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的探讨

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的探讨

教育观念的影响已根深蒂固, 改变这种传统教育机制 和观念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其次社会 现实环境还严重 制 约着幼儿主体性 的落实 。一是 现在我 国的幼儿 园发
试教育影响, 只注重孩子会写多少字 , 会算多少算术题 等等 , 就不在乎孩子能动性和创造性 的培养 。四是 根本 社会评价 问题 , 比如幼儿 园各类 活动的评 比 , 师为了 教 达到 预期 的 目的 , 于干涉 、 过 指责 , 而忽视 了幼儿 的主 体性发展 。 二、在教 学活 动中探 讨促进幼儿主体性 的发展的 策略 在课改 新理念的渗透和深入下 ,一个好 的教学活 动是 以师生互动为基础 的, 幼儿有 了求 知探索 的欲望 , 教师 就应 因势利 导 , 以支持者 、 引导者 、 合作者 的身份 与幼儿交流 、 探索 。那么如何促进 幼儿主体性 的发展 ,
小开始培养 , 因此幼儿园必须 实施素质教育 。 在素质教 育 的过程 中 , 重视幼儿的主体性 , 幼儿的主体性 要 促进
发展 。


在 幼儿教育 中幼儿主体 性不能充分落 实的原

幼儿主体性在幼教 中不能充 分落实 的原 因主要包 括教育机制 、 教育 观念和社会现实环境等方面。首先教 育机制和教育观念 的相对滞后 影响 了幼儿 主体 性的落 实 。以教定学依然存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 让 幼儿配合和适应教师的 , 幼儿被动学 。 教师受这种传统
“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 的重 要组成部分 , 是我 国学 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 基阶段 。” 人的素 质教育需要从
展参 差不 齐 , 比如城市 园与农村 园 、 公办 园与 民办园之 间的办学条件存 在很大差别 。二是教师 的素质水平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有些 民办幼儿 园的教师不是正规 专业院校毕业 的 , 甚至是无证 上岗。三是家长受 传统应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幼教活动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和发展自我意识、主动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活动的设计三方面浅谈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育目标的确定幼教活动中的教育目标对于培养幼儿的主体性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育目标,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语言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教育目标可以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在教育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环境的营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也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教育环境应该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首先,教室应具有良好的功能布局,让幼儿能够自由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

其次,环境要多样化,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绘画墙、益智玩具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参与。

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创设亲和力强的社交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感到安心和自信。

三、活动的设计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求,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表达能力。

一种常见的活动设计方式是“以幼儿为中心”,即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参与。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画笔和颜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进行创作。

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主体性。

此外,活动的设计还应注重情感交流和合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幼教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需要从教育目标的确定、环境的营造和活动的设计三方面着手。

如何在集中教学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集中教学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集中教学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摘要:201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在“教育建议”中渗透了“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的主体性的尊重。

随着对《指南》不断深入地学习,人们对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改变讲解、示范、演示的灌输方式,让幼儿尽量在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活动;体现;主体性1 备课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幼儿。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备幼儿的工作做得不够。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幼儿做充分的了解,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拯救冰冻小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

目标一是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材料相互作用探索将冰融化成水的各种方法,在游戏中知道怎样才能让冰融化成水这个简单的科学小知识。

活动开始了,教师用故事作为开场白,然后让幼儿开动脑筋,怎样拯救被冰封住的小动物,幼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接下来,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工具,让幼儿自己来实践。

结果多数孩子都选择锤子等坚硬的工具去敲打冰块。

只有一个孩子想到只要天热了,冰就化了。

这是一个小班活动,这节课对他们来说在认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从性。

因此,从活动设计来看,教师备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备幼儿方面,却考虑得不周全,没有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前首先直该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选择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经验的内容,以真正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教案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差异化教学计划,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发现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探究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评价制度的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评价应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五、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并提升自我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近年来,小学教育不再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提升跟随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培养领导才能。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DIY手工制作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等等。

不仅可以带来生动的教学感受,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自由发现、观察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提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思想品质与心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己穿插其中,根据自己的答案和说法试着否定或肯定,尝试着做更多挑战和实现。

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鼓励学生随机综合活动并创造性地去尝试和创新。

四、建立和谐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幼师怎样发挥教学活动主导性

幼师怎样发挥教学活动主导性

幼师怎样发挥教学活动主导性?一、科学认识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幼教工作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引导幼儿参与教育的过程,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

所以说幼教教师主导性很重要,它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而幼儿的发展也应该是主动接受。

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幼儿是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认识,在各项教育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

二、正确处理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幼教工作中以幼儿的学习为主体,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

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毕竟,幼儿的年龄偏小,都还处于幼儿期,不必像小学那样有繁重的作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是在为了步入小学的课堂所做的准备。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大程度地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注意情感的诱发,有效地提问引起幼儿正确的思考,有了思考,幼儿才会学会探索,才会因自己找到答案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强调幼儿学习主体性观念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施必须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期情况去引导、组织、安排开展各种活动。

虽然在教学活动以前教师已经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准备,也充分地考虑到了个性特点,但是幼儿教师所教的内容不一定能全部被接受,幼儿们会选择性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

但是没有教师的主导,幼儿的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纸上谈兵无从着力无法实现。

幼儿之间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水平造就了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师所组织教学活动之外的,教师很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隐形教育的影响。

不同的孩子他们在选择的时候肯定会不同,正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的选择也是如此。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打破条条框框,为幼儿提供引导式的教学,通过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判断,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创设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师生互动,从而生成课程活动网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课程活动;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

新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幼儿个人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他们是一个身心俱全和各种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完整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爱好,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事物。

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核心内容,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去寻找教育目标,通过搜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朋,从而作出有效的判断,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模式,唤醒幼儿内心创造的潜能,启发幼儿创新性思维,培养幼儿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促进幼教改革的创新,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在幼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要灵活地转换教育方法,调整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激活幼儿对事物主动换位思考的源泉,让幼儿生长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获取经验和学习的方法。

下面我就在生成性主题活动课程中,谈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以及针对问题实施的策略。

一、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一)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把握不到位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通常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重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培养,而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主体性,对生成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课程教学,没有意识到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一个过程,从而成为“计划”的奴隶。

试述教师在活动中最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含义及措施

试述教师在活动中最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含义及措施

试述教师在活动中最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含义及措施1.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我们反对单纯依靠严厉的纪律制度、奖惩制度来迫使幼儿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并非真正主体性的学习,并且它还会有许多不良的后果,如使幼儿把学习当作负担,久而久之逐渐讨厌学习等。

2.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为此,我们要给幼儿以一定的选择权利,我们的教学要个性化。

这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学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只有“共性”的教学,而没有“个性”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应多将一些主动权交给幼儿,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点和其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自己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要求由外在强制的力量转化为幼儿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

3.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一是不要总是教师“一言堂”,要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之以机会;在这种环境中,幼儿的行为和想法不会招来成人或其他小朋友的种种非议,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

二是对幼儿的犯错误或失败应多一点宽容,因为幼儿年龄小,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犯错误或失败是难免的,如果我们对犯错误或失败的幼儿缺乏宽容之心,当他们犯错误或失败时,对他们施以严厉的处罚,这将会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如主动性、创造性等);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犯错误或失败也是幼儿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幼儿从犯错误或失败中可以学到许多“‘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成长历程”所学不到的东西,如“如何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等。

4.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不要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的心理。

要教育好幼儿,教师要注意树立威信,但是这方面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使幼儿觉得教师所讲的全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盲从”“依赖”的心理。

因为这样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倡议,不管怎么“高明”的教师都应该想办法给幼儿留下一个具有诱发批判精神和创造性的形象,“老师说的不一定都对”,为此我们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不妨有意地“失误”,以便能给幼儿也有“纠正”教师“错误”的机会,以减少甚至消除幼儿对教师产生的盲从心理。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教育是一种有力量的行为。

它让人们得到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应该倡导“主体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本文将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主动、自主,并最终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潜能。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习资源丰富。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书籍、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学习主体性幼儿启蒙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学习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习主体性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性学习主体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品质。

具有良好学习主体性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任务,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

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前阶段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幼儿学习主体性的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尊重和关爱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其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选择、有决策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通过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实践案例小明是一名三岁半的幼儿,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

在托班老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了解各种动物,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老师为小明提供了大量关于动物的书籍和图片,鼓励他自己选择想要了解的动物,并帮助他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主体性,他不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注重培养学习主体性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只有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主体性水平。

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发挥主体性展现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一些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发挥主体性的例子:
1. 自由创作: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活动。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角色扮演:通过戴上服装和道具,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不同的情境中。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画家、音乐家或舞蹈家,并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 合作创作:幼儿可以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他们可以一起决定创作的主题和内容,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在合作中,他们可以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4. 故事讲述:幼儿可以通过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将自己的故事绘制出来,并通过口头表达和表演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通过讲述故事,幼儿可以展示自己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创造。

5. 参观和欣赏艺术作品:幼儿可以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在欣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获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展现他们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才华。

这种主动性的参与和表达,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度,在幼教活动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幼儿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 幼儿的主体性概述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以及展示个性和能力的特点。

幼儿的主体性是其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独立性的表现,是其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主体性在幼教活动中得以体现,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其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 创设积极的幼教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主体性,教师首先需要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包括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教具、图书和艺术材料等。

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充满温馨和活泼的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3.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主体性需要在幼教活动中得以实践和发展。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并确保他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颜色的画笔和纸张,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4.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个性特点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

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其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倾听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

5. 鼓励幼儿表达和分享幼儿通过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合作和倾听他人的能力。

6. 给予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幼儿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得以发展。

在幼教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做出决策。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体性的发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角色游戏中,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挥,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培养个性特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1.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语言的表达交流,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拓展语言范围,培养语言交际技能。

2.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和其他小伙伴进行互动,共同构建游戏场景,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帮助幼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根据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

4.增强幼儿自我认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不同职业与身份,有助于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发挥,更是提高角色游戏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注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发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角色扮演的内容和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1.提供丰富的角色情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角色情景,丰富多样的游戏道具和场景布置,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选择在游戏中,尊重幼儿的选择,不要强制性地规定幼儿扮演某种角色或者采取某种表现方式,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3.引导幼儿自主发挥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自主发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游戏表演,提供积极的指导和鼓励,让幼儿有信心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幼儿主体性发展之我见

幼儿主体性发展之我见

幼儿主体性发展之我见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实现个性化发展,获得自主性和自信心。

对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我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幼儿主体性发展应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激发幼儿的个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幼儿,而应该根据其个体差异,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关怀。

幼儿主体性发展需要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培养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教育者也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幼儿主体性发展需要注重教育者的引导和激励。

教育者应该成为幼儿学习和成长的良师益友,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育者还要注重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肯定幼儿的学习成果和努力,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勇于冒险,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主体性发展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和积极的教育引导。

社会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丰富的发展资源,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在幼儿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因为幼儿主体性发展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幼儿自己的责任。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出自己的意见、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和指导。

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给予教育者的引导和激励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智力、体力、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教育活动,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幼儿的主体性意味着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发展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学习,这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并分析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主体性的概念最早在西方教育学中提出,它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体性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主体,具有自己的想法、兴趣和需求,有能力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中。

二、主体性对幼儿的意义1. 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通过主体性,幼儿能够主动学习,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认知、语言、情感等多个方面。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幼儿的主体性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并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们个体的自主发展,也包括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三、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者应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包括游戏、探索、艺术创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2. 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教育者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幼儿有机会自主选择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育者也应引导幼儿在自主行动中逐渐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者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得主体性幼儿园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得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幼儿一生得发展奠定良好得基础,学前教育前辈陈鹤琴曾经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得重要性,也包含了幼儿主体性得思想。

在幼儿教育中,能否正确认识幼儿得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关系到幼儿得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得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幼儿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什么叫幼儿得主体性?幼儿得主体性就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得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得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得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就是教育得主体。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就是教育得对象,更就是教育得主体,这就是一种不以人们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存在。

我们得教育如果无视幼儿得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得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与发展水平,就是不成功得。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她自己得方式去理解与接受教师对她们得影响并作出反应。

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得幼儿在认真参与,有得就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与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她们不就是教育得主体。

相反,这就是她们能动性得表现。

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得“好孩子”那都就是幼儿主体性得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得主体性就是幼儿教育得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得实践活动中实现。

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得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就是幼儿教育得必然要求。

同时,幼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得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得基础上,研究幼儿得需要、兴趣、能力与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得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得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近年来,我园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进行了活动区教学的新尝试。

活动区教学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人为的设定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让幼儿在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着丰富内容和情趣的活动区中主动的发展。

实施过程中,在师生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条件下,师生间建立交互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幼儿的主动建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建构成长的经验。

一、活动区目标的制定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该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

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计划,分月、分周拟订区域活动目标。

在制定活动区目标时,要注意做到:1、制定的目标要适度。

既不能因目标过高而使幼儿失去信心,也不能因目标过低而压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如在制定“建构区”目标时,针对我们中、大班的幼儿对活动结果比较感兴趣,追求的是:我搭的像座小房子、你搭的像架小飞机等等,而大班对所建构的物体的色彩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目标,目标一定要适度明确。

2、制定的目标要具体。

目标的确定不一定要太精确,活动效果也并非要求立竿见影的实现,但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

例如“语言区”的活动目标,制定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什么才是美的,并能完美的设计、准确的表达。

要注意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幼儿主体的活动体验及在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重在对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活动区自主环境的创设《纲要》指出: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能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更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学习的机会,能萌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因此为幼儿创设自主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在音乐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音乐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主体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对于音乐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了,他们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各种音乐游戏。

那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呢?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心得。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地聆听,有的孩子喜欢大声地唱歌,有的孩子则喜欢用动作来表达。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如何让孩子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有几个小技巧:1.创设有趣的音乐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道具、图片、视频等,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趣味的音乐世界。

2.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歌曲。

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往往是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

我们要挑选这样的歌曲,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3.开展互动性强的音乐游戏。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再次,我们要引导幼儿自主创作。

音乐创作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这样做:1.鼓励幼儿改编歌曲。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熟悉的歌曲进行改编,比如改变旋律、添加歌词等。

2.引导幼儿创作歌词。

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主题,让孩子们尝试创作自己的歌词。

3.支持幼儿进行音乐表演。

让孩子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教授基本的音乐知识。

让孩子们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

引导他们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鼓励幼儿进行音乐创作。

通过创作,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音乐活动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

我们要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到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绪。

提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自主创作,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突出幼儿主体性的教案角色游戏呈现2

突出幼儿主体性的教案角色游戏呈现2

突出幼儿主体性的教案角色游戏呈现2。

一、角色游戏的定义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一种虚拟、模拟的游戏,通过幼儿自主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表演、配合等方式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语言、社交、情感、智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同时还能够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锻炼幼儿的性格和品质。

二、角色游戏在突出幼儿主体性方面的应用1.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有机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扮演,结合游戏情境,幼儿会自己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从中发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模拟实际环境、情境,进而发展幼儿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2.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通过角色游戏,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可以在游戏中发现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方向,进而产生对所学的兴趣和好感。

此外,在角色扮演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学生主体性,通过学习的过程发掘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教育。

3.提高幼儿社交能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需要与同伴进行配合沟通,协商抉择、互动合作,不同身份、角色的协调与克制在交流中成为一个训练。

孩子们在探讨和交流双方的角色、身份及任务的情况下,从中进一步了解彼此,在沟通和交流中能够培养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等智力和情感能力。

三、角色游戏的策划要素1.游戏情境的创设游戏情境的创设是角色游戏的核心,情景多样,涵盖了幼儿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所以需要游戏策划师在设计游戏任务时能够充分了解幼儿的生活、认知、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采用多种任务形式,激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

2.角色的设定角色的设定要有别具特色,角色的设定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不能很固化,有些需要个性和创新。

因此,策划人要根据幼儿年龄和思维能力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启发性的角色设定,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同的角色和个性之间会产生的不同互动和变化。

3.任务的构思任务设计是决定游戏成败的关键,任务应根据情境和角色的设定,具有明确目标、不易定式、需要合作和团结精神的基本特点。

大班音乐教师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大班音乐教师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大班音乐教师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一、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在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们应该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并提供关于最适合他们学习的音乐作品的意见。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参与度,帮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从而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

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活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音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例如,如果大班有一些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那么老师就可以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三、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在进行合唱或乐队表演时,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体性和才华。

四、增加自主学习机会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时间或小组制作时间,让学生自己选择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

这样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给予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表现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并给予反馈。

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提高和改进自己的表现。

例如,在进行小组讨论后,老师可以分享每组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改进自己的表现。

总结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不仅能够使音乐教学更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前辈陈鹤琴曾经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幼儿主体性的思想。

在幼儿教育中,能否正确认识幼儿的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的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我们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成功的。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作出反应。

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认真参与,有的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和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他们不是教育的主体。

相反,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

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

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的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幼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

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许多幼儿教师师总是想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是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简单当作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这是片面的认识,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目的。

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教育幼儿的一个目标。

只有真正把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地、正确地认识幼儿的主体性并在实际教育中切实体现、贯彻幼儿主体性。

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活动的],是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现代教育观、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建课程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在头脑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

任何外在教育环境都必须通过幼儿主体的努力,才能实施教育环境功能的转化,最终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上,因此教师必须实力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变思考教师如何教为思考幼儿如何学。

从研究幼儿入手,引导幼儿发展。

过去幼儿园几乎都使用统一的指定教材,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先选好指定的内容再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为完成“教材”而组织教学活动,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所教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考虑,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是:“学前教育课程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适当地让幼儿参与,组织幼儿讨论,了解幼儿的喜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材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认识春天这个季节特征之后,教师有意地组织幼儿谈谈心得,并希望老师再教哪些内容?这时,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这道那,各抒已见,大多幼儿表现出对春蚕特别感兴趣,热切地要求教师多讲讲春蚕,于是老师就特意地根据幼儿的意愿组织了一个关于《春蚕》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春蚕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去了解、认识。

我认为,要想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改变已经习惯的课程设计的模式(包括观念和做法),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变教师设计课程为师生共同建构课程。

在我们幼儿园已开始实施改变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极为多样化的。

教师和他们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

过去领先确定好学习的终点和程序,只能是对幼儿潜力的束缚和阻碍,或有教而无学的状况。

既然课程最终关注的是学而不是教,既然课程与教学都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那么,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远比关注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有序性重要得多。

因此,我们改变了教师预先确定课程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视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

在实践中得出以下三点体验:(1)不预先确定课程并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的规划,而是包括多种可能性的“假设”。

这样的“计划”为儿童的参与,为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活动的进行不仅依靠开始的计划,而且依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灵活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追随计划,而是追随儿童:依据自己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

(3)“追随儿童”,老师不能照搬他人的课程照搬,要根据自班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来创设教学计划。

以儿童为本的课程并非放弃或忽略教育目标。

目标当然重要,教师心中始终应有目标,但更应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它们。

教学过程才能变得自然、流畅、有效,充满智慧和创造,把幼儿的未知视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可把它们作为一个课题。

教师要平等地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去求索课题。

《寻找春天》的活动就是在我班幼儿敏感地发现小燕子飞来了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

进行这一活动时,我带领孩子到室外,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植物,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它们的变化,发现小草冒出了嫩芽,发现迎春花开了、发现树枝上也长出了嫩嫩的新绿叶……他们不仅发现了植物的变化,也发现了人身上的变化——人们的衣服穿少了,春天所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惊奇不已,在自由的观察发现中他们了解了春天、感受了春天、对春天的季节特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只有师生共同建构的活动,才能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对幼儿的发展有真正德推动价值。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获得了一定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是不是动脑筋思考了,是否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发展,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为幼儿准备充足、丰富的操作性材料;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具有游戏性和兴趣性。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材料。

注重幼儿的操作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幼儿的活动就体现出主动性。

而操作——架设主体和客体之联系的桥梁——对幼儿学习经验地获得具有极大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也说:“动手即动脑,动脑即动手”,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转变。

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颜色、大小、质地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水分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在科学教育活动“沉浮实验”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石子等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发现它们在水中产生的现象。

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活动的兴致就高。

在活动中,幼儿就像进入了一个超市,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结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也强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探索事物的根源,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幼儿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受探究材料的制约,材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时需要精心考虑;材料要体现哪些教育意图,要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的合作提供机会,也就是说,考虑的不仅是安全卫生,还应更多关注材料本身能为幼儿提供多少研究的可能与机会。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材料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1)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因为它可能会降低学习的价值。

(2)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的各种想法的材料。

当研究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儿童的假设最好能够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所验证,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

这需要老师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可能需要的材料。

2、活动形式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某一主体的教学,必须反应儿童看事物的方法”。

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等特点。

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的内容。

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顺应幼儿心里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上要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性,激发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的愉快,学的轻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