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当代医学模式1)病因:由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引起2)谁该对疾病负责:医生病人各负其责。

个人负有部分责任3)如何治疗疾病:心理与生理的共同治疗4)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体,从无到有,从轻到重。

5)心理与身体的关系:身心一元论,心身才是相互影响的两个独立体6)心理学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心理因素不仅是疾病的后果,也是结果。

3.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一)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二)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

(四)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感觉的特征: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2.知觉的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3.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4.遗忘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5.遗忘规律特点如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6.情绪的组成:生理唤醒、认知体验、外显行为7.如何认识情绪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8.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绪状态。

2.激情3.应激9.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因素学说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我可是完全按照咱们老师勾的重点总结的哦~手打呢)来源:覃仕卿的日志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新医学模式特点: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原因:1 我国的疾病谱排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 我国广大的人民对医疗的需要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3.知觉的特性: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整体、理解、恒常。

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7±2创克)、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5.注意的特征: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按注意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6.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7.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 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9.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容易冲动。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医学模式转化。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互相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学科性质:(1)学科交叉性(2)基础学科的性质(3)应用学科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生物医学模式(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1)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2)促进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医学的全面发展(3)促进了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统一(4)强调人的整体健康(5)促进了卫生观念的转变。

2.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1852年德国洛采的著作《医学心理学》,其后,冯特出版的《医学心里学手册》《心理生理学》,讨论用实验方法研究医学临床过程的心理学问题(3)189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全世界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4)1907年威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并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5)1917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协会成立3.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一)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1)主观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3)临床观察法(二)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⑴实验技术:①心理物理实验技术②信号检测技术③现代心理实验技术⑵实验方式: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与临床实验(三)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的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4、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等内容。

5、医学心理学在现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促进预防疾病战略转变、顺应了临床医疗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疾病谱发生了改变(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3)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4)心理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5)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7、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关系?(1)系统整体观(2)心神统一观(3)社会影响观(4)主动调节观(5)情绪影响观8、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1)加强基础理论(2)增强心理定量的科学性(3)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9、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1)观察法(2)调查法(3)心理测验法(4)实验法(5)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6)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0、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

11、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1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13、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14、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1)口欲期:0—1.5岁(2)肛欲期:1.5—3岁(3)性蕾期:3—5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器期;大约12岁15、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医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压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兴奋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反应,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医学心理学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病情恶化。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注重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协作,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性的方法帮助患者管理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心理干预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解决问题疗法等。

心理干预常常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调整。

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学心理学强调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学心理学提出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以保持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心理重点整理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以后,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临床心理的指导思想:①关于心理和生理统一的观点②关于人体内外环境系统论的观点③关于主观认知评价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④诊断与治疗并重原则⑤关于人格特征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⑥关于自我调节系统在临床疾病进程中的主导作用⑦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3.心理的实质是:①心理是脑的功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②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心理来源于外界客观。

③人类心理行为的双重属性,主要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

4.医学模式及其变化: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

变化: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9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率先提出,基本观点是在考察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热躯体、机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实验心理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①形状、大小知觉;②距离知觉;③深度知觉;④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诱动知觉;④自主运动),错觉。

9.错觉与幻觉:幻觉指无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他们的主要区别:①错觉是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所产生对外界刺激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下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不正常的知觉。

医学心理学 考试复习要点

医学心理学  考试复习要点

考试复习要点考点:一、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1、医学模式的转变2、预防疾病战略转变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4、改善医患关系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研究任务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医学,已达到防病治病和增进健康的目的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测验、评定评估等心理测验法与评定量表法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例题】关于医学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正确的是A只在实验室中完成B只以人为实验对象C只记录生物学指标D只在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进行E只使用现代仪器答案是D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派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其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所以都得不到满足。

他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根源。

治疗原则是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移情等方法挖掘出其压抑的潜意识冲突,予以解释并在意识领域消除。

2、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等认为心身是统一的,心理因素对健康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生理中介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调节系统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如抑郁、愤怒、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不良认知或不健全人格将首先通过影响三大调节系统的活动而影响各内脏功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或引起心身疾病。

3、行为学派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等认为,人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对外界刺激S的反应R,即通过学习得来的,又称学习理论,学习有三种类型:经典条件发射、操作和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

行为学派理论认为,各种心理疾患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是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学习的条件反射。

治疗的原则是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或消退。

4、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等认为,行为学派只研究行为,并把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只强调环境影响,而不重视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实现的。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临床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疾病;?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护理的理论和技术;?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活动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3、医学心理学的历史阶段:?思辨与经验描述阶段;?奠定科学基础阶段;?精神卫生运动推动阶段;?理论系统化阶段。

4、国内外常用的精神障碍的分类体系(熟悉中英文名称):一般采用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兼顾的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5、感觉的定义: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个别属性(颜色、气味、味道、光滑、粗糙等)通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

6、知觉的定义:指人脑对对象和现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整体印象。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包含多种感觉的成分,感觉的事物和对象越具体,知觉就越完整和正确。

8、常见的精神障碍症状(包括定义、特点、常见病症)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0、思维:思维是人脑以语词为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所获得材料的基础上,在大脑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地区分出某些反映的客体,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的问题的学科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 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 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 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 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p.15):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

医学心理学复习要点1、心身疾病的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

(P117)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的特征:1.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都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3.都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你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一定的躯体损害。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2、心理应激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的认识所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3、心理的实质(P15)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4、感觉(P16)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P16)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P19)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6、心理咨询(P168)又称心理辅导,是通过对话对来访者予心理上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7、心理治疗(P152)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8、人的心理或心理现象分别分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08救援第一章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1。

(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⑵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⑷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⑸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

3。

(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

5。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人格(个性) 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第一节认知过程1。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⑴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⑵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⑶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⑷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⑸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3。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它不仅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3.医学心理学常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最主要)4.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两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7.记忆的类型:按记忆内容:形象,逻辑,情绪,运动;按时间长短:瞬时,短时,长时;按记忆时空关系:情景,语义;按记忆获得方式:陈述性,程序性。

8.三种记忆的特点:瞬时记忆:0.25-0.5s,信息仍保留自己的物理特征,短时记忆:5s-2min,容量有限7+-2个组块,长时记忆: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编码后信息结构良好。

9.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实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10.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心理过程。

11.情绪的状态:心境(微弱而持久,弥散性),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伴有明显外部表现),应激(紧急危险情况,急速高度紧张)1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的特点;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经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②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③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1.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4.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5.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里过程。

6.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7.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像。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0.社会角色:是指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11.角色行为冲突:当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时,在其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12.人格:是只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背部心理动力。

15.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别破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16.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7.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18.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救援第一章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1.(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⑪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⑫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⑬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⑭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⑮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

3.(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

5.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人格倾向性人格(个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第一节认知过程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⑪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⑫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⑬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⑭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⑮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3.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

4.知觉的特性:⑪只觉得相对性⑫知觉的整体性⑬知觉的理解性⑭知觉的恒常性(恒定、正常)视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如看五星红旗从不同角度都是红色,雪是白的等都属恒常)5.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错觉:是指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按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按信息加工方式或保存时间的长短分:①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具有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②短时记忆,又叫初级记忆,该注意能保持1分钟以内,记忆的广度是7±2个“创克”;③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

8.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遗忘的内容:遗忘总是先快后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遗忘规律:⑪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⑫以往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前摄抑制、倒摄抑制);⑬以往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⑭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9.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0.注意的分类(单选):⑪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如响雷听雷;⑫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⑬有以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一方面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特征进行反映;另一方面,思维是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的分类:⑪根据思维的方式分: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⑫按思维的指向性分(单选、判断):①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⑬据思维的独立程度分:①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即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取、概括的过程。

12.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的功能(简答,注意课本中的例子P21):⑪想象具有预见作用;⑫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⑬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⑭想象具有代替作用;⑮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1.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⑪需要时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⑫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简答):⑪区别:①从需要的角度情绪与需要的角度相关联,情感与社会性质相联②从发生的角度区分,情绪发生较早,人和动物都有,而情感发生较晚,仅人类独有③从反映的角度区分,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随常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④反映的强度:情绪比较强烈,带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体验较弱,也很少具有冲动性。

⑫联系:情绪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映得以表达。

3.情绪的功能(简答,具体点的扩展见书)P22: ⑪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工具,它能传递信息,获得帮助;⑫激发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放大内驱力,以兴趣和好奇心促进认知;⑬对动作效率的影响:愉快情绪与工作效率成倒“U”关系。

(中等唤醒水平的愉快和兴趣为认识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均不利于认知操作);⑭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4.情绪状态的分类:⑪心境(mood)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如人逢喜事精神爽;⑫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⑬应激(stress):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指人与的社会性需要像联系的主观体验)的分类(填空):⑪道德感(moral felling);⑫理智感(rational felling);⑬美感(aesthetic felling)6.情绪的两极性:⑪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⑫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⑬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⑭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与轻松两极。

7.情绪方面的理论(填空):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其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第三节意志过程1.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单选、判断、简答):⑪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前提);⑫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⑬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3.意志的品质(填空,注意与与之相反的方面的比较):①自觉性(反:摇动性、盲从、独断性);②果断性(反:优柔寡断);③坚韧性(反: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执拗);④自制性(反:任性、怯懦)。

第三节人格1.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简答):⑪独特性与共同性;⑫社会性与生物性;⑬稳定性与可塑性;⑭整体性3.人格心理特征:它指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论述):⑪生物因素:自然基础或物质前提,它包括遗传基因的影响、神经系统的特征及生理状况的影响;⑫环境因素:是决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⑬实践活动;⑭自我教育。

5.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分为生理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意是由低到高):①生理的需求;②安全的需求;③归属和爱的需求;④尊重的需求;⑤自我实现的需求。

7.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其中需要和诱因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8.动机具有活动、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9.动机冲突(给例子需要知道是那种冲突):⑪双趋冲突;⑫双避冲突;⑬趋避冲突;⑭双重趋避式冲突。

10.挫折(frustration):动机收到干扰阻滞、被迫暂停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大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

11.能力(ability):是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质和量方面):⑪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在人群中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常态分布;⑫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⑬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

13.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常包括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14.气质(temperament)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中液体,并根据他们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15.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目前主要是巴普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其包含四:种基本类型(注意对应):⑪兴奋型:类似于胆汁质型——火气大,肝病多;⑫活泼型,类似于多血质型——好表现;⑬安静型,类似于粘液质型——癌症;⑭弱型:类似于抑郁型——抑郁症。

16.气质的意义(简答):⑪气质与生物因素有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塑性较差;⑫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不决定成就的高低;⑬与工作效率有关,因此“事要择人,人要择事”——用于职业指导和人才选拔;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

17.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8.性格的特征(选择、填空、简答):⑪性格的态度特征;⑫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⑬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⑭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是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的差异。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的评估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