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学提问艺术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
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在部分边远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一些死知识,死答案,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试题稍有变化,稍为灵活,机器即无法运作。
这与素质教育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深感于此,我觉得处理好课堂提问,对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尤其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具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
.那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我的体会是:
一、课堂提问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我在讲授《凡卡》一课时,
我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
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通过认真的阅读,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
再比如讲授《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而我这样假想问,“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二十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他们兄弟俩长大了都很孝顺,出海打鱼养家,孝敬渔夫夫妇”。
有的说,“在夫妇两人的教导下,兄弟俩诚实、善良,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并把父母接进城安度晚年,彻底摆脱了贫困”。
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桑娜夫妇好人有好报,不再是可怜的穷人。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旁敲侧击,善于启发。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
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如讲授《凡卡》一文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这段话主要写凡卡在鞋匠店的生活太苦,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凡卡经常挨打,每天吃不饱、睡不好,他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你们看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改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比较具体,谁打凡卡、用什么打,每天吃几顿饭,每顿吃什么都写得很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凡卡挨打挨饿的详细情形”;有的学生说,“原文中动词的运用准确、精妙,如‘操’、‘捞’、‘戳’等,说明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那么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越发使人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这样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三、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
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
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到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四、课堂提问要有条理性
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题?(2)同一首诗,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而爸爸却说“糟糕透了”?(3 )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呢?(4 )从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批评两种不同的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一组问题遵循了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五、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有的老师喜欢不分主次,不管难易,处处设问,殊不知这满堂问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荔枝》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来唤醒我们关爱父母的心。
那么在分析课文和文中重点句子时,应抓住这个中心设计问题。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对这句话,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提问:句中写的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在干什么?用手摸着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一种既简单又繁琐的提问,浪费了许多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针对文章的重点,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句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不停”和“小心翼翼”以及“爱怜”在句中出现,体现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分析了母亲连贯的三个表示动词的词和三个形容词,明白了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
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
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