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寒山诗中的风人体_杨秀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苑纵

 076

 C H A N G C H E N G /2010/6

试论寒山诗中的风人体

杨秀兰

新世纪以来,寒山诗歌研究已经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然而,对于寒山诗歌艺术的分析却尚嫌薄弱,不少学者在论文或著作中对此往往都是一笔带过,并未作详细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寒山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有助于打破寒山研究的僵局,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因此,笔者从“风人体”这个角度入手,分析寒山诗歌中“风人体”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寒山及其诗歌。

“风人体”是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认为风人诗:“取陈诗以观民风,示不显言之意。”[1]

清人翟灏《通俗编》三八《识馀·风人》中说:“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2]

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双关借意,也叫指物借意。民歌中的“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明灯照空局,油燃未有棋”,文人诗中的“中擘庭前枣,教郎见赤心”“丹青传四渎,难写是秋淮”“蛛网挂风里,摇丝无定时”“茧丝裹黄蘖,缠緜心独苦”等,都是指物借意。以“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为例,织布时,没有经线(织布机上的纵方向的线),光织纬线(织布时由梭带动的横线),是织不出布匹的。作者就是借一匹布、两匹布的“匹”来指男女匹配(婚配)的“匹”。第二个特征是在使用了双关辞的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也就是用下句解释上句,上下两句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曾慥《类说》卷五十一引《乐府解题》曰:“梁简文风人诗,上句一语,用下句释之成文”,洪迈《容斋三笔·乐府诗引喻》云:“自齐、梁以来,诗人作乐府《子夜四时歌》之类,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上句说“石阙生口中”,下句“衔碑不得语”实际上是对上句的一种解释,即口中衔碑,无法说话,意思是有悲说不出。上句说“明灯照空局(棋盘)”,下句“油燃未有棋”实际上是解释上句只有油在燃烧,棋盘中没有棋了,意思是说,要想相会,悠然无期。[3]

一首风人体诗歌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指物借意是否恰到好处。要想使指物借意恰到好处,并形成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的特有形式,就必须用心选择双关辞。据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双关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采用这种手法组成的诗句,字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的是另外一个意思,而这个暗藏的意思,正是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宋人范仲淹指出:“兼明一物者,谓之双关。”诗歌的创作者就是利用汉字的谐音或同形的关系,精心选择能够“兼明一物”的双关辞,使诗歌中的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情。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音形双关。寒山的很多诗歌就成

功运用“风人体”,并取得了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4]

寒山把风人体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呈现出活泼灵动、诙谐婉转的江南民歌风采。现举例说明:

“若人逢鬼魅,第一莫惊惧。捺硬莫采渠,呼名自当去。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

处。”(

六十三)[5](以下寒山诗歌皆源于此)诗中说如果你遇上了鬼魅,第一重要的就是不要怕它,

更不要去理睬它,直吆喝它的名字,它就会消失。而烧香请佛,礼拜求僧相助,都是无济于事的。就好像蚊子叮铁牛般,没有它下嘴的地方。作者用“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来说明驱除鬼魅,靠烧香请佛或礼拜求僧是毫无用处的,无济于事。“默默永无言,后生何所述。隐居在林薮,智境何由出。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夭疾,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六十六)诗中说,如果修禅的人总是默默无言,不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讲出来,后辈年轻人怎能了解呢!一直在山林里隐居枯坐,禅的智慧境界怎能产生呢?人的身都会因为岁月和风霜而枯槁、生病、死亡。那样就永远没有得道的一天。作者针对不立文字和在深山枯坐苦行的禅风,指出明心见性方能彻悟本源而得道,得道者应该用文字和语言传道于人,教诲后辈。否则将一无所获,永无得道之日。其中“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是风人体。稻谷生长在水田里,一般都用水牛或黄牛耕田。用泥牛去耕石田,当然永远也长不出稻谷来。比喻毫无成效,一无所获。同时“稻”又谐音

双关“道”字,指没有得道之时。[6]

“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一四一)

诗歌的意思是,下等愚痴之辈,读了我的诗,因不能理

解而嗤之以鼻,并加以讥讽;中等庸碌之辈,读了我的诗,认为所言悉皆要义;上等贤圣之辈,读了我的诗,抿着嘴巴,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这好比当年杨修见到“幼妇”等八字,心里马上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既是风人体,又是典故,来源于《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

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有一回,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文背后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才慢慢猜出来。

曹娥是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方的女子,年方十四五岁。她父亲溺水而死,曹娥悲痛欲绝,也投江而死。经过五天以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一同浮出水面。时人称为孝女,并立碑纪念。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将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迹,上报朝廷,旌为孝女,并迁墓建庙,又为她立碑。度尚先命县吏魏郎撰写碑文,久而未出。度尚外甥邯郸淳,年少有异才,适在旁侍酒,因试为之,操笔立就,文辞之妙,魏郎叹服,于是刻为碑文。后蔡邕避难过吴地。他黑夜经过曹娥碑,因为看不清碑文上的字迹,便用手摸索文字笔画,将碑文读完。他为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所感动,赞叹不已。于是在碑文的背面,书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表示自已对碑文的高度赞美。“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合在一起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在一起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合在一起是“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的器物,合在一起是“辤”(“辞”的异体字),连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杨修反应非常快,因此,曹操感叹道:“我的才华不如你呀,和你差了三十里。”

寒山诗中引用这个典故说明只有上贤之人,才能理解自己诗中的真谛。就像杨修一见到蔡邕题的八个字,马上就能猜出是“绝妙好辞”一样,能够立刻领会诗中的奥妙。

“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黄蘖作驴鞦,始知苦在后。”(一二五)

作者在诗中讲到,我见过这么一个愚痴的人,他娶了两三个老婆,养了八九个孩子,还以为是随手而来的乐事。等到儿子被抓当了壮丁,家产也随之消耗,才知道今日之乐,却种下后日之苦。“黄蘖作驴鞦,始知苦在后”是风人体。黄蘖,又叫蘖木,味苦、寒、无毒,可入药。鞦是拴在牲口股后的皮带。诗中以黄蘖味苦,双关人生之苦;以驴鞦拴在驴后,双关时间之后。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下,上看桑树头。秤鎚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一三五)

诗中“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句盖言人之寿命不过百年,却常有上下千年的忧怀兴叹。“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句叹世人为俗务所累,不得解脱。“下视禾根下,上看桑树头”句是说从下至上,从头到尾,渺渺空间,何处是了?“秤鎚落东海,到底始知休”是风人体,比喻至死方才罢休。作者讽刺为万事操心、诸事发愁的人,永远不得解脱。诗人以冷静超人的姿态述说着人世,告诫人们莫为尘世所扰,及早身退,摆脱苦难无边的深渊,驱遣尘缘及世尘之念,以至于修行正果,追求“四大皆空”的极乐世界。全诗没有鲜明生动的形象,也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绝高意境和诗情画意。诗人在诗中直接诉诸自己的理性判断,娓娓道来,以平易流畅的语言道出了颇为深厚的人生哲理,亦庄亦谐,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

“读书岂免死,读书岂免贫。何以好识字,识字胜他人。丈夫不识字,无处可安身。黄连搵蒜酱,忘计是苦辛。”(二★八)

“黄连搵蒜酱,忘计是苦辛”是双关式风人体。以“黄连”对应下句之“苦”,以“蒜酱”对应下句之“辛”。在这首诗中,表示味道的“苦辛”,又双关不识字者遭遇的辛苦。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劝告世人应该读书识字。

“寄语食肉汉,食时无逗遛。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二六九)

这首诗讽刺杀生食肉的人,只顾今生满足口舌之美,却不知道已经种下罪恶的种子,会使来生遭受惩罚和苦难。而今生的苦难,又是前生的罪恶造成的。“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比喻虽然快意一时,终难脱离困境。在佛经的譬喻中,有老鼠钻到酥油瓶中偷吃酥油,最终闷死在瓶中的故事,与此内容相似。这首诗中,作者讽刺那些杀生食肉者,只图一时口舌之快,却为后世种下无尽苦难。在生死轮回中,永无出头之日。就像在饭瓮里吃饱肚子,却永远爬不出去的愚蠢而贪婪的老鼠一样。[7]

总而言之,“风人体”是来源于南朝乐府民歌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浓郁的南朝民歌色彩,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歇后语。它通俗、生动、形象、幽默、含蓄、风趣,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寒山部分诗歌成功运用了“风人体”,体现了寒山对于民歌的借鉴和吸收,这也是寒山及其诗歌能征服中外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清]翟灏.通俗编·识馀·风人[M].无碹斋刊,乾隆十六年(序)本,(卷三八).

[3]饶少平.论风人体[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4]马萌.《诗品》“风人”非“风人体”[J].许昌学院学报,2007(01).

[5]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钱学烈.碧潭秋月映寒山—寒山诗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7]杨秀兰.寒山诗歌中的悲剧意识[J].名作欣赏,2010(06).

[作者简介]

杨秀兰(1978— ),女,江西安福人,硕士,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0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