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我国台湾地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启示作者:官山明丁尧清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从台湾地区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及结构的视角切入,介绍自然领域基础地球科学课程和社会领域地理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地理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台湾地区一、课程设置结构台湾地区在2014年11月颁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本着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发、互动、共好为理念,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为愿景,确立启发生命潜能、陶养生活知能、促进生涯发展、涵育公民责任等四大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以核心素养(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作为课程发展的主轴,以裨益各教育阶段间的连贯以及各领域/科目间的统整。

课程按照学习范畴划分为八大领域,各领域依其知识内涵与属性包含若干科目。

地理课程(如图1)分属社会领域(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和自然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其中地理6学分,地球科学3学分。

高中阶段尚未实施。

由于升学压力加剧、课纲不符实际需要等,政策推行过程中争议很大。

目前,各科课程纲要相继做了修订。

现行地理课程跨越社会领域(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和自然领域(基础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地球科学),其中地理8学分,基础地球科学至少2学分。

二、自然领域基础地球科学课程(1)名称多变的地球科学课程。

1995版修正课程标准名为《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篇)》,2006版暂纲改为《地球与环境科》,2009版课纲改为《基础地球科学》(见表1),包括必修基础地球科学(高一、高二,4学分)、选修基础地球科学(高二,2学分)和选修地球科学(高三,4学分)。

(2)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2009年修订课纲将原《基础地球科学》与部分高二《地球与环境》课程内容统整成4学分必修课程,包含实习活动。

原高二4学分课程修改成2学分《基础地球科学》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和知识的进步日新月异,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完全覆盖新知识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

2. 人才培养需求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育公平问题: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地区差异和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改革可以通过统一课程标准和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3. 增强学生竞争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课程设置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导向。

例如,在语言学科中,除了学习语言知识,还会加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项目制学习等。

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焦点之一,旨在推动教育转型升级,培养未来人才。

下面,我将以小学、初中、高中为阶段,分步骤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小学阶段1. 优化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道德、思维能力、健康等方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优化核心素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设置核心素养的考核标准,引导教师和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并将之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实践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来提高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实验、实物、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阶段1. 提高学术竞赛水平学术科技竞赛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对中学生学术竞赛的鼓励支持,提高参赛人数和水平。

通过竞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高技能人才。

2. 引入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在初中阶段引入职业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接触各种不同的职业选择,了解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职业教育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环境做好准备。

三、高中阶段1. 科学拓展领域高中阶段应该对之前学习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和扩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科内容更加深入,搭建学生科学创新的平台,培养兴趣、展示才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2. 技能培训素质提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把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必要内容。

学生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增强职业竞争力,提高素养能力。

此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扬自己的特长,实现技能培训素质提升。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一起前行,努力实践。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2700字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2700字

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1)二、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研究 (2)三、课堂教学能力相关研究 (2)四、关于核心教学能力的研究 (3)参考文献 (4)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国“核心素养”也破土而出,继而学界越来越关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整理核心素养相关文献,发现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内涵、框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

在中国,不同研究者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定义:褚宏启(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窦桂梅(2019)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钟启泉(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蔡清田(2018)认为“核心素养”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素养。

由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晚,所以在初期探索核心素养时,我国基本上是翻译外来的理论。

2013年5月16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正式启动,拉开了帷幕。

学者蔡清田、陈伯璋、褚宏启等人(2016)在台湾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后,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2016年9月13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我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出了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相关文献主要集中结合课程改革和具体学科来培养核心素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五大素养作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创建了适合受教育发展的“1+X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众多学者从学科视角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朱小蔓(2016)认为,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育机构旨在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着重介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培养综合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有能力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二、促进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学校通常只关注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

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拓宽课程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引入艺术、体育和创新创业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掘潜力,培养个人特长,并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三、强化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基本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科学思维、信息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践行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采用集体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这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来实现。

个性化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潜力,实现个人目标。

结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培养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强化核心素养和践行个性化教育来实现。

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素养之特色

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素养之特色

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核心素养之特色蔡 清 田(台湾中正大学 教育学院,台湾 嘉义 621) 摘要: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的核心素养可作为课程发展与设计的核心。

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核心素养具有七大特色,包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政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发展、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以领域/科目与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进行跨领域/科目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为焦点的教学与学习、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学习评量。

透过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转化,可培养人民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以因应现代与未来社会生活。

关键词: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作者简介:蔡清田(1962— ),男,台湾云林人,博士,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心素养、行动研究、课程学、课程领导、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课程统整设计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8)02-0121-08 收稿日期:2018-01-30DOI: 10.19563/j.cnki.sdjk.2018.02.014一、核心素养融入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的制定过程及其重要性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2014年2月17日发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1],以人民所需“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的“核心”,这乃是历经从2005年到2013年超过八年的中小学课程基础研究,通过“全方位的国民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3]、“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4]、“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5]、“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6],归纳出“核心素养”的课程基础研究成果,引导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

2014年11月28日,教育主管部门再公布《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7],本于全人教育精神,以“自发”、“互动”及“共好”为基本理念,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为愿景,结合“核心素养”进行小学、初中、高中职等教育阶段课程连贯与统整[8]3,赋予各领域/科目课程纲要弹性空间设计“领域/科目核心素养”[9]170,以小学、初中及高级中等学校的一般领域/科目为主要适用对象,而技术型、综合型及单科型高中的专业科目则可弹性参考,兼顾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共同性”及“差异性”[10],可有效因应台湾“实验教育三法”影响下的新课程风貌[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为了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一、课程内容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既需要传承传统文化,又需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更新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加强科技教育。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必须在课程中增加相关科技知识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与社会实践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增加创意思维课程。

未来社会对于创新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在课程中增设创意思维等相关课程,开展有趣的创意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引入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其次,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互联网等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平台等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完善评价体系,使评价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

首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评价偏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根据ED的界定,素养(peten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它超越了“认知能力(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E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越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

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

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

然而,如果用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

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学习材料一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5年10月推荐理由: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本文做了很好的解答。

关于“核心素养”,借用台湾教育专家的话,“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者按: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去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

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

“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蔡清田• 2012-10-12 09:35: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64期【核心提示】“核心素养”是指较为重要、关键的素养,可以作为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重要内涵(尤其可以作为课程目标的来源),以供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估。

“核心素养”可纠正过去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理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

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中,特别强调能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与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上述国际组织的研究发现引发中国学者积极推进有关“素养”的研究。

传统上,中国学校教育相当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未来K-12年级一贯的课程改革宜重视“素养”的重要性。

“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可纠正过去重知识、能力而忽略态度的教育偏失。

“素养”比“能力”更适合当今社会本文所谓的“素养”,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力、态度。

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

“素养”比“能力”更适用于当今社会,顺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将过去传统所惯用的“能力”升级转型为“素养”。

第一,“素养”比“能力”的意涵更为宽广,可超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如果没有正当的态度,仍称不上具备“素养”。

第二,“素养”既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成果,强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三,“素养”内涵已超越行为主义层次;尤其全人素养或全方位的素养,不仅合乎西方全人教育的理念,也兼具中国传统教育“教人成人”的价值特色与文化色彩。

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_蔡清田

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_蔡清田

2016年第2期(总第343期)GLOBAL EDUCATIONVol.45 No2,2016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蔡清田摘要本文旨在论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指出“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国民与终身学习者,可作为各领域/科目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核心。

“国民核心素养”系指每一个“国民”都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具有“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之多元学习面貌。

“核心素养”具有横跨各种多元社会场域与领域/科目之广度,“核心素养”可由各“领域/科目”共同实践,是跨越个别“领域/科目”的,可打破单一“领域/科目”的传统疆界,且各“领域/科目”强调的核心素养特色仍有不同,并非每一领域/科目都需包含“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等所有国民核心素养。

“国民核心素养”是“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所有“领域/科目”之核心,可由各“领域/科目”共同实践,强调不同“领域/科目”都有责任共同合作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领域/科目作者简介蔡清田/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研究所教授(嘉义62102)一、绪论本文旨在论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角色,指出“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国民与终身学习者,特别是《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指出“核心素养”可作为各领域/科目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组织核心,如图1显示核心素养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建议书》、《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领域/科目课程纲要》的关系。

“核心素养”建立在国内外中小学相关课程发展基础研究之上,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倡导的“核心素养”之理念;以及国内包括台湾的科技部与教育部相关“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基础,特别是洪裕宏等的《界定选择国民核心素养》与陈伯璋、张新仁、蔡清田、潘慧玲等的《全方位的国民核心素养之教育研究》建立“国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蔡清图1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架构田、吴明烈、卢美贵、方德隆、陈圣谟、林永丰、陈延兴等进行的《K-12中小学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与各领域之连贯体系研究》,建立“国民核心素养”垂直连贯体系研究成果,分龄设计四个关键教育阶段,即幼儿园、国小、国中、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国民核心素养,垂直连贯各教育阶段国民核心素养;蔡清田、陈延兴、卢美贵、方德隆、陈圣谟、林永丰、李懿芳等的《K-12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透过“国民核心素养”与各领域科目课程统整研究,建立领域/科目的核心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与学习重点之连贯体系,以及蔡清田、陈伯璋、陈延兴、林永丰、卢美贵、李文富、方德隆、陈圣谟、杨俊鸿、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贤等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详见蔡清田所著《素养:课程改革的DNA》、《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DNA》等书内容,简要如图2国民核心素养之重要研究沿革所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 合性和整体性。
其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 学习可获得,即可教、可学、可测。
其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综合考 虑了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 展等多方面的要求。
其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连续性和 阶段性。
•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 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 合表现
•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 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 的积极表现。
•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 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 来发展的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于每个 学生的“整体效应”。
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对于 确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研制学科课程标准,推进 教学和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 素质教育是针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 主要强调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本性。从 某种角度来说,素质构成了教育的必要基 础,但并不构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等先后做出了核心素养模型,发达国 家依然把可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依据。

中国台湾2018年版语文课程纲要的特征及启示

中国台湾2018年版语文课程纲要的特征及启示

2020.3学术王明建(嘉兴学院师范学院,浙江嘉兴314200)摘要:作为对核心素养导向语文课程的落实,中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语文领域·国语文课程纲要》。

该纲要呈现出注重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的具体对接,兼顾知识内容与认知历程,聚焦自学与思维能力培养,尤其关注议题融入教学等特征,为核心素养导向语文课程顶层设计的清晰明确提供了“双向细目表”式的呈现思路。

关键词:中国台湾2018年语文课程纲要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20)03-0019-03DOI:10.13525/ki.bclt.202003003基金项目:本文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我国大陆与台湾21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比较研究》(2019SB03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明建(1979—),山东梁山人,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研究方向: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及语文课程史。

中国台湾2018年版语文课程纲要的特征及启示2020年3月语文教学通讯Mar.,2020第1090卷第3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90No.3◆前沿研究2018年1月25日,中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自2019学年度中小学一年级起逐年实施的《语文领域·国语文课程纲要》(以下简称“中国台湾2018年纲要”),作为回应及引领十二年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标杆。

该纲要秉承《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以下简称“中国台湾2014年总纲”)精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统筹规划了一到十二年级的语文课程。

它以双向细目表的形式呈现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学科化,实现了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化的清晰易懂,确定了语文课程内容。

一、中国台湾2018年纲要的特征(一)注重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的具体对接,指向素养导向课程顶层设计的连贯、明晰与易懂中国台湾2018年纲要以双向细目表的方式,从核心素养推演出不同学段和不同课程内容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什么是“核心素养”?尽管我们对它的认识最初来自于西方的“21st century skills”、“ literacy ”、“key competence”等概念,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挖掘出了“素养”背后除了“技术”、“能力”、“胜任力”之外的意涵——“品格”,也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态度”。

这就意味着,围绕那些西方课程概念建构开发的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国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应该设计、发展并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当然,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

在这一点上,台湾地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一书的价值就在于其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及弹性。

系统性方面,本书谋篇布局遵循了课程设计与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课程设计的原点出发,揭示课程结构、课程意义、课程研究的基础性作用,进而梳理、划分不同的课程设计理论取向与相应的课程设计模式、课程发展路径,以及课程评价的不同类型、模式和价值取向,最终指向课程的未来发展。

可操作性方面,本书借助台湾地区、西方各国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实例,说明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统整、课程发展、课程实施、课程领导、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如何进行,特别是各项标准、原则、要素、步骤、模式、配套措施与行动策略,无一不具有可操作性。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分析了不同政策背景和教育情境中的课程研发者、课程领导者、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不同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中肯的建议。

弹性方面,本书曾细致论述了不同理论取向和课程发展路径中教师的“自主性”,而这一点也是本书所追求的。

在作者所描绘的课程的未来图景中,课程设计与发展中的众多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价值。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发展依赖这样的“自主性”和不同课程主体间的相互合作。

而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并没有一定的成式,在设计、发展、实施与评价中都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鼓励课程在发展中不断修改、更新,以适应变化的现实。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6期文 | 左璜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内容尽管各国或地区因本土情境脉络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主要沿着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都要诉诸学生学习的质量,因而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评价其内容与形式也必须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养不仅可教可学,而且具有可测量性,即可以进行评价。

根据国际组织、各国及地区的经验,已有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指标需要根据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测评内容和测评手段的改革。

单一核心素养的测评或某一类核心素养的测评都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中,认知类的核心素养(如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更容易量化测查,并且国际上也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

相对而言,对于非认知类的核心素养,例如一些态度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素养等,其客观化评价与测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未来在这部分核心素养的测评方式及工具开发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丰富测评手段,弹性地运用观察、谈话、档案等多种方式,以探索出有效的测量与评价手段。

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创新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本质上就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而它必然也是指导课程改革的方针与根本导向。

目前,国际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指导型与互补融通型。

所谓直接指导型,就是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直接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框架,指导国家的课程改革。

此外,由于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未出来之前,已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现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主要以互补的形式将核心素养指标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进而使二者达到融通的状态。

这一类型我们把它称之为互补融通型。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 年3 月30 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 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

再比如,从2009 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 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 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摘要:最近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切,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全然上表现学生全面进展需求,这就需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下面,本文从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角度动身,论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育方法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要紧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切,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速学生的成长速度。

学生状态是表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关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来讲,作用显著。

1、核心素养的含义、本质现现在,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要紧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切的今天,我国各个组织均制定了培育模型,便于更好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003年经济合作与进展组织构建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人和工具、人和社会、人和自己作为要紧内容,可直接教授相关知识、技术,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良好基础。

自欧盟成立以来,不断将核心培育的培育作为进展理念,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替代传统的读、写等能力,加速课程改革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样来讲,核心素养要紧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母语等体系,每一个体系都能从技术、知识、态度等角度详细描述[1]。

从另一方面来讲,核心素养具有迁移性、整合性等特点,要紧强调相应能力的培育,但并非可否定传统技术,而是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基础。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国家依照教育改革所制定的相关制度、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加速素养教育速度,工作重点是增进学生的全面进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同时,还需实现创新学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教育部门将提高各个时期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应具有的相应能力作为关键,认真、详细的解读文件规定、需求,从而确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1期(总第219期)No.1,2018General,No.219 THE MODERN EDUCA一、引言历经从2005年到2013年超过将近八年的中小学课程基础研究,台湾通过了“全方位的国民核心素养教育研究”“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K-12一贯课程纲要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归纳出“核心素养”的课程研究成果。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14年2月17日发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以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作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的核心,引导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作为十二年课改的课程纲要总纲与各领域/群科/科目课纲的理论依据。

同年11月28日再公布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以“自发”“互动”及“共好”为基本理念,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为愿景,结合核心素养对小学、初中、高中职等教育阶段课程进行统整[1],赋予各领域/科目课程纲要以弹性空间设计“领域/科目核心素养”[2],以小学、初中及高级中等学校的一般领域/科目为主要适用对象;而技术型、综合型及单科型高中的专业科目则可弹性参考,兼顾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共同性及差异性,可有效因应台湾“实验教育三法”影响下的新课程改革风貌[3],以提升未来公民核心素养与社会竞争力。

其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架构如图1所示[4]。

二、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特色台湾地区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垂直连贯并统整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课程,解决过去中小学课程与高中职课程断裂脱节问题。

依据核心素养进行分教育阶段、分领域与跨领域/科目的学习,且各领域/科目都可依其特性理念目标,具体转化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台湾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蔡清田摘 要:本文旨在论述台湾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阐明台湾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七特色,包括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发展、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以领域/科目与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进行跨领域/科目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为焦点的教学与学习、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的学习评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程纲要;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62(2018)01-0037-09收稿日期:2018-01-05作者简介:蔡清田,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台湾嘉义,621)与“领域/科目学习重点”,因应各领域/科目课程发展与设计[4]。

此种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在领域/科目课程基础之上,加入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强调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及评量,不同于过往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此种课程改革具有七项特色:第一项特色是“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不只重视“学科知识”与“基本能力”,更强调“核心素养”[2]。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尤其指学生于十八岁完成后期中等教育时,能获得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以及合乎基础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意等价值规范。

核心素养是以知识文化本质为基础,重视知识符号逻辑并改变知识观,以利学习方法技能及态度价值以建立高尚人格、培养才德兼备的人,而且能够在社会文化脉络中,积极地响应情境的要求与挑战,顺利完成生活任务并获致美好的理想结果。

这些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参酌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另一方面延续了过去基本能力的内涵,并加以扩展升级转型成为核心素养,涵盖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等方面内容(见图2)。

[5]图中的“核心素养的滚动圆轮意象”如同培养未来人才摇篮的滚轮,呼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发展、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以领域/科目为基础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进行跨领域/科目的课程统整、以核心素养为焦点的教学与学习的课程改革。

这种核心素养,有助于判断在何时与何处有效加以应用在生活情境中,更能累积生活经验与生命智慧,使个人以积极与负责任态度的响应个人及社会生活情境需求,成功地面对现在与未来的社会生活挑战[8]。

核心素养强调教育功能,可弥补基本能力的涵盖图1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研发架构中小学课程发展基础性研究(在现行研发基础上,持续进行)2013表1 核心素养可涵盖基本能力核心素养内涵基本能力内涵A自主行动A1.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具备身心健全发展的素质,拥有合宜的人性观与自我观,同时透过选择、分析与运用新知,有效规划生涯发展,探寻生命意义,并不断自我精进,追求至善。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力、情绪、需求与个性,爱护自我,养成自省、自律的习惯、乐观进取的态度及良好的品德;并能表现个人特质,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积极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使其适性发展,建立人生方向,并因应社会与环境变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A2.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具备问题理解、思辨分析、推理批判的系统思考与后设思考素养,并能行动与反思,以有效处理及解决生活、生命问题。

9. 主动探索与研究(激发好奇心及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能于生活中。

)10.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与习惯,有系统地分析问题,并能有效解决问题和冲突。

)A3.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具备规划及执行计划的能力,并试探与发展多元专业知能、充实生活经验,发挥创新精神,以因应社会变迁、增进个人的弹性适应力。

2. 欣赏、表现与创新(培养感受、想象、鉴赏、审美、表现与创造的能力,具有积极创新的精神,表现自我特质,提升日常生活的质量。

)3. 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积极运用社会资源与个人潜能,使其适性发展,建立人生方向,并因应社会与环境变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7. 规划、组织与实践(具备规划、组织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增强手脑并用、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与积极服务人群与国家。

)图2 核心素养的滚动圆轮意象范畴不全、区隔不清以及缺漏重要生活议题,可因应现在及未来社会之需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个体全人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培养[4]。

(见表1)核心素养内涵基本能力内涵B沟通互动B1.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具备理解及使用语言、文字、数理、肢体及艺术等各种符号进行表达、沟通及互动,并能了解与同理他人,应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4. 表达、沟通与分享(有效利用各种符号(例如语言、文字、声音、动作、图像或艺术等)和工具(例如各种媒体、科技等),表达个人的思想或观念、情感,善于倾听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 B2.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具备善用科技、信息与各类媒体之能力,培养相关伦理及媒体识读的素养,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与科技、信息及媒体之关系。

8. 运用科技与信息(正确、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搜集、分析、分析、整合与运用信息,提升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

)B3.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具备艺术感知、创作与鉴赏能力,体会艺术文化之美,透过生活美学的省思,丰富美感体验,培养对美善的人事物,进行赏析、建构与分享的态度与能力。

2. 欣赏、表现与创新(培养感受、想象、鉴赏、审美、表现与创造的能力,具有积极创新的精神,表现自我特质,提升日常生活的质量。

)C社会参与C1.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具备道德实践的素养,从个人小我到社会公民,循序渐进,养成社会责任感及公民意识,主动关注公共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怀自然生态与人类永续发展,而展现知善、乐善与行善的品德。

5. 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具有民主素养,包容不同意见,平等对待他人与各族群;尊重生命,积极主动关怀社会、环境与自然,并遵守法治与团体规范,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C2.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具备友善的人际情怀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发展与人沟通协调、包容异己、社会参与及服务等团队合作的素养。

4. 表达、沟通与分享(有效利用各种符号(例如语言、文字、声音、动作、图像或艺术等)和工具(例如各种媒体、科技等),表达个人的思想或观念、情感,善于倾听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5. 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具有民主素养,包容不同意见,平等对待他人与各族群;尊重生命,积极主动关怀社会、环境与自然,并遵守法治与团体规范,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

)C3.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具备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念,并尊重与欣赏多元文化,积极关心全球议题及国际情势,且能顺应时代脉动与社会需要,发展国际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与世界和平的胸怀。

6. 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认识并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了解与欣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并体认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第二个特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发展”,彰显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弹性学习课程与弹性学习节数的实施,明列弹性学习课程可规划的项目为统整性主题/专题/议题探究课程、社团活动与技艺课程、特殊需求领域课程、其他类八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更重视学生学习获得国民因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依据各教育阶段循序渐进加深加广,更是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依教育阶段的身心发展阶段任务逐渐具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可彰显学习者的主体性,不再只以学科知识作为学习的唯一范畴,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发展,关照学习者可整合运用于生活情境,强调其在生活中能够实践力行的特质[7]。

第三个特色是“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

强调核心素养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界定核心素养的三面向为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

透过以终身学习者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引导学生学习获得国民个体自主行动、沟通互动及参与社会生活所需之核心素养,进而导向社会永续发展的共好生活,特别是以核心素养为各教育阶段及各领域/科目课程连贯统整的主轴,导引课程连贯与统整,强化学生主动探究与终身学习角色[2],使其具备因应生活情境所需的核心素养以统整知识、能力、态度,而非片段的知识或能力。

而且核心素养和幼儿园课程、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与高级中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各领域/科目具有连贯与统整的密切关系[8],可强化课程连贯与课程统整,建置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的连贯与统整为核心理念之课程[9],可透过课程纲要的核心素养、教育阶段核心素养、领域/科目核心素养及领域/科目的学习重点转化落实于课程实施,如图3所示:图3 核心素养在课程纲要的转化及其与学习重点的对应关系第四个特色是“以领域/科目与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统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