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译介海外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山诗偈译介海外成因探微
李志凌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寒山作为一位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作品不算多,但却是古代俗体诗、释家诗的杰出代表。
由于寒山另类不拘的创作风格和隐世飘逸的性格,一直未能在中国古代诗坛引起热烈反响。
然而,寒山诗作却在现当代受到西方学界和民间的极大推崇。
他本人的生活品性和处世态度甚至还演变为一种“寒山精神”,成为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
本文试从学术角度出发,分析寒山其人其作能够成功推介海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寒山;寒山诗偈;翻译;成因分析
1. 引言
中国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奇人杰作,难以计数。
得评著高论者,多为李杜名流,佳句豪篇,皆属有口皆碑之类;而遁迹墨客,斥俗非流者,常遭冷目,鲜筑口碑。
然而,中国古代文人中偏有一人,虽一度横遭冷落,难赢主流文史学派器重,却在近现代赫然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饮誉海外,倍受推崇。
其作品拥有的海外读者和知名度甚至超越了其他的中国文豪,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也更加久远而深刻。
此人即唐代隐逸诗人:寒山。
2. 寒山和寒山诗偈
寒山,又称寒山子,是唐代重要的白话诗人,亦为禅宗一代高僧。
少年时代的寒山学文习武,饱读经史,才华横溢,同其他盛世学子一样,只盼他日“学而优则仕”。
寒山曾经屡试科场,求过功名,可惜终不得志。
中年时期,他磨灭了五陵少年般的浪漫和意气,抛弃了东堂折桂的抱负,隐姓埋名,寄迹名山。
在超脱了世俗凡念之后,最终慧起儒道,志归禅释,借助半诗半偈的作品劝世喻人,弘扬佛理。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静。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谴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这首引言式的诗直抒了寒山“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净心禅思。
寒山遗世之作共310多首诗,按内容可分为自叙诗、风俗诗、隐逸诗、道教诗、佛禅诗等五类。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诗作(约150余首)实写佛家禅理。
“即心即佛”,是寒山色彩鲜明的禅宗主张。
因而,寒山作品也被世人视作宣道佛法的偈语,而非诗歌。
不管怎样,寒山以其特有的文学体例,以诗达禅,以禅寓诗,用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深厚的思想修养,巧揭哲理,广诫俗人。
从内容上看,寒山诗涉及四类题材:(1)表达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况下,对社会中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2)对田野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3)对于佛理禅思的直接宣讲;(4)对个人生活经历的自叙1。
从形式风格上看,寒山“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2 。
既有民歌的通俗、生动、质朴、
【作者简介】李志凌(1977-),硕士,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汉语典籍英译等。
1李振杰. 寒山和他的诗. 文学评论,1983(6).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
4
感人的典型风格,又有唐诗风韵的清新雅致,绮靡软媚。
既使用了民间文学的比、兴手法,注重自然界声音的模拟,又习惯以短小的体制(以五言为主,辅以七言诗和三言诀)讥讽时态,劝善戒恶,且“俚语俱趣,拙语俱巧”3。
寒山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曾一度受到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模拟,得“寒山体”的美誉。
寒山本人的传奇魅力和其诗学造诣的不俗表现,直至清朝时期,才被正统文学界所接受。
一七八二年《四库全书》始纳寒山诗入册。
一七零七年《全唐诗》共收录二千二百多位唐代诗人,寒山被列为释家诗人之首,终于“正式地”肯定了寒山诗的重要地位。
历经千年,下迄近代,寒山在中国文坛的历史舞台上,始终显得过于默然黯淡。
然而,国内的冷遇却阻止不了寒山名扬海外的荣耀。
从近代开始,寒山在西方国家受到热烈推崇,获得学者文人的密切关注,也促进了国内学界对寒山现象的重视和研究。
3. 寒山诗作在海外的流传
3.1 流传时间
据史料记载,寒山诗在中国古代第九、十、十一世纪曾相当风行,拥有很多读者。
这段时期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文明惠播海外的重要阶段。
许多东亚及东南亚邻国的僧侣文人纷纷传习中国的佛家经典、文学精华。
寒山作为儒、道、释三体合一的典型人物,其文化精神与杰出作品自然令海外学者青睐。
南宋前,寒山诗已传入日本,自江户时代起就有多种注本流传。
1916年,作家森鸥外根据闾丘胤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编写了小说《寒山拾得》,遂使寒山、拾得这两位中国最有影响的传奇诗僧在日本广为人知。
最早将寒山诗译介到朝鲜、韩国的是高丽朝真觉慧谌(1178-1234)。
其后,寒山诗影响了众多僧徒的禅学及诗歌思想。
韩国文人中至今颇有欣赏寒山诗者。
西方世界兴起的寒山热现象主要发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将寒山诗偈译介到英语为主的西语文化世界中,最有贡献的,当数三位美国学者的不同寒山诗偈英译本。
第一位是学者阿瑟·韦利(Arthur Waley),他于1954年出版了首个寒山英译作品集《寒山诗二十七首》。
第二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是伽利·斯奈德(Gary Snyder)。
1958年,他在《长青》(Evergreen)杂志第二期上发表了《寒山诗》(二十四首)。
第三位是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
他于1962年选编翻译了《唐代诗人寒山诗100首》(Cold mountains 100 poems by the Tang poet Han Shan)。
此外,杰克・克洛厄(Jack Kerouac)在自传体小说《法丐》(或译《达摩游汉》)(The Dharma Bums)中专写了寒山对身边好友的影响,扉页处写着“献给寒山”。
另外,罗伯特·亨瑞克斯(Robert G. Henricks)也于1990年译注出版了《寒山诗(全译注释本)》(The poetry of Han Shan—A complet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gold mountain)。
3.2 流传地区
总的来看,寒山诗广泛流传的海外地区主要为两大文化圈:一是以华夏文化为渊源的东亚文化圈(以日、韩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圈。
除此以外,与中国近邻、崇尚佛教文化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寒山大师的风采亦表现出很大的关注。
近几十年,因台、港、澳华人地区的专家学者频频著述,同时衍生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使得寒山热再度升温,更加吸引了许多海外学者的关切目光。
美国是最早接纳寒山的西方国家,而美国社会对寒山的吸纳,不只是也不主要是在宗教文化领域。
寒山之名在这片异域土地上,更多地活跃于文学界、文化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当中。
关于寒山诗作及其个人传奇的翻译与评介,不仅借助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在美国本土获得普遍关注,而且,由于其引发的深刻的社会反思和一系列民众反应还辐射至一些欧洲国家。
在那里,大批社会学者也向这位潇洒传奇的东方
3沈德潜:《古诗源·例言》.
5
圣贤张开了欢迎的臂膀。
英国、法国都有研究寒山诗的文化学者。
3.3 流传形式
寒山的传奇经历和诗偈的海外流传,主要是依靠翻译、存本、模仿、民间传说等途径实现的。
寒山诗过去是以《三隐集》或《天台山三圣集》的刊本出现,同另两位著名诗僧丰干、拾得的诗合并发行。
宋代的发行本最古老,而发行最早的是公元一一八九年间国清寺志南的发行本。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中,大批海外学者纷纷入华取经,向其民众推介中华文化精粹。
此间,一些中国文人的知名作品要么被翻译成它国文字,要么直接被运载到异国他乡。
寒山诗品亦是如此。
现存关于寒山诗偈的海外传本包括《四部丛刊》高丽本;日本所存宫内省本、正中本、古注本;还有岛田翰校订的宋大字本、古刊本《首书寒山诗》、日释交易的《寒山子诗集管解》、白隐禅师的《寒山诗阐提纪闻》、大鼎老人《寒山诗索赜》等。
经翻译评介的寒山诗,除了保存于经典著作中,成为藏本之外,还获得学术刊物的刊发或转载,特别在近、现代,由于寒山热的兴起,各界学者争相探赜索隐,撰文热论,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诗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许多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和成果的课题。
在美国,各种学刊、校报、社评等都成为寒山诗偈研讨、译评的重要论坛。
斯奈德译的《寒山诗》直到1970年仍被选入美国出版的《中国文学选》和《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巅峰名家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比肩平坐,成为传介中国文化的重要教材。
不仅如此,斯奈德所译的寒山诗还被纳入美国的经典诗歌中。
寒山的诗歌因其风格奇特,魅力独具,常获后世诗人模仿。
国内诗人自不必说,朝、日邻国不同时期均有钟情之士效仿寒山诗风。
譬如,日本白隐禅师便在所著《寒山诗阐提纪闻》中以千言诗偈唱和寒山禅诗。
寒山诗最有名的英语学徒当数美国的斯奈德。
他不仅通过翻译揭示了寒山的精神和诗歌的特点,而且掘尽才智加以模仿,弘扬寒山诗的环境哲学和佛学奥义,给西方读者展现了寒山的神妙,实属难能可贵。
此外,寒山在海外拥有大批不同层次的读者。
在他们当中有的结团立社,组织寒山诗歌朗诵会,学术研讨会等;有的借助宗教文化机构虔诚地拜读寒山大师的诗作和相关资料;有的信徒和寒山追慕者还把寒山的名号、诗句编创到其它艺术形式当中,如民歌、戏曲、电影等等。
4. 寒山诗偈流传海外的成因分析
大凡华诞于世者,必备非凡之质,能揽时地之利,人物之和。
寒山和其诗作畅行海外,正是由于内、中、外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4.1 流传内因
4.1.1 寒山本人的形象魅力
说到形象,传说中的寒山是一位衣裳褴褛,足蹬破屐,风吹长发,肆意笑谈,且颠且狂的山林隐士。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形骸放浪的俗外痴僧,成为西方世界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精神偶像。
他的自由放纵,恰好符合了嬉皮青年的审美观,也让当时的一批文人游汉找到了最好的理想归宿。
其实,寒山给人的形象冲击决不只是样貌上的,更主要的是寒山骨子里透出的那股反传统、反恶俗,追求自我实现和本性之美的气魄。
寒山诗言:“城中蛾眉女,珠佩何姗姗;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人间荣华富贵,岂能天长地久。
寒山又自言:“是非不必争人我,好歹何须论短长;世界本来称缺陷,此身焉得不无常。
”再有,“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这样的诗句足以道出寒山清高自赏,怨世叹俗的心境。
而现实中,一切渴求挣脱世俗羁绊,找回灵魂深处那个自我的人,都难以拒绝如此冷静飘逸的圣贤之士。
4.1.2 寒山诗歌的风格魅力
6
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信手拈弄”,“机趣横溢”4。
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也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
寒山诗形式通俗,易晓易传,精警喻世,多使用引喻、象征、比拟等手法。
寒山诗偈中,意象广泛而深刻,修辞新颖而机巧,思绪冷峻而怅然,视觉跳跃且敏锐。
所有这些无不令读者赞赏之余又有所感悟。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慑。
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
凋梅雪作花,枯木云充叶,融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
”如此的自叹,怎能不引发读者对于自然与社会感受和人生经历的感喟,勾起缕缕审美的共鸣?
另外,由于寒山本身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思想的滋润,虽为出家之人,尚保持文人隐士气质,因而使得禅悦诗成为寒山诗偈的突出形式。
这样,海外佛学同道自然乐于传诵。
这一点在日本崇佛尚诗的信众文人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寒山诗蕴涵着巨大的文学价值,可他自己并不指望技压群芳,独秀于林,而是十分谦谨而又悠然自得地看待自己的作品。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
4.2 流传外因
4.2.1 地域文化原因——以日本为代表
寒山诗作能够东渡日本,从地域文化特征来看,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日本是中国的一个地域邻邦,具备同中土政治、经济、文化及时沟通交往的便利条件,对于泱泱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诞生的重要历史文化人物,都能快速悉知,并加以消化和吸收。
寒山这个“另类”而博学的文化智者、学术导师,自然能够轻松地跨上异国之旅。
第二,日本长期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各个社会层面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华夏文化的影子,或者说,都对中国来的东西带有某些亲缘近和的因子。
这一点在中日邦交史的繁荣时期犹为如此。
盛世唐朝对日本社会和文化风俗的影响最为深远,利于当代名士杰作相互交流。
第三,中日两国同受儒学和佛教文化的影响,社会精神和意识背景有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特点。
因此使得来自中国的文化种子在日本很快找到适宜的生存条件,易于在这片土壤上遍地开花。
第四,国民的社会心理容易产生认同。
中国文人在一群倾慕大中华文明的异国民众中,找到知音,奏响共鸣,是极有可能的。
第五,两国僧人文士的价值观念相近。
日本一流诗人多为僧人,笃信佛学禅思,因而容易洞悉禅宗味浓郁的诗偈作品。
寒山特殊的身份——中原文人、禅宗大师,加之他那超凡脱俗的诗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东瀛学者的心灵感同与虔诚的拜赏。
第六,从文学价值层面来看,日本诗注重通俗易懂、简明流畅,诗中多有白话成分,常引俗谚方言;而寒山的诗风正应其类,适其所好,所以大受欢迎。
4.2.2 社会时代背景原因——以美国为代表
如果说日本人热衷寒山诗,缘起于同属东方人种,地域便利,在文化心理和文学渊源上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寒山能在二十世纪遥远的西方国家名声大噪,吸引众多的当代美国青年和各类学者,连嬉皮顽士也为之痴迷不已,确实令人惊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以后欧美各国的恢复发展与激进时期。
社会高度工业化,竞争日趋白日化,一切变得刻板机械,生活也显得枯燥乏味。
各个社会阶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我缺失感。
身处于高度物化和文明僵化的压力之下,美国青年一代渴望找回失去的精神世界,呼唤自然状态下的人性解放。
当斯奈德等一批最早觉悟过来的年轻学者,把遥远东方的文化精神传播到本国来时,美国民众获得了极大的刺激与鼓舞。
他们在寒山诗品中听到了大地山峦深沉的回响,看到了浑然天成的寒岩美景,见到一位坐拥青山白云的东方诗人,真正领略到自然之美。
当时许多美国人理想中的大自然是“火山口上四十九度的砾石坡,或是绝无人迹的处女林。
”而以寒山为代表的中国诗人给他们勾画出了“田畴,农场,砖墙后面的杜鹃花丛”。
如此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使这些美国人从对荒山野岭、放荡浮躁的迷恋中解脱出来,找到了最为深刻的人之本性和生存哲学。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9.
7
4.3 中介原因
寒山诗偈流传海外,除了寒山及其诗作的内在魅力,以及外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条件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中间因素,那就是翻译的媒介作用。
能够像早期来华的日、朝文化学者那样,轻松解读寒山的汉文典籍者,毕竟有限。
寒山作品之所以能被成功推介到异国他乡,首功当属智明眼慧的翻译家们。
东亚邻国本与汉族文化有相通之处,故通晓汉文者自不在少数。
借他们之力,寒山诗偈、传奇的译介作品数量可观,这就容易使寒山品质及其价值在异语文化中得以充分解剖、淋漓扩展。
加之这些地区对汉语文化有着长期的相识性和认同感,带有中国标记的文人杰作一经本国学者翻译介绍,便能迅速获得读者的热烈响应。
再如前文所论,寒山诗作与当地的文学风格相似相契,一经译介评传,当然迅即风靡,好评如潮。
相比之下,寒山诗歌英译本的接受和流传情况则颇为不同。
寒山诗的英译版本远不如日、朝本多。
在美国反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也只是四五个版本,而且几乎没有全译本。
据现有版本来看,译诗最多的是伯顿·沃森的《唐朝诗人寒山诗100首》。
影响最深刻,最具口碑的是由斯奈德译的不过二十七首寒山诗。
但是,正是依靠这些寥寥无几的译者和译作,使寒山诗品深深触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读者的精神世界,获得前所未有的接纳和热烈欢迎,这不可不谓是汉籍外译事业的一个奇迹。
从译介背景来看,当时的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茫然意识,人们对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有抵触心理,反主流文化之风盛行,人性解放的呼声异常高涨,社会各阶层都有某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需求。
这时,寒山形象和回荡着自然之声的寒山诗被译介过来,让无数徘徊的民众找到了思想的知音和灵魂的归宿。
从译介题材来看,寒山的诗歌,比起其他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点和诗学价值的名家名作来说,更加平直朴实,通俗易解。
原因在于,其本身的创作意图就是劝诫普通百姓明事知理,求得雅俗共赏的。
所以,理解和翻译寒山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比译介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作品要容易些。
再从译者角度来看,寒山诗偈的英译本几乎全为英语人士所作。
这就少了许多由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在释译汉诗典籍时所难摆脱的汉语思维和文化对话的顾虑。
这些国外译者在译汉诗时,已经有了对英文读者感受的清楚认识,尽量避免晦涩难解的词行直译,不拘泥于原诗的一字一词,而是取其内容真谛,把握诗意诗境及语言风格的要素,为西方读者轻松解读寒山诗品创造了便捷的途径。
除了翻译手段的出色之外,译者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诗人气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几位寒山英译者都是作家或诗人,十分了解诗意、诗风、诗味的重要,同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有着相当的认识和深切的热爱。
斯奈德便是最突出的一位。
他在青年时期初试诗笔时,就接触到中国诗,对中国诗人和博大的中国文化的喜爱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毕业时,斯奈德将钟情日久的寒山诗译成英文,以后还继续翻译了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和杜甫等诗人的作品。
他甚至还从中国诗学思想中发掘发展了环境哲学的理念,一生偏好寒山、陶渊明式的清静恬淡的田园隐居生活,完全沉浸于中国诗境般的生活方式之中。
这样一位在心灵世界与寒山附和高歌的海外知音能够译好寒山诗品,自是毋庸置疑了。
此外,寒山诗的译作在多种渠道得到宣传、出版和研讨,打破了深居馆藏、学者专论、学刊独载的局限,被广泛地消化于各个社会阶层。
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寒山诗在海外社会与民间的流传与认可。
4.4 其它原因
惊奇于海外各界学者对一个在本国名声微小的古代诗人的热烈关注,中国文人和社会研究者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视这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寒山大师。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学者展开了对寒山生平和作品的两大类研究。
不断著书立说,使寒山在“回炉”中重新“复活”。
由此也促进了多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
例如,社会学者对“海外寒山热”现象的分析,文化学者对华夏文化、佛教文化传播的追流溯源,诗学研究者对寒山体诗风、诗艺的研讨,还有历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史、国际文化交流史、佛教发展史等领域的探索。
故土的高度赏识,又为寒山诗偈在新的历史时期译介海外推波助
8
澜,培养了越来越多志趣高昂的寒山学者,潜心致力于寒山作品的翻译、评赏与推广。
5. 余论
尽管这位重要的诗人在自己的故乡长期以来遭受冷遇,不入主流,但却在他乡遇到“明眼人”,而“即自流天下”。
是国人不识宝么?不然。
寒山及其作品在国内的境遇恰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海纳百川。
国人正是由于深深牢记和关注了太多烙上中华主流印记的豪俊杰作,从而忽略了一些边缘文人。
同时,因为寒山诗体中存在大量的白话形式,直接陈表的艺术风格,导致爱附庸风雅的塾堂纶巾之士心怀嫌隙,吝予赞赏。
寒山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虽然胜过了李白、杜甫等伟大的中国古代诗人,但事实上,寒山诗偈的艺术成就并不比这些诗人高。
即使在当代各界得到了“平反”,其国内影响力也难以超过其他成名已久的大诗人。
寒山诗能赢得海外的认可与赞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还得承认是他的魅力征服了异国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
另外,寒山诗偈的译介,尤其是英译本的成功推广流传,很值得我们从汉诗、汉籍外译研究角度做出更进一步的思考,找到可借鉴的经验,将更多、更优秀的中华文化成就和杰出代表翻译好,推介好,形成更大能量的汉学热潮。
参考文献:
马祖毅,任荣珍. 汉籍外译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吕叔湘. 中诗英译比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赵毅衡. 远游的诗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黄鸣奋.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钟铃. 美国诗与中国梦[M]. 台湾:台湾麦田出版公司,1996.
钱学烈. 寒山拾得诗校评[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崔小敬. 寒山和寒山诗的传奇历程[J]. 文史知识,2005(6).
陈耀东. 杜甫与寒山子[J]. 杜甫研究学刊,1996(2):66-78.
钱学烈. 寒山禅悦诗浅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3):97-101.
钱学烈. 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J]. 中国文化研究,1998(20):103-107.
岳珍. 论寒山的俗体诗[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151-154.
葛纪红. 试析斯奈德环境哲学的形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9-92.
徐立新. 寒山禅诗的思想及流传[J]. 台州学院学报,2004(2):13-16.
Analysis of the successful spread of Han Shan’s poetic works outside China
LI Zhi-ling
Abstract: Han Shan, one of the important ancient poets, distinguished himself from many other poets for his popular style of poetry and Buddhist librettos, plays a legendary role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The poet’s unique and reclusive characters blunted his name in China for long. Ironically, his works are highly appreciated overseas not only by educational circles but also by common people. His personality is adored as “Han Shan Spirit”. Motivated by this curious contrast, an academic study is made with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trace of Han Shan’s successful expedi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so as to seek after some signific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n Shan; Han Shan’s poems and Buddhist librettos; translation; factors for its popularity
(Edited by Robert, Jessica and Dori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