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交通科技创新智慧交通实施方案

交通科技创新智慧交通实施方案

交通科技创新智慧交通实施方案到2025年,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初步构建适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初步构建适合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

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北斗导航系统、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广泛涌现。

其中,在基础设施上,掌握3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建造技术,长寿命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特大桥梁和长大隧道自动化监测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在交通装备上,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高速轮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技术能力,掌握500米饱和潜水装备制造、施工作业技术能力,具备10万吨深水救助打捞技术保障能力;在运输服务上,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机场智能运行管控等技术在部分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主要节点和关键工程的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

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布局30家以上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布局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

新增3家以上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5家以上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0家以上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

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形成梯队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强化交通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交通运输企业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浅谈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

浅谈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

浅谈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摘要: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规模不断被突破,但为枢纽服务的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集散能力是有限的。

如何做好综合交通枢纽交通组织方案,成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至关重要的内容。

以火车东站周边地区交通规划为例,对综合交通枢纽交通组织规划作深入探索,以期不断提高同类规划水平,避免综合交通枢纽周边道路系统一贯以来拥堵和混乱局面的发生。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引言近几年,我国在城市规划领域广泛开展综合铁路公路交通枢纽规划的工作,在我国,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类似的项目,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这类综合交通枢纽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从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出发,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意义和功能的介绍,从而了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

1.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和区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1区域层面的同城效应主要得益于城市间的快速交通以及枢纽的便捷换乘带来出行时间的节约,从而改变人们对城际间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不同的城市可以被看作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而已,工作与生活可以在不同城市分别进行,不同城市的功能在区域层面形成分化。

1.2城市层面的产业推动效应主要得益于枢纽绩效的提高。

利用枢纽对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具有的强烈吸引作用特别是对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的集聚作用,通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培育有利于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避开与周边城市在同一产业层次上的过度竞争。

随着枢纽所在地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得以加强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1.3枢纽及其周边地区的催生效应主要得益于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交融。

特别是城铁、高铁、地铁等区域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引入使得枢纽的平面人流得以通过垂直转换,从而在极大提高疏散效率的同时,也对枢纽内外的公共空间产生巨大影响,于是城市机能得到发展,城市结构得以形成,城市效率得以提高,枢纽作为强大的城市公共空间因素成为城市的中心或副中心。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上所述,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不可避免要出现大规模地下空间,其消防和 安全问题往往成为制约方案的控制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设置适当的 下沉广场,有利于丰富空间效果,明晰功能界面,更可提高消防及安全性能。
4.结合地下开敞式空间的设置可有效实现枢纽消防安全
综合交通枢纽的要素与布局_综合考虑 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立体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客流、商流、经济贸易的重要汇 集点,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以枢纽为依托的城市商务区或城 市副中心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其中大型、超大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城 市乃至区域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由枢纽引发的新一轮城市建设成效日 益显著。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因此,如何理顺上述各大交通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布局成为枢纽设计的重点。 高速铁路与虹桥机场同样是服务于国内的中长途旅客,故之间的换乘关系并 不是很密切,但高铁与虹桥机场旅客绝对数量很大,发生的换乘量为中等水平; 磁浮车站则担负着浦东国际机场“前厅”的功能,与高铁的城际部分、虹桥机场 均有着重要的换乘关系。
枢纽内交通设施规模呈现不断扩大化趋势,大量的社会车、出租车,公交 车辆停泊,对枢纽内部空间,对城市土地的需求加大,地面的土地资源已不能 满足这种扩大化的需求,特别在城市中心区的枢纽改造工程,面临土地更为紧 张的困境。向地下发展,实施交通设施立体化可以有效解决土地与规模之间的 矛盾,地下空间在枢纽建设中的大量开发使用充分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
虹桥枢纽剖面示意图
虹桥枢纽
4.枢纽要素与布局
由此可见,磁浮车站在换乘关系中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它应该与高速
铁路、虹桥机场取得便捷的换乘关系。 由此形成了如下的场站空间关系:

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交通科技与管理25规划与管理1 绪论1.1 研究背景 根据“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城市交通首当其冲,“健康出行”成为2020乃至现在的最主要出发点。

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规划也因此要改变建设方案以适应现在的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不仅是“高效”,还需“安全”。

1.2 研究目的 提升城市交通战略地位是持续保持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苏州需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以高标准高要求谋划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在设施共建、互联互通上做足功夫。

相关的规划研究也应提前布局,借助苏州市空间规划智库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顶尖专家和技术团队,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合作,助力政府决策机构布置区域一体化蓝图。

在区域交通发展策略上有四个核心方面:一是加强区域航空机场群联动,推动周边机场共同支撑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促进功能协同、错位发展,满足包括商务包机、廉价航空在内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优化区域港口布局,加强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南通港等港口的分工合作,提升长三角国际航运枢纽功能,共建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国际航运中心; 三是完善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拓展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国家城市群间的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联系通道;四是强化区域复合交通廊道支撑,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多种方式综合支撑的区域城际交通网络。

苏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应当充分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与上海在交通上联动发展,紧抓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沪苏交通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使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在设施共建、互联互通上做足功夫,提升苏州综合交通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国家级枢纽城市的目标。

253-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为例

253-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为例

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研究——以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为例林涛 李道勇【摘要】佛山西站是国家“十二五”内建设的最大型高铁综合交通枢纽。

其选址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是佛山城市空间西拓和西翼崛起重要节点,成为支撑枢纽新城的重要引擎。

围绕打造珠三角门户枢纽及枢纽新城目标,通过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规划设计,实现区域-城际-城市间交通高效换乘服务的同时,以枢纽交通功能为主导,依托复合立体交通拓展,城市大整合设计,交通与城市商业联动扩展与延伸,将枢纽交通、城市及建筑等功能融合,实现佛山西站枢纽植入城市,开创了枢纽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枢纽新城;功能整合;规划设计1.引言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浪潮,城市间远程交通联系模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不仅带来传统交通模式改变,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空间节点发展变化。

佛山西站是国铁贵广、南广线进入广佛都市圈的始发终到站,是珠三角地区的最重要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同时,佛山西站地处城市重要的发展节点,这一片区城市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因此,枢纽规划设计不仅要打造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还将形成佛山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节点。

本文通过基于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的规划设计思路,一是就如何利用枢纽空间,实区域‐城际‐城市间高效联络和多种交通方式快速转换,同时,还就如何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扩展,实现枢纽、城市功能、建筑空间一体化整合,实现枢纽植入城市进行研究探讨。

2.枢纽与城市功能整合化发展趋势2.1枢纽与城市的功能解读(1)交通功能需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量人口聚集使得人们对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其高效率、高运能、交通空间立体化、交通组织密集有序等优势在城市交通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经济增长,交流的密切,出现的短途、商务性为特征的城际间客流对传统交通枢纽提出了更加丰富的功能要求。

面对出行旅客性质的改变,综合交通枢纽以其合理组织各种快速交通方式,高效便捷的交通效率成为枢纽城市综合体出现的最本质原因[5]。

段场类TOD_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要点探索

段场类TOD_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要点探索

1952024.06 /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建筑技术·应用场类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与民用建筑规划建设综合体,是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一个新型融合发展模式。

此模式以集约节约用地开发为导向,以规划设计技术为手段,合理有序规划建设城市主体功能区中公共交通系统及周边的公共设施空间是交通体系和民用建筑结合体重点所在。

车辆基地及其周边用地综合开发包括白地开发、地下开发、盖板上盖开发(见图1),利用多层次的立体组织关系来整合城市空间,是对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禀赋进行合理规划利用的一种充分体现[1]。

1 段场类TOD 开发相关政策在国内国土空间开发实践中,城镇集中建设区开发强度日趋增大,造成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与赋能不协调矛盾日趋明显,为协调土地资源与交通衔接匹配问题,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永续利用,改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矛盾的相互关系,是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在同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协调发展的一项关键举措[2]。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空间组织需求、不同发展分区的交通特征,结合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愿景发展,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交通专项与城镇空间进行协同规划设计,使国土空间用地布局及交通公共设施规划相匹配,优化引导城市空间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从而构建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体系。

1.1 国家战略支撑顶层设计在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对国土空间资源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能效进行匹配并做了部署,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中提出了相关要求。

主要围绕强化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策略,集约规划轨道交通线网沿线周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衔接利用,发挥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作用,达到国土空间资源禀赋的持续合理规划利用。

针对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资源,国家提倡国土摘要 在新协同发展背景下,现有国家针对段场综合开发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相对分散,难以有效系统地解决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居住区发展空间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7.10•【文号】建科[2006]172号•【施行日期】2006.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的通知(建科[2006]172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部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建设事业整体科技水平,我部组织制定了《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协调,统筹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促进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七月十日建设部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切实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纲要》,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为在建设领域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科技规划纲要》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制定这一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12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1

2012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1

潘云钢、田旭东、刘晓华、 徐稳龙、张秀平、江 亿、 乐细明、陈晓阳、樊高定、 丁 高、苏玉海、丛旭日、 钟 衍、陈晓春、贾 磊
一等
黄世敏、戴国莹、傅学怡、 徐 建、罗开海、柯长华、 郁银泉、杨林德、周福霖、 周炳章、邓 华、李小军、 李 惠、娄 宇、葛学礼 杨 锐、党安荣、庄优波、 左 川、韩昊英、李 然、 陈 新、刘晓冬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 李耀良、吴江斌、陈锦剑、 袁 芬、翁其平、邸国恩、 王理想、宋青君、戴 斌、 沈 健、周香莲、黄炳德 严建华、池 涌、俞保云、 王 飞、俞敏人、黄群星、 孟志浩、李晓东、许金发、 陆胜勇、计荣林、林 毅、 蒋旭光、倪明江、岑可法 徐 伟、邹 瑜、王贵玲、 姚 杨、王 勇、高 翀、 朱清宇、宋业辉、孙宗宇、 吕晓辰、姜益强、冯晓梅、 杜国付、钱 程、肖 龙 海 峰、吴长春、刘 阳、 白 云、孙 颖、罗 勇、 高风华、何 玚、王 元、 乔泽源、陈 韬、蒋 杰
一等
6
一等
7
一等
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 整合与规划设计关键技 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 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工业大学 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 中心、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 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 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 管理监督中心、烟台市数字 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成都 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监督 中心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 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 汉)、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 划信息中心(原武汉市规划 土地管理信息中心)、武汉 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南 通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马 林、杨少辉、陈 莎、 陈 峻、裴玉龙、陈艳艳、 钱林波、王 方、任 刚、 蒋贤才、唐夕茹、於 昊、 杜华兵、丁建梅、王 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2.24•【文号】•【施行日期】2021.02.2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社会治理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编制本规划纲要。

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设施建造、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交通运输建设现代化加快推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交通运输发展有效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结构有待优化,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亟待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尚需深化,全产业链支撑能力仍需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二)形势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0-15章)-杭州20190401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0-15章)-杭州20190401

• 新版规范编制时,自行车作为独立的交通方式、其交通出行量已急剧下降,全球正兴起 自行车交通复兴的浪潮。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来的“问题制 造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新版规范删除了控制城市自行车出行量的相 关条款,强调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的资源分配。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中国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演《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3
10. 步行与非机动车0.1 本章总体说明
• 大背景对本章影响:职住平衡模式打破,城市出行距离扩张,非机动交 通工具助力化、多样化
滑板
旱冰鞋
助动车
电平衡车
独轮车
电动自行车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树立行人优先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
〔2013〕36号)
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4年)
二、标准条文 的解读
• 10.1 本章的总体说明
• 与95规范的差异:7、步行交通从注重环境设计转变为注重网络整体与系统 综合
95规范着重对步行交通的交通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关键指标包括:人行道宽度、 通行能力、过街间距,并专门给出了商业步行区的交通设计要求。
新标准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道路上人行道的设置、步行设施网络密 度、步行道宽度等方面给出设施规划控制指标/要求。更加注重服务便利性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_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_杜洪涛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_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_杜洪涛
【文章编号】1 0 0 2 - 1 3 2 9 ( 2 0 0 6 ) 0 7 - 0 0 8 5 - 0 4
【中图分类号】T U 9 8 4 . 1 9 1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 杜洪涛(1 9 7 0 - ),男,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高 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收稿日期】2 0 0 6 - 0 6 - 1 9
但是,新客站地区位于广州市多条生态廊道的交汇处,是广州市连 续生态走廊中的重要节点和生态敏感区,新客站地区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 的协调问题仍是功能项目开发的关键制约条件。新客站地区的规划建设毋 宁是一个挑战和冒险。
5 新客站交通衔接规划
图 4 新客站地区规划结构 Fig.4 Structural planning
新客站地区规划研究认为,新客站位于广州都会区与佛山中心城区 之间,是两个城市相互联系并与东部东莞相联系的必经之处,尤其是周 边外向型企业较多,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珠三角多种产品销售、展 示、物流等经营服务功能的条件,同时可营造周边地区中小企业管理总 部的商务活动和城市旅游功能,对于房地产开发经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周边的工业发展同样具有较强的 推动力。从城市经营出发,新客站地区的合理发展,整合周边市场资源, 具有推进城市经济和规划建设的显著作用。同时,新客站地区的开发建 设,也是广佛都市圈发展的又一重要启动点,不仅有利于都市圈进一步 的合作交流,而且有利于广州“西联、南拓”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
4 新客站地区规划
关于新客站地区发展的有关研究,包括了如下几项值得重视的工 作:一是就新客站地区概念规划方案所进行的国际咨询活动;二是针对 新客站地区的发展而进行的专题研究;三是为规划管理而进行的详细规 划工作,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交通衔接 规划等。这些工作都尽可能地对新客站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提 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024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方法考试答案

2024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方法考试答案

考试须知本试卷总分170分,及格分102分。

考试限时390分钟,到时将自动交卷,学员不限考试次数,系统将取历次考试中的最高分作为最终成绩。

本试卷总题量170道,(判断:68题、单选:68题、多选:34题)试卷类型:固定试卷一、判断题(每题1 分,共68 题,总分68 分)1、一条线路的配属车辆由运用车、调机车、备用车、检修车组成。

A、对B、错正确答案A2、《可研报告》应考虑与《建设规划》的一致性。

A、对B、错正确答案A3、《可研报告》应考虑与《建设规划》的一致性。

A、对B、错正确答案A4、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发展模式。

A、对B、错正确答案A5、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视频监视系统不能通信系统中视频监视子系统。

A、对B、错正确答案B6、车辆基地主要由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组成,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快捷、安全、准时运营的重要保证。

A、对B、错正确答案B7、车站按敷设方式划分包含地下站、地面站、高架站、标准站。

A、对B、错正确答案B8、车站按功能组成包含了车站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其他附属建筑。

A、对B、错正确答案A9、车站高峰小时乘降量指该线线路高峰小时期间车站的上车人数和下车人数。

A、对B、错正确答案B10、车站公共区装修根据车站规模,地理环境进行划分。

在单体车站设计上,可划分重点站和一般站(标准站)。

A、对B、错正确答案A11、城市的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设可以兼顾人民防空需要。

A、对B、错正确答案B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原则上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前确定运营。

A、对B、错正确答案A13、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包含车站、车辆基地、控制中心三种类型。

A、对B、错正确答案A14、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洞口内50m范围现浇整体道床分块长度不大于9m,也不能短于3m。

A、对B、错正确答案B15、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运营成本通常包括职工薪酬、车辆修理费、其他设备设施修理费、动力费、保安保洁及安检费、其他费用、折旧和摊销费、财务费用。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绪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发展,通过统一平台将多个地铁机电系统进行集成的设想成为了可能,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通过该系统提供的统一软硬件平台,将中央调度人员和车站值班人员所关心的监控信息汇集在一起,在功能强大的集成软件开发平台的支持下,最终用户可通过图形化人机界面,方便有效地监控管理整条线路相关机电系统的运作情况。

该系统实现了各底层系之间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从而推动地铁自动化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章:综合监控系统简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的定义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536-2010)中ISCS 的定义,ISCS是一种用于监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所有电力和机电设备的分层分布式计算机集成系统。

包括内部集成子系统,并与其他专业自动化系统互联,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信息共享,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运行[1]。

第二章: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运行的主要功能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心功能和站级功能(1)中央职能。

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各子系统原有上位机监控的所有功能,包括各接口的信息接收,根据不同启动预置模式,各子系统整体联动控制。

(2)站级职能。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中站级的主要功能是在子系统中充分实现车站调度管理功能,即监控各站管理范围的环境,监控各接口系统的信息及乘客和乘客的运行状态。

器和站点级数据处理。

综合监控系统的功能确定应以客运服务,运营服务,设备维护为原则,联动功能应深入,完整,功能齐全。

第三章: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运行的设计要点3.1监控系统的科学设计。

在监测系统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应遵循基本原则,对监测信息的采集点和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使采集点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

例如,在设计图像监控点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摄像机范围有效地设置设置点,以防止监控死角,确保全方位监控,确保地铁安全运行。

再举一个例子,在设计空气质量采集信息点时,设计者不仅要在不拥挤的地方,而且要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收集全面的信息。

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和比较传统规划与设计方法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提出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关注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规划等方面。

通过论述这些案例,说明了数字化技术对提高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应用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市政工程领域,数字化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是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提高规划与设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

1、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的优势1.1 传统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效率低下、难以进行准确的空间分析等。

传统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测量和手绘图纸,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误差。

此外,传统方法往往无法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的空间关系,限制了规划与设计的精度和可行性。

1.2 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及应用范围数字化技术在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并提供更高效、准确、可视化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快速采集、整理和存储。

通过使用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等,可以迅速获取地形地貌、建筑物布局、道路网络等相关信息,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数字化技术也可以进行高精度的空间分析。

基于数字模型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实现对空间关系的精确计算,例如土地利用分析、交通流量模拟、水资源管理等,从而提供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多维数据的综合分析。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全文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全文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号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衔接,制定《“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7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1%,运输能力紧张状况总体缓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程加快。

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及西部铁路大规模开工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水平显著提升;一批专业化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以长江、珠江等水系和京杭运河为主体的内河水运格局基本形成;枢纽和干、支线机场建设有序推进;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综合交通枢纽起步建设;国防交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技术装备实现跨越发展。

掌握了高速铁路成套技术,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地区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超大型油轮、集装箱船舶的建造水平大幅提升;空管新技术推广应用;铁路、公路、机场等建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水筑港、河口航道治理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探究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框架设计与建设重点

探究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框架设计与建设重点

互联网+技术nternet Technology 探究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框架设计与建设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英达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文章首先围绕交通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背景;其后,结合总体设计与构成设计两个 部分,研究了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设计策略;最后,从满足多元化交通管理工作需求、满足发展化系统功能升级需求两个角度 入手,分析了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点。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大数据引言:近年来,工业4.0时代特征在我国社会中表现得越发明显,信息化已成为绝大部分行业领域的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设计与建设重点展开探究讨论,以推动我国交通建设的蓬勃进步,实现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国计民生中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 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背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整体优化,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交通流动量持续增加,对交通网络建设、综合交通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传统工作模式、落后管理工具已无法应对愈加复杂的管理事务和持续膨胀的数据体量。

所以,相关部门及人员必须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将大数据、数据库、物联网、云处理等技术融入到实践中,构建出信息化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

反过来讲,我国长期致力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体系的研发与实用,催生出了一大批功能强劲、应用便利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如超高清摄像头、智能化车牌信息识别系统等。

这为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优越基础,有 助于业务、用户等方面“进阶性”管理构想的顺利落地m°二、 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设计2.1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框架的总体设计为了构建出完整性强、实用性高的综合交通信息化系统,相关人员应围绕业务管理、角色管理、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框架总体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技术发展新趋势
“六个树立、六个坚持”的设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 保护环境的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 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 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 的理念; 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 本的理念。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修订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第 1248 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CJJ37-2012,自 2012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4.2、3.4.3、13.3.4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修订过程
立项阶段:2003年5月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00二~二00三年度工 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 104号); 准备阶段:2006年4月成立《标准》编制组,拟定编制大纲; 征求意见阶段:2007年9月完成征求意见稿; 送审阶段:2009年6月完成送审稿; 报批阶段:2009年9月完成报批稿,2011年11月完成报批稿终稿; 名称变啦!!!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 通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规划法定义,“城市”包含了“城市”和“镇”;本标准称为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应更准确。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PPT)【完整版】

《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PPT)【完整版】
截止2004年,全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4标台,公交车辆的运 营速度不足10km/h,多数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在20%以下。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一、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回顾
城市交通现状
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量较少,交通信息化、智能
化管理系统缺乏。 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准备阶段:2006年4月成立《标准》编制组,拟定编制大纲; 征求意见阶段:2007年9月完成征求意见稿; 送审阶段:2009年6月完成送审稿; 报批阶段:2009年9月完成报批稿,2011年11月完成报批稿终稿; 名称变啦!!!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
通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规划法定义,“城市”包含了“城市”和“镇”;本标准称为
城市交通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赢,典型案例“美国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 工程、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上海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
上海外滩隧道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宣贯
二、国内外城市道路技术发展新趋势
城市交通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赢,典型案例“美国波士顿中央干道/隧道 工程、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上海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 大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与开发
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阶段,运用交通工程技术、生态及美学观念,建设声屏障、
低噪声路面,结合城市设计规划建设景观道路。
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控制技
术等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增强管理、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能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 施,未来的道路将形成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等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城市导航系统课程设计

城市导航系统课程设计

城市导航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城市导航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功能,掌握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导航系统中的坐标系统、路径规划和位置定位等基本概念。

3. 学生了解城市导航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地图进行位置搜索、路线规划和导航操作。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使用导航系统时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展示一个简单的城市导航系统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和导航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城市交通问题,认识到导航系统在优化出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价值。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地理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与分享,但需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航系统概述- 了解城市导航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 熟悉导航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地图数据。

2. 电子地图的使用- 学习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如缩放、旋转、图层切换等。

- 掌握位置搜索、路线规划、导航功能的使用方法。

3. 坐标系统与定位技术- 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及其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 学习坐标系统,理解经纬度、地理坐标等概念。

4. 路径规划算法- 了解路径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算法,如Dijkstra算法、A*算法等。

- 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道路状况、交通规则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概述“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提升与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所确定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目标是研究改进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布局、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综合功能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

课题紧密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实践和应用需求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5项,编制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发表了科技论文75篇。

课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承担完成。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18B01)——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与规划设计关键技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马林课题研究工作以城市空间变化为切入点,研究了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发展轨迹和互动关系,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通过对杜能模型的修正和吸纳吕克纳城市经济模型思想,建立了城市内部空间区位分析模型,揭示了可达性对城市空间作用的机理。

研究了影响城市交通发展的若干要素,从经济水平、汽车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防灾减灾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协同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建议。

研究了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耦合关系,提炼了对交通供需关系起重大影响的核心要素,包括交通政策、法规和运作机制。

分析研究了交通方式结构在调整交通供需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了道路供求匹配指数分析模型和评价标准。

研究了城市交通与土4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提升与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地利用间的互动作用机理,把城市空间组团的用地规模、人口和相互空间关系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建立了模型的求解方法。

研究了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提出了规划设计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以公路、铁路为主的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主要功能区规模的计量模型。

基于城市交通方式特性分析,研究了对交通方式具有长远影响的要素,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交通发展的推荐模式。

针对规划决策的要求,研究建立了决策支持模型。

提出了生态型交通规划理论框架和基于道路网、停车、公共交通和客运枢纽四个方面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建立了包含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结构,交通设施,生态状态的评价指标。

提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空间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针对城市交通规划实施跟踪评价的要求,建立了跟踪评价指标、跟踪评价方法及模型,并开发了评价软件。

针对多方式饱和流状态,研究了交通拥堵成因和演变机理,通过对单个信号交叉口及多个信号交叉口拥堵状态变化的研究,建立了交叉口拥堵状态变化时间转移模型。

研究了机非混合路段、公交车与社会车辆混行路段的拥堵状态变化规律、拥堵判定指标。

研究了信息化条件下交通量分布规律,对常用的交通分布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两种基于交通信息发布的交通分布模型,给出了相关参数的标定方法,模型精度明显提高。

提出了用于甄别路网规划功能与实际运行功能的道路网络功能匹配度指标和计算方法。

分析研究了城市路网中交通流量、车速的随机波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常态、异常事件条件下的路网可靠性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建立了常态条件下路网可靠度与交通饱和度的关系模型,构建了基于畅通可靠性的双向道路交通网络设计模型。

研究了异常天气、交通事故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以及消散规律,提出了预警管理的对策和响应机制,建立了路网恢复可靠度评价方法。

研究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

系统梳理了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关的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研究分析了地方标准的现行状况,对比研究了国外标准的编制体制。

结合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实践,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存在问题,研究了技术指标的适用性。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4项基础标准、5项通用标准、19项专用标准组成的城市交通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议表。

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GB/T 50546-2009)、《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写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两份政府文件。

课题主要成果1、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实施跟踪评价技术城市交通规划实施涉及因素众多,如何评价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课题针对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具体要求,研究建立了实施跟踪与评价的反馈理论方法和管理机制,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实施跟踪的关键在于判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评价方法总体上要满足“实用、可比、完备、可测”的原则。

在对城市交通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规划实践和规划实施评价要求,设计了城市交通规划实施跟踪评价构架。

基于不同主体对规划实施的要求,构建了旨在分析评价对象内涵的“压力—状态—响应”的三级指标体系结构。

其中,压力指标指那些促进、推动或阻碍城市交通规划实施进程的因素,涵盖社会、经济或生态环境层面的指标参量;状态指标表现为规划实施过程中交通系统各层面的状态或趋势;响应指标指交通规划实施所导致的结果,反映了状态指标改变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综合对比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交通系统等方面的众多要素,采用定性分析或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选择出可测、可比、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较强的评价因子,构成了由8类跟踪目标、36个跟踪考核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开发出的评价软件,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交通改善三个层面评价规划方案。

2、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分析技术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是交通规划面对的核心问题,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及定量分析方法,对提升交通规划编制技术具有基础性作用。

课题研究了城市形态演变规律,验证了交通可达性是对土地利用产生作用的核心要素,影响着土地空间布局、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

而土地利用则通过不同性质的土地所生成的交通需求种类影响着城市交通方式的组成结构,进而形成不同的交通状态。

研究阐明了以城市空间可达性为核心要素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互动关系机理,建立了由用地模型、交通模型和开发决策子模型构成的互动作用关系概念模型,揭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在时间关系上的动态重复规律。

在静态关系上,土地使用是决定城市活动分布和交通运输系统运作的前提条件,而在动态关系上,城市活动分布可达性和经过开发投资建设的新空间则是下一轮土地利用的前提和条件。

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课题研究提出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了用交通效率作为反映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度量指标,交通效率由城市的总出行时间来表示,以城市的总出行时间最小作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是否合理的标准,把视点集中在城市空间组团的用地规模、人口和相互空间关系上,构建了基于总出行时间最小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分析模型,以及求解方法。

3、交通结构优化整合技术交通出行结构反映了城市的个性,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行状态本质上是交通结构是否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因此,在城市交通发展中,交通结构优化是一个核心问题,与城市规划建设和交通政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课题研究了对交通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及交通结构与交通发展模式的呼应关系,揭示了交通结构优化过程本质上也是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

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城市交通结构优化决策支持模型,模型要素涵盖了社会与经济发展、交通需求、交通供给、交通运行状况、交通发展规划与政策等各个方面。

结合北京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应用,经验证,模型的相对误差低于10%。

4、城市交通网络功能结构及实际运行功能甄别技术建立了城市道路网功能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道路交通运行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提出了路网功能结构与交通运行质量的互动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交通流运行质量评价的城市交通网络结构优化模型。

研究了多方式饱和流状况下交通拥堵演化的规律,揭示了信号交叉口拥堵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机理,建立了拥堵状态变化时间转移模型。

根据路段交通流特性,构建了用速度差作为判定标准的路段交通拥堵状态诊断方法和模型。

研究了交通信息对交通分布的影响,建立了信息化条件下交通分布修正模型和交通方式划分修正模型,提高了交通需求分析预测的精度。

研究建立了4种8类道路形式的路阻函数模型,建立了道路实际使用功能与规划设计功能的匹配度评价指标、匹配度指标计算方法和判断标准。

开发了基于GIS-T的城市交通网络运行功能分析软件。

5、高可靠性道路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与评价技术研究了城市路网交通量、车速随机分布规律,凝练了对随机分布具有影响的供给、需求两方面的核心要素。

研究建立了路网可靠性评价指标,包括常态条件下的行程时间可靠度、畅通可靠度、服务水平可靠度以及紧急状态下的路网恢复可靠度,提出了各类可靠度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研究表明,常态条件下三种可靠度评价具有一致性。

可靠度是一种概率型指标,与已往常态指标相比,更能有效反映路网供需随机性及路网的堵塞概率。

基于饱和度是在交通评价、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中常用的评价指标,研究建立了不同道路等级的道路单元畅通可靠度与饱和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建立了模型分析和浮动车数据相结合的影响路网可靠性的关键单元(点、段)识别方法,结合北京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为道路改造提供了依据。

研究了高可靠性路网规划的特征,从规划、管理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建立了高可靠性路网的规划流程。

课题创新性课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1、揭示了城市功能提升与城市交通系统优化互动关系系统地研究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演变机理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建立了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城市内部空间区位分析模型,建立了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模型,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城市环境、节能、防灾减灾协同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建议。

2、构建了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实施跟踪与评价技术第一次系统研究了城市交通规划实施跟踪与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了实施跟踪与评价的反馈理论方法和管理机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自主开发了规划实施跟踪评价软件。

3、形成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功能整合技术研究了由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交通结构优化、生态型人性化交通空间规划、交通供需耦合等组成的城市交通系统功能整合体系,形成了由规划理论、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构成的功能整合技术体系。

4、建立了改善城市交通网络可靠性的系统规划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城市道路网络运行可靠性评价方法,建立了模型分析和浮动车数据相结合的影响路网可靠性的关键单元(点、段)识别方法,制定了高可靠性路网的规划流程和优化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