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共50页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四、爱:忘情融物庄惠之辩中,涉及到一个“情”字。
人观鱼而知鱼之快乐,朱光潜先生等以为,这是一种“推己及物”、“移情于物”的观物模式。
万物无情,而人有情,人观万物,故万物皆染上人情感的色彩。
但朱先生这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庄子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庄子盘腿而坐,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了死去,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这不是有点过分吗?”庄子说:“她的生命来自于自然之气,现在她又归于归于自然之气,归于生命之大本。
生死相替就如同四季的更替。
她现在安然地睡在天地这一巨室之中,而我在这里嗷嗷叫哭,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惠子所持为人之常情,而庄子所持为天地之情。
鸟兽犹爱其类,何况人乎?何况其妻乎?只是庄子看到,世所谓爱者,乃是一己之私怀,亲亲则爱之,类同则悲之,于是便有差别,便有等级,便有偏私。
由此,庄子认为,人之爱是不真实的。
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庄子提出“不近人情”的观点,“不近人情”后面隐含的是“独重天情”,在相忘于江湖中,各任天情。
在《逍遥游》中,就虚拟一个与俗世情感相违背的人接舆,所谓“犹河汉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庄惠有段关于情感的著名辩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人本质上都是有情的,庄子和惠子在这一点上没有不同,但他俩所说的“情”却有不同。
惠子问“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庄子以“是”答之,令惠子大为吃惊。
庄子并非否定人有情,但庄子肯定的是人的“天情”,惠子肯定的是人的“人情”。
美从何处寻?
美从何处寻?人类对美的理解,大概起自对美的困惑。
美是什么,美从何处寻?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难辨的话题。
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似乎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美,感受到美。
美具有生活的质感,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一杆衡量美深浅的标尺。
我自以为不懂美学,曾在老师的推荐下,多次到图书馆的美学书架上寻觅,试图了解这一哲学与道德或宗教的结合体,但每每都被那些艰涩的理论所击退。
但是,宗白华先生所著的《美学散步》笔随心走,从感性意义上出发,能让我们接触到美的力量,显然要比一般的美学概论书籍要生动易懂许多。
全书五百多页,巨厚无比,仅是读了第一部分“美从何处寻”便觉得收获颇多。
这里,仅以这个话题谈谈我的读后感。
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
”美之难,不难于本身的存在,而在于探索发现之难。
的确,连什么是美都众说纷纭,要从哪里发现美呢?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发现美的踪迹。
要想达到深入的美感,发现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我们的感情是要经历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
我们要把整个思想和情绪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和深入地反映到心理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引自第27页、第3段)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解释:“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谓主观心理上的准备,就是说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而这样的眼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美的熏陶下才能形成。
倘使你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里,有着“一朵微小的花唤起的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深思”(华兹沃斯),那么你所到之处必然都是美的踪迹。
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遇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处其中时,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别人无法领略的甚至是苦涩的美,如果把这些东西形象地表现出来,传达给别人,这便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亦即是说,寻找美是一个将自己“形象化”的过程。
这样的形象化,可以是“舞蹈”,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甚至是芸芸众生众物。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在西方哲学看来,研究人的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研究人的感性经验则有美学。
西方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感情、快感等。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
简而言之,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提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
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
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
中国美学在唐代以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审美风尚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学理论本身也显现出很多新的特色。
禅宗给中国美学和艺术带来了一个新颖的世界。
创造:中国艺术家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言之美,被作为最高的美、绝对的美,无言之境,是人去除外在干扰所切入的幽深生命体验境界,是在非知识、非功利的体验中所激起的生命飞跃。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
在《庄子》看来,美是一个自然呈现的世界,美是不可说的。
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艺术家不要做时间的陈述者,那是一种为时间所驱使的角色;而要做世界的发现者,有超然于时间之外的真实追求。
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发现”,而不在于记录。
真正的艺术不是陈述这个世界出现了什么,而是超越世界之表相,揭示世界背后隐藏的生命真实。
西方美学十五讲(1)
古代西方雕塑的区别和特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引导整个欧洲文化发展的趋势,欧洲各国文化受其熏陶,而欧洲文化出现了四大高峰, 第一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 而這个时代的艺术, 可以以希腊的雕塑为中心艺术.因为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
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而那时雕塑极为普遍, 导致后来清理罗马城内发现雕塑和城内的居民数大体一致,并且每个雕塑和古希腊相比既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下面给大家分析分析:1.古罗马雕塑的特点:罗马人在雕塑上去的卓越的成就。
罗马人早期的肖像模具从死者面部翻下来的面模制作的,不加任何美化,强调;概括这种肖像表情:死板,没有活力,具有自认主义的逼真。
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希腊雕刻艺术对罗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临摹了很多希腊雕塑以后罗马艺术开始概括,生动的表现对象,开始学会美化人物。
罗马帝国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上升,艺术中的理想的光环消失,罗马肖像雕塑进入现实主义时期,肖像出现了无懈可击的真实,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在品质的表现进行了探索,形成了高度戏剧化的心理后期作品,以前的那种静态的庄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内在活动。
尤其是在帝国末期,社会进入极度矛盾不安和动荡中,罗马人面临着一种普遍而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危机对社会各阶层的反映不同:有的荒淫堕落、放纵、醉生梦死,有的极度神经质、残暴疯狂,有的竭力逃避现实、主张内心的超脱……这些现象在艺术中都有反映。
而古罗马的雕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1)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
(2)人物形象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峻,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
(3)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沉思中。
古罗马雕刻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美从何处寻
4.美是内摹仿——谷鲁斯
谷鲁斯(1861—1946),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和美学家。 论断1:游戏和摹仿是人的本能。 论断2:一般知觉的摹仿大半外现于筋肉动作, 审美的摹仿大半内在而不外现,只是一种“内 摹仿”。 举例:看跑马
5.美是移情——立普斯
立普斯(1851—1914),德国心理学家、美学
3.美在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
论据: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 的关系上面(美在关系)。譬如一株梅花, 它本身只是美的条件,还要加上观赏者的 情趣,这样使它成为一个梅花的形象,才 成为美。
美或不美的条件
其本身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或审
美属性; 主体是否具备欣赏美的心境和素养; 主客体之间是否具备相适应的关系。
三、我国学界对“美的本质” 的探索
美存在于哪里?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维度: 美存在于哪里? 换个说法: 美是在物呢? 还是在心? 再换个说法: 美是主观的? 还是客观的?
1.客观说——蔡仪
论断1: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 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就有了美。 论断2: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于事物本身, 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 结论:“美在典型”: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 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 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审美体系构成要素
审美主体(人)
现 实 条 件
+ 审美场
=
审美客体
审美动机
审 美
朱光潜引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4.实践说——李泽厚
在实践(人类劳动)中,人创造了产品, 在对象中凝聚了人的才能、智慧、勇气、思想、 感情等本质力量,使自我在对象中得到确证。 这时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这就是美。 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 中对象化的产物。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课程简介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学问,由于现代社会对美学需求的日益增加,因此对美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本课程旨在通过15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美学的基础理论、现代美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掌握现代美学思潮和美学创作技巧3.建立对艺术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4.能够独立进行美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教学内容第一讲:美学概论1.美学的起源与定义2.美学理论的体系3.美学理论的主要派别第二讲:艺术哲学概论1.艺术哲学的基本概念2.艺术与审美的关系3.艺术哲学的主要解释学派别第三至五讲:西方美学经典1.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2.康德和黑格尔美学思想3.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第六至七讲:现代美学思潮1.实在美学2.后现代美学3.美学的社会批评第八至十讲:艺术哲学实践1.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2.雕塑与纪念碑3.现代音响艺术与环境艺术第十一讲:美学与文化1.美学与人类文化的演进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点第十二至十三讲:美学创作技巧1.艺术创作的主要流派2.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反映自己的艺术创作第十四讲:美学的批评与评价1.现代美学的批评思潮2.美学作品的评价标准3.美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第十五讲:美学与生活1.美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2.美学的实际应用3.美学实践中的突破和变革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式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阅读笔记和书面作业等,占总成绩20%。
2.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前半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30%。
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50%。
总结本课程主要以解释性和理论性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性教学,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建立一个深刻的艺术美学理论基础,并能够掌握现代美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技巧。
同时,本课程也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美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美从何处寻
美从何处寻“美”是好看、漂亮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
在甲骨文中,“美”的字形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鲁迅先生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也是此意。
但是,“美”又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
“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身心都得到愉悦的时候。
在美学领域有更广义的对美的解释,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什么是美,以及我所理解的美。
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高中历史书的第一课就从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讲起,长篇累牍地讲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变迁。
得出的结论异常简单:器物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质地坚硬、易采集,溢美之词基本全献给了铁器,青铜器被戴上一顶叫“历史局限性”的大帽,中看不中用,简单配两张图上去,至于青铜器上画了什么就别指望老师给你讲了。
这样的课堂应该很少会有人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那么让我们转向另一堂课,同样的内容,在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中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
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容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饕餮青铜”这一章节,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去品味和把玩。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由于后者体现了更多人民的审美意志而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读历史喜欢钻研帝王之术、能臣之道,总希望从书堆中找些能为现世所用的经验教训,而“美”的历史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美从何处寻
美从何处寻作者:宗白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3年第5期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
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这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象一面镜子,象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人们会感谢你的。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
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
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
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地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
希腊伟大的艺术不因中古时代而减少它的光辉。
)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
美学十五讲摘抄及感悟
美学十五讲摘抄及感悟哎呀,说起这个“美学十五讲”嘞,简直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层次分明,每一口都是对灵魂的温柔拷问和滋养嘛!今儿个,咱们就摆摆龙门阵,用咱四川话,聊聊里头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的摘抄,再摆摆我的那些个感悟哈。
第一讲:美的初探书里头说:“美,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我一听这话,就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的竹林里头耍,那风一吹,竹叶沙沙响,阳光透过缝隙,洒在地上,金黄金黄的,美得人心都化了。
那时候不懂啥美学,但就觉得心里头特舒坦,这不就是自然跟我这颗小小心灵在对话嘛!感悟就是,美啊,它不单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里头感受到的那份宁静和和谐。
第五讲:色彩的情感里头还讲到色彩的情感,说蓝色代表宁静,红色象征热情。
我一想,对头!就像咱们四川人,火辣辣的红色,就像咱们的性格,热情、直接、敢爱敢恨。
而雨天后的蓝天,又让我们这些个急性子也能安静下来,享受那份难得的悠闲。
色彩嘛,就是生活的调味剂,让每一天都多姿多彩,各有各的味儿。
第十讲:艺术与生活讲到艺术与生活,书里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话太对了!你看咱们四川的变脸、川剧,那不就是从老百姓的日常里头提炼出来的艺术嘛?每一张脸谱背后,都有个故事,有笑有泪,让咱们这些看戏的,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艺术啊,就是让咱们的生活更有嚼劲,更有味道。
感悟总结所以说啊,读这“美学十五讲”,就像是跟个老朋友在茶馆头摆龙门阵,越摆越有味道。
它让我懂得,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咱们是否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发现,去感受。
就像咱们四川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美好。
不管是山间的清风,还是街头的烟火气,都是美的不同形态,都值得咱们去细细品味,用心珍藏。
美学,其实就是教会咱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爱这个世界嘛!。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50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美学十五讲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中西方对宇宙美欣赏有什么区别?观宇宙的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根子在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书的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的谐音。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做高的美。
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原理,觉得宇宙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
弦上的节奏即是那横贯全部宇宙之和谐的象征!数即是美,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的球体是最美的,它永恒的、匀速的圆周运动也是最美的。
希腊美学家对宇宙的描述是诗意的、审美的。
中国人观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异其趣,由此形成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德重要区别。
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是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限”,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萦回委曲,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见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无返,而是回旋往返的”。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
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中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
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的和谐是数得比例造成的,这种和谐就是美。
这就是自在之美。
在他们看来合乎数得比例的是和谐的,就是美的,他们用数得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宇宙看作是合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和目的性是不脱离事物自身的,它在宇宙的节奏和对称中表现出来。
美学十五讲纲要
美学十五讲纲要第一讲美从何处寻(P1)一、数的和谐1、宇宙作为最高的审美对象2、《持矛者》的美学意义二、美和效用1、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2、美和合目的性三、《大希庇阿斯篇》1、“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2、美是理式3、“美是理式”的影响四、“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1、对柏拉图理式的批判2、美产生与大小和秩序五、对柏拉图提问的现代应答1、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学大讨论2、美是一种价值★思考题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P29)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1、致用2、比德3、畅神4、《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美)1、“鸟兽禽鱼自来亲人”2、《瓦尔登湖》3、“雪后寻梅,霜前访菊”★思考题1、比较比德和畅神的自然审美观。
2、怎样理解“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3、分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
4、怎样欣赏自然美?第三讲人物的品藻(P46)一、晋人的美二、《体相学》三、人体美学★思考题1、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2、怎样看待人体美学问题?第四讲审美距离和移情(P61)一、距离说1、距离产生美2、距离说和艺术活动二、移情说1、移情和物我同一2、格式塔同形同构说3、内摹仿和美感的生理基础★思考题1、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够产生美?2、距离原则在艺术活动中起什么作用?3、谈谈你对移情说的理解。
4、什么是格式塔同形同构说?第五讲目送归鸿,手挥五弦(P77)一、美感的心理因素1、知觉和表象2、想象和联想3、通感二、美感的本质和特征1、美感的产生和发展2、美感的特征3、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思考题1、美感有哪些心理因素?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美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3、谈谈你对美感特征的理解。
第六讲美乡的醉梦者(P92)一、“有音乐感的耳朵”二、欣赏是一种创造三、纯正的趣味★思考题1、欣赏艺术需要什么样的主观条件?2、为什么说“欣赏是一种创造”?3、谈谈你对“纯正的趣味”的理解。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第一篇: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摘要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
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
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
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
关键词:审美、美感、表现意象、创造意象美是真理的显现(《美学十五讲》读后感)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
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
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
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
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
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
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
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
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 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 事物本身的美 事物对使用者的美
鲍姆嘉通
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 卷 ——“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
美学对象
美、艺术
美、美感和艺术
“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 心 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 物 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
客观方面:美
审美关系
分析美学取消了美的本质 反对者美的哲学探索永恒存在
(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学大讨论
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 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 一说 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
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的要点
客观事物本身中寻找美 在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其中一般性是根 本的、决定性的,个别性是次要的、从属 的。
回提纲
三、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 (B.C.384 –B.C.322) ※ 人物简介 ※ 美 学 观 点 ※ 意 义 影 响
公元前367年, 亚里士多德出 生在希腊北部 的卡尔西乃西 半岛。其父是 马其顿国王腓 力二世的宫廷 御医。
17岁开始,亚 里士多德师从 柏拉图。他在 柏拉图学园生 活了二十年, 直到柏拉图去 世。