我不 止一次的想到生命的脆 弱 ,我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 ,让学 生开 E l 表达他们的感觉 ,启发他们联
维的火花四散进射 ,即达到了 以辩明
疑的 目的。 0
陈 秀丽 ,教 师 ,现 居 山东平度 。
经典的作家 、作 品往往让人产生
无 可挑剔 的错觉 , 加 上教材 的提示 、
药 ?人血馒头是药 吗?鲁迅先生为我 们开 了一副什么样 的药 ? 4 、以读促 疑 ,让 学生泛起 思维
厌 。学生不愿思考 , 提不 出疑 问,进 而不爱读书更不会表达。我认为 主要 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目 前 的现

点燃学生的头脑和生命

点燃学生的头脑和生命

点燃学生的头脑和生命黑龙江省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校长吴险峰孩子是大自然最精彩的杰作。

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只要将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交还给他们。

在权利的交付过程中,我们这所百年名校——黑龙江省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走上了一条充分发扬学生主体性的生本之路。

从此,学校沐浴在一片春风之中。

一、星火。

学校的生本之路,源于一位教师的生本实践。

那段时间,一个普通的班级,初- (10)班,似乎总隐藏着什么不同:到校长室、主任室申报活动的是学生;到总务处、办公室处理问题的是学生;组织劳动,召开班会、家长会的,还是学生。

课堂上,这个班级时而欢呼,时而掌声四起,热烈的气氛常常引得查课的领导、路过的老师停留驻足,学生们三五成群地研究讨论,有的座位附近几乎没人,有的地方却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课堂看似杂乱无章,但仔细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却极度专注,没有一个孩子游离在课堂之外。

原来,是班主任张翠玲老师,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时,已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感悟,大胆地进行尝试和实践了。

就在我们开始关注这个班级的时候,张老师出示了一节“三角形”的公开课,让大家非常震撼: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各种教具表达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侃侃而谈,有板有眼。

突然,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了手:“老师,三角形的定义,书中给得不够严密。

我认为,应该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个条件。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沉寂了片刻,随即热烈地讨论起来。

几分钟后,高高举手,一个个争着、抢着,用各种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个学生上台讲解后,马上有另一个学生快步上前进行补充或质疑,然后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跑了上去,几个学生一起站在黑板前,手拿教具,你指我点……这样的课堂,事先没有预设,而是随机生成。

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飞溅出的思想火花,让人惊叹。

如果说当初我们还带着对生本教育“行吗,可以吗”的质疑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完全被这种课堂折服了:当学生的思维开放到可以质疑教材,不迷信任何权威的时候,这难道不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吗?这不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理想课堂吗?把学生能做的交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

让孩子做“问-的主人

让孩子做“问-的主人

让孩子做“问”的主人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因此,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建晓庄师范时提倡并实施的。

我想,当偏远农村的学生学会了提问,满脑子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并勇于表达时,我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就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农村孩子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成为“问”的主人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诱导学生想问、敢问课堂上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人和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语言,动物不会说话,人可以互相询问。

问也是一种技巧,敢问、善问、会问需要引导、诱导与激发。

例如,在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五册《请到我家来》这一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有时候双休日老师一个人在家感到很寂寞,很想和我们的小朋友聊聊天,你们可以来我家来串串门,好吗?”许多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讲感到很新奇,马上就“问”个不停:“我不知道老师的家啊?…‘我走去呢还是坐车呢?…‘我找不到怎么办?”这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打出我自制的课件(一张简易地图),说:“这就是我的家,只要你们按着上面的路线走肯定能走到。

”这时,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看地图,通过看地图,掌握了地图所表示的意思,从而学生产生画自己家路线图的学习行为。

学生画好自己家路线图后,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一堂课的气氛就带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状态也就更加积极。

二、加大示范力度。

指导学生善问、会问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会问、善问,提出问题有分量、有价值,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靠的是“愤”与“悱”——教师的指导与示范。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火花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意、适当的“存疑”,让学生学有“可疑”,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内化。

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开发与提高,他们在“学会”的过程中,掌握了“会学”的本领,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学习;存疑能力古语云:“学起于思,恩起于疑。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质疑而后解疑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意、适当的“存疑”。

让学生学有“可疑”,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内化。

应该一改以往教学弊端,换一种新的思路来引导我们的教学:改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说;改教师的问为学生的疑;改教师的析为学生的思;改学生个体的学为学生小组合作的学;改学生机械地练为学生能动地练;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强化自主的意识让学生自己问;把握训练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练;拓宽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

这样“自主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由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在教学的导入处存疑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源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

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有什么用。

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问题设计的没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基础知识上的差异及生活经验与环境的不同,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统一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抑制,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提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尝试、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点燃孩子课堂质疑火花论文

点燃孩子课堂质疑火花论文

点燃孩子课堂的质疑火花摘要:语文教育,有义务,也理所当然地要从唤醒孩子心中的问号”做起。

本文试图从唤醒孩子本性,营造民主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教给合理的质疑方法,群体讨论等方面,促使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疑问。

关键词:点燃质疑民主讨论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近人科学巨擘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一解决问题告终。

美国孩子特别大胆,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

成年了还能背个背包,穿个牛仔裤,满世界跑,为何?就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孩子自立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对孩子交往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孩子本身具有好奇的天性,可现实并非如此。

有专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保护孩子爱问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最为重要的阵地,在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质疑能力呢?一、勾出孩子本性,唤醒孩子童心小孩子原本是满带着疑问降世的。

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疑问。

是随后成人过多的告知、规范和干预,消蚀了他们好奇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

语文教育,有义务,也理所当然地要从唤醒孩子心中的问号”做起。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带有肤浅性和片面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恰当的鼓励、肯定,保护他们乐于发问的兴趣和热情。

应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达到深刻性和理解性。

二、营造民主氛围,宽慰孩子担心孩子课堂保持沉默,不敢来举手回答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怕回答错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那质疑是更加,一不小心不但会受到同学的哄堂大笑,而且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以致他们心中虽有想法,也不敢张口表达。

质疑,让课堂闪现智慧的火花

质疑,让课堂闪现智慧的火花

生 马上 找 到 了前面 的那 句读 了出
来: “ 阳光下 ,山林 的色彩层 次多
中找到 类似 “ ,轻轻 悄 悄地 来 雨 了” “ 这雨中的绿 色” “ ,悄悄 雨 地停了”等关键语 句 ,概括 出:课 文是按照 “ 雨来 、雨中、雨停 ”这 样的顺序写的。接着 ,我又请他们 根据 “ 雨来 、雨中、雨停 ”的顺序 给 文章 分成 三 段 。学生 们 纷纷 举 手 ,说 出 了 正 确 答 案 : “1 4 -” “ ~ ” “ ~ 0 。这时 ,我 随 口问 57 8 1”
时候 ,山中又是 怎样 的颜色呢?学
‘ ’ ” 捧 呢?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一个我备课 的时候没有想
到 的问题 。在表扬 了学生课文读得 特别仔细 、爱 思考之后 ,我把 “ 绣 球”抛 回给了学生 : “ 你们说 ,这 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 ? ” 思考 片刻 ,一 位女生举 手说 : “ 石头 比较 重 , 以用双手 ‘ 起 ’ 所 捧 ; 花儿 比较容易 凋谢 , 所以用 ‘ 捡起 ’ ; 落叶 比较普通 , 的时候 比较随意 , 捡 所 以用 ‘ ’ 至于 作者 说 ‘ 在手 拾 。 捧
六年级人教版第一篇课文是李
汉荣 的《 山中访 友》 教 学顺利 地进 。 行到 课文 第六 小 节 : 捡 起 一朵 落 “ 花, 捧在手 中, 嗅到 了大 自然的芬 我
是一个让大部分学生无法一下子领
悟、解决 的问题 。怎么办?我一时
朵落 花 ’ ‘ 拾一片落叶 ’ ‘ 捧起
块石头 ’ ,为什么不 是 ‘ 拾起 一
你说 ‘ 捡起一朵落花 “拾一片落叶 ’
‘ 捧起一块石头 ’ 中三个动词不能互 换 , 么为什么 ‘ 那 捧在手 中 ’ 又要用

让学生在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在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在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新课程强调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

教材不再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而只是一种引导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范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因此,对学生而言,教材、教师都不是所谓的权威,真正的权威是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要达到“自能”,必须要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而质疑正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前提,激发学生质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鲜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质疑的。

难道是真的没有疑问吗?答案是否定的。

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在于受师道尊严的束缚,在学生看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有“疑”,也不便提,不敢提。

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

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快感,就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就会大胆地主动参与,就会争先恐后的质疑。

所以在教学流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壮胆,不断地给予肯定,给予鼓励,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写、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智慧火花,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一、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真诚地肯定、激励敢于提问题的行为,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离奇、甚至显得幼稚,但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有时看起来幼稚可笑,但仍然备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仍然有思考的价值.
二、培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反映了学习中学习兴趣、情感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i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讲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所在.在物理教学中,质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恰当有效的质疑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发展智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1.设计实验,让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碰撞,产生疑问巧设实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复习课上,根据内容的知识点,教师事先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如:在教学《气体压强》一课时,我预先让各学习小组都带来一个质地较软的空饮料瓶,在课堂上让各组都在饮料瓶中都灌上热水,然后倒出,迅速旋紧瓶盖,学生惊奇地发现瓶身很快“无故”瘪下去了.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物体发生形变,必须受到力的作用.这里瓶子并没有与什么看得见的物体接触却明显发生形变.设计这一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发生碰撞,产生疑问,于是学生不得不思考:与瓶子接触的只有空气,是什么物体对瓶子施加了力的作用呢?进而会大胆猜想:空气(大气)对物体有压力作用.
2.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新发现的规律与已有知识发生碰撞,产生疑问“思”往往源于教师设置的疑问.为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目的,有效地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要巧妙地设
计课堂问题,让学生新发现的规律与已有知识发生碰撞,从而产生种种疑问。

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攻克了一个个疑点,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和提高.
如:在教学《走进分子世界》一课时,学生通过多次探究已经明白: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不停息地运动中.此时教师即时提问: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为什么不是一盘散沙呢?学生便会思考:物体内的分子在运动,却没能运动出去,总是在物体内运动,于是提出疑问:物体中的分子是否会受到某种束缚力地作用呢?所以就会产生探究分子间是否有引力作用
的冲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学生便会感到:这些新知识都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竭力求索,一个个疑问就被解开了.
课堂提问,如果问得太浅,学生会索然无味,毫无思考价值;如果问得太深,学生又食而不化,失去思考信心;如果问得太碎,学生无暇顾及,只是漠然处置;如果问得太平,学生会充耳不闻,便无情趣可言.因此,我尝试对相关内容采用分层提问法,由浅入深,递进思考,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个坡度或者梯度,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情境:气球能腾空而起、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舰艇能浮在海面上??,体会到了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此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下沉的物体也受
到浮力的作用吗?大家畅所欲言,总有学生能举到:在游泳池里,感觉人好像有点漂.此时老师提问:你能设计—个实验测出浮力的大小吗?(教师已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了有关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铁块、水、溢水杯、烧杯等)学生会很兴奋地想到: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分别读出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时的示数,进而能总结出测浮力的方法.这时老师再及时追问:同一个物体受到浮力总是相同的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问题,凭他们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他们必须借助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去摸索.相当多的同学
在仔细探究、观察过程中能发现:物体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同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就很自然了.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尸日之寒”.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绝非一两节课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培养,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地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