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课件05
美学十五讲
1.过程与结果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
故事全文如下: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士》,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分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纵观全文,可知王戴二人,相隔百里。
王子遒用尽一宿的时间在大雪之夜造访戴安道,天明至其家门而不入。
而造访之原因却也简单,缘起“咏左思《招隐士》”而羡其意境。
而不入家门的缘由更是出人意料:“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是这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它反映了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一种生活之哲学。
凡事不问结果,但问过程。
既然享受了过程,结果如何,已并不重要了。
人生本是一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加重要。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
2.如何理解君子不器?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柏拉图的“理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的、更为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本体的“理念”的现象而已。
基于这样的思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本质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这就是著名的“影子说”。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重写意轻写实。
4.“儒家是积极入世,道家是消极避世,所有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林语堂《中国人》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儒道互补的关系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何影响呢?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他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在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5.“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判断“红”是花的某种属性与本质,但“美”不是花的属性与固定不变的本质。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6
一 蔡元培和美育
❖ 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 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 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感情教育。
7
(一)美育的由来
席勒塑像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
❖ 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把人的心理能力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的观点,他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们的 心理上,可以分三方面看:一面是意志,一面是知识,一面 是感情。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 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 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 所以,知、情、意的划分是中国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学术 基础。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 德育者教道德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
韦伯
28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1. 美育的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三 、美育的内涵和功用
29
美育的内涵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30
[礼]
遵守规则 远离鄙俗
31
[乐]
感官享受 情绪快乐
32
[射]
技艺精湛 姿态娴雅 33
技术娴熟 姿态庄重
[御]
34
[书]
探赜钩深 幽赞神明
35
[.]
成立兴 于于于 乐礼诗 。,,
❖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PPT课件
(2)西方:认为美感与眼耳器官有关
柏拉图:“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
感”“从眼见耳闻来的快感”,“为什么否 认其他感觉——例如饮食色欲之类快感—— 之中有美?这些感觉不也是很愉快 吗?”“因为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 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至于色欲, 人人虽然承认它发生很大的快感,但是都以 为它是丑的,所以满足它的人们都瞒着人去 做,不肯公开。” (《大希比阿斯篇》)
返回首页
3、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 人们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与体验的过 程,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种充满着活跃的想象力 的过程。人们不仅能感知美的对象 所直接呈现给人的,而且还可以通 过想象创造出对象所没有呈现的。 所以,美感还具有想象创造性。
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 :
• (1)在美感中,想象一方面联系感知和表象的 感性事物,加深着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 面又凭借着自身的自由活动生发出一个广大的空 间,产生着、推动着情感体验。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
• 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 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 会内容,因而,它不仅在情调上比 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更 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 有无限的情趣和韵味,而且比日常 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审 美情感因此也被称作是高级的情感。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一般生理快感的 联系:
• (1)美感必须以快感为基础,只有能引 起人们感官舒适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 美感。
• (2)快感还可以升华为美感。比如,我 们吃荔枝,如果只是觉得它鲜甜、爽口, 这只是快感,但如果这荔枝是自己亲手 种的,那么,你就会觉得它特别的香甜, 也觉特别的自豪,其中也包含着你对自 己劳动创造能力的欣赏。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课程简介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学问,由于现代社会对美学需求的日益增加,因此对美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本课程旨在通过15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美学的基础理论、现代美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掌握现代美学思潮和美学创作技巧3.建立对艺术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4.能够独立进行美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教学内容第一讲:美学概论1.美学的起源与定义2.美学理论的体系3.美学理论的主要派别第二讲:艺术哲学概论1.艺术哲学的基本概念2.艺术与审美的关系3.艺术哲学的主要解释学派别第三至五讲:西方美学经典1.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2.康德和黑格尔美学思想3.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第六至七讲:现代美学思潮1.实在美学2.后现代美学3.美学的社会批评第八至十讲:艺术哲学实践1.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2.雕塑与纪念碑3.现代音响艺术与环境艺术第十一讲:美学与文化1.美学与人类文化的演进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点第十二至十三讲:美学创作技巧1.艺术创作的主要流派2.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反映自己的艺术创作第十四讲:美学的批评与评价1.现代美学的批评思潮2.美学作品的评价标准3.美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第十五讲:美学与生活1.美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2.美学的实际应用3.美学实践中的突破和变革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式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阅读笔记和书面作业等,占总成绩20%。
2.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前半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30%。
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50%。
总结本课程主要以解释性和理论性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性教学,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建立一个深刻的艺术美学理论基础,并能够掌握现代美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技巧。
同时,本课程也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美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一“游鱼之乐”(2007-02-11 00:58:52)分类:读书笔记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
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
游鱼之乐中,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就是“大”的世界。
庄子哲学的核心就在“大”,一种超越的宇宙人生情怀。
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泰山不独大其大,毫毛不独小其小。
游鱼之乐,反映了道家重视天全之美的思想。
天之美是不可分别,浑然整全的美,是之谓“大全”。
“大制不割”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充满圆融的美。
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质朴,至淳,无为的境界,才是大全的境界,至美的境界。
庄子的哲学不是“物皆着我之色彩”,而是“物皆无我之色彩”。
庄子不是冷然于扁舟孤海中人,而是在相忘于江湖中独守天真。
庄子认为,自由即生命。
自由是释放人生命的根本途径。
庄子认为,只有当人是自然之时,才是真实的人;只有人是真实的人时候,心灵才能真正地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界中,心灵才能真正地游戏。
总之,庄子的思想是: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和自由优游。
可以看出,庄惠之别的根本在于,庄子远离知性的道路,开启生命的灵性,返归内在纯粹体验,重视当下鲜活自由。
嘿,庄子不愧是一条游回世界的鱼!读《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二-----不二法门(2007-02-12 15:51:22)分类:读书笔记“真即实,实即真”,这是禅宗关于世界意义的最简洁的表述。
真实世界,是一个实相世界,这个实相世界,乃是“如如”,如世界自身而存在,如其自性而存在,不为他法而存在,一句话,物之存在意义只在其自身。
禅宗说:“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落花开”为第二境。
在初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鲍姆嘉通情: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
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第一讲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这是一部以历史人文为基础讲述中国美学底蕴的书籍。
十五个章节在尽可能简练的环境下为我们详尽地从道、儒、禅、骚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世界)、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世界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总体形成了对生命超越美学范畴的概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
书中于讲述之中包含着对美学根源与气质的向往与追求,能让读者很好地了解到中国美学的意义。
而这本书中为我感触最深的两节,乃《气化宇宙——气韵》与《四时之外——刹那永恒》也。
气韵,自然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
书中讲到“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有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活于一气之中,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慑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郁的空间。
”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才如此注重气韵的存在与变化,无论是一纸行书或是一幅国画,正因有了气韵的存在,才能在观客目中挥洒喷吐出自我的灵魂,彰显出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美学文化中,气韵便是其内涵与象征,气韵能使人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气息,它表达的思想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
刹那永恒,从根本上讲两个意义相悖的词。
然而在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中,或许正是刹那的一瞬,才成为永恒的记忆。
超越时间的束缚,坐观潮起潮落,笑对云卷云舒,在那一刻,你的心头,可能早已播下了禅产的种子,看淡一切,妙悟参玄。
四季之内,人们难免为白驹过隙所叹息,正如李清照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为时间所限制,而中国美学中超越时光的非凡想像,才能将遇到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的美。
因此在这种境界下,即使樱桃再红,芭蕉再绿,又何以挽住我们的目光,阻挡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或许,这就是刹那永恒留下的感悟吧。
中国美学,自然同广袤的华夏版图般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对它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是激励着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并传承这份文化。
读书丨《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一
读书丨《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一游鱼之乐一、通:会通物我以心为眼,注重观察、感受;而不是以知识为衡,注重逻辑、对错。
将物我之隔融化在有温度的感受体验中。
将心灵于天地自然,放归自由。
庄子说,是人其实就是与影子竞走,与一种虚幻不实的目标角逐,知识的、利益的、欲望的,都是和自己相摩相戛的对象,造成全面的冲突。
在知识的眼光中,世界是封闭的,是一个被观者。
而在生命的眼光中,万物都打开了生命的窗户,相通了。
二、大:以大为量知性为小,处处受制;感性为大,无界无疆。
舍天然之同,守人为之异是为小;物我无界,无所分别是为大。
庄学的思想是:知性使人困于“洞穴”,体验使人走向广源。
三、全:大制不割孟子曰: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此为大道。
抱守着标准和分别心,必然带来评价和欲念。
这是人之所以自别与天道的行为。
大全不是大而全,而是即物即全。
四、乐:忘情融物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天人合一的。
行天道,就是将“我”融于我之中,也就是自融与万物。
忘情实为忘我,融物实为敬物。
相呴以湿救不了不在水里的鱼,不在于慈爱少,而在于使鱼丧失了自然之性。
爱不是占有之,那样会使心灵成为万物的旅店。
庄子不是冷然与扁舟孤海中人,而是在相忘于江湖中独守天真。
五、游:朝阳初启离开知性、区别、心机、好恶、欲望之后,人自然能自由融入天地自然。
带着敬意和纯净的心之眼,单纯地感受自然、自性的充实和庄严。
他的游,是生命的游戏,是人在与真实的性灵做游戏。
庄子是一条游回世界的鱼。
频率52赫兹不断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终究会被听到,终究会有共鸣。
美学十五讲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中西方对宇宙美欣赏有什么区别?观宇宙的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根子在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书的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的谐音。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做高的美。
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原理,觉得宇宙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
弦上的节奏即是那横贯全部宇宙之和谐的象征!数即是美,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的球体是最美的,它永恒的、匀速的圆周运动也是最美的。
希腊美学家对宇宙的描述是诗意的、审美的。
中国人观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异其趣,由此形成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德重要区别。
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是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限”,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萦回委曲,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见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无返,而是回旋往返的”。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
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中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
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的和谐是数得比例造成的,这种和谐就是美。
这就是自在之美。
在他们看来合乎数得比例的是和谐的,就是美的,他们用数得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宇宙看作是合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和目的性是不脱离事物自身的,它在宇宙的节奏和对称中表现出来。
《中国美学十五讲》:妙悟玄门
《中国美学十五讲》:妙悟玄门陈洪绶《斜倚薰笼图》如果将至美的世界比喻为音乐的话,那么这音乐需要特别的耳朵去谛听。
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仅凭外在感官去认识是不行的,只能得其似;用平常的知识去分析也是不行的,那是在割裂这至高的“音乐”,必须以“心”去谛听,由外在感官转而为内心体验。
庄子认为,心也会造成缠绕,意志、情感、欲望等都会破坏心灵的纯粹性,所以他要超越心,而“听之以气”。
气,虚而待物者也,就是“虚”,就是空灵澄澈的生命。
以空灵燈澈的生命去谛听乏至高的音乐,一片气化,自然而然,和合无间。
音为纯一不杂之间,心为精纯不二之心,从而“听”出一片真实生命的境界。
这以气听天的境界,就是妙悟。
妙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也不同于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直觉,是一种渗透了东西哲学智慧的独特认识方式。
石涛强调“此道唯论见地,不论功行”的重要观点,是对妙悟学说的丰富。
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第十三讲中有四段论述:一、妙悟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歌德曾说,艺术家是能感之人。
所谓能感,就是艺术家以自己微妙的心灵去感受外在的世界世界。
晋陆机在《文赋》中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突发性际遇,他将此命名为“应会”,这一“应会”的世界他无法说清,但却被置于极高的位置。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到了一种“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的特殊体验世界,这一世界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并非可以通过理智活动去究诘,他作“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来形容。
他说,对于这样微妙的心理体验,艺术家必须“至精以后阐其妙,至变以后极其妙”,它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理智、感性的思维,是一种不可以语言表诠的思维。
刘勰不但肯定这一思维的存在,同时认为这种思维具有更高、更神妙的层次。
妙悟是一种无目的的参悟,又是在无目的中合于最高的目的;它不追求功利的快感,而是一种以生命愉悦为最高目的的体验过程,是一种无功利的深沉快感。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PPT共60页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
《美学》演讲ppt课件
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 ——吴冠中
《紫藤》
7
吴冠中色彩风格特点
《沧桑之变》
8
吴冠中色彩风格特点
《看电视》 9
吴冠中色彩风格特点
• 《丹青春秋》 10
吴老作品之我见
一、创作形式
(1)点线面的构成感 (2)几何块面的抽象感 (3)挥毫泼墨的写意感
《彩迹》
《苦瓜家园》
《凹凸》
……
11
吴老作品之我见—吴冠中2源自•吴冠中创造性地将
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传
统审美中的意境美进行
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自然
-形韵”新体系。在当
代世界多元的文化语境
中,吴冠中先生找到了
具有自己代码的艺术语
言,并得到了世界艺坛
的认可。
3
4
风筝不断线理论
• 我认为无形象是断线风筝, 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 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 千里姻缘之线断了。作为探 索与研究,蒙德里安是有贡 献的,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 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 喜爱不断线的风筝。
吴冠中绘画语言的中西美学运用
1
吴冠中的绘画语言构成的梳理
中国传统谈经营位置,西 方重视构成,其实都是推敲平 面的分割问题。欲控制画面上 下左右的所有领域,其间必然 要运用纵横之术,无论以何种 形象状貌出现,都不能疏忽纵 横的构成,其间的相辅相成。 这种纵横手法用多了,就逐步 想扬弃物象,抽出纵横的魅力, 这抽象画面的启示者正是我所 拥抱过的大量现实。
两个层次:一,构成画面,其 道多
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
黑、白、五彩, 渲染无穷气氛,孤
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
墨同 样是没有意义的。二,笔墨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美感的特征
我们把美感的社会性作为美感的本质,但 是美感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性。
鲁迅在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审美观时 提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 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 移到审美的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 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 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 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 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 的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 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 学的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的享乐 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 的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 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外在自然的人化,还促进了美感的发展。美
感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实践。随着实 践范围向外扩展,人的审美领域:人类由关注动物到发现植物和自然的美
《受伤的野牛》 旧石器时代
在艺术美领域:人类由自我修饰到用雕刻绘画在环境中创造美。
原始人的装饰品
埃 及 狮 身 人 面 像
唐 寅 《 秋 风 执 扇 图 轴 》
请“并笔 把秋自墨 世来题富 情纨一于 详扇首变 细合绝化 看当句, ,收:含 大, 蓄 家何 有 谁事 思 不佳 致 逐人 , 炎重 凉感 。伤 ”,
吴江唐 县南寅 今第字 江一伯 苏风虎 苏流, 州才更 子字 人等子 。。畏 有, 六号 一桃 居花 士庵 等主 别, 号 。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
在对审美对象直观的、具体的感觉中,人们 无需借助抽象思考和逻辑判断进行理性分析, 就能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感知到对象的美丑。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
在美感的个人无功利中,潜伏着社会功利性, 即美感能够满足社会生活的一些需求。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到,原始民族用 虎的皮、爪、牙齿或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并不 是出于美感,而是把它们作为灵巧和力量的标志。非 洲许多部落的妇女手脚戴着铁环,因为铁环是富裕的 象征,戴铁环是美的。
( )
接近联想
两个事物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经验上相接近, 由一个事物的知觉和回忆,会引起对另一个 事物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联想
类似联想
两种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由一种 事物的知觉和回忆而引起对另一种事物的联想。
对比联想
由一种事物的知觉引起和它的特点相 反 或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沈园二绝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外在自然的人化:
指人改造生糙的自然,创造出新的第二 自然,并在对象世界中打下人的烙印, 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外在自然的人化促进了美感的产生。这个过
程是美感的感觉器官在外在世界中寻找美, 发现美,产生出美的过程。
手势语言——初步的口语。语言的出现促进了原 始人大脑和思维的发展,使他们能在自然界中发 现美,在自己的劳动产品中见到美,这时,美感 就产生了。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之一
一、知觉与表象
感觉
人的感官对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包括对颜色、形状、重量等方面的直观的感受。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高于感觉, 是对外部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的、完整的反映。
知觉 表象
指的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外在事物的形象。
异
1、对外部事物整体风貌的综合感觉
得意
失意
冷清
热闹
年轻
年老
凉爽
炎热
三、通感
通感:又称联觉,指美感活动中视觉、
听觉和其他的各种感觉,如触觉、嗅觉、 味觉可以相互沟通。它是美的对象所引 起的一种感觉能够和其他感觉相联系, 从而产生感觉的转移、转化和渗透的一 种心理现象。
艺术中的通感现象
1、通感是艺术家的一种本领 2、通感是对欣赏者的一种要求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快 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刘鄂在《老残 游记》中描写 听王小玉说书 的美妙:“五 脏六腑,像熨 斗熨过,无一 处不服贴,三 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 畅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园亭二绝
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水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暴风雨
革命
处记 处得 怜绿 芳罗 草裙 。
同
反 映 外 在 事 物 的 直 接 性 和 形 象 性
知觉
2、形象鲜明直接 3、直接途径
1、对头脑中各种知觉印象的概括
2、形象持久
表象
3、间接途径 4、可塑性和变异性
对 不 同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对 同 一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二、想象与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想象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 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 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 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 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 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 放。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 代, 陆游在青年时与表妹唐琬结为 夫妻,彼此情深意重,却由于 父母之命,被迫分离,绍兴二 十一年(公元1151年)春天, 他们在沈园偶然重逢 。陆游回 忆往事,感慨万分,既兴在沈 园园壁题写《钗头凤》词一阕。 相传,唐琬看了这首词后非常 伤感,回家后也和词一首,不 久便忧郁去世了。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语言、地域、文化传统、
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美感。 例如,有的民族以白皮肤为美,有的民族以 黑皮肤为美。西方民族以挺直的鼻梁为美, 塔希提人却以之为丑。
美感也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后汉书》记载: “楚王好细腰,宫中 多饿死。” 楚灵王偏好腰细的 女子,宫中女子为争 宠而饿死。楚灵王修 筑章华宫,供后妃居 住,章华宫又被称为 细腰宫。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 述一位抱小姐,脚小得不 能走路,行动要靠人抱, 所以称为抱小姐。
美感除了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性之外,
也有全人类的共同性。孟子说:“口之于味, 有同嗜焉。”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人类形成不 同于动物的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对美好事 物的共同追求。
怀 素 草 书
张 旭 草 书
闹红 杏 枝 头 春 意
大嘈小大 珠嘈弦弦 小切切嘈 珠切切嘈 落错如如 玉杂私急 盘弹语雨 。,。,
未转犹千 成轴抱呼 曲拨琵万 调弦琶唤 先三半始 有两遮出 情声面来 。,。,
琵 琶 行
……
……
……
“ 促 织 声 尖 尖 似 针 ”
视觉→听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听觉→视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发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视觉→触觉:促织声尖尖似针。 听觉→嗅觉:哀响馥若兰。 嗅觉→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济南大明湖
六、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存在个体差异性。以下我们着重 讲一下美感在不同时代、民族和阶级 之间的差异。
各个时代由于受到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生
产方式的制约,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 和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固有的差异, 从而形成美感的时代性。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以马 可洛洛部落的妇女在嘴唇上戴“呸来来” (一种金属或竹木的环子)作为例证。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 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 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李泽厚的观点
美感的本质是内在自然的人 化。 内在自然:人的感官以及情 感、需要、欲望等。 内在自然的人化:在社会实 践过程中,生理性的、动物 性的内在自然变成社会性的、 人的内在自然。 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 面:一是感官的人化;二是 情欲的人化。
埃 及 壁 画
古 希 腊 雕 塑
外在自然的人化促成美感的产生和发 展,是因为它促进了内在自然的人化。
节奏是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人类出现之后,自然节奏才成为人的审美 对象。而且,人在有节奏的劳动中体现了 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和运用自然规律获得 的自由感,节奏具有了审美意义。
情感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美感过
程中的情感状态尤其显得强烈、深沉和持 久。
理解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它帮助
人们更好地了解审美对象的文化背景、象 征意义、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等。充分地理 解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可以便我们更好 地进入欣赏状态。
感觉 知觉
想象 联想
表象
美感
通感 情感
理解
四、美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