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管理

合集下载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血液管理1. 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血液质量。

4. 血液的发放应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管理1. 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 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 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4.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5. 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6. 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床号;药物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治疗同意书。

九不用”指:未进行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未进行交叉配血的血液;未进行血型鉴定的血液;未进行储存、运输条件检查的血液;未进行有效期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器材质量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后监测的血液;其他不符合输血安全要求的血液。

五、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医疗机构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它包括了从供血者筛查到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供血者筛查1. 供血者资格认证:医疗机构应确保供血者符合相关的资格认证要求,如年龄、健康状况、体重等。

2. 供血者疾病筛查:医疗机构应对供血者进行必要的疾病筛查,包括传染病、遗传病等。

确保供血者没有潜在的疾病风险。

3. 供血者血型鉴定:医疗机构应对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的血型与受血者相匹配。

二、血液采集和储存1. 采集过程:医疗机构应确保采集血液的过程安全和无菌,采用一次性无菌器具进行采集,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

2. 血液储存: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储存的条件符合相关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等。

同时,要确保血液的标识清晰,避免混淆。

三、输血过程1. 输血前准备: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受血者适合接受输血,并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

2. 输血操作:医疗机构应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包括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同时,要确保输血的过程中与其他药物或液体的混淆。

3. 输血监测: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

四、输血后处理1. 输血后观察: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包括观察输血反应、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等。

2. 输血后处理:医疗机构应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对输血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包括输液、药物治疗等。

五、质量管理和记录1. 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等,确保安全输血制度的有效实施。

2. 记录与追溯: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供血者信息、输血操作过程、受血者观察等,以便于追溯和评估。

总结:安全输血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输血安全,防止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所有输血活动,包括血液采集、检验、储存、发放、输注等环节。

三、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输血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并按照本规定要求执行。

3. 医护人员应具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4.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输血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输血安全管理措施1.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献血法》及相关规定,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

(2)对献血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其健康状况,排除输血传播性疾病。

(3)采集血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2. 血液检验(1)血液检验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

(2)检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确保输血安全。

3. 血液储存(1)血液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储存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2)血液储存时应按照血液种类、血型、储存时间等进行分类、分架存放。

(3)定期检查血液储存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血液发放(1)血液发放前,核对患者信息、血型、配血结果等,确保准确无误。

(2)血液发放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

5. 输血操作(1)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3)输血完毕后,填写输血记录,并保存备查。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 根据患者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及时向医院输血科报告,并配合进行调查和处理。

4. 对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恢复情况。

六、监督检查1. 医院输血科定期对输血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输血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 医护人员应自觉遵守本规定,如有违反,将按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安全输血核对管理制度

安全输血核对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事故发生,依据《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临床输血工作,包括申请输血、采血、检验、配血、输血等各个环节。

三、职责分工1. 医生职责:(1)严格执行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2)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3)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医师审核签字。

2. 护士职责:(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2)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剂量等准确无误;(3)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进行输血;(4)密切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输血科(血库)职责:(1)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2)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3)严格检查血液质量,确保血液无破损、渗漏、溶血、浑浊及凝块等。

四、核对制度1. 申请核对:(1)医护人员在申请输血前,应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等信息;(2)核对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整。

2. 采血核对:(1)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病人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2)一人一次一管,不得同时采取两名病人的血标本。

3. 检验核对:(1)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收到血样后,与输血申请单进行核对;(2)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等,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4. 输血核对:(1)输血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进行“三查八对”(三查: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整;八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剂量);(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进行输血。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输血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

2. 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源管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等。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治疗,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输血科的工作,共同保障输血医疗安全。

三、输血医疗安全管理措施1. 血源管理(1)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制度,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2)加强对献血者宣传教育,提高献血者自我保护意识。

2.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确保血液采集过程无菌。

(2)采集血液标本时,严格执行一人一次一管原则。

3. 血液制备(1)严格执行血液制备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

(2)对血液进行病毒筛查、抗体筛查等,确保血液安全。

4. 血液储存与发放(1)血液储存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

(2)血液发放前,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血液准确无误。

5. 输血治疗(1)严格执行输血治疗同意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加强对输血相关并发症的监测,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

(2)制定输血相关并发症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处理。

四、输血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2. 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确保其具备输血操作能力。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医院对输血医疗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在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液、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液、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本制度。

2.临床科室设立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工作。

3.护士长负责本科室输液、输血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4.护士负责具体实施输液、输血操作,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三、输液、输血安全管理要求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确保输血安全。

3.输血前,严格检查血液质量,如血液外观、血袋标签、有效期等,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

4.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处理。

5.输血结束后,做好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血型、血量、有无不良反应等。

6.加强输液、输血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7.定期对护士进行输液、输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8.建立健全输液、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上报和处理。

四、输液、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合理选择输液、输血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处理:(1)发生输液、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处理。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抢救。

(3)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取得其理解和支持。

(4)做好病历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五、奖惩措施1.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在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扣发奖金等处罚。

六、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本制度由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输血后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后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后安全管理制度一、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医疗机构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认输血指征: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输血的指征和目的。

2. 获取输血同意书:在进行输血前,患者或其监护人需要签署输血同意书,明确知晓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3. 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括输血反应的风险、传染病的风险等。

4. 完善患者信息记录:医疗机构需要在患者的病历中记录患者的输血史、输血指征、输血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

5. 确保输血质量:医疗机构需要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包括血液的储存条件、采集方式等。

二、输血环境的准备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需要做好输血环境的准备工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设备的准备:医疗机构需要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血针、输血器等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2. 输血环境的准备:输血室需要保持清洁、通风良好,避免输血环境污染。

3. 输血护理人员的准备:输血护理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输血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措施。

4. 输血后的监测设备:医疗机构需要配备输血后监测设备,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和血液参数变化。

5. 输血后的护理准备:医疗机构需要准备输血后的护理设备和药物,做好输血后病情观察和处理准备。

三、输血后的监测和管理在进行输血后,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后的监测:输血后,医疗机构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2. 输血后的护理:输血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

3. 输血反应的处理:若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医疗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输液、抗过敏药物等。

4. 输血后的病情观察:输血后,医疗机构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恶化的迹象。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通过一系列规范和措施,确保血液及其制品在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输血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血液采集和筛查1. 血液采集:血液采集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安全、快捷。

采集时要注意采用合适的采血针、适当的穿刺部位,并遵循采血技术规范。

2. 筛查: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全面的筛查,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筛查项目包括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血型鉴定和免疫抗体筛查等。

二、血液储存和运输1. 储存条件:血液应储存在专门的血库中,确保储存温度适宜、湿度适当,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2. 运输措施: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运输规范,采取适当的包装和保温措施,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血液使用和追溯1. 血液使用:在使用血液前,医务人员应子细核对血液的相关信息,包括血型、血液制品的有效期等。

确保血液使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追溯管理:建立完善的血液追溯管理系统,记录血液的来源、采集、筛查、储存和使用等环节的信息。

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追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感染控制和安全培训1. 感染控制: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规范的手卫生、消毒灭菌、器械清洗等操作流程,确保输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最小化。

2. 安全培训:对参预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包括血液采集技术、感染控制知识、危(wei)险因素识别和处理等,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五、质量管理和监测评估1. 质量管理: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等环节,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可控。

2. 监测评估:定期进行血液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包括血液质量、感染率、不良反应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1. 不良事件报告: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等,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安全输血制度及管理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及管理制度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为确保患者输血安全,防止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以下安全输血制度及管理制度。

二、安全输血制度1. 输血申请(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近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

2. 输血准备(1)输血科根据申请单,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确保输血安全。

(2)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3. 输血过程(1)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包括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血液外观检查等。

(2)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血袋标签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准确无误方可输入。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根据输血反应程度报告上级部门积极展开检查治疗和抢救。

4. 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使用完的血袋用双层黄塑料袋捆扎,连同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一同及时送到输血科保存24小时。

(2)输血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反应情况,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三、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输血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2)定期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3)加强血液质量监控,确保输血安全。

2. 临床科室(1)临床医师应掌握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输血治疗安全。

(2)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防止输血差错。

(3)加强对患者的输血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对输血安全的认识。

3. 医院行政部门(1)加强对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2)定期对输血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输血质量。

(3)建立健全输血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输血相关突发事件的能力。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输血治疗前,经管医生必须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从电脑上打印标本采集单,正确准备试管,并将条码粘贴在经管医生填写好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试管上。

3、护士根据医嘱,完善输血全套、血型、交叉配血等各项化验检查。

4、凡申请输注红细胞、全血者,护士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条码的试管,医护____人至床旁核对患者的腕带,清醒患者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无误后方可采血。

5、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进行血型检查或交叉配血时,必须一人一次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一次采集两名或以上患者的血标本。

6、护士采集标本并经____人核对签名确认后,由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将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核对并签名。

7、输液科血液准备好后,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凭《领血证》到输血科领取血液,采用冷链密闭式转运。

8、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均应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十对”制度,并做好签字交接工作。

9、输血时应挂上具有醒目的血型标识牌,并告知患者血型。

10、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注意听取病人主诉,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执行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并按照输血反应报告制度上报输血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

11、输血完毕,将血型及交叉配血报告单存入病历,将血袋放入专用的单独存放的黄色垃圾袋中,及时送输血科保存。

12、做好输血相关的护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种类、量、血型以及有无输血反应等,认真填写《输血护理记录单》。

13、定期进行输血安全知识培训,组织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确保输血安全。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二)____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因失血或血液疾病引起的生命危险。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传染疾病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紧急输血管理制度

紧急输血管理制度

紧急输血管理制度《紧急输血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紧急输血管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 紧急输血是指在患者生命垂危、急需输血治疗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而采取的紧急措施。

第四条 紧急输血应当遵循安全、有效、合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进行。

第二章 紧急输血的申请和审批第五条 临床科室在遇到紧急输血情况时,应当立即向输血科提出紧急输血申请,并填写《紧急输血申请表》。

第六条 输血科接到紧急输血申请后,应当立即进行审核,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制定紧急输血方案。

第七条 紧急输血方案应当包括输血的种类、数量、血型、输血时间等内容,并经输血科主任审核签字后,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审批。

第八条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紧急输血方案后,立即进行审批,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决定是否批准紧急输血方案。

第九条 紧急输血方案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输血科应当立即按照紧急输血方案进行输血准备,并通知临床科室做好输血准备。

第三章 紧急输血的操作和管理第十条 输血科在进行紧急输血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第十一条 输血科在进行紧急输血操作时,应当对输血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包括输血的时间、血型、数量、输血反应等内容。

第十二条 临床科室在进行紧急输血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第十三条 临床科室在进行紧急输血操作时,应当对输血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包括输血的时间、血型、数量、输血反应等内容。

第十四条 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在进行紧急输血操作时,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第十五条 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在进行紧急输血操作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了保障血液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管理体系。

它涵盖了从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到输血的全过程,并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一、血液采集和储存1. 采集者资质要求:采集血液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2. 采集设备和器材:采集血液的器材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每次采集都应使用新鲜的、无损坏的器材。

3. 采集场所和环境:采集血液的场所应具备洁净、通风良好的条件,并配备相应的消毒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4. 血液储存条件: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二、血液检测和筛查1. 检测项目: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病原体筛查、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等。

2. 检测设备和方法: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设备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测人员资质要求:进行血液检测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4. 检测结果的记录和报告:将检测结果准确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管理。

三、输血过程和管理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输血治疗。

2. 输血设备和器材: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设备和器材,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输血操作规范:进行输血操作时,应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范进行,包括正确识别受血者、核对血液信息、正确连接输血管路等。

4. 输血监测和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5. 输血不良事件的处理和报告:对于发生的输血不良事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四、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1. 质量控制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定期校准设备、参预外部质量评估、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等。

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止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科、输血实验室及相关临床科室。

三、职责1. 输血科主任负责全面管理输血科工作,确保输血安全。

2. 输血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输血科日常工作,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科工作人员负责输血科日常操作、血液采集、储存、配血等工作。

4.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输血申请、输血治疗及输血反应的处理。

四、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

2.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 血液采集、储存、配血、输血等环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4. 血液采集前,护士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同意。

5. 血液采集时,严格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血型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6. 血液储存:血液入库、出库、储存等环节,严格执行温度、湿度等要求,确保血液质量。

7. 血液配型:严格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确保配血准确无误。

8.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9. 输血结束后,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并将输血记录、血液样本等资料妥善保存。

10. 定期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输血安全。

五、输血反应处理1. 输血科工作人员发现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向临床科室报告。

2. 临床科室接到输血反应报告后,立即采取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氧气吸入等。

3.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分析输血反应原因,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订。

2.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管理措施,确保输血过程中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性,以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安全输血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安全输血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防止输血过程中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输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受血者的健康,降低输血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二、安全输血制度的基本原则1. 严格的血液筛查: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通过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排除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

2. 血型鉴定和配血: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型和配血方式,避免输血不匹配导致的不良反应。

3.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包括血液成分的准确测定、储存条件的控制和有效期的管理等。

4. 输血操作的规范化:确保输血操作符合规范,包括血液采集、标本标签、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5. 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三、安全输血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1. 供血者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输血史等,排除携带病原体的可能性。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测量,排除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不适宜输血的情况。

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等。

2. 受血者筛查: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既往疾病史、手术史、输血史等,排除可能存在的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测量,排除不适宜输血的情况。

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3. 血型鉴定和配血: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血型和配血方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血型鉴定可以通过血型试验、凝集反应等方法进行,配血可以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确定。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讲解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讲解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讲解1. 输血流程管理输血流程管理是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关键环节。

包括病人申请输血、医生开具输血申请、病人签署同意书、检验室抽取供血者血样进行输血前血型鉴定和试验受体的免疫学鉴定、输血科抽取供血者血进行输血前各项传染性疾病检测、检验科对受体血液进行常规检测、接收科进行血袋核对、输血科进行输血操作、输血后复查等环节。

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以避免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

2. 输血品质监控输血品质监控主要是指输血血液的质量保证。

血液来源、储存过程、保存时间等都会影响输血的质量。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合理的输血血液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血液来源正规、储存条件符合要求、保存时间合理,同时要进行输血血液的质量监测。

如实验室应该定期检测输血血液的血型、传染性疾病等,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合格。

3. 输血医疗设备管理输血医疗设备管理主要是指输血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医疗设备,包括输血针头、输血管路、输血泵等。

这些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是否符合规范,直接关系到输血安全。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输血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对每一份设备进行登记、检测、定期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4. 输血医护人员管理输血医护人员管理是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且要接受过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

医护人员要熟悉输血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

同时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输血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 输血事故处理即使在严格执行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输血事故仍有发生的可能。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输血事故处理机制,包括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并对输血事故进行归因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要及时通知患者和家属,并提供相应的救济措施。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供血者的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

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

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2)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此管理制度中的要点:1. 输血科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医院输血与药物管理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医院输血与药物管理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医院输血与药物管理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一、标准
1.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资格。

2.输血与用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

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字。

4.药品要严格掌握等级权限。

5.在病程中详细记录输血及特殊用药过程,必要时进行病例讨论。

6.完善输血前各项检查。

7.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8.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

2.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

4.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核。

6.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和记录。

7.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
与绩效工资挂钩。

8.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要求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要求

一、引言输血是临床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抢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输血安全,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前管理要求1. 申请输血前,医护双方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做交叉配血试验。

2. 护士凭取血通知单到血库取血,并与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签名,无特殊情况一次只取一个患者的血。

3.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三查: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整;八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剂量)。

如有疑问,立即与血库联系,准确无误方可进行输血。

4. 评估静脉穿刺有困难的患者,待静脉穿刺成功后再到血库取血。

血液一经启封不可再退回血库。

5. 输血前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如遇特殊情况(患者体温高、心率快等)先征求医生及检验科老师意见再进行取血。

6. 输血前将血袋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含钙药品、酸性及碱性药品等),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盐水。

三、输血过程中管理要求1. 输血时,须由执行者二人或以上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边进行“三查八对”,再次查对血液质量后并双签名。

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必须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输血。

3. 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输血反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根据输血反应程度报告上级部门积极展开检查治疗和抢救。

5. 输血过程中,如发现血液变质、污染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将情况报告上级部门。

四、输血后管理要求1. 使用完的血袋用双层黄塑料袋捆扎,连同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一同及时送到输血科保存24小时。

2. 输血查对制度:(1)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及血袋有无破裂。

(2)查对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及血量。

五、附则1.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临床输血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新技术
• 自身输血 • 白细胞过滤 • 血液辐照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 输血申请 •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 交叉配血 • 血液入库、核对、储存 • 发血 • 输血
护护
理理
研人
究员
2010 9




血 相

关 知










输血三个独立环节
•为保证有效性,可将输血 护理全过程划分为输血前、 输血中、输血后三个独立环 节进行管理,使其独立性得 到强化、突出。
输血安全管理 ICU 赖怡
西安交大一附院输血出事故
• 2010年1月6日,陕西省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 附属医院在为一名O型血女患者手术时,对 其输入了200毫升AB型血液,导致病人出现 溶血反应。经48小时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 2013年8月30日上午泰州姜堰某医院脑外 科手术中输错血,导致病人死亡,经核 查发现,巡回护士在输血前未认真执行 核对制度,错误将另一患者的备血(B型 )输注到患者(O型)体内,术中有责任 的人员被停职。
签名:配血者、复检者、发血者、取血者共同签名
输血前的核对
• 输血前的核对至关重要,是防 止输血工作错误的关键。绝大 多数输血引起的致命反应并非 由于血库的技术差错,而是由 于识别标本、血液成份或患者 的错误,从而输入不符合的血 液。此关键在于做好这些识别 的标记。
• 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两名护士在床边 “持病历”进行严格、认真履行“三查 十对”程序,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 核实(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障碍须 询问患者家属或陪同人员),确认无误 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护士和输血护 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精确到分钟),以 备查验。
பைடு நூலகம்三 查
一查血
制品的 质量
二查血 的有
效期
一对床号

六对

血交叉结果
三查输血 装置是否
完好
二对姓名 三对住院号
五对血袋号
四对血 型



最后再次确认患者血型与配
血报告单上的血型是否相符
凡血液外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律不得领取: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现象;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样或暗灰色; 血浆中有明显汽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细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过期或其它需查证的情况。
血标本的标签模糊不清,贴错等 非医护人员送标本存在风险(某医院
曾发生血标本在送的途中洒了,用别 人的血来代替而造成输错血的教训)
血液的领取
•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应使用专用取血箱 尽快到输血科取血,取血前应与输血科工 作人员共同核对。对领取的血液严格执行 “三查十对一确认”制度。
核对内容: 三查十对 一确认
这些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 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 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
输血前心理护理,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 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 对输血治疗治疗的信心;
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 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 备。
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这样既增加了 医患沟通,尊重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也 明确了责任,一旦出现输血纠纷,作为有 力的医疗证据。
二、输血中的护理
• 输血中的护理包括输血器的选择、输血速 度、时限、药物禁忌、静脉通道和受血者 的监护等。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有 以下几种成分血: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 血浆 • 冷沉淀
• 1.红细胞
• (1)悬浮红细胞:又称红细胞悬液,是目前 最常用的成分。

红悬的适应证:

5、送血样人员 必须是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 严禁患者家属送血样。
因血标本搞错造成的输血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找错人、采错血样: 未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
采样方法错误、血样不合格 从输液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标本被严重稀 释,血标本量少、溶血
标签错误/差错 一位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将血样
注入到错误的试管中;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 据文献报道,错误输血的原因:10%在于医生 处方和护士采样,36%在医院血库和51%在血样 收集和管理,而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操 作程序错误的25%。
• 血液标本是安全输血的源头!
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
1、采血护士 采集配血血样,护士必 须有初级以上护士职称,实习、进修 护士不得进行。
2、核对输血申请 姓名、年龄、住院 号、科别、床号等患者信息。
3、采集血样过程确保:
在采集血样时,床边核对 正确的患者 正确的标识:床号、姓名、住院号;与申请 单一致 正确的标本量 标本无溶血、不能在输液处采集血样
4、采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 血样标识与申请单 信息,血样量、有无溶血,无误后采血者签字 送输血科,并进行护理记录。
①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

②老年人、小孩、妊娠期并发贫血需输血者

③外科手术内出血等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
• (2)洗涤红细胞 适用于有过敏反应,过 敏体质,还有高钾血症,急性肝肾衰竭, 自免溶贫都要选择洗涤红细胞。
用 解毒作用 补偿作用
输血指征
• Hb>100g/L ,一般不必输血 • Hb<70g/L ,才需输血 • Hb 在70~100g/L ,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
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临床输血新观念
• 全血不全 • 通常输注保存血比新鲜血更安全 • 尽量减少白细胞输入 • 输血有风险
万分之一的误差就会 造成
100%的灾难
主要内容
• 输血原则 • 输血的目的 • 输血指征 • 输血的护理 • 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 • 不良反应及处理
输血的原则
• 无论是输全血还是成分血,均应采用同型 血。 患者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必须重复做交叉 配血实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
输血的目的
• 1、补充血容量 • 2、增加血红蛋白 • 3、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 4、增加白蛋白 • 5、补充抗体、补体 促进造血功能 止血作
一、 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的护理包括受血者信息、血 液信息、输血记录单及以上三者间 的核对和血液外观质量的检查。
患者输血的准备
护士在输血前应掌握
病人的相关信息(如疾病的诊断、输 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 是否按有关规定检测不规则抗体、有 无肝肾衰竭等)
输血的目的
病人输注的血液种类、血型、数量等 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