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草案编制说明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能源局
•【公布日期】2009.02.05
•【文号】国能局科技〔2009〕52号
•【施行日期】2009.02.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能源标准
正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
的通知
国能局科技〔2009〕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能源领域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为规范能源领域标准化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其他相关管理办法,结合能源领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
二、《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三、《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国家能源局
二○○九年二月五日附件一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三定”通知)及其他相关管理办法,结合能源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三定”通知,本办法所定义的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工作包括下列范围:
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进展
20 ̄6 1 0 9 月 7日 ,I 0 01CD稿 相 关 国 家 的 反 复 协 商 , 在 最 终 成 立 现 大 于 25 的 能 耗 改 进 并 可 持 续 到 SO 5 0 .%
编 制 完 成 ,且 于 6 底 正 式 向 PC2 2 的I 0/ c2 2 源 管 理 体 系 国 际 标 准 下 一 个 十 年 。 I 月 4 s P 4能 EA分 析 数 据 表 明 :
效益 和减少温室气体 等方面 的影响 , 划 当 中 。 到 目 前 为 止 , 我 国 已 制 定 标 ( 图 2 示 ) 以 及 专 职 责 任 人 如 所
/ 3 3 一0 9 目前I 0将 能 源 管 理 体 系作 为 其 前 五 并 发 布 了GB T 2 3 l2 0  ̄ 源 管 员 。 在 管 理 评 审 阶 段 , 如 果 不 符 合 S
的制 定 过 程
抓 紧 制 订 当 中 ,将 于 2 年 向 国 家 限 制 使 用 ( 图 3 图 4 示 ) 。 01 1 如 和 所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报 批 发 布 。 我 国
I O 0 01 源 管 理 体 系 国 际 S 50 能
2 0 5 1 5日 , 美 国 和 巴 西 向 除 了 在 国 内 积 极 开 展 能 源 管 理 体 系 标 准 的 发 布 必 将 对 全 球 工 业 能 效 的 0 7 ̄1 月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二: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根据《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煤矿瓦斯)、电力(常规电力)、燃料(炼油、煤制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能源装备等领域行业标准制定。
第三条行业标准是指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包括工程建设、标准样品的制作)。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行业标准之间应保持协调、统一,不得重复。
制定能源领域行业标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科学合理;制定行业标准要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保护环境,与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相互协调,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
第四条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鼓励行业标准制定为推荐性标准。
第五条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立项、起草、审查、报批、批准发布、编号、备案、出版、复审、修订、修改等工作。
第六条国家能源局统一管理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具有标准化管理职能的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集团公司
等(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对行业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报批、出版等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章立项
第七条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的计划立项,由国家能源局负责。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08年8月11日)
一、任务来源
本国家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负责组织起草,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6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中的要求,原定于2007年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但由于近两年来,有关国际组织一直积极努力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将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纳入议事议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尽量与国际标准相协调等原因,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进程有所推延。
项目编号:-T-469
项目名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制、修订:制订
上报单位: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
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背景、意义及其理论基础
(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能源管理体系与HQC介绍
二、HQC介绍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 村安慧里四区16楼
(化工大厦)
HQC介绍
❖ 1.HQC机构介绍
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英文缩写:HQC) 是经国家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CNCA-R-2002075)、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注册号:CNAS C075)的从事石油和化工行业认证工作的法人实体,是国家 认监委指定承担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 中唯一的认证机构。隶属于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
能源管理体系介绍
❖1.EnMS的背景
1)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多年致力于能源政策和规 范研究、实施及推广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 并开始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2)200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重视和关注下,中国 标准化研究院正式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与推广应用政 策研究"的课题,并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3)2005年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技术体系研究"作为国家 质检总局、认监委共同承担管理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项 的重要课题"资源节约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关键内容 正式立项,课题研究确定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要素及 相应的规范文件。2007年11月,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国家科技 部、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
能源管理体系介绍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已经于2018年8月发布,国家标准GB/T23331标准也将修订。针对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的情况作如下介绍:
一、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时间表
自2016年以来,ISO技术委员会一直在修订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以确保该标准能够继续满足能源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根据ISO 在委员会吸纳了所有公众意见后,最终的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在2018年6月完成,英文版已发布,中文版已于2018年9月正式发布。最终的标准于2019年1月发布完成。
A、按照国际认可论坛(1AF)的要求,ISO50001:2018的转换期为标准发布后3年,转换截止期后,依据
ISO50001:2011的认证证书将作废或撤销。日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文件,对过渡期的时间进度安排作出要求:1.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6个月內做好针对ISO50001:2018的转换评审的准备。
2.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内完成依据ISO50001:2018开展认证的认可转换。
3.认证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后,停止依据ISO50001:2011实施的包括初次、监督和再认证在内的所有审核活动;认证机构考虑依据修订标准(ISO50001:2018)实施审核的
结果、以确定对已认可的依据IS050001:2011的认证证书的后续认证决定。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
立项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能源局
•【公布日期】2020.12.10
•【文号】
•【施行日期】2020.12.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
南的通知
各能源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
现将《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20年12月10日附件
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
为指导能源标准化技术组织及有关单位做好2021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含制定和修订)立项工作,建设支撑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按照持续深化能源领域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要求,根据《标准化法》《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国能发科技〔2019〕38号)和《关于加快能源领域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能发科技〔2020〕54号)等,结合能源行业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以及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能源局及相关部门工作需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要求,研究提出能源行业标准计划。
强化体系引领。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的提出要以本领域的标准体系为指导,坚持急用先行、先进适用、协调统一的原则,优先健全能源新兴领域的标准,着力提升能源传统领域的标准。
突出公益属性。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精神,突出能源行业标准的公益性,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能源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涉及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需求的技术要求提出能源行业标准计划。属于竞争性的、一般的技术要求,原则上不能作为能源行业标准制定计划。尤其是智慧能源、新能源等领域,要贯彻率先建设新型标准体系的要求,积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慎重提出能源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解读
4.关于能源绩效
5.与其他体系结合
未对能源绩效水平 提出绝对要求 两个从事类似活劢, 但能源绩效水平丌同 的组织,可能都符合 本标准要求
基于管理体系标准的 通用要素,不质量、环 境等体系具有同等水准 可将本标准不其他能 源管理体系要求相结合
26
二、GB/T 23331-2012解读
标准正文结构
范围
本标准考虑对能源绩效有影响、幵丏能够被组织监规 和施加影响的所有发量。但本标准未觃定具体的能源绩 效水平要求。
本标准可单独使用,也可不其他管理体系整合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仸何自我声明能源方针幵希望保证实现 和展示其符合程度的组织,其符合性可通过自我评价、 自我声明戒外部的能源管理体系讣证来确讣。
21
二、GB/T 23331-2012解读
1.前言部分
修订思路 主要技术变化 标准起草信息
与GB/T 23331-2009年,主要变化: • 术语方面: 增加20个,修改3个,删除2个 • 条款方面: “总要求”、“管理职责”、“能 源方针”、“策划”、“实施与运 行”、“检查”、“管理评审” 各 部分内容均进行了修改
一、能源管理体系简介
管理的系统方法
过程1 过程4
过程2 过程3
管理的系统方法: 是将相互关联相
互作用的过程形成 有机系统,进行整 体分析,策划控制 手段和方法,最终
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第七、八章课件
2024/7/30
19
• 二、能源统计的任务和程序 • 三、能源统计原始记录、台账和报表
(掌握重点)
• 1、能源统计原始记录 • 2、能源统计台账 • 3、能源统计报表 • 4、用能单位的能源统计与分析 • 5、用能单位非生产用能统计 • 6、用能单位节约能源量统计
2024/7/30
20
第三节 能源消耗定额管理
• 3、制定:组织标准制定组制定方案—组织调查研 究—编写标准草案—评审草案—审批发布和实施
2024/7/30
28
• (二)用能单位能源技术标准化 • 1、用能单位工艺能源标准化 • 2、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化 • 3、节能新技术标准化 • (三)用能单位能源管理标准化 • 1、能源管理标准化的概念 • 2、用能单位能源工作和岗位标准化 • 3、用能单位能源经济标准化
• 能源计量应严格执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 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以下简称《通则》) (GB 17167-2006)标准。
2024/7/30
10
• (三)能源计量的种类及范围
• 1.能源计量的种类
• 在《通则》中是指煤炭、原油、天然气、焦 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 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 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024/7/30
26
• 2、类别 • 能源的术语和图形符号;监测、检验、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提供了DB37/TI013-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实施指南,包括对标准模式、要求以及要点等进行诠释,对DB37/T1013-2009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本标准采用DB37/T1013-2009相同的条款结构,以便对照。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节能协会、德州市节能监察支队、山东长润节能服务公司、德州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世岩、尹洪坤、代兵、徐峰、任香贵、张涛、李族、慕晓燕、张士波。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
b)其他相关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 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a)体系策划
《2024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
2024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标准支撑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根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和能源监管工作会议有关部署要求,围绕能源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需要,明确2024年能源行业标准立项重点方向和有关工作要求,扎实推动能源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标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技术支撑和引领性作用,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要求,提出能源行业标准计划。
强化体系引领。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的提出要以本领域的标准体系为指导,坚持急用先行、先进适用、合理布局、协调一致的原则,优先健全能源新兴领域标准,完善提升传统领域标准,持续加强能源标准体系建设。
提升标准质量。坚持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向标准转化。能源行业标准计划要坚持协商一致的原则,强化标准制修订的前期预研,立项申报时,应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工作基础,计划草案较为成熟,进一步
提升标准立项的质量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加强标准国际化交流合作,组织制修订一批关键行业标准,完善能源标准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标准互认,加快能源领域急需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
二、立项重点
(一)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1.立足能源安全和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和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业标准计划;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的行业标准计划。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能源局
附件二:
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根据《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煤矿瓦斯)、电力(常规电力)、燃料(炼油、煤制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能源装备等领域行业标准制定。
第三条行业标准是指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包括工程建设、标准样品的制作)。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行业标准之间应保持协调、统一,不得重复。
制定能源领域行业标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科学合理;制定行业标准要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保护环境,与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相互协调,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
第四条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鼓励行业标准制定为推荐性标准。
第五条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立项、起草、审查、报批、批准发布、编号、备案、出版、复审、修订、修改等工作。
第六条国家能源局统一管理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委托具有标准化管理职能的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集团公司
等(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对行业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报批、出版等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章立项
第七条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的计划立项,由国家能源局负责。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动态换版时间标准主要变化及标准条款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新版动态换版时间标准主要变化及标准条款
一、什么是ISO50001?
ISO 50001于2011年发布,目标在于支持组织致力于其结构管理、实施综合全面的能源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能源效率。ISO 50001尤其强调能源规划流程的实施、能源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组织内能量流的详细记录以及适当的监控机制。此标准可以作为能源相关绩效的持续改进的基础。通过对法律要求进行系统收集和实施,还可以提高组织在本领域内的法律确定性。
二、ISO 50001在全球迅速推广
根据ISO的调查显示,ISO 50001较其他管理体系具有相当显著的增长优势;选择运用ISO 50001以实现自身能源绩效的组织,正逐年呈指数增长,并且在欧洲最受青睐,以德国为例,在慷慨的激励政策下,使得ISO 50001获证组织数量在全球领先。
❖获得ISO 50001认证的数量处于指数增长
❖与其他MSS相比,ISO 50001增长迅猛
❖ ISO 50001获证数量国家分布
就国家而言,显然德国正在率先实施,因为政府的慷慨税收减免和激励措施。
另外,世界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是一项全球奖励计划, 旨在表彰在能源管理方面取得成就, 并利用ISO 50001应对能源和气候挑战的主要机构。世界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目前正在接受“2018年能源管理领导奖项”的申请。
三、能源管理体系在中国实践
▶︎政策导向:
1、国家、省、地市每年持续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
推动万家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并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2、国务院将“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设能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
b其他相关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 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a体系策划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因素;
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
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
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
b体系实施
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
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
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
程;
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c体系检查与改进
实施内部审核;
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
文件要求
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适
2.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介绍(GB-T23331-2009)
是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一种资源; 有些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如煤炭、原油、天然气、 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这种能源通常被称为一次 能源; 水是一种特殊能源; 有些是通过加工、转换取得的,如电力、热力、成品 油等,这种能源也被称为二次能源; 包括生产用能、辅助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
四、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可通过节能量评价、能源审计等具体评价能源管理 绩效。
四、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 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基准主要用于纵向比较; 建立基准应首先进行初始能源管理状况评审; 在初始能源管理状况评审的基础上,组织选择一个基准年 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作为比较基准,确定、 评价和比较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估改进的有效性和能源管 理绩效。
* 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能源消耗资产 * 制定基准、测量、记录和报告改进及其预计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能源资源的透明管理和交流 * 能源管理最佳实践和良好能源管理行为 * 评估新能源效率技术的实施并确定其优先顺序 * 通过供应链促进能效的框架 * 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计划有关的能源管理改进
六、与其他标准的兼容性问题
费增长率为7.7%,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万元GDP能耗和水
能源管理体系
二、《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可能 带来的价值
1百度文库
有利于实现:思维转变
•组织能源效率 • 系统能源效率 •产品能源效率
二、《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可能 带来的价值
2 促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 其他要求的落实;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为 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 推广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 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 理利用,降低生产(服务)经营成本,有利于经 济效益的增长,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 竞争力;
GB/T 23331-2009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理解
北京有孚同舟企业管理策划有限公司
提纲
一、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产生的背景 二、能源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三、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可能带来的价值 四、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特点 五、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产生的背景
1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 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能源管理体系 标准产生的背景
3 国外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实施
美国ANSI /MSE2000:2005 标准发布; 瑞典SS627750 《能源管理体系说明》:2003 丹麦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布并实施 爱尔兰I。S。393:2003《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使 用指南》 标准制定 欧盟开始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 体系项目委员会,由美国、中国、巴西和英国共同 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已于2008年9 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起草标准草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08年8月11日)
一、任务来源
本国家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负责组织起草,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6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中的要求,原定于2007年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但由于近两年来,有关国际组织一直积极努力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将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纳入议事议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尽量与国际标准相协调等原因,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进程有所推延。
项目编号:20068111-T-469
项目名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制、修订:制订
上报单位: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
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背景、意义及其理论基础
(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
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其他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
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7年初至今,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特别是200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SAC)和UNID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ISO、UNIDO 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相信这次会议将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及起草过程
早在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就开始了有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我国的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但由于诸多原因,研究初期并没有正式提出国家标准立项。在借助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两个课题研究、试点和相关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标准立项并获得批准。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后,标准提出单位和起草单位组成了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计划,通过深入研究并多次召开工作组讨论会议,形成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草案”,同时,标准制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大量的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标准和资料并组织消化和理解,并据此对标准草案内容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征求意见稿。详细过程如下:
1、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在多年致力于能源政策和规范研究、实施及
推广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并开始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较系统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