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一轮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三探究世界本质教案
高三《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盐城市第八中学王海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哲学的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五、【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2-3本课高考知识点展示1、世界的物质性学生知识回顾:如何理解物质的概念?幻灯片4【教师归纳】(板书)辨别: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幻灯片5【分组交流讨论】: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师归纳】幻灯片6显示知识点(板书)幻灯片7---10显示同步练习(过渡)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学生回答(略)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知识回顾】: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时什么关系?幻灯片11显示幻灯片12--13【自主学习】指出两种错误倾向的实质【分组探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区别【小结归纳】幻灯片14【知识回顾】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议一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轮复习完整版讲解
考点1 │ 主干梳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_物__质__世__界_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 会。 (2)从存在的基础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是地__理__环__境__、_人__口_因__素__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_物__质__性___。 (3)世界物质性原理
•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具有暂时性、相对性。
•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 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的观点。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B.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 • C.所有的有形物体 •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知识明辨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
•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
区 (客观实在性),还有自
别
身的个别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
有灭的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 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 灭的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 具体的物质形态
联 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系 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 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劳动创 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所左右,它们都是客观 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
2018届高三一轮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真题)
提示: (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 事万物的总和。 (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注意:
1、客观性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客观唯心主义; 2、可知性指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 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它不 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对 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 括其他人的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 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指物质具有可 知性,能被人们 所认识、所反映 (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 性、万事万物 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 唯一区别。 是指物质的客观性, 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与唯心主义划清了 界限)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的观点。
(随堂检测)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
在”是( ) A.从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从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温故知新 世界的 物质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 一
4-33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1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chuangxin/cx_index.html
客观存在 ≠ 客观实在
共性:唯一特 区 性(客观实在 性)
既不能创造, 可以被改造,有生 【高考警示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 别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握,不可片面化,否则会犯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高考对这一 也不能消灭。 有灭。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问题的考查往往通过提供具体情景,要求考生仔细辨析。如: ( 1)2008年广东单科卷以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为背景材 “客观存在”包含“客观实 联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 料对物质概念进行考查,其辩题“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在”和精神、意识现象。 抽象 系 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 观实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仅仅一字之差,对考生的心理素质是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 很大的考验。 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 存在” , “客观存在”不 (2)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化, 2011年江苏单科卷中“万事万物是不 现。 一定是“客观实在” 。 关系。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的转化。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与唯心主义划 清了界线
第 3页
物质具有可知性 (能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线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学案1:2.4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前预习案】【目标导引】一、物质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都是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1)含义:(2)唯一特性:知识拓展:对比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体现在:(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
体现在: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知识拓展: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2.深刻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二、运动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2.运动和物质(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知识拓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的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这是从物质存在的状态上讲的。
3.运动和静止运动静止区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1.含义:知识拓展:不能把哲学上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一定是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规律并非永恒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因此,任何事物的规律也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规律也是变化发展的。
高三第一轮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1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2)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一切存在物,一切 生活在地上和水中 的东西,只是由于 某种运动才得以存 在、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劳动者 生产力 生 产 方 式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决 定 适 应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
产品的分配
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 运动: 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 静止: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否认运动,只看到静止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既看到绝对运动, 又承认相对静止 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
辩证法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宏观物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 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部编版必修
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其尊重了客观规律,说 明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 自主 确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是改造世界取 解答 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说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①错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 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④错误 本题通过说明大禹治水的道理,考查学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 核心 实素养的同时,也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尊重规律和利用规律,作 素养 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自然界 客观存在
社会 物质器官
决定 统一性
物质
[特别提醒] 1.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 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如正确的、错误的、真实的、虚幻的、梦境、宗 教观念等),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 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
择。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 ②只有把握事物
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社会历史中的事物的联系是由人有意识地建构而成
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人只能尊重规律,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
【答案】 (1)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提示:×。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 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3)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高考政治 (必修ⅳ)一轮复习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3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这 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
9
考点1 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运动概念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哲学的物质概念。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 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9
3.古希腊诡辩论者提出“飞矢不动”,指出飞行着的箭在 飞行轨道上的每一个点上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
的。该观点( )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 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的表现 ④把相 对静止绝对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割裂了运动与 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②与题意不符,①③④ 符合题意。 [答案]D
[尝试解题]D 【指点迷津】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 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制定、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28
[解析]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 好恶而改变,D 项符合题意。A 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 项强调 自然界的产生,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 项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观 点,应排除。
4.2哲学第四课高三一轮复习课件探究世界的本质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 解析 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准确理 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 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要受到 规律的惩罚,①②③正确,选A。 • 答案 A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为什么? 并分析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 (1)红灯停,绿灯行 (2)乌鸦报丧,喜鹊叫喜
规则,人制定 的,强加的 唯心主义 主观意识 赋予
(3)国之将亡,必有妖异; 国之将兴,必有吉兆
(4)新陈代谢
规律,生物体本身 所固有的联系
4、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含义
不 同 客观的、普遍的、 主观的、可以制 性质 点 不能创造和废止 定、修改、废止 联系 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
• 矫正训练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的。” • 这说明 ( ) • A.运动是有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B.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C.静止是无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D.静止是不存在的
解析
本题易错选A、C、D,原因在于对运动和
静
止的关系认识不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 动变化中,因此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 的,A错误,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有关静止的信 息,而且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 的,C、D错误。 答案 B
技巧点拨 考生在做涉及物质运动的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 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 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
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学案47探究世界的本质本课考点: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查重点: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运动的规律。
关注热点:1.通过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分析论证世界的物质性,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结合“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等事例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为人所认识和利用的。
3.结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坎昆会议,说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________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___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____。
4.哲学意义上的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政治考点集训(三十五)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集训(三十五)对应学生用书p3031.据国外《数字期刊》网站报道,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
这些岩石为地球上的第一批生命形式提供了栖息地,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亿年到43亿年前。
这一发现不仅在化石年代测定方面非常重要,而且给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D)①物质决定于意识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解析】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进一步佐证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③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物质决定于意识,①说法错误;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正确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思维是对存在的错误反映,④说法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D。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①物质是物质各种具体形态的相加之和②“客观实在”是人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③物质是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④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④说法正确;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并不是物质各种具体形态的相加之和,①说法错误;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③说法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B。
3.《极简人类史》中写道:“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
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
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大题攻略必修4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大题攻略10 非选择题对“辩证唯物论”的考查1.[2022全国卷乙,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①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
④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
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
②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
目前,该校“开心农场”规模已从最初的5亩地扩大到20多亩,劳动教育延伸到了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
“今天,你劳动了吗?”已然成为该校同学打招呼的流行语。
③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结合材料并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解题过程审设问知识限定: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设问指向: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设问类型:原因类析材料信息①: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出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
信息②: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等实践体验课程。
调用知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信息③: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
调用知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
高三一轮复习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16页/共28页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规 律或创造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 于人类。
第17页/共28页
典例感悟
经过7年艰难科研攻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又创奇迹,超级杂交稻 “Y两优二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 下我国水稻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袁隆平说,要 实现提高产量的目标,要做到三点:良种、良田和 良法,缺一不可。科学育种是核心,营造了适于水 稻根系好气性的“土、水、肥、气、热、菌等全新 而协调”的土壤环境是基础。在良法上,要注重栽 培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
别特 征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二 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世界是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11页/共28页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人一次 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东晋著名高僧僧肇说:“旋岚偃岳而 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AB√. .认主识观的能发动展性并的不发完挥全必依须赖以于尊社重会客实观践规律为基础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第26页/共28页
暴雨、台风给我国一些省份的生产、生 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渔业、农业、旅游业等 行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于暴雨、台 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但可 以通过预报,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同 时人们也可以利用台风进行风力发电、利用 雨水蓄积进行灌溉等。
高三第一轮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2
青蛙冬眠
大雁冬天南飞, 春天北返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高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
实 践
认 识
再 实 践
再 认 识
保 持 百 分 数
100
80 60
40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M.汽车靠右行使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 ②日夜更替 ③种豆得豆 ④一年四季的变化 ⑤苹果落地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⑧生物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⑨商品价格时涨时落
2.规律的特点
(1)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 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 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C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 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 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
(2)客观性
—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 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规律的特征: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 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物质 运动 是有 规律 的
要遵循 规律按 客观规 律办事
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 客观实在。
提示: (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注意: 1、客观性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规律的客观性; 2、 可知性指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 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 律,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
温故知新 世界的 物质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
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 使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 相符合 坚持用运 动变化发 展的观点 看问题, 承认相对 静止
3、为什么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4、规律具有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你 如何理解?
考点二、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注意: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 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观点。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4、为什么说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指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 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 义划清了界限) 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 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 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1、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 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 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 创造等词语
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 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现、 认识和利用规律。
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
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 实在在存在着的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对于具体的 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其他人的意识。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特性 (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 区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别 存在 状态
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谈谈你对“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
2、为什么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018高考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唯物论、认识论)
知识提要
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 四 课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运动的含义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按规律办事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你如何理解物质? 2、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 上学不变论,也反对只承认绝对运 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考点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物质和运 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 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 一
物质运动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的规律
人能认识和 利用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 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 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 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 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 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都是客观的,这些 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联系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 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既要承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 相对静止的存在。(例如政策既要 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 学的观点。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
•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 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 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 法 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含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 区 义 物、现象的变化和 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 过程 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别 的运动
拓展
特 运动是无条件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征 永恒的、绝对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 于唯心主义(唯意志论)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宿命论)
必背答题术语
(1)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 须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 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