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03241117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1.古文二则知识超市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闻:听说。
其:指杨震。
辟:征召。
之:代词,指杨震。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指才能优异的人。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当之郡,道经吕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来送给杨震。
)[之:动词,到。
道:动词,取道。
昌邑:古地名,在今山东巨野东南。
故:过去,从前。
谒:拜见。
至:到了。
以:来。
遗:送给。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无:没有。
知:知道。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子:你,对他人的尊称。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愧:羞愧。
转:调任。
]性公廉,不受私谒。
(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性:本性。
私谒:私底下的贿赂。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故旧:老朋友。
或:有的人。
欲:想要。
令:让。
开:开办。
遗:馈赠。
亦:也。
厚:优厚。
乎:语气词,吗。
](①“四知”指什么? ②对杨震拒为子孙“开产业”一事,你有何感想?)【句段分析】“大将邓骘闻其贤而避辟之。
初中语文九下六单元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提供情景现场,尝试用类比的方法发表议论:
你乘车时,有一个空座,只见一位老人赶紧让自己的小孙子坐下,自己背着孙子的书包,手握扶手,摇摇晃晃,很难站稳,还满脸幸福地望着孙子;而孙子却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请你用类比的方法告诉老人,他这样溺爱孩子是不好的。
(2)出示下水文并简析
③ 总结:一面是邹忌的家庭小事,一面是齐国的国家大事,这就是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的典型。我们都知道,历代君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必不可少一批敢于直言的大臣。但这种方式有可能触犯君主龙颜;相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委婉含蓄,他能够以小见大,通过类比,设喻说理,自然亲切,所以被齐王所接受。
板块三: 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却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却是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2、出示学习目标
3、正音断句,强调重点字句
(1)正音: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3)总结:“比美”这一情节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
3、解读第二段(“进谏”)
(1)分析三比
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总结:通过三比,邹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
5、用情品读,揣摩文中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情感:
(1)妻、妾、客因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时有明显差异::
妻子——喜爱;小妾——拘谨;客人——奉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教案语文版
21 古文二则面对着“金十斤”,他没有被诱惑,没有被金子的光芒灼伤眼睛,君子之风沐浴着他,君子爱道,小人爱财,他头脑清醒。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便是君子的声音,坦坦荡荡,威震山川,响彻寰宇。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震。
1.了解范晔及其《后汉书》;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重点)2.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文官不爱钱”“官清民自安”,这是自有官吏以来,人民对官吏的期望和要求。
但是,历朝历代的官吏有几人做到了这一点呢?然而,杨震的为官生涯却完全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千古流芳的“四知”精神,是杨震留传给民族的宝贵遗产,堪称古今中外官吏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这样的古文。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四知》①古今异义何谓无知..[古义:没有(人)知道。
今义:没有知识,不懂道理。
]②一词多义③词类活用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名词用作动词,“怀里揣着”的意思。
)子孙常蔬食..步行(“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粗粮。
)(2)《私心》①古今异义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事。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性质..悫,少文采(古义:本性。
今义: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选拔举用贤能。
今义: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②词类活用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轻”的意思。
)范晔(398—445),字蔚宗。
南朝宋时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范晔的文学主张是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四知》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四知”即文中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私心》选自《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诸葛亮和毛泽东有关战争的名言,导入新课。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2)春秋三传:《公羊传》,作者公羊高;《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左传》,作者左丘明。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4)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5)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三、诵读课文,感知文本1.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1《古文两则》教案一
第六单元古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三、讲解《四知》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2、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3、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5、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四、讲解《私心》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4、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5、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五、拓展迁移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原文】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附:杨震故事《毁屋留名》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精品教案语文版
《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范晔及其《后汉书》;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四知》,文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刻画形象传神;主旨突出,事例典型。
4、《私心》,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选择典型事例,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朴实,让读者扪心自省。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
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
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
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的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
《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逸民》、《列女》等。
2、杨震(?~124)中国东汉大臣。
字伯起。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杨伯起。
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其廉洁最为人称道。
后转为涿郡太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1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情感目标: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三、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2、“论”战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探个究竟。
(板题)板课题:曹刿论战《左传》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1、了解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2、关于《左传》《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三、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知识。
2.赏析人物。
四、书声琅琅读通文意1、自由读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词2、明确幻灯片上的生字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新人教版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和给予建议。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观。课后,我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接受建议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邹忌、齐王等角色,再现文章中的对话,体会人物心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言文阅读方法
- 词汇、句式特点
二、人物形象分析
- 邹忌:机智、讽喻
- 齐王:开明、纳谏
三、价值观培养
- 接受建议的重要性
- 自我反思与改进
```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程的核心内容。
八、课后作业
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中的以下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答案:邹忌身高八尺多,且外表英俊。
2. 分析文章中邹忌讽齐王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答案:邹忌通过设喻、对比、推己及人的方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知识·链接朝宋
《汉书》
《后汉书》 范晔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课堂·导入
古文二则
四 知
人物·介绍
杨震(?一124), 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 今陕西)人,字伯起。少 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 “关西孔子”。历任荆州 刺史、涿郡太守、司徒、 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 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 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 罢官,自杀。
课堂·小结
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 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 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 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 操。
选举
古义:指选拔举用贤能。 今义:用投票等表决方式选出 代表负责人。
整体·感知
私
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 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 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 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 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 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 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 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 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 者,岂可谓无私乎?”
拓展·延伸
1.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 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
"循吏"、"良吏"、"廉吏"
西门豹 、董宣、狄仁杰 、包拯 、海瑞 2.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 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 少于50个字。
课堂·导入
古文二则
私 心
人物·介绍
第五伦,字 伯鱼,京兆长陵 人。他的祖先是 战国时齐国的田 氏。田氏在西汉 初迁徙至皇帝陵 园的很多,所以 以迁徙的次序作 为姓氏。
郡太守”到“不亦厚乎”)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要点】第一课时整体理解阅读、翻译,第二课时分析、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战国策》(合理使用)《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古文二则》教案 (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
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
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
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生字、词语识记骘(zhì):安排;定。
如:评骘。
辟:1.(pì)①开辟。
如:各家开辟出绿地。
②透彻。
如:精辟。
③驳斥或排除。
如:辟谣。
2.(bì)①排除。
如:辟邪。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如:辟举。
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1. 方便,便利。
如:轻便。
本文取此义。
2. 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
如:便饭。
3. 排泄屎、尿。
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
如:枕藉。
2. (jí)①践踏;侮辱。
②盛多;杂乱。
三、古文今译(一)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古文二则》教案 (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
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
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
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生字、词语识记骘(zhì):安排;定。
如:评骘。
辟:1.(pì)①开辟。
如:各家开辟出绿地。
②透彻。
如:精辟。
③驳斥或排除。
如:辟谣。
2.(bì)①排除。
如:辟邪。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如:辟举。
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1. 方便,便利。
如:轻便。
本文取此义。
2. 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
如:便饭。
3. 排泄屎、尿。
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
如:枕藉。
2. (jí)①践踏;侮辱。
②盛多;杂乱。
三、古文今译(一)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21古文二则》word教案 (1)
21.古文二则《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范晔简介【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文二则面对着“金十斤”,他没有被诱惑,没有被金子的光芒灼伤眼睛,君子之风沐浴着他,君子爱道,小人爱财,他头脑清醒。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这便是君子的声音,坦坦荡荡,威震山川,响彻寰宇。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震。
1.了解范晔及其《后汉书》;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重点)2.学习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文官不爱钱”“官清民自安”,这是自有官吏以来,人民对官吏的期望和要求。
但是,历朝历代的官吏有几人做到了这一点呢?然而,杨震的为官生涯却完全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千古流芳的“四知”精神,是杨震留传给民族的宝贵遗产,堪称古今中外官吏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这样的古文。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四知》①古今异义何谓无知..[古义:没有(人)知道。
今义:没有知识,不懂道理。
]②一词多义③词类活用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名词用作动词,“怀里揣着”的意思。
)子孙常蔬食..步行(“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粗粮。
)(2)《私心》①古今异义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事。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性质..悫,少文采(古义:本性。
今义: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选拔举用贤能。
今义: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②词类活用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轻”的意思。
)范晔(398—445),字蔚宗。
南朝宋时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范晔的文学主张是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四知》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四知”即文中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私心》选自《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私心”即指人的自私心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交流点拨】“大将军邓骘”是句子的主语。
“而”表示句子的承接。
(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交流点拨】“荆州茂才王密”既是“举”的宾语!又是“为昌邑令”的主语。
(3)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交流点拨】“至夜”是时间状语,应断开。
“以”是目的连词,相当于“而”,是“来,用来”的意思。
(4)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交流点拨】“吏人”作主语,“及”表示并列。
(5)时人/方之/前朝贡禹【交流点拨】“方之”的意思是“把他比作”。
(6)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交流点拨】本句中的“虽”表示转折,是“虽然”的意思。
“而”表转折,意“但是”。
【交流点拨】(1)在《四知》中,杨震与王密一番对话,颇见人的性情,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读出语气。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读时,神态是非常严肃的、严厉的,可能还有一点失望。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读时,要语气坚决,义正词严。
)(2)在《私心》中,第五伦对“公有私乎”的回答,要读得舒缓、真诚,展示他的自省无私的精神品质。
选学生示范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另选学生点评。
点评的重点是文章的语气和句式节奏的把握。
然后全班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熟练。
【交流点拨】本文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密愧而出”,写杨震拒金。
第二层从“后转涿郡太守”到结尾,写杨震的清廉及如何对待子孙。
【交流点拨】全文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正廉明。
第二层从“或问伦曰”到结尾,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私心”。
(二)深层理解【交流点拨】这句话从侧面描写入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后面杨震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为下文发生的事件张本,作了很好的铺垫。
文中的“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与下文有怎样的联系?【交流点拨】本句为后文王密夜访行贿作了铺垫。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评价第五伦的?你怎样看待这些评价?【交流点拨】有人认为他可以与前朝的贡禹相比,有人则认为他做事缺少宽容,没有威严的仪表。
这些人看待评价第五伦的出发点不同,目的也不相同。
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客观公正,不要夹带个人的思想感情。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以介绍杨震、第五伦两个人物导人新课。
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华阴人,少时聪敏而且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
后来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从师者如市。
50岁时,经朝廷大将军举荐,开始步人仕途,升任荆州刺史。
任职期间,曾举荐茂才王密担任了昌邑县令。
后因受奸人诬陷,蒙受冤屈而死,后沉冤昭雪,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建了“四知书院”。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大臣,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曾任司空。
耿直公正,建武年间举孝廉,任会稽太守,以清节著称。
在朝中做官一心奉公,始终保持清廉。
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
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
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
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
虽为二千石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
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
后任蜀郡太守。
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属官,多至二千石。
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曾一再上书,要求抑制外戚骄奢擅权。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人物【交流点拨】“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这是杨震拒贿时说的话,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后来此八个字演变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杨震看来,让后代做清官的子孙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这句话掷地有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视功利如粪土、洁身自好的高大形象。
第五伦在感情上有私心吗?你怎么看待第五伦的这些私心?【交流点拨】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
这些“私心”实属人之常情,他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的私心。
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二)走进语言课文是怎样刻画第五伦谦虚自省的形象的?【交流点拨】本文首先用两件事来正面表现第五伦的奉公无私。
一是“诸子或时谏止,(第五伦)辄叱遣之”,二是“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然后作者用第五伦自己的话谈对故人的友情、对儿子的亲情来证明他的真无私。
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无私、真正的公正廉洁。
(三)走进写法两篇文章在表现主题、事件安排、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何异同?学生自由评说,教师可适当点拨,充分讨论后,归纳以下几点。
【交流点拨】(1)主题:两篇文章都是写做人做官的。
但角度不同,《四知》写杨震清正廉洁,赞扬其不受私谒的高尚品格和作风。
《私心》写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赞扬其高尚无私的品质。
材料选取:《四知》通过杨震拒金和如何对待子孙表现人物。
《私心》简略介绍第五伦两件奉公尽节的事,再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都是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
表现手法:两篇文章都用个性化的语言,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形象。
《四知》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字表现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私心》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讲“私心”,语言真诚、简洁,使人扪心自问,促人自省。
《四知》以杨、王二人对比和写邓骘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
《私心》中用第五伦承认自己有“私心”,来突出人物性格,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用“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四)走进主题自读课文,归纳主题。
【交流点拨】《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杨震身居高位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描述第五伦自觉从内心深处挖掘私心,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拓展延伸(一)再次品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围绕问题在课文中搜寻有关信息,圈点勾画,然后小组分析、归纳、总结,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谈谈你对杨震的认识。
用一个词语概括。
【交流点拨】廉洁自律谈谈你对第五伦的认识。
用一个词语概括。
【交流点拨】谦虚自省这两个人物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
一个人,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的私心。
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高尚,有口皆碑,这对于我们所有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仍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称谓的避讳。
称谓的避讳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遇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都会避开这些字,而采用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开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等;二是私讳,是指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避讳制度的起源时代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周代,有的说是夏商或者春秋。
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在避讳的年代,如果不避讳,后果是很严重的,甚至会因此丧命。
本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一句中的“茂才”即秀才,就是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三)关于《后汉书》。
《后汉书》采用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分类而叙)而不按年代的先后。
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
《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党锢》《文苑》《逸民》《列女》等,便于因人见事,可以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使史书更富有时代特色。
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