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创新要素和成果更高层次供需平衡——基于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
协同创新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大学生的 创新创业能力对于他们未来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他们自主创业 提供更好的支持。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他 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 以激发他们的潜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不仅如此,随着科技进步和 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于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以及独立创新 能力的专业人才。
风险共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协同创新机制强调风险的共担。各参与者 在 合 作 中 承 担 一 定 的 风 险 ,但 也 分 享 了 成 功 的 机 会 和 成 果 ,
通过相互支持和协作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总体而言,协同创新机制是一种开放、灵活且多元化
的合作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从而推动创新发展并提高整体创 新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 任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和社会创新活动,大学生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通过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 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 力则是为了使其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通过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可 以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各种挑战时灵活应对,并实现持 续成长。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对于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才需求、加强社会 责任意识以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需要创新育人机制,构建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模式。
一、高职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背景:1. 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而高职教育正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建是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
2. 专业技术更趋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技术和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3.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意义:1. 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通过创新育人机制,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提前适应职业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需要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路径来推动:1. 加强合作共建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建,需要加强合作共建平台的建设。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和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如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通过此种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在此模式下,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针对实际岗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而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培养当中,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习和校企合作项目,而是在更加宽泛的范围内进行深入合作。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梳理合作的领域和重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展教育培训、科研合作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需要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可以建立专门的服务平台,将高职院校和企业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使双方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优势。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实现实时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可以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合作的成果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调整合作的方向和重点,确保合作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果。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生态学审视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学校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
该平台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内部协同”等方式,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体系。
首先,要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动态,促进技术转移。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要建立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高职院校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研究,推动技术创新。
最后,要建立内部协同的平台。
通过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二、开展留学生项目开展留学生项目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方式。
在留学生项目中,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案和教学方法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开展留学生项目,高职院校可以有效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实验室作为重要的合作资源之一,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共享实验室资源,促进技术创新。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实验室的更新和升级,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四、开展行业研究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开展行业研究,推动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需求等方式,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促进育人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高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育质量仍有提升空间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逐渐受到重视。
协同创新平台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平台,它强调了人才共享、资源共享、知识共享等理念,可以促进不同单位、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
在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实现师生与企业人员的真正融合,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教育教学、科创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一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此机制主要通过建立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构或平台,实现师生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校企之间要建立规范的合作协议和管理制度,以确保协同育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二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或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经验积累和资源支持。
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可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推进人才培养。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环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企业人员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技能培训。
四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也应注重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转移,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下热门话题。
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在“双创”平台的建设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通过校企协同来搭建一个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议题。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的建设对学校和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对于学校而言,建立此类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促进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引入企业资源和技术支持,提升教学水平,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的建设则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年轻人的需求和创意,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合适的人才。
要想建设一个有效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各项合作项目,并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持。
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双创”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
而对于企业来说,要积极拓展与高校的合作渠道,定期的邀请学校实习生,提供实践岗位,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行业资源。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双创”平台。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校企协同“双创”平台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合作实践。
某高职院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该基地不仅提供了小微企业的办公场所和相关的创业服务,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指导和相关政策咨询。
该基地还积极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在企业的支持下,学生们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还成功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业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作者:课题组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招生就业模式创新、科研和服务社会创新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所起的作用。
据此指出: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过程中,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实现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目标的协同和创新手段的协同;可以有力地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高职院校功能的创新,因而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办学特色创新是社会发展、国家强盛的动力、活力和实力的源泉。
协同创新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创新模式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则是重要途径。
对此,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该院一贯重视校企合作。
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用资金,专项制度,专项规划、计划,专项考核办法。
全院上下初步形成了校、企、行业、政府合作的共识和工作格局。
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12年11月止,与该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含行业协会、政府机构,下同)已达1150家,其中深度合作的385家。
校企合作初步探索出一条“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途径,实现了学院、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和学生的“多赢”,形成了自身一定的办学特色。
本文拟以该院为主要案例,着重分析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一些启示。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设课程,共编教材,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四大功能。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老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职业院校老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运行机制职业院校老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要立足整体创新布局,着力任务分工有序推动,构建柔性化机制,形成刚柔并济、内联外合的团队协作机制。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增强系统性保障功能,实施立足三共的主体合作机制以结构性团队建设为总抓手,驱动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是职业院校有效应对人才培育面临挑战的理性选择。
然而,单个团队规模有限,但由于各种任务千头万绪、多方面的关系盘根错节,势必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难以独自突破,需要立足内部协作,加强相互之间协作,客观上必定要求组网融通、协同进展。
为此,围绕团队协作核心,分类组建共同体,为团队立足专业领域整体创新布局,分工协作,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系统性保障,有利于形成中心聚焦中心辐射的双轮循环格局。
但是,共同体主体合作机制不健全,致使相互之间缺乏依靠性与黏性,难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发系统性保障功能欠缺的突出问题,制约着团队协作的有效开展。
增强共同体系统性保障功能,重在实施多元主体合作机制。
《方案》指出,要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
为此,要规范理事会制度,行使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权,统筹全局,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理事会下设进展规划、团队协作、成果转化等职能部门,分类实施归口管理,落实主体职能分工,促成业务合作关系,形成基于三共的主体合作机制。
第一,立足合作共建,实施主体分工合作机制。
牵头院校要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切实承担共同体组建与运维的主体责任;定期组织召开理事会,会商重大事项,弱化分歧、凝聚共识,增进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奠定合作共建基础,使其围绕团队协作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形成主体分工合作机制。
例如,职业院校为团队协作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经费、人员、场域支持;培训基地立足团队成员能力提升、协作方式改进等需要,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不断增强培训效果;科研院所为团队协作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并进行跟踪服务与指导。
高职教师工作计划——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高职教师工作计划——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仍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计划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二、创新合作模式1. 建设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个集实践教学、企业培训、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该平台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2. 实施现代学徒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生将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实际工作项目,提高职业技能。
3. 开展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环节,共同推进教学改革。
同时,学校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等服务。
三、具体措施1. 建立合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推动双方深度合作。
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条件。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企业专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4. 开展多元化合作:除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外,还可以开展科研合作、技术转让、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5. 建立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合作效果。
四、预期成果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2.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3. 提升学校影响力: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4. 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创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为学生搭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双创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业实践。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及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的必要性1.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创业平台。
而校企协同“双创”平台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1.2 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运作情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3 打通创新创业链条校企协同“双创”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地打通创新创业链条,使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与实践更加紧密相连。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现产品或项目的创新和落地。
2.1 搭建创业孵化基地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场所和资源支持。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在创业初期给予帮助。
2.2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在项目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直接接触实际项目,了解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企业的需求,为未来的创业提供经验积累。
2.3 建立导师制度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创业的流程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协同创新平台是指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合作机制,通过共享资源、分享知识和技术,以实现创新和提升各自的竞争力。
在这个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在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训基地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实训室或工作车间,也可以是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
2. 课程设置的创新: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和调整,使课程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通过企业的参与,学生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 项目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一些实践性的项目,让学生参与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项目合作可以是企业的研发项目,也可以是一些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4. 师资队伍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可以通过企业的资助和支持,为教师提供实践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的合作方式,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起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共同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要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沟通,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投入。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三点”论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三点”论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也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而高职教育在推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协同创新作为科技与产业的重要创新方式,融合了产学研三方力量,形成了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的强劲动力,双方之间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高职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协同创新理念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与挑战1.优势协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不言而喻,以早期的双创示范基地为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了早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统一管理与运营,使得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要紧密契合,加快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此外,在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下,高职教育贯穿企业中的创新、生产、应用等环节,使得科学技术与产业之间实现互动与循环,加快了产品的开发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2.挑战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如管理体系的融合与协调、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等问题。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很难完全融合,因为合作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如何在双方的管协调下,让双方利益得到平衡和保障,是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同时,协同创新也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向,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社会。
二、高职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实践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有几种,如学生实习与顶岗、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转移等。
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学生实习,高职院校开放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另外,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产学研的互动,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技术转移则是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输出等实现技术转化的一种方式。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资源的共享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且还能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相互合作,实现双赢。
为此,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协同创新平台,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企业发展。
协同创新平台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创新的平台,以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目标。
该平台可以提供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技术交流等多种合作方式,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同时,协同创新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合作和资源整合,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合作。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升教育质量。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科技水平。
在协同创新平台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并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确定合作方向和合作模式。
合作方向可以是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共享等。
合作模式可以是共建实习基地、创新中心等。
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充分沟通、协商,制定合适的合作方案。
其次,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明确责任分工和合作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负责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合作方式可以是企业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等。
最后,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协同创新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评估和监督机制可以应用于课程设置、教学成果和实践效果的评估。
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合作方案和合作方式,以实现协同发展。
总之,建立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是推动高职教育向产业需求转型的重要措施。
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实现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五章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论(A卷)
第五章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论(A卷)第五章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论(A卷)一、填空题1.建立有效的___,是推动和促进校企协同过程中各方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每空2分]2.___是协同的一个重要思想。
[每空2分]3.___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每空2分]4.校企协同的生命,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是否可以实现___。
[每空2分]5.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讲,校企合作的原因动力受___、___外部环境的要求、组织领导的的决策作用影响。
[每空2分]6.校企协同的过程,应当企业追求___和学校追求___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校企成为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每空2分]7.通过特别的设计激发兴趣或者规范和引导行动者的行为是___行为。
[每空2分]8.___,就是在组织系统中,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激励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每空2分]9.___是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开展合作交流的信息载体,其建立对学校、企业、学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每空2分]10.与协同创新不同的三种创新方式是原始创新、___、___。
[每空2分]二.选择题1.下列对“协同”这一概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和集体行为B.协同就是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或资源,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C.将多个相同主体之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D.不同元素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和合作的性质2.下列哪项不是陈志新在《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思考》中提出需求日益迫切的技能型人才()。
[2分]A.面向中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B.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应用人才C.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工程一线,进行生产技术革新和产品工艺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D.获得高学历多文凭的人才3.我国第一个职教园区是()。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摘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通过组建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
创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发展。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牧院”)运用顶层设计策略,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政行校企联动的系统性、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综合培养的整体性等三个方面,根据企业生态健康养殖与学院教育价值认同的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系统设计理事会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校企双向互动协同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生态健康养殖;教育价值认同“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院校仅仅靠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无法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突破的,必须实行校企合作。
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各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基本不相同。
因此,需要破解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与工学紧密结合。
2010年11月30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确立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牧院”)为2010年启动建设单位。
学院党政领导通过组织学习文件政策、专家“问诊”、参观交流、赴企业调研、反复研讨等方式,从根本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等角度把握、分析、构建国家骨干校建设的核心理念,运用顶层设计原理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以理事会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有效实现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念界定(一)顶层设计的内涵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它为将复杂程序设计破解为功能描述、反思推进和重新调整提供了一个规范方法。
具体地讲,顶层设计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定实施路径和策略。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
公关世界 \ PRWORLD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文/陈璐(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
基于此,本文从校企合作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明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创新发展策略,以求打造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人才成长环境。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引言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诸多教学思想、教学手段被引入到职业教学体系内,为学生成长、教学发展带来了更多动力。
在校企协同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具体分析,以此在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大环境中,助力人才全面综合发展。
一、校企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从校企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会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学生纳入到实践中去,以保证学生能适应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体系。
但仍需深入地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 X”证书制度、校证融通、赛教融合、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等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趋科学化。
在此基础上,双创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被引进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
新时期,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标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热点专业,它需要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实力,从而持续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此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和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举。
教学改革是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还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促进产教融合,创新教学形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密切与企业合作,与企业深度融合,做到学校产教融合,教学实践融合,校企共建。
只有深度融合了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投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校还要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还要引入企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企业也要重视校企合作,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加大对校园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校企共赢,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还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
政府要积极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更加深度的合作,促进校企资源的共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工商管理综合规定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辽政办发[2016]64号【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发布日期】2016.05.25【实施日期】2016.05.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6〕6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精神,加快建设高等院校、政府、企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高等院校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辽宁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以促进高等院校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重点,通过建设校企协同创新联盟,使高等院校和企业在互动双赢中共同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是一种新型校企合作组织,它由高等院校和企业依据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供求需要,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以一校对一企、一校对多企、多校对一企、多校对多企等方式自愿结盟,签订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由高等院校牵头或协同企业、政府共同管理,在高等院校、企业或各地区搭建合作实体平台,促进多项创新要素在校企之间双向有序流动。
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功能主要是弥补校企之间技术和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并取得更大经济效益,提升高等院校、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JOURNAL作者简介:李志芳(198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一、校企协同创新内涵的界定及意义校企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高等院校和企业依据自身拥有的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多种形式自愿结盟,并以协议的方式建立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协同创新一般以集团或者联盟的方式组成,由高校牵头或协同政府、企业共同协商管理,搭建起合作实体平台,实现多项创新要素和成果转化在校企之间双向互通共享。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最新成果。
校企协同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校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并投放于市场创造价值,实现创新要素和成果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发展,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搭建和运行,加速了市场上所需的要素和成果的转化。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其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实现知识成果的转化,必然要与市场上的供需实现平衡。
因此,创新要素和成果在更高层次上的供需平衡,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
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克服了校企简单的合作形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了院校牵头、协同企业、政府管理、协议合作、多元参与的供需平衡的合作组织,为有效实现多项创新要素和成果在校企之间双向互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协同创新联盟要实现创新要素和成果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
首先,市场上流动的要素与成果是校企协同联盟加强合作的基础。
创新要素与成果的转化是市场供需要求的必备条件,如何将要素创新和成果转化成为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课题,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过程中都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获得利益。
因此,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创新要素与成果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以展现要素和成果的市场化效果。
其次,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实现市场化的保障。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专家等是校企协作创新联盟的政策实施、创新要素、成果转化的主要参与者。
校企实现创新要素和成果更高层次供需平衡———基于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李志芳(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辽宁沈阳110122)摘要:校企协同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型校企合作组织模式,发挥着高职院校创新要素和成果更高层次供需平衡的重要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市场供求信息调节为主导开展校企合作,互通技术供求信息,通过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改造等;充分发挥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优势,发挥高校的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中外新型高校智库等优势;以区域优势特色行业、企业汇聚优质人才要素、学科要素和科技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联盟建设。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创新要素;成果转化;供需平衡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8)03-0038-03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一八年第三期协同创新联盟要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生应与企业单位的优质人才构成市场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
再次,市场供需平衡是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最终目标。
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创造价值,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迎合市场的人才需要。
要素创新率的提高和促进成果转化应用,要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开放性、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的优势,凝聚各方合力,为实现市场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高职院校实现创新要素和成果更高层次供需平衡的现状和困境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是一个新兴的合作形式,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学校方面1.要素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效率低。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点在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未能根据市场人才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不太注重市场所需要素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种状况导致,一方面学生不能迎合市场的需求,市场急需的人才得不到补充;另一方面在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实现要素的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能力较低,转化效率低下,不能实现要素和成果的供需平衡。
2.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未能架构。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系是根据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理论提出来的。
实践教学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科研创新体系的架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科研的协同创新是校企之间知识、信息、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互通和流动,校企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就是彼此优势资源的互通,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科技、信息等要素的创新和成果的转化。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这两大体系的架构上还没有完全成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企业方面1.部分企业缺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更关注的是与院校合作能够带来多少效益。
由于学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漫长而艰巨,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不高,致使企业缺失对校企协作的动力,失去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使校企合作一般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显著。
2.企业对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
多数企业在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只想通过简单的人才的投入就想得到丰厚的回报,高校在人才培养、要素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依靠高校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企业单位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投入,与高校进行科技创造和要素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更好的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三)社会方面1.政府优惠政策、制度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还未建立起一整套指导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开展的完整法律,无法对校企协同创新的各方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政府在鼓励企业参与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校企协同创新的进程。
2.人才培养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平衡。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够直接创造价值的人才,另一方面又不想花费过多的时间用于培养新人,造成了市场上需要从业的人员过剩,但是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却很少,导致人才与市场供需极其不平衡,导致了人才的浪费,企业却又招不到人的“用工荒”现象,严重影响校企协同创新的效果。
三、加强校企协同联盟建设的路径选择(一)以市场供求信息调节为主导开展校企联盟建设,共享人才和技术供求信息,通过校企项目合作,鼓励技术革新和产业改造升级等方式加强校企协同联盟建设1.开展信息共享资源库建设。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融入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各类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联盟内院校人才优势和企业实践操作优势,开发优质教学课程,整合联盟内各职业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
建设联盟专题网站,提供联盟成员单位交流工作动态,建立联盟内部专家资源库和优质人才资源库。
建立联盟微博、微信平台,加强联盟宣传和影响力。
2.举办校企协同创新联络会。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校企间协作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大校企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从而提高高校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举办校企协同创新联络会,有利于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JOURNAL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使产学研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协作创新,进一步实现创新要素与成果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
3.高校与知名企业成立师资培训班。
培训班以专业培训为依托,通过网络课程、挂职锻炼、协议开发等多种方式,让教师走进企业,通过在企业的具体实践,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接触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及企业项目的实际运作,充分了解到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创造人生价值。
(二)充分发挥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优势,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中外新型高校智库等优势,加强校企协同联盟建设1.建立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通过组建优质的教师团队建立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一切组织的建立都要以理论为依据,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为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以理论为依托,才能架构起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
2.建立技术服务平台。
校企协作创新联盟内成员之间要建立技术服务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教学资源、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积极推向社会,广纳贤才,协同创新,更好地为校企合作提供服务。
3.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平台。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学科齐全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加强高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进行多方面合作研究,为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举办中外高层智库论坛,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引领前沿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品牌,发挥中外高校智库互通有无、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
(三)以区域优势特色行业、企业吸纳优质人才、科学技术等要素,为地区经济服务,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强校企协同联盟建设1.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
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质,高校实现与政府间的协同合作,积极引入区域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一校一市深度融合,以区域特色行业、企业汇聚更多高等院校、企业和优质人才,实现要素创新和成果的高效转化,实现供需平衡。
2.引入“互联网+”,形成协同创新的大格局。
高校要将各类专业与互联网融合起来,走出一条开拓创新的道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汲取先进经验建立迎合市场供需平衡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融合创新型转变。
利用协同合作辅助企业各类服务,提升产品要素的创新实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市场的供需平衡。
3.开展各类项目研发工作。
校企协作创新联盟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