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六章第二节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能达成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要考虑哪 些主要问 题?
1 课程的价 2 学校科 值取向问题 目的设置 (满足怎样 问题(教 的教育目标) 3 课程内容 的选择问题 (怎样选择 要教的东西)
什么)
4课程的 组织问题 (怎样组 织最有效)
5 课程编制 的人员结构 6 课程与教 问题(谁来 学的关系问 选择和编定) 题 (怎样
实施)
7 课程的评 价问题(怎 样评价课程 施行的效果)
本章小结
了解课程的含义 了解课程的几种主要类型,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 ,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国家课程与校 本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了解课程实施的层面与水平
课程完全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都是预先确定的。有利于保证课程内容的执行。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的学习结果
或目标。代表人物有博比特、加涅等。
可能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等非预期 因素的忽视。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内所获得的全部经
验,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自己意识到
第六章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实施
课程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含义之几种观点: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哥伦比亚大学费尼克斯教授:“一切的课程内容应 当从学问中引申出来。”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 明确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各级各类教育发 展的具体目标。 2. 在教育结构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 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 摆到突出的位置。 3. 改革办学体制。 4.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6.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 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 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 益经验。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 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近 于高校的教学大纲)
• 如《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标准 文选是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 课。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 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 史料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 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向 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 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明确规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 识和阅读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式 P145
本书观点: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 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结果是什 么,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 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 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制作领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 维度来概括: 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 影响; 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 4.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 明确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 价结果。 “目标模式”
•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P139-140
•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论
现代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 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与一般意义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标具有了明 确的特指性,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它是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 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怎么还不跳呀!”“我都已经等了半天 了!”
有的人甚至说:
“我就知道他们不敢跳,要不早就下来了, 等什么呀!”
成年人的冷漠让人反感,年轻人的冷漠则让人不寒 而栗。两名逛街的女孩看到后,随口说出: “跳下来多好玩呀,我还没看见过呢!” 七八个学生模样的孩子看到后,竟大声地说出: “要不咱等一会儿,也许他们就跳了呢。” 类似的说法不时地传来,救援现场也显得非常别扭, 仿佛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人跳下来,而不是人成功获救。 直到 16:30左右,三个人已经在楼顶坐了6个多 小时,在救援人员的劝说下,他们终于走了下来。围观 的群众慢慢散了,但人们似乎还有些失望, “早知道不跳,咱就不等!” “到最后也没有跳,真没劲!” 刺耳的话再次响起,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背影……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 2、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定向 3、对人的培养方向的规范 4、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 5、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规范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以确定价值取向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2、通过确立标准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3、通过确立目标的方式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总体评价 2、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3、对教育结果的评价 (四)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在本质上是人的某种需要的表达,它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驱力的作用。
第6章_教师-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 主讲:郭孔生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P195~198,领会) • (一)示范性;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教师的劳动必然具有 强烈的示范性(师德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 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 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 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 (二)创造性;体教育机智、教育幽默等方面。 • (三)系统性;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教师劳动必须有高 度的协调性。 • (四)学习性; 教育在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方面就对教 师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
《现代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 主讲:郭孔生
• (三)系统性 • 1、含义—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发展学 生的智能 团队精神 时空广延性 • 2、依据: • (1)它是协调三方合力的要求 • (2)它是“百年树人”的大业
• 3、具体要求
• (1)制定好各种计划(教育、教学) • (2)协调好各种关系 • (3)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
•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教师职业的最大变化是由于近代师范教育的 兴起,以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 构开始,德国也在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作为教 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制度的起点,逐步发展成为大学 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 学制”,有了师范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提 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 • 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 度,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 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教师归 入“专业技术人员”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 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现代教育学第6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教师
• •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教师劳动特点有那些? 2、教师地位内涵及内容是什么?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内涵是什么?各自包括那些内容? 4、教师专业特征 5、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内涵是什么?或说包括那 些内容? • 6、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什么? • 7、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包括那些阶段? •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那些?
第一节 教师
• • • • • 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沿革 (一)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历程 4、西方 ⑴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德国也在 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 专业化开始。 ⑵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对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入职要求和进行选择、确认,标志 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是指加强教师 专业性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职业专业化 和教师专业发展。
• • • • • • • • • • • • • • • 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3、关注阶段理论 由美国学者富勒(Fuller,F)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 ⑴他和鲍恩共同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模式: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⑵叶澜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价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 • • • •
•
第一节 教师
• • • • • • • • 三、教师的地位、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教师的义务 概念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教师的义力包括: ⑴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 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 (1、2、3节)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个特点:(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2)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尽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教学可以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促进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既传授给学生科技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培养人的目标。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 第6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三、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 开创者:美国博比特 《课程》:课程是儿童及青年获得 成人事务能力的目标而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经验。 • 完成: 美国拉尔夫·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泰勒原理”: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如何选择课 程内容、如何组织课程内容、如何评价课程目标是否得 以实现?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是课程开发的永恒范畴。
目录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课程开发与课程形态 第三节 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一、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的词源 1. 我国 •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 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 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等。
国家课程是在全国统一的范围内由国家教育机构组织 编制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 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编制的 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而编制的课程 。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关系 三类课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学校课程 的有机构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 2.英文 • 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
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 (race-course)。据此,课程常被 理解为“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 “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也 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课程开发与课程形态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概念: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P426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P104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这是教学的本质。
特点如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五、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1.(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课程定义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
(阐述见教材)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 讲义 之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为师之道几重天》
(《中国教育报》作者:石建军)
第一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层次,把教师当作一种艺术。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 学生是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方面
•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影响师生关系
3.环境方面
• 教室布臵、坐位排列
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 1、理解学生 • 2、建立教师威信 • 3、善于同学生交往 •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第四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相关概念 1.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 织,通常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 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 现教育教学目标。 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 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 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 国外学者从教师关注角度将教师专 业发展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名称
主要特征
从教前关注阶段 职前阶段的学生只是想象中的教师,仅 关注自己。
早期求生阶段
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胜任能力以及作为一 个教师如何“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 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 学的评价。
关注教学情境阶 教师主要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 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 段 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核心,关注他 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 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现代教育理论第六章教师
三、现代教师的现代化素养[P213]
(一)教育家的意识 (二)创新与改革意识[P214] (三)教育科研的意识和潜力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P215]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七)法律知识
(思考题参见P216 1 – 6) / (P577 1-5)
我国90年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实行,该法 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师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 人民的教育事业。”该法还规定了“国家实行 教师资格制度” 。 据中国教育部最新统计,中国各级各类学校 目前共有教师1301,86万人。其中,普通中小 学专任教师1036-38万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 校教师105万人。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整体素 质进一步提高。
社会的期望 (二)教师的角色期望 学生的期望 [P207] 教师的自我期望 ——是社会相关成员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角色 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包括:国家、社区、
社会传媒、社会团体、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 人士。 该期望的特点是:理想化、高尚化、完美 化,的教师,应当是世之楷模。
教育学第六章教案
单轨制后来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
(三)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直到20世纪初,西欧双轨制,一轨只有小学,一轨则只有中学和大学。后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制从小学开始向上与中等教育衔接。这样,西欧的双轨制开始向分支型转变,即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之后,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研究生教育在各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了20世纪,研究生教育机构已成了不少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增长速度的2-4倍增长。
第二节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演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
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一位来自一所村级小学的 校长汇报时说:“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校委会研 究,利用校园的空余菜地栽种胡椒。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种 胡椒,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种植的一 般知识和技能。我们找村民要了一些胡椒种子,在高年级 班开始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种子播到菜园后,出 了四百多棵胡椒苗, 学生很感兴趣。我们按农村常规要求, 把胡椒苗分种在菜园里,浇水,施肥,除草,开始时胡椒 秧子长得非常茂盛,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胡椒秧子一天一 天变黄,变蔫,慢慢地死去了,最后只剩下一棵,结了四 个胡椒。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遗憾,大家都在找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下次再实验……”这时参会的很多同志 大笑不止,甚至说出了“四个胡椒也叫校本课程吗”的讥 讽语。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你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 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 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 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 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是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课程内容组 织方面的分歧所在。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 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 程内容。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 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 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 持、追求等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ຫໍສະໝຸດ 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
教学过程的规律(最新教育学整理)
第六章教学 (2)第二节教学过程及规律 (2)一、本节学习要求 (2)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2)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2)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2)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2)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1、教育史上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2)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三、教学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必然联系 (4)1、知识性规律 (4)2、发展性规律 (4)3、教育性规律 (4)4、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5)第六章教学第二节教学过程及规律一、本节学习要求1.教学过程的本质2.教学的基本规律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教育史上的不同观点和见解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和求知欲(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与理论(4)巩固知识---防止遗忘,达到保持(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6)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做出结论三、教学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必然联系1、知识性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1)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即人类在实践中亲自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2)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 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整体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 可以将这四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而具体评价还涉及到各项 指标的实际体现及其相应的权重。 (一)专业地位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是其他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 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 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 程度。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教师权利作为一种职业权利,与教师的义务相适应,主要 由相关的法律给予规定和保证。 (二)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不可分割的。 三、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 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具有两方面的 基本价值。一般认为,一种劳动满足非我的需要时称为社 会价值,而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时就称为个人价值因此, 教师劳动的价值构成,除了有社会价值之外,同时还有其 个人价值。
(二)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 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的 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 (三)政治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的程度以及在社会政治 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教师参政的深度、广度、幅度和 专业权限、政治待遇、法律保障等。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 业,担负着培养社会新一代的使命,有公共事业的性质, 因而很多国家都将教师定为国家公务员。 (四)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 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