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黔之驴练习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黔之驴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黔.无驴(qián)好.事者(hào)庞.然大物(páng)远遁.(dùn)
窥.之(kuī)跳踉.(liáng)稍近益狎.(xiá)且噬.己也(sh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庞然
..然(小心谨慎)
..大物(巨大的样子)(2)慭慭
(3)他.日(另外)(4)虎大骇.(害怕)
(5)驴不胜.怒(禁得住)(6)有好事者
...船载以入(喜欢多事的人)(7)计.之曰(考虑)(8)技.止此耳(本领)
(9)以为神
...(把……当作神奇的东西)(10)稍.出进之(渐渐)
3.一词多义。

①虎因.喜(因此)
(1)因
②因.跳踉大㘎(于是,就)
①虎大.骇(副词,很、非常)
(2)大②庞然大.物也(形容词,与小相对)
4.文学常识填空。

(1)从体裁来看,《黔之驴》是一篇寓言。

这种体裁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诫的意
义。

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篇幅短小,
语言简洁生动。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的文体。

唐朝_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
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唐宋八大家”。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以为
..且噬己也 B.稍.出近之稍.近益狎
..神以为
C.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D.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
((解析:B项中的“稍”都译作“渐渐”。


6.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来并解释。

(1)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后多形容表面强大而实际上很脆弱的东西。

(2)成语:黔驴技穷意思是: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7.在“百度”上搜索“黔之驴”,你会发现除了本文,还会出现“中国酒都贵州茅台镇传世佳酿黔之驴酒”“贵州
黔之驴户外运动俱乐部”“贵州黔之驴户外论坛”“掘金者公司推出户外运动水壶‘黔之驴’系列”等信息,你
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示例:借用文化典故提高品牌知名度,可以,但一定要恰当。

8.认真观察右边的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图上画了一头驴和一只蝉;蝉正在唱歌,
驴听了,心想,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
歌。

学蝉之驴
(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简要回答。

示例:不能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走适合自己的路。

课内精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隐蔽,躲藏)(2)蔽林间窥.之(偷看)
(3)远遁.(逃走)(4)以为且.噬己也(将要)
(5)觉无异能
..者(特殊的本领)(6)蹄.之(用蹄子踢)
10.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因此而高兴,考虑这件事后说:“它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1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C)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来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了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的讽刺对象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12.本文对虎进行了哪些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

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
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置敌于死地,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13.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从以下角度加以探究。

(1)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示例:①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②应该谦虚且有自知之明。

如果驴不在虎面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2)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这样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己知
彼,百战不殆”。

②做事要谨慎。

(3)从其他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示例:好事者的角度:影射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蜘蛛杀蛇》)【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益.习其声(益:有益)
B.技止.此耳(止:只,仅)
C.果腹
..而去(果腹:吃饱肚子)
D.蜘蛛引丝疾.上(疾:飞快)
((解析: A.益:逐渐。


15.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
..的一项是(C)
例句:然往来视之.
A.放之.山下
B. 蛇复昂首待之.
C.踞蛇之.首
D. 蔽林间窥之.
((解析:例句:“之”是代词。

ABD.代词;C.助词。


1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驴不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

(2)蛇复昂首待之。

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

1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
A.【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再到“技止此耳”。

B.【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蛇复昂首待之”。

C.【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

D.【甲】文侧重描写虎的心理,【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动作。

((解析:B.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18.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

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

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附【乙】文参考译文:
我曾经见到有一只蜘蛛在离地三尺左右的墙壁间织了一张网。

有一条大蛇从网下经过,昂起头想吞食蜘蛛,看样子是够不着没得手。

过了一会儿,蛇将要离开。

蜘蛛忽然挂在一根丝上爬下来了,身子悬在半空。

蛇又昂起头要吞吃蜘蛛。

蜘蛛拉着丝飞快地爬了上去,在它的网上守着……如此三四次之后,蛇有些疲惫了,便将头伏在地上休息。

蜘蛛乘其不备,奋力跳下,趴在蛇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不止,直至死亡。

蜘蛛于是吸饮蛇脑,吃饱了才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