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导学案2声音是什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二章 声现象
第二章声现象三环:自学展示反馈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同时学会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具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2.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分一般不同.钢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瀑布是靠水的振动发声的;青蛙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习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备课笔记新课导入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哪些与声有关的问题呢?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我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实验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能听到什么?②发声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③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生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3: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生4: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5: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感受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师:关于声音的产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到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实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生1: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生3: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备课笔记思想方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振动等现象体现出来.规律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规律总结: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见,如蝴蝶振翅时的发声;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2.(1)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2)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3)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进行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例1】(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但需要有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声音,故B、C不正确.答案:A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声音怎样从声源处向远处传播.生1:声音由声源处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2: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学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教师演示实验: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如果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的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的,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真空不能传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教师引导学生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并认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师:以击鼓为例(录像):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板书: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例2】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答案: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可能传播,因而不会听到飞船的巨大爆炸声声速和回声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师: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请你举例说明.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教师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2.声速师: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回答:(1)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500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3)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板书: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3.回声师: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特别提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的说法不对,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很多.进行新课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板书: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例3】(多媒体展示)在电子自动计时器普及之前,小型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项目还用人工计时.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还是短些?相差多少?(空气中声速为340m/s)分析:运动员起跑是听发令枪响,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再开始计时,由于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实际上是运动员已跑了一段距离,计时员才开始计时,显然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跑的时间短,相差的时间就是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解:t=s/v=100m/340m/s=0.294s.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短些,相差0.294s.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1.人耳的构造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再讲解.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耳的构造.教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如右图),并引导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师: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从现在起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以便帮助这些人恢复听觉.板书:1.人耳的构造:人耳由耳郭、耳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简图:备课笔记技课外链接:双耳效应人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人们之所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人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微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就使人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备课笔记规律总结:通常人们感知自己的声音主要利用骨传导,而听外界的声音是利用空气传导.进行新课 2.骨传导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P31“体验骨传导”的实验.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着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两个棉花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请同学们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能“听到”较强的声音.)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板书: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例4】(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 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由图可知听到叉子撞到坚硬物体上的敲钟似的响声不是由空气传来的,而是由固体传导来的,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好.答案:振动 线和手指(固体)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9“想想做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解:结论:桌子(固体)可以传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教材P31“动手动脑学物理”】1.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解:在桌子上洒一些细沙,当用手敲桌子时,可以听到“咚”“咚”声,还可以看到细沙振动,这说明桌子振动发出声音.教学板书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明白了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还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等.最后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好,谢谢!教材习题解答2.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解:(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大,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大.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解:会听到一次或多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与铁管中填充的物质有关,如空气、水等.4.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这是为什么?解: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所以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5.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解: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为t=12×1.5s=0.75s,则该同学到山崖的距离为s=340m/s×0.75s=255m.难题解答【例5】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带D.金属物质网解析:真空不能传声,真空带可阻隔声音.答案: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有个正确学习物理方法的良好开端.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示.2.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2)运用转换的方法: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音叉触及人体面颊时所引起的感觉以及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3)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3.理解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4.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声音的特点声音具有以下特点:•声音是可以听到的,可以扩散的。
•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音调,即频率的差异。
•声音有大极限和小极限,即响度的差异。
3.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次之。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5.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响度: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6.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话通讯:声音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讯。
•声波雷达:利用声音波的特性探测物体。
•音乐和语言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播,让更多的人听到。
三、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2.声音有哪些特点?3.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播?4.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什么?5.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分别是什么?6.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征导学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量、音色的定义和特点;•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声音的高低音调、大小音量和不同的音色。
二、学习内容2.2.1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压力变化,进而通过介质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空气传播和固体、液体传播。
2.2.2 声音的特征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高,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大,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小。
3. 音色•音色是指不同的声音所具有的独特特征;•音色由声波的复杂程度和谐波成分决定。
三、学习活动3.1 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材料:音叉、弦线、干净的空瓶子、水杯等步骤: 1. 实验1:音调的变化 - 使用音叉(比如440Hz的音叉)敲击并靠近耳朵,观察声音的高低音调。
- 将音叉放入水杯中,再次观察声音的高低音调。
- 结论:音叉在水中的振动会使声音的音调变低,说明声音的音调与介质有关。
2.实验2:音量的变化–使用声音较小的音叉和声音较大的音叉分别敲击,观察声音的大小。
–将音叉的振幅增大或减小,再次观察声音的大小。
–结论:音叉的振幅增大,声音的大小增大,音量与振幅有关。
3.实验3:音色的变化–使用不同材质的弦线(比如钢弦和尼龙弦),分别拉动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使用空瓶子和水杯敲击,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结论: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与振动特征有关。
3.2 思考题1.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声波的什么特性有关?2.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什么特性有关?3.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色?四、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介质传播;•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度,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音色是声音的独特特征,与声波的复杂程度和谐波成分有关。
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第2节声音的特性(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2节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二、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来源:学*科*网Z*X*X*K]三、课内探究:【学点一】音调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内容。
[小结归纳] (板书)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
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初中物理预习材料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第2单元声音
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传导。
一、课前导学阅读课本第27页、2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和。
二、课堂导学☆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
2.思考:物体发声的现象很多,举例分析它们是怎样发声的?你知道一些生物如蝉.蟋蟀等动物体是怎样发声的吗?3.交流讨论(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2).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解:(3).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解:有的动物依靠翅膀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课本28页的演示实验“真空中的闹钟”先猜想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教师课堂演示时可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我们平时听到声音一般是靠传声的。
练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 .2、共同体验:(1)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2)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C.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D.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不能传播(2)解释为什么月球上无法直接交谈,而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的原因?☆知识点三:声速1、声音的速度是指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3、不同的发声体不同,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决定音色的条件:。
二、课内探究(一)音调1、听一听:敲打不同的几支音叉,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做一做: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声音的高低叫做。
2、探究: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音调跟发声体有关,振动快,音调;振动慢,音调。
3、阅读教材P32-3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频率是用来描述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
物体振动快──频率─音调;物体振动慢──频率─音调。
频率决定声音的。
(2)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次声波:。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二)响度1、播放蚊子和牛的叫声。
仔细辨别它们的声音有何不同?声音的强弱叫。
2、探究: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越大,响度就。
响度还与有关.(三)音色播放笛子的声音,葫芦丝的声音,流水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的传播而到达人们的耳朵。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产生震动,从而形成机械波,这种机械波就是声波,也就是我们所听到的声音。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的传播的,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在空气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要快很多;在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又比在水中要更快。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三要素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声音的频率。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调;频率越低,声音越低调。
•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也就是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幅度越大,声音越大;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点和质地,是声音的品质。
不同的声源振动方式和物体材料会影响声音的音色。
2.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3米/秒;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1482米/秒;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对更快。
2.3.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或传播介质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或介质表面时,会产生反射,反射的声波会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法则发生反射。
例如,当声音在墙壁上反射时,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和声波速度的不同,声波会改变传播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2.4.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也就是逐渐减弱。
衰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声波的散射、吸收和散射等。
在长距离传播中,声音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到达远离声源的地方时,声音会变得非常微弱。
3.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1. 聲學声学是声音的研究,它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等方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1、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三特性2、知道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响度3、极度热情、投入学习。
重点难点:音调、响度、音色。
学习内容及流程:一、用5分钟时间详细阅读教材完成下面填空:1、问题引入: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这些差别是什么因素引起的?2、钢尺实验:控制不变的是,改变的是,观察的是,结论是3、知识点一:音调(1)声音的叫音调,它决定于物体振动的。
(2)物质振动的快慢用来表示,它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单位是,符号。
(3)人耳发声的频率范围是()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HZ~HZ,(4)低于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HZ的声音叫超声波,人耳均听不到这两种声波。
(5)你能从课本中找到哪些声音是超声波,哪些是次声波吗?知识点二:响度(1)声音的叫响度,它决定于物体的。
(2)物体的越大,响度越大;越小,响度越小。
知识点三:音色音色是、决定的,我们能区别音调、响度完全相同的两个不同声音,主要就是不同。
二、课堂导学1、下列操作中,能改变发声音调的是XXXXX:A、用力敲击锣面B、绷紧琴弦C、用力拨动琴弦D、高谈阔论改为低声细语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能区分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声的音调不同B、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过去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声响度太小C、敲锣鼓时用力越大,它发声的响度越大D、歌唱家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3、节日庆典上,男低音放声歌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小D、“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4、下列对声音的描述中,指音调的是:A、听不见,声音再高点B、锉锯条的声音尖细刺耳C、你的声音好洪亮D、可以将声音大些吗5、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依据它们的不同:A、音调B、响度C、声色 D节奏【当堂达标】1、、江西景德镇制作的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称、在上海世博会江西馆里,演奏员用瓷乐器演奏乐曲、瓷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瓷编钟_______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瓷二胡还是瓷笛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2、(白族的唢呐、彝族的声笙、纳西族的巴乌等管乐器都是通过空气柱发声;吹奏者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导学案
第二章:声现象(编者:陈加鹏)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重点要点。
2、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考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提高解题能力。
3、通过习题训练,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复习,很好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举出一些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子: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不能传声。
哪些例子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介质:象固体、液体、气体一样能传播声音的媒介,叫做介质。
4、声速: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m/s;在冰中的传播速度是m/s。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6、回声:1)定义:2)区分回声与原声的界限↗时间界限:回声经过0.1S以上才回到人的耳朵。
↘距离界限:障碍物距离声源 m以上。
3)回声的特点:设障碍物离声源的距离为S,那么回声在整个过程中走了2S。
表达式为:2s=vt7、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振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2).骨传导感知声音的途径:振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的三大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1)定义:指的是声音的(不能表达为大小或强弱)。
2)音调的高低跟物体的有关。
↗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叫做频率。
1s内振动的数次越多,频率就越高。
3、次声波与超声波:人的听觉频率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波产生,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就是利用波进行交谈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能够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学习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4.声音的应用三、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传播的规律。
四、学习过程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形成压缩区和稀疏区,从而产生声音。
例如,当我们敲打一块木头时,木头会振动,空气被挤压和稀疏,从而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机械波。
机械波是一种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现象。
例如,当我们说话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别人的耳朵中。
在传播过程中,声音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振动: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压缩区和稀疏区的形成: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形成压缩区和稀疏区;•压缩区和稀疏区的传播:压缩区和稀疏区会依次传播,形成声音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由声音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长短:声音的长短由声音的持续时间决定,持续时间越长声音越长,持续时间越短声音越短。
4.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通信:电话、对讲机等都是利用声音进行信息传递的;•音乐:音乐是利用声音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的;•警报:警笛、火警报警器等都是通过发出大声的声音来引起注意的。
五、学习小结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具有高低、强弱和长短等特性,可以应用于通信、音乐和警报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和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以及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以及声音的计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导学案
_____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第二章声现象备课时间:上课时间:主备人:审核人:总课时数: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学习目标】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如何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课前预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传播,传声介质可以是、、,而不能传声。
【学习导航】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捂住自己的喉咙(喉结)的地方,发声“啊……”,感觉喉咙在,用力拨动手中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发声的时候,塑料尺在,请同学们例举更多类似的例子,总结出: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停止。
生活中常见发声物体的发声部位:蜜蜂——蟋蟀——笛子——吹口哨——琴(吉他)——风声——雨声(流水声)——鼓声——2、声音的传播(1)现在同学们把耳朵都堵上,还能听见老师和同学的声音吗?这说明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传到耳朵的(2)一个同学用手堵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紧贴的课桌的一端,另一位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能不能听见声音?这说明能传递声音。
(3)河岸上大声说话会把水中的鱼吓跑,花样游泳时,运动员在水下能听见赛场的音乐,这些说明能传递声音。
(4)阅读教材14页的演示实验,以及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靠无线电交谈,这些说明不能传声。
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
、、都能传声,不能传声。
【当堂检测】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讲话时的发声部位是、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发声会把鱼吓跑,主要原因是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是面对面地交谈也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不能传声3、古代名著《梦溪笔谈》记载;行军夜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能传声,而且。
4、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能力提升】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2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导入问题1.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声音?什么产生声音?2.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3.你听过什么不同的声音?你能描述一下吗?二、观察现象1.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在教室里大声叫喊或者敲击课桌,你能听到声音传播的过程吗?2.你有没有在空旷的地方远距离传话的经历?为什么越远声音越小?三、实验探究实验材料:•吹哨子或吹口哨的同学实验步骤:1.选一个同学吹哨子或吹口哨,注意听吹哨子或口哨的声音。
2.让这位同学站在教室的一头,其他同学站在教室的另一头,观察听到的声音。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1.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2.当吹哨子的同学站在教室的一头时,其他同学听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3.当吹哨子的同学站在教室的另一头时,其他同学听到的声音是不是比较小了?为什么?五、声音的特性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声音的特性: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实验中,当同学们吹哨子或口哨时,他们的嘴唇和气流产生了振动,这就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介质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实验中,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振动产生的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有限。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当振动产生的声音离我们越远,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小。
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逐渐衰减,使得声音的能量变得更弱,所以我们远离声源时感受到的声音会减弱。
六、思考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除空气外,声音还能传播在哪些介质中?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逐渐衰减?4.为什么当声源远离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会减弱?七、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了解了声音的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有限。
同时,我们也思考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精品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word版
2.2声音的特性一、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特性和影响声音三特性的因素。
2、能利用声音的三特性解释一些常见的实例。
3、知道三种主要的乐器。
二、学习重难点:声音的三特性和利用声音的三特性解释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一)、自学教材: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教材(二)、自学指导:(1)、响度: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B、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D、自行车上敲击车铃(3)乐器可以分为、、三种。
四、当堂达标:1、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
3、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
4、人们把高于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5、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A、较高B、较低C、一样 D.、无法比较6、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7、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8、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9、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A、60次B、1800次C、3600次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10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
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2.2 声音的特性
课题2.2《声音的特性》八年级物理学科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课标要求:2.2了解乐音的特性。
考纲要求:1.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包括音调、响度分别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有关等)。
2.能根据频率的高低对声进行分类,能举例说明超声和次声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2.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3.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难点)【使用说明】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完成所有问题。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组长做好监督检查,还要认真参阅学法指导。
导学过程学法指导课堂流程:一、情境导入约2-3min(以歌曲<小苹果>引入)二、明确目标约2min三、预习导学约6min自主学习教材第31--36页并完成以下内容(自主学习时,注意双色笔的使用,已解决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写在导学案上,有疑问的用红色笔勾画,本环节时间约6min,请注意时间的分配)(1)、叫音调,频率表示,叫频率;(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通常把高于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低于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3)、叫响度,叫振幅响度与和有关。
(4、)乐音的特性包括、、,不同物体即使发出音调和响度相同的声音,仍能够分辨,表明。
(5)、打击乐器是受到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弦乐器是通过的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管乐器是靠吹奏时的振动发声。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约22min(探究实验时要抓紧时间,遇到疑难问题或发现新问题请用红色笔标注出来)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我参与我收获)活动:1,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自主认真研读教材,在最短的时间内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2.2 声音的特性
课型:新授课设计:欧阳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课题:2.2 声音的特性第课时累计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页至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二、夯实基础 12分钟1、阅读教材第32至34页“音调”,完成下列问题:(1)音调是指声音的;音乐中关于音阶的划定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
(2)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物理量,频率的计算:频率= ,因此它的单位为次每秒、此单位我们给它命名为。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频率越低,音调越。
(4)人耳听觉的频范围:从到;其中低于赫兹的叫。
高于赫兹的叫。
2、阅读教材第34~35页“响度”,完成下列问题:(1)响度是指,即声音的大小。
(2)振幅是指振动的物体偏离的最大距离,振幅越大、响度越,振幅越小,响度越。
(3)当声源的振幅一定时,入耳距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
3、阅读教材第35页“音色”,完成下列问题:(1)音色是指声音的本质特征,它取决于发声体的和。
(2)我们可以根据音色的不同辨别不同的。
三、能力提升 15分钟1、拿一张硬纸片,用同样的力让它在梳子齿上划过,如图所示,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你发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难度:★★★)2、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
请你任选器材(一种或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两个有关声音三特性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难度:★★★★)要求在预习时完成夯实基础的学习的内容。
本堂课要求记性的知识比较多,同学们有学习时注意用双色笔在教材上做好笔记,以便记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学以致用。
器材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发生现象示例:鼓、小锤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用小锤敲击鼓鼓发声四、总结梳理 5分钟声音的特性定义决定因素举例音调响度音色五、过关检测 10分钟1、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的缘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导学案(2)
课题:1.1声音是什么
编写:宋冰峰审阅:周俊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学习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2.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新知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__.
3.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5.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6.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
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导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声音的产生
通过使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归纳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活动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1.平时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3.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例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传声的;人潜入水中时,仍能听岸上说话,这说明____和____也能传声;人隔着枕头,能听到钟表的“滴答”, 这说明____同样也能传声.
例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月球上,宇航员之间近在咫尺,却只能用无线电通话,说明了声音不能在____中传播.
例3.我们通常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发声物体在振动
B.人看到了发声物体的振动
C.发声物体在真空中振动
D.发声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例4.图甲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____而产生的;图乙说明空气、玻璃、____都能传播声音.
例5.如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____(选填“会”
或“不会”)发声,悬挂在丝线下紧靠左边的音叉叉股的乒乓球将____,这表明右边音叉的振动靠____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活动三:声音是一种波
1.把一块石头落入水中,观察水波从石头向四周传播,____(填“能”或“不能”)引
起周围小漂浮物振动.
2.正在发声的音叉触用水面,能在水面激起____,____(填“能”或“不能”)引
起周围小漂浮物振动。
3.正在发声的音叉耳朵能听到声音,说明引起了耳膜____.
活动四:声速
1.百米赛时,你在看到发令枪冒烟的同时听见枪声吗?_________.
2.在打雷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__________.
声速: .
【反馈练习】
1.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铁管一端用力敲一下,在另一端能连续听到____次声音,第一
次是从____中传来的;若铁管中注满水,能听到____次声音,第二次是从____中传来的。
2.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在地面,很容易
...发觉有人走动,这是因为_________. 3.①耳贴桌面一端,用手指轻划桌面另一端,现象_____,说明_______.
②人潜入水中,能听到岸上人讲话声,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平常人交谈,传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丽同学“探究声音怎样传播”的实验如图1—1—12所示.
请你将下列步骤和现象中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将一只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密封的玻璃瓶内, (填
“能”或“不能”)听到清楚的铃声.
(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瓶内的空气,铃声出现的变化是:
.
(3)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瓶内, (填“能”或
“不能”)听到清楚的铃声.
通过上述探究,总结结论: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课后作业】
校本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