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_孟浩然之关系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_孟浩然之关系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_孟浩然之关系

第4卷第4期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Vol.4 No.4 2002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Oct. 2002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

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呼和浩特 010000 )

摘要: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

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

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

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

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诗歌;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2)04-0013-06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陶渊明在唐代受到了空前广泛的欢迎:“今来寄新诗. 乃类陶渊明”(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忽吟陶渊明,此即羲皇人”(孟郊《报张翰林舍人见寄》),“林端忽见南山色,马上还吟陶令诗”(钱起《寄张蓝田》).

唐人喜欢在诗文中引用陶渊明的事迹,“每赋重九、归来、县令、隐居诸题,偶用陶公故事”. [1](P89)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作了一个统计,仅是歌咏陶渊明及其事迹的唐代诗人就不下三四十家,如王绩、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嘉佑、戴叔伦、翰愈、孟郊、卢纶、李端、钱起、许浑‘崔道融、颜真卿、郑谷、韦庄等等.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事迹已深入到唐人的日常生活中了,陶渊明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独特的.

李白一生敬仰陶渊明,喜欢用陶渊明的故事入诗,钱钟书先生说:“太白《古风》第一首虽然古代作者而不及陶渊明,他诗如《赠皓弟》、《赠徵君鸿》、《赠从孙铭》、《赠郑溧阳》、《赠蔡秋浦》、《赠闾丘宿松》、《别中都明府兄》、《答崔宣城》、《九日登山》、《游华城寺清风亭》、《醉题屈突明府厅》、《嘲王历阳》、《紫极宫感秋》、《题东溪宫幽居》、《送付八至江南序》著作,皆用陶令事”. [1](P88)李白赞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九日登山》)并化用陶典,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收稿日期:2002 - 06 - 08.

作者简介:高建新(195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6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第4卷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凌冰余江上乘兴访之……》);《赠郑溧阳》诗也说: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诗到栗里,一见平声亲. 

李白的一些诗从构思、遣词、造句有意模仿、化用陶诗,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即是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的扩展:“孤云环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春日独酌》),又是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物,众鸟相与飞”(《吟贫土》其一)的缩减. 又如《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清萝抚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另一方面,对陶渊明终老故里、不肯复仕李白也表示了保留:“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 齷龊東篱下,渊明不足群”(《等巴陵置酒望洞庭湖水军》).李白在诗中多次借用陶渊明的故事,但未涉及陶渊明的风格艺术.

杜甫诗论及陶渊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其为人:“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亦颇恨枯槁”(《遣兴五首》)其三)、“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石柜诗》);二是其诗:“陶谢不枝语,风骚公推激”(《夜听许十诵诗》)、“焉得思入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置水如海势》).前者以“避俗”、放浪”评价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及人生态度:后者以“不枝语”、“陶谢手”赞美陶诗纯净朴素的风格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杜甫还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可惜》),对陶渊明诗酒人生的追求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由衷的向往.

唐人具体论及陶诗的不多,主要有王昌龄、皓然、白居易,他们都着眼于陶诗的风格评价. 王昌龄说:“诗有五趣向”,“三日闲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格》),指出陶诗的“闲适”之美;皓然说:“陶令田园,匠意真直. 春柳寒松,不雕不饰”(《讲古文联句》)指出陶诗的真切、自然的特点;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题浔阳楼》),则指出了陶诗文思的高古玄远.

唐人更看中陶渊明的品性、事迹,因而包括杜甫在内的诗人,都喜欢将陶渊明与其他诗人并称,皓然有“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赠韦卓陆羽》之句,一“陶谢”并举;白居易将陶渊明与韦应物同列:“苏州与彭泽,与我不同时”(《自吟拙什因有所怀》)、“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苏州,诗情亦清闲”(《题浔阳楼》);薛大拙则以陶渊明与李白相提并论:“李白终无敌,陶公固不堪”(《论诗》).在唐人眼里,陶渊明还未能卓然超

第4期 高建新: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17 拔于谢灵运等人之上,钱钟书先生说:“少陵、皓然以陶谢并称,香山以陶韦等类,大拙以陶李齐举,虽道渊明,而未识其出类拔萃”. [1](P90)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唐人眼里田园诗与山水诗有许多相近、相通之处,在逐渐合流.

钱钟书先生认为,唐人学陶者,王、孟之外,要数韦、柳,“二家之于陶,亦涉笔成趣”,“韦苏州于唐贤中,最有晋宋间格,曾《效陶》二首,然《种瓜》一首,不言效陶,而最神似”[1](P89)韦应物也为自己效陶与近陶而自负:“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东郊》).试看《钟瓜》一诗:

率性方鲁莽,理生尤自疏. 

今年学种瓜,园圃多荒芜. 

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 

直以春捃迫,过时不得锄. 

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 

信非吾侪事,且读古人书.

 全诗写乡居田耕生活,充满了情趣. 无论是遣词还是语气,都是从陶诗,学陶可谓是学到了家,余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观田家》),“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效陶澎湃》),都是从陶诗中化出的. 清人康发祥说:“韦苏州诗雅近陶公”(《伯山诗话》);施补华说:“后人学陶,以韦公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岘傭诗说》).以笔者陋见,柳诗与谢灵运更多相似之处,元好问称柳宗元“宋之谢灵运”(《论诗三十首》),陶诗对柳宗元的影响似乎要少一些.

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又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义曹(柳宗元)有其俊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睟语》卷上).唐代山水诗人从陶诗中获得的不只是字句的习染,更重要的是格调、境界方面的熏陶. 沈德潜认为,在众多向陶渊明学习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这表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从陶诗中获得更多的是格调、境界方面的熏陶.

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尝读高士传,最陶徵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李氏园林卧疾》. 孟浩然早年经历颇似陶渊明,在家乡躬耕隐居,以读书为乐. 后来虽然参加进士考试,却落榜了,一生大多数是在隐居和漫游之中度过的. 因而和陶渊明在志趣、追求上有很多的契合和相投之处. 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真正深入到了农民之中,并成为他们的一员;孟浩然则居高临下,孤芳自赏:“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山中逢道士云公》)再者,陶渊明的归隐是完全自觉自愿的,所以全心赞美田园生活;孟浩然的归隐有几分无可奈何,时常流露出矛盾与痛苦. 穷通得失始终让孟浩然挂怀,孟浩然缺少的是陶渊明的博大和深沉.

陶渊明田园诗的卓越不群,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更重要是,陶渊明描绘的田园风光中,“还往往流露出诗人的生活与田园相即相融的情趣. 这份情趣揭露是诗人的悠

18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第4卷闲、自适的人生态度和清高、真淳的品德. 孟浩然的‘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正足以代表当时诗人对陶诗中流露的田园情趣的赏爱、又欣慕的态度”. [2](P257)孟浩然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学到了陶诗的精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名的作品有《才樵作》:采樵入深山,山深水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复薜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诗中表现的是对山水风景的观赏,在景中始终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活动着. “平野望烟归”,使人自然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诗中描绘的迷梦淡远又让人觉得亲切的景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又如《过故人庄》,感情真挚,韵味深厚,语言明净,调子舒缓,把自然恬静的乡村风光和纯朴淳厚的情意融成一片,简直就是陶诗的翻版,嵌入陶集中亦浑然难辨. 胡震亨说:“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唐音癸签》卷五引许献忠语),这正是孟浩然学习陶渊明的结果.

杜甫称赞孟浩然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转”(《解闷》其六),胡应麟说:“靖节清而远”,“浩然清而旷”(《诗薮. 外篇》卷四). “清”是陶渊明和孟浩然的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清”使孟浩然和前辈陶渊明在精神与气骨上有了某种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王维对陶渊明态度相对要复杂一些. 他一方面不能理解陶渊明从彭泽令上辞官归去:“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綬弃官去.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 当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倾,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与魏居士书》)在王维看来,仕隐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长林风草,岂与官署门阑有异乎?”陶渊明完全是自讨苦吃,是“忘大守小”. 清人郑文焯反驳道:“志士苦节,宁乞食于路人,不肯折腰于俗吏,正是大异于人之处,此意岂右丞所知?”(《陶集郑批录》)另一方面他对陶渊明及其归隐又表示了赞美:“酌醴赋归去,其知陶令贤”(《奉送六舅归陆浑》),“陶潜任天真,其性颇眈酒.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偶然作》其四),王维的赞美诗似乎只停留在了陶渊明的饮酒上倒是他十九岁作的《桃源行》,更能见出和陶渊明夫人关系. 《陶渊记》直接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又进行了艺术的再加工,全诗意境优美,想象力丰富,对陶渊明描绘的理想世界表示了由衷的向往. 翁方纲称赞此诗说:“古今咏桃源诗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王维是王绩之后使田园诗再度兴盛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田园诗受到陶渊明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明人钟惺说:“储光羲、王维田园诗情真朴,从陶公田园诗中出”(《古诗归》卷九).剔除华饰,不作惊人语,平淡、自然,有蕴含,是陶诗给与王维最大的影响. 王维的田园诗追求天然、纯朴之美,如《尉川田家》、《山居即事》、《淇上即事田园》、《春中田园作》、《輞川闲居》等. 试看其《田家》: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菊,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第4期 高建新: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19 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洪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添桑夏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此诗描写的是农家自足的生活和处境,感情平静,节奏舒缓. “旧谷”、“良苗”、“菊”使人想到陶诗“旧谷既沒,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災,日月尚悠,为患未己”(《有会而作并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及“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其二)等诗句,可见王维有意无意化用陶诗语言.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竽肥”一句是王维自己的发现,色彩鲜艳,为农家寂寞的生活层添了无限的活力. 再如《春园即事》: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水白,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篷篙.

此时写田园景色,有几分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欢欣,但在欢欣中又隐含着些许多落寞. 这时以隐士非农夫的眼光观赏田园,因而与田园诗或多或少总有些隔膜. 总之,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王维的田园诗更多画意和牧歌情调,在情绪上也更为幽寂. “陶潜结束了一个时代,他突破了言志载到的儒学美学观念,而赋予壮物诗以独立的审美价值,以出发芙蓉的诗美形态而开一代风气,登上魏晋诗歌的巅峰”,[3] 罗宗强先生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 [4](P344)“而王维则开创了一个时代,他一变陶潜诗感物兴怀的‘述景’方式,将情性具象化成空灵虚妙的山姿水态,使诗美学在与庄禅的交渗中,把中国古代艺术中原有的冲和淡泊精神以最大限度的张扬,生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之逐渐占上绝对优势的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崇高,而且内化为中国人比较稳重的审美心里结构. ”[3]

清人贺贻孙说:“唐人近陶者,如储、王、孟、韦、柳诸人,其雅懿之度朴茂之色,. 嫌怨之神,澹宕之气,隽永之味,各有一二,皆足以名家,独有一段直率处,终不及陶. ”(《诗筏》)

学习陶渊明在唐代已蔚然成风,就连大力倡导“惟陈言之务去”、反对蹈袭的韩愈也有意效仿陶渊明. 钱钟书先生说:“《竹庄诗话》卷七选昌黎《南溪始泛》三首,引《蔡宽夫诗话》云:‘三首乃末年所作,独为闲适,有渊明风气’云云. 夫昌黎五古句法,本有得自渊明者,蒋叔起《垂进荫绿轩诗钞》卷一云:‘昌黎有小诗数首,力摹彭泽,偶读一过,从而追和之’;乃指‘江汉虽云广’、‘夜歌’、‘歧山’四首而言. 窃意《秋怀》、《晚菊》等篇,词意亦仿渊明,不待《南溪始泛》. ”[5](P73)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已远远不是雕章琢句所能表现的;二是由于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念到了唐朝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就是,对艺术的要求,从“极貌写物”、单纯追求“形似”发展到气韵生动、形神皆备、融主客观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作家个性,而陶诗正是这个标准下的典范. [6](P261)另

20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第4卷外,陶渊明的特立独行,也为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唐人提供了一种人格风范. 李商隐就说:“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自贶》)需要说明的是,唐人对陶渊明的认识多出于情性,对陶渊明思想、人品关注多,对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探讨少,还未达到有理性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 谈艺录(订补本)[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王国瓔. 中国山水诗研究[M]. 台北:台湾径联出版事业公司,1986.

[3] 王志清.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6):54-59.

[4] 罗宗强.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 钱钟书. 谈艺录(订补本)[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葛晓音. 汉唐文学的嬗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Tao Yuan-ming’s Role in Tang Dynasty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GAO Jian-xin

(The Humanit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ehaote 010000, China)

Abstract: T ao Yuan-ming’s status was established in Tang Dynasty. As a pioneer of pastoral poets, Tao Yuan-ming greatly influenced mountains-and-waters pastoral poets. All pastoral poets in Tang Dynasty esteemed Tao Yuan-ming as a founder. They pursue pure,, natural a nd integral artistic perception. Meanwhile each of them ha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ang Wei’s poetry contained Tao’s elegance. Meng Hao-ran’s contained Tao’s leisure The reasons that Tao wasn’t greatly valued until Tang Dynasty were that Feelings and thoughts were abundan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oncepts didn’t change fundamentally until Tang Dynasty.

Key words: Tao Yuan-ming; Wang Wei; Meng Hao-ran; poetry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

陶渊明和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两首诗的不同点 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一番牧歌情调。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与诗人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之下,农夫显得更加安然、更加自由,故闲逸之情溢于诗中。诗中前大半部分都是写那么多“归”,实际写的就是人人有得归,反衬出诗人自己无随归;人人归得亲切、安然,反衬出诗人自己归隐得太迟以及自己官场上的孤单苦闷。诗的最后一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即点出全诗的灵魂所在。由此可以得出,时代境遇和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陶王两位诗人分别在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 2.归隐方式的不同,情感亦就不同。陶渊明挂冠归隐,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是穷隐,得与乡民同生活共劳作,其诗出于直接体验,生活与诗,诗与生活,无不给人一种纯朴而水乳交融的亲切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仅透露出一点点信息,其组诗接下来的就能深透出这方面的体验。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是富隐,在乡间别墅诗酒书画,闲情逸致,故其山水诗精致闲雅,疏淡亲禅,而田园诗则分明是一种局外的、旁观的、缺少陶诗那种亲切感的闲适清淡。《渭》的“即此”一句,就显现出这一点。王维以下千余年,山水田园诗车载斗量,如摩诘者大可指数,而如渊明者则无一人,究其原因,与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鄙视劳作,远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亦是两人写田园山水诗情怀不同的因素之一。3.艺术特点上的不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诗风因其创新和发展,明显又别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1).景与人的关系。《归园田居》只描写景物而没有涉及到人物,从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到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渭川田家》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从夕阳、牛羊、

送别诗

1.送别诗 作者:【无名氏】年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2.送别 作者:【王维】年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年代:【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年代:【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6.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别 作者:【韩琮】年代:【唐】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8. 赋得早燕送别

作者:【李益】年代:【唐】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9.送别 作者:【李百药】年代:【唐】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作者:【王勃】年代:【唐】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1.送别 作者:【骆宾王】年代:【唐】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12.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李白】年代:【唐】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1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孟浩然之比较

王维与孟浩然之比较 作者:指导老师: 摘要: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他们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并称于世。他们都以山水田园风物为主要创作对象,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二者的个性差异,仍然显示出较多的不同。就思想来说,王维虽表面上亦官亦隐,但实质上“身心相离”。实现了由儒到佛的根本性转变,而孟浩然却始终生活在儒和道的矛盾中。就诗歌的意境说,二者都创造出“静”,但一个是佛教的“空灵”,而另一个却是道家的“清幽”。就艺术表现看,王、孟诗都表现出画的效果,但王诗是山水画、,而孟诗是风景画、风俗画。就创作技巧看,王诗常用纯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而孟诗却不仅善用动词,而且多用连词和助词。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王、孟诗歌的“异同”。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创作技巧;比较 目录:一、思想方面 二、意境方面 三、表现手法 四、创作技巧 序言: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利用诗歌这个文学形式,前者抒写了大量田园生活情趣,后者歌咏大量的山水风光。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思想的活跃,许多学子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山胜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兴盛起来,或抒发壮志豪情,或表达隐逸趣尚,这样,一个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

派便逐渐形成了。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两位并称的杰出代表。王、孟并称首先是因为他们交情笃厚,志趣契合。其次是政治思想一致,他们都曾是张九龄开明政治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并先后受到张九龄的引荐。然而,王孟并称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成就。虽然王维早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但王维主要还是以描写自然景物著称于世,而孟浩然则是地地道道的山水田园诗人。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誉。然而,“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为了使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相似的表层上,而能够潜入反映个性特点的深层中,“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本文即试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一、思想方面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主导。文学作品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形态各异,主要就是作者思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分析王、孟诗歌的异同还是应该首先从他们的思想入手。 我们对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居辋川别业前,属于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作品。就王维整体创作来看,这一时期其作品主流是奇劲雄浑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他所要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维二十一岁时所作《燕支行》一诗中充满着追求边功的慷慨豪情,描绘出壮伟激烈的战争场景。这显然是其内在襟怀意气的迸发。又如《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_孟浩然之关系

第4卷第4期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Vol.4 No.4 2002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Oct. 2002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 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呼和浩特 010000 ) 摘要: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 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 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 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 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诗歌;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2)04-0013-06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陶渊明在唐代受到了空前广泛的欢迎:“今来寄新诗. 乃类陶渊明”(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忽吟陶渊明,此即羲皇人”(孟郊《报张翰林舍人见寄》),“林端忽见南山色,马上还吟陶令诗”(钱起《寄张蓝田》). 唐人喜欢在诗文中引用陶渊明的事迹,“每赋重九、归来、县令、隐居诸题,偶用陶公故事”. [1](P89)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作了一个统计,仅是歌咏陶渊明及其事迹的唐代诗人就不下三四十家,如王绩、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嘉佑、戴叔伦、翰愈、孟郊、卢纶、李端、钱起、许浑‘崔道融、颜真卿、郑谷、韦庄等等.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事迹已深入到唐人的日常生活中了,陶渊明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独特的. 李白一生敬仰陶渊明,喜欢用陶渊明的故事入诗,钱钟书先生说:“太白《古风》第一首虽然古代作者而不及陶渊明,他诗如《赠皓弟》、《赠徵君鸿》、《赠从孙铭》、《赠郑溧阳》、《赠蔡秋浦》、《赠闾丘宿松》、《别中都明府兄》、《答崔宣城》、《九日登山》、《游华城寺清风亭》、《醉题屈突明府厅》、《嘲王历阳》、《紫极宫感秋》、《题东溪宫幽居》、《送付八至江南序》著作,皆用陶令事”. [1](P88)李白赞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九日登山》)并化用陶典,自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收稿日期:2002 - 06 - 08. 作者简介:高建新(195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浅析孟浩然的友道 导语: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势必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求仕并非他交友的主要意图,他一生对朋友的感情至真至纯,是一个对朋友有着真性情的人。 在孟浩然不甚得意的一生中,虽未进入官场,不曾有一番政治作为,但却与不少官场上的人往来,有的甚至是“忘年之交”。孟浩然的一生,除了求仕、漫游的那几年不长的外出时间外,基本处于隐居状态,这也是有学者认为隐逸思想对孟浩然影响很大的原因之一。但生活中,他却是“往来无白丁”,不仅“谈笑有鸿儒”,而且还有上人、道士、禅师、隐士、逸人之类有着高雅情趣而又远离俗世之人,隐而不尽隐。与一些经历坎坷甚至命途多舛、宦海沉浮的文人相比,孟浩然一生的经历相对要简单,但这并未影响他生命的厚度。这也得益于所交往的这些朋友。据笔者统计,孟浩然所结交的有官职的友人约六十人,其中有曾贵为宰相的张说、张九龄,有一生亦官亦隐的王维,有王昌龄、独孤册、卢象、张子容等一些官职不显要的友人。孟浩然固然结交了这许多官场上的朋友,也不能否认这不是他求仕时曾寻求的一种途径,但仅仅把这视为他交友的目的而忽略了他真性情中的另一面,那就把人物片面化、简单化了。如此,孟浩然也不过是一个热衷于追求食禄的大俗人,李白也不会发出如此追慕之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1]2。在他的心目中孟浩然也不再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人”之称,给予孟浩然如此高的称赞,融入如此浓郁的感情,这不是一个醉心功名,与人交往时不忘带上功利的孟浩然可以激发的,甚至连结交都未必可能,何况还是“忘年之交”。科举不第,求仕无望,伤心离京,诗人胸中虽有千般沟壑,但面对送别的王维,割舍不下的依然是那份深情厚谊,“寂寂竟何代?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留别王维》)①。古人很重离别,离别唯恐是诀别,多少话儿涌上心头,只怕从此“知音世所稀”。人生贵得一知己,后会未必有期,其间流露的感情可谓真挚深沉。面对友人失意离去,王维也不无伤感,但还是尽可能地宽慰他,希望他“醉歌田舍酒,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摘要: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并称为“王孟”。王、孟二人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在学习借鉴中熔铸创新,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精炼优美、风格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气质性格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不同的。对二者的探讨,对于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盛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顶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雄伟奔放、波澜壮阔的,反映在诗歌上,更是诗人辈出、百花争艳,有的高深古朴,有的雄浑飘逸,有的凄婉悲壮。体裁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而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王维与孟浩然则代表了这个时期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的山水诗,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诗经》和《楚辞》。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和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他们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格调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一、不同意境的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单纯明净、冲和闲逸 孟浩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单纯明净、浑然一体的意境。如《万山潭作》,此诗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冲和闲淡、闲适安逸、潇洒从容的意境。(二)王维:含蓄空灵、富有禅趣 被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偏向于清、幽、空、寂的审美趣味,他的诗歌常常使用宁静、枯寂的物象,以及由淡泊之情和枯寂之景结合而成的一种空寂的诗歌意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禅趣”。如《终南别业》,全诗抒写自己恬然自得的乐趣,不有意去寻找山水美景的刺激,一切全凭自己的兴之所至,自自然然,在专注于云起的一瞬间感到万物已成一体,这种宗教体验,便是诗人诗中所表现的“禅趣”,《渔阳诗话》也称他“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二、不同语言的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平淡朴素、多用“兴寄” 孟浩然的诗平淡朴素、不饰铅华,沈德潜说他:“语淡而味终不薄”。如《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绘画出青山绿水中淳真朴素的田园生活场景,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重“兴寄”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兴寄”即比兴寄托,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如《早寒江上有怀》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景色描写中,寄托着仕途五路的失意之感。葛晓音说:“孟浩然在近体诗中的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摘要:陶渊明是苏轼穷极一生未能实现的理想,而王维虽然在对宇宙飘渺的认识上和苏轼达成一致,但是苏轼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而王维是对现实的逃避。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苏轼、隐逸 一、陶渊明和王维隐逸思想的比较 隐逸思想古已有之,最早的隐士应该追溯到许由、巢父的尧舜时代,然而最早对隐逸思想有系统论述的是儒家的孔子, 《论语》中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道不 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 则逊”(《宪问》);继而道家的庄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与儒家隐 逸思想不同的另一种观点,两者隐逸观相比较,儒家的隐逸体 现的是在阶级统治极其黑暗腐败、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儒家的隐逸只是暂时远离 世俗,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等时机成熟后,还会选择出 世做官。道家的隐逸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当 现实社会与自己的理想相矛盾的时候,便很容易产生消极避世 思想,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隐逸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 的“绝对自由”,顺应其自然的发展,对现实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称道家的隐逸思想为“忘世”。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以儒家式的隐逸为主,也就是说他是

由于不满朝政而放弃作官,但他一生都战争不断,所以在做了 几年官后,毅然决定隐居,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但儒家济世 思想仍然贯穿其一生,如“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 十二首》其四),“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 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九首》其八)这些诗都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抱负。由于当 时玄学的盛行,因此其诗文中又体现出道家追求个人精神自由 的一面,如《归园田居》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主要还是为 了追求精神自由。可以说,陶渊明隐逸思想是以儒家式的隐逸 为主导,兼有道家成分。 王维由于受当时禅宗的影响,隐逸思想中更多地体现了佛家的隐逸,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是指消除烦恼、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把现实社会的一切认为是虚无飘渺的东 西。王维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对此深信不已。可以说,王维的 隐逸思想是以佛家、道家为主导。如:《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 秋夜对雨之作》写道:“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体现诗人 佛、道兼学的思想。 陶渊明对苏轼归隐的影响 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苏轼被贬谪的时候。 苏轼初次被贬黄州期间,曾在黄州的东坡筑雪堂,过了一段“身耕妻蚕”的生活,虽然获得这种生活的手段是很不相同的。陶渊明是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孟浩然与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世称“王孟”。 王维 是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 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开元九年(721)进士。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了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的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诗中。 王昌龄 是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夫子”。李白 是诗仙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杜甫 是诗圣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贾岛 是诗奴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李贺 是诗鬼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白居易 是诗魔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之比较 作者:孙会黎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22)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李浩唐诗美学 1992 2.袁行濡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997 3.袁行濡中国文学史 1999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98 5.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 1962 6.李译厚美学三书 1999 7.宗白华中国意境之诞生 8.张惠民论王维隐逸思想的多元构成 9.李华王维与陶渊明 10.师长泰王维研究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逯雪梅.张荣东青山独往有真意,异代相随俱风流--王维与陶渊明隐逸思想比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为了寻求心灵的依托与慰藉,王维与陶渊明以不同的心态走入自然.王维淡漠人事,一意参禅,力图以释家的空与寂来消除内心的痛苦.对王维而言,山水是外在的.而陶渊明把田园融入自己的生活,隐逸成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的异在形式,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 2.期刊论文高建新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4)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陶渊明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 唐代的山水诗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王维有陶渊明的清腴,孟浩然有陶渊明的闲远. 陶渊明之所以在唐代才受到人们重视,一是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思想感情日益充沛;二是由于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学位论文雷文学矛盾与精神走向-王维、陶渊明比较研究2004 本文以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意志哲学和泛神论为理论背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王维、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及创作。文章认为,王维和陶渊明都面临现实和精神矛盾,都有各自的精神追求,但王维精神萎弱,在解决现实矛盾中,让理想屈服于现实;在解决精神矛盾中,躲进佛禅,放弃个人的独立探索。而陶渊明以自己纯真的性情、健朗的人格,不为现实压力所屈服,敢于彻底放弃为官,返回田园;他虽面临精神危机,但不依靠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来解脱自己,而是独立探索,打造出真淳静穆的生命境界。他们的诗歌反映出他们的这种人格和精神特质:王维由早期的昂扬、奋发、开阔、亲切转为后期的幽寂、虚幻、空灵、渺远;陶渊明一直保持了诗歌真淳自然的风格,而其后期的诗歌对生命境界又作了实质性的开拓和升华。 4.期刊论文吴军形似而神异——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不同艺术风格之比较-文教资料2009(6) 陶渊明和王维作为不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二者田园诗的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5.期刊论文赵雅娟.ZHAO Ya-juan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 陶渊明与王维同为田园诗人,但他们写作和对待田园诗的心态却有较大的区别.陶任真适性,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风格表现为拙朴自然.而王维则是以赏爱的态度去观照田园,具有极强的文人化倾向,其风格相应表现为秀美雅致. 6.学位论文周建国王绩山水田园诗研究2006 王绩是隋唐之际一位独特的诗人。他家世显赫,幼年时即崭露头角,后来他几度出仕,又几度归隐,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于隐居田园中度过。 本文以王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分析王绩复杂思想的渊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前贤陶渊明的联系和他在山水田园诗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王绩的思想探源。隋唐的文化政策相对宽容,儒、道、释三教都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先在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身处其中的王绩深受影响。他兼取儒、道、释三家思想,甚至还有阴阳历数诸家的学说。不过,因为家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王绩特别是他前期思想的主流,后来因为屡遭挫折,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主宰。 第二章探讨王绩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王绩诗歌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对陶渊明的继承,但他有着自己的诗学追求,他极力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倡导作诗应“以会意为功”。这就保证了他创作诗歌时感情的真实流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早期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愿望,使他的诗风率真、自由、洒脱;后来因为庄园祖业的居住环境,诗人刻画出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美景,诗歌语言朴素,意境清新,诗风清新自然;还因为王绩的长期隐居,他少与人交往,缺少陶渊明那样的生活热情,又因受老庄无欲无求的哲学影响,他的诗风还呈现出幽冷清寒的艺术格调。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异同 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都具有闲适、恬淡、宁静的风格,都是以禅入诗。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孟浩然的诗以描写南方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王维的诗以描写北方田园生活为主。王维的诗比较偏重于对客观描绘,孟浩然的诗则偏重于对主观抒情。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相同;不同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是幸运的。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围富有浪漫气质。成为山水诗滥觞的沃土。大唐盛世时期是开明开放的,这是一个游山玩水的时代,人们释放激情,追求生命的质量,热爱生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兼容并包。诗人们在自由自在的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山川给予他们作诗的灵感,大自然带给他们无限的遐想。此时的王维与孟浩然又恰恰都是吮吸盛唐山水养分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中都有遨游天下,耽情山水的经历。襄阳境内本就多名山胜水,孟浩然又是襄州襄阳人氏,并隐居于此。孟浩然在四十岁时仍未中进士,怀着满腔的失意与落寞漫游吴越,时间长达三年之久。期间游历了几江东、江浙、湘桂、巴蜀等地。把愁怀之情寄托于游山玩水之上。而王维的三水之路不曾停止,先后在终南、辋川隐居过,而且由于受到仕途的影响,不得不在两京之间来回,趁此机会又先后游历了中原、汉水一带。 一、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相同之处 (一)王维、孟浩然山水诗都是诗与画结合的范例 王维孟浩然的诗讲求山与水的结合,因而其山水诗堪称诗与画相结合的典范。王维常以画家的思想和眼光观察大自然,又用画家的笔法把大自然描绘得很形象,他的每一首诗都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对于笔下所描绘的事物善于运用运用一些技巧,如:色彩的生成、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化等,而且对于事物敷彩着色很是到位。以此来唤起人们的直观印象,尤其是诗中对于自然景观的刻画,唤起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他们二人的诗比较善于写形,在写形的同时注重写意,形意结合,传达出诗的意韵来。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日落昏暗,湖江愈显其白,潮来铺天,天地仿佛弥漫着潮水的苍青,日暮时江天空茫在色彩的相衬相生中展示的活灵活现。“泉声咽

【课外阅读】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 (2)

【课外阅读】比较王维与孟浩然诗风的异同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然后从艺术特点看: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是自如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孟浩然诗是从高远处入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所描述的境界是宏阔,气势是壮大。《春晓》的笔调似有惜春之情,却无迹可寻,语言自然纯净内秀。《宿建德江》所写的是客愁,其语句平淡,诗味却很醇厚。 其次从诗风格看: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词藻的华美,而是力求极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王维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中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最后从诗的内容看:王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比孟诗略胜一筹。就山水诗而言,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处处可见受绘画影响的痕迹,这些在孟诗中都很难找到;就田园诗而言,王维善于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是幽静;而孟诗中的静往往是"寂静",是直写其静;王诗中的景色是一幅幅静美的田园画,孟诗则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王诗"物我一体",是"无我之境",孟诗往往有诗人活动的影子,是"有我之境",孟诗喜直接抒情、议论,王诗多以景见情,情景交融。二人各有成就,不宜轩轾。"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与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摘要: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关键字:魏晋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淡泊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从王维看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导读:本文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西藏山南贡嘎县中学单增卓玛 【摘要】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它源于东晋谢灵运和晋代诗人陶渊明,以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虽然,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静闹异同 山水田园诗其诗境隽永,风格恬淡,语言清丽,常常表达诗人对宁静平和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题材体裁、意境风格方面看上去大体相同,都具有清淡、闲适的风格,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辞藻的华美,尽量保持景物的纯净,力求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自己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读他的诗,总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感觉。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王维因为向佛的原因,他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也透露出深刻的禅意,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的自然的浓厚兴趣。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之乐趣,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王维喜欢用“静”字,但他的“静”并不是一片寂静,而是以动衬静。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前面提到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用了山中晚归的洗衣女的声音衬托山中的宁静。此外,《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都是刻意塑造静美的景物形象,出色地表现了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难以言状的静美境界,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动态景物来对比和映衬静态景物,在动态中写静态,又在静态中表现动态,达到静美的目的。孟浩然则喜欢用“清”,孟浩然对于“清”的情韵风度的追求,实乃其主体精神和清高性格的必然所致,也是其人生际遇的暗示。这种以“清”由于失意的惆怅、哀怨的情绪的介入,使其诗显得情韵寒淡。如“坐听闲猿鸣,弦清尘外心。而孟浩然诗歌也有时有“静”,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孟诗只是静其表,其诗歌内涵是热闹的。比如写田家生活的《过故人庄》,简朴可爱,生动热闹,表达出诗人欢快的心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