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强盛教学设计21

合集下载

2016年秋季版《西汉的强盛》教学设计

2016年秋季版《西汉的强盛》教学设计

《西汉的强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使得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政策巩固大一统的王朝。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

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汉武帝一系列的政策。

“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1)你知道西汉建立时间是谁建立的吗?(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3)西汉文景之治有哪些效果?(4)汉武帝通过哪些政策巩固大一统的王朝?二、教授新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花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这一节。

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西汉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在哪?2、文景之治的含义以及具体的措施。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

)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1)(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教案川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汉的兴盛教案川教版

《西汉的兴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收复边疆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那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史料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史实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培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下来。

(2)“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1.文景之治的内容。

2.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教学难点】1.“大一统”的含义。

2. 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汉武帝的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楚汉战争的图片,教师讲述: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刘邦终于把项羽置于死地。

那么,刘邦建立了什么朝代呢?他的后继者们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巩固刘邦建立的朝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刘邦称帝汉朝立文景之治汉朝兴武帝一统汉朝盛学生:齐读三个板块内容。

师:强大的秦朝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就被一个新的朝代所取代---汉朝。

汉朝是怎样建立的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板块一:刘邦称帝汉朝立1.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师:汉朝,也就是西汉,你们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是什么呢?生: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016年秋季版)《西汉的强盛》课件

(2016年秋季版)《西汉的强盛》课件
材料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 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请回答
◆ ◆ ◆
材料中“武帝”指谁? 武帝下“推恩令”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推恩令的效果
实行推恩令前 实行推恩令后 诸侯国(父)
诸侯国(父)
诸侯国 (嫡长子)
长 子
次 子
三 子
汉武帝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讲经图(汉代画像砖)
1、国家统一铸币
2、盐铁业由国家垄断经营 3、修建水利工程
河仓城遗址(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 位于敦煌西北的戈壁滩中)
开疆拓土
西汉疆域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束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大一统与国力强盛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年, 公元前202
建立 朝,定都 汉 刘邦 长安(今陕西 西安西 北),史称“ 西汉 ”。
文 景 之 治
什么是文景之治?
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年的 整治,统治者“躬修俭节,思 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 “文景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
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 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 安定局面,进一步发展 生产。
文景之治的内容:
1、轻徭薄赋。首先,十五税一 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 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文帝废除连坐 法和肉刑,景帝减轻笞刑。
汉武帝大一统与国力强盛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朝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朝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4.合作探究,提升素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针对特定问题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历史素养。
5.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结合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感悟到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6.创设实践活动,巩固知识:设计课后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介绍汉朝的建立过程,重点讲解汉高祖刘邦的贡献。
(2)分析文景之治的背景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原因。
(3)详细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成就,如推行察举制、设立太学、开发西南夷、抗击匈奴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汉朝兴盛知识的掌握。
2.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朝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汉朝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2)强调汉朝时期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敬业、忠诚、勇敢、智慧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历史素养。
2.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汉朝时期的基本知识,如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强盛的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PPT教学课件

《强盛的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PPT教学课件

●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李大钊 ●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高尔基 ●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 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爱因斯坦 ──托尔斯泰 ──华罗庚
巩固
• 1.汉武帝时,地方上的诸侯国被越分越小,与什么 措施有关( ) • A.推行“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征战匈奴 D.开拓西域 • 2.下列不属于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是( ) • A.盐铁官营 B.解放奴婢 C.兴办太学 D. 统一铸钱 • 3.汉武帝时,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的职责是( ) • A.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 B.管理地方财政 • C.负责地方军事 D.协助太守处理政务
北击匈 奴 张骞通 西域
(卫青、霍 去病)
长 安
夜 郎
西南 开边
动脑筋:
1.西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为什 么要通西域?
A.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B.联合西域各国,反对匈奴
2.张骞通西域有何意义?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西域正 式成为西汉王朝的领土 P59
巩固
• 1.下列历史名词与张骞无关的是( ) • A.西域 B.匈奴 C.汉武帝 D.长城 • 2.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 能会遇到哪些事件( ) • (1)焚书坑儒 (2)书同文、车同轨 (3) 颁布“推恩令”(4)张骞出使西域 (5)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 A.(1)(2)(3) B.(2)(3)(4) C.(3)(4)(5) D.(1)(3)(4)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教学教案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教学教案
第2页 共8页
如何幸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确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纳的 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养精蓄锐政策(列提纲讲解并描述) (1)缘由:什么是“养精蓄锐”?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纳 这种政策呢?(读注释、争论、老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 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 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缺的社会经济 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芜景 象。汉初君臣只有采纳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 得到复原,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那么社会不会安定。 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 一段很好玩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 能够明达地接受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 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 败的历史经历,实在是个英明的确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 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历,承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 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养精蓄锐的根本国策, 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 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 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养精蓄锐政策。(可让学生逐句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力力的膨胀(背景) (问)封国力力为什么开展成为与 中心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非常之大。②政治 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 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开展自己 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力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心政 府的紧要威逼,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行幸 免。 (2)晁错的建议棗削藩 面对诸侯坐大,威逼西汉中心,最先 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 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麻烦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掌握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西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分析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原因,以及西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

(2)提出问题:秦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探究新知(1)西汉的建立讲述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强调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西汉的强盛分析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强盛表现。

重点讲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3)西汉的衰亡讲述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民族矛盾尖锐等问题,导致西汉的衰亡。

重点分析王莽篡权和东汉建立的过程。

3.案例分析(1)分析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汉武帝的改革、张骞出使西域等。

(2)分析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刘邦、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

(2)引导学生思考:西汉的强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建立、强盛和衰亡过程,了解了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6.课后作业(1)熟记西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2)思考:西汉的强盛和衰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四、教学反思1.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注重史料的引用,提高史料的可信度。

2.在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强盛和衰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强盛和衰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强盛和衰亡》教案标题:西汉强盛和衰亡教学目标:1. 了解西汉强盛的原因。

2. 了解西汉衰亡的原因。

3. 掌握西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西汉强盛和衰亡的原因。

2. 理解西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资源准备:1. 课本:《历史》,七年级上册。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东汉时期的内容,对西汉时期进行预览。

2. 提问:你们知道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吗?它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3. 提示学生打开课本,找到与西汉有关的内容,预习第一节。

Step 2:学习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强盛的原因是什么?它衰亡的原因是什么?2.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强盛和衰亡的原因,并解释相关概念和事件。

3.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认真记录关键信息。

Step 3: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a. 西汉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促成西汉的繁荣的?b. 西汉衰亡的原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导致西汉的衰落的?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探究结果。

Step 4:个人思考和总结(10分钟)1. 鼓励学生个别思考:你认为西汉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吗?为什么?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

3. 学生交流他们的观点。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2. 提问:你们对西汉强盛和衰亡有了新的了解吗?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和探索有关西汉的内容。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回答课后习题。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案中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讲解、小组合作探究、个人思考和总结等,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锻炼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的兴盛》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于历史变迁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朝代更替的基本概念,但对于西汉的具体情况,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成就、汉武帝的改革等,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对于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深层次的历史分析,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西汉的兴盛》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汉时期历史事件的短文,要求涵盖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繁荣等内容,字数在500字左右。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西汉政治制度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正确回答问题。此举旨在检验学生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运用能的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历史人物的认知以及历史现象的分析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西汉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尤其是西汉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以下是对学情的具体分析: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需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转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5.情境体验,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西汉时期的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键入文字]
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

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
1。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_历史教案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第14课 西汉的兴盛_历史教案
第5页 共5页
第2页 共5页
如何幸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确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纳的 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养精蓄锐政策(列提纲讲解并描述) (1)缘由:什么是“养精蓄锐”?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纳 这种政策呢?(读注释、争论、老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 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 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缺的社会经济 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芜景 象。汉初君臣只有采纳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 得到复原,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那么社会不会安定。 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 一段很好玩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 能够明达地接受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 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 败的历史经历,实在是个英明的确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 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历,承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 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养精蓄锐的根本国策, 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 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 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养精蓄锐政策。(可让学生逐句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 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 23 岁,高祖之子,他在位 23 年间,接 着推行养精蓄锐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曾连续 12 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 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 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 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 12 年时,齐太仓令、 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 “刑者不行复属”,虽想改正自新也不行能了,“愿没入官婢、 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 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假设啬”,指疼惜人力物力。他在位 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 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老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斗 争的历史性成功,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 心集权的统一帝国,不行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 在中国历史上应当说是一个紧要的历史教训。(问)秦朝快速灭亡 的缘由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 残酷。被秦末农夫起义推翻。)对。秦亡的缘由不是它的中心集权 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处 罚呢? 2.导入新课 原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复原和开 展供应了良好时机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 治时期内,并没有采纳复原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踊跃措施,却 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最 终被秦末农夫大起义所推翻。前 202 年,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 建立了西汉王朝。今日学习第 14 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

西汉的强盛教案

西汉的强盛教案

西汉的强盛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2. 掌握西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农业发展。

3. 理解西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4. 通过案例分析,探究西汉的强盛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政治制度:讲解西汉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等。

2. 经济状况:介绍西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

3. 文化科技:讲解西汉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包括文学艺术、医药学和冶铁术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选择几个具体的案例,如汉初的开创、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等,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与西汉强盛之间的关系,并展开讨论。

四、学生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西汉强盛的原因以及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西汉时期的强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展示西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资源:
1. 视频、图片和PPT等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案例分析。

2. 相关历史文献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程度。

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如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对案例的分析。

3. 学生对西汉时期的强盛与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第9课 汉朝的兴盛 教学设计

第9课 汉朝的兴盛 教学设计

第9课汉朝的兴盛教学设计----dc102dfe-7162-11ec-ac50-7cb59b590d7d第9课汉朝的兴盛教学设计第9课汉朝繁荣的教学设计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汉朝盛世》第九课教学设计汉武帝即位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思想、政治、军事到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塑造,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迎来了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的局面。

从汉朝一步步走向兴盛的过程说明一个国家要根据具体的国情来不断的调整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汉匈战争既带给了汉朝荣耀,同时让汉朝走向衰落,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和启示呢?【学情分析】中芯国际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大多在12岁到13岁之间。

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简单解释。

此外,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很少接触中国历史。

因此,中国历史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需要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整合教材,不断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知识。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汉武帝“有为”的历史背景。

2.学会表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等历史名词,结合历史情境进行分析提问,从而明白这两项措施的长远意义,领悟汉武帝执行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3.列举两位与匈奴作战的著名将领,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分析汉匈战争初期的双重影响。

4.知道张骞的功绩,会画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理解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

理解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意义,学会从历史地图中汲取历史信息。

5.从汉朝逐步走向繁荣的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根据具体国情不断调整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6.汉匈战争既带给了汉朝荣耀,同时让汉朝走向衰落,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和启示呢?通过汉武帝晚年的《罪己诏》体验生命的独特性,感悟汉武帝勇于承认错误的博大胸襟及人格魅力。

第13课【教学设计】《西汉的强盛》(北京)

第13课【教学设计】《西汉的强盛》(北京)

《西汉的强盛》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苏凤本课是教育部审定的2016年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和西汉国力的强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编者采取了以人带史的写法,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西汉是如何由贫弱走向强盛的同时,又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西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强盛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国家的重要阶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本课的学习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文景之治”,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2.通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问题的比较,进一步增强比较鉴别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贾谊、晁错和主父偃解决王国问题的建议,进一步掌握比较鉴别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汉武帝重视人才,用人不拘一格内容的学习,树立优秀的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前提的观念。

2.通过对汉武帝改革财政,发展生产措施的学习,认识财政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作用。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秦汉时期纪年表”、“西汉皇帝列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第13课西汉的强盛”。

学习新课: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西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秦汉时期纪年表”、“西汉皇帝列表”,了解西汉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位置,对西汉王朝有个初步的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等图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1.从政治角度回答
2.从文化角度回答
3.从经济角度回答
4.从民族关系角度回答
请小组1同学回答
1.政治:西汉初年王国郡县并存,埋下王国问题隐患,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王国问题严重,“削蕃”没有解决。
面对王国问题,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
任务四:分小组讨论、并自己画出推恩令示意图,到讲台上展示。
出示推恩令示意图。
与“削蕃”相比,“推恩令”有什么高明之处?
2.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
材料一: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
当时出现了大量的靠经营冶铁、煮盐发家致富的商人,如鲁人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蜀的卓氏、程郑,南阳孔氏,也是由于“大鼓铸”,又“通商贾之利”,富至巨万,腰缠万贯。
材料三: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出示代田法示意图
三脚耧车示意图
材料四: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瘐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民族关系:
(1)北:反击匈奴,使之不再成为西汉的威胁;
4.通过学习了解,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问题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
环节二:
讲授新课
环节三:总结提升
了解汉代
一、西汉初年的艰难
二、韬光养晦的年代
三、国力强盛的年代
1.归纳线索
2.评价汉武帝
未央宫复原图:BC200年汉高祖建未央宫,2年时间基本建成。从此它成为西汉处理政务的宫殿,它见证了西汉的起伏。我们今天回到汉朝感受西汉。
2.让逃亡人口返乡,恢复原有的田地和住宅。
3.解散大量军队,让士兵回乡务农。
2.减轻刑罚,废除连坐法和肉刑。
3.提倡节俭,节省政府开支。
2.鼓励农业生产和种桑植树。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共41年,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安定,国家和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中国第一个治世的到来。
任务三:分小组讨论,看教材67页-69页,回答如果你是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任务一:学生阅读课文,刘邦根据西汉初年的状况实行什么政策?
任务二:看表格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实五税一。
1.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后又连续12年全免田租,将每年服一次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1.正式确定田租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定制。
《西汉的强盛》教学设计
学校:延庆四中
年级:初一
人数:40
日期:11月22日
学科:历史
课题:西汉的强盛
课型:新授课
教师:
教学目标:1.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的背景和表现。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理解各项措施的作用。
3.结合史料,分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归纳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分析汉武帝巩固国家的措施;在汉武帝统治下,西汉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西:通西域,加强了与西域联系;
(3)东南:平定东南,设置郡县
(4)西南:联络西南少数民族,使之归汉。
归纳本课的知识点
(1)理清重要事迹
(2)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
思考并回答
聆听并感受
思考并得出: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思考并回答:
汉文帝和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看书、思考并回答
政治:推恩令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的艰难休养生息政策
(刘邦建国)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治理黄河、开凿白渠、发展农业
民族关系得到发展。
思考并回答
加强中央集权
学生思考并回答
加强思想统治
促进经济发展
西汉国力强盛
思考并回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思考并完成
板书设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国力强盛的年代
(武帝大一统)民族关系
发展经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韬光养晦的年代推恩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